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朝花夕拾》(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事件分析人物形象。 2.通过阅读文段理解鲁迅对人物的情感。 3.通过整体阅读解读鲁迅的爱与恨。 教学重点: 1.通过梳理事件分析人物形象。 2.通过阅读文段理解鲁迅对人物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整体阅读解读鲁迅的爱与恨。
教学过程
时 间 教 学 环 节 主要师生活动
1分 钟 导 入 我们先来看两个论断,一个是关于《朝花夕拾》这部作品的:“它(指《朝 花夕拾》)不是小说,却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另一 个是关于“散文 ”这一体裁的:“散文的关键点,不在所记叙、描述的客体,
而在记叙、描述中所灌注的作者主体的思想、感情。” 上节课我们梳理了鲁 迅的童年生活,体会了他的少年情怀。下面,我们开始《朝花夕拾》第三课 时的学习:品读人物群像,解读作者思想。
3 分 钟 任 务 一 任务一:根据爱恨情感分类 1.思考: 在《朝花夕拾》的十篇散文中,除《狗·猫·鼠》《二十四孝图》《无常》 之外的七篇文章,分别主要写了谁呢 明确: 阿长与(山海经>》的主要人物是保姆阿长;《五猖会》的主要人物是父亲;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要人物是老师寿镜吾先生;《父亲的病》的主要 人物是两位庸医;《琐记》的主要人物是邻居衍太太;而《藤野先生》和《范 爱农》这两篇文章的主要任务分别是老师藤野先生和同乡范爱农。 2.思考: 请你按照鲁迅对笔下人物的情感态度,将这些人分成两大类,说一说他 爱的是哪些人,恨的又是哪些人。 明确: 先生恨的人是衍太太和庸医。 先生爱的是长妈妈、父亲、寿镜吾先生、藤野先生和范爱农。 但先生对于一些人的情感是比较复杂的,比如长妈妈,他也恨过,因为 长妈妈她踩死了他最爱的小隐鼠,他对于长妈妈有一个由恨到爱的过程。除 了长妈妈,其实父亲和范爱农。范爱农和鲁迅第一次相遇彼此就都看不顺眼, 但后来却成了很好的朋友。而在《五猖会》里,当父亲要求“我 ”背完书之 后才能去看五猖会时,鲁迅对父亲的教育方式是有点不满甚至憎恨的;但在 《父亲的病》中,鲁迅又说“我很爱我的父亲,便是现在,也还是这样想。” 鲁迅是深爱他的父亲的。
17 分 钟 任 务 二 任务二:品读关键人物,解读作者情感 1.品读长妈妈:鲁迅先生“朝花 ”中最芬芳的那朵 (1)思考: 你心中的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文字或者哪件事可以看出来?
明确: 阿长是个身份卑微的人。 阿长是一个迷信、愚昧又有趣的人。 阿长是个爱告状又关心鲁迅的人。 阿长是个迷信又对美好生活抱有希望的人。 阿长是个可恨又可爱的人。 阿长是个爱鲁迅的人。 (2)思考: 最能体现长妈妈对鲁迅爱的是哪件事? 明确: 长妈妈给鲁迅买来他渴望已久的带画儿的《山海经》。 (3)阅读:我们来快速阅读这一段文字。 明确:在这段文字中,我们看到不识字的长妈妈迫切想把自己利用休假 时间好不容易才买到的,连名字都叫不对,但却买对了的《山海经》送给鲁 迅,阿长对鲁迅的深爱就在这字里行间。 (4)小结:这就是鲁迅深爱的长妈妈,尽管长妈妈有思想迷信、行为粗 鲁等缺点,尽管之前鲁迅对长妈妈“实在不大佩服 ”;讲长毛的故事时,也曾 “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后来也“逐渐淡薄起来 ”,甚至在知道长妈妈谋害了 他的隐鼠之后,还一度憎恶长妈妈。但因为阿长给鲁迅买来了他心心念念的 《山海经》,因为长妈妈对自己的爱,因为长妈妈身上浓浓的人情味儿,才真 正使鲁迅发生新的敬意了,甚至“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长 妈妈用“神力 ”影响了鲁迅,呵护了鲁迅的兴趣爱好,让他热爱民俗和民间 故事,迷恋绘画,偏爱版画, 以后更是推动了木刻版画的发展,给了鲁迅生 命中似母亲的爱。 由此,我们自然能体会鲁迅先生对长妈妈的深情。 (5)阅读:快速阅读《阿长与<山海经>》的最后两段,想想:这一段表 达了鲁迅对长妈妈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段文字中有怀念、有愧疚、有同情、有祝福,而爱是所有这些 情感的基调。在鲁迅的心里,长妈妈不只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 ”,她代表 着所有淳朴善良、有人情味儿的人们。鲁迅爱这样的人。
2. 品读衍太太:鲁迅先生“朝花 ”中最恶毒的那朵 (1)阅读:快速阅读这一段文字。 (2)思考:这段文字中的衍太太是个什么样的形象?鲁迅对她是什么样 的情感? 明确:衍太太很虚伪,是一个典型的“看热闹不嫌事儿大 ”的看客形象。 鲁迅说“对于她也有不满足的地方。” (3)阅读:鲁迅父亲去世前,衍太太教唆其不断呼喊快断气的父亲时的 一段描写。 (4)思考:衍太太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封建 小结:衍太太唆使鲁迅去做坏事,又散布流言中伤鲁迅,看出她是一个 心术不正,喜欢造谣诽谤的人。就是因为被流言中伤,所以鲁迅才离家开始 了去异地,寻异路,寻找别样人们的生活。在衍太太这个人身上,我们看到 了很多人性不好的一面,鲁迅对其是憎恶的。 3.品读庸医:鲁迅先生“朝花 ”中最黑暗的那朵 (1)阅读:《父亲的病》开头写 S 城盛传过的一个名医的故事。 (2)思考:这里的“名医 ”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草菅人命、唯利是图、非常冷漠。 (3)阅读:庸医在给鲁迅的父亲治病的时候,会开各种难寻、奇特的药 引,开特别的药丸,折腾一通下来这些都没用之后,就开始有新的让人匪夷 所思的建议,读这一段文字。 (4)思考:庸医是个什么形象? 明确:巫医不分,封建迷信。 (5)小结:就这样,钱花了许多,父亲的病却不见好,庸医误人,鲁迅 的父亲去世了,留下了鲁迅的很多遗憾。其实,庸医不只是两个人,也是一 群人的代表,他们身上有着封建文化的欺骗性,鲁迅对于这样的庸医是憎恶 的,于是,他去日本探索新的医学! 4.品读范爱农:鲁迅先生“朝花 ”中最傲然的那朵 鲁迅对范爱农也有一个情感转变的过程,开始时两人因为“徐锡麟事件 ”
在同乡会争执,让鲁迅觉得范爱农对革命是冷漠的态度,认为“天下可恶的 人,当初以为是满人,这时才知道还在其次;第一倒是范爱农。”这是一种与 (
。
)之前对庸医不同的基于家国革命的“大恨 ” (1)阅读 (2)思考:范爱农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范爱农在革命到来时非常兴奋,他支持革命,也看出他对国家深 深的爱。 (3)补充、小结 就是这样的一个范爱农,他和鲁迅发现:“革命 ”胜利了,社会“骨子里 ” 不变,革命党的首领“被许多闲汉和新进的革命党 ”“所包围 ”,“穿布衣来的, 不到十天也大概换成皮袍子了 ”。他们看到,“这里又是那样,住不得。你快 去罢…… ”“住不得 ”三个字道尽了他们的困境,鲁迅终于远去家乡而逃走, 而范爱农后来几经漂浮,最终“掉在水里,淹死了 ”,而鲁迅却“疑他是自杀 ”。 因为他在给鲁迅的信中曾经写道:“盖吾辈生成傲骨,未能随波逐流,惟死而 已,端无生理。”至死还保持一身傲骨,范爱农是痛苦求索的觉醒者的代表, 鲁迅在范爱农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痛苦求索,他对于范爱农更多的是基于家国 革命的“大爱 ”,但同时也有着对范爱农身上体现出的“有人情 ”的肯定。范 爱农是鲁迅先生“朝花 ”中最傲然的那朵花。 5.拓展:运用通过阅读来分析情感的方法,抓文段来分析父亲、寿镜吾、 藤野先生这三个人物的形象以及鲁迅对其的情感。
4 分 钟 任 务 三 任务三:引申归纳 1.思考: 鲁迅先生对哪种动物充满爱,对哪种动物怀着恨呢 它们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 鲁迅爱的是弱小的、可爱的隐鼠,恨的是伤害了弱小、毁灭了可爱的猫。 2.思考: 鲁迅先生爱的是哪些事物?恨的是哪些事物?它们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 他爱的是无常,因为无常爽直,有人情;
他恨的是“二十四孝图 ”里的“郭巨埋儿 ”等故事,觉得这些故事没有 人情,甚至没有人性,还恨当时的人间社会,因为当时社会有流言、不公正。 3.总结:鲁迅先生—— 爱的是爽直的、公正的、有人情的人、事、物; 恨的是有流言、不公正、无人情的人、事、物。 在鲁迅爱的世界里,他爱的是迷信唠叨却淳朴善良的长妈妈。请大家用 这样的句式,在他所爱的对象前加一个修饰语来概括对象的特征。特别提示: 鲁迅先生为什么爱或者恨一个人、事、物?其实,鲁迅先生的爱和恨有三个 层次:最浅的层次是这个人、事、物本身的特点;中间的层次是这个人、事、 物对鲁迅成长的影响;最深的层次是基于文化的反思。这三个层次可以帮助 大家来完成句式。 鲁迅爱的是(迷信唠叨却淳朴善良)的长妈妈。 鲁迅爱的是(爱国的、正直)的范爱农。 鲁迅爱的是(表面对他严厉但实际爱他)的父亲。 鲁迅爱的是(方正质朴博学、严而不厉)的寿镜吾先生。 鲁迅爱的是(没有民族歧视、治学严谨)的藤野先生。 鲁迅爱的是(公平的、公正的、有人情味儿)的世界。 鲁迅恨的是(吃弱小隐鼠)的猫。 鲁迅恨的是(草菅人命、巫医不分)的庸医。 鲁迅恨的是(散布流言、造谣中伤别人)的衍太太。 鲁迅恨的是(虚伪的、不公平的、没有人情)的人间。 你还有什么不同的填写,课下可以自己尝试一下。 因为深爱才有温馨的回忆, 恨源于爱才有理性的批判。
0.2 分 钟 任 务 四 任务四:布置作业 请给《朝花夕拾》写一段推荐语,字数不限。课题 《朝花夕拾》(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从甜、苦两方面梳理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 2.在批注中体会鲁迅先生蕴含在文章中的童心。 3. 在归纳总结中体会鲁迅先生的儿童教育观。 教学重点: 1. 从甜、苦两方面梳理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 2.在批注中体会鲁迅先生蕴含在文章中的童心。 教学难点: 在归纳总结中体会鲁迅先生的儿童教育观。
教学过程
时 间 教 学 环 节 主要师生活动
1分 钟 导 入 上节课我们梳理了鲁迅成长中的主要事件,探寻了鲁迅的成长之路,并 进一步通过背景,了解到一个多面、立体的鲁迅。那么,鲁迅先生在《朝花 夕拾》里想“拾 ”起的主要是什么呢?没错,是“朝花 ”,是对难忘童年的回
忆。这节课我们就来梳理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体会他的少年情怀。
2 分 钟 任 务 一 任务一:圈画批注 1.思考:《朝花夕拾》十篇文章中与作者童年相关的文章有哪些?
明确: 《狗·猫·鼠》 《二十四孝图》 《无常》 《父亲的病》 《阿长与<山海经>》 《五猖会》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琐记》
2.浏览、圈画、批注: 快速浏览八篇文章,任务如下(时间:十分钟): (1)完善课前任务,在文中把关于童年中“甜 ”的回忆用红笔圈画出来, 把“苦 ”的回忆用黑笔圈画出来,尽可能多地找出来; (2)逐一进行批注; (3)批注内容包括用简短语言概括这件事或者对其进行赏析,并写出你 觉得甜或者苦的原因。
16 分 钟 任 务 二 任务二:梳理甜苦并归纳总结 1. 梳理那些“甜 ”的回忆。 (1)呈现六个“甜 ”的回忆。 (2)展示“甜 ”的回忆批注。 2.归纳总结:什么样的事件让我们和鲁迅感到“甜 ”? 明确:好奇心被满足是甜;爱玩心被满足是甜;温馨而充满安全感是甜; 有美景、动物、趣事、神话、民俗、画画相伴是甜。 3. 梳理那些“苦 ”的回忆。 (1)呈现六个“苦 ”的回忆。 (2)展示“苦 ”的回忆批注。 4.归纳总结:什么样的事件让我们和鲁迅感到“苦 ”? 明确:好奇心、求知欲没有满足是苦;想去玩被强迫读书是苦;没被诚 信相待,被唆使做坏事,被流言中伤是;心爱的玩伴隐鼠去世是苦。
4 分 钟 任 务 三 任务三:总结提升 思考:鲁迅先生的儿童教育观是什么?
明确: 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希望教育能够尊重儿童爱玩的天性; 重视“诚信教育 ”; 促使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尊重儿童爱美天性,蒙学教材需要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 补充: 鲁迅在他的《娜拉走后怎样》中写道:“记性不佳,是有益于己而有害于 子孙的。人们因为能忘却,所以自己能渐渐地脱离了受过的苦痛,也因为能 忘却,所以往往照样地再犯前人的错误。被虐待的儿媳做了婆婆,仍然虐待 儿媳;嫌恶学生的官吏,每是先前痛骂官吏的学生;现在压迫子女的,有时 也就是十年前的家庭革命者。这也许与年龄和地位都有关系罢,但记性不佳 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救济法就是各人去买一本 note-book 来,将自己现在的 思想举动都记上,作为将来年龄和地位都改变了之后的参考。假如憎恶孩子 要到公园去的时候,取来一翻,看见上面有一条道,“我想到中央公园去 ”, 那就即刻心平气和了。别的事也一样。 ” 先生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说“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 不该是命令者。”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他对周海婴的教育中,我 们处处可见他对儿子作为一个独立生命个体的理解和尊重。鲁迅老来得子, 49 岁的时候有了独子周海婴,起名字的时候,他想到自己在上海住了 10 年, 对这个城市很有感情,孩子又是在上海出生,所以取一个上海的“海 ”字, “海婴 ”意思就是上海的孩子。他又讲,“如果孩子长大,他不喜欢这个名 字,可以改。 ”可见,鲁迅先生尊重孩子的主观意愿。 海婴大了,知道爱美了。“他什么事情都想模仿我,用我来做比,只有 衣服不肯学我的随便,爱漂亮,要穿洋服了。 ”由此可见,鲁迅尊重孩子的 审美体验,尊重儿童爱美的天性。 海婴小的时候非常喜欢各式各样有趣的玩具,鲁迅也一改平日只光顾书 店的习惯,常常在一些杂货店和卖玩具的摊位上驻足,花心思为孩子挑选玩 具。一次,他给海婴买了一套木匠工具。海婴高兴得手舞足蹈,拿着它四处
敲敲打打,完全沉浸在当工程师的意境中。可见,鲁迅先生非常尊重孩子的 好奇心和求知欲,尊重儿童爱玩的天性。 鲁迅还有诗云: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写出了对儿子 浓浓的父爱。
2 分 钟 小 结 作 业 任务四:小结作业 1.小结: 同学们,今天的课到现在就接近尾声了,想必你一定发现了一 个不一样的鲁迅,他的身上有浓浓的儿童心性,他的身上有对儿童的理解和 尊重,我们与鲁迅先生产生了共鸣。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要保持自己的童 心,保持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保持对兴趣的热爱,保持对真、善、美的 热爱,那么,我们一定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2.布置作业: (1)你觉得鲁迅先生的作品除了甜、苦之外,还能品出什么味道?请选 用一个字来表述,并结合书中内容阐明理由。 (2)“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 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 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想必你 也有和鲁迅先生产生共鸣的经历与感受,请在你的随笔本上记录、追忆。最 好在 300 字以上。课题 《朝花夕拾》(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朝花夕拾》篇目,探寻鲁迅的成长之路。 2.借助篇章内容、小引和其他背景资料,较为深入地了解鲁迅。 教学重点: 通过梳理《朝花夕拾》篇目,探寻鲁迅的成长之路; 教学难点: 借助篇章内容、小引和其他背景资料,较为深入地了解鲁迅。
教学过程
时 间 教 学 环 节 主要师生活动
5 分 钟 任 务 一 任务一:激趣导入 对比体味书题之妙 1.导入:“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草丛边的秋千上 , 只有蝴蝶停在上面 …… ”伴随着《童年》无比熟悉的旋律,哼着琅琅上口的 歌词,相信此时还可以过最后一个“六一儿童节 ”的同学们心中一定会感慨 万千。也许你在回想自己妙趣横生的童年?是不是同时也想要了解一下别人
的童年呢?有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把自己过去的经历比喻成 “朝花 ”,即早上的花;他在中年凭借回忆写了十篇文章,他自己说叫“夕拾 ”, 取晚上摘取之意,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我们似乎可以闻见花香的、美丽的书名: 《朝花夕拾》 。 2.比较:请比较《朝花夕拾》与《旧事重提》哪个题目好? 明确:《朝花夕拾》优于《旧事重提》。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 一、二者是包含关系——《朝花夕拾》包含《旧事重提》的意思;二、《朝花 夕拾》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三、《朝花夕拾》为题更具动态美感,“拾起 ”这 个动词动态感十足;四、《朝花夕拾》为题更具对称美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 对称之美;五、《朝花夕拾》写出了对过去的怀念。
10 分 钟 任 务 二 任务二:采摘“朝花 ” 梳理鲁迅成长经历 1.读目录:《朝花夕拾》有几篇文章?篇目名称分别是什么? 明确:《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无常》 《父亲的病》 《藤野先生》 《五猖会》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琐记》 《范爱农》
2.读《小引》,并梳理、概括: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这十篇是从记忆中 抄出来的…… ”。这部作品在内容上揉合了一定的传记成分,它是研究鲁迅 生平的重要材料,其中囊括了鲁迅从顽童走向学童、 由家乡绍兴走向南京、 由南京走向日本求学等成长经历,我们可以从“朝花 ”中“采摘 ”鲁迅先生 的一些重要的成长经历。 请大家快速回顾这十篇文章内容,逐篇梳理鲁迅先生在童年、青年等阶 段的成长经历。 方法提示:把各篇文章中与鲁迅童年、青年等阶段相关的文字提取出来, 之后用简短语言概括事件。 (
,
)明确:我们逐篇梳理出鲁迅先生成长经历的一些事件:隐鼠的“得 ”“失 ” 仇猫,回忆长妈妈,读《山海经》,幼时对《二十四孝图》的反感,看五猖会,
临行被父亲强迫背书, 目连戏、迎神赛会,百草园嬉戏,三味书屋读书、画 画、玩耍,为父亲请医买药,被衍太太流言中伤,厌恶旧家族的生活,去南 京两个学堂求学,读《天演论》,毅然留学,日本求学,弃医从文,在日本参 加革命活动,返回故乡任教,辛亥革命后进入教育部任职等。我们看到鲁迅 先生具有少年人的童真质朴,文学家的兴趣广泛,为人子的恭谨孝顺,反思 者的责任担当,先驱者的上下求索。
8 分 钟 任 务 三 任务三:“夕拾 ”背景 深入了解先生鲁迅 1.思考: 同学们在阅读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现象:十篇文章中有一些内容 是“过去的鲁迅 ”的经历和感受,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鲁迅先生跳出 童年视角之外而写的“现在的鲁迅 ”的理解和思考。这是因为当时写作的时 候,鲁迅先生已经四十五六岁了,所以在历史的叙述中总会忍不住穿插当下 的事件, 以及对事件的一些评论。这些笔触轻松幽默之余,也饱含对现实的 辛辣而隐讳的讽喻,这样就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难度。怎么解决这个问 题呢? 梳理:每篇文章文末的日期以及《小引》中关于十篇文章写作地点的介 绍。 明确:十篇文章都写于 1926 年,《狗·猫·鼠》写于 2 月 21 日,《阿长 与<山海经>》写于 3 月 10 日,《二十四孝图》写于 5 月 10 日,《五猖会》写 于 5 月 25 日,《无常》写于 6 月 23 日,这几篇文章都写于北京;《从百草园 到三味书屋》写于 9 月 18 日,《父亲的病》写于 10 月 7 日,《琐记》写于 10 月 8 日,《藤野先生》写于 10 月 12 日,《范爱农》写于 10 月 18 日,这五篇 文章都写于厦门。 2.思考: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小引》的开篇就说:“我常想在纷扰中 寻出一点闲静来…… ”。那么当时到底都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作者从北京经 过了一段流离的时日,到了厦门大学任教?鲁迅先生当时面临着哪些“纷扰 ” 呢?这就需要我们通过了解背景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 先生鲁迅。 介绍:三个相关背景——女师大风潮、现代评论派、三·一八惨案。 补充:女师大风潮,鲁迅得罪了“政界 ”;现代评论派,鲁迅得罪了“学
界 ”。随着北京政局的恶化,鲁迅的处境也越来越险恶,他不得不在这年 8 月 离京南下。同年 9 月,鲁迅从北京转入厦门大学任教,然而这里并非是一片 净土,打击和压迫更甚,斗争也愈来愈激烈。而早在 1923 年,与兄弟周作人 失和,让鲁迅失去了志同道合的亲人,剥离了鲁迅的归属感,让他陷入困境。 此外,疾病缠身使得鲁迅身体和心灵受到双重折磨,病中人的情感本就脆弱, 外加离家避难,心中的苦闷与孤寂难以排遣。低谷期的鲁迅对人生的思考、 对社会的评析和由此产生的怀旧情绪必须找到宣泄的出口,《朝花夕拾》便成 了他排遣的工具。现实的不如意,往往会让人回想起曾经的美好,鲁迅便把 对童年的回忆当作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于是就有了我们看到的回忆性散文 集《朝花夕拾》。 明确:鲁迅对往事的回忆并不是对现实纷扰的逃避,它包含有鲁迅的 理性的思考、深刻的批判以及改变现状的诉求。他由回忆中拾起的是自己的 初心,是爱,是慰藉,是继续斗争的勇气! 由此,我们看到笔耕不辍、以笔 战斗的鲁迅,他身上有一种斗士的不屈的意志,为正义而斗争到底的信心和 勇气!
1分 钟 小 结 作 业 任务四:小结作业 1.小结 在阅读《朝花夕拾》的过程中,我们会读到“两个 ”鲁迅:一个是成长 中的鲁迅,一个是中年的鲁迅,这几乎是回忆性散文的一个共同点。以后我 们在阅读回忆性散文的时候,可以关注文中的两个“我 ”——写作时“现在 的我 ”与回忆中“过去的我 ”。 2.布置作业 (1)思维导图二选一:依托《朝花夕拾》绘制鲁迅童年、青年的人际关 系图,或以地点变化为线绘制 “鲁迅的成长历程图 ”。 (2) 观看视频:请任选至少一部关于鲁迅先生的纪录片或影片观看, 推荐:《民国先生——鲁迅》《先生鲁迅》《百家讲坛——鲁迅》《鲁迅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