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题西林壁》 统编版 四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1 课时
学 校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学习目标 1.认识生字“缘 ”,会写“题、侧 ”等 5 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3.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学习 重难点 1.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2.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过大量的古诗词,初步掌握了古诗的学习方法,有一定的基础。教学时应 以读促讲,引导学生结合注释,通过想象画面来理解古诗。
教学辅助 1.多媒体课件。 2.学习任务单。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激趣导入,读懂题目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知道这是哪里的风景吗?对,庐山瀑布。唐代诗人李白曾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古诗《望庐山 瀑布》, 庐山的景色不只是瀑布,你看那峰峦雄伟的山峰,更是如此壮丽迷人。北宋诗人苏轼,游览庐山
之后,就写下了一首名篇《题西林壁》。
2.了解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有《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
图卷》等传世。
3.思考:从题目《题西林壁》中,你读出了什么?
明确:题,书写、题写;西林,指西林寺;壁,墙壁。题目点明了诗人题诗的地点,也点明了诗人游
玩的地方。
学习任务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听读古诗,然后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2.学习生字“缘”。
缘,左右结构,左窄右宽。书写时要注意:“纟 ”两个撇折平行;“彖 ”整体紧凑,头部宜小,中横
稍长,下部三撇平行、均匀。
3.理解诗意。
(1)横看成岭侧成峰
思考:哪两个字体现出了作者的观察角度?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别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明确:横看、侧看两个角度。横看成岭侧成峰。
(2)远近高低各不同
思考:诗人又是从什么角度观察的?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看到的景象一样吗?
明确:诗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看到的景象是不一样的。
(3)前两句大意: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
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4)想一想,为什么看庐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呢?
明确: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庐山的样子因人的观察角度不同而异,实际上赞美了庐山的雄奇壮观。
(5)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思考: 为什么会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你能用“之所以……是因为……”这样的句式来回答吗?
明确:“缘”的意思是因为。
之所以会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学习任务三:感受全貌,领悟道理
1.欣赏视频:庐山全貌
2.为什么诗人身在庐山中反而认不清它的真面目?
明确:因为诗人站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非庐山的全貌。
3.从这首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明确: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不同;我们看待事物要客观,要全面了解。
4.在做人方面,我们又获得了哪些启发呢?
示例:我们看人要全面,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缺点或优点,要从不同角度去看,既能看到别人的缺点,又
要看到别人的优点。
5.归纳总结。
庐山雄奇秀丽,千姿百态,但因为身处其中,无法窥其全貌。这两句诗蕴含哲思,启示我们:“当局
者迷,旁观者清”,人只有客观、全面地看待自己和别人,才能取长补短,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
主题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