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利用实验装置测量,测量盐酸与NaOH溶液反应的热量变化的过程中,若取50mL的盐酸,则还需加入
A.溶液 B.溶液
C.固体 D.含的稀溶液
2.超干重整的催化转化如图1所示,相关反应的能量变化如图2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过程Ⅰ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B.过程Ⅱ实现了含碳物质与含氢物质的分离
C.过程Ⅱ中为催化剂,降低了反应的
D.超干重整的总反应为:
3.根据图中的各物质间的能量循环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H5+ H6+ H7+ H8< H2
B. H5<0, H6<0, H7>0
C.I(g) H6的小于Cl(g)的 H6
D. H1= H2+ H3+ H4+ H5+ H6+ H7+ H8
4.下列结论与事实对应且正确的是
选项 事实 结论
A 氢气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时,放出热量
B
C 在密闭容器中,足量的与充分反应放出能量
D (s,灰)(s,白) 常温常压时,锡以灰锡状态存在
A.A B.B C.C D.D
5.一般情况下,活化能越大的化学反应,其反应速率越慢。若反应(吸热反应)分两步进行:①(放热反应,慢反应),②(吸热反应,快反应)。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总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是
A. B. C. D.
6.黑火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其爆炸的热化学方程式为S(s)+2KNO3(s)+3C(s)=K2S(s)+N2(g)+3CO2(g) ΔH=xkJ·,
已知:碳的燃烧热ΔH1=akJ·
S(s)+2K(s)=K2S(s) ΔH2=bkJ·
2K(s)+N2(g)+3O2(g)=2KNO3(s) ΔH3=ckJ·
则x为
A.3a+b﹣c B.c﹣3a﹣b C.a+b﹣c D.c﹣a﹣b
7.依据如下反应可知某纯物质的燃烧热的是
A.
B.
C.
D.
8.下列生产活动或生活中涉及的化学反应不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A.燃放爆竹 B.石灰石分解 C.利用铝热反应焊接钢轨 D.牛奶变质
A.A B.B C.C D.D
9.物质的变化伴随能量的变化,下列属于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反应的是
A.铝热反应 B.生石灰吸水
C.镁条与稀盐酸反应 D.木炭与水反应生成CO和H2
10.某同学通过实验测出稀盐酸和稀NaOH溶液(碱稍过量)反应的中和热△H=-52.3kJ mol-1,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不可能的是
A.实验装置保温、隔热效果差 B.用量筒量取盐酸时仰视读数
C.分多次将NaOH溶液倒入小烧杯中 D.搅拌不充分
二、填空题
1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研究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1)下列变化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填序号)。
①液态水气化②胆矾加热变成白色粉末③浓硫酸稀释④氢气还原氧化铜⑤盐酸和碳酸氢钠反应⑥氢氧化钾和稀硫酸反应⑦灼热的木炭与CO2的反应⑧Ba(OH)2 8H2O晶体与NH4Cl晶体的反应⑨甲烷在空气中燃烧的反应
(2)已知:C(s)+O2(g)=CO(g) ΔH1 C(g)+O2(g)=CO2(g) ΔH2
则ΔH1 ΔH2(填“>”、“<”或“=”)。
(3)已知:2SO2(g)+O2(g) 2SO3(g) ΔH=-196.6kJ·mol-1;在该条件下,将2molSO2(g)与1molO2(g)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80gSO3(g),则放出的热量_______(填字母)。
A.等于196.6kJ B.98.3kJ~196.6kJ C.等于98.3kJ D.小于98.3kJ
(4)在25℃、101kPa下,23g乙醇CH3CH2OH(l)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热638.4kJ。则表示乙醇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5)50mL0.50mol/L盐酸与50mL0.55mol/LNaOH溶液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①图中缺少的一种玻璃仪器是 。
②若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醋酸代替盐酸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反应ΔH将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12.回答下列问题:
(1)
利用上述三个反应,计算的反应焓变为 (用含、、的式子表示)。
(2)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
①
②
③
写出被还原成和的热化学方程式 。
13.在25℃、101kPa的条件下。
(1)由,当生成时,要 (填“吸收”或“放出”)436kJ的能量;由,当断裂中的共价键时,要 (填“吸收”或“放出”)243kJ的能量。
(2)对于反应,测得生成时,反应过程中放出183kJ的热量,则断开1mol H—Cl键所需的能量是 kJ。
(3)两个反应:a.,b.。这两个反应的能量转化方式主要是 能转化为 能。
14.(1)已知:
①CH3OH(g)+H2O(g)=CO2(g)+3H2(g) ΔH=+49.0 kJ/mol
②CH3OH(g)+O2(g)=CO2(g)+2H2(g) ΔH=-192.9 kJ/mol
由上述方程式可知:CH3OH的燃烧热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92.9 kJ/mol。已知水的气化热为44 kJ/mol。则表示氢气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2)以CO2与NH3为原料可合成化肥尿素[化学式为CO(NH2)2]。已知:
①2NH3(g)+CO2(g)=NH2CO2NH4(s) ΔH=-159.5 kJ/mol
②NH2CO2NH4(s)=CO(NH2)2(s)+H2O(g) ΔH=+116.5 kJ/mol
③H2O(l)=H2O(g) ΔH=+44.0 kJ/mol
写出CO2与NH3合成尿素和液态水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 。
(3)已知:①Fe(s)+O2(g)=FeO(s) ΔH1=-272.0 kJ/mol
②2Al(s)+O2(g)=Al2O3(s) ΔH2=-1675.7 kJ/mol
Al和FeO发生铝热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某同学认为,铝热反应可用于工业炼铁,你的判断是 (填“能”或“不能”),你的理由 。
(4)再生装置中产生的CO2和H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甲醇等产物,工业上利用该反应合成甲醇。已知:25 ℃、101 KPa下:
①H2(g)+O2(g)=H2O(g) ΔH1=-242 kJ/mol
②CH3OH(g)+O2(g)=CO2(g)+2H2O(g) ΔH2=-676 kJ/mol
写出CO2和H2生成气态甲醇等产物的热化学方程式 。
15.有两种位于短周期的相邻周期、相邻主族的非金属元素X、Y.已知两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均为强酸.根据下图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及部分产物已略去),回答下列问题:
(1)若A、B、C、D均为含X元素的化合物,且A的一个分子中只含有10个电子,则:
①A的分子构型为 。
②反应Ⅰ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化合物NaX3是合成“达菲”的中间活性物质,NaX3受撞击后生成Na3X和另一种气体单质,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若A、B、C、D均为含Y元素的化合物,且A的摩尔质量为120 g·mol,则:
①反应Ⅳ的溶液加热蒸干所得的晶体属于 晶体(填“离子”、“分子”、“原子”).
②反应I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若灼烧6gA产生的B(气态)全部转化为C(气态)时放出9.83 KJ热量,请写第Ⅱ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
16.利用如图装置测定中和热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量取50mL 0.25 mol/L硫酸倒入小烧杯中,测量温度;
②量取50mL 0.55mol/L NaOH溶液,测量温度;
③将NaOH溶液倒入小烧杯中,混合均匀后测量混合液温度。
请回答:
(1)NaOH溶液稍过量的原因 。
(2)加入NaOH溶液的正确操作是 (填字母)。
A.沿玻璃棒缓慢加入 B.一次迅速加入 C.分三次加入
(3)使硫酸与NaOH溶液混合均匀的正确操作是 。
(4)若将含0.5 mol H2SO4的浓硫酸与含1 mol NaOH的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 (填“小于”、“等于”或“大于”)57.3 kJ,原因是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解析:A.测定中和热,因盐酸易挥发,需加稍过量的NaOH,保证盐酸完全反应,A错误;
B.溶液中含稍过量的氢氧化钠保证盐酸完全反应,B正确;
C.固体溶解放热,需选用溶液,C错误;
D.测定中和热,因盐酸易挥发,需加稍过量的NaOH,保证盐酸完全反应,故含的稀溶液一个是量需稍过量,而是浓度太稀不可以,D错误;
故选B。
2.C
解析:A.Ⅰ、,Ⅱ、,根据盖斯定律,由Ⅰ2-Ⅱ得到,选项A正确;
B.过程Ⅱ的反应第一步是CO+CO2+H2+Fe3O4+CaO→H2O+Fe+CaCO3,第二步反应:Fe+CaCO3+稀有气体→稀有气体+Fe+CaCO3+CO,两步反应实现了含碳物质与含氢物质的分离,选项B正确;
C.过程Ⅱ中为催化剂,改变反应速率不能改变反应的,选项C不正确;
D.根据流程中物质的参与和生成情况,结合反应过程中有催化剂和中间产物,总反应可表示为,选项D正确;
答案选C。
3.A
【分析】根据盖斯定律,反应热与反应过程无关,则 H1= H2+ H3+ H4+ H8或 H1= H2+ H3+ H5+ H6+ H7+ H8;
解析:A.由图可知Cl(g)→Cl-(g)放热,即 H6<0,固态钠气化吸热,即 H2>0,则 H5+ H6+ H7+ H8< H2,A正确;
B.钠原子失去电子放热,即 H5<0,氯原子得到电子放热,即 H6<0,钠离子和氯离子结合生成NaCl(g)放出热量, H7<0,B错误;
C.I的非金属性比Cl弱,得电子能力比Cl弱,所需能量较低,由于该过程放出热量,数值越小 H越大,则I(g) H6的大于Cl(g)的 H6,C错误;
D.根据盖斯定律,反应热与反应过程无关,则 H1= H2+ H3+ H5+ H6+ H7+ H8,D错误;
故选:A。
4.B
解析:A.氢气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时,放出热量,生成气态水放出的能量小于,故A错误;
B.相同物质的量的碳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大于不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由于焓变为负值,所以,故B正确;
C.根据,生成2mol氨气放出的能量;反应可逆,足量的与充分反应生成氨气的物质的量小于2mol,所以放出的能量小于,故C错误;
D.根据(s,灰)(s,白),温度大于13.2℃时灰锡变为白锡,所以常温常压时,锡以白锡状态存在,故D错误;
选B。
5.C
解析:第一步反应为放热反应,说明X的能量比A、B的能量和低;第二步反应为吸热反应,则X的能量比生成物C的低,且总反应是吸热反应,说明反应物A、B的能量总和比生成物C的低,则只有选项C的图像符合题意。
故选C。
6.A
解析:燃烧热是在101 kPa时,1 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已知:
① C(s)+O2(g)=CO2(g) ΔH1=a kJ·mol-1;
② S(s)+2K(s)=K2S(s) ΔH2=b kJ·mol-1;
③ 2K(s)+N2(g)+3O2(g)=2KNO3(s) ΔH3=c kJ·mol-1;
由盖斯定律可知,3×①+②-③ 得:S(s)+2KNO3(s)+3C(s)═K2S(s)+N2(g)+3CO2(g),则ΔH=xkJ mol-1=(3a+b-c)kJ mol-1,所以x=3a+b-c;
故选A。
7.B
解析:A.碳的燃烧热是1mol碳完全燃烧生成CO2放出的热量,该反应生成的氧化物是一氧化碳不是稳定氧化物,故A错误;
B.甲烷的燃烧热是1mol甲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放出的热量,该反应符合要求,故B正确;
C.氢气的燃烧热是1mol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该反应生成的氧化物是气态水不是稳定氧化物,故C错误;
D.硫化氢的燃烧热是1mol硫化氢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和液态水放出的热量,该反应生成物是硫和液态水,故D错误;
故选B。
8.B
解析:A.燃烧爆炸属于放热反应,A错误;
B.石灰石分解属于吸热反应,B正确;
C.铝热反应属于放热反应,C错误;
D.牛奶变质,缓慢的氧化反应属于放热反应,D错误;
故选B。
9.D
解析:A.铝热反应放热,生成物总能量低于反应物总能量,选项A错误;
B.生石灰溶于水,反应放热,生成物总能量低于反应物总能量,选项B错误;
C.镁条与稀盐酸反应放热,生成物总能量低于反应物总能量,选项C错误;
D.木炭与水反应生成CO和H2,反应吸热,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选项D正确;
答案选D。
10.B
【分析】中和热为ΔH=-57.3kJ·mol-1,某同学通过实验测出稀盐酸和稀NaOH溶液(碱稍过量)反应生成1mol水的反应热ΔH=-52.3kJ·mol-1,说明中和热的数值偏小,据此结合误差原因进行分析。
解析:A.实验装置保温、隔热效果差,导致热量有损失,中和热的数值会偏小,A不符合题意;
B.用量筒量取盐酸时仰视读数,导致所量取得盐酸的体积偏大,则因稀氢氧化钠溶液溶质稍微过量,所以所测中和热的数值会偏大,B符合题意;
C.分多次将NaOH溶液倒入量热计的内筒中,会使热量损失,中和热的数值会偏小,C不符合题意;
D.搅拌不充分导致不能充分反应,即中和热数值偏小,D不符符合题意;
故选B。
二、填空题
11.(1)②④⑤⑦⑧
(2)>
(3)C
(4)CH3CH2OH(l)+3O2(g)=2CO2(g)+3H2O(l) ΔH=-1276.8kJ·mol-1
(5) 环形玻璃搅拌器 偏大
解析:(1)①液态水气化为物理变化、②胆矾加热变成白色粉末为吸热反应、③浓硫酸稀释为物理变化、④氢气还原氧化铜为吸热反应、⑤盐酸和碳酸氢钠反应为吸热反应、⑥氢氧化钾和稀硫酸反应为放热反应、⑦灼热的木炭与CO2的反应为吸热反应、⑧Ba(OH)2 8H2O晶体与NH4Cl晶体的反应为吸热反应、⑨甲烷在空气中燃烧的反应为放热反应,属于吸热反应的是②④⑤⑦⑧;
(2)C不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少于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且放热反的焓变为负值,则ΔH1>ΔH2;
(3)已知:2SO2(g)+O2(g) 2SO3(g) ΔH=-196.6kJ·mol-1;生成2molSO3放出热量196.6kJ,80gSO3(g)的物质的量为1mol,则放出的热量为=98.3kJ;
(4)23g乙醇的物质的量为0.5mol,而燃烧热是指1mol可燃物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放出的热量,故1mol乙醇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时,放热为1276.8kJ,故其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H3CH2OH(l)+3O2(g)=2CO2(g)+3H2O(l) ΔH=-1276.8kJ·mol-1;
(5)①根据量热计的构造可知该装置的缺少仪器是环形玻璃搅拌器;
②醋酸为弱电解质,电离吸热,且ΔH为负值,若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醋酸代替盐酸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反应ΔH将偏大。
12.(1)
(2)CO(g)+FeO(s)CO2(g)+Fe(s)
解析:(1)由盖斯定律可知2①+3②-2③可得目标方程,故焓变;
(2)一氧化碳还原氧化亚铁生成铁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CO+FeOCO2+Fe,该方程式可由获得,=[]kJ/mol=-11 kJ/mol,故热化学方程式为CO(g)+FeO(s)CO2(g)+Fe(s) 。
13.(1)放出 吸收
(2)431
(3) 化学 热
解析:(1)新键形成放出能量,所以当生成时,要放出436kJ的能量;化学键断裂要吸收能量,所以当断裂中的共价键时,要吸收243kJ的能量。
(2)对于反应,测得生成时,反应过程中放出183kJ的热量,则形成2molH-Cl键放出的能量是183kJ+436kJ+243kJ=862kJ,所以断开1mol H—Cl键所需的能量是431kJ。
(3)这两个不同条件下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则这两个反应的能量转化方式主要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14. 大于 H2(g)+O2(g)=H2O(l) ΔH=-285.9 kJ/mol 2NH3(g)+CO2(g)=CO(NH2)2(s)+H2O(l) ΔH=-87.0 kJ/mol 3FeO(s)+2Al(s)=Al2O3(s)+3Fe(s) ΔH=-859.7 kJ/mol 不能 该反应的引发,需消耗大量能量,成本较高 CO2(g)+3H2(g)=CH3OH(g)+H2O(g) ΔH=-50 kJ/mol
解析:(1)在25℃,101 kPa时,1 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又因为H2燃烧放热,根据②可知,CH3OH的燃烧热大于192.9 kJ/mol;由已知得③H2O(g)= H2O(l) ΔH=-44 kJ/mol,根据盖斯定律,将②-①+③得,H2(g)+O2(g)=H2O(l) H=(-192.9kJ/mol)-(+49.0kJ/mol)+(-44kJ/mol)=-285.9kJ/mol,即表示氢气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H2(g)+O2(g)=H2O(l) ΔH =-285.9kJ/mol;故答案为:大于,H2(g)+O2(g)=H2O(l) ΔH =-285.9kJ/mol。
(2)根据盖斯定律,将①+②-③得:2NH3(g)+CO2(g)=CO(NH2)2(s)+H2O(l) ΔH =(-159.5kJ/mol)+(+116.5kJ/mol)-(+44kJ/mol)=-87.0 kJ/mol;故答案为:2NH3(g)+CO2(g)=CO(NH2)2(s)+H2O(l) ΔH =-87.0 kJ/mol;。
(3)根据盖斯定律,将②-①×3得:3FeO(s)+2Al(s)=Al2O3(s)+3Fe(s) ΔH =(-1675.7kJ/mol)-(-272.0kJ/mol)×3=-859.7 kJ/mol;铝热反应虽然放出大量能量,但需要消耗大量能量引发反应,成本较高,故不能用于工业炼铁;故答案为:3FeO(s)+2Al(s)=Al2O3(s)+3Fe(s) ΔH =-859.7 kJ/mol;不能;该反应的引发需消耗大量能量,成本较高。
(4)根据盖斯定律,将①×3-②得:CO2(g)+3H2(g)=CH3OH(g)+H2O(g) ΔH =(-242kJ/mol)×3-(-676kJ/mol)=-50 kJ/mol;故答案为:CO2(g)+3H2(g)=CH3OH(g)+H2O(g) ΔH =-50 kJ/mol。
15.(1) 三角锥形
(2) 离子 2Fe2O3+8SO2 2SO2+O2 2SO3
【分析】两种位于短周期的相邻周期、相邻主族的非金属元素X、Y,已知两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均为强酸,故X、Y两元素一种为N元素,另一种为S元素;
(1)若A、B、C、D均为含X元素的化合物,且A的一个分子中只含有10个电子,故X为N元素,A为NH3,由NH3BC,考虑E为O2,B为NO,C为NO2,由Cu+D→B,CD可知,D为硝酸,F为H2O,验证符合转化关系;
(2)Y元素为S元素,若A、B、C、D均为含Y元素的化合物,由Cu+D→B,考虑D为H2SO4,B为SO2,由BCH2SO4,考虑E为O2,C为SO3,F为H2O,由AB,且A的摩尔质量为120g mol-1,考虑硫铁矿燃烧,则A为FeS2,验证符合转化关系。
解析:(1)若A、B、C、D均为含X元素的化合物,且A的一个分子中只含有10个电子,故X为N元素,A为NH3,由NH3BC,考虑E为O2,B为NO,C为NO2,由Cu+D→B,CD可知,D为硝酸,F为H2O,验证符合转化关系;
①由上述分析可知,A为NH3,为三角锥形,
综上所述,故为:三角锥形;
②反应I是氨气催化氧化生成NO与水,反应方程式为:4NH3+5O24NO+6H2O;综上所述,故为:4NH3+5O24NO+6H2O;
③NaN3受撞击后生成Na3N和另一种气体单质,该气体为N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NaN3=Na3N+4N2↑;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3NaN3=Na3N+4N2↑;
(2)Y元素为S元素,若A、B、C、D均为含Y元素的化合物,由Cu+D→B,考虑D为H2SO4,B为SO2,由BCH2SO4,考虑E为O2,C为SO3,F为H2O,由AB,且A的摩尔质量为120g mol-1,考虑硫铁矿燃烧,则A为FeS2,验证符合转化关系,
①将反应IV是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二氧化硫与水,所得的溶液是硫酸铜溶液,加热蒸干得到的晶体是硫酸铜晶体,属于离子晶体;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离子。
②反应I是硫铁矿燃烧生成氧化铁、二氧化硫,反应方程式为:4FeS2+11O22Fe2O3+8SO3;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4FeS2+11O22Fe2O3+8SO3;
③0.1mol的SO2(气态)全部转化为SO3(气态)时放出9.83kJ热量,2molSO2完全反应放出的热量为9.83kJ×=196.6kJ,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SO2(g)+O2(g)2SO3(g)△H=-196.6kJ/mol;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2SO2(g)+O2(g)2SO3(g)△H=-196.6kJ/mol。
16. 确保硫酸被完全中和 B 用环形玻璃棒轻轻搅动 大于 浓硫酸溶于水放出热量
【分析】本实验的目的是要测定中和热,中和热是指强酸和强碱的稀溶液反应生成1mol时放出的热量,测定过程中要注意保温,尽量避免热量的散失。
解析:(1)NaOH溶液稍过量可以确保硫酸被完全中和;
(2)为减少热量的散失倒入氢氧化钠溶液时,必须一次迅速的倒入,不能分几次倒入氢氧化钠溶液,否则会导致热量散失,影响测定结果,所以选B;
(3)使硫酸与NaOH溶液混合均匀的正确操作方法是:用套在温度计上的环形玻璃搅拌棒轻轻地搅动;
(4)由于浓硫酸溶于水放出热量,则放出的热量偏大。
【点睛】注意掌握测定中和热的正确方法,明确实验的关键在于尽可能减少热量散失,使测定结果更加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