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冀中的地道战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8 冀中的地道战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5 20:45: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五年级上册《冀中的地道战 》教学设计讲解
学习目标:
一、了解冀中地道战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通过阅读课文和相关资料,了解冀中地道战的历史背景、产生原因和重要意义,了解地道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的必要性。
二、掌握地道战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资料,了解地道战的构造、特点和作用,掌握地道战的基本原理和战术,理解地道战对于当时战争的重要性和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地道战的战术特点和实际应用,理解其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难点:理解地道战的战术原理和实施过程,感受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和牺牲精神。
教学过程:
一、精彩导入
在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地区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之一。由于日军占领了大部分城市和交通线,冀中地区的军民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为了生存和抵抗敌人的进攻,他们开始挖掘地道,开展地道战。地道战的胜利对于冀中地区的军民来说意义重大。通过地道战的开展,他们成功地抵抗了敌人的进攻,保护了自己的人民和家园。同时,地道战也对于整个抗日战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展示了中国人民的英勇和智慧。
初步了解:
阅读课文,了解地道战的起源、特点和作用。
深入理解: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地道战的战术细节和实际应用。
四、课文详细讲解。
【第1自然段讲解】
1942年,日本侵略者为确保战略后方,集中兵力在无险可守的冀中大平原上,采用“铁壁合围”、“纵横梳篦”的清剿战术,进行“大扫荡”,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 并有计划地建据点、修公路、挖封锁沟,在六万平方公里的冀中平原上修据点炮楼1783处,修公路2万多公里,挖封锁沟8878公里,把冀中平原细碎分割成2670块。 冀中人民为了有力地保存自己,有效地杀伤敌人,群策群力,挖沟掘道,改造地形。 地道的形成弥补了平原作战的缺陷,以其独特的战斗形式,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第2自然段讲解】
河北地道战,抗日战争时期河北军民开展游击战的一种战斗形式。河北地道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冀中平原上抗日军民利用地道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作战方式,是广大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创造的坚持平原抗日游击战争的一种形式。在平原上开展游击战争,不同于在山区。平原上一马平川,对装备精良、拥有现代交通工具的日军来说更有利。于是在一段时期,冀中根据地开展了一场改变平原地貌的运动,即拆除城墙、开挖道沟等,这些都是为了开展游击战而进行的。而地道最初的功用,是为了躲避敌人,后来发展成了游击战中的一种战斗形式。使无坚可守的冀中平原成为阻击日本侵略军的重要地段。
【第3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描述了冀中平原上地道战的奇迹。在广阔的平原地下,人们挖掘了各种形式的地道,包括横的、竖的、直的、弯的,家家相连,村村相通。当敌人来临时,他们就躲进地道,让敌人扑空;当敌人离开时,他们就走出地道,继续正常的生活和耕种,有时还会袭击敌人。
地道战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游击战形式,它利用了平原地区的地形特点,使人民能够在敌后坚持战斗。冀中平原的人民通过这种坚强的堡垒,成功地进行了敌后游击战争。
这段文字强调了地道战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它不仅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4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描述了地道的具体式样和构造,以任丘的地道为例,说明了地道的高度、内部设施和用途。
首先,地道挖在街道和庄稼地下,这样既方便进出,又能保证其隐蔽性。地道的高度约为四尺,个高的人弯着腰可以通过,地道的顶部离地面三尺,这样不妨碍上面种庄稼。
在地道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大洞,用来住宿和进行其他活动,大洞四壁挖了许多小洞,各有不同的用途,如住人、拴牲口、搁东西和做厕所等。一个大洞能容得下一百来人,最大的能容二百多人。
洞里经常准备着生活必需品,如开水、干粮、被子和灯火等,让人在里面住上个三五天没问题。此外,洞里还有通到地面的气孔,从气孔里漏下光线,保证了洞内的空气流通和照明。
最后,作者通过描述老太太在洞里纺线的场景,突显了地道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和作用。地道既不气闷,又不暗,为人们提供了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
【第5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描述了地道出口的隐蔽性和防御设施。地道出口也开在隐蔽的地方,外面堆满荆棘,增加了敌人的发现难度。有的还在旁边挖一个陷坑,坑里插上尖刀或埋上地雷,上面用木板虚盖着,板上铺些草,这样敌人一旦踏上去就会掉进坑里送命。
在地道里,离出口不远的地方挖几个特别坚固的洞,民兵拿着武器在洞里警戒,以应对敌人的突袭。拐弯的地方挖一些岔道,叫“迷惑洞”,让敌人分不清哪条是死道,哪条是活道。进了死道,就有地雷埋在那儿等着他们;就算进了活道,他们也过不了关口。
原来地道里每隔一段就有个很窄的“孑口”,只能容一个人爬过去。只要一个人拿一根木棒,就可以把“孑口”守住,这种设计使得地道具有很好的防御能力,真正做到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第6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描述了敌人尝试破坏地道的方法以及地道防御的妙法。敌人尝到了地道的厉害,想方设法来破坏,包括火攻、水攻和毒气攻等。但是地道的设计者们也想出了许多妙法来防备这些攻击方式。
首先,洞口准备着土和沙,可以用来灭火。当敌人使用火攻时,这些土和沙可以迅速扑灭火势。
其次,“孑口”上装着吊板,如果敌人放毒气,就可以放下吊板挡住毒气,不让毒气往地道内透入。这种设计有效地防止了毒气的进入。
对付水攻的法子更妙了,地道与枯井暗沟相连,当敌人放水进攻时,水会从洞口流进枯井暗沟里,这样地道就不会被水淹没。
最后,由于各个村子的地道是相通的,即使敌人想出什么毒辣的法子,地道的设计者们也可以通过转移到其他村子的地道来避免损失。
这些妙法展示了地道设计者的智慧和巧妙构思,进一步体现了地道战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第7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回答了人在地道里如何了解地面上的情况的问题。民兵的指挥部派出一些人分布在各处,观察敌情,一旦发现敌情,他们就会吆喝起来,这种吆喝就像“无线电”一样,一个接一个地传到指挥部里。老百姓把这种吆喝称为“无线电”。
而在地道里面,他们使用了一种叫做“有线电”的通讯方式。他们用一根铁丝牵住一个小铜铃,一旦拉动铁丝,小铜铃就会响起来,而拉几下则表示不同的意思,这是他们早就约定好的。这种通讯方式既简单又实用,展示了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
为了打击敌人,人们想出了各种办法。这些办法都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和打击敌人,体现了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第8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强调了地道战对于打击敌人、保护人民的作用。有了地道战这种斗争方式,敌人毒辣透顶的“扫荡”被粉碎了,冀中平原上的人民不仅坚持了生产,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这种斗争方式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首先,地道战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游击战形式,它能够充分利用地形和资源,给敌人造成极大的困扰和破坏。通过在地下挖掘地道,人们可以隐藏自己,避免敌人的搜捕和攻击,同时可以在敌人不注意的情况下发动 突然的袭击,让敌人措手不及。
其次,地道战不仅是一种防御手段,还是一种进攻手段。通过地道,人们可以快速地穿越村庄和田野,进行迅速的转移和集结。地道里还有各种生活设施和武器装备,可以让人们在敌后坚持战斗,不断削弱敌人的力量。
最后,地道战的成功也离不开人民的智慧和勇气。在面对敌人的“扫荡”时,人们能够迅速地挖掘地道、设置陷阱和伏击敌人,这需要极高的战术素养和勇气。同时,地道战也需要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参与,只有团结一心、共同抗敌才能取得胜利。
总之,地道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一种重要斗争方式,它展示了人民智慧和勇气的一面,也体现了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抗敌的精神。
总结:
五年级上册的《冀中的地道战》一课,向我们展示了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地区军民如何利用地道进行战斗的历史场景。通过学习这一课,我们了解了地道战的历史背景、特点、组成、战术运用及其历史意义。这不仅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的英勇和智慧,也让我们认识到了历史对于现实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