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源县第二寄宿制初级中学集体备课模板
主备人 刘红兵 年级 八 学科 课题 3.大气压强 时间 地点 建议课时
复备人 备课组长签字 教导主任签字 备课组成员
主备 复备及修改意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大气压强存在并很大,具体测出大小的方法,②气压和风的形成原因,大气压强和沸点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2.①通过实验,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感受到大气压强的存在.
情感、态度、价值观 3 .②通过科学实验,体验大气压强,并发散思维,创新实验。
教学重点 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几个实验和压强与沸点关系实验.
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一)导入实验:(1)演示实验:师:在桌子上放一盛水脸盆,地上放一只没有水的脸盆,然后教师把橡皮管一端放如盛水脸盆中,再用嘴吸皮管,出水的时候把皮管对准地上的空脸盆。 猜想:你会看见什么现象?水会被吸出来吗? 水被吸出来了,而且直到桌子上的脸盆中水吸光了才好,照道理,我吸一下出点水,不吸就不会出水,但是我们可以看见水被吸光了。 疑问:为什么这样一吸,脸盆中的水就会被吸光了呢? 思考与讨论:做好这个实验,你的脑袋中产生了什么疑问?(二)进入新课学习,继续实验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大气压强” 板书 师:我们上面的实验就是大气压强的杰作,它是如何来作怪的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可以找到想要的答案。接下来,大家利用桌子上提供给每个小组的器材设计实验,要求是自行设计实验,来证明大气压强是存在的。每个小组的组长负责记录和总结!好,开始! 启发与提醒:如何设计大气压强的实验,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 学生设计方案:①集气瓶装满水,用纸片盖住,倒转过来,水不出来 ②针筒吸水 ③吸盘吸在玻璃上 提问:为什么以上的实验可以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思考与讨论:是什么力量托住纸片?什么力量帮助针筒吸水?吸盘为什么可以吸在玻璃上?创设情景:教师拿两个半球合起来,再拉开,很轻松。问学生有没有方法使我拉起来很吃力,甚至拉不开呢?演示与学生实验:学生用抽气机抽掉半球中(合起来)的空气,先抽一点点,再拉一拉,很轻松的就拉开;然后将空气多抽一点,就比较难拉,必须用点力才拉开;再把空气尽量的抽掉,发现两个人根本拉不开,再加两个人也拉不开,最后六个人终于把半球拉开! 疑问:为什么开始很容易拉开,后来要六人才能拉开呢? 思考与讨论:为什么空气被抽掉之后,就比较、甚至很难拉开?师:(总结讲述)抽出金属半球内空气(或挤压出皮碗内的空气),两个金属半球(或两个皮碗)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被紧紧地压在一起,因而很难把它们拉开。从刚才的实验,大家说大气压强大不大? (讲述)1654年,在德国的马德堡,一个科学家叫奥托格里克就做了这个实验,当时用了16匹马也拉不开,我们是设备比较差,所以6个人就可以拉开了。师:想一想,大气压强很大,拿到底有多大,我们可以测吗?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教师拿出金属盒气压计,介绍金属盒气压计(里面一层是水银高度,外面是大气压强的读数)。然后读出我们这里的气压!师:大家有兴趣可以下课把这个气压计拿去看看,甚至可以借去测测你家的大气压强。创设情景:大家想一想:假如两张纸片挂在那儿,我朝中间吹气,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思考)教师拿出两张纸,并排放在胸前,朝中间吹气。师: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纸片朝中间挤,而不是朝外面飘开呢?疑问: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没有被吹开,而是越吹越挤呢?思考与讨论:是什么原因促使了纸张发生这一现象。引入学习“气压与风” 师:介绍风与气压(讲述)地球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层包围着,这层空气又叫大气层。空气由于受重力作用,而且能流动,因而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七、教学反思:怎么解决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又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领会知识,这就是需要老师的精心设计与组织。1、合理设计实验,培养兴趣,分解教学难点这堂课涉及的实验比较多,其中包括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演示实验、学生自主实验,这对于培养学生兴趣,实验操作能力有很好的效果,但是教师要合理安排课堂进程,分解各个知识点的难度,有序的进行,不要因为内容多,兴趣大,就乱了一堂课,课堂上学生的纪律要控制.2、尽可能做好铺垫对于一个实验到另一个实验,教师尽量要解释清楚,保证衔接的顺理成章,对每个实验都要做好总结与分析3、教师做好指导学生在操作的时候,教师要综观全局,有效的指导每一位需要指导的学生,尤其是自主设计实验。好的设计需要老师能够根据课堂中出现的实际情况进行临场应变,做出调整,特别是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火花闪现特别频繁,老师要把握评价和表扬的度。
反思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