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06 17:13: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战国时,因战争需要选官注重选军事人才;西汉注重于孝,故选孝才与廉才;隋唐开放而强盛,故注重实才;北宋后,皇权专制加强,注重遵道守义,故选奴才。这表明( )
A.古代选官制度随意性大 B.社会进步推动选官变革
C.社会需要决定选官方式 D.时代特征影响选官标准
2.西晋直谏之臣刘毅上书晋武帝司马炎,力主废除中正之制:“职名中正,实为奸府;事名九品,而有八损……古今之失,莫大于此!”此外,大臣卫瑾、司马亮、段灼也曾主张废止九品中正制。但最后却不了了之。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人才选拔困难 B.政权更迭频繁 C.士族挟持皇帝 D.士族势力强大
3.在《中国古代职官》一书中有这样的总结,两宋时期50%以上的进士出身平民;而在新旧《唐书》中记载的830名进士中、出身望族和公卿子弟者最多,高达71%,小姓为13.1%,寒素子弟仅占15.9%。据此可知,宋代科举制( )
A.维护了儒学主导地位 B.消除了阶层流动限制
C.推动了文官政治发展 D.录取人数大幅度增加
4.在秦统一前后的官吏教本中,政府对官吏提出了“审智民能,善度民力”和“喜为善行”的道德要求,并要求官吏做到“宽俗忠信”“慈下勿陵”,更将褒扬行善风尚作为官吏的治政职责。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秦国(朝)( )
A.统治思想发生变动 B.注重官员的道德修养
C.官吏考核体系完善 D.治理理念杂糅儒家思想
5.宋朝的“台谏”是御史台和谏院的合称,是最主要的监察机构。谏院对朝政遗缺、官员失职等行为进行规谏讽喻,专门提意见的。因为有制度性保证,台谏官敢说敢言,约束皇帝,监督宰相,有时集体对抗皇上,有时还与宰相联合对抗皇帝。“台谏”的设置( )
A.防止了朝廷中权臣乱政的出现 B.保证了政治清明
C.有助于减少当政者决策的失误 D.完善了监察制度
6.唐代的吏又称为流外官,是在朝廷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担任低级职务的人员。具备一定资历的流外吏员可以通过经史考试而升迁为流内品官,当时“尚书省二十四司及门下、中书都事、主书、主事等”,往往从流外吏员中选任。据此可知,当时( )
A.科举考试是入什的正途 B.选官兼顾才学和从政能力
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减缓 D.门阀士族政治影响力下降
7.两汉时期地方官推举人才主要参考乡间评议;魏晋时期由中央任命的中正官品评人才等级;隋唐以来科举选官由中央部门主持,有时皇帝还亲自参与选考。上述变化反映了( )
A.科研人才大量涌现 B.才学成为选官的唯一标准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官员选拔的标准完全不同
8.有学者认为,7世纪以来,中国政制的演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士人不断地进入政府,二是文化深深地融入政治。两者共存于国家权力之中,使国家权力逐渐成为一种与文化合一的权力。这一演进主要是基于( )
A.君士共治天下局面的形成 B.科举制度的创立和不断发展
C.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D.重文轻武治国思想得以落实
9.北宋初年,中央政府增设考课院负责州县官员的考核,对地方官考核的重点为劝课农桑、户口增益、剪除盗贼等,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地方官的升迁、平调或是抑黜。由此可知宋初( )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B.推动经济发展是官吏考核的重点
C.官员考核制度发生重大变革 D.地方官员的治绩受限于考核制度
10.魏晋选官制度明确规定中正官必须是中央政府在职高官,这实际上是将汉代的乡里清议纳入朝廷选举的轨道,这些高官对乡里清议的私家操纵也因此取得合法地位。这一制度的设计 ( )
A.改变了乡里评议的传统 B.保证了官员的文化素养
C.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体现了中央集权的诉求
11.明清时期对监察官员的任用,形成了“考选—吏部与都察院考察他们皇帝敕授—试用”的程序,即通过考选来筛掉不合格的官员。皇帝敕授后,官员并没有真正入职,他们必须经过试用期的考验,最后才能成为正式的监察官员。这些规定旨在( )
A.限制监察官员滥用职权 B.建立一支清廉高效的官僚队伍
C.保证监察行为规范有效 D.提高监察效率以维护封建统治
12.如表是部分唐朝诗人作品摘选。该表内容(  )
材料 来源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柴。 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 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白居易《三年为刺史》
莫言名与利,名利是身仇。 杜牧《不寝》
A.蕴含一定的廉政文化因素
B.体现出盛唐士人风骨高雅
C.反映出士人普遍重义轻利
D.说明诗人都具有高尚情怀
13.962年,宋太祖诏令“自今百官每五日内殿起居,以次转对,指陈时政得失。事关急切者,许不时上章,无以触讳为惧”。后又对科举取士之法略作改革,设“贤良方正直言敢谏科”。这些举措( )
A.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B.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
C.遏制了朝廷官员腐败 D.导致冗官冗费的发生
14.元代实现了台谏的完全合一,御史既领纠劾,又兼言谏。为保证御史言路畅通直至于君主,元朝还实行“实封之制”,“台臣言事,各许实封,须至御前拆”,“以防壅蔽之患”。这表明元代( )
A.监察机构的地位明显提升 B.君主专制有所加强
C.中枢制衡机制进一步完善 D.御史台监察权扩大
15.汉惠帝三年(前192年),“相国奏遣御史监三辅不法事,有辞讼者、盗贼者、铸伪钱者、狱不直者、繇赋不平者、吏不廉者、吏苛刻者、踰侈及弩力十石以上者、作非所当服者,凡九条”。它约束的范围限于京畿地区的京兆尹、左冯翊和右扶风。汉初此举( )
A.使地区性监察有法可依 B.大大扩充了御史台权力
C.确保了监察权的独立性 D.意在避免御史滥用职权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元代监察制度,同其他官制一样,亦是“以国朝之成法,援唐宋之故典,参辽金之遗制”为原则,因此颇具特色。中央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台在组织上分为两大部分:一为本台组织,一为隶属机关。本台组织除台内官员外,又有直辖之殿中司及察院。隶属机关即内八道肃政廉访司。元代以行御史台统率肃政廉访司监察地方。元代行御史台为地方最高监察机关,然而其下属监察机关各道肃政廉访司在监察权限上亦有相对独立性。《元典章》载:“弹劾行中书省、宣慰司,及以下诸司官吏奸邪、非违,刷磨案牍,行省、宣慰司,委行台监察;其余官府,并委提刑按察司(后改名为肃政廉访司)。”
——摘编自吴观文《论元代监察制度与官僚政治》
(1)根据材料,概括元代监察体制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其他朝代监察体制并加以阐述。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隋文帝杨坚即位后,废除九品中正制,确立了以考试选人的科举制,同时废除了由来已久的各级长官私人自辟属官的制度,一律改由中央任命。科举意为分科考试举人,其中以考儒家经典的明经和兼考诗赋、对策的进士为最重要的两科。应举者不限财产、门第,允许“投牒自举”(《旧唐书·杨馆传》)。考试一般每年举行,合格后获得任官资格,再由吏部考试,通过者正式进入官员系统。“取士不问家世”(《通志·氏族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宋朝汪洙《神童诗》,一说元朝高明《琵琶记》)。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代科举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宫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
材料三 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
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
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试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摘编自《袁世凯、赵尔翼、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官职完全由贵族垄断。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废除世卿世禄制度。虽然各国要职大多仍由宗室、同姓或大族担任,但是官吏都不再授给采邑,而是领取实物俸禄。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岁举孝廉的察举常科亦初步建立。同年,武帝还诏举贤良、文学,并亲加策试。汉武帝还在京师建立了太学,置博士弟子五十人,学成考试合格,可授予官职。东汉中后期,随着豪强大族经济力量的发展,察举和辟召都为豪强大族所垄断。
——摘编自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
材料二 罗马共和国时期,元老院是最高的权力机构,由前任国家长官及其他大奴隶主代表组成,掌握统治权。拥有批准、认可法律,批准当选的最高官吏,管理财政、外交、军事,以及实施重大宗教措施等实权。屋大维执掌政权后,他保留了共和制的各种政治机构:公民大会、元老院和共和时期的官制,但这些官员的权力都被他逐渐架空。从公元前28年到公元前11年,屋大维三次改组元老院,缩减名额,限定财产资格,从中清除了不合格者,安插了大量亲信。帝国内各种官职和人员也都唯元首之命是从。
——摘编自曾兮筠《罗马帝国的衰亡与官僚主义》
材料三 西洋某史家曾把中国两汉时代的历史,与罗马比较,他说:凡罗马衰亡的原因,中国都有的。却有一件事,唯中国所有,罗马所无,那便是(官员的)选举制度。观此,便知选举制度关系之重大了。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选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春秋到东汉选官制度的变化,说明察举制在两汉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元老院在罗马共和国时代和帝国时代不同的地位,并分析其地位变化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中观点的认识。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注重选择军事人才与兼并战争有关;隋唐时期注重选拔实才,与隋唐时期开放强盛有关;北宋之后选择奴才,注重遵道守义与皇权专制加强有关,这体现了时代特征影响了选官标准,D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每个时期的选官都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并非随意,排除A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皇权专制影响选官,但明清时期皇权专制并非社会进步,排除B项;明清时期社会仍旧需要实用人才,但此时期“注重遵道守义”没有满足社会需要,排除C项。故选D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西晋时期(中国)。据材料“此外,大臣卫瑾、司马亮、段灼也曾主张废止九品中正制。但最后却不了了之”可知,九品中正制发展到后期,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最后不了了之,说明士族势力强盛,D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人才选拔的难度,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政权更迭状况,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士族与皇帝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材料中介绍了唐宋进士的出身构成的情况,宋代相较于唐代进士中平民占比大幅增加,科举制度作为重要的选官制度,使士人阶层更多地参与到政治生活中,门阀贵族子弟等特权阶级对国家政治干预减少,有利于文官政治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宋代科举制发展对于以才取士的影响,而非对儒学的影响,排除A项;“消除了”一词表述过于绝对,与历史事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强调的是宋代科举制发展对于以才取士的影响,没有涉及进士的录取人数,排除D项。故选C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代(中国)。据材料可知,秦统一前后的官吏教本中,强调官吏的道德并褒扬行善风尚,这表明秦国(朝)注重官员的道德修养,B项正确;根据材料,秦国(朝)的统治思想并未因此而发生变化,排除A项;此时期这一体系初创,官吏的考核体系还未完善,排除C项;“忠”这一思想并不是儒家思想所独有的,不代表这时期治理理念杂糅儒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谏院对朝政遗缺、官员失职等行为进行规谏讽喻”“有时还会与宰相联合对抗皇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谏院可以规谏讽喻朝政遗缺、官员失职等行为,还可以约束皇帝,监督宰相,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减少当政者决策的失误,利于政治的清明,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防止了”过于绝对,排除A项;B项错在保证,“台谏”的设置有助于官员敢于直言,在皇帝面前建言,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完善了监察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材料“具备一定资历的流外吏员可以通过经史考试而升迁为流内品官”体现的是唐朝时期的官员选拔需要经过考试和具有基层经验,说明选官兼顾才学和从政能力,B项正确;唐朝时期官员入仕的途径多样化,排除A项;唐朝时期的科举制加快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C项;材料与门阀士族政治的影响力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两汉至隋唐时期。根据材料“两汉时期地方官推举人才主要参考乡间评议;魏晋时期由中央任命的中正官品评人才等级;隋唐以来科举选官由中央部门主持”可知,古代选官制度有乡举里选到中央评等,再到中央部门主持科举考试,甚至皇帝直接参与人才选拔,说明中央逐渐掌控了选官权,这反映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C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科研人才大量涌现的结论,表述错误,排除A项;古代入仕途径较广,如察举制看中德行,而九品中正制看中门第,科举制看中才学,才学并不是唯一标准,排除B项;题干主旨并不是对比不同时期选官标准的差异,选项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据材料“两者共存于国家权力之中,使国家权力逐渐成为一种与文化合一的权力。”可知,这是文人取士的选官模式,B项正确。中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排除A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秦郡县制的确立,排除C项;重文清武治国思想是北宋出现的,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对地方官考核的重点为‘劝课农桑、户口增益’”等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劝课农桑、增益户口’等既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又是经济发展的表现,由此可知宋初推动经济发展是官吏考核的重点,B项正确;加强对地方官的考核主要是对中央集权产生影响且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到宋代的官吏考核,材料缺乏对比信息,不能得出宋代官吏考核制度是否发生了变革,排除C项;考核制度会督促地方官员更好的实现治绩,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魏晋选官制度将汉代的乡里清议纳入朝廷选举的轨道,也就是把地方大姓控制的乡论转由朝廷控制,体现了中央集权的诉求,D项正确;这一制度的设计体现了中央集权的诉求,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科举制保证了官员文化素养,排除B项;科举制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九品中正制具有封闭性,排除C项。故选D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即通过考选来筛掉不合格的官员。皇帝敕授后,官员并没有真正入职,他们必须经过试用期的考验,最后才能成为正式的监察官员”,可知,通过各种考试合格监察人员,有利于提高监察效率,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D项正确;此举限制不了滥用职权,排除A项;材料突出的是对统治的维护,并不是为了建立清廉高效的官僚队伍,排除B项;材料突出的是监察效率对封建统治的影响,并没有突出监察行为,排除C项。故选D项。
1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材料“邑有流亡愧俸钱”“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莫言名与利,名利是身仇”表达的是唐朝部分诗人为官清廉的想法,蕴含着一定的廉政文化因素,A项正确;白居易生存于中晚唐,此时唐朝已经衰落,排除B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错在“普遍”,排除C项;材料与唐朝诗人的高尚情怀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962年的宋朝。根据材料“自今百官每五日内殿起居,以次转对,指陈时政得失。事关急切者,许不时上章,无以触讳为惧”“贤良方正直言敢谏科”等信息可知,宋太祖时期,要求官员敢于对国家政务的处理提出谏言,这有利于减少国家决策的失误,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制约皇权的相关信息,表述有误,并且材料所述允许贤良方正的敢于谏科不能制约皇权,排除B项;官员敢于谏言并不能遏制朝廷官员的腐败,表述不准确,排除C项;官员敢于谏言与冗官冗费的发生无必然联系,排除D项。故选A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元代(中国)。据材料“御史既领纠劾,又兼言谏。为保证御史言路畅通直至于君主……”,可知,元代台谏完全合一,监察机关对君主的规谏功能弱化,又实行“实封之制”,保证了监察官员上奏言事的秘密性,这表明了元代君主专制的加强,B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君主专制,并不是监察机构的地位,也不是中枢制衡机制,排除AC项;材料强调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并不是御史台监察权扩大,排除D项。故选B项。
1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影响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相国奏遣御史监三辅不法事,有辞讼者……凡九条”“约束的范围限于京畿地区的京兆尹、左冯翊和右扶风”可知汉初御史的监察范围有明确的规定,此规定也有一定范围的适用地区,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扩充了御史台权力,排除B项。材料“它约束的范围限于京畿地区的京兆尹、左冯翊和右扶风”说明监察权的独立性有限,排除C项。材料“约束的范围限于京畿地区的京兆尹、左冯翊和右扶风”说明御史监察的权力受到限制,但不能说明御史滥用职权,排除D项。故选A项。
16.(1)主要特点: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中央与地方监察机构相结合,体系相对完备;具有相对独立性。(言之成理即可)影响: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防止官员贪污腐败;服务于专制政体,实际效能有限。(言之成理即可)
(2)补充:西汉时期,汉武帝以后全国划分为13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代表皇帝巡行郡国。阐述: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澄清吏治而设立州部和刺史,并为后世沿用;这有利于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言之成理即可)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元代(中国)。第一小问主要特点,由材料“元代监察制度,同其他官制一样,亦是‘以国朝之成法,援唐宋之故典,参辽金之遗制’为原则,因此颇具特色”可知,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据材料“中央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元代以行御史台统率肃政廉访司监察地方”等信息可知,中央与地方监察机构相结合,体系相对完备;据材料“元代行御史台为地方最高监察机关,然而其下属监察机关各道肃政廉访司在监察权限上亦有相对独立性”可知,具有相对独立性。第二小问影响,由材料“弹劾行中书省、宣慰司,及以下诸司官吏奸邪、非违,刷磨案牍,行省、宣慰司,委行台监察;其余官府,并委提刑按察司”,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官员管理和制度文明等角度辩证思考可得出,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防止官员贪污腐败,但本质上是服务于专制政体,实际效能有限。
(2)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中国)。首先,综合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从元代之外的古代中国监察体制发展中任选一代,并明确表述出来,如补充“西汉时期,汉武帝以后全国划分为13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代表皇帝巡行郡国”;然后,结合所学,运用唯物史观,从背景、内容和影响等角度加以阐述,如通过分析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澄清吏治而设立州部和刺史,有利于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并为后世沿用。
17.(1)特点:分科考试;考生不限财产、门第;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和诗赋、对策为主;一般每年举行,合格者获得任官职格。
(2)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有利于社会公平意识的增长,鼓舞了士人奋发向上的学习动力;对历代封建政权的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官员选拔方式。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代(中国)。
据材料“废除九品中正制,确立了以考试选人的科举制”,得出分科考试;据材料“其中以考儒家经典的明经和兼考诗赋、对策的进士为最重要的两科。应举者不限财产、门第”,得出考生不限财产、门第;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和诗赋、对策为主;据材料“考试一般每年举行,合格后获得任官资格,再由吏部考试,通过者正式进入官员系统”,得出一般每年举行,合格者获得任官职格。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至元时期(中国)。
据材料“同时废除了由来已久的各级长官私人自辟属官的制度,一律改由中央任命”,得出加强了中央集权;据材料“应举者不限财产、门第”,得出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有利于社会公平意识的增长,鼓舞了士人奋发向上的学习动力;从对封建政权角度分析,得出对历代封建政权的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官员选拔方式。
18.(1)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
原因: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
(2)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在官员选拔中更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
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至唐(中国)。
变化:根据材料一中的“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可以得出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由材料一中的“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可得出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由“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可知,曹操强调“唯才是举”;由“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等信息可知,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由材料二中的“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一曰德义有闻”等信息可以得出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
原因: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回答。上述变化中,非常注重“德”的作用,结合所学可知是因为从西汉以来,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不同时期的标准不一样说明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几乎每个时期都关注了官员的“才能”,这是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
(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末(中国)。这一题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所以答案既要有对德才观的叙述,还要加以评价。根据材料二中的“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可知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由“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可知是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由“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可知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由“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可知在官员选拔中更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结合上一题的回答和这样题中的德才观的表述,可以简单做一评价。从与古代德才观的比较可以看出,有前后相袭之处,即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同时清末的德才观又有以前所没有的一些特点,故此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
19.(1)变化:从贵族制到官僚制;世卿世禄制度被打破;官员不再世袭,开始领取俸禄;儒学成为选官重要标准。
作用:扩大了朝廷选官的范围;有助于推动孝悌和清廉社会风气的形成;巩固了儒家思想的官方主体地位;东汉后期成为世家大族巩固自身权益的工具。
(2)不同:罗马共和国时代:元老院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拥有立法、选官、军事、外交等诸多权力;罗马帝国时代:逐渐成为丧失实权,成为受屋大维控制的顾问机构。
原因:屋大维建立元首制,逐渐控制了罗马的权力。
(3)认识:东汉和罗马帝国衰亡的共同原因,都存在一定的政治腐败和分裂割据的现象;相比之下,东汉政权在官僚队伍的选拔任用方面,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机制。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到东汉(中国)。
变化:根据材料“春秋时期,官职完全由贵族垄断。......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可知,从贵族制到官僚制;根据材料“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可知,世卿世禄制度被打破;根据材料“虽然各国要职大多仍由宗室、同姓或大族担任,但是官吏都不再授给采邑,而是领取实物俸禄。”可知,官员不再世袭,开始领取俸禄;根据材料“汉武帝还在京师建立了太学,置博士弟子五十人,学成考试合格,可授予官职。”可知,儒学成为选官重要标准。
作用:根据材料“武帝还诏举贤良、文学,并亲加策试。汉武帝还在京师建立了太学,置博士弟子五十人,学成考试合格,可授予官职。东汉中后期,随着豪强大族经济力量的发展,察举和辟召都为豪强大族所垄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扩大了朝廷选官的范围,有助于推动孝悌和清廉社会风气的形成,巩固了儒家思想的官方主体地位,东汉后期成为世家大族巩固自身权益的工具。
(2)本题是背景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罗马时期(欧洲)。
不同:根据材料“罗马共和国时期,元老院是最高的权力机构,由前任国家长官及其他大奴隶主代表组成,掌握统治权。拥有批准、认可法律,批准当选的最高官吏,管理财政、外交、军事,以及实施重大宗教措施等实权。”可知,在罗马共和国时代,元老院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拥有立法、选官、军事、外交等诸多权力;根据材料“屋大维执掌政权后,他保留了共和制的各种政治机构:公民大会、元老院和共和时期的官制,但这些官员的权力都被他逐渐架空。”可知,在罗马帝国时代,逐渐成为丧失实权,成为受屋大维控制的顾问机构。
原因:根据材料“从公元前28年到公元前11年,屋大维三次改组元老院,缩减名额,限定财产资格,从中清除了不合格者,安插了大量亲信。帝国内各种官职和人员也都唯元首之命是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屋大维建立元首制,逐渐控制了罗马的权力。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罗马(欧洲)、汉朝(中国)。
认识:根据材料“凡罗马衰亡的原因,中国都有的。却有一件事,唯中国所有,罗马所无,那便是(官员的)选举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和罗马帝国衰亡的共同原因,都存在一定的政治腐败和分裂割据的现象,而相比之下,东汉政权在官僚队伍的选拔任用方面,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机制。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