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九年级11《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 九年级11《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5 16:47: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 九年级《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背景描述
所授课班级是太原成成中学初三学生。从知识储备方面来看,他们已经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学习方法,积累了一定量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尤其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小石潭记》《桃花源记》《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等以及第一单元“吟哦讽诵而后得之”的写景散文的学习,学生对写景散文有了一定的阅读体验和感情积淀。
他们面临中考,学习节奏紧张,学习压力大。从他们的成长过程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来看,他们也或多或少地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但是零零后的他们虽然有丰富的物质享受,虽然也有对学习上成绩的追求,但是距离远大的人生理想和责任的担当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他们读过《<论语> 十则》,明白了“君子”是“有道德有修养的人”,课外他们读过《大学》,知晓什么是“为人臣,止于敬”。当然,有些道理明白了是一回事,更需要的是践行。
《岳阳楼记》中利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来抒写作者复杂的情感,阐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这一点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范仲淹是在想像自己登上岳阳楼后,激发出自己人格理想的最高境界。作者把悲凉的情感与宏大的视野,壮阔的波澜相结合,只有范仲淹这种驰骋疆场经历的人才能有这样的气魄。而学生因为受到年龄,阅历和人生经验的局限很难理解这一点。
教学设想
本课位于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与七、八年级上下册文言文与现代文混合组元不同,九年级上下册各编写了一个文言文单元即“借助注释读文言”和“知人论世读经典”,目的则是让学生尝试进行文言文综合性学习,为学生高中阶段加强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本单元的文言文之前有《陈涉世家》、《桃花源记》、《与朱元思书》和《捕蛇者说》,之后有《醉翁亭记》。前几篇文章的学习为《岳阳楼记》不仅打下了坚实的文言基础,而且陈胜的慷慨呼号,蒋氏的步步惊心,陶渊明的理想国以及富春江山水的倾诉无不为本篇忧乐观的体悟积累了情感积淀。当然此篇的学习为后一篇《醉翁亭记》中“与民同乐”的理解就显得更为容易,甚至可以设计比较阅读。
《岳阳楼记》是我国古代散文的名篇。虽然冠名为“记”,实际上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登临游记,而是借题发挥,表现作者在政治失意中旷达的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表达了自屈原以来文人士大夫兼济天下一脉相传的报国情怀。其语言骈散结合,表达方式灵活,是一篇融景美、情美、语言美、思想美为一体的千古美文,非常值得我们品味和探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上明确指出:“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及“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即要求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的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重在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诵读方面,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
基于以上分析,预设了两个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语和重要句式。
2.通过反复朗读,体悟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进而能生发出一种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
鉴于本课课文注释全面的特点,基于学生问题卡的收集和整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1.自主学习法。
基于以生为本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大意,把不理解的地方收集整理。然后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2.诵读品味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非读无以训练语感,非读无以激发美感”。余映朝也曾说“朗读,是一门用心来揣摩、用情来表达的声情并茂的艺术;是体味作品的艺术,是欣赏词句的艺术,是调动情感的艺术,是拨动心弦的艺术。”
《岳阳楼记》的语言极尽音韵节奏之美,不反复吟诵则不能尽其兴,因此,不同形式和多层次的诵读将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以读促学,以读生情,以读明理。
因此设计在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朗读中让学生品味升华情感。分了四个层次的朗读:
诵读——读出音韵美
品读——读出情境美
畅读——读出人格美
拓读——读出儒家魂
每个层次侧重点不同,任务不同,对文章的体悟也逐渐加深,朗读的情感也逐渐饱满,最后达到最高潮。
这多种形式的诵读最终是想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理解中国古仁人志士的情怀,并且能激发学生在当今社会中有自己的一份担当。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对照注释,借助词典,通过音频等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岳阳楼记》这篇课文。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了解文章大意,积累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和借助注释、查找工具书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查找有关岳阳楼和范仲淹的资料,初步体会范仲淹的忧乐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突破方法]
听课文录音并跟读,抄写正确的字词读音以及停顿处,反复大声朗读。
[教学难点]
文言字词、文言句式的归类。
[突破方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点拨疑难,突破难点。
【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法]采用播放录音和点拨法相结合。
[学法]听读法、朗读法和讨论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音频资料,学习导航设计,ppt课件制作。
[学生准备]查找有关岳阳楼和范仲淹的资料,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性格、志趣爱好、所属流派及文学成就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铺垫
1.下发《学习导航》(导航设计附在教学资料里)。学生根据《学习导航》进行自主学习。
2.多媒体播放《岳阳楼记》朗读音频及岳阳楼的风景图片,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3.背景铺垫。
岳阳楼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大将鲁肃的阅军楼,中唐李白赋诗之后,始称“岳阳楼”。岳阳楼高三层,下临洞庭,遥望君山,建筑雄伟,气势磅礴。许多文人学士都曾在这里留下脍炙人口的诗文。自范仲淹《岳阳楼记》后,岳阳楼声名益著,与湖北黄鹤楼、江西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楚地三大名楼,成为游览胜地。
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夺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现在河南省邓县)。第二年六月谪守巴陵的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行将落成,函请范仲淹做记,并附上《洞庭湖晚秋图》。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年九月十五日写成的。
二、诵读——读出音韵美
(设计意图: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朗读,不仅要读准字音、节奏,而且《岳阳楼记》的语言极尽音韵节奏之美,还应读出语气,感受其音韵美。)
1.默读《岳阳楼记》,要求标出你不熟悉的字词,可以查阅工具书解决。同时按照你自己的理解用铅笔划出停顿处。
滕子京(téng) 谪(zhé)守 浩浩汤汤(shāng) 霪(yín)雨
薄(bó)暮偕(xié) 樯(qiáng)倾楫(jí)摧
岸芷(zhǐ)汀(tīng)兰 心旷(kuàng)神怡(yí)
2.听课文录音并跟读,抄写正确的字词读音以及停顿处,反复大声朗读。
3.小组内两人结伴互相听读,并互相评价。力求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1)注意读出骈句的节奏美、散句的变化美。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
例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注意情感的整体把握,语气的轻重缓急。
记叙的文字,应舒缓、庄重;写洞庭湖景的文字,气势雄壮,应读得开朗雄浑;恶劣的天气,应该读出愁苦凄楚;阳光灿烂的画面,则读得高亢嘹亮,节奏明快有力。
三、译读——读出情感美
(设计意图:通过译读,理出层次,体会文章的情感美。)
(一)引导学生借助教材注释和工具书,边读边译,标出注释中的重点词义以及重要的文言句式,整理出自己翻译有困难的词语。
教师强调重点字词,并针对学生的疑难做适当点拨。
1.理解、积累文言字词
(1)通假字:
百废具兴:“具”通“俱”,全、皆。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嘱托。
(2)古今异义词:
至若春和景明:古:日光。今:风景。
微斯人,吾谁与归?古:没有。今:微小。
(3)一词多义:
和:政通人和(和乐) 春和景明(和煦)
或: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极: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尽,直通)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穷尽)
观: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色)
(4)词类活用:
百废具兴:形容词用作名词,废止的事业。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名词作状语,向北,向南。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用作状语,在……之前,在……之后。
(5)成语:
百废具兴 政通人和 气象万千 心旷神怡
(二)通译全文
1.学生运用翻译口诀用笔在行间做批注。尤其注意固定的文言句式以及省略句。困惑处和疑问处可以向组内同学及老师请教,小组长整理组内共同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2.教师巡视各组,酌情给予指导点拨。
难句翻译示例:
(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兴办起来了。
(2)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宽广无边。
(3)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到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情感,大概会有不同吧?
(4)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大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照在湖面上闪着金色,月影映入水底,像沉潜的玉璧。
(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比天下人忧虑在前,比天下人享乐在后。
(7)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
(三)讨论并归纳: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做记的缘由。
第二部分(2-4自然段):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2自然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二层(3-4自然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抒发作者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揭示全文中心。
四、作业
熟读并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
作记缘由 记叙
洞庭湖全景 描写
迁客骚人 抒情
览物之情
抒发旷达胸襟
和抱负 议论
附资料:
《岳阳楼记》学习导航
自主学习 学习备注
【教学目标】
1.对照注释,借助词典,通过音频等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
朗读《岳阳楼记》这篇课文。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3.查找有关岳阳楼和范仲淹的资料,初步体会范仲淹的忧乐情怀。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文章】
1.默读《岳阳楼记》,要求标出你不熟悉的字词,可以查阅工
具书解决。同时按照你自己的理解用铅笔划出停顿处。
2.听课文录音并跟读,抄写正确的字词读音以及停顿处,反复
大声朗读。(学习备注)
3.小组内两人结伴互相听读,并互相评价。(字音和停顿方面)
【借助注释了解大意】
1.借助教材注释和工具书,边读边译,标出注释中的重点词义
以及重要的 文言句式,整理出自己翻译有困难的词语。
(学习备注及红色笔)
2.运用翻译口诀用笔在行间做批注。尤其注意固定的文言句式以
及省略句。困惑处和疑问处可以向组内同学及老师请教,小组长
整理组内共同的问题作为下节课的学习重点。(学习备注)
【拓展阅读 初步体会作者忧乐情怀】
1.利用书籍、网络等资源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及写作手法、
文章主旨及作者思想。能据此设计板书并能够展示并讲解。
自 主 学 习 学习备注2.在小组长带领下齐声朗读一遍课文,看看能否达到正确、流
利、有感情。
组长提醒课下的学习重点。(下节课展示)
【自主检测】(5分钟)
自主学习评价表
我的收获
知识卡片
重点文言字词用法和意义:
特殊文言句式:
写作或其他收获:
我的疑问
1.针对文言词语。
2.针对文意把握。
我的建议
我的反思
小组问题卡
(组长填写)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品读文章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1.朗读重在引导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想象,从而理解洞庭全景雄伟壮观的景象美,洞庭湖的阴晴美,迁客骚人登楼时的悲喜情。
2.通过畅读,体味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进而能生发出一种勇于担当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文章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通过畅读,体味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突破方法]利用想象,补充画面来品读文章;引导学生畅读,读出开阔的胸襟,读出恢弘之势,读出浩然之气,读出一种鼓舞和力量,并通过比较辨微的方法探究文章主题。
[教学难点]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细微差别的探究。
[突破方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点拨疑难,突破难点。
【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法]引导想象,引导探究。
[学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音频资料,学习导航设计,ppt课件制作。
[学生准备]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品读——读出情境美
品读要求:这一层次的朗读重在引导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想象,从而理解洞庭全景雄伟壮观的景象美,洞庭湖的阴晴美,迁客骚人登楼时的悲喜情。
教材解读:文章是客观的反应,同时又是主题精神的体现,范仲淹的审美优势在于他能以想象力构成虚拟的境界,以主体的情感、志气对客观景观加以同化,进行变异,化被动的反映为主动的想象。
但这一点审美优势在范仲淹看来是小儿科,所以只用“前人之述备矣”一笔带过。在他看来,以豪迈夸张的语言把精神聚焦在人物风物上,是此类文章的惯例。而他的审美主体优势不仅凌驾于现实的山河,而且凌驾于气魄宏大的话语之上。
1.重点品读第2、3、4自然段,要求同学们展开想象,再现文中优美生动的景物,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
具体任务:每个小组选择一幅画,要求体现洞庭湖的浩瀚无垠,万千气象,抓住总体特征,从雨湖、晴湖、月湖多个角度,从形、声、光、色、味多个方面描绘。
教师提示、点拨:
第3段用“若夫”引出一幅阴冷的画面,写霪雨、阴风、浊浪、看不见日月的光辉,看不见湖边的群山,连船只的影子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到傍晚更是气氛阴沉、恐怖、情景凄凉,为下文写“感极而悲”渲染气氛。“登斯楼也”句写“迁客骚人”风雨天观景时的普遍心理。
第4段以“至若”引出一幅晴朗的画面。与上面的景物形成鲜明的对照:“波澜不惊”与“阴风”“浊浪”句对照,“沙鸥”“锦鳞”句写“虎啸猿啼”对照,“长烟”“皓月”句与“薄暮冥冥”对照,“渔歌互答”与“商旅不行”对照。一派春光,色调明丽,为下文写“其喜洋洋”营造氛围。“登斯楼也”句写天气晴好时,“迁客骚人”的欢乐所激发的思想感情。
2.欣赏语言美。
美在骈散结合。骈句,流利畅达,简洁凝练,如珠走盘。有音律和谐的对仗,如“日星隐耀,山岳潜形”“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等。也有整齐的韵脚,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等,增强了文章的音乐美,读来顺畅,听来清晰。
美在炼字。如“衔远山,吞长江”,“衔”形象写出胡与山的关系,“吞”不仅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读起来有气势磅礴之感,两个动词形象再现了洞庭湖的浩瀚气势,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如换成“连”“接”,只是客观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
如“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一句,不仅比喻形象,一“跃”一“沉”两种意境齐出,相互映衬,用词之妙,令人拍案叫绝。
教师总结:文章再现了洞庭湖的壮美,为洞庭湖又染上了一层壮丽的色彩。
作者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局限,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从而将文章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提高了文章的品位。
这两段分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物一暗一明而心情一悲一喜,形成鲜明的对比。悲和喜的表现不同,但本质相同,都是作者所反对的以个人的荣辱为转移的悲喜观。
二、畅读——读出人格美
过渡语:
同学们,我们通过品读欣赏到了洞庭湖的雄伟壮观和美丽的景色,感受到了迁客骚人的悲喜之情。
那么范仲淹也会随着景物的晴雨和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吗?那会是怎样的情怀呢?
大家深入朗读第5段落。从中找寻答案。
引导学生体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内涵。
点拨:读出几个问号与叹号的语气和语调。
强调:嗟夫!——应读出感叹语气,感叹什么?对迁客骚人的否定,不敢苟同。
何哉?——设问句,应该读出一种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
何时而乐耶?——疑问语气
教师强调:我们发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与先忧后乐是不一样的,前者说的是宠辱不惊,后者说的是心怀天下,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先忧后乐”的境界要高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板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揣摩语气
这里“先后”之后都省略了“于”
噫!——“噫”字拉长,
微斯人,吾谁与归?——句末声调上扬。
教师总结:这一声叹息,一句疑问,让我们读出了范仲淹的孤寂、悲凉、不甘,也读出了他的劝勉、号召、期待。屡遭贬谪仍然坚守抱负,身处逆境还能心忧天下,这就是范仲淹,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最崇高的风骨。是啊,范仲淹不仅是在劝勉滕子京,也在劝勉天下所有人。范仲淹身上充满这种先忧后乐的正能量,他要把它传递给更多的人,我们一起读得再大声些,把这种正能量传递给更多的人。此时此刻范仲淹心中的块垒终于借《岳阳楼记》而得到舒解。
第5段“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的“异”,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个“异”字一语中的,推出作者的政治理想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回百转,层层推进。
作者胸怀天下的豪放气度和宽广的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情操;是一种道德追求,更是人生的飞跃。这刚劲健朗、积极进取的精神气度将永远受到与时俱进、激流勇进的人的青睐。
让我们再次畅快地读出范仲淹的这一种傲立于天地之间的责任和担当,一种为天下百姓幸福负责的远大抱负吧。
多媒体显示:
天圣七年(1092),30岁的范仲淹还在没有资格进谏的小小的秘书阁校理任上,就上书谏止皇帝宋仁宗率百官为章献太后朝拜上寿;第二年有直接上书请章献太后还政退位——那时章献太后正垂帘听政,权倾朝野,满朝文武,“无敢言者”。范仲淹因此被贬谪离京,三年后才回来。又如,景祐三年(1036),范仲淹向宋仁宗进《百官图》指斥宰相吕夷简结党营私,任用谗佞,反被诬为“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又遭贬斥,连为他鸣不平的欧阳修等人也被贬放。范仲淹仕途沉浮几十年,数遭贬黜,但他澄清吏治,忧国忧民之心始终未改。他用自己的俸禄,在家乡买“义田”千亩,救济贫穷的族人,而自己却贫苦一生,以至于死时“身无以为殓,子无以为丧”。为民请命,忧民之忧,这就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具体体现。
教师总结:这一篇优美的散文,画意、诗情、理融为一体,不但给予我们美的享受,而且范仲淹那博大的胸怀、崇高的思想境界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读先生的文章,我们好像站在岳阳楼上,那浩瀚无涯的洞庭湖水,给予我们恢宏的气势,也给予我们一种责任,让我们点燃精神的圣火,去照亮时代天空的一角。
最后在雄浑的音乐《英雄的黎明》中学生的畅快淋漓地朗读中结束这一环节的学习。
配乐时教师的画外音:都说现在的年轻人是迷茫的一代,我们何尝不迷茫,学习为什么?活着做什么?心灵的被蒙蔽和被物化已经让眼前的景物不再明净澄澈,多少像范仲淹一样的志士仁人早已有铿锵的回答。我们也应做出自己的回答,把得失抛却脑后,把天下装在心中。读出开阔的胸襟,读出恢弘之势,读出浩然之气,读出鼓舞和力量。
过渡语:这是他个人的抱负,也是儒家学者的共同理想。
四、拓读——读出儒家魂(课外迁移)
1.观看《孔子》电影。
2.积累儒家经典名言,对照本文主题。
3.联系现实社会,思考忧乐人生。
完成以上作业后,结合本文的学习和收获写一篇题为《我眼中的“忧乐”人生》 的微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