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光学的开篇课,所以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性东西较少而且较简单,主要是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光现象,师生互动,列举并分析各种实例,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本节主要是发动学生大量列举光学实例,亲身体验探究光沿直线传播。课堂气氛会比较活跃, 要注意维持课堂秩序。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光的传播这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光学的 第一节课。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光有丰富的感性认识,结合实际和日常生活的应用,使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光学的兴趣。另外,学生会用光速的知识了解自然世界,顺便了解一些天文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光源、理解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以及其应用。
知道光在真空中的速度3x108 m/s。
会用光线来表示光的传播路径。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开放性的实验探究,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特点及条件,体验探究的过程及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了解实验在物理中的地位。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日食、月食成因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教育。
通过介绍我国古代科学家在光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教育。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乐于学习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态度。
本节重点
探究光的直线传播。
本节难点
应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光现象。
教法与学法
对于光的规律性知识,本节课多安排实验探究活动。这些探究活动是由学生实验、演示实验或者小实验组合而来的,要求学生自己通过活动获得结论。由于探究具有悬念,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让学生在观察和实验中直接获得生动的实验事实,体会和感悟实验方法对物理学习的重要性。同时还辅以直观教学法和适当的课件展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能力。
设计理念
本堂课的设计着重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创设线性探究模块,努力建构一种对话、合作与探究的课程文化,让“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走进物理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学习。
构建“人文 物理 社会”三维课堂,在引导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同时,渗透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释放学生心灵,张扬学生个性,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实验器材
学生分组: 激光笔一枝、果冻一个、软橡皮管一根、大头针几枚、白屏一张、装了水的玻璃杯(水中滴了少许墨水)、蜡烛、火柴、带孔的纸板
教师教具:自制小孔成像演示器、激光笔、水槽两个、浓度不同的糖水四种等。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通过几幅图片的展示,包括奥运鸟巣、水立方、国家大剧院,五彩斑斓、如梦如幻的灯光为世人留下了难忘的奥运记忆,直指本课主题。
光的
一、光源
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自然光源
光源:
人造光源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同种均匀介质
不同种介质
同种不均匀介质
二、实验探究
三、光的直线传播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物理学中在,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将这条带箭头的直线称为光线。
传播方向
传播路径
光线并不实际存在,但光是实际存在的。
点光源发出的光
平行光源发出的光
影子的形成
光沿直线传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阻挡后,会在物体的后面形成影子。
本影
光不能到达的区域是本影区。
所有光不能到达的区域是本影区。
部分光不能到达的区域是半影区。
本影
半影
太阳 月球 地球
日 食
小孔成像: 倒立实像
四、光的传播速度
光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 108 m/s ,是目前已知最大的速度。在其他介质(透明物体)中,光传播的速度也很大,但是比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小。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1、光源的概念及分类
2、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3、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速度
课下实践与探究
1、制作针孔照相机
2、网络查询:
光源的发展史
无影灯
教学反思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本节课探究活动较多。在活动过程中,老师要对学生的实验及时指导,明确的指出观察什么,观察何处。否则学生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也不知道应该观察哪里。
在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中应该注意:遵循学生的认识过程,运用引导讨论和有效的提问,将学生带入物理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起学生的探知欲望,引导学生探索。再指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有关物理现象进行分类和归纳,总结出相关联的物理知识,得出物理概念的规律,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认识过程
谢谢!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