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06 14:35: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部编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学习目标
1、通过史料解读,探究红军长征的原因、时间、路线、结果和意义。
2、结合史料,掌握遵义会议的内容及意义。
3、通过教材,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加深对长征精神的认识和理解。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据材料,概括红军长征的背景。
1、背景
材料一 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了100多万军队和200架飞机,亲自坐镇指挥,对江西各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空前规模的第五次“围剿”。其中,直接用于中央苏区的兵力就达50多万人。蒋介石在德国军事顾问团的帮助下,采取“持久战”和“堡垒主义”的新战术向根据地进攻,试图一点一点地蚕食掉苏区根据地的有生力量。到1934年7月,国民党军队先后突破了红军的外围防御,直向苏区腹地扑来。 ——《党史纵览》
材料二 面对险恶的敌我态势,“左”倾错误路线领导者博古却提出“以红色堡垒对白色堡垒”“不丧失苏区一寸土地”等错误指导口号……红军实际最高军事指挥者、共产国际德籍军事顾问李德更是不顾红军反“围剿”的实际,用军事教条主义跟他的德国对手打起了“以堡垒对堡垒”“分兵把口、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消极防御战,致使红军遭受惨重损失。仅在1934年4月的广昌保卫战中,红军就伤亡5500多人。 ——《党史纵览》
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根本原因:李德、博古在指挥上“左”的错误
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
遵义会议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强渡乌江
爬雪山
过草地
激战腊子口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结合长征路线示意图,讲述红军长征的过程
长征不仅是一场保存自身力量的战略转移,更是在日本局部侵华民族危机严重下、有着北上抗日救国的高远宏大的战略目标。
红军长征途中,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长征路上,红军只休息了44天,日平均行军37公里,共爬过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积雪,渡过24条河流,经过11个省。平均每行进一公里就有三四个红军战士献出生命。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3、遵义会议
结合材料,分析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
材料一 这次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问题。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作了重要发言,尖锐地批评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实行单纯防御、在长征中实行退却逃跑的错误。……会议将毛泽东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并委托张闻天起草《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会后不久,政治局常委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的责任,并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二 “中国革命在1935年遵义会议以前,因为没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运动结合起来,或者结合得不好,走了很多弯路,吃了很多的亏,遭受了很大的损失从1935年起,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比较好的结合起来……”
——毛泽东与周世钊的谈话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3、遵义会议
时间
地点
内容
1935年1月
贵州遵义
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
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意义
①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
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央的领导地位。
②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③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④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遵义会议会址
二、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材料一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结合材料,分析长征胜利的意义。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1、意义
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坚定理想、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百折不挠、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二、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结合材料,分析长征精神。
2、精神
课堂小结
开始:1934年10月
遵义会议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原因
过程
意义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时间:1935年1月
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铸就了长征精神 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内容:纠正了…肯定了…取消了…
意义:转折点、成熟的标志
胜利会师:1936年10月,长征胜利结束
课堂自测
1.老战士黄镇用画笔记录了他的一段亲身经历。其中以“汹涌的大渡河、寒冷的雪山、荒芜的草地”为素材的作品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淮海战役 D.红军长征
2.蒋介石说:“(朱毛红军)窜川南时,对人民毫无骚扰,有因饿取食土中萝卜者,每取一头,必置铜元一枚于土中。”据此推断(  )
A.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军纪律严明有利于赢得民心
C.中国人民开始艰苦卓绝抗战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D
B
3.如图为黄亚光在1933年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创作的宣传漫画。
其最恰当的主题是(  )
A.北伐战争的胜利
B.红军队伍的壮大
C.敌后战场的开辟
D.三大决战的到来
4.某电视纪录片对如图这样解说:“一座城市,因为一次重要会议与红色结缘;一座小楼,记录着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一次会议,从此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解说词中的“会议”(  )
A.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B.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C.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毛泽东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课堂自测
B
C
5.1935年5月20日,左路红军攻占冕宁县,进入彝民聚居区。刘伯承依照当地习俗,同彝民沽鸡家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结为兄弟,成立“中国彝民红军沽鸡支队”。这一义举(  )
A.实现了战略转移 B.纠正了错误主张
C.挽救了中国革命 D.传播了革命火种
6.“牛皮腰带三尺长,草地荒原好干粮。开水煮来别有味,野火烧熟分外香。”这首歌谣体现了(  )
A.不怕牺牲的精神 B.积极乐观的精神
C.团结协作的精神 D.勇往直前的精神
课堂自测
B
D
7.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每一代中国青年都无愧于时代。在长征途中,成为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
A.四渡赤水 B.遵义会议 C.巧渡金沙江 D.会宁会师
8.下列四幅图片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四次重要事件,按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
课堂自测
B
B
9.毛泽东作为党的主要创建者和在革命实践活动中成长起来的领袖,他一直坚持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也是党的优良作风。毛泽东的革命活动与党的革命活动结合在一起,其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毛泽东主要革命活动(部分)
课堂自测
主要革命活动
① 1919年12月至1920年4月,参加李大钊组织的北大“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进一步研究马克思主义。
② 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③ 1927年8月7日,参加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④ 1927年10月,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⑤ 1931年11月,在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政治报告。
⑥ 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召开,纠正“左倾”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
⑦ 1945年4至6月,主持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⑧ 1949年3月,中共中央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作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全党同志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等重要指示。
课堂自测
(1)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历史事件。
(2)选择材料中至少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件,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参考示例,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示例:观点: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
事件: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中共“一大”
北大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进一步研究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条件。
中共“一大”将革命目标定为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明确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
结论:中国先进分子注意研究马克思主义,并以此为指导成立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1)历史事件:遵义会议。(2)示例:观点:中国共产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革命策略推动革命成功;事件:八七会议建立井冈山根据地七届二中全会;论述:八七会议吸取大革命失败的教训,认识到独立掌握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性,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建立井冈山根据地主要是根据城乡敌我力量的强弱,改变攻打中心城市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七届二中全会主要依据是三大战役结束,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最后胜利,准备建立新中国,必须将工作重心有农村转向城市;结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的过程中,注重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制定策略,领导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课堂自测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毛泽东着重指出:秋收起义原计划要去打长沙,可是长沙打不下来,目前长沙那样的城市,还不是我们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到乡下去,在乡下站住脚,养精蓄锐,发展我们的武装力量。
——摘编自《秋收起义》
(1)据材料一,分析毛泽东率领部队向乡下去的原因。在乡下发展我们的武装力量的方式是什么?
原因:起义军进攻长沙受挫;山区敌人的统治力量比较薄弱。方式: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课堂自测
材料二 1935年10月,陈云在向共产国际的报告中写道:此次会议“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目前我们党在新的情况下能够自己提出新的任务”。
——摘编自姚明华《1935年陈云莫斯科之行述论》
(2)材料二中的“会议”指的是哪次会议?结合所学,归纳此次会议带来的重大变化。
会议:遵义会议。变化: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列庄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课堂自测
课堂自测
材料三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
——摘编自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3)结合材料三,分析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历史意义:长征的胜利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