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新泰人教版历史(七下)导学案(2015修订)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人教版历史(七下)导学案(2015修订)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3-19 20:49:56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6 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选择1-5 BDCCB 6-8 BBA
9、 (1)郑和下西洋;1405年;明成祖
(2) 七次;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3)意义: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交流;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
10、(1)戚继光 ;我国伟大的民族英雄。
(2)喻指倭寇对我国沿海的骚扰。(2分)
(3)为驱逐倭患,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而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或他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4分)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4)他进行的抗倭斗争是正义的事业:他带领的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其他爱国军民配合。(6分)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6 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学案
青云一中 徐 红
【教师寄语】走进去,一道古老而亮丽的风景;学起来,我们轻松又愉快。
【学习目标】
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学会识图能力、观察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学习本课,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难点: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等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教材“导入框”中的内容,提出问题。)
二、自主探究,独立试航
1、明朝的西洋是指今天 以西的东南亚和 沿岸地区。
2、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
3、 年,郑和第一次出使西 ( http: / / www.21cnjy.com )洋,从 出发,使入茫茫的大海。到 年,郑和 次下西洋,到过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4、最早抗击外国侵略的我国古代民族英雄是 。
5、 年, 殖民者攫取了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三、能力提升:(小组交流讨论)
(一)探究一:郑和下西洋
合作交流:(读本目课文、插图、《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资料等)
1、这里说的“西洋”指哪些地方?
2、郑和下西洋从哪里出发?
3、他们沿途经过的国家或地区,今天各叫什么名称?
4、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哪里?
5、学生观察彩图23《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结合课本95页插图和资料,
分组讨论:郑和下西洋有什么历史意义?

(二)探究二:戚继光抗倭
分组讨论:
1、倭寇指哪些人?
  
2、戚家军和岳家军有哪些共同点?
  
3、戚家军和岳家军最主要的不同点是什么?(时代、领导人、对手等)

 
四、【达标测试】
一、选择题
1、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
A 印度洋沿岸和红海沿岸 B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C 印度洋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D榜葛剌和红海沿岸
2、对郑和下西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显示明朝强大 B 加强经济交流 C 促进友好往来 D 开拓世界市场
3、1553年,攫取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的殖民者是( ),我国政府收回澳门主权的时间是( )21教育网
A、葡萄牙,1997年 B、西班牙 ( http: / / www.21cnjy.com ),1999年 C、葡萄牙,1999 年 D、荷兰,1999年
4、“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为戚继光所作的诗句,其中,“但愿海波平” 的意思是( )
A大海风平浪静 B希望渔船、商船能平安地行驶在大海上
C希望能扫除中国沿海一带倭寇的危害 D希望加强海防
5、下列人物中被誉为民族英雄的是 ( )
(1)岳飞 (2)郑和 (3)戚继光 (4)郑成功
A、(1)(2) B、(3)(4) C、(2)(3) D、(1)(3)(4)
6、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 )
A 对外侵略扩张 B 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C 学习外国的技术 D显示明政府强盛
7、明朝的“戚家军”与南宋的“岳家军“最相似的方面是( )
A抗击侵略 B 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C 肃清倭寇 D 抗击金军
8、明朝抗倭斗争能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原因是 ( )
A、抗倭斗争的正义性 B、戚家军战斗力强C、戚继光的战术正确 D、其他军队的配合
(二)材料分析
9、阅读材料: “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迄今 ( http: / / www.21cnjy.com )七次,所历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涨。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忂……”请回答:
(1)、材料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永乐三年”指哪一年?
当时的中国皇帝是谁?

(2)、郑和先后几次远航?最远到达哪里?

(3)、“奉使西洋”有何历史意义?
10、读材料:“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请回答:
(1)这是谁的诗句?用一句话来评价这个人物。

(2)这里的“海波”喻指什么?

(3)你认为材料中的“我”有什么高尚品德值得学习?
(4)此人抗倭获胜的原因有哪些?

五、本课小结:
我的收获:---------------------------------------------------------。
我的困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