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古诗三首 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第 21 课 (第一 课时)
学校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学习目标 1.朗读《出塞》《凉州词》两首诗歌,会读会写课后生字词。 2.认识边塞诗,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内容,品悟字词,体会诗 人的思想感情。 3.抒发对戍边将士的同情, 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学习重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品悟字词,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学生对边塞诗有所了解,但并没有系统地从背景、情感等 角度系统地学习了解过。
教学辅助 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边塞诗两首)
一、导入
在这样一类唐诗中, 诗句里, 边塞将士们喝的是葡萄美酒, 弹的是琵琶, 吹 的是羌笛,描绘的风景里有黄沙白云,有冰川雪山;大唐帝国,国力强盛,民气 昂扬,诗人们都带着欣羡之情渴欲一试,于是烽火狼烟、宝剑铠甲、孤城羌笛、
夕阳大漠等词汇一时上了热搜。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两首边塞诗,领略一下盛世强音!
【教师活动】向学生展示一下边塞风光(大漠古城、烽火狼烟),介绍一下琵琶
羌笛等乐器,让学生初步感受边塞诗歌的风格特色。
【学生活动】欣赏边塞风光,认识民族乐器,了解边塞诗的风格特色。
二、边塞诗人介绍
【教师活动】介绍王昌龄和王翰两位边塞诗人以及《出塞》和《凉州词》两首诗
歌的创作背景。
王昌龄(约 690—约 756) 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特别擅长七言绝句被后 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的先祖为南朝世家琅琊王氏, 曾百余年三公九卿,但王昌龄出生时家势已式微,其后家 境更趋贫寒。 王昌龄的青年时代是在唐玄宗开元年间,此时,唐王 朝为了开疆拓土,也为了保持边疆安宁,造成边疆连年战 事不断。虽然出游边塞危险重重,但是王昌龄为了实现建 功立业的愿望 ,依然选择到边塞漫游 。开元十二年春 (724),王昌龄开始波漫游西北,奔赴边疆,先后经过泾 州 、萧关 、 临洮和玉 门关等地 , 大约在开元十三年冬 (725)或开元十四年冬(726)返回长安。在大约三年左 右的时间里,王昌龄都生活在北部和西北边疆地区,这段 时间让他对真实的边塞生活有了非常深刻的认知。《出塞》
这首诗歌就创作与此时。
王翰(公元 687 年-726 年) 字子羽,,唐代边塞诗人。与王昌龄同时期。 王翰少时就聪颖过人,才智超群,举止豪放,不拘礼 节。他的诗多豪放壮丽之句,可惜很多已散失,传世之作 中最负盛名的是他的《凉州词》,诗句中流露出作者厌战的 情绪,也表现了一种豪纵的意兴。
【学生活动】听老师讲故事,认识诗人,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三、边塞诗歌赏析
1.《出塞》
【教师活动】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语句通顺,把握好节奏,读出韵律。
(2)通过下面的练习题,检查朗读情况。
【随堂练习】 根据词义,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 人未还(huán 回;还)(hái 仍旧;依然) ② 飞将(jiāng 带领)(将领) ③ 不教(jiào 使;令)(jiāo 传授)
【学生活动】自由诵读,完成练习。
(3)诗句赏析(问答)
【教师活动】向学生提出下面问题,给出思考时
间,请学生回答。
① 阅读唐代疆域图,说说,唐朝的“边塞 ”在哪里?(教师在学生回答后予以
指正)
② 《出塞》这首诗中,作者描绘了哪些边塞风景?
③诗歌中哪句话表现了战争的残酷?
据《资治通鉴·唐书》 —— 唐玄宗时曾将士兵戍边的时间从 1 年延至 3 年,后又从 3 年延至 6 年,最后 竟从 6 年延至 9 年。
④ 你了解诗句中的“飞将”这个人吗?(教师介绍飞将军李广其人)
⑤诗歌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师结合史料再次介绍诗歌
的创作背景,让学生根据背景揣摩诗句表达的诗人情感。)
2.《凉州词》
【教师活动】
(1)诗歌朗读——用斜线标记《凉州词》的停顿。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诗句赏析
①《凉州词》这首诗描绘的是什么场景?(教师给出结合场景预设, 让学生做出
选择)
②《凉州词》一诗中哪两句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态度?
四、背诵诗歌
【教师活动】下课之前, 让学生自由诵读两首边塞诗, 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
最后全体起立,诵读诗歌,向可敬的征人、诗人以及他的诗作致敬!
【学生活动】诵读两首边塞诗。
六、作业布置(见分层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