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西汉时有一个叫东方朔的大文学家,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有一次他向汉武帝上一奏本,足足用了三千片竹简,需要两个人才能抬动。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共52万6千5百余字,如果以当时的竹简刻写,约需要15100片竹简,重50~60公斤。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 15 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1. 了解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对中医学的贡献、《史记》、道教和佛教等基本史实。
2. 了解两汉辉煌灿烂的科技文化;
学习司马迁坚持真理的精神
3. 理解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纸张出现之前,有哪些书写材料?有什么弊端?
竹 简
青铜器金文
甲骨文
丝 帛
(人们的见闻)以其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 ——《墨子·兼爱》
书写不便
笨重不利于携带
昂贵
不易推广…
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5号西汉墓出土的纸质地图。据考证,这是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也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
纸出现于西汉,东汉时蔡伦改进
东汉时,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术,纸的质量提高,人称“蔡侯纸”。
蔡侯纸的制作流程
胡永凯绘画《蔡伦造纸》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范晔《后汉书》
材料易得,价格便宜
质量提高,便于推广
东汉 三国 晋 南北朝
东汉之后的官方藏书量
胡永凯绘画《蔡伦造纸》
今天的大[机器]造纸工业,是根据最初的东方(指中国)竹帘纸模建造的。
——美国著名纸史家亨特
造纸术是亚洲乃至整个世界科技的一大进步,有了它,世界文明将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古希腊阿基米德
这就为知识普及口号打开道路,标志着我们心目中所谓书籍的开端。
——【德国】利普斯:《事物的起源》
造纸术是中国对世界的伟大贡献,推动文明传播
张仲景 (150--219年)东汉著名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
张仲景五十岁左右曾任长沙太守,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大开衙门,坐在大堂之上给前来的百姓治病。久而久之,每逢初一十五,衙门前就聚集了来自各地的病人。为纪念张仲景,后人把坐在药铺里看病的医生叫做“坐堂医生”。 张仲景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世人尊称为“医圣”。
医圣张仲景坐堂看病
外科鼻祖:东汉华佗
针 灸
用麻沸散做外科手术
五禽戏
刮骨疗毒
体裁
时间
内容
纪传体通史
黄帝到汉武帝
记载帝王将相
下层百姓的生活
《封禅书》中,他把汉 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计祈求不死之药的荒谬无聊行为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酷吏列传》一共为十个残暴冷酷的官吏作传,其中汉武帝的臣子就有九人。
班固评司马迁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不畏权贵,秉笔直书,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
司马迁《报任安书》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连用8个其次,来控诉自己遭受的非人折磨
司马迁的史学情怀
浑然天成、滴水不漏,增一字不容;遣词造句,煞费苦心,减一字不能。
—— 柳宗元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
文笔优美,人物形象生动,具备极高的文学价值
创立时间 东汉末年
尊奉对象 黄帝和老子
派别代表 张角的太平道;张陵的五斗米道
主 张 修身养性,炼制丹药,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地 位 是我国的本土宗教
道 教
佛教产生于印度,信奉释迦摩尼,认为人生如苦海,只有熄灭欲望与烦恼,才能得到解脱,主张众生平等。
西汉张骞通西域后,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佛教得到上层扶持,在民间传播开来。
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始建于东汉,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被誉为中国第一古刹。经过近两千多年的发展,成为世界上唯一一座融合了中、印、泰四国风格的寺庙建筑。
白马寺寺内匾额《护国佑民》
为何道教、佛教在我国能长久兴盛?
寻求慰藉的精神寄托
巩固统治的专制工具
中外友好的交流媒介
根植血脉的文化传统
时代 人 物 成 就
科技 造纸 西汉 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纸
东汉 蔡伦 改进造纸术(材料易得,造价便宜,易于推广)
医学 东汉 医圣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提出预防疾病
华佗 麻沸散、外科手术、五禽戏
史学 西汉 司马迁 纪传体通史《史记》,记载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
宗教 西汉 张骞通西域后,来自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白马寺
东汉 中国本土宗教道教产生 ;张角的太平道、张陵的五斗米教
两汉的科技与文化
1. 有学者指出,简牍时代书写载体空间狭小,书写不便,文章普遍短小精炼;纸本时代书写载体容量扩大,书写便利,文辞多显冗长枝蔓。由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A.使用简牍成本较高 B. 专制统治禁锢思想
C.纸的应用影响文辞 D. 纸张促进文化交流
C
2. 近来在我国一些地方发生了H7N9禽流感的感染。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参考古代“医圣”的医学著作是
A.《本草纲目》
B.《千金方》
C.《唐本草》
D.《伤寒杂病论》
D
3. 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内容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涉及社会的各方面,不虚美、不隐恶、真实、生动地再现两千五百年的历史、被誉为“实录”。这反映出司马迁
A.守卫国家的爱国情怀 B.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C.秉笔直书的史家素养 D.个性浪漫的创作风格
C
4. 俗语“家家观世音,人人阿弥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佛教在中国民间的盛行。佛教传入我国是在
A.秦朝时期 B.西汉时期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B
5. “它给予贫苦人民以一个‘死后天国’之期待”,“当方士走向民间的时代,正是东汉末季大饥馑、大疠疫的时代。”材料旨在说明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
A.适用了社会发展的趋势
B.体现了专制统治的强化
C.迎合了苦难人民的心理
D.见证了中外交往的成果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