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搭石》课件讲解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一、理解“搭石”的含义和用途
通过阅读课文和相关资料,学生需要了解“搭石”是什么,它们在农村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同时,也需要理解搭石所代表的乡亲们之间的互助、友爱的精神。
二、掌握重点词句,理解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课文中出现了许多生动、形象的描写乡亲们行为的语句,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和理解,掌握这些重点词句,并从中体会出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感受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的精神
通过阅读课文,学生需要感受到乡亲们之间的相亲相爱,友好互助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需要学习和传承的优秀品质。
重难点:
重点:欣赏描绘搭石的语言文字
本文运用了形象生动的语言文字描绘了搭石的美丽景色和家乡人民的善良品质。学生应通过阅读课文,欣赏描绘搭石的语言文字,领略其中的美感,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
难点:体会搭石上人们的心灵美
本文不仅描绘了搭石的景色,还通过人们在搭石上相互帮助、尊老爱幼等行为,表现了家乡人民的心灵美。学生应通过阅读课文,体会搭石上人们的心灵美,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搭石是一种由一些扁平的石头组成的交通工具,通常被放置在溪流、小河或池塘上,供人们行走。在农村地区,搭石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交通工具,它不仅方便了人们的出行,还为乡村的孩子们提供了一种娱乐的方式。
二、课文讲解
【第1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描述了作者的家乡有一条无名小溪,周围分布着几个小村庄。小溪的流水常年不断,每年汛期山洪暴发后,溪水猛涨。人们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过河方便,不得不脱鞋挽裤。
到了秋天,天气变凉,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所谓的搭石。这些石头的摆放让人们可以方便快捷地过河,避免了脱鞋挽裤的不便。
搭石是作者家乡的一种传统习俗,也是当地人民智慧的体现。这种过河方式不仅方便了村民们的出行,也成为了家乡的一道美丽风景线。
【第2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描述了搭石在作者家乡的重要性,它们构成了家乡的一道独特风景。每年秋凉之后,人们会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这是家乡的一种传统习惯。
如果某个地方没有搭石,人们会认为那里的人懒惰。这表明了搭石对于当地人的重要性,以及他们对这种传统习俗的重视。
年纪较大的人,无论多么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手中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然后在上边走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这展示了他们的责任感和对传统的尊重。这种行为方式体现了他们对于搭石的敬重和对于传统习俗的尊重。
【第3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引用了一句家乡的俗语:“紧走搭石慢过桥”,意思是在过搭石时要快步走,避免失去平衡,而在过桥时则要慢些,以保持稳定。这形象地描绘了人们行走在这些特殊地形时的行为准则。
作者进一步解释了走搭石的要点。由于搭石是天然石块,踩上去容易活动,因此需要快速行走才能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时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因为这可能会让后面的人没有落脚的地方,导致掉进水里。这表明了人们在行走时需要保持协调和有序,避免出现危险。
当一行人走搭石时,动作非常协调有序。前面的人抬起脚来,后面的人紧跟上去,这种有节奏的步伐像是在演奏轻快的音乐。清波荡漾,人影摇曳,这画面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种美感的产生不仅来自于人们的动作和声音,还来自于周围的自然环境。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将这种美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第4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描述了人们在山区经常见到的情景:当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时,他们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相互招手示意对方先走。这种行为表现了他们的谦虚和礼让,不愿意争抢或打扰对方。
当对方过了河后,两人会进行几句家常话,这是一种亲切友好的交流方式,进一步增强了彼此之间的亲近感和友好关系。然后他们才会相背而行,继续各自的路程。
如果遇到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会主动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这种行为被人们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展示了年轻人对老人的尊重和照顾,以及人们对于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的重视。
这些行为方式和价值观体现了山区人民的传统美德和淳朴民风,也是我们应该学习和传承的优秀品质。
【第5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表达了搭石在作者家乡的重要性和象征意义。一排排的搭石,不仅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也成为了乡亲们之间联系的纽带。
这些搭石任由人们自由地行走和踏踩,它们不仅是故乡小路的延伸,更是乡亲们之间美好情感的传递和联结。这些石头见证了乡亲们的生活和情感,成为了他们之间相互关心、友爱和互助的象征。
通过这些搭石,作者表达了对家乡和乡亲们的深厚感情和美好回忆。这些石头不仅仅是自然界的物体,更是代表着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