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课题 《秋天的怀念》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理清文章内容,把握感情基调和节奏。 品味细节描写,分析母亲形象,读出本文深沉的母爱。注意把握朗读的重音、停连。 教学重点:品味细节描写,分析母亲形象,读出本文深沉的母爱。 教学难点:品味细节描写,分析母亲形象,读出本文深沉的母爱。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2 发布任务 明确目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 草心,报得三春晖!”千百年来,孟郊的这首《游子吟》引发了人们 强烈的心理共鸣。提到母爱,提到亲情,大家一定有很多话要说,我 们将举办一场以“感悟亲情 珍爱生命 ”为主题的线上读书朗读会。 请同学们踊跃参加,朗读自己喜欢的作品,分享自己对亲情的感悟。 有同学想把史铁生先生的《秋天的怀念》录成一个朗读作品来参加活 动,那么这篇文章应该怎么读呢?
整体感知 学习任务一:确定感情基调。 感情基调,是指一篇文章整体的、基本的感彩和声音语调。 朗读时,内心对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一个明确的把握和提示,才能准确 而充分地传达出恰如其分的感情。 首先我们感知文章内容,确定《秋天的怀念》的感情基调。 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从母亲和我两个方面,感知文章内容。 示例: 1—2:母亲提议推着双腿瘫痪的我去看菊花,我愤怒地拒绝了。 全文:
12 确定基调 3—4:母亲又一次提议去看菊花,我勉强答应,却未能成行。 5—6:母亲溘然长逝,我悔恨不已。 7:带着母亲的遗愿,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菊花,我明白了要好 好儿活。 《秋天的怀念》中,作者追忆了自己瘫痪后和母亲去世前的一段 相处时光。母亲隐瞒了自己早已病入膏肓的实情,仍旧无怨无悔地照 料、抚慰脾气暴躁的儿子,多次提议陪儿子去看菊花,可惜未能成行 就溘然长逝,留给了作者无尽的遗憾,读来感人至深。整篇文章表达 的是一种回忆、怀念、忏悔的情绪,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深沉而忧伤 的;叙述的语气平静而内敛。朗读的时候应该以“压抑 ”为语流走向, 多抑少扬,多停少连。 教师示范朗读第 1 段。 学生自己朗读。 请同学们思考,感情基调确定了,文章是不是就可以用一个语调 来读了呢?很明显不是的,我们还要关注一下文章的节奏。
9 朗读全文 画出节奏 学习任务二:图示情感起伏和节奏变化。 节奏,是朗读全篇时,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声音形式的回环往 复所构成的整体感。 节奏要与全篇的逻辑思路、感情基调统一,同时,段落之间因为 有情感的起伏,也有相应的节奏变化。请大家再次朗读文章,并用一 条曲线来标示文章的情感起伏和节奏变化。 老师示范前两个自然段。 第 1 段先写了一个激烈的场面,双腿瘫痪后的我,暴怒无常,愤 怒地拒绝了母亲要推我去看看菊花的建议,我与母亲对话时,非常激 动,情绪是愤怒的,语气应稍扬,语速宜稍快。 第 2 段的情绪陡然一落,作者只顾沉浸在自己的悲苦情绪中,完 全没有注意到母亲病情的严重,事后想起来,无比悔恨。语气应该是 压抑的,语速应该慢一点儿。 请同学们试着在任务单上画出全文的情感起伏和节奏变化。 展示全文的情感起伏和节奏变化。
第 3 段是我和母亲之间的又一次对话,这是一个略微轻松的变奏, 可以读出点儿轻松愉快的语气。声音宜稍扬,语速宜稍快。 第 4 段“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是一个独句段,紧承上文, 让前文稍有愉悦的心情,陡然低沉。第 5、6 段用最简洁的叙述,讲 出了心中最深、最痛、最不堪回首、最不愿提及的诀别。都要读得特 别沉重、缓慢。 第 7 段则是痛定之后,细赏菊花,泼墨描写,回味反思,意味深 长。读第 7 段之前,要停顿较长时间,拉开回忆的时空,读得沉着、 淡定,读出引人深思、耐人寻味的感觉。 总之,本文的感情一张一弛,一高一低,朗读时要注意节奏的起 伏变化,不能把全文读成一种语速,一个腔调。 请同学们依据自己图示的情感起伏和节奏变化,读出本文情感的 波澜起伏。
15 品读文本 分析母亲 形象 学习任务三:分析母亲形象。 作者的情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起伏呢?面对双腿瘫痪的现实,是 什么力量让曾经走进生命的低谷、 自暴自弃的史铁生,最终能沉着淡 定、 自信乐观地面对自己的生活呢?通读全文,我们不难发现,是母 爱的力量,是母亲对史铁生的爱,是母亲对生活的态度,支撑着史铁 生的后半生,照亮了史铁生的后半生。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母亲的形象: 请同学们选择文中感受最深的一段文字,圈画描写母亲的词句, 分析母亲形象,并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段。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文章的第 3 段。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 ”地飘落。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 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 ”“你要是愿意,就明 天? ”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 ”我 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 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
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 ’,你小时候最爱吃那 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 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 ”和“踩 ” 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分析: 这段话中,窗外的树叶在“唰唰啦啦 ”地飘落,“自古逢秋悲寂 寥 ”,随风而逝的落叶会不会引起儿子的悲观情绪呢?母亲敏锐地感 觉到了,她走了进来,“挡 ”在窗前,“挡 ”在我和落叶之间,转移 我的视线,写出了母亲的细心和体贴。“挡 ”字应重读。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语气很柔和,读的时 候,要读出商量的语气,从中也可以看出,被我多次拒绝后,母亲说 话时的小心翼翼。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她那憔悴的面容,既显示 着绝症晚期对身体的折磨,又显示儿子残疾又绝望的状态对母亲心理 的折磨,但母亲依然现出央求般的神色,表达了屡遭儿子拒绝却从未 改变的关怀与渴望,读来令人心酸不已。 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儿子终于答应走出家门, 去看菊花了,这说明儿子的内心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想要积极地 生活了,母亲敏锐地捕捉到了这样的信息,激动难耐,喜出望外,以 至于一时手足无措。 “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 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面对儿子的差脾气,母亲是“笑 ”,是“坐 在我身边 ”,是“絮絮叨叨 ”地讲我小时候的故事,从中我们也可以 看出母亲对儿子的宽容和理解,和儿子一起回忆儿时美好的故事,希 望尽最大可能唤起儿子对生活的希望。 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 ”和“踩 ”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由絮絮叨叨地说,到忽然不说,悄悄离开,我们心疼母亲的细心 与用心,悄悄出去的她,心里该有多么愧疚,多么遗憾呢。 通过对第 3 段的分析,我们看到了一位慈爱包容、细心耐心、无 私坚忍的母亲形象,请同学们再分析一下其他的段落,我们来进一步 感受一下母亲的形象。 第 1 段。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 好儿活,好好儿活…… ”
这里“扑 ”和“抓 ”和前面的“悄悄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 了母亲的焦灼和痛苦,但她还是“忍着哭声 ”,用强大的毅力克服悲 情,给儿子坚定的力量,和儿子生死相依,希望儿子好好活儿。 第 1 段和第 3 段。 第 1 段:“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第 3 段:“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从“走走 ”到“看看 ”,再到语气词“吧 ”的使用,母亲说话越来 越小心,生怕引起我内心的伤感。母亲一直想推着“我 ”去看菊花, 菊花是一种喜爱阳光,耐寒而又适应性强的植物,母亲想让“我 ”像 菊花一样,以坚强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去“好好儿活 ”。想让被 命运摧残的儿子,从傲霜怒放的菊花身上,看到生命的顽强与美丽, 热爱生命。这是不是也是母亲有远见、睿智的表现呢? 我们再来看一段链接材料,这段文字出自史铁生的《合欢树》。 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 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她说。“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 想过搞写作,”她说。“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 ”她提醒我 说。 ……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 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母爱不仅仅是给予,还有一 份责任,教育儿子如何面对有缺憾的生命,让有缺憾的生命同样精彩。 母亲希望我不仅是活着,还要活得坚强,活得尊严,活出生命的意义, 找到一条走向自己幸福的路。 第 2 段。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 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肝疼得整宿整宿 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这是一个病入膏肓的母亲,一个深陷绝境的 母亲,但即使这样,他从未和儿子提及自己的病情,而是以顽强的毅 力,忍受着心理和生理的重重煎熬,努力帮助儿子走出一条属于自己 的生命之路,母亲的无私与坚忍,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 第 6 段。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 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临终念念不忘的,依然是自己的一双儿 女,没有看到女儿成年,没有看到儿子蹚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的之 路,没有说完的话,是满怀的牵挂啊。
史铁生母亲昏迷前最后的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 未成年的女儿…… ”请你补写母亲临终前想说给儿子的话。 示例: 我最亲爱的儿子,很遗憾妈妈不能陪你走完人生路了,请原谅妈 妈对你隐瞒了自己的病情,因为妈妈实在不忍心让你再为我担心了。 和妹妹一起去北海看看怒放的菊花吧,深秋时节,菊花开得那么 绚烂,让人看着就能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妈妈相信你能够好好儿活, 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妈妈永远爱你! 这是一个不幸的母亲,不仅自己身患绝症,风华正茂的儿子突然 双腿瘫痪;这是一位慈爱隐忍、耐心细心、无私无畏的母亲,面对儿 子的暴怒无常, 自暴自弃,她忍受着自己身体的心理的双重煎熬,完 全忘我地付出着;这是一位有远见的睿智的母亲,他让儿子明白人不 应该只是活着,还要正确面对自己有缺憾的生命,让生命焕发光彩。 她用自己的生命践行着什么是好好儿活!她用自己的生命铺就了儿子 的心灵成长之路!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2 小结 “在这样伟大的母爱的滋养下,饱受磨难的作者是如何走出自己 生命的低谷,拥抱未来的呢?这样伟大的母爱,能照亮史铁生的后半 生,引导他知道怎样做,才称得上好好活儿吗? ”让我们带着对这个 问题的思考,开始第二节课的学习。《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字号不统一) 品味细节描写,读出儿子情感的波澜变化,分析儿子的形象。注意把握朗 读的重音、停连。 结合文章相关内容,品读菊花的意象,理解“好好活儿 ”的深刻内涵,获 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注意把握朗读的语气、语调。 教学重点:理解“好好活儿 ”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好好活儿 ”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1 导入 上节课我们讲到,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深沉而忧伤的。老 师注意到咱们的语文书上配了一幅史铁生的插图,插图中的 史铁生笑得那么阳光,那么灿烂,感觉和这篇文章的感情基 调不太一致,那这幅图选得是否合适呢?同学们怎么看?
15 品读 “我 ”的 变化 学习任务一:品读“我 ”的变化。 请同学们以“看菊花 ”为线索, 自选角度,梳理“我 ”的变 化。
角度一:我是否去看菊花。 愤怒拒绝——勉强答应——欣然前往 角度二:我对母亲的态度。 忽略母亲——体谅母亲——铭记母亲“好好儿活 ”的教诲, 怀念母亲。 角度三:我对美好事物的态度。 破坏——无所谓——欣赏 角度四:我对生命的态度。 自暴自弃—— 比较积极——积极向上,明白了生活的意义。 由双腿瘫痪后的暴怒无常,拒绝感受美好事物,对生活 充满绝望, 自暴自弃,到最后能牢记母亲的嘱托,在秋风中 尽情欣赏千姿百态、泼泼洒洒的菊花,史铁生终于走出了自 己生命的低谷,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开始积极乐观地好好 儿活了!
12 品读“好 好儿活 儿 ” 学习任务二:品读“好好儿活 ”。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 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 开得烂漫。 诗歌中的菊花: 菊花象征着高洁:“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 英。”早晨我饮用木兰花上滴落的露水,傍晚我咀嚼秋菊初开 的花瓣。屈原在《离骚》中,用早晚服用芳香之物,比喻自 己志洁行廉。 菊花象征着恬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篱之 下,信手采摘菊花,无意间抬头, 目光恰与南山相会。无意 见山,心与山遇,物我两忘,悠然自在,陶渊明借菊花写出 了自己不慕名利,闲适恬淡。 菊花象征着坚强:“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 花枝,还傲霜斗寒。苏轼在《赠刘景文》中,赞扬菊花傲霜 斗寒,坚强不屈,同时借物喻人,意味深长。 菊花象征着气节:“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宁可在枝头凋谢枯萎而死,也不曾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南 宋遗民郑思肖借菊花言志,表现了誓死不降元的凛然气节。 菊花象征着乐观:“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 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人的一生容易衰老,而苍天却不老, 重阳节年年都会来到。今天又逢重阳,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 的芬芳。毛主席借菊花表达豪迈旷放的情怀,对革命充满必
胜的信心。 “淡雅 ”展示了淡定从容的生活状态,“高洁 ”显露了高 尚纯洁的品格风骨,“热烈而深沉 ”表现了饱满深厚的思想感 情,“泼泼洒洒 ”更是写出了无畏的气概与神色,这一段对菊 花的描写,绘出了生命的真谛。不论经历多少坎坷、磨难, 都要用积极、乐观、洒脱的心态面对未来,活出自身的精彩, 绽放生命的光芒。 结合链接材料,进一步品读史铁生的“好好儿活 ”。 他的人生就是一部苦难史,但他始终微笑着。史铁生的 名言就是:“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不要抱怨生活给予 太多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曲折。”他直面人生苦难, 微笑着弹奏从容的弦乐,微笑着面对挫折,微笑着接受幸福。 ——苗向东《史铁生的微笑》 走出生命的低谷后,他一直以微笑面对人生,面对大家, 用微笑来点亮生活,同时也感染周围的人,他积极乐观的生 活态度,激励着无数的人,奋勇前行。 1979 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成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获 1983、 1984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老屋 小记》《往事》,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散文、随笔集《我与 地坛》《病隙碎笔》等。此外还创作了电影剧本《死神与少女》 等。 文学创作上,史铁生成就颇丰。病榻之上,笔耕不辍, 这不仅仅需要文学才华,更需要有常人难以想象的勇气和毅 力,他用自己的执着奋进,用自己的丰厚创作,点亮了自己 的生活,同时也点亮了我们的生活。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史铁生 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 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 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深深地唤起 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2002 年度杰出成就奖得 主史铁生授奖词(节选) 他立足自我,积极思考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 仰等重大问题,解答了“我 ”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 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苦苦地追寻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 对我们普通人的精神影响深远。 总结“好好活儿 ”的内涵。
史铁生是在真正地好好活儿,不仅活出了自己生命的坚 强,永远洋溢着微笑,始终与疾病抗争;活出对家庭的责任, 和妹妹一起好好儿活;还活出了对社会、对人类的担当,病 榻上坚持文学创作,让他的文章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成为 我们普通人前进的一盏心灯。
10 品读“秋 天的怀 念 ” 学习任务三:品读“秋天的怀念 ”。 怀念:指向母亲,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这怀念中还 有自己深深的悔恨之情。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 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重读“一直 ”“整宿整宿翻来覆去 ”,语速要慢。一直:表 明了作者只顾沉浸在自己的悲苦情绪中,完全没有注意到母 亲的严重病情,事后想起来无比悔恨的心情。“整宿整宿翻来 覆去 ”渲染母亲病情的严重,回想自己当时的不懂事,无比 悔恨。)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重读“再也 ”。再也:表达 了对母亲离去的无比痛苦和遗憾的心情。)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重 读“绝 ”“竟 ”。绝、竟:说明作者当时对母亲病情的严重, 对母亲永远的离去,毫无思想准备;如今想来,追悔莫及, 肝肠寸断。) 本文在表达了自己深深的悔恨之情的同时,也表达了对 母亲深深的怀念。 作者后来在很多作品中,都表示了对母亲深深的怀念。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 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 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 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 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 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 光,心里才有点儿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史铁生《我与地坛》 我一直有着一个凄苦的梦,……在梦中,我绝望地哭喊, 心里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 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 念你吗? ”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只知道她在很远 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到底在哪儿。这个梦一再地走进我的黑 夜,驱之不去…… ——史铁生《有关庙的回忆》 “秋天 ”常常隐喻着生命的成熟,思想感情的沉淀;“秋 天的怀念 ”暗示作者经受过命运残酷的打击,经历过暴躁绝 望的心理过程,在母亲去世后,在风轻云淡的秋天,在菊花 绽放的时节,才真正体会到了母爱的坚韧与伟大,懂得了母
亲的期望,悟出了生命存在的意义。 是母爱让我读懂了生命的意义,读懂生命的意义的我更 加思念我的母亲,我有很多的遗憾和后悔,更多的是有好好 儿活的力量,我将带着母亲好好儿活的嘱托,继续活出生命 的精彩。
2 小结 无论境遇如何,希望我们都要珍惜亲情,善待亲人,勇 敢地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风雨雨,活出尊严,活出自我, 承担责任,好好儿活,让生命绽放出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