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关于我,关于我们——初中语文《短诗五首》教学设计
导语:
常读诗之人便知:诗人之所见,必异于常人。不是诗人眼睛异于常人,实在是仰赖一颗体察万物的诗心。大诗人,必然所见者深,言人所欲言,又是人所不能言,才能让普普通通的风景,走入诗中。以前读闻一多对泰戈尔诗歌的评论,说:“诗家的主人是情愫,智慧则是一位不速之客,说来就来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聊聊,关于诗、关于爱、关于生活和远方。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感受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
2.结合写作背景,把握诗歌中的意象,理解诗歌的情感及蕴含的哲理,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格意识和高尚的爱国情操。
3.比较阅读诗歌,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二、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结合写作背景及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歌的情感及蕴含的哲理,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格意识和高尚的爱国情操。
学习难点:在诗歌比较阅读中,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三、学习方法
1.朗读法;2.圈点批注法;3.教师引导法;4.归纳总结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开讲之前,先请大家看一张微信朋友圈大量转发的图片:“为什么外面没有人也要戴口罩”的科普知识宣传图,但在“新型冠状病毒”严防严控的特殊时期,有一位网友却在图片下评论留言:“我不戴。”这条留言引发了众多网友的不满,其中有一位名叫“俞凤林”的网友直接驳击道:“你戴还是不戴,病毒就在那里,不以你的好恶而存在。”
这个回复让我想到了《见与不见》中的诗句——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我想这位驳击者的留言灵感也应该是出自这里吧!他的回复凝练有力而富有哲理,这其实就是诗歌的魅力!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课堂——九年级下册一单元第三课《短诗五首》。
(二)郎朗诗声
首先,请大家自由朗诵这五首短诗,读完之后为下列词语注音。建议大家用时五分钟完成。
明确:好,通过朗读,我们感受到了诗歌的语言美。现在让我们来看下面三组词语的读音——它们分别是:màn màn zhuāng shì duò shǒu。
(三)写写我感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赏读第一首短诗《月夜》。在你初读这首诗后,有什么整体感受呢?现在不妨把你的感受写在旁批空白处。
(提示:老师要给大家一个小帮手:写作背景《月夜》写于1917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正是“五四运动”前夕。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帮助你来更好的解读作者的思想感情。建议大家用五分钟的时间完成。)
(四)说说我思
在完成初读感受之后,请大家结合诗句内容来谈谈“你读出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如何读出的?”
明确:那么,接下来,我们共同交流对这首短诗的解读——通过这首短诗,我读出了“五四运动前夕一代青年的个性觉醒,以及追求人格立、人格自由的意识,看到了青年人独立自主的形象。”
“我”是如何读出的呢?
我们先看,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夜晚,前两句交代环境。在这两句中作者选取的意象,分别是“霜风、月光”。
大家还记得什么是意象吗?即具有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那么,“霜风、月光”这些客观事物在古诗中通常给人孤独、冷清、寂寥之感,比如我们熟悉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还有陈普的“霜风凛凛雪花飞,村落无人猿夜啼”。但在本诗中,意思却发生了些许变化——作者用“呼呼的”修饰“霜风”,让我们感受到的却是一种生机;诗中也并未描摹月光的冷,而是用“明明的”修饰,为夜晚的环境增添了一抹亮色。
后两句更是别出新意,“我与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依靠。”这里作者又选取了一个意象“树”,而修饰它的词语是“顶高的”,就是很高、最高的意思。这颗树立马给人一种昂扬的姿态!而“我”与这样的树并排站立,并且不倚靠着它。这不但没有给人孤独之感,反而表达出一种自强自立的意味!
和这样一株昂扬向上的树站立在一起,展现出的是“五四运动”前夕一代青年的个性觉醒,以及追求人格立、人格自由的意识。所以,这首诗歌的语言看似白描,但通过作者选取的意象,以及赋予他们的主观情感,并用虚词“着”收束着四种状态,呈现出很强的画面感和精神意识。
所以,《月夜》这首诗通过“我”与大树并立的行为,突出“五四运动”时代背景下青年人独立自主的形象,展现了“五四运动”前夕一代青年的个性觉醒,以及追求人格独立、追求自由的意识。
(五)理理我绪
现在,请大家自读课本第九页的“阅读提示”,同时结合品读《月夜》这首诗的方法,整理一下如何进行诗歌的品读理解?
明确:
我们发现诗歌的品读可以从以下这两个方面切入:
1.联系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其营造出的氛围,品读诗人的思想感情。
(六)练练我功
请大家运用刚刚收获的品读方法,查找剩余四首诗的写作背景,在课本旁批处分别写下你的初读感受。
(提示:1.联系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2.把握诗歌的意象.)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望望来路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品读诗歌的方法:1.联系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2.把握诗歌的意象。
(二)咔咔进步——《萧红墓畔口占》
1.这节课我们继续运用这个方法,并结合“你读出了这首诗歌的什么思想感情?如何读出的呢?请结合诗句内容来谈谈。”这个“主问题”来学习剩余的四首短诗。(出示PPT2)
2.首先,让我们赏读《短诗五首》中的第二首《萧红墓畔口占》(出示PPT3)。
3.主问题:你读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呢?如何读出的呢?结合诗句内容来谈谈。
明确:我们先来解题,《萧红墓畔口占》,其中“口占”是什么意思呢?大家可以看到课下注释——口占,指即兴作诗词,不打草稿,随口吟诵出来。那么这个题目的意思就是“戴望舒在萧红墓旁的即兴之作”。
那萧红是谁呢?我们并不陌生,在八年级演讲词单元,就有学过一篇演讲稿《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演讲》。她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但是非常遗憾在1942年病逝于香港,葬在浅水湾,年仅31岁。
那么本诗作者戴望舒和萧红有多深的交情呢?其实,诗人戴望舒在萧红病逝前两年,两人才在香港首次见面,但是他们一见如故,而且在此之前,萧红已经答应戴望舒的约稿。所以两人之间的友情,是作家之间的钦慕。
过渡:由此看来,这首诗想表达的情感通过写作背景的了解已经显而易见,就是对萧红的深沉的怀念之情。
4.那么这种怀念之情在诗句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作者想表达的仅仅是一种怀念吗?
明确:接下来就让我们结合诗句的内容来进一步品读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①我们还是从作者选取的意象说起——第一个意象是“长途”,这是怎样的长途呢?是“走了六个小时的”,是“寂寞的”。
那作者又是在怎样情况下走了六个小时呢?我们再来看看戴望舒此时的生活状况:诗人在1938年去香港,1941年香港沦陷,他因宣传抗日而被捕入狱,并受伤致病。1944年作者虽已获释出狱,但祖国山河破碎依旧,作者心情仍然是十分沉重的。出狱后,戴望舒即前往浅水湾探访萧红的墓地。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耗费六小时去给逝者上坟,而且完全是步行,这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却暗示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深深的怀念。
这里有两个精确的细节,特别强化的其中的情感意味。一是,时间细节,诗人和女小说家之间并没有血统和亲情的关系,联结他们的只是一种作家之间的友情,所以诗人坚持步行六小时去给另一个人上坟,便显得十分可贵,因为这种行为不出于义务,而是出于心灵深处的冲动与高贵。二是,历史的细节。这首诗写于1944年秋天,当时整个中国政治烽火连天,在这样的战乱环境中,诗人默默地走上六个小时去,给一个亡故的友人上坟,便显得意味深长了。也正是在这里,这首诗开始偏离悼亡诗的范式,加入了谈论人的命运、生与死的关系以及对自身生命意义的觉察的内涵。
②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个意象,是“山茶花”。
在现代文学的传统中,“茶花”一直被赋予高洁、自然、清纯、朴素秀逸等内涵。这里诗人使用隐喻“红山茶”,非常生动地传达了他对萧红的赞美与激赏。也正是这“红山茶”孕育这首诗的感情深度:细腻、深沉、节制,委婉中蕴含着激情。
③在这首诗的前两行,还有一个“对比”也用的非常巧妙。
六小时的行程喻示一种长度(时间上的、空间上的)。在这种长度里,还包含着一种“重”,即它通过寂寞给人带来的内心的沉郁。而“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这一句,却是一种动作上的短促与轻逸,只是那么轻轻的一放,将一束美丽的鲜花点缀在墓畔。一长一短,一重一轻,透露出诗人内心情感的波折。
④紧接着,作者说“我等待着”,等什么呢?
等待的问题其实早已提出,它们可能纷繁复杂:涉及人生,自我,生与死,时代的前景,个人的前途,心灵的隐秘的渴望……那答案是什么呢?他看似是无人回答的——因为“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但看似二者都没有回答问题,表现的是闲适的状态,但其实他期待的答案已存在于这情景之中——那就是安详、恬淡、超然都构成对人生的评价,并将这评价延展到对生与死的领悟中,特别是在面对命运多舛的人生的时候。
小结:所以作者表达的不仅仅是怀念,还有从容面对各种命运的生活态度。
(一)咔咔进步——《断章》
1.《断章》是一首体小意丰、耐人寻味的哲理诗。题目为什么是《断章》呢?
明确:名为《断章》,是因为这四句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据作者自云,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就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即由此而来。
2.主问题:你读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呢?如何读出的呢?结合诗句内容来谈谈。
明确:
①这首诗是在什么背景下下所作呢?我们来看一看(出示PPT4:写作背景——作者曾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可见诗人主要希望表现一种相对关系,因而创作了此诗。)。
②在这首诗中,有两组意象。第一组中,由“看”和“风景”构成联系,一个人在桥上看风景,此是赏者;但楼上看风景的人,又把桥上人当成风景进行欣赏。第二组,有“装饰”建立关联,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你又和明月一起成了别人梦的内容。短短的四句诗,用非常简单的意象将所要表达抽象概念形象化——宇宙间的事物存在着普遍联系,互相依存,这个事物与那个事物的关系是有条件的、受制约的。如此平常的现象却容纳了如此丰富的内容,诗人发现了其中辩证的色彩,巧妙地做到了诗情与哲理的高度契合。
小结:所以在课本旁批中这样写到:看与被看主客流转,富有意趣。同学们,你品读对了吗?
(二)咔咔进步——《风雨吟》
1.这首诗歌的情感与前面几首相比,更为饱满和剧烈。(出示PPT6)主问题:你读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呢?如何读出的呢?结合诗句内容来谈谈。
明确:这首诗中有我们常见的意象:
①第一节中有“风雨和大地”,赋予他们的动作是“卷”和“奔”,极言暴风骤雨的翻天覆地之势。表面写景,实则暗示风云变化的历史时期。
②第二节,把“郊原”这个意象比作是风浪起伏的大海,把“房舍”这个意象比作是大海上漂浮的小舟。这节用比喻的手法,继续描绘风雨大作带来的变化。
③第三节,“舵手”坐实了前文的比喻,既已把胶原比作大海,房舍比作孤舟,那么顺理成章,“房舍”中的“我”自然就像那驾舟的“舵手”。
更深层的含义是,“舵手”通常象征在革命年代引导方向的引路人。这个角色责任重大,因为“年轻”,在茫茫中辨不清方向,掌不稳命运之舟的舵把,因此,具有不知人生命运的舟船驶往何处的迷茫和担忧。作者一方面表现出人物的忧惧不安,另一方面又将人物置于社会浪潮的领航位置之中,体现出经验不足的“我”力图关怀社会命运、做出努力的思想感情。
小结:这就是这首短诗想表达的情感,同时也解读了课本旁批的问题:如何理解年轻舵手的心。
(三)咔咔进步——《统一》
1.最后,让我们看看智利诗人,聂鲁达的《统一》。(出示PPT7)聂鲁达是一位智利的政治诗人,宣扬革命,主张正义,是一位坚定的社会主义者。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充满哲思的诗人形象。
2.主问题:你读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呢?如何读出的呢?结合诗句内容来谈谈。
明确:
①诗中,诗人选取了简单的意象“叶、花、树木,大地”,并且把它们放到“所有的...是”,“所有...无非”“整片...是”这几个形式相似的句子中,那么想表达什么呢?“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是这一朵”,乍一看这句话不可思议,细一看并不无道理:世界是多样的,世界因多样而美丽,同时,所有叶子和花从本质上来说又是一样的。所以第三句诗说道:繁多只是个谎言。
②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可以这样解读,繁多只是一个空洞的数量,究其本质,都是同一事物。所以,紧接两句中的果实和树木以同样如此,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最后作者说道:整片大地是一朵花。这是作者消除了差异性,回归统一的本质思考。
小结:所以本诗想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诗人从“叶”“花”“树木”等常见意象中,归纳出世界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关系。。
(四)寻寻共性
这些诗,比较于“李白杜甫”的诗歌,有什么区别呢?
明确:
形式新——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押韵比较自由;
语言新——以白话写诗;
观念新: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
小结:这既是它们的共性,同时也是区别于旧体诗的地方,这类诗称为新诗(——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五)练练我功
请大家运用刚刚收获的品读方法,赏析《武汉伢》这首歌词。(不少于100字)
(六)借来用用(选作练习)
请仿照《月夜》这首诗,选择一些意象,塑造一个“我”,写一个“月夜”。
五、教学反思:
本单元是全套教科书中第二个诗歌单元,并非首次出现。同时,《短诗五首》在第一单元中又处于“自读”篇目这样一个位置,所以在教学设计时,重在考虑让学生以第一首诗为范例,以课后“阅读提示”内容为切入点,进行独立自主的诗歌赏析。但有不足,就是未能设计朗读指导环节,让学生在声情并茂中,体会诗人情感。整体来说,学生的学习还是令人欣喜的。继续努力,继续完善,是作为教师的我应不懈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