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辛亥革命
一、基础巩固
知识点1 革命志士的奋斗
1.阅读下表,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人物 事迹
徐锡麟 1907年夏,发动安庆起义,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徐锡麟遇难,年仅34岁
秋瑾 1907年,准备策应安庆起义,因歹徒告密,被捕遇难,年仅32岁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1911年4月,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收殓到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于黄花岗
A.安庆起义是由徐锡麟、秋瑾领导的
B.黄花岗起义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的斗志
C.革命者具有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
D.武装起义对历史发展没有积极作用
2.1906年至1911年4月,革命党人先后发动了萍浏醴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等多次起义。这些起义( )
A.宣告了清朝专制统治结束 B.结束了列强入侵中国局面
C.阻碍了中国社会发展趋势 D.推动了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3.教材素材[2023西安期中]1911年4月,黄兴在黄花岗起义前留下绝笔书:“本日驰赴阵地,誓身先士卒,努力杀贼,书此以当绝笔。”黄兴等人赴死斗争的目的是( )
A.抗击八国联军侵华 B.实现三民主义
C.开启中国的近代化 D.成立湖北军政府
知识点2 武昌起义
4.1911年10月11日,某城贴满了告示,上面写道:“今奉军政府令,告我国民知之:凡我义师到处,尔等不用猜疑……建立中华民国,同胞其毋差池!”下列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军政府”指的是湖北军政府 ②“军政府”的都督是孙中山
③“某城”指的是湖北武汉 ④“某城”指的是江苏南京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5.武昌起义爆发后,众多地方政府不是派兵镇压革命党,而是在短短两个月内相继宣布脱离清廷独立。立宪派代表人士也纷纷联合起来援助革命党反抗清政府。这表明( )
A.辛亥革命群众基础广泛 B.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加深
C.清朝的灭亡是大势所趋 D.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6.[2023北京房山区模拟]状元实业家张謇认为,“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对其中“国体之改革”理解正确的是( )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终结了君主专制制度
C.结束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D.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7.[2022河北中考]某学者在评价辛亥革命时指出:“自古以来,皇帝被看作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威,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抛弃?”这说明辛亥革命( )
A.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B.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产生
C.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D.扫除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二、能力提升
1.新课标·史料实证下面是部分辛亥英烈的信息表,据表格信息可知三位辛亥英烈的共同点是( )
姓名 家庭背景 个人事迹
宋玉琳 怀远县人,家庭富裕,怀远“宫宋杨林”四大家族之宋氏继承人 早年参加反清革命组织“岳王会”,后加入同盟会,参加浙皖起义失败,黄花岗起义中壮烈牺牲
程良 怀远县人,家境贫寒 同盟会会员,赴广州参加黄花岗起义时,弹尽被俘,英勇就义
石德宽 寿县南乡集人,家境中上 同盟会会员,曾留学日本。随黄兴参加黄花岗起义期间壮烈牺牲
A.家境富裕 B.都接受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C.留学海外 D.领导了黄花岗起义
2.[2023安徽模拟]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说:“现在汉阳已有中国最大之铁厂,而汉口亦有多数新式工业,武昌则有大纱厂,而此外汉口更为中国中部、西部之贸易中心。”可见促成辛亥革命在武汉爆发的因素是( )
A.最早接触西方文明 B.工业化基础雄厚
C.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D.清政府统治薄弱
3.[2022十堰模拟]梁启超曾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他主要肯定辛亥革命( )
A.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B.增强了民族民主意识
C.实现了民族完全独立 D.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4.新素材[2023苏州期末]如图漫画发表于1912年上海 《民权画报》。该漫画可用于说明( )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北洋军阀实行专制统治
C.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加深 D.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性
5.[2022吉安遂川县期末]《辛亥革命时的乡居记闻》中写道:“最滑稽的是,我们这穷乡僻壤里也闹什么民主党、共和党。许多秀才、举人、绅士老爷、乡下的读书人又找到新的出路了,有的参加民主党,有的参加共和党,还有的来了个双保险,民主党共和党都加了。”这反映了( )
A.辛亥革命得到了广大民众支持 B.辛亥革命失败有其必然性
C.地方乡绅成为革命的中坚力量 D.政治革命促进农村大变革
6.横向比较洋务运动求自强,戊戌变法图立宪,辛亥革命建共和。这些探索活动反映的共同诉求是( )
A.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B.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改变中国社会制度 D.实现民族独立和近代化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的中国与17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的世界。
材料二 著名史学家唐德刚认为:“辛亥革命”是我们这个“从君主到民主”的百年“转型期”的开始。
材料三 著名史学家张海鹏指出:辛亥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起点,是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它把中国历史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及其胜利,是与辛亥革命有关的,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
(1)依据材料一,说明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必然性。
(2)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三,两位史学家的观点有什么相似之处?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8.[2023揭阳榕城区期中]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当时许多报刊均对其做了跟进报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1年10月14日,《中国的危机》载:“中国的紧张局势并未减弱……英帝国一直秉承的原则是每个国家的人民都有权利摆脱来自上层的奴役,这属于他们的内部事务,其他各国没有理由进行无理的干涉。”
1911年11月29日,《攻陷武昌,进一步和平的希望》载:“袁正在引导他人接受这样的观点,除了推翻朝廷,关于立宪政府的一切事宜已经得到认可,再进行争斗已没有意义。”
1912年2月15日,《南京共和党人》载:“孙中山的行动引起了人们的疑虑。人们认为,这表明中国与外国列强的关系出现误解,当孙准备移都南京时并未征得外国的同意。”
——摘编自英国主流报刊《泰晤士报》
材料二 1911年10月21日,《最后之胜负如何》载:“今以革命党与政府,较二者所遇之天时,果孰顺乎?所据之地利,果孰优乎?所得之人和,果孰多乎?”
1911年12月20日,《记孙文之最近运动及其人之价值》载:“故欧人前此惟知一中国有李鸿章,李死惟知有袁世凯,今者有孙逸仙,而袁世凯次之。”1911年12月27日,《和呼,战呼》载:“愿我将士勿少希望于和议之可成,急整军旅矣,一日停战期满,即率大军北进以慰国民之热望。”
——摘编自同盟会中部总会机关报《民立报》
(1)请归纳《泰晤士报》关于“辛亥革命”言论基调的变化情况,并做出合理解释。
(2)指出《民立报》对于“辛亥革命”的态度并分析该报刊的影响。
(3)基于以上分析,谈谈运用报刊研究历史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参考答案
一、基础巩固
1.C
2.D 【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资产阶级早期起义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萍浏醴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等多次起义推动了当时革命的发展,使革命形势日益成熟,故选D。这些起义并没有结束清朝的专制统治,排除A;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并没有发生改变,因此也没有结束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排除B;C说法错误,这些起义的性质是进步的,排除C。
3.B 【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黄花岗起义的目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花岗起义是中国同盟会成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武装起义,目的是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统治,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即推翻清王朝统治,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故B正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在1900—1901年,排除A;洋务运动开创了中国的近代化,排除C;湖北军政府是武昌起义后出现的,时间不符合,排除D。
4.B 【解题思路】 解题时抓住关键信息“1911年10月11日”“军政府”。由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并取得胜利,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①③正确。故选B。
5.C 【解题思路】 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方政府原本是隶属于清朝中央政府的,立宪派原本是拥护清朝统治的,但在武昌起义后,众多地方政府“相继宣布脱离清廷独立”,立宪派代表“援助革命党反抗清政府”,这说明清朝统治失去了权威性,灭亡是大势所趋,C符合题意。
6.B 【解题思路】 分析材料可知,“一朝一姓之变革”指的是封建王朝的更替,孙中山的革命是“国体之改革”,即跳出了封建王朝更替的范畴,建立了有别于封建制度的国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终结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故选B。
7.A 【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分析材料可知,经过辛亥革命的洗礼,人们不再视皇帝为绝对权威,这打破了专制思想对人们的禁锢,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故选A。洋务运动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产生,排除B;辛亥革命没有推翻中国的封建制度,排除C;辛亥革命没有扫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排除D。
二、能力提升
1.B 【解题思路】 据表格内容可知,宋玉琳家境富裕,程良家境贫寒,排除A;从表格中只能看出石德宽曾留学日本,看不出其他人的受教育情况,排除C;D从表格内容中无法得出。据表格内容可知,三位辛亥英烈都加入了同盟会,说明他们都接受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故选B。
2.B 【解题思路】 分析材料可知,孙中山认为武汉在工业、商业方面均有优势,这有利于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也为革命提供物质基础,故B正确。A中“最早”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未反映革命思想的传播,排除C;题干不能说明清朝统治基础薄弱,排除D。
3.B
4.D 【解题思路】 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人们对于当时北方掌权者的认识。从图片可看出,这些人以前是封建官僚,后来变成了民国政权的掌权人,反映出辛亥革命并没有彻底推翻反动势力,体现出革命的历史局限性。故选D。
5.B 【解题思路】 依据题干信息“许多秀才、举人、绅士老爷、乡下的读书人……民主党共和党都加了”可知,“秀才、举人、绅士老爷、乡下的读书人”属于封建势力,这些人在辛亥革命后投机革命,反映了辛亥革命后蕴藏的危机,说明辛亥革命的失败有其必然性,故B正确。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的乱象,说明其并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排除A;C、D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6.D 【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共同之处。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探索时期的重大事件,是在遭受西方列强侵略,面临严重民族危机背景下进行的,担负着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的使命,其中洋务运动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并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改变中国社会制度;戊戌变法则主张建立君主立宪政体,而不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所以A、B、C不能概括三者的共同诉求。故选D。
7.(1)【答案示例】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近代中国遭遇侵略,救亡图存运动兴起;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表明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世界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表明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成为当时的世界潮流;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也迫切要求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解题思路】依据材料一中的“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的中国与17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的世界”及所学知识,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改良道路失败、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潮流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等角度分析作答。
(2)【答案示例】 都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转折点。(意思相近即可)
【解题思路】 对比材料二中的“‘辛亥革命’是我们这个‘从君主到民主’的百年‘转型期’的开始”和材料三中的“辛亥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起点,是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可知,两位史学家都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转折点。
(3)【答案示例】 辛亥革命顺应了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序幕;辛亥革命为后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经验和教训。(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解题思路】 综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8.(1)【答案示例】变化:由中立转变为干涉革命。解释:《泰晤士报》代表着英国的政治立场,随着革命形势(范围、力量对比等)的发展影响了英国的在华利益,于是态度发生了变化。
【解题思路】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英帝国……没有理由进行无理的干涉”“中国与外国列强的关系出现误解,当孙准备移都南京时并未征得外国的同意”可知,该报刊的言论由中立转变为干涉革命。第二小问,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泰晤士报》为英国主流报刊,代表英国的政治立场,其对辛亥革命的态度必然随着英国的在华利益受到影响而发生变化。
(2)【答案示例】 态度:支持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影响:为辛亥革命作了舆论宣传,推动了革命的进程。
【解题思路】 态度,根据材料“愿我将士勿少希望于和议之可成……即率大军北进以慰国民之热望”可知,《民立报》支持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影响,据材料可知,《民立报》为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机关报,其为辛亥革命作了舆论宣传,推动了革命进程的发展。
(3)【答案示例】 报刊基于不同立场和态度,对历史问题的报道具有主观性。研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多方面搜集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并进行史料辨析,去伪存真,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
【解题思路】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报刊基于不同立场和态度,对历史问题的报道具有主观性,据此展开阐述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