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06 17:11: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1947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文件,决定全面变革解放区“三三制”政权组织形式。要求“在土地改革中,应将解放区政权,改组为人民代表会议政权”;并具体规定“在乡村人民代表大会及政府委员会中,一般地贫雇农、新中农应合占三分之二,旧中农及其他劳动分子应占三分之一”。这反映出( )
A.中共坚定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正式形成
C.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D.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转变
2.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放弃了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中确定的总统制,而采取责任内阁制,临时大总统仅为国家元首而不掌握实权。这一变化反映出( )
A.辛亥革命初衷被放弃 B.对民主政治的追求
C.政党政治被立法认可 D.民主政治体制完备
3.1928年,国民党通过的《训政纲领》规定,“在人民未经政治训练及未完全了解实行三民主义以前,唯有党能代表全国人民负建国之大任”,“以国民党独负全责,领导国民,扶植中华民国之政权治权,而使之发展,以入宪政之域,固至为明显”。这一规定( )
A.意在构建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合法性 B.反映出国民党执政能力的提升
C.表明孙中山的宪政思想得到彻底执行 D.标志政党政治在中国完全破灭
4.1941年通过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中国共产党实施“三三制” ( )
A.推动了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 B.加强了中华苏维埃政权的建设
C.体现了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 D.巩固扩大了抗日民主统一战线
5.如下图是1945年中共领导的地方政府参议会第三次选举选出的议员构成饼状图。这反映出( )
A.国共两党合作的紧密性 B.抗日根据地民主的广泛性
C.苏维埃政府人员的复杂性 D.党的领导的社会基础被削弱
6.如图是新中国成立后,由沙兵创作的年画《选举的日子》,画面中两名社员正在催促参加选举的女代表,因为今天是投票的日子,社员们穿着新衣服,像过年一样喜庆。这副作品反映了( )
A.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实践 B.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的创建
C.民众踊跃地支援前线作战 D.土地革命运动的全面开展
7.民国初年,记者黄远庸写道:“今者党之问题,可谓波靡全国矣,一般之贤愚不肖,既尽驱率人于此围幕之中,旗帜分张,天地异色。……党人之视己党,则神圣之,其互相视,则仇仇之;无党人之视党也,则蟊贼之。”这种现象从本质上说明民国初年( )
A.政党政治缺乏社会基础 B.民主共和观念得到认同
C.不同社会阶层严重对立 D.民国政府人员组成复杂
8.中华民国建立后,国民党、进步党等政党纷纷登场。国民党骂进步党为“官僚党”,喋喋不休;进步党骂国民党为“暴民党”,没完没了。两党议员在国会开会时经常大打出手,国会大厅成了党人斗殴的场所。这体现了民国初年( )
A.阶层之间的分化较显著 B.民主政治的不成熟性
C.责任内阁制的弊端暴露 D.军阀势力的盘根错节
9.1912年12月,袁世凯召集政治会议,该会议只是一个咨询机构,袁世凯却想用它作为取代国会的立法机构,并利用政治会议解散了国会和各省议会。从中可以得知( )
A.政党政治具有影响力 B.防止复辟帝制具有紧迫性
C.《临时约法》处境堪忧 D.封建势力掌控行政机构
10.1939年晋察冀根据地所作歌曲《选村长》歌词中说:“今天要选一个好村长,能吃苦能耐劳,又积极又坚强,抗日工作积极干,不分男和女,只要热心肠,不选那些滑头鬼,不选那些白脸黑心狼。”这反映了晋察冀根据地( )
A.注重加强民众民主教育 B.实践了百花齐放方针
C.民主法制建设成效明显 D.民众平等意识的增强
11.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规定:“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的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大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的。”这一规定( )
A.反映了国民大革命的成果 B.是团结抗日的形势需要
C.是中共对民主制度的探索 D.是“左”倾错误的表现
12.党史百年历程中的某一特殊时期,毛泽东在为中央起草的“对党内的指示”中强调:“关于土地政策,必须向党员和农民说明,过去土地革命时期的一套办法不能适用于现在。”这一时期是(  )
A.国民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3.孙中山提出,人民是国家主人,就是有权的人,政府是专门家,就是有能的人,分别赋予权和能“四大民权”和“五大治权”,使人民手中的政权对政府手中的治权有支配作用,两者之间是主权者和执行者的关系,就相当于车主与司机的关系。孙中山意在强调( )
A.西方政体模式值得借鉴 B.政府治权应来源于人民
C.政权性质决定治权实施 D.社会治理需要制约平衡
14.1945年10月,中共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内蒙工作方针对晋察冀中央局的指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首先从各旗开始,争取时间,放手发动与组织蒙人的地方自治运动,建立自治政府。”该指示( )
A.使得内蒙古地区率先获得了解放 B.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
C.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功实践 D.体现中共对新型民主制度的探索
15.据统计,民国初年政党在北京有82个,上海80个,广州25个,南京16个,其他城市均在10个以下,北京、上海成为政党活动的两大集中地。这一现象( )
A.取决于经济发展与开放程度 B.有利于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C.反映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根源于国内政局发生激烈变化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
——[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与后毛泽东的中国》
材料二 我们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不能搞西方那一套。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我们说搞经济体制改革全国就能立即执行,我们决定建立经济特区就可以立即执行,没有那么多互相牵扯,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就这个范围来说,我们的效率是高的,我讲的是总的效率。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材料三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针对“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一谬误,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2)根据材料二,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的优越性,并运用所学相关史实简要说明。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政治制度发展趋势的认识。
17.【“制宪国大”与人民代表大会】
材料一 1946年11月15日,国民大会在南京开幕,出席者仅1355人,其中,国民党籍代表855名。因此,人民称这次大会是“党民大会”。“国大”的召开遭到共产党和民盟的一致反对,如周恩来在次日发表声明说:“国民党政府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已于昨天开幕了。这一‘国大’,是违背政协决议与全国民众,而由一党政府单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
——摘编自罗昊《1946年“制宪国大”合法性研究》
材料二 1954年5月底,全国基层选举工作全部结束,经过一年多的紧张工作,全国各地在21万余个基层选举单位,3.23亿登记选民中进行了基层选举,共选出基层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566万余名。在此基础上,又由省、市人民代表大会,中央直辖单位和军队及华侨单位分别选举产生1226名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其中,中共党员668人,占54.48%,党外人士558人,占45.52%。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能够充分代表人民的意志来制定国家宪法。1954年8月1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33次扩大会议,决定于1954年9月15日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摘编自光明日报出版社《共和国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46年“制宪国大”召开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国民党“制宪国大”相比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召开的意义。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解放区不断扩大,许多原来分散的、被隔离的小块解放区逐步连成一片,逐渐形成几个大的解放区。各地解放有先有后,具有十分复杂的地区差异性。中央决定将原先分立的各解放区政权适当合并,建立大行政区人民民主政权。1949年9月之前,先后建立了陕甘宁边区政府、东北人民政府、华北人民政府和中原临时人民政府及华中行政办事处等大行政区人民政权,从而形成一种大行政区制度。其行政制度大体上实行大行政区、省(行署)、县、乡(村)四级制。各大行政区人民政府委员会下设有办公厅、民政部、教育部、财政部、农业部、交通部、公安部等。另外,华北人民政府组织专门会议详细研究了村、县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条例,并草拟了村、县人民代表选举条例施行细则和选举手册。
——摘编自黄建红《解放战争时期的大行政区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行政区制度建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大行政区制度建立的意义。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基层秩序重构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国家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晚清民国时期主政者自上而下推行“地方自治”的努力,因传统势力的阻挠而归于失败,复兴“保甲制”的努力亦终究无法整合基层社会。于是中共在革命实践过程中;“政党下乡”所运用的组织化动员治理技术,在满足农民土地诉求的同时,进而萌发对中共组织的认同感。
——摘编自郭为桂《“组织起来”: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基层治理变迁》
材料二 当前,农村基层治理的生态发生了深刻改变,因此,需要扩大有序民主,健全三级联动的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多元参与的农村基层治理体制;推进城乡一体;加大财政支持,加快多元投入的农村社区建设机制,建构同心多圆的农村民主管理生态;加强顶层设计。
——摘编自陈荣卓等《农村基层治理能力与农村民主管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基层失序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近现代中国共产党在基层治理的实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据材料,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决定改变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三三制”的政权组织形式,开展土地改革,在乡村人民代表大会及政府委员会中保障贫苦农民和劳动者占据主要地位。结合所学,解放战争时期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转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大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材料所述政策转变是与社会主要矛盾的改变相适应的,D项正确;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政策,排除A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形成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排除B项;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12万人,一举突破黄河天险,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武汉,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排除C项。故选D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主要是为了限制袁世凯专权,因此材料中的变化反映的是对民主政治的追求,B项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近代中国以来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其变化不能说明初衷被放弃,排除A项;材料无关政党政治,排除C项;当时民主政治体制并不完善,排除D项。故选B项。
3.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8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训政纲领》规定由国民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的做法违背了孙中山的“主权在民”的初衷,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A项正确;据材料“唯有党能代表全国人民负建国之大任”“国民党独负全责”可知,国民党构建“一党专政”,与执政能力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是国民党的《训政纲领》,不是宪政,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国民党构建“一党专政”,没有说其他政党,“完全破灭”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4.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1年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三三制”是中共在抗日根据地为争取团结各阶级抗战而采取的政权组织原则,体现了边区政权的统一战线性质和中共与各抗日党派及无党派人士的民主合作精神,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扩大参政议政的群众基础,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D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根据地的“三三制”原则属于政治制度范畴,抗日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属经济领域,排除A项;据题干时间可以判断,材料涉及抗日战争时期,中华苏维埃政权存在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材料涉及时间是1941年,此时新中国还未成立,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5年(中国)。据本题材料“1945年中共领导的地方政府参议会第三次选举选出的议员构成饼状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地主、富农、中农、商人也参加了中共领导的政府,说明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不同成分的民众参与到中国的议员选举当中,这反映出抗日根据地民主具有广泛性,B项正确;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对国共两党关系作出判断,并且全面抗战时期两党关系既斗争又合作,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抗日根据地民主的广泛性”而不是“苏维埃政府人员的复杂性”,且抗日根据地议员的构成并不复杂,排除C项;该做法增强了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社会基础,排除D项。故选B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据本题材料及图片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该画作的主题为农村进行民主选举,反映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实践的景象,A项正确;画面信息与政治协商制度无关,排除B项;该画主题并非战争时期支援前线,排除C项;画面体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民主,与土地革命无必然联系,排除D项。故选A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民国初年(中国)。根据题干可知,民国初年,政党林立,相互攻讦,无党派人士对政党更是不够了解,说明这一时期国人对政党政治的本质并不了解,政党政治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A项正确;各政党“旗帜分张,天地异色”,说明各党派政见不一,并不是都支持民主共和,排除B项;材料是政党之间的矛盾,未提及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矛盾,排除C项;材料是政党林立,没有提及政府人员的构成,排除D项。故选A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初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民国初年,国民党等党派之间互相攻击,甚至在国会开会时大打出手,体现了当时民主政治尚不成熟,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阶层分化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与责任内阁制的弊端无关,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并非军阀势力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2年的中国。据题意可知,袁世凯意图用做为咨询机构的政治会议取代国会,这一做法违反了《临时约法》的规定,说明《临时约法》处境堪忧,C项正确;材料内容与政党政治没有关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袁世凯意图复辟,而不是防止复辟帝制,排除B项;材料内容并不能反映行政机构掌握在谁的手里,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939年晋察冀根据地”“只要热心肠,不选那些滑头鬼,不选那些白脸黑心狼”和所学可知,抗日战争期间,晋察冀根据地在民主选举过程中,注重对群众进行民主教育,A项正确;双百方针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提出的,排除B项;材料与民主法制建设成效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对群众的民主教育,未涉及民众的平等意识,排除D项。故选A项。
11.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1年(中国)。根据“所有的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大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的”可知这一规定是赋予工农掌握政权的权力,所以是中共对建立民主制度的探索,C项正确;国民大革命在1927年已经宣告失败,排除A项;1931年全面抗日战争尚未开始,这一规定并不是为了团结抗日,排除B项;这一规定是符合实际的,并不属于“左”倾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关于土地政策,必须向党员和农民说明,过去土地革命时期的一套办法不能适用于现在”并结合所学可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共在根据地实行“双减双交”政策,C项正确;国民革命时期,中共尚未出台土地政策,排除A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实行打土豪,排除B项;解放战争时期,中共进行土地改革,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近代(中国)。题干中孙中山提出的“人民是国家主人,是有权的人,政府是专门家,是有能的人”和“使人民手中的政权对政府手中的治权有支配作用”可知孙中山认为国家的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政府被人民赋予治权,同时人民可以对政府进行监督,B项正确;孙中山强调的是国家治理权的归属问题,而非国家治理的模式选择,排除A项;孙中山并未强调政权的性质和治权实施归属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孙中山强调了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并未体现出“制约平衡”,排除D项。故选B项。
14.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在抗战结束后,共产党就主张在内蒙古设立自治区,让少数民族当家做主,体现了中共对新型民主制度的探索,D项正确。材料不体现解放内蒙古,而且“率先”的说法体现不出来,排除A项。材料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关,排除B项;1947年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即内蒙古自治区建立,排除C项。故选D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出现源于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专制统治,D项正确;北京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开放程度并不比广州和南京高,但因为是民国首都,所以照样成为政党活动集中地,排除A项;资产阶级早在1895年公车上书即已登上历史舞台,排除B项;民国初年民主共和观念尚未深入人心,排除C项。故选D项。
16.(1)前提: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新中国的成立)。
成就: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2)优越性:执行力强,行政效率高。
说明:运用中国现代史相关史实,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得分。(至少给出2个论据)
(3)认识:政治制度的选择必须要符合本国国情;政治制度必须服务于广大人民的利益;政治制度的制定必须坚持民主化、法制化;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均可得分。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现代中国。第一小问前提,据材料一“在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是,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新中国的成立)。第二小问成就,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2)本题是特点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现代中国。第一小问优越性,据材料二“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等信息可知,执行力强,行政效率高。第二小问说明,运用中国现代史相关史实,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得分。如可以选择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等,然后结合历史事件的背景、内容、影响等加以说明。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现代中国。综合材料一二,从中国近现代民主建设的经验教训等角度思考可得出,政治制度的选择必须要符合本国国情,政治制度的制定必须坚持民主化、法制化。
17.(1)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国统区内出现反内战的爱国民主运动,国民党政府出现统治危机,国民党继续实行独裁统治。
(2)不同:国民党“制宪国大”是国民党一党操办,体现国民党一党专政;第一届全国人大是广泛的民主,体现了民主的原则。
意义: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巩固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解放战争时期。
根据时间1946年11月15日得出国民党发动内战,国统区出现反内战的爱国民主运动,国民党政府出现统治危机;根据材料“而由一党政府单独召开”得出国民党继续实行独裁统治。
(2)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后。
不同:根据材料“而由一党政府单独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能够充分代表人民意志来制定国家宪法”得出国民党“制宪国大”是国民党一党专政,第一届全国人大是广泛的民主,体现了民主的原则。
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得出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巩固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18.(1)适应解放区不断扩大、形成几个大的解放区这一新形势的需要;解放区存在差异性,不利于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集中力量进行全国规模解放战争的需要;推进解放区建设的需要等。
(2)便于各解放区统一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为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保障;加快子解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为基层人民参政提供有益探索;为新中国地方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奠定基础等。
【详解】(1)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解放战争时期。根据材料“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解放区不断扩大……逐渐形成几个大的解放区”得出适应解放区不断扩大、形成几个大的解放区这一新形势的需要。根据材料“各地解放区政权有先有后,具有十分复杂的地区差异性”得出解放区存在差异性,不利于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根据材料“建立大行政区人民民主政权……1949年9月之前”得出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集中力量进行全国规模解放战争的需要,推进解放区建设的需要。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解放战争时期。根据材料“研究了村、县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条例,并草拟了村、县人民代表选举条例施行细则和选举手册”得出为基层人民参政提供有益探索,为新中国的地方政权建立和巩固奠定基础。根据材料“从而形成一种大行政区制度”得出便于各解放区统一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方针和政策,为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保障。
19.(1)原因:传统势力阻扰地方自治;政府的管理措施无法整合基层社会;近代中国经济凋敝;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缺乏稳定的环境。
(2)评述:经济上,实施不同的土地,加强了人民对中共领导的认同感,采取一系列政策和制度设计;社会层面、融合统一的自治体系;提升了国家基层管理和现代化建设的能力。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由材料一“晚清民国时期主政者自上而下推行‘地方自治’的努力,因传统势力的阻挠而归于失败”可得传统势力阻扰地方自治;由材料一“复兴‘保甲制’的努力亦终究无法整合基层社会”可得政府的管理措施无法整合基层社会;结合所学近代前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实可得出近代中国经济凋敝,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缺乏稳定的环境。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由材料一“在满足农民土地诉求的同时,进而萌发对中共组织的认同感”可得出实施不同的土地政策,加强了人民对中共领导的认同感;根据材料一、二中的措施可得出采取一系列政策和制度设计;据材料二“健全三级联动的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城乡一体”“建构同心多圆的农村民主管理生态”可得出社会层面、融合统一的自治体系;据材料二“完善多元参与的农村基层治理体制”“加快多元投入的农村社区建设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可得出提升了国家基层管理和现代化建设的能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