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四节。第四章按照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的顺序介绍了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材前三节为无脊椎动物,后四节为脊椎动物,在介绍脊椎动物时又按照进化的顺序,从水生到陆生,从简单到复杂依次向学生展示,而鱼是脊椎动物中种类的一个类群,教材把它设为脊椎动物的第一节,对于学生走入脊椎动物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因此在教材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节主要内容是观察鱼类的外部形态特征、探究鱼类在水中的运动和呼吸等生命现象。在鱼的主要特征部分,教材安排了“观察与思考”活动,引导学生对鱼进行观察,辨认鱼的主要结构,并观察鱼在水中是如何运动和呼吸的。让学生从鱼适应水生环境的角度,理解并掌握鱼的主要特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在掌握核心概念与知识的同时,能更深层次地体悟到鱼类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与其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从而进一步提升“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以及理解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课标分析
本节属于《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生物多样性”这一主题的内容,要求学生掌握的大概念是:2.生物可以分为不同的类群,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重要概念是:2.2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以及繁殖方式等,可将生物分为不同的类群;对应的次位概念是:2.2.4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都具有适应其生活方式和环境的主要特征。言下之意,首先学生要学会区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其次,学生能够通过本节课所学知识,总结出鱼的主要特征。最后,学生能够意识到人类与鱼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学情分析
1.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对一些常见的鱼比较熟悉,部分同学可能会有养鱼经验。学生通过前三节内容的学习,对所涉及到的无脊椎动物已经了然于胸,对于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区别这个知识点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但学生平常大多注意到的是鱼的形态,观察过鱼口的张开闭合,但是常常忽视鳃的作用,对于鱼究竟是如何呼吸的,还不清楚。
2.就能力储备而言,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具备一定的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具有一定合作学习和探究的经验。
3.从情感态度上来看,学生对直观、有趣的视频、图片资料、探究实验尤其感兴趣,容易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可以考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多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挖掘知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说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能够区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2.通过观察鱼的外部形态和探究鲫鱼的呼吸、运动实验,能够概括鱼的主要特征,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通过举例说明鱼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能够形成生态平衡观。
4.通过关注渔业资源的发展现状,认同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渔业资源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鱼适合水生生活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观察鱼的运动方式及呼吸。
教学设计思路
教材在编排上主要从鱼适于水生环境的角度出发,阐明鱼的主要特征,以及鱼与人类的关系。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课外实践”等活动,来认识鱼在水中是如何运动和呼吸的,从而建构鱼的主要特征及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重要概念。考虑到学生对鱼比较熟悉,而且鱼的实物比较容易获得,因此,教学中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于“鱼的外形与运动”的教学,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结合观察提纲有目的地观察,在构建知识的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关于“鱼的呼吸方式”这个教学难点,采用观察与实验探究的方法,指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确立鱼鳃的特点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观点。
创设情境,新课导入(展示美味红烧鱼图片,询问学生生活中被鱼刺卡的解决措施,吸引学生注意,导入课堂)
比较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区别(展示鲫鱼骨骼图片与无脊椎动物对比)
多种多样的鱼(让学生列举所知道的鱼,展示淡水鱼和海水鱼图片)
观察鱼的外形结构(出示观察提纲,小组依据观察提纲有目的地进行观察,思考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特征)
探究鱼的运动(观察鱼的运动,指认鱼的各种鳍,探究各种鳍在游泳中有何作用,分别用纱布和胶带绑住背鳍、尾鳍、腹鳍、胸鳍)
探究鱼的呼吸(观察鲫鱼的口和鳃盖的配合情况,用菠菜汁探查水流方向;观察鳃,用毛笔的笔头模拟鳃丝,解释鱼离开水后很快就会死亡的原因;利用BTB试剂探究流入鳃的水和流出鳃的水的气体成分变化)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鱼的主要特征,拓展延申(比如:鲸鱼、娃娃鱼、鲍鱼、海马等等是否是鱼)
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我国鱼类资源现状的资料,及古老鱼类中华鲟)
教学设计的改进之处
1.在探究鱼的呼吸时,有的实验用墨水滴在鱼的口前,这里采用蔬菜汁,对鱼没有伤害,且更加环保。
2.探究鱼的运动实验时,剪掉鱼鳍改进为用夹子夹住鱼鳍或者细纱布配合胶带捆绑鱼鳍,这些方法不会对鱼产生伤害。
3.观察鱼鳃的结构时,在水中观察鱼鳃的形态不够直观明显,通过模拟实验用毛笔的笔头模拟鳃丝,演示其在水中展开和出水粘连的状态,效果更为形象直观。
4.用灵敏度极高的溴麝香草酚蓝(BTB)作为酸碱指示剂,在放鱼之前和放鱼之后一段时间的鱼缸中分别取水样,各加入等量BTB,观察水样颜色变化,并比较两者差异。
教学准备
PPT课件、烧杯、活鲫鱼、滴管、菠菜汁液、纱布、胶带、BTB试剂、毛笔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美味红烧鱼图片,询问学生生活中被鱼刺卡的解决措施,吸引学生注意,导入新课
2.比较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教师:展示鲫鱼的骨骼标本图片,指导学生观察脊柱和脊椎骨。列举几种有脊柱的动物和无脊柱的动物,并进行比较。
学生:观察鲫鱼骨骼图片标本中的脊柱和脊椎骨。说出几种有脊柱和无脊柱的动物名称。
教师:让学生尝试说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概念,推测脊柱的功能。
3.多种多样的鱼
教师介绍:鱼因为生活环境不同可以分为海水鱼和淡水鱼
教师:你认识哪些鱼?请你说说。
学生:结合自身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教师的提问进行回答。
教师介绍:中国四大家鱼,分别是青鱼、草鱼、鲢鱼、鳙鱼。
观察鱼的外形结构
教师提问:多种多样的鱼都生活在水中,如果我们人类到水中生活会遇到哪些问题,鱼有哪些适于在水中生活的特点?
教师:指导学生分小组观察鲫鱼,提示观察方法(由表及里)。出示观察提纲:
①鲫鱼的身体分成哪几部分?
②卿鱼的外形有什么特点?是否有利于克服水的阻力?
③鲫鱼休表有什么覆盖物,用手摸一摸鱼的体表,感觉体表特点,这些特点对鱼的生活有什么作用?
学生:依据观察提纲有目的地进行观察,思考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特征,总结鱼的外形特点:(从体型、体色、体表进行总结)
观察 部位 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体形 分为头部、躯干部、尾部,呈流线型,减少阻力
体色 背部深灰黑色,腹部白色,利于躲避敌害
体表 有粘液,减少水的阻力;覆盖有鳞片,中间鳞片上的小孔连成侧线,感知水流和方向
探究鱼的运动
过渡:海洋馆里,我们都曾见过鱼儿上浮、下潜及来回游动的画面,我们不仅会想鱼儿究竟如何完成运动的呢?下面就一起探究鱼的运动。
教师提问:观察鲫鱼的运动过程,思考鲫鱼的运动器官是什么
学生:鳍
教师:观察小组里的鲫鱼,学会指认鱼的各种鳍。
过渡:那么它们在游泳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下面就以背鳍与尾鳍为例来进行探究实验
探究背鳍与尾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1)提出问题:背鳍与尾鳍在游泳中有何作用?
(2)作出假设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作出假设:尾鳍可产生前进的动力并保持前进的方向;背鳍可保持平衡,有协调作用。
制定计划
将学生划分为四个组,各小组根据教师所提供的实验材料:细纱布、胶布、夹子来思考制定试验计划。
一组用细纱布和胶布绑住尾鳍,观察对运动有何影响;二组用夹子固定尾鳍,观察对运动有何影响。
三组用细纱布和胶布绑住背鳍,观察对运动有何影响;四组用夹子固定背鳍,观察对运动有何影响。
实施计划
先观看演示视频,再亲自动手操作
得出结论
学生展示实验现象,并分析得出结论:
一二组:绑住或用夹子固定尾鳍的鱼体前进变得艰难,转弯也不再灵活;
三四组:绑住或用夹子固定背鳍的鱼体侧偏,影响平衡;
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像尾鳍与背鳍一样,各种鱼鳍在于的游泳中都有着协调作用。
教师:尾鳍能保持鱼体前进方向,背鳍使鱼体直立,胸鳍和腹鳍能保持鱼体平衡。
教师:有人说,鱼只靠鳍进行运动,你认为这种说法全面吗?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还有尾和躯干部分的帮助
探究鱼的呼吸
教师:鱼儿可以如此自由自在的游泳,为何人类不可以呢?
学生:它们在水中可以自由呼吸。
教师:那么,鱼类的呼吸究竟和人类有何不同呢?①观察鱼在呼吸时,鱼口与鳃盖是否交替张合?
学生:交替张合。
教师:②观看视频:用吸管把菠菜汁慢慢滴在鱼口前约1cm处,指导学生观察蔬菜汁流人鱼口后,从哪里流出来?
学生:从鳃盖后缘
教师引导总结:鱼呼吸时,水流入口,流经鳃,再从鳃盖后缘排出。那么,流入的水与流出的水有无气体成分的区别呢?需先了解水究竟在鳃处发生了什么?
这就需要先来了解鳃的结构。
(一)鳃的结构:
教师:展示鲫鱼鳃的结构图。
引导总结:鱼鳃结构:鳃弓、鳃丝、鳃耙。为何鳃丝是鱼鳃的主要结构呢?接下来一起探究鳃丝的特点
(二)鳃丝的特点:
1.观察鳃丝结构,提出问题:鳃丝为什么是鲜红色的?
学生:鳃丝上有很多毛细血管
2.教师将提前准备的毛笔模拟鳃丝放入水中再取出,让学生观察形态变化?
学生:鳃丝在水中张开;离开水后:粘连、覆盖。
3.教师:联系实际,鱼儿离开水为何会死亡?
教师引导总结:鱼鳃在水中:张开,增大与氧的接触面积;离开水后:粘连、覆盖。减少与空气中氧的接触,易缺氧而无法呼吸。
(三)鳃处发生的气体变化
1.教师:总结鳃的结构及鳃丝特点,让学生推测气体交换过程,思考流入鳃的水与出鳃的水有无气体成分的变化呢?
教师:播放视频(用BTB溶液验证流经鱼鳃后水的成分的变化)
3.学生观看视频得出:流出鱼体的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增多
总结归纳鱼的主要特征,拓展延申
引导学生归纳小结鱼的主要特征;利用课堂活动“知识配对”小游戏检测学生对教学重点掌握情况。同时让学生观察一些有鱼字但不是鱼和没有鱼字但是属于鱼类的动物(章鱼、鲸鱼、娃娃鱼、鲍鱼、海马)
8.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联系生活,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我国鱼类资源现状的资料及古老鱼类中华鲟的现状
教师提问和引导以下问题:
1.人类对鱼类资源的利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2.我国常见的海洋捕捞鱼类以及保护海洋鱼类资源所采取的措施。
3.针对鱼类资源的现状,谈谈自己的看法(渗透保护环境和动物资源的思想
情感教育)。
板书设计
课后习题
1.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无脊椎动物( )
A.身体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
B.身体里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
C.种数约占动物种数的95%
D.种数约占动物种数的5%
2.水中的氧进入鲫鱼体内的主要途径是( )
A.水―→口腔―→鳃―→血液
B.水―→鼻腔―→鳃―→血液
C.水―→鳃―→血液―→口腔
D.水―→口腔―→血液―→鳃
3.鱼具有适应水中生活的一些重要特征,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B.依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
C.体表都具有鳞片,适应于各种水域环境
D.在水中用鳃呼吸
4.根据鲫鱼的外部形态图,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鱼的运动方式是在水中 _____ ,动力主要靠 ____ 部和____部的左右摆动。鳍在运动中起_____ 作用。
(2)通过观察和分析,鲫鱼的体形是____ 型,有利于克服运动时水对身体的 ____。体表鳞片分泌的 ____ 也有这种功能。
(3)实验中,从鲫鱼口边滴入两滴红墨水,最先从____ 的后缘见到红墨水流出。它的内部有____,是鱼类动物的 ____ 器官,由既 ____又 ____ 的鳃丝组成,鳃丝内分布着丰富的______。便于水中溶解的气体与毛细血管中的______进行气体交换。
(4)鱼类属于____ (填“无脊椎”或“脊椎”)动物,因为体内有由_______ 组成的脊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