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管理人民
稳定秩序
基层治理 社会保障
中国 古代 户籍管理、基层组织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现代 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
西方 古希腊 村社自治
中古 庄园自治、城市自治
近现代 自治市政、社会制度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历史大概念
《水浒》中的情节:
1、鲁智深杀完镇关西后,连个吃饭的地方都不敢去?
走到代州雁门县的时候落脚金老汉处,结果不长时间官
府就来打探?
2、武松在清河县犯了事,这一走不要紧,可把他的
亲兄弟武大郎害惨了?
中国目前总共有多少人口?
1443497378
这么确切的人口数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人口普查
——2021年5月11日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 南京玄武湖黄册库示意图
1、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
2、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课程标准
一、户籍制度的演变
二、基层组织与治理
三、救济与优抚政策
目录
何谓户籍制度?如何发展演变?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时期 具体史实
战国
秦
汉
东汉末年
两晋至南朝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自主学习——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
①地域性:控制人口,限制其流动;
②等级性:有特权户种等类别
③世袭性: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受制约,户籍世袭。如军户、匠户。
④多重功能:征发赋役维护治安功能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发展趋势
①历史悠久,由复杂到简单;
②户籍制度下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③与土地和赋税制度逐渐分离
④传统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
⑤由征发赋役为主的经济职能转向基层治理的政治职能。
五家为“伍”办法编排户口,无论男女
分类登记制度(户籍、宗室籍、宦籍、市籍
“编户齐民”
户籍散乱
重建户籍,“黄籍”、“白籍”“土断”
“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
管理更严、三年一造
主户(有地税户)、客户(无地佃户)
“诸色户计”、户籍世袭
袭明制管理松弛,作用削弱,永停编审
袭元制职业定户籍、造“黄册”
编户齐民制度
以户为单位来管理人民,是谓“编户”。同时废除过去封建体制下地方上原有的贵族、长老、族长等地方领袖,所有人统统是皇帝的臣民,是谓“齐民”,总称“编户齐民”。
大索貌阅
所谓“大索”就是清点户口,并登记姓名、出生年月和相貌,目的在于搜括隐匿人口;所谓“貌阅”,则是将百姓与户籍上描述的外貌一一核对,目的在于责令官员亲自当面检查年貌形状,以便查出那些已达成丁之岁,而用诈老、诈小的办法逃避承担赋役的人。
黄册和鱼鳞图册互为补充
黄册以户为主,使赋役之法确定,不易紊乱逃逸,重在征发徭役;
鱼鳞图册是土地登记簿,以田土为主,确定土地所有权,清理隐匿,重在征收田赋;
史料探究一: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功能及影响户籍制度演变的因素
、
史料一: 我国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秦国创建了“士农工商”四民体系,不迁不移,恒业不变,确了……“使民无得擅徙”为内容的户籍管理制度。……到了宋朝中叶,运用保甲法来管理户籍。元朝……将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不同类别的种户具有不同特权。明清的黄册登记制度同样强调不同人的不同特权。 ——摘编自《我国户籍制度及其历史变迁》
根据史料,指出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思考影响户籍制度演变的因素
功能:
影响因素:
①经济上:掌握人口变动情况,征发赋税徭役。(根本目的)
②政治上:维护社会安定,巩固统治;限制人口流动,维护等级特权。
政治: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政府的改革,如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的变化
经济: ①维护小农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需要
②商品经济的发展,人身依附关系的不断松弛;
文化:封建的等级制度和等级观念等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基层组织
社会治理
秦汉
唐朝
明朝
清朝
乡里制度
什伍组织
邻保制度
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四家为邻,五邻为保
十家牌法
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里甲制
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
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
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北宋
保甲制
基层组织的任务是征发赋役和维护稳定
基层社会治理,是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什伍组织
什
里
伍
百家
五家
十家
互相监督
里
保
邻
四家
五邻
百户
互相监督
邻保制度
十家总编为一牌,开列各户姓名,由十家轮流收掌。
县
保
甲
牌
牌长
甲长
=10户
=100户
保长
=1000户
史料探究二:中国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与原因
史料 中国古代社会,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十分重视,其乡村治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秦汉时的乡里制度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到唐宋时期政府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职责完备,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官役制的转折时期,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到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官役制,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
——摘编自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
根据史料,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
趋势: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官役制转变;
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
原因:①维护小农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需要②中央集权逐步强化③宗法观念及儒家思想的影响
史料探究二:中国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特点及意义
史料 在古代中国,县以下基层社会,由具有强烈自治色彩的家族、宗族、乡族等组织系列(里社保甲与行会等亦均以家族、宗族等实体组成)……成为国家末端政权的补充,起到所谓“结构—功能替代物”的作用。 费正清曾说:“地方长官是中央政府任命的该地唯一代表。这种表面地位造成的结果,就是地方长官只有在与当地士绅头面人物的密切合作下,才能做他的工作。”——摘编自张研、牛贯杰《清史十五讲》
根据史料,归纳古代中国基层治理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意义?
特点:①地方自治色彩鲜明;
②宗法关系扮演了重要角色;
③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
④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
皇权不下县
县下惟宗族
宗族皆自治
自治靠伦理
伦理造乡绅
意义:①有效治理了基层地方;
②稳定了基层社会秩序;
③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基层经济发展。
1、我国古代的社会救济的原因:
(1)自然原因: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每逢自然灾害发生时,人民生活缺少保障
(2)经济原因:农耕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3)政治原因:历代统治者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保证人口繁衍和生产活动,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
(4)文化因素:儒家的民本观念、仁爱思想的影响;佛教的慈悲为怀、善恶报应思想,道教的劝人积德行善、劝善去恶的思想。
周臣(明)《流民图》(局部)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课本102页: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每逢自然灾害发生时,人民生活缺少保障,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
作用:社会救济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有利于维护统治,缓和阶级矛盾。(经济?思想?)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二)措施
实施者 措施 侧重点
政府
(主体)
民间
(辅助)
宗族
慈善
组织
①建立仓储制度:
②尊老养老:
秦皇帝赐老人鸠杖;明优抚高年平民。
③抚恤鳏寡孤独群体:
唐朝开始专设机构,如唐设养病坊、宋设福田院、元设众济院、明清设养济院
宋朝开始,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如北宋范仲淹创设义田,赈济族人(义田,义学,义宅,义冢)
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善堂、善会等机构
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保证粮食供应
日常生活中的赈济
(结合教材,对救济与优抚措施加以概括,指出政府与民间各自的侧重点)
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义仓)
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的特点
国家立法保障并设专门机构实施
国家救济和社会救济相结合
涵盖面较广、扶贫方式手段多样化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特 点
①分类定级与扶持
⑤系统性扶持与临时性救助相结合
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的特点
②国家立法保障并设专门机构实施
③国家救济和社会救济相结合
④涵盖面较广、扶贫方式手段多样化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1)反映出明朝救济是怎样的状况?
(2)古代政府为什么要以法律形式规定对贫苦无依的人群进行救助?这样的法律规定能落实吗
以法律的形式明确社会救济的对象及范围,但也出现克扣救济物资的现象。
原因:
①显示出古代政府对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的重视;
②为了保证人口繁衍与生产力的发展;
③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不能落实的原因:
①古代生产力水平低,未达到能普遍救助的水平(根本);
②封建政府的阶级属性决定了其不可能对剥削对象予以全力救助(这种救助没有形成普遍化和经常化的机制,时有时无,覆盖面和力度都很有限);
③官吏的搜刮和监守自盗。
户籍制度 基层组织 社会治理 社会救济 优抚政策
秦
汉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分类登记
编户齐民
大索貌阅
户籍三年一造
分主户
与客户
诸色户计
编制黄册
永停编审
乡里制度
乡里坊村
里甲制
编制严密的保甲制
十家牌法
保甲制
邻保制度
什伍组织
常平仓制
置官仓和义仓社仓
宗族内部救助活动
慈善组织兴起
优抚老人
养济院
众济院
福田院
养病坊
赐鸠杖
政府对百姓人身束缚逐渐减弱
乡里制与保甲制逐步合一
宗族和慈善组织作用增大
课堂小结
①“以民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②促进阶层流动——注重国家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
③强调教化——发挥政府和社会组织的作用,救助与教育相结合,扶贫先扶志;
④一定的基层自治——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调动群众直接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⑤“为政以德”“德主刑辅、宽严相济”——坚持在以德治国的同时,健全社会治理的法律体系。
【思考】中国古代国家治理对当今的启示?
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实到城乡、社区。
——习近平
聚焦精准扶贫
共建小康社会
(2023·浙江)延载元年(694)八月敕:“诸户口计年将入丁、老、疾、应免课役及给侍者,皆县亲貌形状,以为定簿。一定以后,不得更貌。疑有奸欺者,听随事貌定,以付手实。”这种户籍管理办法是( ) A.黄籍登记 B.白籍土断 C.貌阅之法 D.诸色户计
【真题研析】
【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延载元年(694)”、“诸户口计年将入丁、老、疾、应免课役及给侍者,皆县亲貌形状,以为定簿”可知,唐朝实行貌阅之法,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C项正确;黄籍登记是西晋,排除A项;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实行白籍土断,排除B项;元朝实行诸色户计,排除D项。故选C项。
(2023·广东)王夫之在《宋论》中评论历史上某一基层制度时,认为聚乡村之民成兵达不到御敌的目的,贼寇一旦来袭,乡民便携家散去,“非什保之所能制”。这一基层制度是( )
A.邻保制度 B.保甲制度 C.十家牌法 D.里甲制度
【真题研析】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宋论》”可知,题干涉及时间是宋朝,据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时期实行保甲制度,B项正确;邻保制度是唐朝的,排除A项;十家牌法是明朝的,排除C项;里甲制度是清朝的,排除D项。故选B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