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1.立足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东汉的建立、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等史事。
2.立足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比较“光武中兴”与 “文景之治”的异同。
3.立足唯物史观和史料证实,初步认识、理解朝代兴衰和更替的规律。
核心素养目标
情境导入
一、光武中兴
公元前202年
公元9年
西汉
外戚王莽
篡汉
新朝
想一想:什么叫“外戚”?
皇帝的母族、妻族被称为外戚。王莽是西汉汉元帝皇后的侄子。
公元元年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新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王莽政权被起义推翻。
1.社会背景
王莽是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的侄子。王氏家族利用外戚的身份,长期握有朝廷内外的军政大权。王莽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在朝野素有威名。西汉末年,帝国日衰,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王莽趁机夺取了西汉政权。
王莽建立新朝后,仿照周朝制度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但是改革不顾客观现实,加剧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
绿林、赤眉军起义
失败原因:不合时宜的改革激化社会矛盾
目的:缓解社会矛盾,巩固统治
王莽改制
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汉书·王莽传》
2.东汉建立
BC202年
9年
25年
时间:
都城:
建立者:
西汉
新朝
东汉
25年
洛阳
刘秀(光武帝)
刘秀(公元5-公元57),字文叔,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出自汉景帝子长沙定王刘发一脉。元始三年(公元3年),父亲刘钦去世,年仅9岁的刘秀和兄妹成了孤儿,生活无依,只好回到祖籍枣阳舂陵白水村,依靠叔父刘良抚养,成了普通的平民。
曾到都城长安,进入太学求学。新莽末年,刘秀在家乡起兵。公元25年,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于河北鄗南千秋亭登基称帝,为表刘氏重兴之意,仍以"汉"为其国号,史称"东汉"。谥号光武,史称汉光武帝。
祸拏未解,兵连不息,刑法弥深,赋敛愈重。……父子流亡,夫妇离散,庐落丘墟,田畴芜秽”,以致“匹夫僮妇,咸怀怨怒”。
——《后汉书·冯衍列传》
译文:祸乱相连,战争不息,刑法更加残酷,赋税更加沉重。父子流亡,夫妇离散,村落成了废墟,田地荒芜。 人民无不怨恨在心。
根据材料说说东汉初年,光武帝面临着怎样的社会局面?
社会经济凋敝、社会矛盾尖锐。
东汉初局面
吸取王莽失败的教训,稳定社会秩序。
因酣悦,相与语曰:“文叔少时谨信,与人不款曲,唯直柔耳。今乃能如是!”帝闻之,大笑曰:“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后汉书·光武帝纪》
3.光武帝措施
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诏恢复西汉前期三十税一的赋制。省减刑罚,还多次宣布释放刑徒,即“见徒免为庶民”。
刘秀连续下达了六道释放奴婢的命令,使得自西汉末年以来农民沦为奴婢的问题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解决了战乱之后土地荒芜而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光武帝下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这样极大的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注意整顿吏治,躬行节俭,奖励廉洁,选拔贤能以为地方官吏;并对地方官吏严格要求,赏罚从严。
东汉政府把羌人内迁,把南匈奴内迁,把乌桓内迁,把鲜卑内迁,“鲜卑大都护偏何遣使奉献,愿得归化”。
①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
②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③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东汉射猎收获画像砖
四川成都出土的东汉射猎收获画像砖。画面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半部分表现了射猎和捕鱼的活动,下半部分为农业收获图。
一派安逸祥和的世俗生活景象,让我们感受到了东汉的民间生活气息和地方风貌。
1957年出土于四川成都天回山东汉崖墓,高56厘米,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一件富有浓厚民间气息和地方风貌的优秀雕塑作品,属国家一级文物。表现了汉代民间极为盛行的说唱表演艺术。
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
4.光武中兴
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东汉集市画像
此画砖出土于四川广汉,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反映了东汉时期商业的繁荣。
社会稳定
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
出土于四川成都天回山,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造型滑稽、形象喜乐,体现了政治清明之下,百姓安居乐业的情景。
西汉出现“文景之治”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盛世时期,东汉出现“光武中兴”的繁荣局面。请概括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及启示。
共同原因:
启示:统治者要以史为鉴、体察民情、爱惜民力,顺应历史潮流。
①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
②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③统治者要善于用人,重视纳谏。
④整顿吏治,节省开支。
⑤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中兴:刘氏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唯一的“一姓之再兴”的家族。为表日后刘家江山在刘邦、刘秀之后能够一次又一次的兴起,所以东汉统治者把刘秀建立东汉的过程叫做“中兴”,即这不是刘氏江山的最后一次兴起。
东汉“中国
大宁”铜镜
光武帝刘秀
在中国两千年左右的历史上,比较值得称道,能够做到齐家治国的榜样,大概算来,只有东汉中兴之主的光武帝刘秀一人。
——南怀瑾《原本大学微言》
刘秀是“中国历史上最会用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的皇帝”。
——毛泽东
民族
人民
功臣
人才
柔
怀柔天下
以柔克刚
(光武帝刘秀)兴于匹庶,荡涤天下,诛锄暴乱,兴继祖宗。
——《后汉书·张曹郑列传》
南宋诗人陈亮称赞:“自古中兴之盛,无过于光武”。
—— 《龙川文集》卷5《酌古论一》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汉冲帝刘炳
2岁即位3岁过世
汉质帝刘缵
8岁即位9岁过世
汉和帝刘肇10岁即位
汉殇帝刘隆
百天即位8个月夭折
东汉未满16岁即位的幼年皇帝占总数的3/4。外戚专权、宦官干政成为东汉政治的一大毒瘤。
历史名词
外戚,是指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就是太后和皇后的家族。东汉的外戚,一般都是功臣宿将,名门大族。
宦官:是指在宫中服侍皇帝和皇帝家族的男子。东汉中后期的宦官往往因帮助皇帝除掉外戚、夺回政权有功而被封侯赐爵,成为可能专权的另一种政治力量。
东汉后期皇帝即位年龄及寿命
皇帝 太后 外戚 争权宦官
和帝 窦太后 窦宪 郑众等
殇帝 邓太后 邓骘 李闰、江京等
安帝 阎太后 阎显 孙程等19人
顺帝 梁皇后 梁商、梁冀 \
冲帝 梁太后 梁冀 \
质帝 梁太后 梁冀 \
桓帝 梁太后 梁冀 单超等5人
灵帝 窦太后 窦武 曹节、张让等
东汉中后期宦官外戚争权简表
即位年龄小
在位时间短
王位更替快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寿命(岁)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
幼主继位
太后听政
皇帝早逝
外戚专权
大权旁落
宦官得宠
把持朝政
诛杀外戚
夺回君权
皇帝长大
依靠宦官
皇帝年幼即位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东京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外立者四帝,临朝者六后。莫不定策帷帘,委事父兄,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贤以专其威。任重道悠,利深祸速。……而赴蹈不息,焦烂为期,终于陵夷大运,沦亡神宝。
——《后汉书·皇后纪》
中兴之初,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他士…自明帝之后,迄乎延平,委用渐大,而其员稍增。…手握王爵,口含天宪,非复掖廷永巷之职、闺牗房闼之任也。…迹因公正,恩固主心,故中外服从,上下屏气。或称伊、霍之勋无谢于往载,或谓良、平之画复兴于当今。虽时有公忠,而竟见排斥。举动回山海,呼吸变霜露。阿旨曲求则光宠三族,直情忤意则参夷五宗。汉之纲纪大乱矣。
——《后汉书·宦者列传》
危害
材料一:顺帝之末,京都童谣曰:“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后汉书·志·五行一》
材料二:外戚梁冀先后废立了三个皇帝,独揽朝政20余年。他一家人全部当官封侯,横行霸道,把数千平民当做是自己的奴婢,各地上朝廷贡品先要送到他家后才敢献给皇帝。年幼的汉质帝不满梁冀专权,说他是跋扈将军。梁冀居然令人在面食中下毒,毒死质帝。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危害
①导致政治腐败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②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性格如弓弦般正直的人,最后不免沦落天涯,曝尸路旁;而不正直的谄佞奸徒,趋炎附势,阿世盗名,反倒封侯拜相,极尽荣华。
光武帝为加强皇权,虽“置三公”却“事归阁台”。(即:削弱
“三公”的权利,使所有权利集于皇帝一身,加强专制。)
——《后汉书· 光武帝纪》
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王权至高无上和皇位世袭。
三、黄巾起义
政治统治腐朽
人民苦难深重
自然灾害频繁
官逼民反
桓帝永兴三年(153年)郡国三十二蝗,河泛数千里,“百姓饥穷,流冗道路,至有数十万户。”
灵帝建宁三年(170年)河内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 。《后汉书》
(元嘉元年)京师旱。任城、梁国饥,民相食。
(永兴二年)蝗灾为害,五谷不登,人无宿储。—《后汉书》卷七《孝桓帝纪》
探究与分享
出土的东汉陶俑
黄巾起义
领导人:
爆发时间:
结果:
爆发范围:
张角
公元184年
全国各地
主力失败,
余部坚持20多年
影响:
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
使其一蹶不振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张角早在十几年前,就创立了宗教组织——太平道,组织了义军三四十万,编成了36方。向群众广为宣传黄巾军的预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把甲子作为将来的进攻时间。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兴兵反汉;“苍天”是指东汉,“黄天”指的就是太平道
黄巾起义的特点:有组织,有准备
黄巾起义主力虽然失败,但其余部坚持斗争20多年。这次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自此中国进入逐鹿中原,群雄争霸的时代。
张角创教,策划起义
起义爆发,头裹黄巾
东汉调军,镇压起义
群龙无首,起义失败
如:袁绍、袁术、刘表、刘焉等互相兼并、战争不断。
东汉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改刺史为州牧。
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地方州郡乱作一团。
军阀割据,加速东汉王朝瓦解
州牧割据
黄巾起义爆发后,地方州郡乱作一团。东汉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改刺史为州牧,派重臣出任州牧,统领地方上的军政事务,地位在郡守之上。此后,州牧势力逐渐膨胀,甚至不听从朝廷的命令,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州牧割据的局面,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瓦解。
州牧:兼有行政、司法、立法、军事和外交等多种权力,可以招募军队和任免官吏,并且税务归自己管辖……
东汉的兴衰
兴
衰
东汉建立:
光武中兴措施
结果:
公元25年 ,刘秀,都城为洛阳
结束混乱局面,社会安定繁荣,出现“光武中兴”的局面。
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2.黄巾起义:
184年 张角 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
(1)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
(2)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
惩处贪官污吏;
(3)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3.州牧割据加速东汉王朝的瓦解;
本课小结
1.汉代某皇帝统治时期,陆续下诏“复三十而税一”“复五铢钱”“释奴婢”“并官省职”,这些措施使社会逐步安定。该皇帝统治的时期被称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2.东汉班固在《汉书》中写道:“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与材料中内容相符的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开皇之治 D.贞观之治
B
检测提升
A
3.甘肃漳县百姓自古掘井熬盐,东汉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年)在盐川正式设置障县(漳县),盐产归陇西郡盐官管理。政府实行盐铁专营的根本目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促进地方经济 C.充实边疆军费D.打击地方经济
4.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臣不能正常地执行职权。由此导致( )
A.百家争鸣出现B.东汉走向衰亡C.民族政权并立 D.藩镇割据形成
A
B
5.东汉初年,刘秀整顿吏治,合并郡县;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称为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6.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独揽朝政20余年。梁冀一门“前后七封候,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宗室姻亲充斥朝廷和郡县。这说明当时
A.官僚机构臃肿 B.宦官把持朝政
C.豪强地主横行 D.外戚势力膨胀
B
D
7.毛泽东在《后汉书光武帝纪》批注中称东汉光武帝刘秀是“历史上最有学问,最会用人,最会打仗的皇帝”。该皇帝曾诏令说:“今边郡盗谷五十斛(hú),罪至于死,开残吏妄杀之路,其蠲(juān)除此法,同之内郡。”这道诏令所反映的统治措施是( )
A.释放奴婢,缓和矛盾 B.监督官吏,惩处贪官
C.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D.废除酷法,减轻刑罚
8.“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因素是( )
A.严刑峻法,法家思想治国 B.奖励耕织,推广铁器牛耕
C.整顿吏治,严惩外戚宦官 D.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D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