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早期中国》一书指出,新石器时代的花瓣纹彩陶的流行范围,已经涵盖了今天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同时,各地区的花瓣纹彩陶又呈现出较强的地域特色,整个文化区就像一朵由花心和多重花瓣组成的史前中国之花。这说明早期中国( )
A.“花心”文化向“花瓣”扩展 B.中原文化一直保持领先优势地位
C.文明始于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 D.文化呈多元一体发展并相互交流
2.有学者在论及某一历史时期时,提出该时期伦理关系政治化的主张。他认为个体在家族血缘关系中的地位决定了政治身份及其对应的政治权利与社会地位,并形成总体较为稳定、规范的秩序,巩固了国家结构。该学者的主张依托的古代政治制度是( )
A.宗法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世袭制
3.寓言多是带有讽喻或教训意义的故事。“守株待兔”讲述了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桩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桩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与该寓言反映的哲理一致的是( )
A.墨家的节俭尚贤 B.道家的无为而治
C.儒家的仁者爱人 D.法家的变革精神
4.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了社会大动荡、政治大变革、经济大发展、文化大繁荣、民族大融合,其根本原因是( )
A.变法运动的兴起 B.争霸战争的影响 C.铁犁牛耕的出现 D.国家统一的趋势
5.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思想家,他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还提出了“尚贤”的政治主张,该思想家是( )
A.墨子 B.荀子 C.老子 D.韩非子
6.学了某课后,同学们讨论本班任课教师的管理风格。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英语老师讲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典型墨家风格
②数学老师深入了解学生,要求大家互爱互利,颇有道家风范
③语文老师善于因材施教,以德治班,颇有儒家真谛
④历史老师严格执行班规,照章办事,深受法家影响
A.①④ B.③④ C.②③ D.①②
7.秦朝建立后,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建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整顿社会风俗,并且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这些举措( )
A.密切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B.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C.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D.加强了对基层百姓的控制
8.如下图为古代中国某朝代的中央权力架构示意图。该朝代是( )
A.秦朝 B.西汉 C.西晋 D.隋朝
9.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 )
A.司马迁的《史记》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
B.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C.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D.《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10.西汉时,为打通与西域各族的交往,汉王朝采取了遣使劝说、和亲结盟、武力征讨兼而用之的方法,其中的武力征讨既有汉朝发兵直接征讨,更多的则是用“以夷狄攻夷狄”的方法,即依靠西域的兵、粮来制服西域之变。这反映出西汉( )
A.固守“夷夏有别”观念 B.民族政策灵活多样
C.丝绸之路正式开通 D.大一统国家已经形成
11.东晋南朝时,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手工业也有明显进步。此时江南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江南自然资源丰富 B.长期处于和平环境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经济重心移到南方
12.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相比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中“除旧布新”主要体现在( )
A.废旧俗兴汉化 B.实行盐铁专营
C.废分封行县制 D.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13.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某项制度显示了这样三个理念:第一,人品是可以量化的;第二,人品是可变的;第三,人品高下应该与官位官阶相应。这一制度应是
A.世官制 B.征辟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4.某历史学习小组将“大运河的开凿”、“贞观之治”、“玄奘西行”、“开元盛世”作为一个课外活动课的内容,最符合这一活动内容的主题是 ( )
A.隋唐的繁荣开放 B.隋唐开明民族政策
C.隋唐的制度创新 D.中华文化传播域外
15.隋唐时期出现了“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治世。从这些治世局面出现的原因中,我们能得到的启示有( )
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是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
②统治者的励精图治是盛世局面出现的政治保证
③国内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① 井田制、何尊、共和行政
② 中朝、盐铁官营、董仲舒
③ 三家分晋、圆形方孔钱、李悝变法
④ 曲辕犁、“天可汗”、《送子天王图》
16.独具时代特色的历史信息在风云变幻的时空中,是社会发展的一个个指示性坐标。如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④③ B.①③②④ C.③②①④ D.①④②③
17.唐朝建立后,边疆部族众多,唐朝的边疆治理措施各有侧重点。下列表格中史实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方位 部族 唐朝的边疆治理措施
A 北方 靺鞨 长庆会盟
B 东北 回纥 将文成公主嫁与松赞干布
C 西北 西突厥 设立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D 西南 吐蕃 册封首领大祚荣
A.A B.B C.C D.D
18.唐太宗是中国古代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在位期间出现了“贞观之治”局面,以下史实发生在他统治时期的有( )
①开创三省六部制度和科举制
②设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
③知人善任,实行轻徭薄赋
④高僧玄奘远赴天竺求得佛教经典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9.唐朝前期由治而盛,后期国势衰微。标志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是( )
A.安史之乱 B.藩镇割据 C.朋党之争 D.宦官专权
20.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关于该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彼此制约 B.唐太宗时,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
C.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 D.使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21.唐初赋税制度实行租庸调制,男子不去服徭役可以纳绢或布代替。这一做法 ( )
A.有利于保障农民生产时间 B.加剧了社会矛盾
C.进一步加剧了自耕农破产 D.引发了土地兼并
22.下列关于两税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均田制被破坏后,租庸调制无法推行,国家为增加财政收入而改行两税法
B.两税法实行后,唐政府收入增加,但农民所受剥削仍然很重
C.以土地和财产多少为收税标准,分夏、秋两季征收,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
D.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完成了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的转变
23.孟浩然在《陪卢明府泛舟回作》中惋惜,“犹怜不才子,白首未登科”;白居易在《劝酒》中则讴歌了“春闱未了冬登科,九万抟风谁与继”。这两首唐诗共同反映了唐代的选官制度是( )
A.科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察举制 D.军功爵制
24.下列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标准,按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血缘→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B.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C.血缘→门第声望→品行才学→考试成绩
D.血缘→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25.魏晋时期是我国文化大发展、思想大活跃的重要时期之一,这一时期书法艺术成熟,名家辈出。其代表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后人尊其为“书圣”的是 ( )
A.颜真卿 B.王羲之 C.王献之 D.顾恺之
26.传说东晋名僧慧远法师隐居庐山三十年,送客时从不过虎溪,一日道士陆修景和文人陶渊明来访,三人谈禅论道,语洽道合,慧远送客时仍谈论不已,不觉送过了虎溪,待三人反应过来相顾大笑,这便是有名的“虎溪三笑”典故。这一典故反映出当时( )
A.佛道两教社会影响力增强 B.佛教吸收了道家避世理念
C.思想文化领域多元而融合 D.儒学主流意识地位的动摇
27.隋唐时期,中国在汲纳异域文化的同时,又向外部世界做文化辐射。汉字、儒学纲常律令、科学技术、中国化佛教都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巨大影响。据此可知( )
A.中外交流消除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
B.中国同周边地区的交往以文化交流为主
C.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圈”逐渐形成
D.周边地区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中国
28.王老师为《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设计了三个学习活动:“宗教密码:三教相激”、“文化密码:时代意气”、“交流密码:异域同天”。下列史实属于第三个学习活动的是( )
A.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 B.顾恺之主张“以形写神”
C.僧一行测算地球子午线长度 D.道教提出贵儒、尊道的主张
29.赵普认为:“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为此,宋初统治者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有( )
①派文官出任地方知州 ②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
③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④州一级增设通判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0.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变化,对政治制度影响甚大。宋代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措施是( )
A.推行三公九卿制 B.实行二府三司制
C.确立三省六部制 D.设立中外朝制
二、非选择题(第31题18分,第32题22分,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江南)地广野丰……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
江南……自元熙十一年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东晋)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宴如(即安定)也。
——摘编自《宋书》
材料二 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富源也不断开发,始终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胜。
——摘编自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 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时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不得照抄材料)(6分)并指出此时江南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古代经济格局产生的影响。(2分)
阅读材料三,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在处理民族关系中采取了哪些政策方式?(6分)这些民族政策具有哪些特点?(4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材料一 赢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 二是成立中央行政机构 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袁行需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材料三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不同的选官制度。如下图。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3分)并指出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有何积极影响。(4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期三省六部制下三省的各自职能,(3分)并分析三省六部制的作用(影响)。(6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上面三幅图所示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及其选官标准。(6分)-2024学年(一)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
1.D 2.A 3.D 4.C 5.A 6.B 7.B 8.B 9.B 10.B
11.C 12.A 13.C14.A 15.C 16.B 17.C 18.D 19.A 20.B
21.A 22.D 23.A 24.D 25.B 26.C 27.C 28.A 29.D 30.B
二.非选择题
31.(18分)
(8分)原因:a.自然环境:江南自然条件优越,具备良好的开发基础.
b.社会环境:江南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相对安定.
c.劳动力和技术因素:北方汉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1点2分,3点满分6分)
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2分)
(2)(10分)民族政策:军事打击、设置机构、册封、和亲、会盟(任答3点得6分)
特点:灵活多样、以和为主、因俗而治、民族平等、开明包容;(任答2点得4分)
32.(22分)
(1)(7分)环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3分)
积极影响:A.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B.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C.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任答2点得4分)
(2)(9分)三省职能: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3分)
作用:A.(相权三分、彼此牵制),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B.三省分工明确,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C.(一定程度上节制君权),减少决策失误。
D.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深远影响,是古代政治体制成熟的标志之一。(任答3点得6分)
(3)(6分)图一:制度:察举制; 标准:品行才学。
图二:制度:九品中正制; 标准:门第出身。
图三:制度:科举制; 标准:考试成绩。(6分)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