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郁达夫
故
都
秋
的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北国
清·静
原名:郁文
生卒:1896-1945
籍贯:浙江富阳
头衔:现代著名小说家,
散文家。
作者简介
主要经历:
三岁丧父,1922年日本留学归来后,与郭沫若等组织“创造社”。1930年参加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宣传抗日。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被追认为烈士。
短篇小说:
《沉沦》、《薄奠》
《春风沉醉的晚上》
中篇小说:
《迷羊》、《出奔》
《她是一个弱女子》
散 文:
《故都的秋》
《北平的四季》
代表作品
1927年4月12日后,为躲避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避居杭州,写了大量的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 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的优美散文《故都的秋》
创作背景
1931年发生“九·一八”事件,日本侵占了东北全境。1933年1月,日军蓄意制造了手榴弹爆炸事件,借机攻陷了东北通往关内的咽喉要地——山海关。2月23日,向热河进犯,不到10天的时间就攻陷了热河省会承德。中华千年的文明古都——北平,处在风雨飘摇之中。郁达夫虽蛰居杭州,一样感受到国事的危急,当他到达北平,触景伤情,写了《故都的秋》。
课 题 释 义
故 都 的 秋
表明描写地点,含
有深切的眷念之意。
是描写的内容
题目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
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思考问题:
1.阅读课文,理清思路,找出文眼。
2.本文共写了几幅秋景图?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幅图画的内容)
3.文章结构如何划分?
文 章 结 构
(1-2):总写对北国之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抒发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3-12):分写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部分描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13-14):总括全文,强调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眷恋。
第一部分(1-2自然段)
思考:
北国之秋有什么特点?
南国之秋有什么特点?
二者有什么区别?作者认为哪里的秋更好?为什么?
故都的秋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在郁达夫笔下,北国的秋天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清、静、悲凉
在郁达夫笔下,南国的秋天有什么特点?
慢、润、淡
看不饱,尝不透
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作者认为,对秋天的品味,是反“恰到好处”的传统审美的,是越淋漓尽致越好的。因此认为北国之秋胜于南国之秋。
清代学者李密庵《半半歌》:
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
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姻民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
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
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
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第二部分(3-12自然段)
思考:
第二部分中,哪些是记叙内容,哪些是议论内容?
3-11自然段为记叙,12自然段为议论
记叙部分描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
这些秋天的景物构成了什么样的秋景图?
陶
然
亭
钓
鱼
台
西
山
玉
泉
山
潭
柘
寺
作者并没有在意这些胜景,反而转笔写其他的了,在他的心目中哪些景物才应该是故都的秋的代表?
秋院
秋槐
秋雨
秋果
秋蝉
秋 景 五 图
秋 晨 小 院
秋 槐 落 蕊
秋 蝉 残 鸣
秋 雨 话 凉
秋 果 奇 景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秋晨小院图
营造出一种清幽,萧瑟,闲适,孤寂的氛围
思考:这幅画是怎样体现出“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呢?
清:碧天
静:驯鸽的飞声(以动衬静) 静对蓝朵
悲凉:破壁腰 蓝朵 秋草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槐落蕊图
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心理活动全方位描写
营造出一种寂静无人,独自徘徊,
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氛围
静:“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清:“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
悲凉:“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
思考:这幅画是怎样体现出“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呢?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象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秋蝉残鸣图
古诗词中的“蝉”意象:虞世南、骆宾王、柳永等都曾写过与蝉相关的诗词,“蝉”寄寓了多样的人生感怀,郁达夫笔下的秋蝉衰弱的残声所唤起的关于生命漂泊与衰亡的感喟,与之一脉相承。
北国秋蝉的啼唱,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和蟋蟀耗子一样,为市井小民所熟知,体现了郁达夫审美趣味中生活化、平民化的一面,大俗即大雅,俗趣雅趣,统一在这北国秋蝉的嘶鸣中。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样。
在灰沈沈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曲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象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秋雨话凉图
北国的秋雨有何特色?
奇:“忽而”“息列索落”“卷”
有味:“咬”“一立”“缓慢悠闲”“微叹”
像样:一层秋雨一层凉
用这样的京腔京调的社会人物来丰富自然的风物用这“落寞和感伤”的京味来烘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的秋味。
在闲话秋雨图中,作者特意加入了雨中“都市闲人”的对话,其用意何在?
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象橄榄又象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秋果奇景图
最好的秋日果实未熟
果实成熟则金秋已过
有淡淡的遗憾之感
思考
这五幅秋景图按什么顺序来写?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这五幅秋景图并无一定的顺序,是作者顺手拈来,随心而作,这恰恰体现了散文“形散”的特点。
本文的“形” 、“神”是什么?形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文章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是五幅秋色图。
文章的“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
“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观点: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思考:写第12节的作用是什么?
落脚点: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第13段:“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南北之秋最大的区别在于:味。
四个比喻让人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
北国之秋就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让人感到味烈、味深、味浓、味久;
而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让人感到味润、味浅、味淡、味短。
用如此丰富生动的意象又令人读后回味悠长,明了于胸。
秋天,
这北国的秋天,
若留得住的话,
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
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作者为什么偏爱“清、静、悲凉”的秋景?
第一,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
作者生于乱世,一生命运坎坷。幼年(三岁)父亲去世,中年母亲饿死、兄长被杀、妻子离异,孩子无人照管,真个“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生活的经历,多多少少会折射到文学作品中来,因而作者尝到的秋是清、静、悲凉的,与别人的不一样。
第二,跟当时的时代环境有关。
1933 年至 1936 年他一方面受白色恐怖的威胁,一方面对革命非常失望,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他从上海迁居杭州,“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
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
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故都的秋
总写
(1—2段)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江南的秋:慢、润、淡
分写
(3—12段)
记叙
(3)秋晨小院
(4)秋槐落蕊
(5)秋蝉残鸣
(6-10)秋雨话凉
(11)秋果奇景
观秋色:清
听秋声:静
品秋味:悲凉
议论(12)赞美北国之秋
总写
(13—14段)
(13)南国之秋比不上北国之秋
(14)直抒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之情
向往
品味
赞美
眷恋
悲秋诗句归纳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亭浊酒杯。杜甫《登高》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织女牵牛星。杜牧《秋夕》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李璟《浣溪沙》
秋华惨淡秋叶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哪堪风雨助凄凉。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罗衾不耐秋风力,残留声催秋雨急。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曹雪芹《红楼梦》
感
谢
聆
听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完
故都的秋
情·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