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赠友送别类 专题练习合集(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高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赠友送别类 专题练习合集(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5 12:29: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高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赠友送别类 专题练习合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族弟单父主簿凝摄宋城主簿至郭南月桥却回栖霞山留饮赠之①
李白
吾家青萍②剑,操割③有馀闲。
往来纠二邑,此去何时还。
鞍马月桥南,光辉歧路间。
贤豪相追饯,却到栖霞山。
群花散芳园,斗酒开离颜。
乐酣相顾起,征马无由攀。
【注】①李凝,李白族弟,时任单父主簿,兼代宋城主簿。本诗作于李白送李凝赴任宋城主簿时。②青萍,古宝剑名。③操割,即操刀割锦,语出《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指不会操刀的小孩子去剁肉,没裁过衣服的人去割锦缎。后比喻才能不能胜任重大事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先以青萍剑为喻,突出李凝的优异,再反用操刀割锦的典故,赞扬李凝的能力。
B.五、六句写诗人送别李凝时月下出行的景象,美好的月光衬托了诗人此刻兴奋的心情。
C.七、八句中贤士豪杰争相为李凝饯行,一直将他追回到栖霞山,表现出李凝的人格魅力。
D.九、十句写暮春时分花园里群花散落,而席上斗酒消散离别之愁,一转伤感的送别气氛。
2.本诗有“此去何时还”之问,《梦游天姥吟留别》有“别君去兮何时还”之问,两诗“何时还”所问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注】。
【注】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曾在成都卖卜为生。
3.下列有关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蚕丛”与《蜀道难》“蚕丛及鱼凫”中的“蚕丛”都指传说中的古蜀王。
B.“芳树”句中近景与远景相互配合,相互映衬,绘出一幅瑰丽的蜀道山水画。
C.尾联写作者告诫友人一定不要相信君平的占卜,鼓励友人要积极追求功名。
D.这首诗运用了描写、议论的表达方式,风格清新俊逸,开阖顿挫,变化万千。
4.第三联中的“笼”字是评家所称道的“诗眼”,下列对“笼”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笼”字写的是山岩峭壁上突出的林木,枝叶婆娑,笼罩着古老的栈道。
B.“笼”字此处准确地描画了栈道林荫是由山上树木枝叶覆盖而成的景色。
C.“笼”与前面“芳树”呼应,形象地描绘了盛夏林木长得繁盛芳茂的景象。
D.“笼秦栈”与对句的“绕蜀城”,字凝语炼,恰好构成严密工整的对偶句。
5.本诗和《蜀道难》都写了蜀道,请结合具体诗句比较两诗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和答元明黔南赠别①
黄庭坚
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
朝云②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
急雪脊令③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
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
[注]①元明:黄大临,黄庭坚长兄,字元明。绍圣二年(1095)黄庭坚被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黄大临万里相送,二人分别时,黄庭坚作此赠别诗。②朝云:化用楚襄王梦见神女的故事。③脊令:鸟名,即鹡鸰。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开篇正面描写离别场景,在离家万里的边远之地,兄弟相对,忘记了谪居异乡,暂寓逆旅,但自然界动物的哀啼悲鸣,陡然使他从离别忘情中清醒,掀起感情的波澜。
B.颔联诗人借典故抒发了自己抱负落空的苦闷,转而寄希望于将来某个雨夜能兄弟相伴,晤言一室之内,畅享天伦之乐。“对榻凉”中的“凉”字,暗示了兄弟难再见的悲凉。
C.颈联触景生情,“急雪”与“惊风”凸显眼前的风雪交加之景,使诗人感叹自己境遇的险恶、兄弟的离散。“脊令并影”既是手足情深的写照,又反衬出兄弟离散的哀伤。
D.这首诗表现出黄庭坚在化用典故上的深厚功力,经过他的锻炼熔铸,显得浑成无迹。由于善用典故,大大丰富了诗句的内涵,触发了层层的联想,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7.试分析尾联与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异同之处。
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故道①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②。
【注】①伏波:指西汉伏波将军路博德。汉武帝时,南越相吕嘉反,武帝派路博德前往征讨。又东汉马援也称伏波将军,他去交趾也经过湖南衡阳一带。伏波故道:伏波将军昔日曾经走过的道路,此处喻指柳宗元与刘禹锡南行赴任所经的道路。②濯缨:洗濯冠缨。《楚辞·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句。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
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两人在久谪返京后再度被远谪,表现了命运之多变、人生之艰辛。
B.诗人行进在伏波将军当年出征的路上,追忆前贤,不禁心生奋勉之意。
C.第五句正话反说,表面说因为官慵疏而招来非议,实是为奸人所谤的愤激。
D.刘梦得返秦京后因写诗嘲讽新贵而再度被贬,第六句多有调侃、自嘲之意。
9.尾联“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袁州曹伯玉使君
王安石
宜春城郭绕楼台,想见登临把一杯。
湿湿岭云生竹菌,冥冥江雨熟杨梅。
政成定入邦人咏,诗就还随驿使来。
错莫①风沙愁病眼,不知何日为君开。
【注】①错莫:纷乱昏暗。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想见”,点出是虚写,诗人想象朋友面对治下山河快乐喝酒。
B.颔联“生”“熟”形象地表现出云雾缭绕着竹林和江水孕育杨梅的景象。
C.首联写城郭和楼台,侧重写城市景致;颔联写竹林杨梅,侧重写自然风光。
D.整首诗歌语言精练而圆熟,意境雄浑而含蓄,透露了诗人闲适的生活情趣。
11.这是一首劝慰诗,王安石在诗中向曹伯玉表达了几层意思?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①隔山川。
乍见翻②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③。
[注]①几度:几年。②翻:反而。③共传:一起举杯。
1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从别后,数年不见,山川阻隔,相会不易,首联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突出了离别久远,相见之难,其间的相思,自在言外。
B.久别相逢,乍见后反疑为梦境,因分离太久而相互询问年龄。颔联中“翻疑梦”这一细节把诗人诧异、自责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C.结尾表面上是劝饮离杯,实际上却是抒写伤别之情。“更”字,点明了即将再次离别的伤痛。“惜”字,表现出彼此珍惜情谊和恋恋不舍的离情。
D.诗人与老友久别重逢,悲喜交加,在孤灯下饮着离别的酒,恋恋不舍,表现出两人的情谊之深及两人对友谊的珍惜。
13.颈联中的“寒”和“暗”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别韦司士①
高适
高馆张灯酒复清,夜钟残月雁归声。
只言啼鸟堪求侣②,无那春风欲送行。
黄河曲里沙为岸,白马津边柳向城。
莫怨他乡暂离别,知君到处有逢迎。
【注】①司士:官名,唐代州县设司士参军及司士,掌管工役事务。②啼鸟堪求侣:《诗经·小雅,伐木》中有“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的句子,鸟儿嘤嘤地叫,欢快地呼唤同伴。作者即用此意。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馆舍夜宴。连用“夜钟”“残月”“雁归声”三个意象,既显示时间之推移与宴席时间之长,又渲染了浓郁的别离氛围。
B.颔联用典,作者庆幸自己能够结识韦司士这样的才士为新交。“啼乌”与“春风”一虚一实,形成对应。
C.颈联写景,只用淡笔轻点,不施浓墨重彩,不加渲染刻画,但却显示出一种天然的风韵。
D.尾联的“暂离别”,是希望友人不要因离别而伤感;“有逢迎”说明韦司士是一个深谙官场之道的人。
15.本诗与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都是送别之作,都含有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但两首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情感侧重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阙下裴舍人
钱起
二月黄鹂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常悬捧日心。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阙下”指帝王居所,“舍人”是皇帝近臣,标题暗示写诗目的是向裴舍人请求援引。
B.首联描写了早春的上林苑景象,黄鹂飞鸣追逐;拂晓的紫禁城中树木葱茏,洒下春阴。
C.颔联视听结合,写长乐宫的钟敲响了,钟声散落在花树之外,龙池边的杨柳春意盎然。
D.颈联中诗人的穷途之恨和裴舍人的捧日之心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不幸的境遇。
17.尾联的“羞”蕴含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初发扬子寄元大①校书
韦应物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为此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注】①元大(大是排行)是韦应物在广陵的朋友。此诗写于公元763年,此年安史之乱刚结束,吐蕃又入侵长安。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凄凄”“泛泛”两个叠词的运用,渲染了离别时凄凉、迷茫的氛围,增强了语言的音韵美。
B.颔联历来为人称道,“残钟广陵树”五字以景寓情,将主观情感和客观景物融为一体,意境高远。
C.颈联诗人直抒胸臆,抒发了与友人离别之后再也不能相见的悲痛,令人哀婉,将诗的情感推向高潮。
D.这首诗语言平淡自然,初看平淡无奇,但细加体味,却内蕴深厚,体现了韦应物诗歌创作的主要风格。
19.尾联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二兄入蜀
卢照邻
关山客子路,花柳帝王城。此中一分手,相顾怜无声。
别 州 民①
白居易
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甘棠②无一树,那得泪潸然。
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
[注]①此诗作于白居易从杭州刺史离任之时。任职内他修筑西湖堤防,疏浚六井等。②甘棠,即棠梨,代指政绩。《史记》记载: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
20.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卢诗首句“关山”二字概括了蜀道的艰险,营造了凄凉的氛围;次句“帝王城”指“二兄”的出发地长安。
B.卢诗三、四句摄取了临分别时的一个特写镜头,“无声”二字显示了不可名状的离别之恸和不舍之情。
C.白诗首联描绘当时送别的盛况,展现出乡民们的热情与不舍,由此可知,诗人定是一位深得民心的好官。
D.白诗语言典雅清丽,将一幅幅画面生动地铺展开来。虽侧重叙事,却又不着痕迹地将深切情感寄寓其间。
21.这两首送别诗各自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邢桂州①
王维
铙吹喧京口,风波下洞庭②。赭圻③将赤岸,击汰复扬舲。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明珠④归合浦,应逐使臣星。
【注】①邢桂州:指邢济,作者的发人。桂州治所在今广西桂林。②洞庭:邢济此行盖自京口溯江而上,取道洞庭湖、湘水赴桂州。③赭圻:《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八:“赭圻故城在(宣州南陵)县西北一百三十里。”赤岸:赤岸山,在今江苏南京市六合区东南。④“明珠”句:据《后汉书》记载,合浦(在今广西)原产珠宝,因官吏搜刮珠宝渐移他地,人物无食,贫者饿死在道上。孟尝调任合浦太守后,革除前弊,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贾流通。
2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的上句先声夺人,以饶吹之声描绘诗人送别友人的场景,“喧”字点明送别场景之热闹。
B.首联对仗工整,其中下句使用“下”字,写出友人乘风破浪、远去洞庭湖的情景,生动形象。
C.颔联在描写友人行舟途中的景色时选取不同的色彩,意境开阔,富有极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D.尾联用语直率而又真诚恳切,所运用的艺术手法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最后两句不相同。
23.钱锺书在《谈艺录》中指出,唐人作诗用地名“尚有用意,非徒点缀”。本诗中,诗人使用多个地名有哪些“用意”?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临江仙·再用韵送祐之弟归浮梁
辛弃疾
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2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前两句阐明无论富贵或隐居都要宠辱不惊的道理,以与祐之弟共勉。
B.下片前两句不直写送别却回忆当年风雨之夜灯下畅谈的情景,倍显多情。
C.词人想象送别后只有翠山秋水伴祐之弟前行,表现了离别时的孤独感伤。
D.这首词描写、叙述、议论相结合,运用想象、比喻、对仗等手法,耐人回味。
2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钟鼎”“山林”运用比喻修辞,分别喻指奢侈豪华的生活、隐居乡野的生活,这句指出富贵、隐逸的生活都是梦幻。
B.“人间宠辱休惊”一句,劝导族弟辛祐之面对人间得失荣辱,无须心惊,体现了词人淡泊旷达的人生态度。
C.下片前两句回忆了往昔与族弟辛祐之小窗风雨、对床夜话的手足情谊,情真意切,清丽洒脱。
D.词人在下片运用虚写、设问、比喻等多种手法,表达了离别时对族弟辛祐之的深厚情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后赠斯远
赵蕃
已是霜凝更雨湿,春其渐起但无痕。
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
小驻要须穷日日,细寻无惜遍村村。
揩摩病眼从兹始,并待君诗洗睡昏。
2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交代了写作的时节和天气,虽有霜降和冷雨,但并无颓废伤感之意。
B.这首诗写景视听结合,虚实相衬,细腻的景物中寄寓着作者美好的情感。
C.诗人兴致盎然,信步遍村寻梅,表现出诗人寻春的急迫心情与坚定信念。
D.诗人揩拭双眼,静待朋友的佳作,想以之洗尽昏昏睡意,振作起精神。
27.后人评价此诗“转折自如,情理相携”,请结合诗句赏析此诗中的“情”与“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寒食寄郑起侍郎
宋·杨徽之
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
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
【注】杨徽之与郑起二人均负诗名,同为五代后周的宰相范质所赏识,擢任台省之职,宋太祖代周称帝之初,二人被贬为外官。
2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在寒食前一二日的清明出游,首联以“清明”点出出游的时间:“山城”点明诗人出游的地点,“寂寂”,用叠词渲染周围的环境气氛。
B.颔联二句二景,一高一低,一朦胧一清晰,如画家构图,色调淡雅,风物凄清,与“寂寂山城”相呼应,较为直接地表达了诗人被贬后的愁思。
C.颈联耐人寻味。“天寒”与“乍暖还寒”相同一语双关,点出季节的气候特点,也抒发了诗人内心因贬官而生发出的凄寒之情;“酒薄”暗示诗人心有愁绪,饮而无味,不能成欢。
D.尾联之妙,在以问句作结。诗人本有一腔心绪,喷涌欲出,这里以“向谁言”出之,仍不失为唱叹之音,回扣诗题。
29.请结合全诗分析颈联“易断魂”的原因。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春雪夜寄卢纶兼呈秘书元丞
李端
闻君随谢脁[注],春夜宿前川。
看竹云垂地,寻僧月满田。
熊寒方入树,鱼乐稍离船。
独夜羁愁客,惟知惜故年。
[注]谢脁,南朝齐著名的山水诗人。
3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标题内涵丰富,既点明了写诗的时节、环境,又通过一“寄”字交代此诗写作目的。
B.首联中“闻君”二字极富表现力,友人们追寻前贤、寄情山水的自在画面如在读者眼前。
C.诗人精心选择竹、云、月、田等意象,营造清寂、辽阔的意境,与夜宿山川浑然一体。
D.颈联用“熊”入树、“鱼”离船两处巧妙写出友人们远离之后,诗人孤独寂寞的处境。
3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①
孟浩然
一丘②常欲卧,三径③苦无资。
北土④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注】①秦中:此指长安。远上人:上人是对僧人的敬称,远是法号。事迹未详。②一丘:即一丘一壑,意指隐居山林。语出《晋书·谢鲲传》。③三径:《三辅决录》卷一谓“蒋翊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唯求仲、羊仲从之游”。④北土:指秦中。
3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此诗为寄赠远方友人之作,诗中充满了失意、悲哀与追求归隐的情绪,是一首含蓄的抒情诗。
B.首联中“一丘”和“三径”都是作者借典故以表明隐逸思想,颇为自然贴切。
C.颈联进而书写滞留帝京的景况和遭遇,表现了诗人旅况的穷困和心意的灰懒。
D.“凉风”“蝉鸣”等既表现出秋天一派萧瑟的景象,又回扣诗题“感秋”,“益悲”之情油然而生。
33.诗的尾句点出“悲”字,请结合前三联说说作者因何而“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梓州李使君①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②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③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①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梓州为四川古代政区名。②树杪:树梢。③文翁:汉代庐江人,景帝时为蜀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培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
3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艺术构思新颖奇特,作为送别诗,不写离愁别恨,不作浮泛客套之语。
B.诗的首联视听结合,生动描绘万壑千山中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和杜鹃的啼声。
C.颈联“汉女”“巴人”“橦布”“芋田”等紧扣蜀地特点,强调当地民风淳朴。
D.尾联诗人以文翁来比李使君,用典贴切,借以传达真诚、殷切的期望之意。
35.诗的颔联与《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同写山中之雨,画面特点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白少府送兵之陇右
高适
践更登陇首,远别指临洮。为问关山事,何如州县劳。
军容随赤羽,树色引青袍。谁断单于臂,今年太白高。
【注】①此诗是高适离开长安,赴任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中掌书记的途中,经陇山时所作。②践更:指服役的士卒。③太白:星名。古人认为太白星高是大规模用兵的吉兆。
36.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士卒攀登陇山,目的地是遥远的临洮,“登”和“指”二字突出了征途的渺远及士卒的疾进之态。
B.颔联中诗人认为,从军行役之“关山事”,还不如做“州县”之吏那么劳顿,暗含其对军旅生活的向往之情。
C.颈联描写了奔赴战场的将士军容整齐,奋勇前进,满山的树色使得身着青袍的白少府显得更加威武。
D.尾联中诗人通过具体描写白少府砍断单于臂膀的赫赫战功,表达了诗人对白少府立功边陲的赞颂之情。
37.多情自古伤离别。作为一首送别诗,这首诗却与一般送别诗抒发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赠别二首(其二)
[唐]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乙]
送沈子福之江东[唐]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①荡桨向临圻②。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注释]①罟(gǔ)师:渔人,这里指船夫。②临圻(qí):临近曲岸的地方,当指友人所去之地。
38.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尾句中的“到天明”点出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B.甲诗用精练流畅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的情思,余韵不尽。
C.乙诗首句中的“行客稀”正面衬托出送别之地的凄清,烘托出送别时的伤感气氛。
D.乙诗将抽象无形的感情写得生动具体,使人可见、可触、可感。
39.请说说两首诗的后两句在艺术手法上的相通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郑户曹①
苏轼
游遍钱塘湖上山,归来文字带芳鲜。
羸僮瘦马从吾饮,陋巷何人似子贤。
公业②有田常乏食,广文③好客竟无毡。
东归不趁花时节,开尽春风谁与妍?
【注】①郑户曹:郑僅,时赴任大名府。②公业:东汉郑太的字,《后汉书》记载他“阴交结豪杰,家富余财,有田四百顷,而食物常不足,名闻山东。”③广文:郑虔,“在官贫约甚而淡如”,杜甫曾赠诗:“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毡。”
40.下列对诗歌所用典故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中诗人用“在陋巷”而“不改其乐”之典,将郑僅比作颜回,赞颂他虽身处贫寒却品德高尚。
B.颈联承上写了郑僅的贫困。诗人化用杜甫的诗歌,表现出对他一直做小官而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
C.诗人用郑虔“在官贫约甚而淡如”的形象影射郑僅虽物质匮乏,却不以贫困为忧的君子之风。
D.诗中所用郑太、郑虔的典故,都是“郑姓”,切合被赠诗者之姓,可视为苏轼擅长用典的一个表现。
41.本诗尾联向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武昌送唐善继①之长沙卫经历
王佐
君家柏府②旧鹓班③,莲幕④官卑且自宽。
贞观传来犹有笏⑤,西都相望好弹冠。
白蘋洲畔休移棹,黄鹤楼中尽合欢。
若问长沙风景色,江城吹角水漫漫。
【注】①唐善继:琼山人,诗人的朋友,监察御史唐颐庵的后代。②柏府:御史署的别称。③鹓班:朝班。④莲幕:幕府。⑤唐文宗问魏謩(魏征五世孙)曰:“卿家有何书籍?”魏謩答:“家书悉数全无,惟有文贞公笏板在。”
4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采用对比的手法,交代了友人先祖德业辉煌和他现在官职低微。
B.颔联借用“魏征笏”的典故,表达诗人希望友人能够延续先人的德业,施展才华。
C.尾联以景结情,诗人想象朋友问自己长沙的美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D.全诗章法布局秩序井然,用语温厚和平,或直抒胸臆,或用典抒情,情感真挚。
43.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发湘潭寄杜员外院长【注】
韦迢
北风昨夜雨,江上早来凉
楚岫千峰翠,湘潭一叶黄。
故人湖外客,白首尚为郎。
相忆无南雁,何时有报章。
【注】该诗作于大历四年秋,诗人将到韶州任州牧,好友杜甫写诗相送,诗人也以诗相和。
4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岫”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的“岫”字都是以山峰入诗来描摹远景。
B.颔联“千峰翠”与“一叶黄”由季节的不同,写出楚湘两地相距之远,从而间接抒发离情。
C.颈联从两面说来,既有对好友杜甫漂泊境遇的叙述,也有对自己白首为郎仕途不顺的感慨。
D.尾联直抒胸臆,以没有大雁传书而不知何时才能得到好友的书信的叹惋,表达内心的愁苦。
45.崔融《唐朝新定诗格》卷上言“起首入兴体有十四种”,第十二曰“景物入兴”。请结合诗歌的首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后赠斯远
赵蕃
已是霜凝更雨湿,春其渐起但无痕。
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
小驻要须穷日日,细寻无惜遍村村。
揩摩病眼从兹始,并待君诗洗睡昏。
【注】①斯远:是作者友人。②病眼:眼因昏睡而懒于睁开,故称病眼。
4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作者写到降霜、下雨的深秋,交代了赠诗时的时令和天气,看似萧瑟凄凉,从全诗来看,实则是“以哀景衬乐情”。
B.颔联紧承首联,具体展示“春其渐起”的情状,并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让诗歌表现的内容更丰富,表达的情感更深远。
C.颈联补足“定有梅花当返魂”这判断,“小驻”与“细寻”互文见义。“日日”“村村”,从时空角度强调新春发现之易,情感表达更为直接。
D.尾联归结到自己,并回应题中“赠斯远”之义。此诗首尾呼应,转折自如,章法井然,熔诗情、哲理于一炉,感情细腻,寓意深远。
47.后人评价此诗“熔诗情和哲理于一炉”,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这首诗是如何体现这一评价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后赠斯远
赵蕃
已是霜凝更雨湿,春其渐起但无痕。
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
小驻要须穷日日,细寻无惜遍村村。
揩摩病眼从兹始,并待君诗洗睡昏。
4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见凝霜而思春日,但是看不见一点春天的痕迹,诗人心中倍感悲凉。
B.自然界万物轮回,生生灭灭,而梅树将酝酿作花,诗人认为不必为此嗟叹悲伤。
C.颈联表现诗人发现新春之难,也表现出诗人惜春、寻春心情的急迫与信念的坚定。
D.诗歌首尾呼应,中间转折自如,章法井然。转折处善于用虚字斡旋,显得灵动而不板滞。
49.后人评价此诗“熔诗情和哲理于一炉”,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这首诗是如何体现这一评价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①
杜甫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
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注:①奉济驿,地名,在今四川绵阳。严公,即严武。
5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出送别的主题,“空复情”用拟人手法,明写山,实写人,情致婉曲,绕有深意。
B.颔联先说未来相会难期,后叙昨夜月下同行,采用时序颠倒的写法,曲折之中包含深情雅致。
C.颈联写严武历经三朝无比荣耀,任职地方的百姓对其讴歌惋惜,正面展现了严武的光彩形象。
D.尾联写诗人想象送别严武后回到浣花溪畔的情状,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情感。
51.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
1.B 2.①内容:本诗“何时还”是问李凝去宋城之后何时再回单父,《梦游天姥吟留别》是问自己此次与诸君离别何时再见。
②情感:本诗中李白通过发问表达了他对李凝的不舍之情,《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通过自问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美好的月光衬托了诗人此刻兴奋的心情”错误。从第十句中“离颜”可知,诗人是有离别时的惆怅表情的,美好的月光应是反衬诗人的惆怅心情。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从内容上看,本诗“此去何时还”是问李凝,诗人送李凝赴任宋城主簿,“何时还”是诗人问李凝去宋城之后何时再回单父;《梦游天姥吟留别》又作《别东鲁诸公》,“别君去兮何时还”,是问自己此次与诸君离别何时再见。
从情感上看,本诗,李白送李凝赴任宋城主簿,此时的李凝还未远行,李白就发出“何时还”的疑问,表达了他对李凝的不舍之情,也体现出他对亲情的重视态度。而《梦游天姥吟留别》,“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意思是:告别诸位朋友离开(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要想远行时就骑上它去探访名山。诗人自问自答,以自己打算远离尘嚣到名山求仙学道的回答,暗示了与诸君难以再会的结果,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不愿同流合污的做岸性格以及对自由生活的热爱。
3.C 4.C 5.相同点:《蜀道难》和《送友人入蜀》都描绘了蜀道的高险,都有诗人对入蜀友人的关怀。
不同点:《蜀道难》写出了蜀道景物的凄冷,表达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而《送友人入蜀》写出蜀道景色的动人优美,作者对友人的劝慰,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情感、手法、语言风格的能力。
C.“鼓励友人要积极追求功名”错误,结合尾联“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可知,李白告诫他的朋友,个人的官爵地位、进退升沉都早有定居,何必再去询问善卜的君平呢!李白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转启发他的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和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盛夏林木”错误,后文是“春流绕蜀城”,说明送别是在春天,所以应该是“春季林木”。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同:两首诗都是送别诗,《送友人入蜀》中“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描写蜀道崎岖坎坷,难以通行。《蜀道难》中,开篇就写蜀道难行,“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畏途巉岩不可攀”等句或夸张,或侧面衬托,写出蜀道高险。因此两首诗都描绘了蜀道的高险,都有诗人对入蜀友人的关怀。
《送友人入蜀》是一首送别诗,开篇两句即含送别意:李白在临别之际亲切地叮嘱友人,听说蜀道崎岖险阻,路上处处是层峦叠嶂,不易通行,流露对友人的关心。接着用“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体现蜀道的高险:蜀道在崇山峻岭上迂回盘绕,人在栈道上走,山崖峭壁宛如迎面而来,从人的脸侧重迭而起,云气依傍着马头而升起翻腾,像是腾云驾雾一般。尤其是“起”、“生”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栈道的狭窄、险峻、高危。然后用“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展现蜀道风景的优美动人:前一句芳树繁茂,后一句春江奔流,可以说风光旖旎。最后用“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对友人进行安慰和开导:你的进退升沉都命中已定,用不着去询问善卜的君平,希望友人不要受功名利禄的束缚。
《蜀道难》结合诗中“问君西游何时还”可知,这首诗歌也是送友人入蜀而写。《蜀道难》中,开篇就写蜀道难行,“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畏途巉岩不可攀”等句或夸张,或侧面衬托,写出蜀道高险。“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等句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由此可知,两首诗歌在写景和抒情上都有异同。如都抓住蜀道的高险来写,因为都是送友人入蜀,都要面对这样的蜀道,所以都有对友人的关心,这些是相同点。
不同点在于:在写景上,《送友人入蜀》除了写蜀道的高险,还写了蜀道景色的优美,五、六句,而《蜀道难》却借助“悲鸟”“子规”来写蜀道景物的凄冷;在抒情上,《送友人入蜀》在最后两句中借用典故劝慰友人不要沉迷功名利禄,而《蜀道难》中则是借助剑阁这一军事要地表达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
6.B 7.相同点:结句从对方落笔。
不同点:本诗尾联化用典故。
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插遍茱萸少一人”通过登高、插茱萸来表达思念之情。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
B.“将来某个雨夜”“暗示了兄弟难再见的悲凉”错误。颔联作者感叹什么时候兄弟能长聚相伴,对榻话旧。“夜雨”是归隐的意思。“凉”运用了陶渊明的典故,形容归隐后的逍遥自得。黄庭坚在这里与长兄以退隐相约,表达了他在政治上遭受挫折而失望后,想在隐逸与天伦之乐中寻找慰藉的思想。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对表现手法以及进行比较阅读的能力。
尾联写兄长在归舟中常常翘首遥望天际,盼望兄弟早日归来。宰相写法上,从对方落笔,反写兄弟思念自己。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写到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也是从对方落笔。
谢朓《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诗说:“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黄庭坚化用此诗,所以在手法上又运用了典故。而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通过重阳佳节登高、插茱萸来表达思念之情。
8.B 9.①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不必临河取水,离别时的眼泪就可以洗濯冠缨,表现了诗人珍重惜别的感伤,以及历尽艰辛的悲怆。②用典。“濯缨”用《楚辞·渔父》之典,有与友人共勉之意,希望彼此无畏打击,保持志行之高洁。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B.“不禁心生奋勉之意”错误。表达的不是“奋勉”之意,而是在追忆前贤的同时,古(人)今(我)对比,感慨自身飘零于世,壮志难酬。
故选B。
9.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此诗为柳宗元在自己和刘禹锡再度被贬后所作的赠别诗,仕途失意,理想破灭,挚友分别,其感情是悲凄的。
尾联在抒情手法上,“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说不必临河取水,泪水可以洗濯冠缨,这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元和十年(815年)二月,柳宗元和刘禹锡二人分别从永州、朗州回到长安,满以为劫难已过,对前途充满希望和幻想,谁知不到一个月,却被外放至更为荒僻的远州任职。是年三月,二人打点行装,携家带口,又一次踏上南下之路,此诗是二人在衡阳分别时所作,用“垂泪千行便濯缨”突出悲情的深重。
结合注释可知,“垂泪千行便濯缨”运用《楚辞·渔父》中的典故“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表达了像屈原一样高洁的志向,有与友人共勉之意,希望彼此无畏打击,保持志行之高洁。
10.D 11.①羡慕曹伯玉登高饮酒,欣赏宜春的美景。
②肯定了曹伯玉作为地方官的政绩。
③认可他的诗文水平。
④期望朋友回来与自己重逢。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意境雄浑”错,通过“湿湿”“云”“冥冥”“江雨”等词描绘湿润的岭云和丰饶的杨梅,云雾缭绕着竹林和江水孕育杨梅,诗人展示了袁州的自然美景,意境清丽。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①首联以宜春城为背景,描绘了宜春城郭环绕着高楼大厦的景象,羡慕曹伯玉登高饮酒,欣赏宜春的美景,表达了诗人的愿望,希望能够与友人一同登临高楼,并举杯畅饮。
②“政成定入邦人咏”表明友人的政绩已经成为国家的佳话,肯定了曹伯玉作为地方官的政绩。
③“诗就还随驿使来”表明他的诗作也随着驿使传遍各地,认可他的诗文水平。
④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忧虑和期待,诗中的“风沙愁病眼”暗示了诗人在远离友人的时候感到忧愁和不安,而“不知何日为君开”则表达了诗人渴望与友人再次相聚的心情,期待着友人回来与自己重逢。
12.B 13.①“寒”为寒冷,“暗”为昏暗;②孤灯照雨雨愈寒,湿竹环绕浮烟显得更浓更暗,营造了寒冷、湿暗、凄清的氛围;③“寒”“暗”二字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刚重逢又要伤别,心境倍感凄暗;④“寒”“暗”二字渲染了诗人悲凉暗淡的心情。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诧异、自责的神态”错,应该是“欣喜、惊奇的神态”。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孤灯暗淡照着窗外冷雨,幽深的竹林漂浮着云烟。寒夜里,一束暗淡的灯火映照着蒙蒙的夜雨,阴冷潮湿;竹林深处,似飘浮着片片烟云,显得更浓更暗。“寒”,是寒冷,“暗”是昏暗,“寒”“暗”二字营造了寒冷、湿暗、凄清的氛围;
相逢已难,又要离别,其间千言万语,不是片时所能说完的,所以诗人避实就虚,只以景象渲染映衬,以景寓情。两人在孤灯下饮着离别的酒,“寒”“暗”二字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刚重逢又要伤别,不觉恋恋不舍,表现出两人的情谊及对友谊的珍惜;
孤灯、寒雨、浮烟、湿竹,景象是多么凄凉。“寒”“暗”二字表面写灯写竹,实则更是诗人内心的感受,使情景交融,不仅渲染映衬出诗人悲凉暗淡的心情,也象征着人事的浮游不定,前途的不明朗。
14.D 15.(1)表现手法:①《雨霖铃 寒蝉凄切》运用了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与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②《夜别韦司士》借景抒情,用典(比喻、拟人)表达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依依不舍之情。
(2)情感侧重:①《雨霖铃 寒蝉凄切》侧重表达了与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愁别绪,也蕴含着词人宦海的失意。②《夜别韦司士》既表达了与友人离别的不舍,也表达了对友人为人和才名的赞颂。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有逢迎’说明韦司士是一个深谙官场之道的人”错,“逢迎”是“迎接,接待”之意,是表达朋友到哪都会受到当地人的热情接待之意。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表现手法、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1)《雨霖铃》这首词主要描写离情别绪,体现了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境界。词人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选取“寒蝉”“长亭”“骤雨”“都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杨柳”“晓风残月”等一系列意象,通过冷落、凄凉的秋景,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
虚实结合:“实”主要表现在上片开头的环境描写“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中间的细节描写“执手相看泪眼”中,词作主要通过这些描写了离别的环境,渲染了气氛,表现男女恋人的依依不舍。“虚”主要表现在“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想象前路的空旷迷茫,表现作者的孤独和迷惘;“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因情造景,设想酒醒之后的情景,表现作者离开恋人之后的痛苦;“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设想在离开恋人后的漫长时间中,碰到“良辰美景”之时的感受,表达了与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愁别绪,也蕴含着词人宦海的失意。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2)《夜别韦司士》首联,写馆舍夜宴。次句连用“夜钟”“残月”“雁归声”三个与夜间及别离相关的意象,借景抒情,渲染浓郁的别离气氛,表达了与友人离别的不舍。
颔联用典,明点送别。上句“啼鸟堪求侣”使用比喻手法,以啼鸟求侣来比喻诗人与韦司士的情感;下句运用拟人手法,不说朋辈送别,而言“春风欲送行”,将“春风”人格化,赋予人的性情,借春风送行说不能长聚,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和遗憾之情。
尾联,是对友人前路的祝愿。诗人深知友人的为人和才名,相信友人会受到当地主人的热情接待。这不但将伤别化解为对前路处处有逢迎的热情祝愿和乐观展望,而且对韦司士的为人才名作了热情的赞颂。
16.D 17.①尾联说,如今连头发都变白了,看见插着华簪的贵官,不由产生了多年“未遇”的羞愧之情。②“阳和”句说,虽有和暖的太阳,毕竟无法使自己的穷途落魄之恨消散,表达了因“未遇”而产生的伤感之情。③“霄汉”句说,但我仰望天空,还是时时刻刻赞颂着太阳(指当朝皇帝),仍然怀有为朝廷干事的渴望之情。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形成了鲜明对比”错误,颈联的含义是,和煦春日也难消穷途遗恨,耿耿胸中永怀着捧日忠心。此联表达的是诗人仍有为朝廷效力的志向。
故选D。
1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根据“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此时诗人头发花白,看到插着华簪的贵官,有着多年没有得到赏识的羞愧之情。
根据“未遇”“阳和不散穷途恨”,这里说的是虽有和煦的春日,也难以消除穷途的遗恨,因此表达的是对“未遇”的伤感之情。
虽然“未遇”,但在后句“霄汉常悬捧日心”,诗人还有着为朝廷做事的渴望之情。
18.C 19.①“世事波上舟”写世事动荡,人生如波浪中小舟,寄寓了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②“沿洄安得住”写小船无论是顺流还是逆流都难以安稳,表达对友人及自己的劝慰之情;
③暗含了对时局动荡的忧虑,对自己及友人前途的担忧和对与友人别后难以相见的愁苦。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抒发了与友人离别之后再也不能相见的悲痛”错误,应该是抒发了不知何时才能相见的悲痛。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世事波上舟”,是说“自己的身世飘浮不定,有如波上的行舟”,写世事动荡,人生如波浪中小舟,无法自主,寄寓了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沿洄安得住”,是说“小船无论是顺流还是逆流都难以安稳”,表达了世事难以预料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及自己的劝慰之情;
尾联“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暗含了作者对时局动荡的忧虑,世事怎能由个人作主呢?表达了时局难以预料,人生无法自主,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及友人前途的担忧和对与友人别后难以相见的愁苦。
20.C 21.①卢诗抒发了诗人与兄弟分别时的不舍之情。诗人借助“柳”这一意象,借景抒情,抒发了与兄弟分别时的不舍之情。
②白诗抒发了诗人与杭州父老乡亲分别时的不舍之情,杭州父老挡住道路,设盛宴送别,送别者泪水潸然,告别者情意真挚,表达了诗人与当地乡民之间难得的官民相惜之情。以及对统治阶层盘剥民众的谴责,对天灾人祸双重压迫之下的底层劳苦大众的怜悯同情。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白诗语言典雅清丽”错误。白诗语言风格仍不离“朴实通俗”,通篇叙事,而又将深切情感寄寓其间。
故选D。
2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卢诗抒发了诗人与兄弟分别时的不舍之情。“花柳帝王城”,诗人借助“柳”这一意象,借景抒情,送“二兄”出发的地点长安,在这里,柳暗花明,一切都呈现着繁华的景象。诗人用长安的“花柳”繁华来反衬亲人在蜀道上即将碰到的孤寂、凄凉,用字不多,而感情却更显深沉。三、四句“此中一分手,相顾怜无声”,是摄取临分手时刹那间情景的一个特写镜头,极其精到地状出了兄弟二人恋恋不舍的惜别情态。“相顾”二字把相互间含情脉脉的目光传神地刻写了出来,一个“怜”字泻出了二人胸中的滔滔挚爱之情,“无声”二字显示了不可言状的离别之恸,颇具“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妙处。
白诗抒发了诗人与杭州父老乡亲分别时的不舍之情。首联以“归”与“别”二字扣题,开篇表明这是一首离别诗。离别有千万种情境,当杭州刺史白居易离任时,是这样的画面:有“耆老”相送,有“壶浆”为饮;但这都还不够,作者更进一步,透过“遮归路”和“满别筵”的一“遮”一“满”,铺绘当时送别的盛况,展现出在他即将离开之时,乡民们的热情与不舍。也由此可以看出,白氏在任期间,定是一位深得民心的好官。颔联是白氏自谦之语,在父老心中,白居易有如昔日棠树下那位勤政爱民的父母官。然白居易却认为,自己为政期间并没有什么建树,父老不应该他的离开而潸然泪下。此二句“无一树”的谦虚之言与“泪潸然”的感激不舍相对比,充满了情感上的张力。白氏越自谦自惭,越是令人体味到他与当地乡民之间难得的官民相惜之情。颈联笔锋一转,从之前饱含深情的徐徐道来,陡然转入残酷的现实书写中。直白犀利地指出了中唐时期,在“税重”与“旱田”的双重压迫之下,处处是贫户、饥民的艰辛世道与凋敝境况。咏至第三联,虽只是简单的寥寥数字,却使得诗作的境界一下子开阔起来,从之前徐缓的个人情感,进入到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怀之中。看似不带感情的白描之笔,却蕴藏着对统治阶层盘剥民众的谴责,及对天灾人祸双重压迫之下的底层劳苦大众的怜悯同情。
22.D 23.①使用多个地名,展示了友人的行程,表现了其路途之遥远与艰辛;
②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挂念与期盼;
③多个地名引发读者对当地景色的联想,扩展了诗歌的意境;
④多个地名散落句中,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动态美),使得情感的表达更为强烈。
【解析】2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尾联用语直率而又真诚恳切”错误。尾联运用典故,委婉含蓄。
故选D。
2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赭圻将赤岸,击汰复扬舲”颔联承上联写路途所见。“赭圻”为地名(今安徽繁昌县西),“赤岸”亦为地名,可能在桂州境内。展示了友人的行程,表现了其路途之遥远与艰辛。
多个地名引发读者对当地景色的联想,扩展了诗歌的意境。首句写京口(即今日镇江)送别场景,“铙吹喧京口”,钟鼓齐鸣,运用通感,以听觉感受来写视觉形象,一个“喧”字表现了送别场面之热烈壮观。“风波下洞庭”,这一句点明邢济取水路前往桂州,一个“下”字勾划出了由江入湖、扬帆直济之气势。“风波下洞庭”一句,表现出了诗人目送孤帆碧天、望尽风烟洞庭的深情,感情含蓄而沉着。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动态美),使得情感的表达更为强烈。
24.C 25.A
【解析】2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表现了离别时的孤独感伤”分析有误。结句将景物写得清新明丽,表现了词人对祐之弟的美好祝愿:前程美好,就像这陪伴着的秀美山水。
故选C。
2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鉴赏诗歌内容、艺术特色的能力。
A.“‘钟鼎’‘山林’运用比喻修辞”理解有误,“钟鼎”“山林”运用的是借代,不是比喻。钟鼎指代奢侈豪华的生活,山林指隐居乡野。
故选A。
26.B 27.情:①诗人见秋霜而思春日,表现了乐观进取的精神。
②诗人相信友人的佳作能为自己“洗昏睡”,表达了对友人音信的期盼及对其才情的赞美。
理:自然万物轮回,衰败中却有新生(推陈出新),不必嗟叹伤感。
【解析】2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视听结合”错,无听觉。
故选B。
2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的能力。
情:①诗歌前两联是说已经到了严霜铺地、零雨送秋的冬季,春天正在逐渐临近,只是还不见一点痕迹,不要叹息草木摇落枯萎,不久将有复苏的梅花缀满琼枝。诗人在冬季期盼并坚信春天的到来,表现了作者乐观进取的态度,并以此与友人共勉。
②尾联“揩摩病眼从兹始,并待君诗洗睡昏”意思是从现在开始,我要按摩开有病的双眼,等待你清新的诗作和着春光,来洗尽我的昏昏睡意,诗人相信友人的佳作能为自己“洗昏睡”,表达了对友人音信的期盼与才情的赞美。
理:诗人面对降霜、下雨的深秋,并不慨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也不畏惧即将来临的严冬,而是觉得离春天愈来愈近了。霜威固然使草木摇落而变衰,但自然界万物轮回,生生灭灭。一面在衰败,一面则在发生发展。在草色垂死之际,梅树正在恢复青春,酝酿作花。这是自然之势,自然万物轮回,衰败中却有新生,不必嗟叹伤感。
28.D 29.①贬官后的愁闷,有不遇之感;
②“故乡远在千里之外”,有怀乡之愁;
③“别离心绪”,与故人分别,有别离之绪或者孤独寂寞之感;
④清明时节让人悲伤。
【解析】2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A.“寒食前一二日的清明出游”错误。寒食节后两日为清明节。
B.“较为直接”错误,应为委婉含蓄。颔联“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两句意思是隔水烟霭中,看得见佛寺修竹成荫,一路上细雨萧疏,经过的村庄落花阵阵。作者借烟霭、疏雨、落花抒发了被贬后的愁思,是借景抒情。
C.“‘天寒’与‘乍暖还寒’相同一语双关”错误。“天寒”,点出寒食节乍暖还寒的气候特点,没有一语双关的特点。
故选D。
2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①据注释可知,作者被贬为外官;“酒薄难成醉”,指诗人因被贬而心有愁绪,饮而无味,不能成欢,所以,贬官后的愁闷,有不遇之感是“易断魂”的原因之一。
②“回首故山千里外”,意思是回望故家远在千里以外。“故山千里外”表明作者远离故乡,在千里之外,充满怀乡的浓愁,这是“易断魂”又一个原因。
③“别离心绪向谁言?”,意思是满怀离情别绪又去讲给谁听?作者离别家乡,与故人长久分别,内心充满离愁别绪,又无人倾诉,顿生孤独寂寞之感。这是“易断魂”的第三个原因。
④“清明时节出郊原”,意思是清明时节我独自走出郊野。首联描写诗人清明时节出郊寻春,满目虽见家家插柳应节,山城仍是一派寂寞冷落光景,清明时节让人悲伤。这是“易断魂”的第四个原因。
30.D 31.①对友人的思念牵挂之情。②对友人自由自在生活的羡慕之情。③羁旅漂泊的愁苦之情。④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
【解析】3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写出友人们远离之后,诗人孤独寂寞的处境”错误,此处表现的是友人们尽兴游玩的场景,而非描写诗人。
故选D。
3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由原文“闻君随谢脁,春夜宿前川”可知,此联写诗人听说卢纶随谢脁而去,自己则独自在前川过夜,表达对友人的思念牵挂之情。
由原文“看竹云垂地,寻僧月满田。熊寒方入树,鱼乐稍离船“可知,此两联写他观赏着竹子垂下的云彩,寻找僧人,看着月亮照耀满田野,诗人用简练的语言刻画了竹云垂地、月满田野的美景,展现了自然的宁静和恬淡;同时,熊寒入树、鱼乐离船的描写也增添了一丝生动和活泼的氛围,表达对友人自由自在生活的羡慕之情。
由原文“独夜羁愁客”可知,诗人直抒胸臆,表达诗人独自一人在夜晚里感受着羁绊和忧愁。
由原文“惟知惜故年”可知,此句写他只知道珍惜逝去的年岁,怀旧和对人世间短暂美好的珍惜之情溢于言表,表达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
32.A 33.①首联写“欲”归隐,但“苦无资”,透露出诗人穷困潦倒的境况,点出想退隐却没有物质条件,因而“悲”。②颔联抒写自己滞留帝京的境况和遭遇,表明不愿做官的思想,内心“悲”。③“壮志逐年衰”写诗人志气正逐年衰减,已经心灰意懒,故而“悲”。
【解析】3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是一首含蓄的抒情诗”错。这首诗最显著的特点在于直抒胸臆,比如“苦无资”“非吾愿”“怀我师”“但益悲”。因此,本诗抒情并不含蓄。
故选A。
3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首联“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写出诗人本想长久归隐山林,然而“苦无资”的状态却又和作者所欲发生了矛盾,透露出他穿困潦倒的境况,理想与现实相矛盾,此为一“苦”;
颔联写自己北上求仕乃违背心愿,实则心中羡慕的是跳出尘世的高僧。该联将诗人滞留京城、违背心志客居他乡的悲苦刻画得淋漓尽致,此为二“苦”;
颈联写出囊中黄金已在羁旅中用尽,壮志一年年渐渐地消沉。表现了旅况的穷困和心意的灰懒,雄心壮志逐年衰减,此为三“苦”。
34.C 35.①“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写山中一夜春雨过后,只见山间飞泉百道,远远望去,好似悬挂在树梢一般。描绘出的是雄奇壮阔而又幽深秀丽的蜀地山中雨景图。②“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一阵新雨过后,青山翠谷越发显得静幽,夜幕降临,凉风习习,更令人感到秋意浓厚。描绘出的是清新宜人而又幽静闲适的雨后山村的自然画卷。
【解析】3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曲解诗意,理解错误。颈联“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说的是梓州的妇女按时向官府交纳用橦木花织成的布匹,蜀地的人们常常会为芋田发生诉讼。这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缺乏教化,暗示李使君就任梓州刺史以后所掌管的职事,而这些职事完成起来可能并不轻松,为尾联希望李使君效法文翁、有所作为蓄势。
故选C。
35.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意象、意境的能力。
审读题干,把握关键信息为“画面特点有何不同”。首先,“画面特点”指向的鉴赏诗歌的意境;其次,“有何不同”强调的是两首诗歌中诗句的比较赏析。答题时,注意扣住诗歌整体理解诗句含义,再以简洁、准确、凝练的短语概括画面特点。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写山中一夜春雨过后,只见山间飞泉百道,远远望去,好似悬挂在树梢一般。诗句生动地表现出远处景物互相重叠的错觉。诗人以画家的眼睛观察景物,运用绘法入诗,将三维空间的景物叠合于平面画幅的二维空间,就像将最远处、高处的泉瀑画在稍近、稍低的树梢上。这两句描绘出一个雄奇、壮阔而又幽深、秀丽的境界,呈现了蜀地山中雨景图。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幽静的山刚刚下过雨,青山翠谷越发显得静幽,夜幕降临,凉风习习,天气像晚来的秋天。诗句写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是诗人用大手笔勾画的雨后山村的自然画卷。其清新、宁静,淡远之境如在目前。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诗人隐居于此是何等的闲适,如此描绘山水田园之清新宜人而又幽静闲适的雨后山村典型环境,流露出诗人的喜爱之情。
36.D 37.①此诗不同于一般送别诗感伤离别,缠绵于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
②赞许白少府带兵有方,军势威猛,表达了对友人的慰勉。
③也含有诗人自己立功边塞的愿望,表达了对唐军必胜的信念。
【解析】3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具体描写白少府砍断单于臂膀的赫赫战功”错误。尾联诗人豪气冲天,尽显盛唐军人的气象:谁能砍断匈奴单于的臂膀,今年的太白星高悬,必有敌人进犯边境,杀敌报国,正等待着英武的军人和将士。可见没有“具体描写白少府砍断单于臂膀的赫赫战功”。
故选D。
3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全诗的首联写白少府告别亲友带兵轮换到西北边地驻防时登临六盘山头,远离故乡直指河西临洮。
颔联写自己作为守边官吏,烦劳地方官员为了关山战事辛苦带兵换防,实在是问心有愧,对不住人家。
颈联却笔锋一转,语气豪迈:奔赴边关的将士们,军容齐整,红色箭羽紧随其身,在绿色的原野上青色战袍着身,格外耀眼夺目。言外之意是赞许白少府带兵有方,军势威猛。
尾联诗人豪气冲天,尽显盛唐军人的气象:谁能砍断匈奴单于的臂膀,今年的太白星高悬,必有敌人进犯边境,杀敌报国,正等待着英武的军人和将士。此处不直接表达唐军必胜的信念,而以“谁断单于臂”之反诘顿起,再以“今年太白高”作答,显示唐军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之势,表现出高适此时的一腔豪情,表达了作者对唐军必胜的信念。
可见,此诗不同于一般送别诗感伤离别,缠绵于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表达了作者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38.C 39.①都运用了间接抒情的手法。甲诗借物抒情,借流泪的蜡烛表现难舍难分的真挚情感;乙诗借景抒情,借无边春色表现对友人的恋恋不舍。②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化无情为有情。蜡烛有“惜别”之心,能够“替人垂泪”;春色有情,一路送友归去。
【解析】38.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正面衬托”错。“行客稀”,行客已稀,以送别地的凄清,反衬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这两句的意思是,刚才还很热闹的渡头,一下子变得行客稀少,冷冷清清。唯有诗人自己,仍然立在那里,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
故选C。
3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都运用了间接抒情的手法。《赠别二首》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借流泪的蜡烛表现难舍难分的深挚情感。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客观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都带上了感伤的色彩。《送沈子福之江东》中诗人依依不舍,望着大江南北两岸,春满人间,春光荡漾,桃红柳绿,芳草萋萋。诗人感觉到自己心中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像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诗人忽发奇想: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像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扑向你,跟随着你归去吧?“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是十分美丽的想象,有着无比蕴藉而深厚的感情。春满江南江北,情亦满江南江北。不必特意写离愁别苦,别情已经充盈了满篇。更巧的是,自然之景与深挚之情妙合无间,耐人寻味。将自然界的春色比心灵中的感情,即景寓情,情与景妙合无间,极其自然。
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化无情为有情。《赠别二首》中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眼里烛芯却变成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送沈子福之江东》中诗人似乎在对友人说:你在江上走,江南江北的春色包围着你;我的牵挂、友谊也和这春色一样,时时刻刻包围着你,陪你一路前行。春色有情,一路送友人归去。
40.B 41.①内容上:尾联叮嘱朋友应在春天趁花开时节归来,否则春天的美景将无人能欣赏,失去意义;②情感上:尾联既表现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也表现了对郑僅美德与才学的赞美之情;③结构上:首联与尾联都紧扣赏景之事,都能表现出郑户曹的才学,前后照应,使诗歌浑然一体。
【解析】40.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一直做小官,为他的怀才不遇而激愤”错。引杜甫诗是为表现郑户曹居官清寒,是对其清廉品质的赞叹,而非“一直做小官,为他的怀才不遇感到激愤”。
故选B。
4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1)内容上,尾联“东归不趁花时节,开尽春风谁与妍”,诗人叮嘱朋友应在春天趁花开时节归来,否则春天的美景将无人能欣赏,失去意义。表达的是应当趁着春天尽情游玩,与美景相互辉映之情。
(2)情感上:尾联“开尽春风谁与妍”明写花开时节应该尽情欣赏美景,暗写对朋友的惦念之情,明写春花美艳无比,暗写朋友郑僅的美德与才学无人能及,表达赞美之情;
(3)结构上,首联“游遍钱塘湖上山,归来文字带芳鲜”写游玩之乐和赏景文字之鲜美,和尾联遥相呼应,都紧扣赏景之事,表现出郑户曹的才学,结构严谨,思维缜密。
42.C 43.①对友人的安慰。友人虽出身名门而今只能位处莲幕,希望他能够自我宽解。
②对友人离去的不舍。劝说友人不要着急离开,要在武昌的自然美景中与自己共叙深厚的情谊。
③对友人的期许。借用“魏征笏”的典故,希望友人能像魏暮一样延续先人的品德与功业,施展才华。
【解析】4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错,此刻诗人还未与友人离别,故应为“深化了诗人离别的不舍”。
故选C。
4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首联“君家柏府旧鹓班,莲幕官卑且自宽”意思是你的祖上曾做过御史,如今你虽是幕府的小官,但是要学会自我宽解。诗人是说友人出身名门,但现在处于莲幕,这是对比的手法;同时劝解朋友要自我宽慰,不要因为一时的不得志而气馁。希望他能够正确对待,在职位之上能够实现抱负。
颈联“白蘋洲畔休移棹,黄鹤楼中尽合欢”意思是来到白蘋洲的时候不要急着离开,停下欣赏一下这里的风景,然后一起到黄鹤楼中饮酒叙旧。诗人劝说友人到武昌的“白蘋洲”“休移棹”停一停观赏美景,到“黄鹤楼”聚一聚叙叙情谊。尾联以景结情,采用对写的手法,诗人想象朋友问自己长沙的美景。深化了诗人离别的不舍,情思深远。
颔联“贞观传来犹有笏,西都相望好弹冠”意思是魏謩家里只有贞观时期留下的笏板,希望有一天也能弹冠于西都。运用“魏征笏”的典故,希望友人能像魏謩一样延续先人的品德与功业,能够施展才华,得以位列高官。
44.C 45.①首联以“北风”“夜雨”“江”等意象入题。描绘了一幅凄清的秋景图;②一个“凉”字一语双关,把秋日之“凉”与依依情别之“凉”融为一体,为铺叙离情张本。
【解析】4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也有对自己白首为郎仕途不顺的感慨”错误,颈联只是对好友杜甫境遇的描述,而没有对自己仕途不顺的感慨,并且由注释可知他不是担任郎官。
故选C。
4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
“景物入兴”就是由景物起兴,即先言景物然后再引出所写事物的手法。
首联“北风昨夜雨,江上早来凉”,昨夜北风呼啸,冷雨淅沥,早上江上一片寒凉。诗句以“北风”“夜雨”“江”等意象入题,描绘了一幅凄清的秋景图;
一个“凉”字一语双关,“江上早来凉”写秋日之凉,同时也表明诗人内心凄凉,因为要“早发湘潭”与杜甫分别。这样把秋日之“凉”与依依情别之“凉”融为一体,为铺叙离情张本。
46.C 47.情感:①通过诗的颔联“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是说虽然已进入深秋,草木枯死,但离梅花开放也不远了,反映了作者乐观进取的精神。②颈联“小驻要须穷日日,细寻无惜遍村村”,呼应了前句“春其渐起但无痕”,表达了作者惜春、盼春心情的急迫与信念的坚定。哲理及启示:作品阐明的哲理是新生事物的发展不可阻挡;希望往往孕育在艰难困苦之时;对未来应充满信心。启示我们不要被眼前的困难吓倒,要乐观积极地面对人生、抱着坚定执著的人生态度,对未来充满信心。
【解析】4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C.“强调新春发现之易,情感表达更为直接”说法错误,“穷日日”前冠以“要须”,“遍村村”前冠以“无惜”,见出要发现新春之难,也表现了诗人惜春、寻春心情的急迫与信念的坚定。表达的情感更深远。
故选C。
4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情感:①诗的颔联“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紧承首联,具体展示“春其渐起”的情状。霜威固然使草木摇落而变衰,但诗人认为不必为此嗟叹,在草色垂死之际,梅树正在恢复青春,酝酿作花,反映了作者乐观进取的精神。
②颈联“小驻要须穷日日,细寻无惜遍村村”,呼应了前句“春其渐起但无痕”,补足了“定有梅花当返魂”这一判断,“小驻”与“细寻”互文见义。“穷日日”前冠以“要须”,“遍村村”前冠以“无惜”,表现了诗人惜春、寻春心情的急迫与信念的坚定。
哲理及启示:这首诗的首联写自己在在冬季期盼春天的到来,表现作者进取的态度。颔联写虽然万物枯零却有梅花满枝头,寄于希望。“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霜威固然使草木摇落而变衰,但诗人认为不必为此嗟叹。自然界万物轮回,生生灭灭。一面在衰败,一面则在发生发展。颈联写自己满怀信心寻找春天的踪迹,尾联写自己等待病好,满怀希望有所作为,对未来应充满信心。
启示我们不要被眼前的困难吓倒,要乐观积极地面对人生、抱着坚定执著的人生态度,对未来充满信心。全诗熔诗情、哲理于一炉,感情细腻,寓意深远。
48.A 49.情:①诗人写自己在霜凝雨湿的季节期盼春天的到来,满怀信心寻找春天的踪迹,表现了乐观进取的精神;②诗人相信友人的佳作能为自己“洗昏睡”,表达了对友人音信的期盼与才情的赞美。
理:③自然万物轮回,一面在衰败,一面则在发生发展。衰败中却有新生,不必嗟叹伤感。
【解析】4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诗人心中倍感悲凉”错误。这首诗的首联见凝霜而思春日,表现了乐观进取的精神。“霜凝”,季节是在秋冬之际。诗人面对降霜、下雨的时节,并不慨叹悲戚,也不畏惧严冬的来临,而是觉得离春天愈来愈近了。“春其渐起但无痕”,这一联为全诗定下了明朗向上的基调。
故选A。
4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这首诗的首联“已是霜凝更雨湿,春其渐起但无痕”,是说“已经到了严霜铺地、零雨送秋的冬季,春天正在逐渐临近,只是还不见一点痕迹”,写诗人见秋霜而思春日,表现了乐观进取的精神。
颔联“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是说“不要叹息草木摇落枯萎,不久将有复苏的梅花缀满琼枝”,紧承首联,具体展示“春其渐起”的情状,霜威固然使草木摇落而变衰,但诗人认为不必为此嗟叹。自然界万物轮回,生生灭灭;一面在衰败,一面则在发生发展。衰败中却有新生,不必嗟叹伤感。在草色垂死之际,梅树正在恢复青春,酝酿作花。
颈联“小驻要须穷日日,细寻无惜遍村村”,是说“即使是短暂的停留,也应当整天整天地去寻找春天的信息,不惜跑遍处处村落,仔细寻觅”,补足“定有梅花当返魂”这一判断,“穷日日”前冠以“要须”,“遍村村”前冠以“无惜”,见出要发现新春之难,也表现了诗人惜春、寻春心情的急迫与信念的坚定。梅花开放的季节是在冬末春初,深秋不能见到早梅。但是,正当草色垂死之际,梅花之魂已在悄悄返回。这是自然之势,必当如此。
尾联“揩摩病眼从兹始,并待君诗洗睡昏”,是说“从现在开始,我要按摩开有病的双眼,等待你清新的诗作和着春光,来洗尽我的昏昏睡意”,归结到自己,并回应题中“赠斯远”之义,表达了对友人音信的期盼与才情的赞美。
综上所述,此诗“熔诗情和哲理于一炉”,既有诗人情感的抒发,也有理性的思考。
50.C 51.①对友人离去的不舍(感伤)。“青山空复情”借山言人,情致婉曲,那山仍若恋恋不舍,目送行人,表现了诗人那种不忍相别而又不得不别的无可奈何之情。②对世事无常的感慨。月下同饮共醉,行吟叙情,离别之后,后会难期,诗人感情的闸门再也关不住了,于是诗人发问道:“几时杯重把?”表达了对世事无常的感慨。③对友人政绩的赞扬。“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说他于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出守外郡或入处朝廷,都荣居高位。离任时东西两川属邑的人们讴歌他。④友人离去后的孤独寂寞。最后两句抒写诗人送别后的心境。“独”字见离别之后的孤单无依;“残”字含风烛余年的悲凉凄切;“寂寞”则道出知遇远去的冷落和惆怅。
【解析】5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任职地方的百姓对其讴歌惋惜,正面展现了严武的光彩形象”错误,由“列郡讴歌惜”可知,是侧面表现。
故选C。
5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诗人送了一程又一程,送了一站又一站,一直送到了二百里外的奉济驿,有说不尽的知心话。“青山空复情”一句,饶有深意。青峰伫立,也似含情送客;途程几转,那山仍若恋恋不舍,目送行人。然而送君千里,也终须一别了。借山言人,情致婉曲,表现了诗人那种不忍相别而又不得不别的无可奈何之情。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伤别之余,诗人自然想到“昨夜”相送的情景:皎洁的月亮曾和他一起“同行”送别,在月下同饮共醉,行吟叙情,离别之后,后会难期,诗人感情的闸门再也关不住了,于是诗人发问道:“几时杯重把?”表达了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诗人想到,像严武这样知遇至深的官员恐怕将来也难得遇到,于是离愁之中又添一层凄楚。关于严武,诗人没有正面颂其政绩,而说“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说他于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出守外郡或入处朝廷,都荣居高位。离任时东西两川属邑的人们讴歌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来表达对友人政绩的赞扬。
“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意思是“送走你我独自回到江村,寂寞地度过剩下的岁月”,这两句充分体现了诗人对严武的真诚感激和深挚友谊,依恋惜别之情溢于言表,也表达了友人离去后的自己的孤独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