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共1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6.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06 12:59: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明祖有国 , 当元尽紊法度之后, 一切准古酌今, 扫除更始, 所定制度,遂奠二百数十年之国基。
——孟森:《明史讲义》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专制、最腐败、统治者最残暴的朝代,到明末更成为中国数千年中最黑暗的时期之一。
——金雍:《袁崇焕评传》
我从来不认为明代比清代或汉、唐、宋、元更为重要,对一些断代史研究者将自己的研究对象无限拔高,我一直认为“甚无谓也”。中国历史的发展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各个历史阶段和各个朝代又都有自身的特点和个性。 ——方志远:《我眼中的明朝和清朝》
全面肯定
全盘否定
中立客观
你所了解的明朝是又是怎样的呢?
不同人眼中的明朝
【导入新课】
12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程标准】
1.了解明代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2.了解明代封建专制的发展。
明朝建立
1351年,元朝红巾军起义爆发。
1353年,朱元璋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
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同年,明军攻陷大都,元朝灭亡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
材料一:近睹有元之末,主居深宫,臣操威福,官以贿成,罪以情免,宪台举亲而刻仇,有司差贫而优富。庙堂不以为虑,主添冗官,又改钞法,役数十万民,湮塞黄河,死者枕藉于道,哀苦声闻于天。
——朱元璋《讨张士诚檄》
为何废除丞相?
历史原因:吸取前朝教训;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威胁皇权;
材料二:(胡惟庸)独相数岁,生杀黜陟罚,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
——《明史·胡惟庸传》
直接原因:胡惟庸宰相职权扩大,骄横擅权
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据史料记载,洪武十七年(1384年)9月14日至21日,内外诸司奏事札达1660件,共3391事,即朱元璋平均每日要处理奏章207件、411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臣”。
①加强皇权,防止权臣专权;使中央集权得以加强,社会得以稳定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朱元璋
1.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
废除丞相有何影响?
②政务繁多,加重了皇帝的政务负担,效率低下,易造成决策失误。
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1.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
古代中国宰相制度的演变
演变趋势:
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阁权之重,俨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尔。——《明史》
2.中央:明成祖设内阁制度
“奏章先由大学士看过,拿小签条写出意见,送入宫中,称作“票拟’。皇帝看过后撕下签条,用红笔抄批,成为正式的谕旨,称为“批红’。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然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明史·职官制》
3.中央:宦官专权
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3.中央:宦官专权
明朝皇帝担心内阁变成事实上的宰相,威胁皇权,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万历皇帝二十四年不上朝,从宪宗到兼宗前后竟有一百六十余年没有召见大臣,这就使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
①原因: 皇帝防范内阁权重;部分皇帝怠于政事。
②表现:
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
负责提督东厂和控制锦衣卫;
官员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
无论阁臣当政还是宦官弄权,其权力本质仍出自皇权,实质上都是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
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海上交通:郑和下西洋(1404-1433年)
(1)概况:
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远航海外。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P72)
船队所到之处,宣扬明朝国威,邀请各小国前往朝贡,并就地进行交易,用所载货物换取当地特产。但总的来说,远航主要出于政治目的,其贸易并非等价交换,往往入不敷出,所得又多为奢侈品、珍禽异兽等无用之物,而航行成本巨大,颇有劳民伤财之弊。因此到郑和去世之后,随着明朝对外政策的收敛,“下西洋”已成为历史的绝唱。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卷3
(2)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宣扬国威)
(3)影响:
消极: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后来未能持续。(P72)
事件 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到达美洲
时间 次数 1404—1433年 7次 1492—1504年
4次
人数 27800 1500
船数 大船62艘(连小船共有200艘) 17艘
船只大小 长44丈(151.8米)宽18丈(61.8米) 长24.5米、宽6米
到达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美洲
设备 航海图、罗盘针
(3)影响:
消极: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后来未能持续。(P72)
积极: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P72)
①戚继光抗倭背景
A.元朝末年起,东南沿海倭患猖獗,影响沿海地区安定;
B.明朝前期,朝廷严厉禁止海外贸易。沿海海盗、奸商等与倭寇勾结,进行走私活动,造成巨大破坏。(P73)
寸板不许下海,罢太仓黄渡市舶司……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明太祖实录》
2、沿海形势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漳、泉海贼勾引倭奴万余人,驾舟千余艘,自浙江舟山、象山等处登陆,流劫台、温、宁、绍间,攻陷城塞,杀掳居民无数。
——《明世宗实录》
(1)倭寇入侵
②戚继光抗倭事迹:
a.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
b.在福建、广州与俞大猷合作,连续重创倭寇;(P73)
明朝隆庆元年(1567年),朝廷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从此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的地位,东南沿海各地的民间海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③结果: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朝廷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P73)
(2)西方殖民者入侵
①背景:明朝中后期,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活动日益频繁。(P73)
②入侵表现:
A.16世纪中期,葡萄牙通过贿赂的方式获得在濠镜澳的租住权;
B.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
C.明朝末年,荷兰击败西班牙,独占台湾。(P73)
嘉靖三十二(1553)年,蕃舶托言:舟触风涛,愿借壕镜地,暴诸水渍贡物,海道副使汪柏许之……久之,遂专为所据,蕃人之人居澳,自汪柏始。佛朗机既据澳,至万历二(1574)年,建闸于莲花茎,设官守之,而蕃夷之来日益众。后来葡人修城墙,筑炮台……并自行设置官吏,实现其盘踞澳门的野心。
——《澳门纪略》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一)内陆边疆
1.明朝与北方蒙古的关系
明长城


葡萄牙: 澳门荷兰:台湾
兀良哈
瓦剌
鞑靼
土木堡之变
明英宗被俘
1571年,双方达成隆庆和议
接受册封为俺答汗
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
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葡萄牙: 澳门荷兰:台湾
乌思藏
合议,册封、贸易
土木堡之变
明英宗被俘
封授法王、王等称号;设立行都指挥使司
明长城
2.明朝与西北西藏关系
“明朝政府陆续在西藏地区封授了大宝法王、大乘法王、大慈法王、阐化王、辅教王、赞善王、护教王和阐教王八个主要的王和法王。他们大都有一定的份地,接受明朝政府的管理。”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一)内陆边疆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①万历21年(1593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建州女真。
②万历47年(1619年),努尔哈赤统一了海西女真。
③崇祯7年(1634年),皇太极统一东海女真。
1616努尔哈赤,大金改名满洲
1636皇太极,称帝,国号大清
3.明朝与东北女真各部关系
“永乐九年春,成祖特遣内官亦失哈等率1000余官军、25艘大船顺松花江而下,到其地开设奴儿干都司,位置在今黑龙江口附近的特林地方,下属184卫、20所。”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一)内陆边疆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
1600
前后
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进攻明朝
1616年
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1636年
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朝灭亡
1644年
明朝为什么会灭亡?
内部危机政治黑暗
阶级矛盾,农民起义不断
外族入侵
天灾
1644年4月,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率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
1644年5月,进占并迁都北京。
1664年8月,南明残余势力与农民军余部被全部剿灭,清朝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二)明清易代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1.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并无决策权,仅仅是皇帝的顾问机构,是君主专制的产物。
2.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但也增进了中国同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3.倭寇和西方殖民者成为明朝海防出现的新问题。
4.明朝时期经略边疆地区,对北方、东北及西南地区进行了管辖,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