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故都的秋》课件(共2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4.1《故都的秋》课件(共2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6 12:00: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故 都 的 秋
郁达夫
1、知人论世。理解本文的脉络结构。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
2、理解本文是怎样紧扣“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的。
3、品味诗一般的语言、意境,品鉴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领悟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人论世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写作背景
“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解题
诵读美文
速读课文,理清思路
(一)课文分四个部分:
思秋、绘秋、议秋、恋秋。
其中“绘秋”部分有五幅图画:
静对蓝朵、落蕊轻扫、秋蝉残鸣、
闲人话秋、秋果将熟。
1、思考: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太多,写秋的着眼点也各不相同: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现在,快速阅读中解决这样一个问题:郁达夫是从哪个角度写秋的 有人写秋声,有人写秋形、秋色,他写的是什么?找一找,找着了,可以划一下。
研读课文
明确:秋味。
(第一段)他从杭州赶上青岛,又从青岛赶上北平的理由,只不过是想饱尝一尝这故都的秋,这故都的秋味。这就是中心段,是统领全篇的文字。我们一块来读读。
(1)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
(2)静对蓝朵、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闲人话秋、秋果将熟。
2、思考:作者在文中是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品味故都的秋味呢?有没有具体的景物描写?
思考:这些景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清 、静 、悲凉
3、思考:文中郁达夫曾经告诉我们,在南国的时候,每年到了秋天,最让他思念的是北国的哪些景物?
明确:第三段
陶然亭的芦花、
钓鱼台的柳影,
西山的虫唱、
玉泉的夜月、
潭柘寺的钟声。
4、思考:这些平常让他魂牵梦萦的景色,现在到了故都,他为什么不着力的写,而只是匆匆的一笔带过,反而大写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呢?这是什么原因?
明确:(1)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更能表现秋味,它们是秋天的代表性景物,选择它们更有典型性。(2)作者从自己身边普通的事物来写对秋的感觉,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5、思考:故都北京,即使是在郁达夫那个时代,秋天里,明艳之色有,繁市之境在,作者为何避而不写?
明确:作者当时心情不好,因此不喜暖色,不好热闹。 “是白色恐怖,使郁达夫心境不好;他心境不好,所以喜好冷色调,总想找宁静处”。 以情驭景 ,以景显情。写自然之秋,抒内心之愁,便是这篇散文突出的特色。
6、思考:如果作者“明艳之色有,繁市之境在”,与本文的基调一致吗?吻合吗?
明确:不吻合。与本文的基调不吻合。所以,与本文的基调不吻合的作者就点到为止。故都的名胜,作者只是匆匆的一笔带过,这就是围绕中心来选材,这样写就叫不蔓不枝。
7、思考:本文的基调是清、静、悲凉,但作者在写起来是有所偏重的,那些景物各偏重于什么呢?
明确:槐蕊偏重于“静”。牵牛花偏重于“清”。秋雨偏重于“悲凉”。秋蝉、秋枣偏重于悲凉。
8、思考:从哪儿看出了?
从秋蝉的叫声中,秋枣的生存环境中可以看到。
9、思考:读一读关于牵牛花的描写。作者描写牵牛花重点描写了牵牛花的什么?
明确:花色。郁达夫并没有写牵牛花摇曳参差的藤蔓,也没有写牵牛花扶疏映衬的花叶,而是写它的花色。作者是这样说的,“牵牛花以兰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10、思考:你觉得这种花色的选择合理吗?
明确:合理,因为这样符合全文的基调。白色和兰色比较清静,而红色热闹,紫黑色太浓了。兰色和白色更能突出那个“清”字。兰色和白色属于宁静、纯静。它们与高阔的蓝天形成了和谐的秋的基调,给人的感觉是清凉疏朗的。“红”的暖色调不符合作者悲凉的心境。
10、思考:你觉得这种花色的选择合理吗?
11、思考:枣子熟了不也是红的吗?作者又为何喜欢呢?
明确:作者欣赏的是“全盛时期”的秋(“七、八月之交”),这时的枣是“淡绿微黄”,色调依然同作者的心境吻合。
12、思考:雨后话秋有一句,“唉,天可真凉了”,作者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是出于什么目的?
明确:目的在于渲染“清、静、悲凉”的气氛。“了”字音抬得高,拖得长,回荡得越响,回荡得越远,越发显得寂静。
13、思考:文章的标题为《故都的秋》,可第二段与倒数第二段却写了南国的秋,为什么?
明确:作者借南国的秋的温、润、慢,通过对比突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是南国之秋所无法比拟的,从而,突出作者对它的热爱之情。
14、思考:第12段的议论写了什么内容?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为突出,而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这样写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这段议论,使整篇文章的情、景、理相互交融,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又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
明确: 在“清、静、悲凉”之中,心里感到压抑。 就要这个感觉!有了这种感觉,你才真的读进去了,品尝到了故都的秋味。但又必须走出这种感觉,因为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是那个特定时代的写照。今日的北京、今日的中国早已进入改革振兴时期,崭新的时代,激发我们的当是壮志豪情。
15、思考:同学们,这堂课心情是怎样的?
总结
《故都的秋》美丽而不肤浅,但我们对它要爱不能寐,不要沉浸其中。 作者并非真正沉沦,在内心难言的孤独冷落之中,表达了对国事的隐忧,他不写混混沌沌的江南之秋,正是他不甘沉沦的表现,1937年,抗战爆发,他毅然投入到战斗的洪流中,进行抗日宣传,1945年被日本宪兵杀害于苏门答腊。50年代,郁达夫被国家追认为革命烈士。
布置作业
1、归纳本文的艺术特色。
2、写一篇200字的秋景片段。
谢谢您的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