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06 17:09: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古代中国中央官制的中枢机构演变可分为三公、三省、二府和内阁军机四个时期。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汉武帝时建立了三公九卿制
B.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交付尚书省执行
C.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简化了理政手续,提高了效率
D.明太祖废除了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
2.《左传·桓公二年》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cuī)。”。这段文字说明了( )
A.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 B.民本思想观念的产生
C.祖先政治上的威望增强 D.宗法观念的不断削弱
3.“周人克商成功后,不仅占据了殷商旧地,而且扩展了势力范围。但领土广袤,仪靠中央王朝难以控制,边陲之地更是鞭长莫及,然当时危及王朝生存者不仅有中原地区之殷遗民,更有四方所谓戎狄蛮夷。”为此,西周( )
A.确立了中央集权制 B.实施了分封制
C.倡导华夏一统观念 D.削弱贵族特权
4.西周时期,诸侯只要执行周王室的命令,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就会在比功、协虑、补灾、结好、交福、赞喜等方面得到周王的关怀,表现突出的还会得到周王赏赐的财物珍宝。如果诸侯出现反叛行为,周王就会起兵讨伐。由此可见,西周时期( )
A.宗法分封占主导地位 B.地方治理呈现理性化
C.贵族政治实现等级化 D.中央集权制趋于完善
5.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的监察制度体系臻于完备。宋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以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的、以督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可见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 )
A.适应了古代专制权力强化的趋势 B.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
C.保障了监察权力机构的高效运作 D.缓和了官员内部的矛盾
6.《战国策》记载齐宜王见颜斶,曰:“履前!”属亦曰:“王前!”。《晋书·庾峻传》这样描绘秦朝,“秦塞斯路,利出一官”“虽有处士之名,而无爵列于朝者,商君谓之六蝎,韩非谓之五蠢”。《离骚》当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引起汉代士大夫共鸣。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重视社会教化 B.皇权专制制度建立
C.中央集权发展结果 D.儒术治国成为主流
7.殷商王朝始终强调自己“君权神授”,但是代表着“天命”的王权却被无情地推翻了。因而,这种“天人关系”不得不进行调整,这种调整即“殷周之变”:从“君权神授”到“以德配天”。这种变化表明,西周统治者( )
A.注意减轻百姓的赋税 B.具有初步的民主思想
C.与贵族共同治理国家 D.认识到德治的重要性
8.商朝最强盛的时期,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武丁以后,商统治渐衰,西方的周部族日渐强大。商纣在位后期,出现了三分天下周人有其二的局面。据此推知,商朝中央对地方( )
A.实施垂直管理 B.依靠血缘维系
C.管理较为松散 D.任命官吏管辖
9.每年的春节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zhēng”“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中央权力高度集中
C.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D.独断性和随意性
10.东汉末年,为镇压黄巾起义,汉灵帝选任重臣担任州的行政长官,“出(刘)焉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太仆黄琬为豫州牧,宗正刘虞为幽州牧,皆以本秩(保持原先的职位)居职。州任之重,自此而始”;以前边地刺史和太守主兵的制度,也由边境州郡推广至腹地。以上举措的影响是( )
A.造成了地方割据的局面 B.强化了皇帝的专制权力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D.有利于对地方官员监察
11.唐玄宗时,正式设置翰林学士院,直接听命于皇帝,参与起草国家政令文书;至唐肃宗时,翰林学士们与“中书门下”共掌中书。皇帝调整中枢权力机构的目的是( )
A.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B.加强对朝政的控制
C.增加官员晋升途径 D.剥夺中书门下职权
12.元朝时,中央有中书省和御史台,地方有行中书省和行御史台。忽必烈曾经得意地宣称:“中书省是我的左手,枢密院是我的右手,御史台是用来医治左右手的。”由此可见,元朝( )
A.监察权完全不受行政权干预 B.行省制度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C.地方割据问题已被彻底解决 D.垂直管理与层级体制相结合
13.北宋建隆四年(963年),宋太祖下诏:各知府公事须知州等长吏与通判共同签署方可实行,“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此诏书旨在( )
A.防止武将拥兵自重 B.削弱州府权力 C.把财政权收归中央 D.加强中央集权
14.清初,皇帝的谕旨一般由内阁草拟,经内阁发六科抄出发送,其内容是公开的,称“明发上谕’’。自雍正帝开始,皇帝谕旨均由军机大臣拟定文书传递,不经由内阁,由军机处直接寄出,称为“廷寄”。这一调整旨在( )
A.提高中央决策效率 B.强化君主专制制度
C.防止泄露军政机密 D.精简政府行政人员
15.有学者认为,军机处的“生命力恰恰就在于皇帝对秘密政治的深刻认识和迫切需要从康熙朝到乾隆朝,以奏折、廷寄为核心的秘密政治有了很大发展,其间的关键,正是雍正朝军机处的成立”。可见,军机处的设立( )
A.加强了君主集权体制 B.是康乾盛世形成的基础
C.提高了中枢决策效率 D.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一中书省,二门下省,三尚书省。……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待门下省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即加予复核,这是对此项命令之再审查。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材料一中的“共主”指的是谁?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秦朝为实现君主“独制”而推行的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唐朝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的影响。
17.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创新,反映了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然后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
材料二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1)根据材料一,指出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实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推行郡县制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创新和变革”的表现。
18.战国至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次大转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以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要求建立更加严密的管理体制。同时,兼并战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也要求各国实行君主集权,改变春秋后期卿大夫专权纷争的现象。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各国纷纷进行变法,最终建立起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形态,为以后大一统专制帝国的出现奠定了制度上的基础。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城。……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失在于制,不在于政,周事然也。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
——柳宗元《封建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列举两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并概述该时期变法运动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周、秦、汉初“有天下”的地方行政制度,分别用一句话阐明作者所论周秦之失之所在。
19.地方行政机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演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伯、仲、叔、季,长幼之次也。故通谓国衰为叔世,将亡为季世。昔周公伤彼夏、殷二国叔世,疏其亲戚,令使宗族之不同心以相匡辅,至于灭亡。故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藩篱,屏蔽周室。言封此以下文、武、周公之子孙为二十六国也。此二十六国,武王克商之后,下及成康之世,乃可封建毕矣。
——杜预注、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卷15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初年实施分封制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周初分封的二十六国的类型,并各举一例说明。
材料二郡县之间构成层级,下级对上级负责,郡之下设若干县,县的大小事务及重大决定皆须经过郡的管制,并且县应定期向郡汇报,郡也定期上计于中央,说明管辖内的具体情况,以便上级了解下情,这是确定赏罚和升降的重要标准。某一任郡守或县令一旦任职,并非终身制,而是有一定任期,官吏的任职地方也会随时调动,不是只任职于某一固定区域,官员流动性较大,这就不易形成割据一方的地方豪强。官吏之职位由国君任命,理应对国君效忠,因此国君能更加有力地控制郡县官吏,也能更好地管理地方,并且能把所有权力集中于自己手中。
——朱海涛《郡县制与中华文化大一统格局之形成》
(2)根据材料二,概括郡县制的特点。综合材料一、二指出从先秦到秦汉地方行政制度变化的核心特征。
材料三忽必烈建元朝后,正式在朝廷设置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时称“都省”。不久,又沿用前朝旧例,频繁派中书省宰执带相衔临时到某一地区负责行政或征伐事务。如中统和至元前期的陕西四川行省、河东行省、北京行省、山东行省、西夏中兴行省、南京河南府等路行省、云南行省、平宋战争前后的荆湖行省、江淮行省等。其中,设立于至元十年(1273年)的云南行省等,已带有地方最高官府的色彩。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元朝行省的性质,结合所学分析元朝行省制度的影响。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简化了理政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君主专制,C项正确;秦朝时期,设立三公九卿制,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排除B项;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而非明太祖,排除D项。故选C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材料引文大意是:天子建诸侯,诸侯立卿大夫,卿立下级之卿或大夫,大夫立下级大夫,士以其子弟为隶级,庶人不再分等级而以亲疏为若干等级之别。反映了西周分封制、宗法制之下的社会等级秩序,A项正确;材料没有以民为本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尊崇祖先,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贵族等级制度和家庭尊卑秩序体现宗法观念发挥作用,而非不断削弱,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材料可知,西周建立后,为加强对全国的控制,抵御戎狄蛮夷的外来入侵,推行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B项正确;秦朝建立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观念逐渐产生,排除C项;分封制是加强贵族特权,而非削弱,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句,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空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根据材料可知,诸侯尽到自己的责任、表现突出,就会得到肯定和赏赐,反叛就会遭到镇压,这体现了西周时期地方治理的理性化色彩,B项正确;材料既没体现“宗法分封”,也没有反映“贵族政治实现等级化”,排除A、C项;D项与西周时期的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至明清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宋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以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的、以督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加强,题干中的监察体系的演变正是受这一趋势的影响而形成的,说明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适应了专制权力强化的趋势,A项正确;监察体系逐渐向单一发展,不能用以说明中央的行政效率得以提高,排除B项;监察体系逐渐向单一发展,无法为监察权力机构的高效运作提供保障,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适应了专制权力强化的趋势,与官员内部矛盾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中国)。据材料《战国策》“齐宜王见颜斶”的例子及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皇权专制尚未建立,大臣并不完全听命于诸侯王,但秦朝“虽有处士之名,而无爵列于朝者”被称为“六蝎……五蠢”,那些在民间有名声,可是得不到皇帝认可,不能被皇帝任命的人被贬低,这体现了皇权对官僚体系的控制,司马迁在评价屈原时认为诚实对待君主反而被怀疑,忠诚却被奸臣诽谤,能不产生怨恨吗,更体现了君主的权力和忠君的思想,这种变化整体反映了皇权专制制度的确立,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社会教化的重视,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学在战国时期并非主流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从‘君权神授’到‘以德配天’。”并结合所学可知,“敬德”是因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有德才会得到上天的保佑。“保民”,是因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保民”实际上就是保社稷、保国家。周公提出“以德配天”是夏商以来中国思想从敬鬼神到重人事的一大转变,认识到德治的重要性,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减轻百姓的赋税的内容,排除A项;西周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只能说具有初步的民本思想,并非民主,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信息统治者认识到德治的重要性,并非与贵族共同治理国家,排除C项。故选D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在这种制度下,商王与方国、部族间的关系取决于商王国的实力,是一种比较松散的管理方式,C项正确;郡县制是典型的中央对地方进行垂直管理的制度,内外服制度属于间接管理,排除A项;分封制是依靠血缘维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内外服制度的地方官吏由方族首领担任,并不是中央任命,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中国。据所学可知,秦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中皇帝制度是重要内容之一,其突出特点就是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上的所用均为专用,别人不得擅用。根据材料“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可知,古代的避讳制度反映了皇权至上、皇帝独尊,C项正确;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是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材料涉及秦朝,而且材料也不能体现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中央集权,涉及皇权,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秦朝皇帝制度下皇权至上,没有体现皇帝制度的独断性和随意性,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末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东汉末年,皇帝选任亲重大臣担任州官,给予优厚待遇,让地方官员掌握地方军权等举措,助力了地方势力,造成了地方割据的局面,A项正确;材料现象强化了地方官而非皇帝的权力,排除B项;地方官权力地位的提高,削弱而非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排除C项;据所学,东汉后期,中央重臣担任刺史、太守等地方行政官员,权势、地位较高,不利于中央对地方官员监察,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唐朝。据题干及所学可知,从唐玄宗到唐肃宗时期,皇帝亲信的翰林学士的权力从起草政令到与“中书门下”共掌中书,反映了君权的加强,B项正确;翰林学士与中书门下共掌中书,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A项;翰林学士没有得到晋升,而是权力增加了,排除C项;翰林学士削弱了中书门下的权力,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时,中央有御史台和中书省,地方有行御史台和行中书省,行御史台和行中书省既是地方行政和监察机构,又带有中央派出机构的性质,体现垂直管理与层级体制相结合,D项正确;“完全不受干预”说法绝对,排除A项;材料除了提及行省制,还提及行御史台,B项内容不能完整准确概括题干信息,排除B项;元朝虽然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割据问题并没有能够彻底解决,排除C项。故选D项。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材料中“宋朝要求地方事务须通判参与才行”并结合所学,通判是宋代在地方设置牵制知州的官员,其职责是防止地方官员专权,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宋朝为了防止武将专权而实行“崇文抑武”,派文官担任地方官员,此诏书涉及知州和通判的关系,不是通判和武将的关系,排除A项;设通判主要是为了监督知州,而不是削弱州府的权力,排除B项;材料涉及财政、军事、行政等问题,不只是财政,C项片面,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材料反映的是皇帝的谕旨由内阁草拟到军机处直接拟定,由明发上谕到廷寄的变化过程,这减少了中转环节,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加强君主专制,B项正确;提高中央决策效率不是调整的主旨,排除A项;防止泄露军政机密也不是调整的主旨,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精简高层官员,排除D项。故选B项。
1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皇帝对秘密政治的深刻认识和迫切需要……正是雍正朝军机处的成立”可知,军机处的设立有助于皇帝对政治的整体控制,有利于强化君主集权的体制,A项正确;军机处是雍正时期设立,不会推动康熙时期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决策效率,但材料没有体现军机处与决策效率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清朝对文化造成严重摧残主要体现在文字狱,与军机处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16.(1)周王。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
(2)制度: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
积极影响: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提高了工作效率;这一制度也强化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周秦(中国)。据所学可知材料一中的“共主”指的是周王;秦朝在中央推行: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周秦(中国)。据材料二“ 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一中书省,二门下省,三尚书省”可知,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据材料二“ 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待门下省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即加予复核,这是对此项命令之再审查”和所学可得出,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这一制度也强化了皇权;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提高了工作效率;据所学可得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17.(1)实质: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影响: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对后世影响深远,形成了后世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模式。(任答两)
(2)表现:为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汉武帝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推行察举制;实行盐铁官营;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详解】(1)本题第一问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据材料“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可以得出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实质是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本题第二问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本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出影响: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对后世影响深远,形成了后世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模式。(任答两)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武帝时期。据材料“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表现为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汉武帝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据材料“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结合所学归纳出表现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推行察举制。据材料“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实行盐铁官营;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18.(1)运动:商鞅变法、李悝变法(吴起变法)
意义: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形态),以后大一统专制帝国的出现奠定了制度上的基础。
(2)制度:周——分封制,秦——郡县制,汉——郡国并行制
所在:周,失于诸侯割据纷争;秦,失于秦始皇专制暴政。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时期的中国。运动:结合战国时期的史实可分析出商鞅变法、李悝变法(吴起变法)
意义:根据材料“各国实行君主集权,改变春秋后期卿大夫专权纷争的现象”可分析出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形态),以后大一统专制帝国的出现奠定了制度上的基础。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周至汉朝的中国。制度:根据材料“裂土田而瓜分之”、“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可分析出周——分封制,秦——郡县制,汉——郡国并行制。
所在:根据材料“…失在于制,不在于政”可分析出周,失于诸侯割据纷争;根据材料“失在于政,不在于制”可分析出秦,失于秦始皇专制暴政。
19.(1)原因: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类型及举例:王族如燕国;功臣如齐国;先代贵族如宋国。
(2)特点:郡县之间是上下级关系,下级需要定期向上级汇报;任职有任期制;官员流动性大。
核心特征:中央强化对地方的管理;最高统治者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3)性质:具有地方行政机构和中央派出机构的双重性质。影响:紧密了中央和地方的联系,加强了中央集权;行省制度在元朝以后的明清时期继续沿用,影响深远。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西周初年(中国)。第一小问,关于西周初年实施分封制的原因,由材料“故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藩篱,屏蔽周室。”可知,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类型及举例:由材料“言封此以下文、武、周公之子孙为二十六国也。”并结合所学可知,周初分封的二十六诸侯国主要分为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其中王族如燕国,功臣如齐国,先代贵族如宋国。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先秦至秦汉(中国)。特点:由材料“郡县之间构成层级,下级对上级负责”、“并且县应定期向郡汇报,郡也定期上计于中央”可知,郡县之间是上下级关系,下级需要定期向上级汇报;由材料“某一任郡守或县令一旦任职,并非终身制,而是有一定任期,官吏的任职地方也会随时调动,不是只任职于某一固定区域,官员流动性较大”可知,任职有任期制;官员流动性大。特征:由材料“因此国君能更加有力地控制郡县官吏,也能更好地管理地方,并且能把所有权力集中于自己手中。”可知,先秦到秦汉地方行政制度下最高统治者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由材料“官员流动性较大,这就不易形成割据一方的地方豪强。”可知,中央强化对地方的管理。
(3)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元朝(中国)。性质:由材料“频繁派中书省宰执带相衔临时到某一地区负责行政或征伐事务”“设立于至元十年(1273年)的云南行省等,已带有地方最高官府的色彩。”可知元朝行省具有地方行政机构和中央派出机构的双重性质。影响:据所学可知,元朝的行省制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具有开创性的贡献,行省制度在元朝以后的明清时期继续沿用,影响深远;行省制度作为元朝时期的地方管理制度,紧密了中央和地方的联系,加强了中央集权。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