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6 19:06: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青山不老》 课时安排 2
课标 分析 课标 摘录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学会生字并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速度。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课标 分解 学生学什么: 1、用正确的读写姿势读写“炕、虐、踞、淤”等生字,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位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青山是不会老的”深刻含义。 学到什么程度: 能正确读写词语并能理解说出词语的意思; 通过阅读课文和小组讨论,能提取关键性的词句,说出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并能感受老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奇迹。 找出关键词句能体现老人精神,并能分析体会“青山不老”的深刻含义,感受一位普通老人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坚强决心。 学生怎么学: 课前预习,能够用正确的写字姿势,自主独立正确地书写词语、理解词语意思。 通过默读课文,画出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以及是如何创造奇迹的句子。将重点语句反复推敲体会,感受老人的精神,并能有感情的朗读出来。 通过体会老人所处环境以及创造的奇迹,深刻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
教材 分析 地位:《青山不老》选自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本单元编排的课文都是围绕保护环境来写,旨在增强学生保护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 内容:《青山不老》课文介绍了一位山野老农用15年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的创造了一片绿洲,以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重点:一是从这位普通的山野农夫身上看到我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坚强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拓宽学生的认识角度;二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学情 分析 六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能在读中思考、感悟。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其主动性,让他们自主阅读、理解,最后读写结合,进行能力迁移,情感升华。
教学 目标 1、用正确的读写姿势读写“炕、虐、踞、淤”等生字,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位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青山是不会老的”深刻含义。
重难点 重点:学生自己借助学习工具,反复朗读课文,认清生字,理解重点词语;通过不同方式的读文体会,深入合作探究,读悟结合、同学评价、教师点拨评价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出老人在大环境险恶,小环境艰辛的情况下,创造出“15年,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的奇迹。 难点:通过深层次的读文,借助对课文段落和重点句子的理解,帮助学生明白“青山是不会老的”深刻含义。
第 1 课时
教学 目标 老人创造了什么样的奇迹?在什么条件下创造的?
重难点 重点:阅读课文,画出关键性的词句,来感受老人创造的奇迹 难点:通过关键语句和三个典型事例来体会了不起的奇迹。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 节 一 一、复习导入,学习新课 1.检查字词 (1)出示新词 肆虐 盘踞 铁锹 险恶 淤泥 恭敬 荡漾 劲挺 归宿 风雨同舟 三番五次 不紧不慢 如臂如股 (2)指名认读词语,指导书写,师生评价。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人物) _______(做了什么事),创造了了不起的 _________。 (课文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将毕生的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用 15 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创造了一片绿洲,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子孙后代。) 3、这节课继续学习《青山不老》,一起来看看这位老人是如何创造奇迹的? 能读准字音,用自己的话解释词语。 能用自己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根据格式填空。
环 节 二 二、深入学习,了解奇迹 1、请大家打开课文,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在文中用横线画出相关的语句。 2、出示:15年,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3、理解“ 了不起” (1)请大家自己读读这句话。想想“奇迹”是什么意思?那这句话中“了不起的奇迹”指的是什么? (2)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了不起?” (3)指名学生回答体会到的“了不起”含义,重点引导把握这 4 个数字(将数字圈红) 点拨: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 十五年 八条沟 七条防风林带 三千七百亩林网 看到这样的一组数据,你心里有什么想法吗?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 15 年、 5000 多个日日夜夜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却是满山遍野的绿。这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4)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把这一奇迹展示出来。 能准确画出并流利、有感情地读出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能正确大声地说出自己对关键词句的理解。 组内相互讨论,各抒己见,感受老人的心情 带着感情朗读,读出气势和心情
环 节 三 创造奇迹,感悟精神 (一)老人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这一奇迹的? (学法指导:先自由读课文2.3自然段,在用波浪线画出相关的语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最后小组交流。) (二)反馈交流 1、从大环境理解奇迹   这些文字描述的环境,给你带来什么感觉?板书:险恶--大环境   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险恶? “肆虐”什么意思(任意破坏) 哪些词句让你充分感受到了肆虐?   A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   B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C 想象西伯利亚大风来的时候,还有可能发生哪些事? (3)“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的盘踞之地”这句话又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理解 “盘踞”   (4)把从文字当中读到的感受通过朗读展示出来。(齐读)   在这样险恶的大环境下,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的老头坚持15年植树造林,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怪不得作者这样赞叹: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2、从小环境理解奇迹: 要创造这样的奇迹,年轻力壮的人都不一定能坚持,而这位老人已经多少高龄了?(81岁)耄耋之年的老人啊。 (1)课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他已经很老了?默读课文,划一划。 (2)他过着怎样的生活?(联系文中句子说说) 80多岁的老人过着如此艰苦的生活,『板书:艰苦』放弃与女儿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15年如一日,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又在干什么呢?(引读中心句:“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让我们带着对老人深深的敬意一起再读这一句: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3、从结果再次体验奇迹:   一位年过80的老人,在大环境和小环境都如此险恶困苦的晋西北土地上坚持植树造林15年,并且还将继续下去。难怪我们在黄土高原上能看到那样美丽的景致。——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配乐轻声读。) 在用波浪线画出相关的语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最后小组交流。 寻找描写环境的关键词语并理解词语,从中感受环境的恶劣 准确画出句子,体会老人艰苦的生活,并能根据词语感受老人的精神以及创造奇迹的艰辛。 有感情朗读句子,体会如今的美丽景色多么的来之不易。
环 节 四 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 1、导语:为什么老人能创造这样的一个奇迹呢?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创造了这个奇迹呢?快速默读全文,可以找找句子来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他生命的归宿。” (对土地的热爱、对家园的热爱、坚持不懈的毅力。)   2、集体交流: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意思 这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小结: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博大胸怀,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句话。   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生命的老去而变老的。所以----引读出示: 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根据课文句子理解感受“青山不老”的含义
作业 设计 以《青山不老》为话题,写写自己的读后感
板书 设计 青山不老 十五年前 → 十五年后 风沙四起、大风肆掠 → 树木葱郁、翠色欲流 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