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明确载入宪法;1984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把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这反映了我国( )
A.立法制度逐渐走向完善 B.民族平等观念不断得到加强
C.民族政策得到有效保障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确立
2.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1965年9月1日至9日在拉萨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共301名,其中藏族代表226人,门巴族、珞巴族、回族、纳西族、怒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代表16人。材料反映出西藏自治区( )
A.由藏族主导西藏社会发展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C.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地位 D.实行特殊的政治发展模式
3.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表),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 )
时间 政策 名称
1947年5月 设立民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1980年3月 设立经济特区 深圳特区
1997年7月 设立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A.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 B.独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
C.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发展 D.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繁荣
4.“(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新中国的这一“创造”( )
A.团结了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 B.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C.成为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D.是基层民主制度的成功实践
5.我国的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各民族人民都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依法保证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在自治机关担任法定的职务;各级自治地方均得从本地情况出发制定具体规定。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开创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阶段 B.是基层民主制度的成功实践
C.注重保障少数民族地区的高度自治 D.较好地贯彻了民族平等政策
6.1949年6月,新政协筹备期间,党中央和毛泽东曾就即将成立的新国家的民族制度是否应与苏联相一致的问题征求意见。李维汉提出基于我国的民族关系、革命发展情况,’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之后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这一过程( )
A.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纳入法制轨道 B.体现出我国从实际出发探索民族政策
C.标志着中共民族区域自治思想初步形成 D.推动了我国第一个民族自治区的建立
7.为促进少数民族全面发展,新中国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等等。这些政策有利于( )
A.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B.消除各少数民族发展差异
C.形成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 D.推动基层自治的创新完善
8.1956年,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正确地处理少数民族问题,是我们的国家工作中一项重大的任务。我们必须用更大的努力来帮助各少数民族在经济和文化上的进步。”这一报告( )
A.立足于国民经济恢复的需要 B.推动了我国首个民族自治区建立
C.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D.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9.该表所示为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下列由此得出结论中,最为合理的是( )
A.民族问题是革命与建设的重要内容 B.中国式道路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富裕
C.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D.各民族团结奋斗实现共同当家作主
10.列宁曾指出:“凡是居民生活习惯特点或民族成分不同的国内的各个区域,都应该享有广泛的自我管理和自治,其机构则用普遍、平等、秘密的投票方式来建立。”这为我国某一制度的实施提供理论借鉴,下列对这一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
A.这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最早尝试
B.逐渐成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C.体现“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其优势在于维护了国家的集中统一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都深入少数民族基层地区,宣传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政策,传授先进的生产方式,送医送药,关心少数民族同胞的民生福祉,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确立奠定基础。这一现象反映出( )
A.群众路线巩固民族关系 B.少数民族参政议政愿望强烈
C.人民政府重视边疆治理 D.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逐渐完善
12.周恩来说:“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 )
A.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 B.民族团结与平等的历史传统
C.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 D.各民族反侵略的政治需要
13.广西建立自治区之前,其东南部主要是经济文化较为发达、自然资源缺乏的汉族聚居区,西北部主要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自然资源却比较丰富的壮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曾有人主张将广西一分为二,在西北部建立自治区。周恩来指出“合则两利,分则两害”。最终通过多重协商建立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由此可知,民族自治区的建立( )
A.丰富了基层民主政治形势 B.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C.有利于新型民族关系发展 D.最大限度保障少数民族利益
14.2020年6月,习近平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调研期间指出: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份子,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这要求我们( )
A.确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B.确保各民族平等享有政治经济等方面权利
C.坚持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D.保障少数民族同胞充分行使自治权
15.我国自治地方是在国家统一行政区域范围内建立的,自治机关首先是设置于地方的一级国家政权机关,其次才是“自治机关”。自治机关通过行使自治权来管理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自己内部事务”的同时,也必须管理自治地方的区域事务。由此可见,民族区域自治( )
A.是国家行政体系内的民族自治 B.是基层民主的形式
C.体现了联邦制的国家权力机构 D.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二、材料分析题
1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
材料一 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民族自治机关。”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章第三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材料二 第一条 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第二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依照本法的规定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第五条 香港特别行政区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区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异同点。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认为:“帝国主义过去敢于欺负中国的原因之一,是中国各民族不团结,但是这个时代已经永远过去了,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天起,中国各民族就开始团结成为友爱合作的大家庭。”1950年,毛泽东提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无论如何不能急躁,急了会出毛病,条件不成熟,不能进行改革。”他还强调”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在苏联,俄罗斯民族同少数民族的关系很不正常,我们应当接受这个教训。”1953年3月,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批判大汉族主义”的党内指示,指出“如果现在不抓紧时机进行教育,坚决克服党内和人民中的大汉族主义,那是很危险的。”同时,他提出要发挥少数民族上层爱国人士在本民族中的特殊作用,在政治上给予一定地位,适当安排使用;在生活上,予以适当照顾。
——摘编自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民族工作文选》
材料二 毛泽东同志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1952年,中央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并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尔后,建立了省级自治区5个,地区级自治州30个,县级自治县122个。
——摘编自杨秀珍《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材料三
时间 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历程(部分)
1923年 李大钊在《平民主义》一文中把少数民族的解放问题提到与民主革命问题同等重要的位置
1945年 蒙、回民族大众自己选举区、乡长,管理自治区、乡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业
1952年 中央人民政府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
1984年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开启了民族立法工作的新局面
——摘编自斯琴格日乐《百年回眸:中国共产党治理民族事务的政治本领研究》(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加强民族团结的思想。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的历史渊源及其意义。
(3)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处理少数民族事务方面的指导思想和治理政策。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 秦朝将郡县制推行到边疆地区
两汉时期 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
唐朝 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朝立国之初就在西南、东北诸沿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羁縻府州,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大的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
元朝 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
清朝 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汉人,同属臣民。”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上层采用封爵、给俸,实施年班朝觐和联姻政策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材料二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翻开了中国民族政策发展历史的新篇章。新中国将历史遗留下来的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的称谓、地名等分别予以禁止、更改、封存和收管。通过派慰问团,组织参观团和访问团,团结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等形式消除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1952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纲要》,对民族自治地方的组成、类型、区域界线、行政地名、名称等问题都作了具体规定,从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后,全国人大颁布有关法律,增加一些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内容。1990年,新设少数民族教育补助专款,主要用于少数民族基础教育。1992年,我国实行沿边开放战略,国务院将内蒙古、广西、云南、新疆等省的部分地区列为沿边开放城市。
——摘编自王铁志《新中国民族政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时代特点》
(1)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都重视边疆的治理。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表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灭义渠后在西北地区设陇西等三郡;开岭南,在南越之地设置南海等郡。汉王朝亦然,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敦煌郡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是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长官,其职责主要是维护当地秩序,保障丝绸之路西域南北道的安全和畅通。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就以“益田一顷,益宅九亩”的“拜爵”方法,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和迁去开垦土地”。有汉一代,更是大规模实行屯田戍守、徙民实边的政策。自汉代起,“汉人”作为华夏民族的称谓已为境内外普遍接受。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融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内地居民迁入边地,对这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徐杰舜《秦汉民族政策特点初论》
材料二 “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间华夷,兼收并蓄。”北朝的胡人君主,都有大单于和中国皇帝的双重身份。唐太宗继承了同样的传统,一身兼中国大皇帝和草原上天可汗。在“回纥以南,突厥以北”有特辟的交通路线引向长安,号称“参天可汗道”。唐朝周边的许多地区实际上仍由原来地方族群的领袖管理,他们有“大都督”“大都护”这一类的名称,甚至还加上唐室中央政府的官衔。
——改编自向达《唐朝与西域文明》
材料三 习近平主席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引导各族群众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与此同时,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也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民族关系与世界关系上展现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
——改编自陈积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代背景》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政权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并说明其历史意义。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朝前期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对处理当今民族关系与国际关系的启示。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由材料“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明确载入宪法”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受到宪法保障,由“1984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被纳入法制轨道,由“2017年,中共十九大把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可知,中国共产党把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为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着力点的大政方针,C项正确;“立法制度逐渐走向完善”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发展与完善,没有体现民族平等观念的不断加强,排除B项;材料不仅仅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确立,也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的发展与完善,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5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出席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少数民族代表占了大多数,反映出西藏自治区少数民族共同当家作主的地位,C项正确;西藏自治区由藏族等各民族在中央的领导下依法自治,并非由藏族主导西藏社会发展,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贯彻,并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西藏人民当家作主,并非西藏自治区政治发展模式的特殊性,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据材料可知,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地方管理政策制定,中国共产党遵循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原则,根据地方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表现搁置分歧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中政策,不涉及主权毋容置疑的信息,其地区都是我国的固有领土,排除B项;深圳特区、香港特别行政区不涉及民族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由题干信息“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和所学可知,这一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B项正确;题干主旨与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无关,排除A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族层面的制度,与基层民主制度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我国的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获得了宪法和法律保障,赋予了各族人民参政和依法自治的权力,较好地贯彻了民族平等的政策,D项正确;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属于民族政策和地方管理制度,并不等同于团结各阶层的统一战线,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并非基层民主,排除B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少数民族地区在中央领导下依法实行地方自治,并非“高度自治”,排除C项。故选D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9年6月(中国)。据材料从就“新国家的民族制度是否应与苏联相一致的问题征求意见”到采纳李维汉的建议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过程体现了我国从实际出发探索民族政策,B项正确;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被纳入法制轨道,排除A项;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中共民族区域自治思想初步形成,排除C项;我国第一个民族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当代中国。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新中国实行一系列民族政策,团结少数民族,促进少数民族的全面发展,有利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A项正确;“消除”说法绝对,排除B项;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的特征,而材料只提到少数民族的多元,排除C项;材料提到少数民族的政策,而不是基层自治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根据“正确地处理少数民族问题,是我们的国家工作中一项重大的任务。我们必须用更大的努力来帮助各少数民族在经济和文化上的进步。”可得出中共的报告,反映了社会主义改造后我国社会矛盾的变化,以及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在民族关系上的新方向,这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C项正确;国民经济恢复完成于1952年底,排除A项;我国首个民族自治区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排除B项;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出台,标志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排除D项。故选C项。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民族政策是指国家和政党为调节民族关系,处理民族问题而采取的相关措施,是对境内各民族所采取的政策,在革命时期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走出了一条符合自己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和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说明民族问题是革命与建设的重要内容,A项正确;“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富裕”说法夸大,并且和革命时期不符,排除B项;材料不是强调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排除C项;“各民族团结奋斗实现共同当家作主”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相符,与改革开放后的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凡是居民生活习惯特点或民族成分不同的国内的各个区域,都应该享有广泛的自我管理和自治”及所学可知,列宁强调尊重不同民族成分的特点,给予不同民族一定的自治权,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相符。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地区对国家治理的认同感,从而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D项正确;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最早由毛泽东在1949年提出,排除A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排除B项;“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新中国初期。根据材料“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都深入少数民族基层地区……关心少数民族同胞的民生福祉”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坚决贯彻群众路线,关心少数民族同胞福祉,巩固民族关系,A项正确;材料仅体现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同胞的关心,未涉及少数民族参政议政的意愿,排除B项;少数民族不仅仅处于边疆地区,排除C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而非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1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中“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和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才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原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A项正确;历史上的民族政策是不平等的,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前并无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排除C项;反侵略并非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因素,排除D项。故选A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建立过程可知,民族自治区是从我国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出发而设置的,有利于新型民族关系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信息与基层民主无关,排除A项;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古代已经形成,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民族自治区的建立最大限度保障少数民族利益,材料主要反映了民族自治区的建立对民族关系发展的意义,排除D项。故选C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当代的中国。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 习近平强调在国家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进程中各民族都要共同前进。结合所学可知,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以增强各民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C项正确;建国初我国确立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建国初确定了各民族平等享有政治经济等方面权利,排除B项;建国初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保障少数民族依法行使自治权,排除D项。故选C项。
1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根据材料“自治机关首先是一级国家政权机关”“也必须管理自治地方的区域事务”可知民族自治被纳入国家行政体系,是少数民族地区管理规范化的表现,A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非基层民主,排除B项;中国不实行联邦制,排除C项;民族自治享有一定的自治权,不是高度自治权,排除D项。故选A项。
16.相同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都必须坚持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享有自治权。不同点:①目的不同,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为解决殖民地遗留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实行的措施;民族自治区是为调动少数民族积极性,实现其当家作主的愿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而设立。②享受的自治权利不同,香港特别行政权享有高度自治权,可以实行与大陆不同的社会制度;民族自治区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由当地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的地方性内部事务。
【详解】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49年后(中国)。相同点:据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和材料二“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依照本法的规定实行高度自治”可知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都必须坚持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享有自治权。不同点:据材料一“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和材料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依照本法的规定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可知享受的自治权利不同,香港特别行政权享有高度自治权,可以实行与大陆不同的社会制度;据材料二“港特别行政区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变”并结合所学可知民族自治区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由当地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的地方性内部事务;根据所学可知,目的不同,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为解决殖民地遗留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实行的措施;民族自治区是为调动少数民族积极性,实现其当家作主的愿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而设立。
17.(1)思想:谨慎对待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强调克服大汉族主义思想;争取和团结民族上层人士。
(2)历史渊源: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旧中国各少数民族长期遭受各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歧视,社会经济水平相对落后;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法律和制度的保障。意义:保障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平等的民主权利和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促进了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巩固了国家统一。
(3)指导思想:坚持民族平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治理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时期。
由材料“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无论如何不能急躁,急了会出毛病,条件不成熟,不能进行改革。”可得出谨慎对待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由材料“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可得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由材料“如果现在不抓紧时机进行教育,坚决克服党内和人民中的大汉族主义,那是很危险的。”可得出强调克服大汉族主义思想;由材料“同时,他提出要发挥少数民族上层爱国人士在本民族中的特殊作用”可得出争取和团结民族上层人士。
(2)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时期。
第一问历史渊源,由材料“李大钊在《平民主义》一文中把少数民族的解放问题提到与民主革命问题同等重要的位置”及所学可得出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由材料“中央人民政府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可得出新中国成立以后法律和制度的保障;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旧中国各少数民族长期遭受各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歧视,社会经济水平相对落后。
第二问意义,由材料“蒙、回民族大众自己选举区、乡长,管理自治区、乡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业”及所学可得出保障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平等的民主权利和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由材料“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开启了民族立法工作的新局面”及所学可得出促进了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结合所学可得出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巩固了国家统一。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23年至1984年的中国。
第一问指导思想,由材料“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可得出坚持民族平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第二问治理政策,由材料“1952年,中央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并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可得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8.(1)特点:设立专门机构加强行政管辖;派驻军队,完善边疆防御体系;传播汉族文化,加强文化认同;采用与内地相似的行政区划,呈现一体化的趋势;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加强首都行政中枢对地方的有效管辖。
(2)表现:从名称等方面消除民族隔阂,疏通民族关系;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颁布法律保护少数民族的风俗;对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给予政策倾斜;进一步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改革开放。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国古代。
根据材料一“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可归纳出设立专门机构加强行政管辖;根据材料一“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大的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可归纳出派驻军队,完善边疆防御体系;根据材料一“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可归纳出传播汉族文化,加强文化认同;根据材料一“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可归纳出采用与内地相似的行政区划,呈现一体化的趋势;根据材料一“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可归纳出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根据材料一“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可归纳出加强首都行政中枢对地方的有效管辖。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国现代。
根据材料二“新中国将历史遗留下来的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的称谓、地名等分别予以禁止、更改、封存和收管。通……消除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可知从名称等方面消除民族隔阂,疏通民族关系;根据材料二“1952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纲要》,……从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全面推行。”可知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根据材料二“改革开放后,全国人大颁布有关法律,增加一些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内容。”可知颁布法律保护少数民族的风俗;根据材料二“1990年,新设少数民族教育补助专款,主要用于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可知对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给予政策倾斜;根据材料二“1992年,我国实行沿边开放战略,国务院将内蒙古、广西、云南、新疆等省的部分地区列为沿边开放城市。”可知进一步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改革开放。
19.(1)举措:开拓疆土,并设立郡县进行管理;移民实边,实行军民屯田制度;开通丝绸之路,并设立专门机构进行保护。
意义:推动了中国民族交融的进程;巩固了秦汉国家政权,维护大一统的国家局面;推动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续发展;为后世处理民族关系提供了借鉴。
(2)民族政策开明,兼收并蓄;治理方式灵活,对前代民族政策有所继承,或回答(袭前代旧制)促进民族交融,或回答(开辟专门交通路线)注重因俗而治,或回答(尊重地方民族统治)
(3)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继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要不断创新,符合时代发展要求;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要发展新中国优秀外交思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求同存异”。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
举措:根据材料“秦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灭义渠后在西北地区设陇西等三郡;开岭南,在南越之地设置南海等郡。”可知,开拓疆土,并设立郡县进行管理;根据材料“戍以充之和迁去开垦土地”“有汉一代,更是大规模实行屯田戍守、徙民实边的政策。”可知,移民实边,实行军民屯田制度;根据材料“西域都护是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长官,其职责主要是维护当地秩序,保障丝绸之路西域南北道的安全和畅通。”可知,开通丝绸之路,并设立专门机构进行保护。
意义:根据材料“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融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可知,推动了中国民族交融的进程,巩固了秦汉国家政权,维护大一统的国家局面;根据材料“内地居民迁入边地,对这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可知,推动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续发展,为后世处理民族关系提供了借鉴。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
特点:根据材料“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间华夷,兼收并蓄。”可知,民族政策开明,兼收并蓄;根据材料“唐太宗继承了同样的传统,一身兼中国大皇帝和草原上天可汗。”“唐朝周边的许多地区实际上仍由原来地方族群的领袖管理,他们有‘大都督’‘大都护’这一类的名称,甚至还加上唐室中央政府的官衔。”可知,治理方式灵活,对前代民族政策有所继承,促进民族交融,注重因俗而治。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中国。
启示:根据材料“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引导各族群众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可知,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要继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要不断创新,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要发展新中国优秀外交思想;根据材料“与此同时,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也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民族关系与世界关系上展现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可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求同存异”。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