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咏史怀古类 专题练习合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沔县谒诸葛忠武侯祠
王士祯①
天汉遥遥指剑关,逢人先问定军山。
惠陵②草木冰霜里,丞相祠堂桧柏间。
八阵风云通指顾,一江波浪急潺湲。
遗民衢路还私祭,不独英雄血泪斑。
【注】①王士祯,清初诗人、文学家、诗词理论家,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官至刑部尚书,颇有政声。②惠陵:汉昭烈皇帝刘备的陵寝。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怀古诗,诗题交代了地点和事件,全诗抒写作者游谒武侯祠的所见所感,情感真挚动人。
B.首联叙述了诗人星夜匆忙赶路的情景。他逢人便问定军山的位置,急切地打听武侯祠的所在。
C.颔联将桧柏郁郁葱葱的武侯祠与处于衰草冰霜中的惠陵对比,主要表达了对刘备的叹惋之情。
D.颈联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诗人看着眼前急涌的江水,想到了神机妙算、运筹帷幄的诸葛亮。
2.本诗与杜甫的《蜀相》同写诸葛亮,请简要分析两首诗所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满江红·金陵怀古
元 萨都剌①
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②。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织。怀故国,空陈迹。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玉树歌③残秋露冷,胭脂井④坏寒螀⑤泣。到如今、只有蒋山⑥青,秦淮碧!
【注释】①萨都剌:元代诗人,公元1332年任职江南,移居金陵。②畴昔:从前。③玉树歌:陈后主所制艳曲《玉树后庭花》。④胭脂井:在今南京城内。隋兵攻打金陵,陈后主与妃子避入此井,终被擒。⑤寒螀jiāng:寒蝉。⑥蒋山:钟山。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
A.上片起首写繁华的景象如春光般消失得无声无息,带有沉重的怀古情绪。
B.下片前四句,情感迸发,语言直白,短促的句子正表现了情绪的激越。
C.艺术手法,本诗善于化用前人的诗句和典故,而又点化自然,不露痕迹。
D.词人以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玉树、秋露等景象渲染气氛,寄托情思。
4.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简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阅读柳永的《望海潮》和下面这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西湖怀古
陈德武
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临堤台榭,画船楼阁,游人歌吹。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晴翠。使百年南渡,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
可惜天旋时异,藉何人、雪当年耻。登临形胜,感伤今古,发挥英气。力士推山,天吴移水,作农桑地。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岳将军泪。
【注】①天吴:古代中国神话故事中的水神。
5.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词上片描写杭州风光与繁华,下片描写西湖,展现杭州的生活景象。
B.柳词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白描式地勾勒出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
C.陈词上片先写西湖的“佳丽”,结以“都忘却,平生志”,以美景映哀情。
D.陈词下片通过重重幻想,层层转折,将充满郁愤的爱国哀思表达得委婉深刻。
6.“十里荷花”和“三秋桂子”在这两首词中的作用一样吗?请结合两首词的词意简要分析。
阅读姜夔的《扬州慢》和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木兰花慢·彭城怀古
【元】萨都剌
古徐州形胜,消磨尽,几英雄。想铁甲重瞳,乌骓汗血,玉帐连空。楚歌八千兵散,料梦魂,应不到江东。空有黄河如带,乱山回合云龙。
汉家陵阙起秋风,禾黍满关中。更戏马台①荒,画眉人②远,燕子楼③空。人生百年如寄,且开怀,一饮尽千钟。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
【注】①戏马台:项羽观看士卒操练兵马的地方。②画眉人:西汉张敞替妻子画眉,喻夫妻感情好。③燕子楼:唐张愔爱妾关盼盼在张愔去世后独居燕子楼,历十余年不嫁。
7.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徐州”即彭城,“淮左名都”即“扬州”,两首词首句皆扣题而起,具有同样的效果。
B.萨词上阕“想”以下几句刻画了项羽由盛到衰的转变;姜词上阕“自”以下几句描绘了金兵入侵后扬州的衰败。
C.“画眉人远,燕子楼空”和“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都以爱情故事为典故,暗示历史风流终为陈迹。
D.萨词中“人生百年如寄”表明人生如匆匆过客般短暂;姜词以疑问句结尾,移情入景,传达出回味不尽的伤感。
8.萨词中写到的“禾黍”和姜词序中写到的“黍离”是同一典故,出自《诗经》“周大夫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请根据词的内容,分析这一典故表达的不同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注】谢将军:东晋谢尚,今河南太康县人,曾任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适逢袁宏在运租船中诵己作《咏史》诗,音辞俱佳,遂大加赞赏,邀其前来,谈到天明。袁宏从此名声大振,后官至东阳太守。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出夜晚江面上的辽阔空明,为引发融通古今的情思做好了铺垫。
B.颔联怀古,一个“空”字使诗人对谢尚的崇敬怀念之情与上联空寂之景交融一起。
C.颈联遥想东晋谢尚、袁宏在此地的遇合,感慨斯人已渺,此地不再听闻他们的故事。
D.这首诗不拘泥格律的严谨和语言的藻饰,自然清新,构成一种潇洒自然的意趣。
10.这首诗的尾联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题李季允侍郎鄂州吞云楼①
戴复古
轮奂半天上,胜概压南楼②。筹边独坐,岂欲登览快双眸。浪说胸吞云梦,直把气吞残虏,西北望神州。百载一机会③,人事恨悠悠。
骑黄鹤④,赋鹦鹉⑤,谩风流。岳王祠畔,杨柳烟锁古今愁。整顿乾坤手段,指授英雄方略,雅志若为酬。杯酒不在手,双鬓恐惊秋。
【注】①本词作于宋宁宗嘉定十四年,金兵侵扰,南宋军队一再击败来犯之敌,民心振奋,一度造成有利形势。②南楼:晋人庾亮曾赴殷浩、王胡之等的南楼赏月之会,与诸人咏谑,甚为快乐。③百载一机会:南宋渡江已近百年,终于有了与金作战接连获胜的大好形势,可是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却不能抓住这个好机会。④骑黄鹤:词出崔颢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⑤赋鹦鹉:吞云楼近鹦鹉洲,东汉名士祢衡曾在洲上作《鹦鹉赋》。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轮奂半天上,胜概压南楼”两句侧面描写吞云楼的胜概:巍巍高楼,直耸云天,足以压倒南楼。
B.“筹边独坐,岂欲登览快双眸”两句,写面对巍峨华美的吞云楼,登临之人却没有观赏风景的闲情。
C.词的下片将景、情和历史陈迹融为一体,从吞云楼上放眼望去,江山胜迹尽收眼底,抒发心中感慨。
D.“岳王祠畔”一句运用岳飞典故,郁郁葱葱的杨柳生长在岳王祠畔,深锁着岳飞忠而被杀的遗恨。
12.结合全词内容,简要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越台怀古①
【元】萨都剌
越王故国四围山,云气犹屯虎豹关。
铜兽暗随秋露泣,海鸦多背夕阳还。
一时人物风尘外,千古英雄草莽间。
日暮鹧鸪啼更急,荒台丛竹雨斑斑。
【注】①越台:在今福建闽侯县冶山上,汉闽越王无诸曾在冶山前建都城,开辟闽疆。萨都剌工诗词,擅书画,后人推为“有元一代词人之冠”。时任福建闽海道肃政廉访司知事,在职一年半,因弹劾权贵被降职。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通过怀念汉闽越王,由眼前之景引发抚今追昔之意,寄托了作者壮志难酬、抑郁不舒的苦闷。
B.首联写远景,点出越台的地理特征,四面群山环绕,雄关据守。云气缭绕衬托出越台的都城气象。
C.颈联中“风尘”和“草莽”,既是暮色里越王山的实景,又喻指诗人作为“一时人物”终走向末路。
D.尾联中再次点出“日暮”,借“鹧鸪、荒苔、野竹”等景物,表达出对昔日繁华逝去的哀婉之情。
14.有人评价说本诗第二联“用象征性的意象勾画出闽越国灭亡后历史变迁的感伤”,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诗词,完成各题。
离亭燕
(北宋)张昇①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
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②。
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释】①张昇,南宋初人,作者经历了宋由胜到衰的时代转变。②低亚:低垂。
15.从字数判断,本文属于 。
16.对于此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品上片描写长安山水,“潇洒”一词尽显萧疏明丽而又脱俗的风致。
B.“霁色”一句紧承上句,描摹了一幅波光潋滟,晶莹剔透的水面景象。
C.作品下片通过怀古,寄托词人对于国破家亡、朝代更迭的悲伤和失望。
D.“云际”一句视角由远及近,于是情从景生,由景入情。
17.赏析尾句“寒日无言西下”。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完成小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注]春深锁二乔。
【注】铜雀,即铜雀台。三国时期,曹操击败袁绍后营建邺都,修建了铜雀、金虎、冰井三台。
18.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侧重写景,下片因景生情。整首词环环相扣,气势磅礴,格调雄浑。
B.《赤壁》开头两句描写发现旧日的武器,磨洗辨认所属朝代的场景,引起人们冷静的历史思考。
C.《赤壁》后两句从正面落笔,选择了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含蓄蕴藉
D.两首诗词的作者都对同一历史事件产生了共同的兴趣,挖掘出历史给人的启迪作用。
19.这两首诗词都运用了周瑜的典故,试分析作者所抒发情感的不同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将进酒·小梅花
贺铸
城下路,凄风露,今人犁田古人墓。岸头沙,带蒹葭,漫漫昔时流水今人家。黄埃赤日长安道,倦客无浆①马无草。开函关,掩函关,千古如何不见一人闲?
六国扰,三秦扫③,初谓商山遗四老①。驰单车,致缄书,裂荷焚芰接武⑥曳长裾。高流端得酒中趣,深入醉乡安稳处。生忘形,死忘名,谁论二豪初不数刘伶?
【注】①浆:茶水。②六国:指秦末趁乱复起的齐、楚、燕、韩、赵、魏。③三秦扫:指刘邦灭项羽,建立汉朝。④商山遗四老:又称“商山四皓”。西汉初立,他们四人隐居商山,不为汉臣,后来在名相张良的劝说下,入世辅佐太子刘盈。⑤裂荷焚芰:指四皓应聘出山自毁高洁。⑥接武:犹言接踵。武,足迹。⑦曳长裾:指依附于王侯权贵。⑧高流:这里指好饮酒的高洁名士。⑨二豪:指刘伶《酒德颂》中拘泥礼教、死守礼法的贵介公子和绅处士。⑩数:这里有赞成之意。
2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词开篇六句,由城下路上风露凄凄及岸头沙边兼葭苍苍的景象,联想到古今变化,尽显词人内心的黍离之悲。
B.虽然关开关掩、朝代更迭,然而长安道上还是挤满了人渴马饥的执迷不悟之人。上片用一问句收束,读来不禁让人感慨唏嘘。
C.下片连用“裂”“焚”“接”“曳”几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字里行间极力展现的是商山四老向往入世的情态。
D.本词怀古伤今,所涉史实和人物不仅数量多,且时间跨度也极大,写法明显有别于针对单个历史事件或人物抒发感慨的作品。
21.请简要概括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诸葛庙
杜甫
久游巴子国,屡入武侯祠。竹日斜虚寝,溪风满薄帷。
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翊戴①归先主,并吞更出师。
虫蛇穿画壁,巫觋醉蛛丝。欻忆吟梁父,躬耕也未迟②。
[注]①翊戴:辅佐拥戴。②“欻忆”句:欻,忽然。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2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屡入”说明杜甫多次拜谒诸葛庙,体现诗人对诸葛亮景慕之深。
B.“君臣”四句虚实结合,追溯并赞颂了诸葛亮的一生的丰功伟业。
C.“虫蛇”两句,描写庙内荒废破败,隐含了诗人内心的伤感之情。
D.“欻忆”两句,体现诗人意欲效仿诸葛亮,希望辅佐贤君的思想。
23.学者陈贻掀认为杜甫有“诸葛亮情结”,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咏怀古迹(其五)
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注】①《咏怀古迹》(其五)是杜甫大历元年(766年)凭吊诸葛亮祠堂后写下的。②伊吕:伊尹、吕尚。伊尹是商代开国君主汤的大臣,吕尚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有功。③萧曹:萧何和曹参,汉初名相,刘邦的谋臣。
2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诗人的眼中,诸葛亮是一位名满寰宇,品德高尚,为万世所敬仰的名臣。
B.诸葛亮纡策而成三国鼎立之势,虽是奇功伟业,对他而言,亦只是雄凤一羽。
C.诸葛亮深知汉朝气数已终,仍决心匡扶汉室,鞠躬尽瘁,诗人对此深切叹惋。
D.诗人以自身肝胆情志吊古,全诗议论高妙,层层推进,句句含情,动人肺腑。
25.请赏析颈联“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诸葛武侯书台①
宋·陆游
沔阳②道中草离离,卧龙往矣空遗祠。
当时典午称猾贼,气丧不敢当王师。
定军山前寒食路,至今人祠丞相墓。
松风想像梁甫吟③,尚忆幡然答三顾。
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
世上俗儒宁办此,高台当日读何书?
【注】①诸葛武侯书台:诸葛亮相蜀时,曾在成都北筑读书台。②沔阳:今陕西勉县,城南定军山有诸葛亮基和武侯祠,武侯祠后迁城北。典午:指司马。③梁甫吟:古歌曲名一作梁父吟。诸葛亮隆中时,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
2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
A.本诗开篇交代了诸葛武侯祠的地点、环境,渲染出萧条的气氛。
B.诗中写司马懿不敢自称王师,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赞美之情。
C.诗中运用拟人修辞,回忆诸葛亮的往事,表达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
D.诗中以《出师表》肯定了诸葛亮的卓越才能,认为诸葛亮远胜前人管仲与乐毅。
27.本诗与《蜀相》都是咏史怀古诗,并且主要人物都是诸葛亮,但表达的情感有异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
王安石
圣人道大能亦博,学者所得皆秋毫。
虽传古未有孔子,蠛蠓①何足知天高。
桓魋武叔②不量力,欲挠一草摇蟠桃。
颜回已自不可测,至死钻仰忘身劳。
【注】①蠛蠓:即“蠓”。虫名,体微细,聚集起来像雨,群飞塞路。②桓魋武叔:桓魋是春秋时期宋国的司马,曾想要杀掉孔子,怕孔子来宋后会取代他。武叔是鲁国司马,曾诋毁过孔子。
2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赞美圣人之道经天纬地、宽大广博,求学者所学只不过是区区秋毫。
B.颔联是说世人传言不会存在孔子这样的圣人,诗人对此报以嘲笑之态。
C.在诗人看来,桓魋﹑武叔迫害诋毁孔子的行为与小草撼动蟠桃无异,自不量力。
D.尾联赞美颜回之道深不可测,自己愿仰望钻研颜回之道至死方休。
29.王安石是如何表达对孔子的极度崇拜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自古帝王州①
王安石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②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注】①本词为王安石晚年谪居金陵、任江宁知府时所作。②佳气:指产生帝王的一种气,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30.下列对这两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乡子》开头使用叠词“郁郁葱葱”,从整体上对金陵这一形胜之地进行描写,面对六朝“四百年”的兴亡历史,词人把它看作人生一梦,其中寄托着词人的兴亡之感。
B.《桂枝香》“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点明了地点和季节,“晚秋”与下句“初肃”相对,瑟瑟秋风,万物凋零,为全词呈现出一种“悲秋”的氛围。
C.《南乡子》“上尽层城更上楼”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表现的思想情感很相似。
D.《桂枝香》“念往昔”一句,由登临所见自然过渡到登临所想。“繁华竞逐”涵盖千古兴亡的故事,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践行了作者“一洗五代旧习”的词学主张。
31.《南乡子·自古帝王州》和《桂枝香·金陵怀古》是王安石同一时期的怀古之作,请简要分析两首词都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怀古之情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三闾庙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烟起,萧萧枫树林。
湘中
韩愈
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
蘋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舷歌。
注:贞元(785-805)末年,韩愈官监察御史,因关中旱饥,上疏请免徭役赋税,遭谗被唐德宗贬到偏远的广东阳山县当县令。
3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闾庙》全诗抚今追昔,紧紧围绕“怨”字下笔,语言明朗,诗意含蓄,隽永深远,耐人含咏。
B.《三闾庙》以沅湘开篇,既是即景起兴,同时也是比喻:沅水湘江,江流有如屈子千年不尽的怨恨。
C.《湘中》前两句,山猿愁啼,江鱼腾踊,湘波翻滚,愁苦与活力交织,是诗人矛盾心理的真实写照。
D.《湘中》后两句,韩愈暗用楚辞《渔父》的典故,情景交融,清空孤寂,与前两句在对比中达成和谐。
33.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分析不作要求)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唐崇徽公主手痕①
欧阳修
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
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
[注]①崇徽公主,唐朝和亲公主之一,姓仆固氏,唐朝著名将领仆固怀恩的女儿。生卒年不详。手痕:在今山西灵台。传说公主出嫁回鹘时,路经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
3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追忆公主出嫁时鸟低语、笳悲鸣,渲染凄凉之氛围,两者对比,突出远嫁之悲切。
B.第三句正用杜甫“环佩空归月夜魂”之典,表意深婉;第四句点明诗歌题目,令人怅惘。
C.颈联对仗工整,议论深切,升华了怀古之意,又在矛盾中表达了怜惜之意、愤激之情。
D.诗歌情感一波三折,先是无比怜惜,然后是尖锐痛击,最后又以无可奈之意默然收束。
35.这首诗的尾联是如何表现情感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茂陵①
李商隐
汉家天马出蒲梢②,苜蓿榴花遍近郊。
内苑只知含凤嘴③,属车无复插鸡翘④。
玉桃⑤偷得怜方朔,金屋修成贮阿娇⑥。
谁料苏卿⑦老归国,茂陵松柏雨萧萧。
【注】①茂陵:汉武帝刘彻的陵寝。②蒲梢:古代骏马名。③含凤嘴:诗中指打猎时胶泥黏合破损的武器。④鸡翘:皇帝出巡时,侍从在车上插有用羽毛装饰的旗。⑤玉桃:传说人吃了可长生不老的仙桃。传说,东方朔曾偷玉桃。⑥阿娇:汉武帝陈皇后的小名。传武帝年幼时曾说,如得阿娇为妻,将筑金屋以藏之。⑦苏卿:苏武。
3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为怀古之作,多用典故是本诗的特点,用典大多与茂陵的主人有关。
B.颔联写汉武帝休闲时刻喜欢打猎,也经常微服私访,体察下面的民情。
C.颈联用了两个典故,分别批评了汉武帝沉迷长生不老和贪恋美色。
D.全诗第二、八句重点写自然之景,一句生机勃勃,一句满目萧然,对比鲜明。
37.清代纪昀说这首诗“前六句一气,七八掉转作收”,请结合诗歌所抒发的感情,谈谈对本诗结构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离亭燕
张昪
一带①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①一带:指金陵(今南京)一带地区。
3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描绘金陵雨后景致,天光映衬水色,蓼草掩映人家,秋色明净而爽洁。
B.下阕由乘船所见生发内心之感,“客帆”与“茅舍”呼应,足见词人旨趣。
C.词人写景绘图先总后分、远近结合、由物及人,画面层次分明,疏淡有致。
D.“尽入渔樵闲话”与杨慎“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所传达的情感相似。
39.晚清词人陈廷焯评此词“起笔句句匀贴,结句精湛”。请结合原词具体分析结尾两句“精湛”在何处?
阅读下边的唐诗,完成各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释】①甲帐:据《汉武故事》记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
4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武魂销”是想象,而高树茫然是眼前景,开篇虚实结合。
B.大雁由北往南寓人归,雁断则暗示苏武被羁留与汉音讯隔绝。
C.“胡天月”与“塞草烟”对仗工整,展示出大漠独有的特征。
D.苏武归汉时已物是人非,只能面对美女的眼睛目光空自哭泣。
41.史载苏武“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请结合本怀古诗颈联的内容,简析“诗”与“史”的关系与不同。
答案:
1.C 2.同:都是赞赏诸葛亮的功业,表达对他的怀念之情。异:①《蜀相》还表达了对诸葛亮功业未成的遗憾与同情,及诗人对自身相同境遇的感慨(伤己之情);②本诗尾联中“遗民”“还私祭”“不独英雄”等表明英雄豪杰与普通老百姓都怀念诸葛亮,突出他的伟岸与不朽,并以其自勉。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情感、手法的能力。
C.“主要表达了对刘备的叹惋之情”错误,惠陵衰草冰霜,武侯祠却柏树森森,对比不是为了表达对刘备的叹惋之情,而是表达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情感的能力。
《蜀相》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三顾频烦天下,两朝开济老臣心”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上句写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指出诸葛亮在当时就能预见魏蜀吴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势,并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足见其济世雄才。下句写出山之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颂扬他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历史不幸。这两句借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抒发了自身的仕途失意悲哀。
本诗“逢人先问定军山”急切地打听武侯祠的所在,“丞相祠堂桧柏间”写桧柏郁郁葱葱的武侯祠,“八阵风云通指顾,一江波浪急潺湲”诗入看着眼前急涌的江水,想到了神机妙算、运筹帷幄的诸葛亮,赞赏其功业,表达对诸葛亮的缅怀;尾联“遗民衢路还私祭,不独英雄血泪斑”是说英雄豪杰与普通老百姓都怀念、祭奠诸葛亮,可见其不朽的英雄品格,诗人以此自勉,学习效仿英雄的品质。
由此可见,两首诗都赞扬了诸葛亮的功业,都表达了对他的怀念之情。
《蜀相》还有对诸葛亮功业未竟的痛惜和遗憾,以及诗人咏史伤己,联想到自己与其境遇相同的感伤之情。本诗则更多地写出英雄豪杰和平民百姓都在怀念诸葛亮,突出诸葛亮影响之深远,表达了诗人仰慕先贤,以先贤为榜样,向诸葛亮学习的情感。
3.D 4.①对比手法:拿山川风物依旧和六朝繁华不再的对比,表达惆怅孤寂之情。
②用典: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和典故入诗,点化自然,不露痕迹。
③直抒胸臆:“思往事,愁如织”,用直白的语言表现了情绪的激越。
④融情于景:将情感巧妙地熔铸在景物中,如“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词人以……玉树……等景象渲染气氛”错误。结合注释③“玉树歌:陈后主所制艳曲《玉树后庭花》”可知,“玉树”指的是陈后主所制艳曲《玉树后庭花》,历来被认为是亡国之音,并不是景象。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作者将历史上六代的豪华与今日的了无踪迹构成对比,将山川形胜依旧与人事已非从前构成对比;化用典故,将王谢堂、乌衣巷的今昔构成对比;将春潮急涌之动与孤城寂寞之静构成对比。多重对比,虚实相对,层层推进,委婉地抒发了诗人金陵怀古时对昔盛今衰、世事无常的惆怅孤寂之情。
“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自然化用了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句;结合注释③“玉树歌:陈后主所制艳曲《玉树后庭花》”和注释④“胭脂井:在今南京城内。隋兵攻打金陵,陈后主与妃子避入此井,终被擒”可知,“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螀泣”,运用陈后主一盛一衰的典故,表达了物是人非、往事已休、抚今追昔的感慨。可见,作者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和典故入诗,点化自然,不露痕迹。
“思往事,愁如织”,是说往事不堪回首,令人愁肠百结,作者直抒胸臆,情感迸发,用直白的语言,短促的句子,表现了情绪的激越。
从“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奖泣”可知,词人融情于景,以春潮、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秋露等意象渲染气氛,将情感巧妙地熔铸在景物中,如“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一句,写寂寞的金陵古城,在夜空下被长江的春潮拍击着的景象,寓含了作者孤寂惆怅而又焦躁的情绪;在下片里,作者寄托情思于荒凉的意象,这里情与景的融合构成了词作令人低徊的意境,给人以情绪上的强烈的感染。
5.B 6.不一样。柳词中,它以“有”字带起,用铺陈的手法,表现湖山之间美丽的景色;而陈词中在突出湖山景色之美、展现西湖的“佳丽”外,更以乐衬哀,表达了对豪杰们沉溺享乐、消磨志气、不图奋进的悲慨与沉痛。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白描式地勾勒”错误。柳词“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柳词“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秋天桂花飘香,夏季十里荷花。写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这两种花也是代表杭州的典型景物。“有”字领起两句,是一种铺陈的手法,描写了不同季节的两种花,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表现湖山之间美丽的景色。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陈词“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映日娇艳似火,三秋桂子飘香沁人心脾。上片用柳永《望海潮 东南形胜》词意,描写西湖的繁华秀丽,从而过渡到慨叹南宋王朝一百多年妥协屈辱的历史。虽然优美的湖光山色可供人游赏,使人快乐,感情受到陶冶,却使无数英雄豪杰沉溺在这种繁华、“佳丽”的欢乐之中,意志消沉,不图奋进,平生的豪情壮志,早已消磨在享乐之中,最后导致被元人灭亡的悲惨结局。此句以乐衬哀,表达了对豪杰们沉溺享乐、消磨志气、不图奋进的悲慨与沉痛。
7.C 8.萨词中写刘邦战胜了项羽建立了汉朝,而今昔日繁盛的汉家陵阙也是秋风瑟瑟,禾黍满眼,表达了对英雄盛世不在、历史沧桑变幻的慨叹。姜词中写曾经繁华的扬州长街,如今满眼尽是青青荠麦,而这一切皆因朝廷抵抗不力,金兵入侵所致,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如今扬州城凋残破败的痛心,对发动掠夺战争的金兵及南宋王朝投降政策有所谴责。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C.“都以爱情故事为典故”说法错误。“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是化用杜牧的诗句,这一句并不是以爱情故事为典故,而是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流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汉家陵阙起秋风,禾黍满关中”中“关中”指陕西省一带,此句是说,刘邦虽然战胜项羽夺取了政权,取得了胜利,但如今陵阙照样为漫山遍野的庄稼所遮掩,同样也逃不掉历史长河的消磨。表达了对英雄盛世不在、历史沧桑变幻的慨叹。姜夔词序中写到的“黍离”体现在词句中则是“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意思是昔日繁华热闹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而这些景象是由什么造成的呢?接着词人用“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交代了这一原因,词人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这场不义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写出了朝廷抵抗不力,金兵入侵致使曾经繁华的扬州长街,如今满眼尽是青青荠麦的情况,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如今扬州城凋残破败的痛心,对发动掠夺战争的金兵及南宋王朝投降政策有所谴责。
9.C 10.①融情于景。枫叶纷纷飘落,像是无言地送别离去的行舟,烘托出不遇知音的落寞与孤独。
②以景结情。明朝在落叶纷纷的情景下扬帆远去,造成一种悠然不尽的神韵,让人回味无穷。
③虚写(想象)。诗人遥想明朝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乘舟远去,烘托出潇洒自解的自信与旷达。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C.“感慨斯人已渺,此地不再听闻他们的故事”错,颈联感慨自己没有遇到谢尚这样的人,抒发不遇知音的深沉感慨。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明早我将挂起船帆离开牛渚,这里只有满天枫叶飘落纷纷。末联宕开写景,融情于景,烘托不遇知音之凄凉寂寞。
尾联以景结情,秋色秋声,使情感更加含蓄,进一步烘托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
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江渚;枫叶纷纷飘落,像是无言地送着寂寞离去的行舟。寄寓了作者潇洒自解的自信与旷达。
11.A 12.①表达词人对李侍郎一片忧国忠心的赞美:李侍郎登楼远望千里江山,独坐苦思破敌大计,值得敬佩。②表达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不能抓住机会一举收复中原的失望之情,以及英雄失去建功立业、实现抱负的契机的遗憾之感:南宋朝廷错失收复中原的良机,让人深感无限遗憾。③饱含对李侍郎的殷切希望:希望李侍郎能够整顿乾坤,施展抱负。④同时词人又感到收复中原这项事业的艰巨,心生凄怆之感:词的最后,词人将心中无限感慨寄托在杯酒之中,如果没有酒来解忧,秋风起时,真要愁得双鬓都变白了。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侧面描写吞云楼的胜概”错误,第一句是作者站在远处仰望云端,直抒赞赏之情,是正面描写楼之高耸入云;第二句用对比手法,说吞云楼的雄姿胜概足以压倒武昌黄鹤山上的南楼。由此可见此两句运用了正侧结合的手法。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分析能力。
如此巍峨华美的楼,登临纵目,自然是赏心乐事;然而对李侍郎来说,重任在身,也没有观赏风景的闲情。李侍郎即使登楼,也是为了观察地形,然后独坐苦苦思索破敌大计,这又暗与当年庾亮登南楼的风流雅事对比,衬托出今日李侍郎的一片忧国忠心,表达词人对李侍郎一片忧国忠心的赞美
“百载好机会,人事恨悠悠”,词作时,渡江已近百年,终于有了与金作战接连获胜的大好形势,可谓“百年一机会”,可是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却不能抓住这个好机会,一举收复中原,眼见胜势渐去,英雄亦失去了建功立业、实现抱负的契机,所以词人不禁叹道:“人事恨悠悠”,表达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不能抓住机会一举收复中原的失望之情,以及英雄失去建功立业、实现抱负的契机的遗憾之感。
当年抗金名将岳飞为了“收拾旧山河”,竟至饮恨惨死于投降派的屠刀之下这等悲壮的事,生出无限感慨,直至今日,中原仍在陷落中,活着的人何以慰忠魂。因此词人又调转笔来,寄厚望于李侍郎“整顿乾坤手段,指授英雄方略”,饱含对李侍郎的殷切希望:希望李侍郎能够整顿乾坤,施展抱负。
结尾“杯酒不在手,双鬓恐惊秋”,写如果没有酒来解忧,秋风起时,真要愁得双鬓都变白了,此时词人又感到收复中原这项事业的艰巨,心生凄怆之感。
13.C 14.①铜兽是权力的象征,曾经繁华的的王朝、宫殿如今凄然没落,古今对比。②“秋露、夕阳”象征着短暂和衰颓,秋露易逝,夕阳将尽,有时序交替之感。③铜兽、秋露、夕阳等意象勾画出闽越国灭亡后遗址的萧索寥落,以及人事易变的感伤。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
C.“诗人作为‘一时人物’”错,“一时之物”应该指越王等英雄人物,不是诗人。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的能力。
“铜兽暗随秋露泣,海鸦多背夕阳还”,这两句似是作者转身南望所见场景:收近目光,看不远处废殿颓宫,只剩面目狰狞、象征霸气的青铜巨兽,也已锈迹斑斑,无人问津,独自伤神;孤寂地肃立于荒草丛中,在萧瑟凄清的秋风下,蒙霜含露,似在泣诉往事。铜兽是权力的象征,曾经繁华的的王朝、宫殿如今凄然没落,古今对比。
夕阳西下,夜幕将临,海湾内、江面上只见暮鸦点点,自西南向眼前飞还,这是一幅“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天然写意画图。倦鸟知还,暮鸦背对残阳晚照回归老巢。此句借物咏怀,写景抒情。“秋露、夕阳”象征着短暂和衰颓,秋露易逝,夕阳将尽,有时序交替之感。
用“秋露、夕阳”这凄凉、冷峻的字眼表明时序变迁、人事代谢;用“暗、泣、背、还”这些阴森、悲苦的词语隐指繁华盛世的没落与千年间王朝的更替。句中动静结合、古今对比,生动形象,相得益彰。作者用象征性的场景勾画出闽越国灭亡后遗址的萧索、孤寂寥落,读来令人黯然神伤。
15.中调 16.D 17.意为“凄冷的夕阳默默地向西沉下”。“无言”为拟人手法,赋予夕阳以人的情感,景中寓情,渲染了孤寂苍凉的气氛,也暗示了作者对宋朝由盛到衰哀叹/感伤的内心。以景结尾,意蕴无限,令人回味。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掌握诗歌常识知识的能力。
按字数将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到90字为中调;长调91字以上。本词双调,七十二字,属于中调。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A.“长安山水”错,上片描写金陵一带的山水景色。
B.“描摹了一幅波光潋滟,晶莹剔透的水面景象”不正确。“相射”,意思是“互相辉映”,描写的是雨后晴朗的天色与秋水闪烁的冷光相辉映的画面。
C.“国破家亡”错,结合“六朝兴废事”和注释“作者经历了宋由胜到衰的时代转变”可知,应该是国家盛衰之感。
故选D。
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表达了作者担忧时政的惆怅之和无人可诉的孤寂之感。诗人靠着层楼,面对清秋景象,想到历朝兴废尽入渔樵闲话,心中不免生出国家兴衰的兴亡之感和担忧时政的怅惆之情;
诗人面对清秋寒日西下之景,独倚层楼,“寒日无言”把寒日人格化,“无言”寂寞,更生出一种无人可诉的孤寂和无奈。
“寒日无言西下”以景结情,使作者对国家由盛到衰的感伤之情更加含蓄蕴藉。
18.C 19.①《念奴娇·赤壁怀古》重在描写周瑜的年轻有为,表达对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并反衬了自己年华老去却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
②《赤壁》认为赤壁之战中周瑜是侥幸取胜,蕴含造化弄人的意味,且隐含着作者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赤壁》后两句从正面落笔”错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从反面来写,假如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苏轼词中极写周瑜的年轻英俊,而功业盖世,塑造出其风度翩翩又年少即建功立业的儒将形象,其实是为了反衬出自己已近中年,却被贬黄州,可以说“一事无成”的怅然失意,表达自己年华已逝而“早生华发”,难以实现壮志的伤感。
杜牧诗中是借周瑜火烧赤壁之战是因借东风之天时方得成功,倘若当初没有这阵东风,或许吴国便会战败,认为赤壁之战中周瑜是侥幸取胜,蕴含造化弄人的意味。作者借此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感受,自己缺乏的正是周瑜当初的这阵“东风”,生不逢时,以至于无法施展才华。
20.A 21.①对历史永恒变迁的感慨:古人的坟墓变成了今人的耕田,昔日的江河流水如今变成了村落,社会历史处于永恒变化之中。
②对热衷权势、争名夺利者的批判嘲讽:长安道上人来人往,不慕荣华的商山四皓也忙不迭地到侯门居住。
③对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襟怀的赞美:高士痛饮,悟到酒中情趣,释其悲愤,深入安稳醉乡,隐干济之才,外生死,忘名利。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 “尽显词人内心的黍离之悲”错误,“黍离之悲”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也指国破家亡之痛,由原文“今人犁田古人墓。岸头沙,带蒹葭,漫漫昔时流水今人家”可知,诗中表达的是对历史永恒变迁的感慨。
故选A。
2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上阕“今人犁田古人墓。岸头沙,带蒹葭,漫漫昔时流水今人家”古人的坟墓变成了今人的耕田,昔日的江河流水如今变成了村落住上了人家;社会动乱又太平,太平了又动乱;整个人生又是那么劳碌奔忙,疲惫不堪,就像长安道上人无水马无草的倦客。上阕中写古人的坟墓变成了今人的耕田,昔日的江河流水如今变成了村落住上了人家,历史、社会处于永恒变化之中。
上阕 “千古如何不见一人闲”句收尾,“开函关,掩函关”,意味着改朝换代,意味着一将功成万骨枯,但是如果将其放在久远的历史背景下,改朝换代也只不过一刹那间的事情,可是千百年来,为什么仍有人停不下来呢?这些人只热衷于追求权势,因而忙忙碌碌,“闲”不下来。这里有词人对热衷权势者争名夺利的批判和嘲讽。
下阕“高流端得酒中趣,深入醉乡安稳处”句借古讽今,只有高人名士才能真正领会酒的情趣,沉入醉乡睡到安稳宁静之处,体现了词人超然物外的情怀,批判了时人争名夺利的行为。“生忘形,死忘名”,人活着就应放浪忘形,死后也无须留名,词人直抒胸臆,表达了高洁超脱的情怀。
22.B 23.①渴望像诸葛亮一样。辅佐圣主,一展抱负。如“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抒发了对臣贤君圣、君臣相得的向往;②对诸葛亮一生功业的敬仰。如“并吞更出师”“两朝开济老臣心”等抒发了对诸葛亮济世扶危、鞠躬尽瘁的追慕;③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惋惜。如“出师未捷身先死”抒发了对诸葛亮功业未成、赍志以殁的叹惋;④对武侯祠如今冷落的感慨。如“虫蛇穿画壁巫觋缀蛛丝”“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描绘了武侯祠荒凉冷落的情景,抒发了英雄不再、无人瞻顾的伤感;⑤诗人以诸葛亮自况,借缅怀诸葛亮抒发自己矢志报国的志向,以及壮志难酬的感慨。
【解析】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
B.“‘君臣’四句虚实结合”错,由原文“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翊戴归先主,并吞更出师”可知,“君臣”句由实转虚,由眼前之景转入对诸葛亮一生功业的追溯。
故选B。
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诗中,“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意思是:君臣当共同成就事业,贤圣也应出于同时。抒发了对臣贤君圣、君臣相得的向往,也体现出渴望像诸葛亮一样。辅佐圣主,一展抱负的想法。
本诗中“翊戴归先主,并吞更出师”意思是:您衷心辅佐先主刘备,您多次出师企图统一全国光复汉室。《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这些诗句都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郑重地道出对诸葛亮一生功业的敬仰。
本诗中“竹日斜虚寝,溪风满薄帷”落日透过竹子斜向空寂的大殿。江风吹满殿中薄薄的帐幔;“虫蛇穿画壁,巫觋缀蛛丝”虫蛇穿透了庙中的壁画,沉迷的巫师满身蛛丝。落日映竹,大殿空寂,江风吹幔。虫蛇穿壁,蛛丝缠人,所见是空寂凄凉之庙。《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碧草映照石阶,不过自为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亦不过空作好音。“草自春色”、“鸟空好音”,写祠堂的荒凉,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这些诗句都是对武侯祠如今荒凉的描写,含无人欣赏、倾听之意,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本诗中“欻忆吟《梁父》,躬耕也未迟”忽然想起诸葛亮好吟梁父的故事,俺现在躬耕陇亩等待明主也不迟。末联写感想,诸葛亮在遇刘备前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遇刘备后风云际会成就伟业,俺现在也躬耕夔州,是不是“也未迟”呢?见凄凉之庙忆君臣际会,忆君臣际会想武侯躬耕,由武侯躬耕及自身境遇。杜甫此时仍有“骑马发荆州”“醉别仲宣楼”到长安入朝“趋侍”的想法。尾联借缅怀诸葛亮抒发自己矢志报国的志向,以及壮志难酬的感慨。
《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可惜出师伐魏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这尾联两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24.C 25.(1)诗人认为诸葛亮的人品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他胸有成竹,从容镇定的指挥才能使萧何、曹参为之黯然失色。
(2)诗人运用伊尹等人的典故,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极度崇尚之情,以及不以事业成败论英雄的观点。
【解析】2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诸葛亮深知汉朝气数已终”错,尾联的理解:诗人抱恨汉朝“气数”已终,长叹尽管有诸葛亮这样稀世杰出的人物,下决心恢复汉朝大业,但竟未成功,反而因军务繁忙,积劳成疾而死于征途。这既是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高尚品节的赞歌,也是对英雄未遂平生志的深切叹惋。故选项说“诸葛亮深知汉朝气数已终”,阐述错误。
故选C。
2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
首先理解颈联的意思。“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意思是“才华超绝与伊尹吕尚难分高下,指挥千军万马非曹参萧何能比”。
然后分析所用技巧以及效果。诗人想及武侯诸葛亮的超人的才智和胆略,使人如见其羽扇纶巾,一扫千军万马的潇洒风度,感情所至,诗人不由呼出“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的赞语。伊尹是商代开国君主汤的大臣,吕尚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有功,萧何和曹参,都是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汉初的名相,诗人盛赞诸葛亮的人品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而胸有成竹,从容镇定的指挥才能却使萧何、曹参为之黯然失色。这里既使用典故,又使用对比的手法。一则表现了对武侯的极度崇尚之情,表达对诸葛亮的崇敬、赞美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不以事业成败持评的高人之见。
26.B 27.相同:都有对诸葛亮才干的称颂和对英雄的怀念与敬仰。不同:陆诗还嘲讽俗儒们不知道当年诸葛亮在这高台上读的是什么奇书,才建立这样的功业。也讽刺了俗儒不思进取,选择安逸的一贯做法。《蜀相》不仅抒发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惋惜,也抒发了对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解析】2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诗中写司马懿不敢自称王师”分析错误,“当”解释为“自称”是错误的,应该是应战,抵挡之意。
故选B。
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相同点:都有对诸葛亮才干的称颂和对英雄的怀念与敬仰。
本诗中“松风想像梁甫吟,尚忆幡然答三顾”,运用拟人修辞,回忆诸葛亮的往事,表达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肯定了诸葛亮的卓越才能,认为诸葛亮远胜前人管仲与乐毅,表达了对诸葛亮才干的称颂;
《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这些诗句都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郑重地道出对诸葛亮一生功业的敬仰。
不同点:
本诗中“世上俗儒宁办此,高台当日读何书”,俗儒们不知道当年诸葛亮在这高台上读的是什么奇书,才建立这样的功业。借此讽刺了当时俗儒不思进取,选择安逸的做法,针砭时弊;
《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意思是:可惜出师伐魏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不仅抒发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惋惜,也抒发了对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28.D 29.①对比。将圣人之道的大而博与学者所得的小而少进行对比。(或将桓魋、武叔对孔子的迫害诋毁与孔子的不可撼动进行对比。如分析其他对比言之成理亦可)②衬托。用颜回之道已然深不可测仍仰望钻研孔子来衬托孔子之道的博大精深。③比喻。将不了解孔子的人.桓魋、武叔等比作蠛蠓、草,将孔子比作天、蟠桃。
【解析】2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的能力。
D. “自己愿仰望钻研颜回之道至死方休”理解错误,结尾两句的意思是:颜回的道已然深不可测,但他仍忘记辛劳、仰望钻研孔子之道,至死方休。
故选D。
2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对比。“圣人道大能亦博,学者所得皆秋毫”首联赞美圣人之道经天纬地、宽大广博,求学者所学只不过是区区秋毫。将圣人之道的大而博与学者所得的小而少进行对比。(或“桓魋武叔不量力,欲挠一草摇蟠桃”桓魋﹑武叔迫害诋毁孔子的行为与小草撼动蟠桃无异,自不量力。将桓魋、武叔对孔子的迫害诋毁与孔子的不可撼动进行对比。)
②衬托。“颜回已自不可测,至死钻仰忘身劳”颜回的道已然深不可测,但他仍忘记辛劳、仰望钻研孔子之道,至死方休。用颜回之道已然深不可测仍仰望钻研孔子来衬托孔子之道的博大精深。
③比喻。“虽传古未有孔子,蠛蠓何足知天高”是说世人传言不会存在孔子这样的圣人,诗人对此报以嘲笑之态。“蠛蠓”,虫名。“桓魋武叔不量力,欲挠一草摇蟠桃”意思是,桓魋﹑武叔迫害诋毁孔子的行为与小草撼动蟠桃无异,自不量力。这里将不了解孔子的人桓魋、武叔等比作蠛蠓、草,将孔子比作天、蟠桃。
30.C 31.①这两首词都运用典故,化用了前人的诗文名句。
②《南乡子》“槛外长江空自流”以景结情,写出了长江奔流不息,从来不因任何事而改变的特点,抒发了宇宙永恒而人生短暂的惆怅之情。
③《桂枝香·金陵怀古》“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借古讽今,表达了作者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
【解析】3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表现的思想情感很相似”分析错误。《南乡子》“上尽层城更上楼”所表现的是对古今兴亡的慨叹之情;《登鹳雀楼》“更上一层楼”则是表达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故选C。
3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相同的艺术手法:这两首词都运用典故。如《南乡子·自古帝王州》中“晋代衣冠成古丘”中,运用了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中的名句:“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这一典故。《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叹门外楼头”一句中则运用了陈后主与张丽华被擒的典故。
两首词在表达怀古之情的不同点:《南乡子·自古帝王州》中“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描写曾经风流的晋朝名士,如今都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变成了一个个荒芜的土丘。而“槛外长江空自流”描写槛外长江流水的景色,这里以景结情,写出了长江奔流不息,从来不因任何事而改变的特点。两句抒发了宇宙永恒而人生短暂的惆怅之情。
而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是说江南各朝,覆亡相继,遗恨之余,嗟叹不已。而“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借古讽今,表达了作者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
32.C 33.《三闾庙》抒发了诗人对屈原身世遭遇的悲悯和同情。
《湘中》抒发了诗人无端遭贬的悲愤和牢骚;表现了世无知音的寂寞悲凉。
【解析】3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是诗人矛盾心理的真实写照”错,《湘中》前两句,突出了山猿愁啼,江鱼腾踊,湘波翻滚,一派神秘愁惨的气氛,是诗人哀愤的心境写照。
故选C。
3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三闾庙》:此诗为凭吊屈原而作,全诗抚今追昔,紧紧围绕“怨”字下笔,“屈子怨何深”此处用比喻,屈原的怨恨好似沅江湘江深沉的河水一样。何深:多么地深。》抒发了诗人对屈原身世遭遇的悲悯和同情。
《湘中》:“空闻渔父扣舷歌”的意思是唯有江上的渔父舷歌依然,遥遥可闻。结合前文可知,诗人来到汨罗江本是为凭吊屈原而一泄心中的郁闷,然而此时却连祭奠的地方都无从找寻,唯有江上的渔父舷歌依然,遥遥可闻,抒发了诗人对英雄无处凭吊、世无知音的伤感寂寞。这里暗用楚辞《渔父》的典故,表达了对屈原这样的先哲遭遇罢黜而隐者得以保全的怅然若失。结合注释“韩愈官监察御史,因关中旱饥,上疏请免徭役赋税,遭谗被唐德宗贬到偏远的广东阳山县当县令”可知,诗人借典故含蓄抒发了那种无端遭贬的愤懑。
34.B 35.①直抒胸臆:“空叹息”直接抒发叹惋之情。②以景作结:结句描写了野花岩草春秋更替,意蕴深远,回味无穷。③反衬:以无情无知之花草反衬诗人无尽之深情。
【解析】3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第三句正用杜甫‘环佩空归月夜魂’之典”错误,而“环佩空归月夜魂”的意思是“昭君的灵魂能在月夜中归来”,可见诗人反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佩空归月夜魂”诗意。
故选B。
3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尾联“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的意思是“行路的人到这里白白地叹息,山崖上花开草长随着季节交替”,行路之人因何而“叹息”,或者是对谁而叹息?这就要结合前面几联来看,首联是写公主出嫁的情景,“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不离故乡的鸟儿尚啁啾鸣叫不止,而豆蔻年华的少女随着悲笳离别父母、远嫁万里之外,就更加依恋不舍了。颔联“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这是写公主将一去不复返,作者为此感到悲哀。颈联“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发表议论,自古以来,有几个肉食者能为国家的富强而出谋划策?又有多少美丽可爱的女子遭受远嫁的厄运,成为对外执行妥协政策的牺牲品?“玉颜”反为“身累”,“肉食”不与“国谋”,诗人对当权者发出谴责。至此才明白,行路人“叹息”的对象应是上文的远嫁之女,作者借行路之人的叹息表达对这些女子的同情,对那些忍辱求和的统治者的不满。“空叹息”,这是直接表达情感,属于直抒胸臆;
“岩花野草自春秋”,山崖上花开草长随着季节交替。此句属于写景,诗歌用景物收尾属于以景结情,描写了野花岩草春秋更替,岁月不停流转,意蕴深远,回味无穷;
尾联作者笔锋一转,长叹一声,无可奈何之情袭人心怀,行路人到此只能报之以叹息,而孤魂栖止的崖花涧草春秋更替,年复一年。这里以无情衬有情,反衬手法运用,颇有韵致。
36.B 37.①诗歌的前三联是针对汉武帝生前事迹委婉抒发感情的,没有“悲”的意味。
②尾联用典和写景相结合写出人们只能看到潇潇雨中的松柏,而不见有作为的君主,倍感凄然。
③所以,诗歌的结构可以说是“前六句一气,七八掉转作收”。
【解析】3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古诗内容和鉴赏古诗表达技巧的能力。
B.“体察下面的民情”错误。颔联“内苑只知含凤嘴,属车无复插鸡翘”说汉武帝一味地爱打猎,弓弦断了,就将西海国献来的用麟角和风喙煮成的“续弦胶”拿来,用嘴濡湿粘好再射;经常微服私游,不用插“鸡翘”标志的随从车队陪驾,而屡冒风险。所以,颔联写汉武帝迷恋游猎,荒废政事,不是体察民情,语带讽刺。
故选B。
3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情和鉴赏古诗结构技巧的能力。
①首联“汉家天马出蒲梢,苜蓿榴花遍近郊”,咏汉武征讨大宛,出使西域,获取了“蒲梢”千里马,——这好比唐武宗皇帝抗击回鹘,迎接太和公主归国,又诛杀了昭义叛将刘稹等一样,均可算得上是名动朝野,“武功”堪夸。
颔联“内苑只知含凤嘴,属车无复插鸡翘”,说汉武一味地爱打猎,弓弦断了,就将西海国献来的用麟角和风喙煮成的“续弦胶”拿来,用嘴濡湿粘好再射——这又和唐武宗迷恋游猎,荒废政事,如出一辙。
颈联“玉桃偷得怜方朔,金屋修成贮阿娇”,感叹汉武空好神仙,重色轻才,不爱惜东方朔般的贤士,却只知宠爱陈阿娇之类的后妃——这又和唐武宗迷恋游猎,荒废政事,如出一辙。
首联以骏马赞扬汉武帝之武功,中间两联写汉武帝好声色、求神仙、恋女色,以体现其欲望颇多。可见,诗歌前三联是针对汉武帝生前事迹委婉抒发感情的,没有“悲”的意味。
②尾联“谁料苏卿老归国,茂陵松柏雨萧萧”,借用苏武的典故,写等到在匈奴持节牧羊十九载的忠臣苏武回到长安,奉旨哭祭长眠茂陵的汉武帝时,一切都成过去,连武帝陵冢上的松柏也在秋雨萧萧声中,散发出无尽的惋惜和哀愁。从李商隐的角度看问题,同样是想说:我丁母忧刚回京不久,武宗皇帝就大驾归天!从此国家和个人的前途都令人怅望洒泪,忧心忡忡了。尾联用典和写景相结合写出人们只能看到潇潇雨中的松柏,而不见有作为的君主,倍感凄然。
③本诗借咏汉武帝的功过,在象征和隐寓中抒发了作者对唐武宗的影射式的批评。诗歌前六句分别叙说汉武帝的生平盛事,一气敷陈,不着议论;后二句掉笔收结,惋叹不尽而议论自出。所以,诗歌的结构可以说是“前六句一气,七八掉转作收”。
38.B 39.①末句以景结情,用拟人手法描写秋日西沉的苍凉萧远之景,烘托了作者怅惘之情。②“望”字在结构上统摄全词,词作先描摹所望之景,接着由望生叹,最后刻画倚楼怅望的形象。③结尾两句立象尽意,刻画倚楼怅望的诗人形象,从而突出作者对六朝兴亡、人事无常的慨叹之情。④结尾两句写景色调凄冷,“寒”字承上片“冷”字而来,寒日冷光使词人对历史的伤感更显凝重。
【解析】3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下阕由乘船所见生发内心之感”错,由“怅望倚层楼”可知,高挂之客帆、低垂的酒旗应是词人登楼所见。
故选B。
3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炼字、鉴赏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的能力。
结尾两句是“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在高楼上独自遥望,倍感苍凉,凄冷的太阳默默地向西落下。“寒日无言西下”是写景,而且是结尾写景,属于以景结情;说寒日“无言”,运用拟人手法;“寒日”指的是秋天的太阳,“西下”描写秋日西沉之景,而且是词人登楼远眺看到的景象,给人一种苍凉萧远之感;“寒”字更多的词人的内心感受,凄冷的太阳默默地向西沉下,苍茫的夜幕即将降临,更增加了他的孤寂之感。
“怅望倚层楼”,一个“望”字统领全篇,词的上片先描摹所望之景,描绘金陵一带的山水,雨过天晴的秋色里显得分外明净而爽朗;下片通过怀古,由望生叹,寄托了词人对六朝兴亡盛衰的感慨;最后刻画倚楼怅望的形象。
“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描写了一个在秋日夕阳中登楼望远,感慨万千的词人形象。“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这里在历史上短短的三百多年里经历了六个朝代的兴盛和衰亡,它们是怎样兴盛起来的,又是怎样的衰亡的,这许许多多的往事,却是“尽入渔樵闲话”。“渔樵”承上片“竹篱茅舍”而来,到这里猛然一收,透露出词人心里的隐忧。这种隐忧在歇拍两句里,又作了进一步的抒写:“怅望倚层楼”,“怅望”表明了词人瞭望景色时的心情,倚高楼的栏杆上,怀着怅惘的心情,看到眼前景物,想着历史上的往事。由此,结尾两句刻画倚楼怅望的诗人形象,从而突出作者对六朝兴亡、人事无常的慨叹之情。
“寒”修饰“日”,给人凄冷之感,实际上“寒”字承上片“冷”字而来,更多的是词人的内心感受,词人因对历史的伤感而移情于物,寒日冷光使词人对历史的伤感更显凝重。
40.D 41.关系:“史”是“诗”基础和依据,“诗”是“史”的想象和再创造。
不同:“史”真实可信,苏武出使匈奴被困十九年,去时是一个强壮的年轻人,回来时已经须发尽白;“诗”,可以对历史进行加工,提高艺术性,刻画栩栩如生的人物,是高于历史史实的艺术作品。比如加冠佩剑潇洒壮年,就是对“丁年”最好的诠释,是想象也是渲染。
【解析】4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只能面对美女的眼睛目光空自哭泣”说法错误,属于望文生义。尾联的意思是封侯受爵缅怀茂陵,君臣已不相见;空对秋水哭吊先皇,哀叹逝去华年,苏武流露出无尽的遗憾。
故先D。
4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颈联“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意思是回朝进谒楼台依旧,甲帐却无踪影;奉命出使加冠佩剑,正是潇洒壮年,“丁年”有历史记载,是事实,叙述历史是怀古诗的特点;
通过想象细腻地描绘苏武的遭际以及出使匈奴时潇洒的样子,刻画苏武忠贞不屈、意志坚定、爱国高大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正是文学作品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