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师大附中高二第一次月考试卷
高二年级生物试卷
卷I(选择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目要求,多选、不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 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是健康的保障。患下列哪种疾病时机体内环境成分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A. 1型糖尿病 B. 高原性肺水肿
C. 稀释性低钠血症 D. 镰状细胞贫血症
2. 图中甲为红细胞,A、B、C参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图中A代表组织液,可为甲提供氧气和养料
B. 血浆蛋白含量减少会导致B中液体的量增多
C. A、B、C的pH稳态与内环境中的某些离子有关
D. 内环境是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 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体全部体液构成的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B. 胃周围的血液中pH小于7.35~7.45
C. 当内环境的成分稳定时,人也可能患病
D. 血浆和组织液能相互渗透,所以二者各种成分的含量相差不大
4. 如图为人体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体液①含有激素、抗体、氨基酸、尿素、CO2等物质
B. ①中的血红蛋白含量减少可导致②内水分含量升高
C. ③内若产生乳酸会引起①、②、④丙pH的剧烈变化
D. ①、②、④是机体进行细胞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
5. 关于神经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大脑皮层言语区的H区神经细胞受损伤,患者不能听懂话
B. 主动运输维持着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差,这是神经细胞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C. 内环境K+浓度升高,可引起神经细胞静息状态下膜电位差增大
D. 谷氨酸和乙酰胆碱可作为神经递质参与神经细胞信息传递
6. 乙酰胆碱(Ach)持续刺激突触后膜会导致突触后膜出现脱敏现象,其机理如下图所示。下列对该过程的分析错误的是()
A. 状态①下钠离子通道关闭,但仍有其它离子进出该细胞
B. Ach与位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Na+主动运输到细胞内,细胞进入状态②
C. 乙酰胆碱酯酶失活也会导致状态③的发生
D. 脱敏可以保护神经元免受过度或过强的刺激
7. 用火柴棍由脚跟向前轻划新生儿足底外侧缘时,他的大脚趾会缓缓地上翘,其余各趾呈扇形张开。该现象在6~18个月大时逐渐消失。下列关于该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A. 新生儿完成这些动作属于非条件反射
B.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共同控制该动作完成
C. 该现象消失说明低级中枢的活动受高级中枢的调控
D. 在大脑中央前回的顶部有控制脚趾运动的代表区
8. 下列关于神经系统分级调节及大脑的高级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在躯体运动及排尿反射的分级调节过程中,还存在反馈调节
B. 暂时使用的号码容易遗忘是因为它属于感觉性记忆
C. 抗抑郁药一般都通过作用于突触处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D. 如果没有高级中枢的调控,排尿反射可以进行,但排尿不完全,也不能受意识控制
9. 2021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关于感知“温度与触觉受体”的发现,这其中最具代表就是辣椒素受体(TRPV1)的发现。研究表明,分布于皮下神经纤维膜上的TRPV1受体是一种离子通道,能被43℃以上的温度或辣椒素等物质活化,进而形成烫或辣的感觉,并使身体产生逃离伤害源的应激反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TRPV1受体可能是让钠离子流入细胞内,从而引发动作电位的产生
B. 嘴唇接触辣椒素后,痛觉的形成部位是在下丘脑
C. 触碰到烫的物品引发的应激反射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
D. 使用某种能与TRPV1受体结合的药物后,可能会阻断烫或辣的感觉的形成
10. 在膝跳反射的反射弧中,效应器是指()
A. 传出神经末梢 B. 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肌肉
C. 腺体 D. 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11. 用洗耳球对大鼠的角膜吹气,大鼠会不自主发生眨眼反射,此时可测量到眼眨肌电信号。对大鼠进行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发生了下图所示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作用于大鼠的声音信号属于非条件刺激 B. 经过训练后气流信号不再引起大鼠眨眼反射
C. 经过训练后大鼠对声音信号建立了条件反射 D. 若反复只给予声音信号刺激,已形成的反射不会消退
12. 某生物小组通过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生物组织材料维持pH稳定的机理。该小组以等量的肝匀浆、自来水和pH=7的磷酸盐缓冲液为实验材料,向三组溶液中加入酸或碱后,测定溶液pH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向溶液中滴加酸或碱
B. 在一定的范围内,三组溶液中,自来水的pH变化可能最小
C. 加入适量酸或碱后,肝匀浆与磷酸盐缓冲液的pH能基本保持稳定
D. 即使加入的酸或碱过多,肝匀浆的pH依然能保持稳定
13. 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组成的表述正确的是()
A. 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
B. 外周神经系统是由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组成
C. 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有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两者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D. 自主神经系统是传入神经的一部分,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14. 组织水肿是人体内组织液增多所导致的。下列关于组织水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增加,可能引起组织水肿
B. 组织水肿的发生与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有关
C. 血浆无机盐离子浓度变化可能会引起组织水肿
D. 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可能引起组织水肿
15. 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在兴奋传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兴奋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突触前神经元释放多巴胺与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
B. 突触小体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C. 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一定引起突触后膜兴奋
D. 兴奋只能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多个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16. 人受到惊吓时,一方面通过交感神经直接作用于心脏使心跳加快(方式一);另一方面还通过交感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使心跳加快(方式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心脏活动受交感神经支配,不受副交感神经支配
B. 方式一是神经调节,方式二是体液调节
C. 方式一的反应速度通常比方式二的快,两者作用范围均较局限
D. 两种方式进行信息传递的信息分子都有神经递质
17. 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
A. 不直接参与细胞内代谢活动
B. 都能和特定的物质或细胞结合后发挥特定的生物功能
C. 都具有高效性,且在细胞内外都能发挥作用
D. 在发挥作用后都被灭活
18. 人体胰液分泌的调节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促胰液素需经过血液运输到胰腺才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B. 促胰液素只有与胰腺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
C. 将盐酸直接注射到血液中,也可以通过途径二促进胰液的分泌
D. 途径一中,反射弧的效应器为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胰腺
19. 研究发现,将胃泌素释放肽注射到小鼠脊髓后,小鼠立刻会有抓痒行为;若在小鼠的脊髓里杀死表达胃泌素释放肽受体的神经元,不论向这些小鼠身上注射何种致痒物,小鼠都不抓痒。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胃泌素释放肽在突触间隙中通过协助扩散到达后膜完成信息传递
B. 胃泌素释放肽与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上的Na+通道打开,Na+内流
C. 将胃泌素释放肽注射到脊髓后,小鼠出现抓痒行为,属于非条件反射
D. 促进胃泌素释放肽受体基因的表达,可缓解或治疗瘙痒
20. 下列有关人体和动物激素及其在实践中应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甲状腺激素是一种含碘的氨基酸衍生物,碘元素位于氨基酸的R基中
B. 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在寒冷环境中会出现产热量急剧增加的现象
C. 临床上可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人体是否患有内分泌系统的疾病
D. 男运动员服用过多的雄性激素,会造成自身分泌的雄性激素相对减少
二、不定项选择题(共5小题,每题3分,计15分)每小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答案,少选得1分,多选、不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21. 俗话说“苦尽甘来”,但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即便在苦药里加糖,仍会感觉很苦。研究发现,甜味和苦味分子首先被味细胞(TRC)识别,经一系列传导和传递,最终抵达大脑皮层的CeA和GCbt区域,产生甜味和苦味(如下图,图中“+”表示促进,“-”表示抑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注:浅色TRC感应苦味;深色TRC感应甜味
A. GCbt产生的苦觉会抑制脑干中甜味神经元,因此需等到“苦尽”了才能“甘来”
B. 神经冲动在①(突触)处传递和②处传导形式分别为化学信号和电信号
C. CeA产生的甜觉不能传至苦味中枢GCbt,所以“甜不压苦”
D. 甜味和苦味分子引起大脑皮层产生相应感觉的过程属于反射
22. 下列关于下丘脑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下丘脑对垂体的调控,是通过分泌各种促激素释放激素实现的
B. 下丘脑可作为效应器分泌和释放抗利尿激素
C. 下丘脑可作为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机体渗透压的变化
D. 下丘脑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
23. 现有一组对胰岛素不敏感的高血糖小鼠X。为验证阿司匹林能恢复小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血糖恢复正常。现将小鼠X随机均分成若干组,下表表示各组处理方法及实验结果。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组别 1 2 3 4
处理方法 胰岛素 + - + -
阿司匹林 - + + -
生理盐水 - - - +
实验结果(血糖浓度) ? 高于正常 ? 高于正常
注:对胰岛素不敏感是指注射胰岛素后血糖浓度无明显变化:“+”表示有添加,“-”表示无添加,胰岛素和阿司匹林均用生理盐水配制
A. 第4组为对照组,该组实验小鼠应选择血糖浓度正常的个体
B. 第1、3组的实验结果(血糖浓度)应分别为:高于正常、正常
C. 了控制无关变量,三种试剂都应同时等量饲喂给小鼠
D. 该实验可以同时证明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
24. 某研究人员发现:刺激猫支配尾巴的交感神经(传出神经)后可引起尾巴上的毛竖立,同时心脏活动加速;如果将自尾巴回流的静脉结扎,再刺激该交感神经能引起尾巴上的毛竖立,但心脏活动不加速。下列对该实验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A. 猫尾毛竖立的同时心脏活动加速,可能是因为交感神经释放的物质由静脉回流至心脏
B. 本实验不足以说明经静脉回流引起心脏活动加速的物质一定是由交感神经释放的
C. 刺激猫支配尾巴的交感神经使尾巴上的毛竖立的过程不属于反射
D. 刺激猫支配尾巴的交感神经使尾巴上的竖立过程中一定没有发生胞吐现象
25. 蜘蛛毒液的主要毒性成分为多肽类神经毒素,其作用部位有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在该神经毒素的作用下,双重地阻断了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使骨骼肌呈舒张状态。某兴趣小组为探究该神经毒素对兴奋的传递和传导的影响他们做了如下假设,其中不合理的是()
A. 该神经毒素可能会抑制突触前膜对乙酰胆碱的释放
B. 该神经毒素可能会影响感受器的功能
C. 该神经毒素可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
D. 该神经毒素可能会阻断突触后膜上的氯离子通道
卷Ⅱ(非选择题,每空3分共45分)
26. 如图人体某部位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代表四种液体:
(1)若图示表示肌肉组织,则①②③中O2浓度最高的是_______(填数字代号);CO2浓度最高的是_______(填数字代号)。②中的O2进入①中被利用需要穿过_______层膜。此过程体现了内环境的作用是_______。
(2)打点滴和肌肉注射时,药物分别真接进入了图中的_______和_______(填数字)。
(3)若图示表示肝脏细胞,血液流向为②→⑤,在饥饿状态下,②处血糖浓度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⑤。此时发挥作用的主要激素是_______,其作用的靶器官是_______。
(4)人体的下列生理过程中,发生在内环境中的是_______。(多选)
①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②tRNA转运氨基酸③肝糖原水解为葡萄糖④乳酸与酸碱缓冲物质发生中和反应⑤血浆蛋白的合成
27. 肾上腺包括中央部的髓质和周围部的皮质两个部分,两者在结构与功能上均不相同,实际上是两种内分泌腺。如图是有关肾上腺分泌的部分调节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以下丘脑作为靶器官的激素有_________。
(2)人养成良好的午休习惯会形成“生物钟”,与该节律性控制有关的结构是_________,该结构还能感受渗透压变化。若午休时突然惊醒,其肾上腺素的分泌量会立刻大量增加,此过程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填“神经调节”“体液调节”或“神经—体液调节”)
(3)CRH兴奋试验是通过检查CRH分泌是否正常,进而判断被检查的人是否患有下丘脑病变或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症的一种方法,检查过程为:①清晨空腹安静状态下抽血查ACTH和皮质醇(GC中的一种)的含量,然后给予CRH 1 μg/kg静脉注射;②注射后15、30、60和90分钟时分别抽血查ACTH和皮质醇的含量,和注射前对比,即可做出判断。若被检查的人患有下丘脑病变,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被检查的人患有原发性肾上腺功能减退症,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
)河北师大附中高二第一次月考试卷
高二年级生物试卷
卷I(选择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目要求,多选、不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 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是健康的保障。患下列哪种疾病时机体内环境成分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A.1型糖尿病 B. 高原性肺水肿
C. 稀释性低钠血症 D. 镰状细胞贫血症
【答案】D
【解析】
【分析】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体内渗透压、温度、pH、化学成分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若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发生改变,则会引起相应的疾病,如血钙含量过低会引起肌肉抽搐,而血钙含量过高会引起肌无力。
【详解】A、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血糖的含量会高于正常值,A错误;
B、高原性肺水肿是由于突然升高的气压导致肺泡间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同时肺淋巴循环受阻造成肺内产生氧化物,引起炎症,此时组织液变多,内环境成分发生变化,B错误;
C、稀释性低钠血症是由于血浆中钠含量过低,内环境成分发生变化,C错误;
D、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因为基因突变引起的血红蛋白发生改变,因而镰刀形细胞贫血症不是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变化引起的,D正确。
故选D。
2. 图中甲为红细胞,A、B、C参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图中A代表组织液,可为甲提供氧气和养料
B. 血浆蛋白含量减少会导致B中液体的量增多
C. A、B、C的pH稳态与内环境中的某些离子有关
D. 内环境是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题图分析,甲为红细胞,A是甲生存的直接液体环境,所以A为血浆,B为组织液,C为淋巴液。
【详解】A、甲为红细胞,A是甲生存的直接液体环境,为血浆,A错误;
B、血浆蛋白含量减少会导致A渗透压降低,血浆中水分大量进入B(组织液)中,导致B增多,B正确;
C、内环境中的HCO3-、H2CO3等物质形成离子缓冲对,能够维持pH的稳定,C正确;
D、内环境是人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D正确。
故选A。
3. 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体全部体液构成的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B. 胃周围的血液中pH小于7.35~7.45
C. 当内环境的成分稳定时,人也可能患病
D. 血浆和组织液能相互渗透,所以二者各种成分的含量相差不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1、人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包括细胞内液(2/3)和细胞外液(1/3),其中细胞外液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为了区别于个体生活的外界环境,人们把这个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作内环境他们是体内细胞生活得内环境。
2、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和各成分的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液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详解】A、人体全部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是内环境,A错误;
B、胃周围的血液中pH在7.35~7.45之间,B错误;
C、当内环境的成分稳定时,人也可能会患病,如色盲等某些遗传病,C正确;
D、血浆和组织液能相互渗透,但两者所含蛋白质含量相差较大,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高,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低,D错误。
故选C。
4. 如图为人体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体液①含有激素、抗体、氨基酸、尿素、CO2等物质
B. ①中的血红蛋白含量减少可导致②内水分含量升高
C. ③内若产生乳酸会引起①、②、④丙pH的剧烈变化
D. ①、②、④是机体进行细胞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
【答案】A
【解析】
【分析】图示为人体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①表示血浆,②表示组织液,③表示细胞内液,④表示淋巴,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内环境。
【详解】A、①是血浆,含有激素、抗体、氨基酸、尿素、CO2等物质,A正确;
B、①中的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可导致②内水分含量升高,B错误;
C、当乳酸进入①血浆中时,因血浆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缓冲对,其中乳酸就与NaHCO3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从而达到了调节pH平衡的目的,C错误;
D、③是机体进行细胞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D错误。
故选A。
5. 关于神经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大脑皮层言语区的H区神经细胞受损伤,患者不能听懂话
B. 主动运输维持着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差,这是神经细胞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C. 内环境K+浓度升高,可引起神经细胞静息状态下膜电位差增大
D. 谷氨酸和乙酰胆碱可作为神经递质参与神经细胞的信息传递
【答案】C
【解析】
【分析】神经细胞钾离子外流是产生静息电位的基础,静息状态的神经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神经递质是神经细胞合成分泌的小分子物质,是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如肌肉细胞、腺体细胞等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目前已知的神经递质种类很多,主要的有乙酰胆碱、氨基酸类(如谷氨酸、甘氨酸)、5-羟色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
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W区是书写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写字(失写症);S区是运动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H区是听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听懂话(听觉性失语症);V区是视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失读症)。
【详解】A、由分析可知,大脑皮层言语区H区是听觉性语言中枢,若该区受损伤,患者不能听懂话,A正确;
B、细胞通过主动运输维持内外离子浓度差,静息电位是由于细胞内外的K+浓度差导致的,B正确;
C、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K+外流,内环境K+浓度升高,K+顺浓度梯度外流减少,膜电位差减小,C错误;
D、由分析可知,谷氨酸、乙酰胆碱、肾上腺素等,都可参与神经细胞的信息传递,D正确。
故选C。
【点睛】
6. 乙酰胆碱(Ach)持续刺激突触后膜会导致突触后膜出现脱敏现象,其机理如下图所示。下列对该过程的分析错误的是()
A. 状态①下钠离子通道关闭,但仍有其它离子进出该细胞
B. Ach与位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Na+主动运输到细胞内,细胞进入状态②
C. 乙酰胆碱酯酶失活也会导致状态③的发生
D. 脱敏可以保护神经元免受过度或过强的刺激
【答案】B
【解析】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详解】A、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膜电位,A正确;
B、Ach与位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Na+内流,属于协助扩散,B错误;
C、若乙酰胆碱酯酶失活,乙酰胆碱不能被分解而持续发挥作用,会导致突触后膜出现脱敏现象,C正确;
D、脱敏可以使通道蛋白关闭,避免突触后膜持续兴奋,可以保护神经元免受过度或过强的刺激,D正确。
故选B。
7. 用火柴棍由脚跟向前轻划新生儿足底外侧缘时,他的大脚趾会缓缓地上翘,其余各趾呈扇形张开。该现象在6~18个月大时逐渐消失。下列关于该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A. 新生儿完成这些动作属于非条件反射
B.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共同控制该动作完成
C. 该现象消失说明低级中枢的活动受高级中枢的调控
D. 在大脑中央前回的顶部有控制脚趾运动的代表区
【答案】B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为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构成。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人人生来就有,而条件反射是后天学习所得。
【详解】A、新生儿生来就可以进行这些动作,说明是非条件反射,A正确;
B、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主要控制心跳、新陈代谢等活动,B错误;
C、该现象在6~18个月大时逐渐消失,而新生儿6~18个月大时高级中枢逐渐发育完全,该现象消失说明低级中枢的活动受高级中枢的调控,C正确;
D、随着新生儿的成长发育,高级神经中枢逐渐发育成熟,如大脑中央前回的顶部逐渐发育成熟,就可以控制脚趾运动,D正确。
故选B。
8. 下列关于神经系统分级调节及大脑的高级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在躯体运动及排尿反射的分级调节过程中,还存在反馈调节
B. 暂时使用的号码容易遗忘是因为它属于感觉性记忆
C. 抗抑郁药一般都通过作用于突触处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D. 如果没有高级中枢的调控,排尿反射可以进行,但排尿不完全,也不能受意识控制
【答案】B
【解析】
【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效应器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2、负反馈调节的主要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
3、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大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调控。
【详解】A、膀胱充盈的压力产生的信号通过感受器和传入神经直接传到脊髓,在排尿中枢的控制下,膀胱壁收缩,尿道括约肌舒张,使尿液进入尿道。尿液对尿道的刺激可反射性地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使膀胱中的尿液排尽。所以排尿反射的调节过程中,存在正反馈调节,同理,在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过程中,也存在反调节,A正确;
B、感觉性记忆是转瞬即逝的,故暂时使用的号码容易遗忘是因为它属于第一级记忆,B错误;
C、抗抑郁药一般都通过作用于突触处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C正确;
D、排尿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如果没有高级中枢的调控,排尿反射也能进行,但脊髓对排尿的控制是初级的,排尿不完全,也不能受意识控制,D正确。
故选B。
【点睛】
9. 2021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关于感知“温度与触觉受体”的发现,这其中最具代表就是辣椒素受体(TRPV1)的发现。研究表明,分布于皮下神经纤维膜上的TRPV1受体是一种离子通道,能被43℃以上的温度或辣椒素等物质活化,进而形成烫或辣的感觉,并使身体产生逃离伤害源的应激反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TRPV1受体可能是让钠离子流入细胞内,从而引发动作电位的产生
B. 嘴唇接触辣椒素后,痛觉形成部位是在下丘脑
C. 触碰到烫的物品引发的应激反射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
D. 使用某种能与TRPV1受体结合的药物后,可能会阻断烫或辣的感觉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据题意分析,辣椒素受体TRPV1是细胞膜上的一种蛋白质,人体产生痛觉的原因是TRPV1能被辣椒中的辣椒素以及43℃以上热刺激等激活,并最终令人产生痛觉。
【详解】A、根据题中信息“神经纤维膜上的TRPV1受体是一种离子通道,能被43℃以上的温度或辣椒素等物质活化,进而形成烫或辣的感觉”可推知,TRPV1受体可让钠离子流入细胞内,从而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传递到大脑产生烫或辣的感觉,A正确;
B、痛觉的形成部位是在大脑,B错误;
C、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向的,触碰到烫的物品引发的应激反射,通过反射弧完成,在此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C正确;
D、使用某种能与TRPV1受体结合的药物后,可能使TRPV1受体失效,从而阻断与烫或辣相关的痛觉形成,D正确。
故选B。
10. 在膝跳反射的反射弧中,效应器是指()
A. 传出神经末梢 B. 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
C. 腺体 D. 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答案】B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①感受器:由传入神经末梢组成,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
②传入神经:又叫感觉神经,把外周的神经冲动传到神经中枢里。
③神经中枢:接受传入神经传来的信号后,产生神经冲动并传给传出神经;
④传出神经:又叫运动神经,把神经中枢产生的神经冲动传给效应器;
⑤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控制的肌肉或腺体组成,接受传出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引起肌肉或腺体活动。
【详解】结合分析可知,在反射弧中,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但在膝跳反射的反射弧中,由于反射后引起肌肉收缩,没有激素分泌,所以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即B正确。
故选B。
【点睛】
11. 用洗耳球对大鼠的角膜吹气,大鼠会不自主发生眨眼反射,此时可测量到眼眨肌电信号。对大鼠进行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发生了下图所示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作用于大鼠的声音信号属于非条件刺激 B. 经过训练后气流信号不再引起大鼠眨眼反射
C. 经过训练后大鼠对声音信号建立了条件反射 D. 若反复只给予声音信号刺激,已形成的反射不会消退
【答案】C
【解析】
【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必须依赖于反射弧的结构的完整性。反射的类型有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
2、无关刺激:无关刺激不引起机体产生反射。非条件刺激:非条件刺激能引起机体非条件反射。
【详解】A、非条件刺激能引起机体非条件反射,声音信号引起大鼠出现条件反射,所以不属于非条件刺激,A错误;
B、由图所示,经过训练后气流信号依旧能引起眨眼反射,B错误;
C、用洗耳球对大鼠的角膜吹气,声音信号和气流信号能引起大鼠发生眨眼反射,经过训练后,只有声音刺激,小鼠鼠眼眨肌还能出现电信号,说明对声音信号建立了条件反射,C正确;
D、条件反射建立之后,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强化,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最后完全不出现,因此,条件反射必须不断的强化,否则就会消退,D错误。
故选C。
12. 某生物小组通过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生物组织材料维持pH稳定的机理。该小组以等量的肝匀浆、自来水和pH=7的磷酸盐缓冲液为实验材料,向三组溶液中加入酸或碱后,测定溶液pH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向溶液中滴加酸或碱
B. 在一定的范围内,三组溶液中,自来水的pH变化可能最小
C. 加入适量酸或碱后,肝匀浆与磷酸盐缓冲液的pH能基本保持稳定
D. 即使加入的酸或碱过多,肝匀浆的pH依然能保持稳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血液中含有许多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也叫缓冲对,如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其作用是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详解】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向溶液中滴加酸或碱的量的多少,A错误;
B、在一定的范围内,三组溶液中,肝匀浆组的pH变化可能最小,自来水组的pH变化可能最大,B错误;
C、肝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如NaHCO3/H2CO3,加入适量酸或碱后能维持pH能基本保持稳定,磷酸盐缓冲液也能维持的pH能基本保持稳定 ,C正确;
D、肝匀浆的调节能力有限,加入的酸或碱过多,肝匀浆的pH不能保持稳定,D错误。
故选C。
13. 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组成的表述正确的是()
A. 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
B. 外周神经系统是由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组成
C. 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有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两者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D. 自主神经系统是传入神经的一部分,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答案】B
【解析】
【分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也可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
【详解】A、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大脑、脑干和小脑)和脊髓,A错误;
B、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其中脑神经有12对,脊神经有31对,B正确;
C、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主要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两大类,其中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C错误;
D、自主神经系统是传出神经的一部分,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D错误。
故选B。
14. 组织水肿是人体内组织液增多所导致的。下列关于组织水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增加,可能引起组织水肿
B. 组织水肿的发生与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有关
C. 血浆无机盐离子浓度变化可能会引起组织水肿
D. 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可能引起组织水肿
【答案】A
【解析】
【分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
【详解】A、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A错误;
B、人体的组织水肿与血浆渗透压降低或组织液渗透压升高有关,B正确;
C、血浆渗透压主要与蛋白质和无机盐有关,故血浆中无机盐离子浓度的变化可能会引起组织水肿,C正确;
D、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增多,会组织水 肿,D正确。
故选A。
15. 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在兴奋传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兴奋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突触前神经元释放多巴胺与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
B. 突触小体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C. 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一定引起突触后膜兴奋
D. 兴奋只能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多个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答案】A
【解析】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且存在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可以使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神经递质的释放是一个耗能过程。
【详解】A、高尔基体与突触小泡的形成有关,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与线粒体有关,A正确;
B、突触小体中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B错误;
C、神经递质有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的电位逆转,使突触后膜兴奋,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抑制突触后膜兴奋,不会造成突触后膜的电位逆转,C错误;
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需要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D错误。
故选A。
16. 人受到惊吓时,一方面通过交感神经直接作用于心脏使心跳加快(方式一);另一方面还通过交感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使心跳加快(方式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心脏活动受交感神经支配,不受副交感神经支配
B. 方式一是神经调节,方式二是体液调节
C. 方式一的反应速度通常比方式二的快,两者作用范围均较局限
D. 两种方式进行信息传递的信息分子都有神经递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体液调节是激素等物质通过体液运输进行调节,素调节是其主要内容,在神经-体液调节方式中,一般体液调节可以看做是神经调节中的一部分。神经调节的信号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神经递质 ) ,体液调节中的信号分子有激素、CO2等。
【详解】A、内脏的活动一般同时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A错误;
B、方式一通过交感神经直接作用于心脏使心跳加快,是神经调节;方式二通过交感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使心跳加快,是神经-体液调节,B错误;
C、方式一是神经调节,方式二是神经-体液调节,体液调节的速度通常比较慢,作用时间较长,而神经调节的作用时间短暂,神经调节作用范围均较局限,而体液调节作用范围均较广泛,即方式一的反应速度通常比方式二的快,作用范围均较局限,而方式二中存在体液调节,作用范围均较局限较广泛,C错误;
D、神经调节中的信息分子为神经递质,体液调节中的信息分子是激素等,两种方式中存在神经调节,因此两种方式进行信息传递的信息分子都有神经递质,D正确。
故选D。
17. 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
A. 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
B. 都能和特定的物质或细胞结合后发挥特定的生物功能
C. 都具有高效性,且在细胞内外都能发挥作用
D. 在发挥作用后都被灭活
【答案】B
【解析】
【分析】激素是内分泌细胞分泌,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多肽、脂质或氨基酸衍生物,与神经系统密切联系。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在细胞内外都能发挥作用,受温度、pH值影响。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
【详解】A、激素和神经递质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但酶可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A错误;
B、激素和神经递质是信息分子,需要与特定的受体分子结合,酶也需要与特定的分子结合催化化学反应,B正确;
C、激素调节属于体液调节,随着血液循环到达相应的组织器官,调节其生理过程;酶在细胞内或分泌到细胞外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神经递质不进入细胞,通过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发挥作用;激素和神经递质一般在细胞外发挥作用,而酶既可在细胞外起作用,也可在细胞内起作用,C错误;
D、激素和神经递质都在发挥作用后被灭活,酶在反应前后本身的性质不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B。
18. 人体胰液分泌的调节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促胰液素需经过血液运输到胰腺才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B. 促胰液素只有与胰腺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
C. 将盐酸直接注射到血液中,也可以通过途径二促进胰液的分泌
D. 途径一中,反射弧的效应器为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胰腺
【答案】C
【解析】
【分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
【详解】A、促胰液素是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需经过血液运输到胰腺才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A正确;
B、激素随着体液传送作用于靶细胞(胰腺),而靶细胞表面有与该激素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受体,据此可知促胰液素只有与胰腺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B正确;
C、将盐酸直接注射到血液中,不能促进胰液的分泌,因为盐酸刺激的部位是小肠黏膜,不是直接作用于胰腺,因此,不能通过途径二促进胰液的分泌,C错误;
D、途径一中,反射弧的效应器为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胰腺,D正确。
故选C。
【点睛】
19. 研究发现,将胃泌素释放肽注射到小鼠脊髓后,小鼠立刻会有抓痒行为;若在小鼠的脊髓里杀死表达胃泌素释放肽受体的神经元,不论向这些小鼠身上注射何种致痒物,小鼠都不抓痒。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胃泌素释放肽在突触间隙中通过协助扩散到达后膜完成信息传递
B. 胃泌素释放肽与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上的Na+通道打开,Na+内流
C. 将胃泌素释放肽注射到脊髓后,小鼠出现抓痒行为,属于非条件反射
D. 促进胃泌素释放肽受体基因的表达,可缓解或治疗瘙痒
【答案】B
【解析】
【分析】1、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2、根据题意,将胃泌素释放肽注射到脊髓后,小鼠有抓痒行为,说明脊髓里含有胃泌素释放肽受体的神经元,若在小鼠的脊髓里杀死表达胃泌素释放肽受体的神经元,不论向这些小鼠身上注射何种致痒物,小鼠都不抓痒,说明胃泌素释放肽应是由突触前膜释放的一种神经递质。
【详解】A、胃泌素释放肽在突触间隙通过自由扩散到达突触后膜,与后膜受体结合,完成信息传递,A错误;
B、胃泌素释放肽与受体结合后,引起小鼠的脊髓里的神经元兴奋,导致突触后膜上的Na+通道打开,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产生兴奋,有抓痒行为,B正确;
C、将胃泌素释放肽注射到脊髓后,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小鼠有抓痒行为,没有通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C错误;
D、促进胃泌素释放肽受体基因的表达,胃泌素释放肽受体数量增多,会加强瘙痒,D错误。
故选B。
20. 下列有关人体和动物激素及其在实践中应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甲状腺激素是一种含碘的氨基酸衍生物,碘元素位于氨基酸的R基中
B. 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在寒冷环境中会出现产热量急剧增加的现象
C. 临床上可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人体是否患有内分泌系统的疾病
D. 男运动员服用过多的雄性激素,会造成自身分泌的雄性激素相对减少
【答案】B
【解析】
【详解】A.根据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氨基酸的不同是由于R基不同,所以碘元素位于氨基酸的R基中,故A正确
B.垂体受损,其分泌的促激素会减少,导到受其控制的甲状腺激素等激素的分泌减少,新陈代谢降低,产热量减少,故幼犬在寒冷环境中不会出现产热量急剧增加的现象。B错误
C.内分泌细胞产生的激素要通过体液运输,所以在血浆中含有各种激素,因此临床上可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人体是否患有内分泌系统的疾病,故C正确
D.根据激素的反馈调节机制,如果体内雄性激素含量过多,会导致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促性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性激素量减少,从而使性腺分泌的雄激素减少,故D正确
答案选B
二、不定项选择题(共5小题,每题3分,计15分)每小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答案,少选得1分,多选、不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21. 俗话说“苦尽甘来”,但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即便在苦药里加糖,仍会感觉很苦。研究发现,甜味和苦味分子首先被味细胞(TRC)识别,经一系列传导和传递,最终抵达大脑皮层的CeA和GCbt区域,产生甜味和苦味(如下图,图中“+”表示促进,“-”表示抑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注:浅色TRC感应苦味;深色TRC感应甜味
A. GCbt产生的苦觉会抑制脑干中甜味神经元,因此需等到“苦尽”了才能“甘来”
B. 神经冲动在①(突触)处传递和②处传导形式分别为化学信号和电信号
C. CeA产生甜觉不能传至苦味中枢GCbt,所以“甜不压苦”
D. 甜味和苦味分子引起大脑皮层产生相应感觉的过程属于反射
【答案】AC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构成。图中①是神经末梢和细胞连接处,②是神经纤维。
【详解】A、据图中的信息解释“甜不压苦”的生物学机制是:感觉在大脑皮层产生,当动物摄入甜味物质,能在CeA产生甜的感觉,但该信息不能传至苦味中枢,所以甜不压苦,但如果摄入苦味物质,在GCbt产生苦的感觉,从图中可知,会正反馈作用于脑干中苦味神经元感觉更苦:同时抑制脑干中甜味神经元,因此“苦尽”才能“甘来”,A正确,
B、①是突触结构,神经冲动在①传导的形式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②是神经纤维,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电信号,B错误;
C、据图中的信息解释“甜不压苦”的生物学机制是:感觉在大脑皮层产生,当动物摄入甜味物质,能在CeA产生甜的感觉,但该信息不能传至苦味中枢,所以甜不压苦,C正确;
D、甜味和苦味分子引起大脑皮层产生相应感觉的过程缺少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不属于反射,D错误。
故选AC。
22. 下列关于下丘脑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下丘脑对垂体的调控,是通过分泌各种促激素释放激素实现的
B. 下丘脑可作为效应器分泌和释放抗利尿激素
C. 下丘脑可作为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机体渗透压的变化
D. 下丘脑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
【答案】AC
【解析】
【分析】下丘脑的功能:(1)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2) 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3) 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
(4)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详解】A、下丘脑对垂体的调控,是通过分泌各种促激素释放激素实现的,使垂体分泌促激素,A正确;
B、下丘脑可作为效应器分泌抗利尿激素,但该激素是由垂体释放的,B错误;
C、下丘脑可作为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机体渗透压的变化,从而对水平衡进行调节,C正确;
D、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D错误。
故选AC。
23. 现有一组对胰岛素不敏感的高血糖小鼠X。为验证阿司匹林能恢复小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血糖恢复正常。现将小鼠X随机均分成若干组,下表表示各组处理方法及实验结果。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组别 1 2 3 4
处理方法 胰岛素 + - + -
阿司匹林 - + + -
生理盐水 - - - +
实验结果(血糖浓度) ? 高于正常 ? 高于正常
注:对胰岛素不敏感是指注射胰岛素后血糖浓度无明显变化:“+”表示有添加,“-”表示无添加,胰岛素和阿司匹林均用生理盐水配制
A. 第4组为对照组,该组实验小鼠应选择血糖浓度正常的个体
B. 第1、3组的实验结果(血糖浓度)应分别为:高于正常、正常
C. 为了控制无关变量,三种试剂都应同时等量饲喂给小鼠
D. 该实验可以同时证明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
【答案】ACD
【解析】
【分析】1、胰岛素是由51个氨基酸形成的两条肽链所组成的蛋白质,是已知的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储存和利用葡萄糖,抑制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
2、题表表示验证阿司匹林能恢复小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实验结果,4个小组均选择对胰岛素不敏感的高血糖小鼠X为实验对象;因实验小鼠对胰岛素不敏感,第1组注射只用胰岛素处理,第1组实验结果血糖浓度高于正常;第3组同时采用胰岛素和阿司匹林处理,根据实验目的可知,第3组实验结果正常。
【详解】A、第4组注射生理盐水,表明第4组为对照,该实验目的是验证阿司匹林能恢复小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实验小鼠应该均为对胰岛素不敏感的高血糖小鼠,A错误;
B、高血糖小鼠X对胰岛素不敏感,则第1组血糖浓度高于正常,阿司匹林能恢复小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小鼠X的血糖浓度恢复正常,则第3组血糖浓度正常,B正确;
C、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如果饲喂则胰岛素会被消化成氨基酸被细胞吸收,故胰岛素不能通过饲喂添加,应该采用注射方法,C错误;
D、该实验只能证明胰岛素能降低血糖,但不能证明是唯一降血糖的激素,D错误。
故选ACD。
24. 某研究人员发现:刺激猫支配尾巴的交感神经(传出神经)后可引起尾巴上的毛竖立,同时心脏活动加速;如果将自尾巴回流的静脉结扎,再刺激该交感神经能引起尾巴上的毛竖立,但心脏活动不加速。下列对该实验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A. 猫尾毛竖立的同时心脏活动加速,可能是因为交感神经释放的物质由静脉回流至心脏
B. 本实验不足以说明经静脉回流引起心脏活动加速的物质一定是由交感神经释放的
C. 刺激猫支配尾巴的交感神经使尾巴上的毛竖立的过程不属于反射
D. 刺激猫支配尾巴的交感神经使尾巴上的竖立过程中一定没有发生胞吐现象
【答案】ABC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刺激猫支配尾巴的交感神经(传出神经)后可引起尾巴上的毛竖立,同时心脏活动加速,如果将自尾巴回流的静脉结扎,再刺激该交感神经就只能引起尾巴上的毛竖立,但心脏活动不加速,说明该交感神经支配心脏活动可能是通过分泌某种物质,通过血液运输起作用。
【详解】A、据题意,刺激猫支配尾巴的交感神经(传出神经)后可引起尾巴上的毛竖立,如果将自尾巴回流的静脉结扎,再刺激该交感神经能引起尾巴上的毛竖立,但心脏活动不加速,说明猫支配尾巴的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化学物质可由静脉回流至心脏,A正确;
B、本实验缺少对照实验,不足以说明经静脉回流引起心脏活动加速的物质一定是由交感神经释放的,B正确;
C、刺激猫支配尾巴的交感神经使尾巴上的毛竖立的过程不属于反射,因为反射弧结构不完整,C正确;
D、刺激猫支配尾巴的交感神经使尾巴上的竖立过程中存在递质的释放,因此会发生胞吐现象,D错误。
故选ABC。
25. 蜘蛛毒液的主要毒性成分为多肽类神经毒素,其作用部位有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在该神经毒素的作用下,双重地阻断了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使骨骼肌呈舒张状态。某兴趣小组为探究该神经毒素对兴奋的传递和传导的影响他们做了如下假设,其中不合理的是()
A. 该神经毒素可能会抑制突触前膜对乙酰胆碱的释放
B. 该神经毒素可能会影响感受器的功能
C. 该神经毒素可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
D. 该神经毒素可能会阻断突触后膜上的氯离子通道
【答案】BD
【解析】
【分析】神经元之间相连的结构是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
【详解】A、该神经毒素可作用于突触前膜,可能会抑制突触前膜对乙酰胆碱的释放,A正确;
B、该神经毒素可作用于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由题意不能推测出该神经毒素可能会影响感受器,B错误;
C、该神经毒素可作用于突触后膜,可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从而抑制乙酰胆碱起作用,C正确;
D、该神经毒素使骨骼肌呈舒张状态,可能会打开突触后膜上的氯离子通道,使骨骼肌被抑制,D错误;
故选BD。
卷Ⅱ(非选择题,每空3分共45分)
26. 如图为人体某部位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代表四种液体:
(1)若图示表示肌肉组织,则①②③中O2浓度最高的是_______(填数字代号);CO2浓度最高的是_______(填数字代号)。②中的O2进入①中被利用需要穿过_______层膜。此过程体现了内环境的作用是_______。
(2)打点滴和肌肉注射时,药物分别真接进入了图中的_______和_______(填数字)。
(3)若图示表示肝脏细胞,血液流向为②→⑤,在饥饿状态下,②处血糖浓度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⑤。此时发挥作用的主要激素是_______,其作用的靶器官是_______。
(4)人体的下列生理过程中,发生在内环境中的是_______。(多选)
①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②tRNA转运氨基酸③肝糖原水解为葡萄糖④乳酸与酸碱缓冲物质发生中和反应⑤血浆蛋白的合成
【答案】(1) ①. ② ②. ① ③. 5 ④. 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 ①. ② ②. ③
(3) ①. 小于 ②. 胰高血糖素 ③. 肝脏
(4)①④##④①
【解析】
【分析】分析图示,液体①是细胞内液,液体②是血浆,液体③是组织液,液体④是淋巴液。
【小问1详解】
氧气是通过红细胞运输,最后到达组织细胞,所以①②③中O2浓度最高的是②(血浆);二氧化碳是细胞的代谢产物,来源细胞内液,所以CO2浓度最高的是①(细胞内液);②(血浆)中的O2进入①(细胞内液)中被利用需要穿过的膜层数是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进入细胞膜(1层)+线粒体膜(2层),共5层;体现了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小问2详解】
打点滴是静脉注射,药物进入的是②(血浆);肌肉注射药物进入的是③(组织液)。
【小问3详解】
在饥饿状态下,肝糖原会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浆,所以②处血糖浓度小于⑤;此时发挥作用的主要激素是胰高血糖素,其作用的靶器官是肝脏。
【小问4详解】
①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是发生在突触间隙,属于组织液;②tRNA转运氨基酸,发生在细胞内液;③肝糖原水解为葡萄糖,发生在细胞内液;④乳酸与酸碱缓冲物质发生中和反应,发生在组织液;⑤血浆蛋白的合成,发生在细胞内液,所以发生在内环境中的是①④。
27. 肾上腺包括中央部的髓质和周围部的皮质两个部分,两者在结构与功能上均不相同,实际上是两种内分泌腺。如图是有关肾上腺分泌的部分调节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以下丘脑作为靶器官的激素有_________。
(2)人养成良好的午休习惯会形成“生物钟”,与该节律性控制有关的结构是_________,该结构还能感受渗透压变化。若午休时突然惊醒,其肾上腺素的分泌量会立刻大量增加,此过程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填“神经调节”“体液调节”或“神经—体液调节”)
(3)CRH兴奋试验是通过检查CRH分泌是否正常,进而判断被检查的人是否患有下丘脑病变或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症的一种方法,检查过程为:①清晨空腹安静状态下抽血查ACTH和皮质醇(GC中的一种)的含量,然后给予CRH 1 μg/kg静脉注射;②注射后15、30、60和90分钟时分别抽血查ACTH和皮质醇的含量,和注射前对比,即可做出判断。若被检查的人患有下丘脑病变,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被检查的人患有原发性肾上腺功能减退症,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肾上腺素、GC(糖皮质激素)和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2) ①. 下丘脑 ②. 神经调节
(3) ①. ACTH和皮质醇含量均增加 ②. ACTH含量增加,皮质醇含量基本不变
【解析】
【分析】分析图可知:CRH刺激垂体,使垂体合成并分泌ACTH,ACTH作用于肾上腺皮质,肾上腺皮质合成并分GC,当GC含量升高时会反馈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从而维持GC含量的稳定;当ACTH含量上升时,也会反馈抑制下丘脑的分泌活动;相关神经接受某种刺激后会支配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会促进下丘脑合成并分泌CRH。
【小问1详解】
图中肾上腺素以下丘脑作为靶器官,促进下丘脑合成并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血液中GC和ACTH含量增多时,均会反馈作用于下丘脑,从而抑制下丘脑的分泌活动,进而维持了ACTH和GC含量的相对稳定,故图中以下丘脑作为靶器官的激素有肾上腺素、GC和ACTH。
【小问2详解】
下丘脑是与生物节律性控制有关的结构。午休时突然惊醒意味着受到了惊吓等,肾上腺素的分泌量立刻大量增加,该过程反应迅速,为神经调节。
【小问3详解】
若被检查的人患有下丘脑病变,则注射CRH后,分别在注射后15、30、60和90分钟时抽血查ACTH和皮质醇的含量,与注射前对比,ACTH、皮质醇的含量均逐渐上升;若被检查的人患有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则注射CRH后,分别在注射后15、30、60和90分钟时抽血查ACTH和皮质醇的含量,与注射前对比,ACTH含量增加,皮质醇的含量无明显变化。
【点睛】本题考查了激素的分级调节和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等知识点,需要学生在平时多注意积累;把握题图中的关键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够利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题目中的信息进行解答题目是必备的能力。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