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 共2课时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 共2课时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6 15:19:36

文档简介

课题 《<论语>十二章》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掌握重点词语、通假字的读音和汉字音义结合的特点,培养语感。 2.理解“ 习 ”“愠 ”“罔 ”“殆 ”“夺 ”等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体会古今语义的差别。 3.结合对孔子生平和思想的介绍,正确理解每章的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学习和修身 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理解“ 习 ”“愠 ”“罔 ”“殆 ”“夺 ”等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体会古今语义的差别。 2.结合对孔子生平和思想的介绍,正确理解每章的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学习和修身 的道理。 【教学难点】 结合对孔子生平和思想的介绍,正确理解每章的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学习和修身的 道理。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 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1 分 钟 导入 古代有两句话“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大家能猜出说的是谁吗?对, 是孔子。孔子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不仅朗照中华文化千年,也是世界 文明的光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走进《论语》,一起去探讨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是如何学习,如何修身的。
2 分 钟 孔子与 《论 语》 教师介绍孔子其人、《论语》其书的重要文学常识和 生听讲,做笔记
5 分 钟 读准字 音 培养语 感 1. 请大声朗读下面标红字的读音。请学生朗读,播放音频。 2. 读一读下面几个标红字的读音,了解积累通假字。 3. 选一选,标红字正确的读音,了解汉字讲究“音义结合 ”, 字的读音 要根据字的意思来判断,字的意思要根据语境来推测。音随义转,义由 音生。
15 分钟 理解词 义 梳理文 意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思考】 1 第一句话,“学 ”和“习 ”有何不同?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是什 么? 2 第二句话,“朋 ”指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不亦乐乎呢? 3 第三句话,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有什么品格? 4 这三句话分别讲述了不同的内容,被放在同一章里要强调什 么?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 习乎? ” 【思考】 1 曾子提高自身修养的方法是什么? 2 曾子每天从哪些方面反省自己? 曾子对自己的要求又是什么? 3 如果是你,你会从哪些方面反省自己呢?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思考】 1 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2 “三十而立 ”这句话流传很广,也常被人误认为是成家立业。 同学们,你怎样理解“三十而立 ”? 3 四十岁为什么会“不惑 ”?如何理解“天命 ”“耳顺 ”? 4 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思考】 1 这里的 “故 ”和“新 ”具体指什么? 2 孔子认为,可以凭借什么做老师? 3 温习旧知识,就一定会产生新知识吗? 中间的关键步骤是什 么? 5.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思考】 1 “ 罔 ”和“殆 ”的意思很相似,它们有何不同? 2 学习应该如何做才能不罔不殆? 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 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思考】 1 孔子为什么称赞颜回? 2 颜回的“乐 ”来自哪里? 3 你从颜回身上得到了哪些启示?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思考】 ①孔子认为学习的三层境界分别是什么 ②这三层境界的区别是什么? ③“乐之 ”说明应该如何对待学习? 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思考】 ①如何理解“饭疏食,饮水 ”? ②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与第六章有何相似 之处? ②孔子认为,当“义 ”与“富贵 ”发生矛盾时,应该如何抉择? 9.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思考】 ①为什么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②以人为师的正确做法是什么? ③孔子提出对待学习我们应该具有怎样的态度? 10.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思考】 ①孔子是在山川上抒发感慨吗? ②逝者,可能是什么? ③“不舍昼夜 ”又让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11.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思考】 ①如何理解“匹夫 ”?你能想到包含“匹夫 ”的成语吗? ②“帅 ”和“志向 ”可以“夺 ”吗? ③孔子通过对比,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思考】 ①如何理解“切问 ”“近思 ”? ②“仁 ”是什么?为什么“仁 ”会在博学、笃志、切问、近思中? ③这一章综合讲了学习和修身,你能从中总结出学习和修身之间的 关系吗?
1 分 钟 总结 同学们,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论语》十二章的内容,你都理解了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论语》 同样需要多多温习,多去实践, 多去思考,才能真正感受到《论语》的魅力。
1 分 钟 作业 1.熟读并背诵《论语》十二章; 2.如果从《论语》十二章中选择一章作为你的座右铭,你会选择哪一
章呢?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说说你的理由。如果从《论语》十二章中选 择一章作为你的座右铭,你会选择哪一章呢?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说说 你的理由。课题 《<论语>十二章》(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能在理解每章内容的基础上,对十二章内容进行主题归类,理解“为学 ”与“修 身 ”的关系。 2. 能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和阅读积累,深入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容。 3. 能从“才 ”和“德 ”的角度理解“君子 ”的内涵,学习古代君子的品格。 【教学重点】 1. 能在理解每章内容的基础上,对十二章内容进行主题归类,理解“为学 ”与“修 身 ”的关系。 2. 能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和阅读积累,深入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容。 【教学难点】 能从“才 ”和“德 ”的角度理解“君子 ”的内涵,学习古代君子的品格。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 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1 分 钟 导入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论语十二章》。 上节课我们梳理了每章的重点词语和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进行 主题阅读。《论语》因为是语录体,每章的内容比较独立,但内在又有紧 密的关联。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
15 分钟 主题阅 读研读 要义 一、归一归 主题阅读 1.《论语》十二章里,很多章节的内容都具有共同点,或谈学习态 度,或谈学习方法,或谈修身做人,或谈到乐,或谈到志,请试着选择 一两个关键词来对十二章进行归类。同学们也可以不局限于老师所给的 词语,只要你的主题词言之成理即可。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有些章节内 容丰富,例如下面这两章内容,归到学习和修身的类别都可以,归类标 准不求统一,言之成理即可。 2.《论语》中“学习 ”和“修身 ”的关系。 【明确】修身与学习的关系。在《论语》中,修身和为学,是你中 有我,我中有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孔子认为,“学 ”,不仅学习各种 知识性的学识,还要学会提高自身修养。修身需要通过学习去加强,修 身反过来也会有力地促进我们的学习。
二、写一写,联系实际 如果从《论语》十二章中选择一章作为你的座右铭,你会选择哪一 章?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说说你的理由。 【分享学生作品,点评】 三、读一读 课外联读 默读以下三则材料,说说分别印证了《论语》十二章中的哪些内容? 并说说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材料一】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 读,或(有时)夜昏怠,辄以水沃(洗)面;食不给,啖(吃)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 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材料二】 曹公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表(上奏章)封羽为汉 寿亭侯。 ……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 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 ”辽(张辽) 以羽言 报曹公,曹公义之。 ——《三国志》 【材料三】 戴(逵)公从东出,谢(安)太傅往看之。谢本轻戴,见,但与论琴书, 戴既无吝色(为难的神色),而谈琴书愈妙。谢悠然知其量。 ——《世说新语·雅量》
5 分 钟 德才兼 备君子 之风 君子,是指有才有德的人,是两千多年来中国人追求的理想人格, 是孔子培养学生的目标。读完《论语》十二章,你认为君子应该具备哪 些品质? 【点评补充】君子才高,是因为他善习、善思、乐学、惜时、博学、 笃志、切问、近思等。君子德高,是因为他宽容、 自省、笃志、乐道、 讲究仁、义、忠、信等。这些仁义礼智信的思想,是君子的道德准则, 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新的时 代,我们也应该继续去弘扬这些美德,做自己的君子。
1 分 钟 总结 《论语》是一本经历千载而流传下来的书,在我国文化、思想史上 具有重要的位置。唐代薛放说:《论语》者,六经之精华。宋代赵普有“半 部论语治天下 ”之说。清·陈沣说:经学要旨,皆在《论语》中。可见 《论语》的魅力。今天的课是个开始,我们通过 12 章内容只是简单了解 了《论语》带给我们生命的启发和智慧,《论语》更多的思想光芒还等你 去继续探索,期待大家从中汲取更多的为学修身的智慧。
1 分 钟 作业 作业:三代人的《论语》心得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每个中国人都或多或少读过其中的几章。
为了更好的理解《论语》的内容,请同学们邀请家长共读《论语》 中的 几则,采访并记录祖辈和父辈对《论语》篇章的理解。采访过后,谈谈 自己的体会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