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1912年10月16日,北洋政府公布《中央行政官官等法》。废除了古代九品十八级制,采用文官等级品位分类制,实行官、职合一。官名仅表示为官者的职务而不再表示其身份,也不再表示着特权。这样做的意义在于( )
A.消除了官位崇拜的价值观 B.有利于传播近代平等观念
C.实现了官员非特权化原则 D.说明了考试面前人人平等
2.1905年9月,御史陈曾佑奏称:“大学堂分科,其中学农者,为种植土化之事;学工者,为物理化学之事;学商者,为算筹贸易之事;学医者,为解剖医学之事。而今一概用为翰林院编修、检讨,不知所编者何书,所讨者何事。”这反映出晚清时期( )
A.学堂选官满足了社会转型的需要 B.教育近代化进程艰难
C.教育改革促进了学科分类的发展 D.注重实用技术的训练
3.“即便是主张废科举的人士,到后来才发现科举制的废止,等于将维系传统社会秩序和支撑官僚系统以及促使儒家文化传承的政治根基突然铲除。”据此判断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科举制的废除意味着儒家文化的灭亡 B.废除科举制在当时导致极大社会混乱
C.科举制的废除为辛亥革命开辟了道路 D.科举制的废除导致了传统社会的消亡
4.1906年,清政府以“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为指导思想,并根据“五不议”(即军机处事不议、内务府事不议、八旗事不议、翰林院事不议、太监事不议)原则,进行官制改革。据此可知,这次官制改革( )
A.体现了选官制度的调整 B.导致了清朝的统治日趋衰弱
C.实现了政治上的民主化 D.凸显了维护集权政治的本质
5.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既设立了抗大、中央党校一类供干部进行系统学习的专门学校,也设置了一系列党员训练班、行政人员训练班、群众工作干部训练班等各类短期训练班,培训时间从几十天到半年不等。这些做法( )
A.充分吸纳了西方文官制度的长处 B.为新中国干部培养积累了经验
C.反映了干部文化水平不高的国情 D.是对“三三制”原则的继承发扬
6.晚清政府制定《奖励章程》奖励留学生,其中规定:凡从外国正式高等学堂以上学堂毕业的留学生,回国后参加政府考试,考试列入最优等的给予进士出身,列人优等及中等的给予举人出身,考试每年举行一次。这一举措( )
A.一定程度上顺应近代化要求 B.反映了科举制的强大生命力
C.反映了国内新式教育的匮乏 D.说明清政府放弃了思想控制
7.根据北洋政府规定,文官考试合格人受学习期满后,可被授以荐任文职或技术职任用。事实上,如史鼐1920年任主事,杨晋源1924年任佥事,陆懋德也是在1924年才取得教育部视学的位置,而他们在1918年即已学习期满。这可用于说明,北洋政府时期( )
A.公务员选拔体现出新旧交织的特征 B.注重对官员的甄别审查
C.文官制度实施过程中效度出现偏差 D.文官制度已经初具体系
8.1905年,袁世凯上书朝廷“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为浙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弃旧而谋其新,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臣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这一言论( )
A.动摇了清政府统治根基 B.推动了清末新政的产生
C.为复辟帝制做舆论准备 D.力求与西方进一步接轨
9.1958年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干部进行劳动锻炼的指示》,规定干部下放参加农业、工业、交通业等行业的劳动;要求下放干部服从所下放的单位领导,与工农群众同甘共苦,向工农群众学习,成为群众的知心朋友。据此可知,这一规定( )
A.体现了我国干部队伍建设的理论探索
B.表明我国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民主化
C.有利于干部队伍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
D.说明了新中国初期干部管理的务实灵活
10.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干部制度进入改革和进一步完善阶段,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我国管理干部的根本原则是( )
A.党管干部原则 B.民主集中制原则
C.职务终身制原则 D.科学化、法制化原则
11.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其第二十一条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在我国的全面推行和实施( )
A.避免了腐败现象的滋生 B.对公务员队伍结构的变化影响不大
C.极大地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 D.从源头上确保了公务员队伍的素质
12.1905年,《东方杂志》转载了夏曾佑的一篇文章,他认为废科举之后“恐中国识字之人必至锐减,而其效果将使乡曲之中并稍识高头讲章之理之人而亦无之,遂使风俗更加败坏,而吏治亦愈不易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科举制仍能适应时代需要 B.废科举已产生严重负面影响
C.新式教育的发展存在阻力 D.该杂志社赞成夏曾佑的观点
13.县知事试验是选拔县一级的行政长官。1914年到1915年北洋政府共举行了四届考试,考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甄录试,主考论文;第二阶段考现行法令解释和国家条约之大要;第三阶段考地方行政之策问;最后是口试,主要问答地方民情风俗习惯,四个阶段层层淘汰,是中国现代文官考试的一个重要尝试。此选拔制度( )
A.避免腐败现象滋生 B.延续了旧人事制度
C.考试程序公正公开 D.蕴含基层民主理念
14.我国《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指出:“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和各级政府民族事务部门录用国家公务员时,对少数民族报考者应予照顾。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录用国家公务员时,对退役军人应予照顾……对偏远地区的报考者,经省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的,可适当放宽年龄和学历要求。”这些规定说明我国公务员制度( )
A.取代了党管干部的人事制度 B.侧重于扩大人才选拔实施范围
C.招录工作步入了法制化轨道 D.重视结合本国实际和实质公平
15.我国2005年颁布的《公务员法》第十四条规定:公务员职位类别按照公务员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专业技术和行政执法等类别,职位分类侧重资历条件和职务、职责相结合。这一规定( )
A.适应了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 B.有助于选拔和培养通才型人才
C.改变了国家政权的组织结构 D.旨在建立清正廉洁的官僚队伍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570年到1870年关于中国科举制的英文版论文和专著就有78种之多。17世纪,英国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但少数人或集团掌握着官员的任免权,导致营私舞弊等政治乱象频发。内阁制和政党政治形成后,出现了“政党分肥制”,造成腐败泛滥,降低了行政效率。工业革命后,国家管理职能急剧扩展,急需建立能迅速处理日常事务的职业官僚体系。同时,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英国学者如郭士立、麦都思、密边乐在介绍科举制的同时,都强烈呼吁英国政府按科举制原则对选官制度进行改革。1853年政府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1870年枢密院颁布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标志着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摘编自刘海波《英国文官制度与科举制的渊源》等
材料二 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发布,标志着现代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诞生,经过了20年人事制度改革和公务员制度推行,政府相继出台了敦十个与之相配套的《暂行规定》、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使公务员管理的各个环节做到了有法可依,国家行政机关人事制度法规体系初步形成。公务员制度建立了“公开、竞争、择优、平等”的四项基本原则,坚持逢进必考原则,公务员招考录用制度稳定运行。
——摘编自成业、于勇《经济发展中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历史变迁与现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上述材料反映了官员选拔制度怎样的发展趋势?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制度产生于隋而确立于唐。因为有多种科目,“分科举人”,故名科举。科举分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与重点在于推荐(所谓“乡举里选”)的察举相比,科举制度的特点在于,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入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较之于察举制,科举制打破了与“德”“名”相关联的门第背景的限制,是一个重大历史进步;但它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拨人才,显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
——改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二 中国的科举制度在英国已广为人知;在当时英国期刊文献和议会辩论中,竞争考试的观念均与中国有关;议会内外都认为考试制度是中国创立的制度,而且没有人加以否认;没有任何其它国家先于中国采用竞争性的文官考试制度,而且没有任何西方的个人、国家或种族声称其拥有考试制度的发展权。
——改编自“(1855年)英国文官制度改革议院辩论记录”
材料三 孙中山提出了以考试权独立为核心的文官考试的思想。他曾说:“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救欧美法律、政治之穷,故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孙中山完成了从科举考试到文官考试的对接,奠定了我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基础。他的文官考试思想和他下令规划、公布的考试法规,不少重要内容后来为北京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所沿用。
——摘编自《孙中山对人才选拔制度的贡献》(《光明日报》)
(1)仔细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归纳科举制与察举制相比的“重大历史进步”之处,扼要说明科举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西方文官制度采纳的中国古代科举制中的若干重要理念,并结合19世纪中期相关史实,简要说明当时英国举行“文官制度改革议院辩论”的重要背景。
(3)根据材料三,说明孙中山提出“以考试权独立为核心的文官考试”思想的缘由,并简析这一思想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辛亥革命后的十余年间,南北对峙,府院纷争,尤其适值军阀混战,统治更迭。出于对职位不稳的忧惧,政府的官员们为财做官的思想更甚,其结果只能是官场贪污腐败愈演愈烈。到1927年,“吾国政治恶劣,强半由于官吏贪墨,贿赂公行”。有鉴于此,南京国民政府为达到维护其行政秩序的长期稳定,解决政府的吏治腐败问题,为政府选用优秀人才,全面提高政府行政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等目的,在其实现了全国统一后,试图用考试录用和有效的管理方式澄清吏治。因此,建立公务员制度必然成为其当时亟须进行的事务,正如胡汉民在国民党中央党部纪念周的报告辞中指出的那样,“至于我们今后实行总理所定的考试制度,当然是为的选拔党国的人才而考试,为的澄清全国吏制而考试,为的实现总理的三民主义而考试”,这为中国近代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推行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摘编自张玲《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建立的背景》
材料二 我国特定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环境是我国公务员制度生存与发展的“土壤”,它决定着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性质、发展水平和状况。我国公务员制度符合现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规律,在管理内容上体系健全。为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发展,促进自身的现代国家进程,我国借鉴了其他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和改革经验,因此我国公务员制度最初的构架设计规范性较强。
——摘编自苏立宁、江余《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变迁历程、演进特征与动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公务员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特征。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录用干部的主要做法为:由国家统一分配大中专毕业生和接受军队转业干部,同时有计划地从社会吸取部分人员。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存在着视野不开阔、标准不统一、缺乏公开监督机制等弊病,用人上的不正之风难以避免,优秀人才难以大量涌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国家机关干部录用工作方向渐明。1980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健全干部人事制度,应当录用考试合格者。1982年颁布的《吸收录用干部问题的若干规定》首次提出了对干部进行考试录用的要求。1987年,党的十三大决定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强调凡进入业务类公务员队伍,都应当通过法定考试公开竞争。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的颁布,使我国的干部考试录用工作基本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考试体系和相应的运行机制,标志着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正式建立。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又分别提出了“完善”和“健全”国家公务员制度的要求。
——摘编自洪毅《公务页手册》(上)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确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确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确立的意义。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初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北洋政府废除了……官与吏之间的等级制……官名仅表示为官者的职务而不再表示其身份”可知,民国初年北洋政府对选官制度进行了一定改革,官名不在表示特权体现了北洋政府的官制渗透了一定的平等观念,B项正确;“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官名仅表示为官者的职务”反映了当时官名的内涵变化,但“实现了”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与考试无关,且“人人平等”看不出来,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905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陈曾佑指出大学堂里分科学习,而不论所学专业是什么,结果都用为翰林院编修、检讨,这说明学生所学与所用不匹配,反映了近代教育发展的曲折,B项正确;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清末学堂选官制度并不能满足当时社会转型的需要,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列举教育改革和学科分类之间的因果关系,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对大学堂分科与用人之间的矛盾进行批判,并不能反映出晚晴时期教育注重实用技术的训练,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晚清时期。根据材料“科举制的废止,等于将维系传统社会秩序和支撑官僚系统以及促使儒家文化传承的政治根基突然铲除”可知,科举制的废除使得传统的封建秩序及其官僚系统和儒家文化赖以存在的基础丧失,从而为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提供了有利条件,C项正确;科举制废除意味着儒家文化的一个载体不复存在,但并不意味着儒家文化就灭亡了,其正统地位到新文化运动时才被动摇,排除A项;科举制废除于1905年,当时并未发生大的社会混乱,排除B项;科举制的废除导致了传统选官制度的消亡,但是中国依然是一个传统社会,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6年(中国)。根据材料“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可知体现的是清朝这次改革以维护集权统治为目的,D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明对现有官制进行改革,并未涉及选官制度的调整与更换,排除A项。清朝统治日趋衰落是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结果,排除B项;晚清改革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并未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延安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中国共产党设立抗大、中央党校、训练班来培养党员、干部,这为新中国干部培养积累了经验,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吸纳西方文官制度的长处,排除A项;培养干部不代表干部文化水平不高,排除C项;“三三制”原则是关于抗日民主政权的,材料是培养党员、干部的,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
6.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回国后参加政府考试,考试列入最优等的给予进士出身,列人优等及中等的给予举人出身,考试每年举行一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留学教育使留学生掌握了近代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而回国后参加政府的考试,可以加入清政府的官僚系统,他们加入官僚队伍有利于推动国家的近代化发展和国家治理的进步,一定程度上顺应近代化要求,A项正确;留学生回国参加的政府考试,不属于科举制的一部分,反而会对传统科举制造成冲击,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留学,没有涉及国内教育发展状况,排除C项;“放弃了思想控制”说法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2年至1928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文官考试合格人受学习期满后,可被授以荐任文职或技术职任用。”“陆懋德也是在1924年才取得教育部视学的位置,而他们在1918年即已学习期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洋政府规定文官考试合格人员学习满后即可分配岗位,但是实际上却不是如此,有些合格人员学习期满的几年后才被分配岗位,出现了考试与任用出现偏差的情况,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关于公务员选拔方式的相关论述,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北洋军阀时期文官任用方面存在的问题,而不是注重对官员的审查,排除B项;北洋政府的文官考试制度是中国近代人事制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一环,但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北洋政府时期文官制度已经初具体系的历史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影响题,时空是1905年的中国。根据材料“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为浙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弃旧而谋其新,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臣刮目相看”可知,袁世凯主张废除科举制是为了赢得西方列强的认可,D项正确;仅凭废除科举制的主张并不能动摇清政府的统治根基,排除A项;清末新政产生于1901年,背景是《辛丑条约》的签订,排除B项;袁世凯准备复辟帝制是在1912年至1915年期间,时空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8年(中国)。1958年中共中央让干部深入群众,参加社会劳动,这有利于干部队伍贯穿执行党的群众路线,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理论探索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干部管理的民主化,排除B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A项正确;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排除B项;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废除了干部职务终身制,排除C项;科学化、法制化是我国干部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目标,而非根本原则,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今(中国)。据材料“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可知,公务员法规定实行公开考试录用公务员,选拔人才的流程严格,有利于提升公务员队伍的素质,D项正确;腐败现象不会因为考试录用制度的实施而得以避免,“避免了”说法绝对,排除A项;该规定可以提高公务员队伍的素质,也对公务员队伍结构的变化产生积极影响,排除B项;材料涉及公务员,不是指女性地位,而且女性地位与此制度的推行和实施并无必然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1905年中国。材料中夏曾佑认为废除科举制后,中国识字之人必将减少,而且会使风俗更加败坏,吏治更加难以改变,说明他认为废除科举制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B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出夏曾佑认为废除科举制产生较多负面影响,A项与题意相反,排除A项;材料只是涉及废除科举制的弊端,没有涉及新式教育发展的阻力问题,排除C项;《东方杂志》只是转载了夏曾佑的一篇文章,据材料无法得出《东方杂志》是否赞成夏曾佑的观点,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时期的中国。材料表明民国时期的县知事选官分为四个阶段,层层淘汰,可知这种选拔制度有利于考试程序公正公开,C项正确;根据所学这种选官制度不能避免腐败现象,排除A项;材料中的考现行法令解释和国家条约之大要等内容可知没有延续旧人事制度,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对县知事选官内容情况,不涉及基层民主,排除D项。故选C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对少数民族报考者应予照顾”“可适当放宽年龄和学历要求”可知,我国公务员制度在实行过程中照顾民族自治地区的人民的实际情况,并且条件上给予一定的放宽,体现了我国公务员制度结合本国实际和实质公平,D项正确;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该说法错误,排除A项;公务员制度一直面向全国,并未扩大,排除B项;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公务员考录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排除C项。故选D项。
15.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今(中国)。据材料“公务员职位类别按照公务员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专业技术和行政执法等类别”和所学可得出,中国公务员分类精细化,这有利于促进公务员管理的科学化,A项正确;据材料“划分为综合管理、专业技术和行政执法等类别”可知,需要选拔和培养专业技术型、管理型和通才型人才,选拔和培养通才型人才只是公务员人才的其中一类,排除B项;公务员制度未改变了国家政权的组织结构,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政府廉政建设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
16.(1)中国科举制的影响;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需要; 政党分肥制造成腐败泛滥,降低了行政效率;工业革命的影响;社会教育水平的提升;英国学者的呼吁与坚持
(2)成就:坚持有法必依原则,初步形成了公务员人事制度的法规体系;建立了公平与公开的公务员招考录用机制;建立了细致的公务员管理制度,保证了公务员的素质。
发展趋势:法制化,公平化,公开化,制度化。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英国。根据材料一的“1570年到1870年关于中国科举制的英文版论文和专著就有78种之多”可知,英国文官制度受到中国科举制的影响;根据材料一的“17世纪,英国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文官制度是受到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根据材料一的“‘政党分肥制’,造成腐败泛滥,降低了行政效率”可知,政党分肥制造成腐败泛滥;根据材料一的“工业革命后,国家管理职能急剧扩展”可知,英国文官制度确立是受到工业革命的影响;根据材料一的“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可知,社会教育水平的提升为文官制度的确立提供了条件;根据材料一的“英国学者如郭士立、麦都思、密边乐在介绍科举制的同时,都强烈呼吁英国政府按科举制原则对选官制度进行改革”可知,英国学者的呼吁也促进了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综合以上,可知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原因。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英国。第一小问成就,根据材料二的“政府相继出台了敦十个与之相配套的《暂行规定》、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与“国家行政机关人事制度法规体系初步形成”可知,公务员人事制度的法规体系初步形成;根据材料二的“公务员制度建立了‘公开、竞争、择优、平等’的四项基本原则,坚持逢进必考原则,公务员招考录用制度稳定运行”可知,建立了公平与公开的公务员招考录用机制;根据材料二的“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使公务员管理的各个环节做到了有法可依”可知,建立了细致的公务员管理制度。综合以上,可知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的成就。
第二小问发展趋势,根据材料二的“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使公务员管理的各个环节做到了有法可依”可知,官员选拔制度的法制化趋势;根据材料二的“公开、竞争、择优、平等”可知,官员选拔制度的公平化、公开化趋势;再根据材料二的“坚持逢进必考原则,公务员招考录用制度稳定运行”可知,官员选拔制度的制度化趋势。综合以上,可知我国官员选拔制度建设的发展趋势。
17.(1)进步:体现“开放”“公平“的特色(或自由报考);打破门第背景的限制;使中下层读书人通过考试参与政权,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等。表现:科举制度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而察举制度重视人才在社会上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
(2)理念:文官考试(或竞争考试)公平公正,择优录用(或注重官员素质)。背景:工业革命进行并完成,政府职能扩展,管理事务日益繁杂,需要建立高效率的政府;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向社会开放政府公职、改革官员录用制度的呼声日益高涨;克里米亚战争暴露出政府管理能力的问题。
(3)缘由:一是鉴于欧美各国政治体制中出现了弊端,并力图纠正这些弊端;二是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注入传统因素。影响:完成了从科举考试到文官考试的对接,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进步之处:根据材料一“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开放”“公平“的特色(或自由报考);根据材料一“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入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可知打破门第背景的限制;根据材料一“科举分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但它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拨人才,显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可知使中下层读书人通过考试参与政权,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等。表现:根据材料一“科举分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但它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拨人才,显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并结合察举制的考核标准可知,科举制度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而察举制度重视人才在社会上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
(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西方)、古代(中国)。理念:根据材料二“会内外都认为考试制度是中国创立的制度,而且没有人加以否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文官制度采纳的中国古代科举制中的若干重要理念是,文官考试(或竞争考试)公平公正,择优录用(或注重官员素质)。背景:根据材料二“在当时英国期刊文献和议会辩论中,竞争考试的观念均与中国有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进行并完成,政府职能扩展,管理事务日益繁杂,需要建立高效率的政府;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向社会开放政府公职、改革官员录用制度的呼声日益高涨。结合克里米亚战争带来的历史影响可知,克里米亚战争暴露出政府管理能力的问题。
(3)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民国时期(中国)。缘由:根据材料三“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可知鉴于欧美各国政治体制中出现了弊端,并力图纠正这些弊端。根据材料三“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救欧美法律、政治之穷。”可知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注入传统因素。影响:根据材料三“孙中山完成了从科举考试到文官考试的对接,奠定了我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基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完成了从科举考试到文官考试的对接,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根据材料三“他的文官考试思想和他下令规划、公布的考试法规,不少重要内容后来为北京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所沿用。”可知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18.(1)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中国政局动荡,吏治腐败;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近代教育的发展;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的影响;西方文官考试制度的影响。
(2)特征:基于中国特定国情建立;借鉴和综合了多方经验;坚持党的集中领导;自我完善能力强;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详解】(1)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公务员制度的原因根据“吾国政治恶劣,强半由于官吏贪墨,贿赂公行”得出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中国政局动荡,吏治腐败;根据“为政府选用优秀人才,全面提高政府行政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等目的,在其实现了全国统一后,试图用考试录用和有效的管理方式澄清吏治”得出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还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近代教育的发展;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的影响;西方文官考试制度的影响等因素有关。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特征根据“我国特定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环境是我国公务员制度生存与发展的‘土壤’,它决定着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性质、发展水平和状况”可知是基于中国特定国情建立;根据“我国借鉴了其他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和改革经验,因此我国公务员制度最初的构架设计规范性较强”得出借鉴和综合了多方经验;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我国现代公务员制度还具有坚持党的集中领导;自我完善能力强;宗旨是为人民服务的特征额。
19.(1)循序渐进:逐步确立与完善:颁布相关法规:维护改革成果。既有人才选拔方式弊端丛生:改革开放后:国家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大量优秀人才:向服务型政府转型的现实需要。
(2)有利于干部选拔的公平公正:扼制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国家公务员队伍:有利于现代人事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有利于国家的经济建设。
【详解】(1)本题为特点、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建国以来(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国家机关干部录用工作方向渐明”“使我国的干部考试录用工作基本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考试体系和相应的运行机制”可知循序渐进;逐步确立与完善;根据材料“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的颁布”可知颁布相关法规;根据材料“党的十三大决定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强调凡进入业务类公务员队伍,都应当通过法定考试公开竞争”可知维护改革成果。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存在着视野不开阔、标准不统一、缺乏公开监督机制等弊病”可知既有人才选拔方式弊端丛生;根据材料“1987年,党的十三大决定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强调凡进入业务类公务员队伍,都应当通过法定考试公开竞争”可知改革开放后,国家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大量优秀人才;结合所学可知向服务型政府转型的现实需要。
(2)本题为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建国以来(中国)。根据材料“强调凡进入业务类公务员队伍,都应当通过法定考试公开竞争”可知有利于干部选拔的公平公正,扼制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国家公务员队伍;根据材料“使我国的干部考试录用工作基本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考试体系和相应的运行机制”可知有利于现代人事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结合所学可知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有利于国家的经济建设。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