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5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05 23:29: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一、基础巩固
知识点1 义和团运动
1. 横向比较[2023南通如皋期中] 下面两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在本质上的相似性是( )
A.顺应时代潮流 B.主张变法图强
C.反对资本主义 D.挽救民族危亡
2.[2023苏州吴中区期中]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发布上谕称:“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执干戈以卫社稷……人人敢死……张国之威。”材料表明义和团运动( )
A.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B.具有盲目排外的性质
C.得到清政府一贯支持 D.是全国性的农民运动
3.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有留学生劝说义和团改“扶清灭洋”为“革命排满”,结果被义和团斥责为“二毛子”(假洋鬼子)而加以拒绝。这说明( )
A.义和团对清朝统治者抱有幻想 B.义和团纪律严明、组织严密
C.义和团对当时形势有清醒认识 D.义和团具有强烈的斗争意志
4.冯骥才的小说《神鞭》中描写了天津卫小贩傻二练就了辫子功,人称“神鞭”。他跟随头领曹福田去紫竹林攻打洋人。出征前,头领画了个避洋枪的符咒给他。傻二把符咒塞进辫根儿里,感到满脑袋的头发都发烫,似乎真有法力注入其中。傻二尽管英勇无畏,但仍挡不住洋枪洋炮,辫子也被打断了。傻二的经历表明义和团运动存在的严重缺陷是( )
A.带有迷信色彩 B.借拜上帝会欺骗民众
C.武器装备落后 D.盲目排外
知识点2 抗击八国联军
5.新考法干支纪年法是古代的纪年方法,如1898年为戊戌年。按照此纪年法,戊戌年之后依次是己亥年、庚子年、辛丑年。据此可知,下列与《庚子国变记》有关的是( )
A.在这场战争中涌现的民族英雄有左宝贵、徐邦道
B.在此次战争中,英勇抗击侵略者的事件有廊坊之战、天津保卫战
C.这场战争爆发于1901年
D.战后,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北京条约》
6.[2023三明大田县期中]清政府对义和团“剿”—“抚”—“剿”的变化的根本相同点是( )
A.维护清朝统治 B.欺骗人民群众
C.讨好外国势力 D.笼络地方大员
7.横向比较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同于两次鸦片战争的是( )
A.以镇压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为直接目的
B.威胁清朝统治中心京津地区
C.遭到中国军民英勇抵抗
D.试图以武力实现其侵略目标
8.在中国近代,西方列强不请自来、侵占过我国北京的战争有( )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9.[2022漯河郾城区期末]在中国军民的阻击下,西摩尔联军给养完全断绝,“进京之路,水陆皆穷”,被迫夺路回逃。义和团在战斗中表现出的大无畏气概令侵略者震撼,西摩尔事后心有余悸地承认:“如果义和团所用武器是近代枪炮,那么,我率领的联军必定会全军覆灭。”这主要说明了( )
A.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
B.义和团的武器较为落后
C.义和团取得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胜利
D.清政府与义和团作战英勇
知识点3 《辛丑条约》的签订
10.《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国人民的生活带来深重的灾难。该条约签订后,在中国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
①1903年,张三从天津海口经过,看到了威武雄壮的大沽炮台
②1903年,李四从山海关经过,看到了外国士兵在巡逻
③1903年,贺六做生意发财了,想在北京东交民巷购买一所宅子,结果被外国兵赶了出来
④1903年,王五到北京去,看到义和团的势力发展到北京地区,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1. 新素材[2023北京昌平区期末] 下图是20世纪初何剑士创作的政治讽刺漫画《小磨香油》,该漫画旨在说明清政府( )
A.顽强抵抗外国侵略势力 B.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顽固保守势力非常强大 D.闭关锁国限制了对外交往
12.如图所示,Y轴表示的是( )
A.近代中国抗击外来侵略的历程 B.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探索历程
C.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 D.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程度
二、能力提升
1. 横向比较[2022山西模拟] 对比学习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之一。下面有关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表述,能反映出两场运动共同之处的是( )
太平天国的檄文中说:“诸位忍受满洲祸乱中国的痛苦已经很久了,还不知道改变心意,同心协力,扫除胡虏,将如何对得起在高天之上的上天?” 义和团的揭帖说:“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升黄表,焚香烟,请来各等众神仙……一概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A.都实行平均分配土地的制度 B.都以推翻清政府统治为目标
C.都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D.都利用了宗教信仰发动群众
2.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全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3.[2023汕头期中]《辛丑条约》签订不久后,山西太原乡绅刘大鹏在日记中写道:“太原一邑巨富,惟西峰村一户耳,然不过万金之产而已,其余数千金产者,才十余户,十五万(两)赔款乌能凑足?”这可以用于印证《辛丑条约》( )
A.加剧了中国的贫困与衰败 B.是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C.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D.是赔款数额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4.自《南京条约》开始,列强每与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几乎都把增设通商口岸作为“必备条款”,中国先后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多达110个。《马关条约》中仍有增设通商口岸的规定,但到《辛丑条约》签订时,这一条却不再提了。这一变化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列强的国内工业水平下降 B.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高涨
C.清政府极力维护国家主权 D.帝国主义侵略方式的改变
5.新素材下面为《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海外史料看庚子事变》中的一幅漫画,它反映了列强( )
注意,伙计们,一起拉,但是不要比其他人用力
A.合谋中国“门户开放” B.既合作又各谋私利
C.争先恐后瓜分中国 D.大力扶植清朝政府
6.[2023无锡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序号 历史信息
1 1840年,英军封锁珠江口后,北上攻陷浙江定海
2 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挑起战争
3 1895年初,日本陆海军进攻山东威海卫
4 1900年8月14日,联军攻陷北京
(1)分别写出与上表的各行历史信息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
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条理清晰,不少于100字)
参考答案
一、基础巩固
1.D 【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相似之处。根据图片可知,《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的著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是维新派的代表,其领导了戊戌变法,而戊戌变法的背景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义和团是19世纪末的农民运动,其爆发的背景是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因此两幅图反映的历史事件在本质上都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D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没有顺应时代潮流,排除A;主张变法图强的是维新运动,排除B;康有为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排除C。
2.A
3.A 【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义和团运动的局限性。分析材料可知,义和团运动不赞同“革命排满”,即不主张推翻清政府;同时将有此主张的学生视为“二毛子”,这体现了义和团对清朝统治者抱有幻想,盲目排外,A正确。B、D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材料表明,义和团运动没有看清清政府的本质,说明其对当时的形势认识不清,排除C。
4.A 【解题思路】 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符咒”可以判断义和团运动带有迷信色彩,A正确。洪秀全以拜上帝会为组织形式发动反清武装起义,排除B;C不是材料要表达的主旨,D在题干中没有体现,均排除。
5.B 【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相关内容。根据题干信息“1898年为戊戌年”“戊戌年之后依次是己亥年、庚子年、辛丑年”可以得出,庚子年为1900年,故《庚子国变记》记载的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正确,C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中涌现的民族英雄有左宝贵、徐邦道,排除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北京条约》签订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排除D。
6.A 【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清政府对义和团“剿”与“抚”的相同原因。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个“剿”是因为义和团是农民运动,其威胁了清朝的统治,“抚”是因为清政府想利用义和团运动对抗外国侵略,其也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第二个“剿”是因为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清政府向帝国主义屈服,其实质仍是要维护自己的统治,故清政府对义和团运动的态度变化的根本相同点是维护清朝统治,A正确。B、C、D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
7.A 【解题思路】 由所学知识可知,列强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列强在华的侵略利益,A符合题意。
8.B 【解题思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据此可知,②④符合题意。故选B。
9.A
10.C 【解题思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据此可知,②③符合史实。《辛丑条约》要求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1903年,义和团运动已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因此①④不可能看到。故选C。
11.B 【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辛丑条约》的影响。分析漫画可知,清朝官员将代表百姓的“芝麻”倒入代表政府的“磨盘”之中,制成的香油流入了代表侵略者的容器内,因此该漫画意在讽刺清政府成为列强压榨百姓、统治中国的工具,B正确。A不符合史实,排除;C、D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
12.C 【解题思路】 观察图示可知,X轴代表时间,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所在的位置,Y轴对应的是“100%”。由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据此可知,Y轴表示的应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故选C。
二、能力提升
1.D 【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共同之处。据材料“将如何对得起在高天之上的上天”“请来各等众神仙”可知,两者都利用宗教信仰发动群众。故选D。
2.B 【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义和团运动时期清朝的政治局面。据题干材料可知,1900年清政府向各国宣战,但东南各省却私下与列强达成妥协,这体现了清政府对东南各省控制力的下降,这是中央集权面临危机的表现,B正确。材料表明的是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并不能表明列强在华势力受到遏制,排除A;东南各省私下与列强达成妥协主要是为了维护地方利益,并不足以说明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和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排除C、D。
3.A 【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辛丑条约》的影响。分析材料可知,当时太原的“巨富”者有限,富有者的财产数额也有限,分摊而来的赔款是凭民力无法凑足的,因此材料反映了《辛丑条约》规定的庞大的赔款数目,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A正确。B、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
4.D 【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帝国主义侵略方式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过义和团运动,列强改变了侵略策略,采取“以华制华”的方针,因此不需要再通过开放通商口岸来扩大中国市场,而《辛丑条约》的条款,使清政府变为洋人的朝廷,故D正确。A不符合史实,排除;《辛丑条约》是在镇压义和团运动后签订的,排除B;清朝政府在鸦片战争后不断出卖国家主权,排除C。
5.B 【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列强间的关系。从画面的场景可得出,西方列强共同拉扯中国,反映出他们合作侵华。但是从“但是不要比其他人用力”可得出列强之间也有各自的利益,因此漫画反映出列强既合作又各谋私利,B正确。庚子事变时,“门户开放”政策已经推行,排除A;C、D不符合材料中的场景,排除。
6.(1)【答案示例】1:鸦片战争。2:第二次鸦片战争。3:甲午中日战争。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答案示例】 题目: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论述:1840—1842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于1856—1860年又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果中国战败,清政府又与列强签订了《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1894—1895年,日本为了实现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目标,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结果中国战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1900—1901年,列强为了维护在华利益,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了八军联军侵华战争,结果中国战败,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它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总之,伴随着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一步步走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