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
一、说教材
本文为高中语文必修下第六单元的首篇课文,单元要求是“通过虚构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反映社会生活,描摹人情世态,表达对人生的思索”。以同学们曾经接触过的鲁迅的现代经典作品开启本单元学习,体会鲁迅高超的写作技巧与极强的批判性,为学习后面的课文做铺垫。
《祝福》从新中国颁布的第一本教材起,一直在教材中占据一席之地。其收录于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彷徨》,“《彷徨》是鲁迅基于时代变化,社会变迁的视角剖析中国人现实的生存状态,对特定群体和个体进行深刻思考,开始在深沉悲悯的情怀中探索生命的深层意义。”本课围绕着祥林嫂这个中心人物投射当时社会人们的生活情景。
二、说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习小说中的写作技巧并解读重点语句,体会鲁迅先生的写作技巧与语言魅力。
2.解读小说主题,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欣赏小说的环境描写,和饱含深意的内容与情感,提高小说的鉴赏能力。
4.理解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与生存状况,对其内容能够产生共鸣并获得时代意义。
教学重点:
1.本文中人物角色的形象及祥林嫂前后变化的原因
3.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4.对比与讽刺等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1.结合文中人物形象,分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思考这个悲剧到底是谁的悲剧?
2.联系时代背景,多元化分析小说主题,找寻“真凶”。并结合当下,寻找对新时代的现实意义。
3.解读蕴含深意的句子。
三、说学情
小说《祝福》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对现代高中生而言有一定的距离感。同时,鲁迅先生又是“精神的圣斗士”,其文章饱含深意,较难体会。教师应从鲁迅身处的复杂时代以及他的经历来教学生“知人论世”,并结合当下社会存在的一些“共性”事件,激发学生思考迁移,从而领会文章的深意。
同学们在阅读小说中关注更多的是故事情节。对小说的理解常停留在感性的认识上,缺乏理性的思考。所以老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从情节入手,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人物形象,深入分析文章主题,学会鉴赏小说的方法,并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追问意识。
四.说教法 学法
教法
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采用以下三个方法。
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2、情景教学法法——设置具体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点拨法——师生互动,拓展思路
学法
同样,掌握良好的学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将采用以下两个方法。
1.自主探究法——学生思考,锻炼思维
2.合作学习法——交换意见,扩充视野
五、说教学过程
针对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 导入新课
回顾小说的基本知识,如小说三要素等。
本文故事性较强,人物角色较多,因此我将以剧本杀——“谁杀了她”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打破时代壁垒,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感,沉浸式体会祥林嫂所处的时代特征。学生根据预习的结果,选择自己的“身份卡”(小说中的人物角色)
第二环节 初读课文
(一)统观全文,全班交流。学生将预习归纳的人物形象梳理成“角色档案”,找出自身人物形象的特点。(由学生小组合作整理,教师进行引导补充。)
(二).以时间为线,理清文章脉络
还原案件经过,通过找寻具体的时间节点,理清文章的脉络,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打好基础。这一部分由学生独立思考并分享。
1.“四次雪花”、“三次春天”
2.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第三环节 精读文本
我将带领学生以小组探究的模式对本文重点句子进行分析,并提出以下两个问题,通过学生层层分析,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并找出“案件凶手”。
重点句分析
将选中句子进行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揣摩,体会鲁迅先生精简而饱含深意的语言。
提问:
1.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引导学生从小说情节的角度进行分析,即祥林嫂为什么去做工,为什么改嫁,为什么捐门槛,为什么行乞 站在鲁四老爷、柳妈等人甚至是祥林嫂自己的角度上。通过层层挖掘,寻找“杀手”。让学生明白封建礼教是一个操控的大手,而“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以此引发学生思考。
补充相关知识与概念
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封建迷信,宗教信仰。
这是谁的悲剧?
“这只是祥林嫂一人的悲剧吗?”设置疑问引发学生思考。
在这个问题中,我会让学生先思考回答,再根据同学们的答案进行深入讲解。例如,同学回答:是知识分子的悲剧,我会联系鲁迅其他文章对知识分子的剖析以及当时新文化运动中知识分子的特点进行讲解。带领学生从不同的人物身份进行解析。
第四环节 拓展和作业
拓展:1.补充学者对《祝福》主题与悲剧意义的多元化解读。
2.思考祥林嫂的故事在当时的社会意义。联系当下又有什么现实意义?(进行德育教育,立德树人,联系现实进行德育与价值观等正确引导。)
作业:与《伤逝》进行对比阅读。
板书设计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