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望海潮》学案(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1《望海潮》学案(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6 07:04: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望海潮》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几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
2、在反复吟咏中,感受词的音律美和语言美,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感受词的意境美,整体把握词作的内容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阅读诗歌——文本梳理感知
1.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统摄全篇,总领全文,对杭州作了总体介绍。
2.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对钱塘美景和繁荣景象的喜爱之情
3.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比喻——霜雪:比喻浪花洁白如雪。
夸张——天堑:把钱塘江比作天堑,形容其波涛汹涌,不可逾越,无涯极言其无边无际。
拟人——怒涛:一“怒”字赋予人的形态,使人联想到须发俱张,横眉立目的狂暴之态,形象生动。
4.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从市井风貌着笔,写出了杭州城中富庶繁华的景象。
5.重湖叠巘(yǎn )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d“三秋”从时间着笔,点出桂花飘香的时节;“十里”从空间着笔,渲染荷花的面积之大。6..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莲娃:采莲的美女。
“弄”:写出吹笛人悠然自得的愉快心情。
“泛”:说明人们是在湖中歌唱。
“泛夜”“弄晴”,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渔翁的笛曲和采莲姑娘采菱的歌声,极富生活情趣。
“嬉嬉”:表现老叟怡然垂钓,采莲少女快乐穿梭的神态。
百姓安居乐业、生活愉快的盛世景象。
7.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高牙:牙旗,竿上以象牙饰之,将军之旗。借指孙何
“乘醉听萧鼓”——写宴酣之乐
“吟赏烟霞”——写山水之乐
权贵出行气派威风,有一呼百应之势。闲暇时,品酒赏乐,吟诗作画,赏玩山水,何等风流潇洒之乐事。
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正因为百姓各自安居乐业,官吏才有闲情逸致享受歌舞和美景,从侧面歌颂了他们治理有方,才使当地呈现出一片祥和的承平气象。
8.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好景:自然风光,都市繁荣,人民安定、富足——实指:孙何政绩卓著
【注释】 云树:树木远望似云,极言其多。 珠玑:珍宝。 盈:充满,言其多。 清嘉:清秀美丽。 菱歌泛夜:采菱女夜间在江上放歌。 嬉嬉:游乐貌。 莲娃:采莲女。 千骑:形容州郡长官出行时随从众多。 烟霞:山水美景。 异日:他日。
【学习过程】
二、了解感知
1、词的有关知识
(1)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2)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阕或片)
(4)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岳飞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5)风格比较:
A、婉约派: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 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等。
阴柔之美:如升初日、如云如霞、如烟如清风、如幽林曲涧、如珠玉之辉、秀雅恬静、安适柔媚,给人心旷神怡、轻松愉悦之感
婉约派四大旗帜:
“闺语”:李清照 “别恨”:晏殊 “情长”:柳永 “愁宗”:李煜
B、豪放派: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岳飞等;
阳刚之美:如霆如电,如重山峻崖,如长风出谷,如决大河,如奔骐骥,粗犷豪迈、雄伟刚劲,给人惊心动魄之感。
2、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 —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有《乐章集》,词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柳永的词集《乐章集》流传于世,存词二百余首。柳永词作大致分为三类:
一类写羁旅行役内容的词。
一类写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生活风尚。
一类描写男女情爱。
3、写作背景
柳永到杭州后,他的老朋友孙何正在当杭州太守,但孙何的门禁甚严,柳永是一介布衣,没办法见到孙何。柳永没有法子,只好写了这首词,请了当地的一位著名的歌女,吩咐她说,如果孙何在宴会上请她唱歌,她不要唱别的,就唱这首《望海潮》。后来,这位歌女在孙何的宴会上,反复地唱着首词,孙何就问这首词的作者,歌女说是你的老朋友柳三变写的,那时柳永还没有改名。孙何就请柳永吃了一顿饭,把他打发走了,后来也没有怎么提拔他。由这个故事来看,这首词是一首干谒词,目的是请求对方为自己举荐。
三、深入学习
1、整体把握全词内容。《望海潮》一词作者上下两阕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和美丽的?
【参考】上阕,“东南形胜”从地理角度,“三吴都会”从都市角度,“钱塘自古繁华”从历史角度概括杭州的繁华与美丽。(概括)后面“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写“都会”,“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侧重刻画“形胜”,“市列珠玑,户盈罗绮”侧重突出了杭州的富庶繁华,这几句具体描写了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分析)
明确:下阕,首先从湖山胜状、四时风物、昼夜笙歌和湖中人物四个方面穷其美好风貌;极写杭州百姓之安居乐业。(概括)“重湖叠巘清嘉”写出杭州湖山胜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出西湖四季皆美,人早到晚都有游兴颇浓的人群,他们或“羌管弄晴”或“菱歌泛夜”,无不洋溢着祥和欢乐的气氛。最后盛赞郡守孙何的声势和雅望,“烟霞”照应前边“云树”等自然景色,使对孙何的称颂与全词自然融为一体。(分析)
2、体会词的语言美。找出这首词里你所喜欢的优美词句,并用自己的话进行赏析。
【参考】“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垂柳含烟,薄雾如纱,彩桥似画,人烟阜盛,千门万户门帘轻摆,怡然安详。这是对杭州城的一个全景描绘,表现了杭州繁华与美丽。(概括)“烟”,水雾,细雨迷蒙之中,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柳丝细嫩,稠密,飘渺,如梦如幻,观之胜美。“参差十万人家”点出城市人气旺,人们都乐意在此安家,以此说明百姓安居乐业。(分析)作者以一游客的身份陶醉其中,喜爱之情溢于言表。(情感)
明确:(1)“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高耸入云的树木围绕江堤呈现蜿蜒迤逦之态,声势浩大的钱塘江潮波涛汹涌展示排山倒海之势。这是对钱塘江的特写。(概括)“绕”“卷”两字要重点赏析其妙处,形象、逼真。一“绕”字尽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霜雪”比喻浪花。一“卷”字又状狂涛汹涌,波浪滔滔之势。写出浪涛力度与气势,对浪花飞溅的情态写的更形象逼真。大有滔天浊浪排空来,排山倒海山可摧的气势。城外,烟云绿树环绕着江堤平沙,江水涌起的波涛如霜如雪,钱塘天险无边无涯。钱塘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写杭州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分析)我们分明感受到面对此情此景时涌动在作者内心的积极向上的澎湃激情。(情感)
(2)“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珠宝玉石遍陈于市,家家户户绫罗满柜,好一副繁华景象。(概括)“列、盈、竞”说明市民生活富庶,街市经济繁荣。(分析)
(3)“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出清秀美丽的西湖山水。(概括)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三秋桂花,也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十里荷花。青山绿水,鸟语花香,色彩艳丽,引人入胜。作者从时间和空间上在读者面前铺展开了一幅杭州西湖的迷人画卷。(分析)
(4)“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此句极富生活情趣。(概括)“弄”写出吹笛人悠然自得的心情,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泛”写出歌声荡漾,菱舟泛夜阵阵歌声在湖面荡漾、回响的景象。老叟悠然垂钓,幼童嘻嘻采莲,互文见义,好一派歌舞升平百姓安居乐业的盛世景象。(分析)
3、该词运用点染的表现手法,分析《望海潮》中哪些是“点”,哪些是“染” ?
【参考】点染手法:“点染”是诗词的一种艺术手法。“点”:抽象的评点(总写)“染”:具体的描述(分述)二者紧密相连,表达共同意境。【所谓“点”,指的是点名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如“念去去”(点离别情),“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用景色渲染烘托)“试问闲情都几许?”(点明闲愁)“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用三个景物渲染闲愁之多、广、连绵不断)
明确:(1)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总)——点;
居住环境华美,钱塘景观壮阔,百姓生活富有 (分)——染。
(2)重湖叠巘清嘉(总) ——点;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分) —— 染。
4、除了点染,善于铺陈也是此词的特色之一,请谈谈你的理解。
铺陈,又叫铺叙、铺排,多见于古体诗中,它运用叠句的手法,使句式反复、对称而又富于变化,在诗歌中主要起渲染烘托气氛的作用
参考:本词善于铺陈,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
5、这首词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作者仅用了寥寥数笔就将杭州城的繁华富庶,钱塘江的壮阔浩荡,西子湖的清嘉秀美,表达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艳羡。老百姓的安逸闲适,地方官的风流潇洒,表达作者对两浙转运使孙河的奉承。由此可看出,少年柳永对入世的殷切,对生活的热爱。
全词小结:
写作目的
1.赞美杭州的美好景致。
2.拜谒孙何,借以赞颂他政绩卓著,赞美孙何的执政能力和与民同乐的作风。
3.预祝他能早日被召回京城,并委婉表达希望孙何举荐提拔自己的愿望。
写作特点
1.工于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描写杭州的壮丽繁华,景象如画,不着一色,用白描的笔法,层层铺叙,写得淋漓尽致,开阔清新。
2.点染结合
上阙起首三句为点,点出杭州自然环境优越、长期繁盛的特点;展现了杭州城景色优美、百姓富足、人民安乐的繁华景象。
下阙“重湖叠巘清嘉”是点,直接点明西湖秀美动人的总体特点;从风物到人文进行渲染,全方位、多角度描绘了西湖美景及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