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科学阶段测试卷(一)
第1章《对环境的察觉》第1-3节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B
C
D
A
C
A
C
C
B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B
A
C
C
A
B
D
B
B
二、简答题(每空1.5分)
21.答案:超声波;不能.
22.答案:左手感觉热、右手感觉冷.
23.答案:(1)鼓膜 在声波的作用下,产生振动 (2)耳蜗 接受刺激,产生兴奋
(3)咽鼓管 咽鼓管 鼓室 (4)神经性 不能 (5)听小骨 (6)大脑皮层
24.答案:接受刺激并将之转换成神经过程;耳;鼻腔粘膜;皮肤.
25.答案:(1)音色 (2)D 向瓶里灌开水的时候发声,是由于瓶里的空气发生振动所致。开始时,瓶里空气多,空气柱的振幅大,频率低,此时响度大、音调低,所以发低沉的“咚、咚”声;水将满时,瓶里空气少,空气柱振幅小、频率高,此时响度小,音调高,所以发出小声的并且尖细的“吱、吱”声。
26.答案:空气(介质);音色.
27.答案:音调;响度;
28.答案:响度;声源处.
29.答案:(1)金属丝的传声性能比棉线好;(2)手捏住线阻碍了声波的传播;(3)松驰的线不易传声;(4)能
30.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把振动放大;(3)振幅;能;不能
三、实验探究题
31.解:【提出问题】声音变得越来越尖,说明其音调在变高;
【猜想与假设】我们向暖水壶内倒开水时,能听到从壶内发出的声音,除瓶内空气柱振动外,还有可能振动的是:瓶壁、水下落时与空气摩擦引起空气振动、下落过程中水的振动等;
【分析与论证】往瓶内倒水时,水柱变短,振动频率会变大,产生的音调会变高,与题目的现象相符,所以玲玲倒水听到暖水壶发出的“歌声”的发声体是空气柱;
【评估与交流】
(1)由实验①知,声音变尖,说明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来越高,由图知,从左向右,水量减少,振动频率会变大,所以这时听到“歌声”是由水柱振动产生的,水量越多,它们越不容易振动,振动频率变低.
(2)第②次实验时,通过吹气时发出的声音音调的变化,可以得到的结论是瓶内的水越多,空气柱越短,越容易振动,振动产生声音的音调越高.
答案为:【提出问题】高;【猜想与假设】下落过程中的水;【分析与论证】空气柱;
【评估与交流】(1)高;水柱;不容易;低.
(2)吹气时产生的声音是由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瓶内的水越多,空气柱越短,越容易振动,振动产生声音的.
32.答案:(1)A、B;(2)A、C;(3)0.76;(4)控制变量法.
33.(1)热(2)不好,痛觉对人类十分重要,没有痛觉我们可能就无法感受到来自外界的伤害(3)感冒影响了人的嗅觉
温馨提示:本系列作品由三人行名师科学工作室原创,版权归21世纪教育网和编者(三人行名师科学工作室)所有,谢绝一切形式的转载!凡是下载“三人行名师工作室”资料的朋友,如有疑问,均可与编者交流(QQ:55399510)。资料如有差错,本工作室均负责调换。并免费赠送无水印版答案或指定资料一份,谢谢配合!其他相关资料可点击:http://www.21cnjy.com/book.php?mod=studio&op=detail&stid=5
也可百度搜索(三人行名师科学工作室)
版权所有,请勿转载!
七年级(下)科学阶段测试卷(一)
第2章《对环境的观察》第1—3节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放爆竹和礼花时,若你在一旁观看,最好张开嘴或捂住耳朵、闭上嘴。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 )
A.保护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B.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C.使咽鼓管张开,保护听小骨
D.防止听觉中枢受损伤
2.下列关于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耳分为外耳和内耳两部分
B.听小骨连结鼓膜和耳蜗,是放大声波的唯一结构
C.中耳由鼓膜、鼓室和听小骨三部分组成
D.位于鼓膜上的听觉感受器能感受声波信息
3.如图,四个声现象中,哪两个可以用相同的声学知识解释(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甲和丙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皮肤感受器的是( )
A.味觉感受器 B.热觉感受器 C.冷觉感受器 D.痛觉感受器
5.局部麻醉病人的感觉是:( )
A.痛觉和触觉全部存在 B.痛觉和触觉全部消失
C.触觉存在,痛觉消失 D.痛觉存在,触觉消失
6.地震前,地下的地层岩石运动或断裂会产生次声波.某些动物会接收到并做出反应.如图是几种动物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其中能提前感受到地震的动物是( )
A.狗 B.猫 C.蝙蝠 D.海豚
7.下列四种环境不能传声的是( )
A.有浓雾的早晨 B.冰天雪地的北极
C.宇航员走出飞船进入太空 D.潜水员潜入海水中
8.下列一些正在振动着的物体:①手臂以每秒2次上下挥动;②蝙蝠的小嘴发出频率为100000赫的振动;③被小锤敲击的频率为256赫的音叉,对以上物体的一些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③都是声源,人耳都能听到它们发出的声音
B.③是声源,人耳能听到它发出的声音,①、②不是声源,人耳听不到
C.①、②、③都是声源,人耳只能听到③发出的声音
D.②、③是声源,人耳能听到②、③发出的声音
9.下列事例中,属于从噪声的产生环节进行防治的是( )
A.道路两旁植树 B.上课时把手机关机或调成静音状态
C.高架道路两旁建隔音墙 D.飞机旁工作的人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
10.下列人体感觉与相应感受器匹配错误的一组是( )
A.听觉-前庭和半规管 B.视觉-视网膜
C.味觉-味蕾 D.嗅觉-嗅黏膜
11.下列的实验和实例中。能说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
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
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
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
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2.蜜蜂采蜜归来,发出声音的音调变低.原因是负重增加的情况下,蜜蜂翅膀扇动的频率( )
A.变高 B.变低 C.不变 D.无法判断
13.观众对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成语大赛好评如潮,大赛中涉及的下列成语跟声音响度有关的是( )
A.震耳欲聋 B.闪烁其辞 C.掩耳盗铃 D.耳熟能详
14.有人在坐车或乘船时会发生晕车、晕船现象,原因是与耳的( )结构有关。
A.耳蜗 B.听小骨和鼓膜 C.前庭与半规管 D.鼓室与咽鼓管
1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
B.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C.听诊器能增大振幅,使响度增大
D.“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16.人的听觉形成的正确途径是( )
A.声波→鼓膜→听小骨→耳蜗内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大脑
B.声波→耳蜗内听觉感受器→鼓膜→听小骨→听神经→大脑
C.声波→鼓膜→听小骨→耳蜗内听觉感受器→听神经
D.声波→鼓膜→耳蜗内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听小骨→大脑
17.如图所示,中国海事第一舰“海巡01”被派往南海、钓鱼岛等海域执行任务,“海巡01轮配备有强声设备,可遥控定向远距离发射高达150分贝的警示音、语音等声波,主要用于对付海盗等人员。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中错误的( )
A.声波具有能量
B.强声设备发出的声波是次声波
C.护航官兵佩戴耳罩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声波定向发射器的喇叭状外观可以减少声音分散,增大响度
18.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玻璃不能传播声音
B.用不同种乐器演奏同一乐曲,这几种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相同
C.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调不同
D.在靠近居民区的高架路旁,设置隔音墙是为了减小噪声对居民区的影响
19.如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它提示减弱噪声的方法是( )
A.在传播路径中减弱噪声 B.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在传播介质中减弱噪
20.我们曾经体验过一下声现象,其中能够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的是( )
A.通常我们根据音色辨别不同人说话的声音
B.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平静水面,会在水面上激起水波
C.在一根长钢管的一端敲击一下,从另一端可以听到两次敲击声
D.放在密闭玻璃罩里的闹钟正在响铃,把罩里的空气抽走后,铃声变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6分)
21.最近巴西设计师将3D打印技术与医用B超相结合,给准妈妈腹中胎儿打印了1:1的3D模型(如图),作为孩子成长的记录,请问B超利用的是 (选填“超声波”或“次生波”),这种波 在真空中传播;
22.甲乙丙三个容器里依次装有冷水、温水和热水,把左手伸入甲盆,右手伸入丙盆,过一会儿,同时拿出左右手并伸进乙盆,双手的感觉是 。
23.读耳的结构,完成下列题目:
(1)C是 ,它的功能是 。
(2)E是 ,它的功能是 。
(3)当飞机下降时,乘务员要求旅客咀嚼糖果并不断吞咽,其目的是使__________开放,空气由__________进入__________以保持鼓膜内外气压的平衡。
(4)当F受损时,造成的是______________耳聋,能否治疗? 。
(5)鼓膜的振动由__________传递到耳蜗,引起它产生神经冲动。
(6)由图中可知,听觉的产生在____________的听觉中枢。
24.感受器是指能够的结构 。其中,依靠 可以听到外界的声音;依靠舌上的味蕾可以尝到食物的味道;依靠 中的嗅细胞可以闻到气味;而 分布着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可以感受冷、热、触、痛等刺激。
25.在生活中,有人用眼睛看,更有人用耳朵“看”,因为声音向我们传递着很多信息。
(1)养花人挑选花盆时,常常将花盆拎起后轻轻敲击它,根据敲击声来判断花盆是否有
裂缝,他是根据声音三个特征中的 来进行判断的。
(2)一位有经验的锅炉工发现,向瓶里灌开水,开始时,水的落差大、撞击力大、瓶里
空气多,发出大声的并且低沉的“咚、咚”声。水将灌满时情况相反,发出小声的并且尖
细的“吱、吱”声,则该工人判断灌水多少的依据是( )
A、音色和音调 B、音色 C、响度 D、响度和音调
你能简略地解释其原因吗? 。
26.我们听到的声音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然后通过 传播到我们耳朵的。我们听声音就能判断谁在说话,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27.日常生活中声音的“高”与“低”,其物理意义是不同的,有时指音调,有时指响度,例如:一名低音歌手正在放声高歌,这里的“低”指的是 ;“高”指的是 。
28.如图所示是专门用来监测公共场所噪声强弱的工具噪声监测仪。描述的是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是 在控制了噪声。
29.如图所示,两位同学在一起做“土电话”实验:
(1)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若连接土电话的线是棉线,听者听到的声音小,而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一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 。
(2)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
(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驰状态,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对方的讲话声,其原因是 。
(4)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固体 传播声音。(选填“能”或“不能”)
30.如图是探究声现象常用的装置,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被音叉弹起,这个现像说明 。
(2)泡沫塑料球在实验中起什么作用 。
(3)加大敲音叉的力度,塑料球被弹起的幅度更大,根据发生的现象,你由此可得出声源发出声音的响度与 有关。如果在真空中做这个实验,小球 (选“能”或“不能”)弹开,我们 (填“能”或“不能”)听见声音。
三、实验探究题(第31题10分,第32题8分,第33题6分,共24分)
31.【提出问题】玲玲同学向暖水壶内倒开水时,听到暖水壶竟然“唱起歌”了,刚开始瓶传出低沉的轰鸣声,随着水越来越多,声音逐渐变得尖,结合声音的三特性,她认为,声音由低沉变尖说明“歌声”的音调越来越 。他又想,一切发声体都是由于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那么这个发声体是什么呢?
猜想一:可能是暖水壁和里面的水振动发声;
猜想二:可能是暖水壶的空气柱振动发声;
猜想三:可能是 振动发声。
【设计实验】为了验证哪个猜想正确,玲玲和同学找来七个完全相同的空玻璃瓶和一个小木棍,先将七个空玻璃瓶排成一排,然后在每个瓶内装入一定量的水,水量一次减少,如图所示。
【进行实验】
(1)玲玲先用小木棍从左到右依次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七个玻璃瓶,同学们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尖”。
(2)玲玲又用嘴对着瓶口从左到右依次用力大小相同的力向七个玻璃瓶吹气,同学们听到的声音变得越来越低沉。
【分析与论证】通过上述实验,你认为玲玲倒水听到暖水壶发出的“歌声”的发声体 。
【评估与交流】
(1)为什么吹和敲听到的声音的音调变化正好相反呢?对此问题,同学们展开了交流:第①次实验时,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来越,这时听到“歌声”是由 振动产生的,水量越多,它们越 (填“容易”或“不容易”)振动,振动频率变 (填“高”或“低”)而造成的。
(2)第②次实验时,通过吹气时发出的声音音调的变化,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音调越高。
32.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4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 、 的琴弦进行实验。
(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用编号为 、 的琴弦进行实验。
(3)表中编号D的材料规格中横截面积还没填全,为了验证猜想三时,必须知道该项内容的值为 。
(4)在上述探究过程中,总要控制某些因素使它们不变,进而寻找出另外一些因素的关系,这种研究方法叫做 。
33、小娟因淋雨感觉不适去医院检查,一位老医生用手背触摸了一会她的额头后便告诉她患了感冒,开出处方。挂盐水时一阵疼痛令小娟差点哭了出来。晚饭时,面对母亲辛辛苦苦准备的一桌好菜,小娟没有闻到阵阵香味,也没有胃口。请问:
(1)老医生用手背去触摸额头,这主要是因为手背上的神经末梢对_________比较敏感。
(2)小娟想:“如果没有痛觉,那该多好啊!”你认为好不好?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娟面对好菜却没有闻到香味的原因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