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 声音综合训练
一、选择题
1.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上面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的是( )。
A.音调 B.音量 C.音色
2.小闹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给我们的?( )
A.闹铃→空气→耳朵→闹钟的外壳
B.闹铃→空气→闹钟的外壳→耳朵
C.闹铃→闹钟的外壳→空气→耳朵
3.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发出的声音就越( )。
A.强 B.弱 C.低
4.成语“震耳欲聋”体现的是声音的( )。
A.音量 B.音色 C.音高
5.下列关于声音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B.只要物体振动,一定可以听到声音
C.轻敲桌面,产生的声音弱,重敲桌面、产生的声音强
6.声音强弱是由物体( )决定的。
A.音质的好坏 B.振动的频率 C.振动的幅度
7.在寺庙敲击大钟的时候,我们已经停止撞击,大钟仍“余音未止”,这是因为( )。
A.回声 B.人的错觉 C.大钟还在振动
8.风声是由( )产生的。
A.空气振动 B.树枝振动 C.树叶振动
二、填空题
9.根据下表填空。
研究的物体 研究的方法 物体的状态
鼓 按压 不振动
敲击 振动
相同的鼓,在按压的时候 (填“会”或“不会”)发出声音,在敲击的时候 (填“会”或“不会”)发出声音。这说明物体必须 才会发出声音。
10.声音通过外耳道到达 ,引起它的振动, 将振动传给耳蜗,连接耳蜗的听觉神经把 传递给大脑,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11.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 )停止声音就停止了。
12.声音是以( )形式传播,当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 )。
13.人的耳朵由外耳、( )和( )三部分组成。
14.内耳中有一个像蜗牛形状的结构叫_______,它内部的物质主要以( )形式存在。
15.人的耳朵由外耳、( )和( )三部分组成。外耳又由( )和( )构成。
16.2021年12月9日下午,我国三位宇航员在“天宫”授课,他们在空间站内相互之间听到声音是靠( )传播的。
17.日晷由( )和( )两部分组成。
18.声音能够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如 、 、 等,声音通过 传播最快,通过 传播最慢。
三、判断题
19.要想让敲响的锣声停止,可以用手捂住锣面。( )
20.当我们用耳朵贴近一名同学的前胸时,不会听到任何声音。( )
21.我们自己动手制造小乐器时,要经历设计、制作、调整、展示的过程。( )
22.医生用的听诊器和人的耳郭是同样的道理。( )
23.声音看不见也摸不着。( )
四、简答题
24.停止敲锣后,在一段时间内还能听到锣声,这是为什么?
25.小科用自制乐器——“吸管排箫”吹奏了歌曲《小星》。大家是怎样听到这首曲子的?请你做出简单的叙述。
26.我们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是怎样的?
27.自制小乐器分为几个步骤?依次是什么?
参考答案:
1.A
2.C
3.B
4.A
5.B
6.C
7.C
8.A
9. 不会 会 振动
10. 鼓膜 听小骨 声音信号
11. 振动 振动
12. 波 振动
13. 中耳 内耳
14.耳蜗;液体
15. 中耳 内耳 耳廓 外耳道
16.空气
17. 晷面 晷针
18. 空气 水 木头 固体 气体
19.√
20.×
21.√
22.√
23.√
24.敲击停止,锣面的振动还没有停止,发出的声音还在传播。
25.不同长度的排箫中的空气长短不同,从而不同长度的排箫的时候,排箫振动的速度快慢也不一样,这样就可以吹奏歌曲《小星》。
26.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
27.自制小乐器分为四个步骤,依次是设计、制作、演奏和改进。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