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三、天气的成因
3.9 露和霜
核心素养目标
科学观念:
(1)露是靠近地面的水蒸气夜间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
(2)霜是接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在地面或物体上凝结成的白色细微颗粒。
科学思维:基于观察,培养比较、推理、概括、推导的思维方法。
科学实践:
(1)能够基于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对露的成因提出有根据的猜测。
(2)能够设计实验模拟露和霜形成。
(3)能结合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有根据地推导露和霜的成因。
责任态度:
(1)乐于探究霜和露的成因,并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
(2)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和古人对露和霜的认识,将科学、技术与社会联系起来。
导入聚焦
导入聚焦
导入聚焦
导入聚焦
导入聚焦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有时候,在早晨我们会发现路边的小草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而到中午露珠又不见了。露是在什么天气下形成的?
露是怎样形成的?
科学实践
露的形成?
怎样设计模拟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测
推测:自然界中的露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物体,在其表面凝结形成的。
科学实践
科学实践
温度传感器
科学实践
科学实践
既要观察金属罐外壁会不会出现小水珠,还要测量杯壁的温度。
科学实践
1.温度传感器探头紧贴金属罐外壁。
3.静置,测量外壁温度并观察金属罐外壁的现象。
2.往金属罐里加冰,放在湿抹布上。
实验(一)
科学实践
实验(一)
科学实践
实验(一)
科学实践
科学实践
科学实践
科学实践
自然界中的露是怎样形成的?
空气中水蒸气
遇到
凝结
冷
小水珠
露的成因
科学实践
自然界中的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了温度比较低的物体例如清晨植物的叶子,就凝结成了小水珠。
露的成因
科学实践
1.用纸巾把金属罐外壁的水擦干。
3.静置,观察金属罐外壁的现象并测量外壁温度。
2.往装了冰的金属罐中加盐。
实验(二)
科学实践
实验(二)
科学实践
实验(二)
科学实践
科学实践
小冰晶
科学实践
科学实践
小冰晶是怎样形成的?
科学实践
空气中水蒸气
低于0℃
小冰晶
霜的成因
遇到
科学实践
空气中水蒸气
遇到
低于0℃
小冰晶
凝华
霜的成因
科学实践
空气中水蒸气
空气中水蒸气
遇到冷的物体
遇到冷的物体
(0℃以上)
露
(0℃以下)
霜
(固体)
(液体)
(气体)
科学实践
三、“白露”和“霜降”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白露节气到来,闷热的暑天基本结束,天气由热转凉。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霜降节气的特点是早晚天气较冷,中午则比较热,昼夜温差大,很多地方有结霜现象。霜降节气后,深秋景象明显,天气渐渐转入寒冷。
白露和霜降都是秋天的节气。“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里的这句诗描写的是深秋时节芦苇结霜的景象,也反映了古人对露和霜的认识。
拓展应用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拓展应用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拓展应用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露是靠近地面的水蒸气夜间遇冷(零度以上)凝结成的小水珠,霜是接近地面的水汽遇冷(零度以下)在地面或物体上凝结成的白色细微颗粒。露是液体,霜是固体。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和古人对露和霜的认识,将科学、技术与社会联系起来。
课堂总结
空气中水蒸气
露
霜
0℃以上
0℃以下
(液体)
(固体)
(气体)
板书设计
查阅资料,了解更多二十四节气的信息。
作业布置
【基础练习】
1、露和霜都是地面附近的_________遇冷凝结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
2、形成露的温度在_______以上,形成霜的温度_______以下。
3、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的________,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的_________。
课堂练习
水蒸气
0℃
0℃
小水滴
小冰晶
【能力培养】
1、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
(1)露和霜是两种不同物质。( )
(2)霜是固态的水,露是液态的水。( )
(3)秋天的早晨,草叶上的水珠是霜。( )
(4)造霜实验中加盐为了快速降温。( )
(5)白露和霜降都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
课堂练习
√
√
√
2、选择题,将正确的序号填写在括号内。
(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中”中提到的露是一种( )
A. 水蒸气 B. 小水滴 C. 小冰晶
(2)夜间温度在0℃以下,清晨室外可能看到( )
A. 雾 B. 霜 C. 露
(3)关于露和霜的描述有误的是( )
A. 露是液态,霜是固态 B. 露是无色,霜是白色 C. 形成露的天气比形成霜的天气冷
(4)露一般在( )形成,当湿度升高后,就蒸发消失了。
A. 中午 B. 傍晚 C. 夜间
课堂练习
B
B
C
C
【拓展提高】
实验题:露和霜的形成条件
实验材料:小水桶、冰块、食盐、
实验过程及结论:
(1)往水桶中加入冰块后,发现桶的外壁上出现了_________。通过探究得知:温度逐渐下降(仍高于0C)时,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_________会凝结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形成_________,这就是_________。
(2)在第一个实验基础上,向冰块上撒盐,可以让温度,发现桶的外壁出现了_________。通过探究得知:温度下降到0C以下时,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_________会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形成_________,这就是_________。
课堂练习
小水珠
水蒸气
小水滴
白色冰晶
水蒸气
小冰晶
霜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6《露和霜》教案设计
课题 露和霜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六年级
核心 素养 目标 科学观念: (1)露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物体,在其表面凝结形成的。 (2)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0 ℃的物体,在其表面凝华形成的 科学思维:基于观察,培养比较、推理、概括、推导的思维方法。 科学实践: (1)能够基于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对露的成因提出有根据的猜测。 (2)能够设计实验模拟露和霜形成。 (3)能结合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有根据地推导露和霜的成因。 责任态度: (1)乐于探究霜和露的成因,并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 (2)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和古人对露和霜的认识,将科学、技术与社会联系起来。
重点 能够基于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运用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推导露和霜的成因。
难点 能结合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有根据地推导露和霜的成因,并设计实验模拟露和霜形成。
教学准备
一、引入聚焦
出示图片,展示露和霜。
提问:“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有时候,在早晨我们会发现路边的小草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而到中午露珠又不见了。露是在什么天气下形成的?
二、科学探索
1.露的形成
学生交流讨论,依据已有知识提出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露遇到温度较低的物体凝结形成的猜想。
谈话:你们真善于思考,能够根据上节课学过的实验现象推测出露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物体,在其表面凝结形成的。真的是这样吗?怎样模拟一下自然界中的场景,帮助我们验证这个猜想是否正确呢?
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设计实验。
谈话:你想得真细致!为了更快地看到实验效果,我们不仅可以借助湿抹布,还可以用金属罐来装冰块放在湿抹布上。为了帮助我们了解加冰后的金属罐是否能模拟自然界中早晨植物的叶片等温度比较低的物体,我们可以借助温度传感器测量金属罐外壁的温度。就像这样把温度传感器的探头贴在金属罐外壁上就可以了。
谈话:实验过程中我们要观察什么?
温馨提示:1.温度传感器探头紧贴金属罐外壁。2.往金属罐里加冰,放在湿抹布上。3.静置,测量外壁温度并观察金属罐外壁的现象。
谈话:一会儿就按我们刚才讨论的方法进行实验,别忘了要将观察到的现象及时记录在学习任务单中哦。
下面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实验材料,开始实验吧。
学生做模拟露的形成的实验。
谈话:通过实验你们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学生汇报交流。
谈话:通过实验我们得出了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金属罐,就在外壁上面凝结成小水珠的结论,那自然界中的露水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利用刚才模拟实验的结论解释露的形成过程。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播放视频。
2. 霜的形成
谈话:通过模拟实验我们知道了自然界中露的成因。你们还有问题吗?
学生提出并推测当金属罐的温度低到0摄氏度以下会怎么样。
谈话:你们猜想的对不对呢,让我们亲自来验证一下吧。实验的方法,我们要先把金属罐外壁擦干,只要在金属罐中加入盐,通过盐吸收热量,使金属罐外壁的温度低于零摄氏度。同样,要把观察到的现象和测量的温度记录在任务单中。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做实验吧(出示实验视频)
学生做模拟霜的形成的实验。
谈话:刚刚你们在实验当中发现了什么?测得的温度是多少?
学生汇报交流。
谈话:看来大家都测到了0℃以下,而且杯子外面都结成了一层小冰晶。那按照我们刚才小水珠的来源你能不能说一说这个小冰晶是怎么形成的?
小结:水蒸气遇到温度低于0℃的物体就形成了小冰晶,这个过程我们把它叫做凝华。
谈话:这个小冰晶类似于我们生活中哪一种自然现象呢?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交流生活中的霜现象。
谈话:自然界中霜的形成是不是和我们刚才得出的结论一致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提问:为什么同样是水蒸气,有时遇冷会变成小水珠,有时遇冷会变成小冰晶呢?
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讨论。
小结:露和霜形成的相同点是:温度下降(遇冷),需要大量的水蒸气;它们的不同点是:开始结霜的温度(霜点)更低,在0 ℃以下,露形成的温度(露点)在0 ℃以上;露是从气态到液态的变化,霜是从气态到固态的变化
三、拓展应用
“白露”和“霜降”
1、阅读资料,你有哪些收获。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白露节气到来,闷热的暑天基本结束,天气由热转凉。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霜降节气的特点是早晚天气较冷,中午则比较热,昼夜温差大,很多地方有结霜现象。霜降节气后,深秋景象明显,天气渐渐转入寒冷。
白露和霜降都是秋天的节气。“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里的这句诗描写的是深秋时节芦苇结霜的景象,也反映了古人对露和霜的认识。
2、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播放视频。
3、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露是靠近地面的水蒸气夜间遇冷(零度以上)凝结成的小水珠,霜是接近地面的水汽遇冷(零度以下)在地面或物体上凝结成的白色细微颗粒。露是液体,霜是固体。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和古人对露和霜的认识,将科学、技术与社会联系起来。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查阅资料,了解更多二十四节气的信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