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 11《论语》“理想之道”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上册语文 11《论语》“理想之道”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6 19:16: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 《论语》----“理想之道”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国学经典篇章的学习,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通过“理想之道”古今层面不同角度的演绎,指导人生。
2、通过分析经典“侍坐”,解析孔子的“君子之风”与“理想道义”之间的内涵与关系,打通现实生活与人生理想融汇共通的一个勾连的桥梁。
3、通过品味经典,理解经典在当下生活的意义;理解经典与人生价值之间的转化和践行。
【教学重点】
理解国学经典篇章所蕴含的“理想之道”和“君子之风”。
【教学难点】
品味经典,理解《论语》篇章与当下的解析与转化。
【教学流程】
导入:
理想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理想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态度。是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的统一体。
两者如何成为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如何相融共通?我们今天来解析这个话题:
学生回答。
第一环节:回溯经典
教师多媒体展示:
【解题】: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而论语中孔子与他的学生们谈到理想时,孔子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心的定力与信念。
其实翻开《论语》,所有朴素的子句里面全都闪耀着一种隐约的理想。孔夫子说匹夫不可夺志,哪怕是三军可以夺帅。这句话在中国的民间流传的很广,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志向决定了他一生的发展和努力。
但是在今天看起来,最重要的不在于我们终极的理想有多么高尚,而在于眼前拥有一个什么样的起点。往往我们不缺乏宏图伟志,但我们缺乏到达那个志愿之前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那条切实的道路。
教师提问:
请大家列举你眼中的孔子;
请大家试着说说孔子“周游列国”的经历、目的、原因、经历;
1、《论语》原典辑录:
侍坐
子路、曾晳(zēng xī)、冉(rǎn)有、公西华(huá)侍(shì)坐。子曰:“以吾(wú)一日长(zhǎng)乎尔,毋(wú)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shèng)之国,摄(shè)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jǐn);由也为之,比(bì)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shěn)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yuè),以俟(sì)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fǔ),愿为小相(xiàng)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kēng)尔,舍(shě)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zhuàn)。”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mù)春者,春服既成,冠(guàn)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 ),风乎舞雩(yú),咏而归。”
夫子喟(kuì)然叹曰:“吾与点也。”《先进》
2、师生共同 《论语》解读
大弟子子路,这是一个性格特别急躁率直的人,所以论语上写的叫:“子路率尔而对曰”,非常着急地起来就说:老师我的理想是这样的,给我一个大大的国家,这个国家有着外来侵略的忧患和粮食不足的危机,但只要给我三年的时间我就能把这个国家治理的富强起来,使老百姓不仅丰衣足食,而且人人有信念懂礼仪。
这几句话一出,我们想一想,对于那么看重礼乐治国的孔子来讲,学生有如此业绩,可以转危为安。去拯救这样一个国度会受到什么样的评价,谁也没有想到孔子的反映不仅是淡淡的,而且稍稍有点不屑,叫做“夫子哂之”,冷笑了一下;
然后就开始问第二个学生:“求尔如何?”问冉有这个学生,叫着他的名字,说冉求你怎么样呢。
冉有的态度比起子路显然要谦逊很多,没有敢说那么大的国家那么多的事:我的理想是,给我一个小国我去治理,我也只用三年,可以让老百姓丰衣足食,但要让人民都有信念懂礼仪恐怕要由比我更高明的君子来做了。我去治理,也给我三年,“比及三年”我可以让它做到什么呢,可使足民,也就是做到老百姓衣食富足而已,至于礼仪的事情,冉有说我可不敢做,“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老师未置可否,接着问第三个人,“赤,尔何如”。叫着公西华的名字公西赤,你有什么样的理想呢?那么这个徒弟就更谦逊了一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先亮出自己的态度,我可不敢说我能干什么事,现在在老师这儿,我只敢说我愿意学习什么事。我的理想就是,希望自己在一个礼仪中能够担任一个小小的角色,辅助着主持人做一点我力所能及的事情就行了,至于治理国家管理人民这些事我可不敢说。
大家会看到,这三个弟子的态度一个比一个要谦逊,一个比一个要平和,每一个理想都更接近自己人生的起点,而不是一个终端的愿望,所以大家会看到这个幅度是逐渐收回来的。
那么到此为止,还有一个人没有说话,所以老师又问了:“点,尔何如”。曾点你还没说呢,你觉得怎么样?这个时候曾点没有说话,论语写得惟妙惟肖,值此一刻大家听到的先是一阵音乐的声音逐渐希落了下来,叫做“鼓瑟希”。原来刚才曾点一直在专心致志地弹着琴,听到老师说,这个声音逐渐逐渐缓和下来,缓和到最后一声,“铿尔”,当一声把整个曲子收住。象琵琶行所说的“曲中收拨当心画”,有一个完完整整的结束,不慌不忙,“舍瑟而作”。什么是作呢,过去学生听老师讲课或者大家聊天,在席子上古人都是这样跪坐在自己的脚后跟上,那么老师发问,要表示恭敬,立起在自己的膝盖上,这叫“作”。所以把琴放在一边,毕恭毕敬直起身来答对老师说话,这样的几个字描写能够看出来什么呢,就是曾点的内心是一个从容不迫的人,他是一个成竹在胸的人,他不会率尔而对,他会娓娓道来,所以他一上来呢还要先说一句,征求一下老师的意见:老师,我的想法跟三个同学有点不一样,能说吗?
那有什么关系,人各有志,但说无妨。这个时候曾皙才从容地开始了他的描述,“曰莫春者”,就是到了大概三四月末的时候,就是春深似海的时候;“莫春者,春服既成”,穿上新做的春装;“冠者五六人,童子五六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他说这就是我的理想。在一个春深似海的季节,穿上整齐干净的新衣裳,带上几个好朋友,再邀请上一批学生弟子,带上一批孩子,大家一起去刚刚开动的沂水中趁着春水把自己洗涤得干干净净,然后到鼓乐台,舞雩台之上,沐着春风,唱着歌谣,让自己有一场心灵的仪式,在一个万物开化、大地复苏春风萌动的季节,把自己融会进去,与天地在一起共同迎来一个蓬勃的时候,当你这样一个仪式完成的时候,我们大家就高高兴兴唱着歌回去了,他说这就是我的理想,我只想做这样一件事。
他的话说完了,一直没有表态的老师,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老师长长的感叹了一声,说,我的理想也就是和曾点是一样的。那么这就是四个人在谈自己理想过程中老师唯一发表的一句话,然后他们就下去了,走了。“三子者出,曾皙后”。三个同学都走了,曾皙在最后去问他老师:“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老师你觉得他们仨说得怎么样呢?老师也很微妙,他挡了一下先不想做评价,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无非是每个人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曾点不依不饶还要继续问老师,“夫子何哂由也 ”老师,为什么子路说完后你冷笑了一下呢?问到了这个问题,老师不能不说话了,“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老师说,这个秘密就是一个人你真的想要治理一个国家吗,那么最核心的部分是用礼仪去治理,而不是说用一种强硬的措施,你心中真正有一种温良恭俭让,这是论语上所提倡的人生之道。有了这样一种内涵,表现出来的所有措施都是可以变通的,这就是一个人的起点,那么他说你看,子路说话的时候那么草率,抢在大家之前就说出一个宏大理想,其言不让,没有一点辞让之心,所以我就哂笑他,因为他从内心缺乏这样一种恭敬啊。
那么接下来评价另外两个学生,“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与”。说冉求说的那个就不是个国家吗,难道说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甚至更小一点那就不叫国吗,也就是说麻雀虽小,五脏具全,不在于国土的疆域大与小,只要你出言说我去治国,那么请你首先心里面有一面镜子,反躬自省,看一看我的学养,我的为人,我能够做这件事吗,但是他的学生少了这个步骤。所以老师说难道他那不是治国吗。接着又说第三个人,愿意学礼仪的这个人,公西华,这件事情他应该说得很谦虚了吧,但老师说“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合,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礼仪的事情还算小啊,他做的要还是小事,那还有谁做的叫大事,那么礼仪应该是最重要的,不仅是贯穿在每个人生活从始至终的,也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事情。
教师提问:从孔子对三个学生态度的不同,对你的启示是什么?
学生回答:从孔子对他三个学生隐约的否定和对于曾点的支持中能看出,我们一个人生脚下的起点,让我们手中每一天的生活方式跟他心目中最终治国祭祀的理想终于有了一个勾连的桥梁。
【设计意图】
设计本环节是为了回归国学原典,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分析,让学生真正就《论语》篇章入手,去发现和感悟经典的表述和其中蕴含的深刻含义。
第二环节:主题拓展
教师提问:
《论语》告诉我们,理想无论大小高低,最重要的是你自己内心的感悟。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当我们在繁忙的工作中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时常常会忽略了我们自己内心的感受,而一个人内心的感受和自己所追求的理想又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回答。
教师多媒体展示:
理想不一定是大家共同认可的一种权势或者金钱,而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在乎的东西是一种心灵的寄托,但是为什么人们总要追求一个理想,理想之道又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在论语中说道有多么远的这种理想,其实它一切都在一个朴素的起点上。我们要相信思想的力量是这个世界上最巨大的力量之一,也就是说,孔子经常所说的那种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一个人总在想着自己的衣食,这是不足以担当一个君子一个士的资格,中国的知识分子所要的并不是一种生活的奢侈,但他们一定要心灵悠游上的奢侈。
教师提问:
请大家列举你心中最熟悉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家国理想;
请大家试着说说孔子的理想和他们之间内在的联系;
事例分析:
有一次孔子要出远门,“子欲居九夷”,因为我们知道他要把他的美政理想布化天下,所以要去未发达地区。临走的时候,学生就劝他,曰,“陋如之何”,学生说,那么一个简陋的地方,破地方,你上那儿干吗去。那么孔子怎么回答,孔子淡淡的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在这样短短一句话里,把古往今来的名士对于简易的朴素居住环境的这种判读全都呈现出来了,大家在一起谈论的是不是共同的志向,共同的寄托,如果大家能够在这样一种丝竹之间,在大家的交流里面可以有了那种心心相同,可以在你共同寄托的大事上有共同的理想,那么这种简陋,它就显得一点都不重要了。
教师提问:这个事例给你的启示是什么?他的意义又在哪里?
学生回答:理想之道就是给我们一个起点,给我们储备一点心灵快乐的资源,能够调整这样一套坐标系统,传递出来一种淡定的清明的理念,鼓励了我们每个人内心的关照,它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理想是有根的。
【设计意图】
设计本环节是为了就经典同主题拓展,让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文本中自由转化,而且打通以往所有的生活、学识积累。
第三环节:时代内涵
教师多媒体展示:
放飞理想信念,实现人生华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寄语青年: "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你如何理解?
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
学习马克思主义是树立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统一起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为什么有些人能在这些不同形式的外力之下,还不改初衷,不负初心呢?正是因为怀抱理想,能秉持信念。有了理想信念做主心骨,行为就有了指南针,有了坐标系,能够面对荣华不贪慕、面对利益不伸手、面对考验不变色,努力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教师提问:联系当下,你最熟悉和钦佩,能将国家和自我结合起来,践行理想之道的优秀人物有哪些?并试着综合概括一下》
学生回答: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
【设计意图】
设计本环节是为了就经典文本的时代意义出发,找寻经典人物,解析时代主题,理解“理想之道”的当下意义。
结课:
清代郑板桥曾作诗《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一个“咬”字,写出了竹子的顽强,后两句则进一步写了岩竹的品格。这正如人的品格,为了理想,“虽九死而犹未悔”,为了事业,能“历百折而仍向东”,原因就在于,他们有着坚定的理想和崇高的信念。
坚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不可撼动的理想信念,转化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理想之道”为每个人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
【设计意图】
设计本环节,是为了收束全文,梳理脉络,结构全篇,统摄当下的时代主题和汲取的精神力量。
板书设计:
“理想之道”
1、回溯经典;
2、主题拓展;
3、时代内涵;
4、习作:我的理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