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综合测试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2023·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毛泽东同志1930 年在寻乌县调查时,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诸如该县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领导干部进行调查研究,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同群众一起讨论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疾苦,总结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智慧。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既要让群众反映情况,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这样才能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
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现在有的干部善于察言观色,准备了几个口袋,揣摩上面或领导的意图来提供材料。很显然,这样的调查是看不到实情、得不到真知、做不出正确结论的。调查研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带着事先定的调子下去,而要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对调查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要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摘自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
材料二:
社会科学并不拥有像自然科学一模一样的实验室,那是没有人能否认的。但是,如果说社会科学研究者并不能控制他所要观察的现象,那也并不完全正确。其实不过是控制的技术问题,而不是能不能控制的问题。
在物理实验里用斜面滚球来实验引力,斜板这实验因子并不影响所要观察的引力现象,因为实验者在计算球动的速率中会考虑到这斜板的因子——换一句话,所谓实验并不是孤立现象,而是把所有发生作用的因子都加以充分考虑的意思。
观察社会现象时,如果我们能确知观察情境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我们同样可以达到自然科学的实验中所具备的条件。在技术上,观察社会现象比观察自然现象更为困难。社会现象并不限于人的动作,而且包括人的动机;动机又受着人所接受的那一套认为应当如是的规律支配,这套规律是社会所共有的,而且是在时间里累积下来的——这是人的生活适用于他所处的具体环境的方法,是在人和物的接触中,在动作里,给人的满足与否的结果里,选择和淘汰出来的,而且也永远在变动之中——在这里我们可以见到社会现象有着不能分的两部分:一部分我们可以在体外看得到的,另一部分,在体外是看不到的。这第二部分必须由经验者本人用语言表达出来,才能使旁观的人明白。观察社会现象的困难常发生在第二部分。
谈到这里,我愿意提出最重要的问题来了。那就是社会现象的研究工作中观察者必须和被观察者取得充分合作。合作还不够,必须不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而大家一同来分析大家的经验。
我在上边已说到科学的观察必须充分确认现象发生的情境,考虑到一切会影响现象的因子。这是实验的真正意义。观察社会现象时,因为语言材料的重要,最容易影响叙述现象正确性的是调查者和所要观察的现象的人事关系。有些不肯正视这关系的学者,只提出一个“客观”的空洞概念。但是“客观”是什么意思呢?是指对观察的现象没有兴趣,或是没有关系么?这是不可能的。
一个人去观察一个现象必然是有兴趣的。你自己可以不问这问题,可是被观察的人是不会不问这问题的。你不能不和这些人接触,谈话,问问题。这些人必然要问:“这人为什么要来问我们呢?”——这问题问得对的, 因为一切调查的结果必然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的,不论是好是坏。你说“客观”,人家不能承认,而且人家是对的,因为实际受到影响的是他们,他们不能不防。于是调查者逢着“秘密”和“撒谎”了。其实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是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的反映。人事很像镜子,你对别人的态度反射成了别人对你的态度。
科学的社会研究第一是要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如果你是想去“敲诈”被调查的人, 那么你绝不会得到可靠的材料。天下没有不知道自卫的人,社会科学绝不能从“斗智”的方法上得来。换一句话说,社会研究必须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你如果要研究乡村,你必须同情农民,为他们服务,你的研究结果必须是有利于农民的,不但你存心是如此,而且你要用事实来证明,使农民相信你。正像一个医生对一个病人,病人没有理由去欺骗医生,正因为欺骗的结果是自己受害。
一个研究的人是站在“不知”的地位,被问的是站在“已知”的地位。前者对后者是“学习”而不是“拷问”,态度上应当是“尊重对方”“执疑待决”,这种态度必然会得到对方的尊重和友谊, 因而乐于帮助你。
(摘编自费孝通《亦谈社会调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社会调查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并特别提到要深入了解农民,二者有相同的出发点和针对性。
B.材料一以毛泽东在寻乌县的调查为例,论述调查要深入、唯实,这与毛泽东本人在《调查的技术》中的倡导也是一致的。
C.材料二指出,社会科学虽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实验展开研究,但倘若方法得当,观察社会现象时也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D.材料二认为,社会研究者只有像医生对待病人那样关心被调查者,才不会“逢着”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人的外在行为与内在动机可能并不一致,这给社会科学研究者的观察带来挑战。
B.一些无法看到的现象需要通过经验者的语言来表达,这可佐证语言材料的重要。
C.如果调查者询问的问题也正是被调查者所关心的,被调查者就不会有防备心理。
D.即便调查者出于友善的目的展开调查,调查的结果也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材料一从调查研究工作需要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两方面展开论述。
B.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论证人的动机受社会共有规律的支配且处于不断的变化中。
C.材料一运用排比,既突出社会调查需广泛深入、求真务实,也增强了论证气势。
D.材料二层层递进,采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
4.材料二最后两段使用“敲诈”“斗智”“拷问”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4分)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调查研究中的“客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2023·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给 儿 子
陈 村
你总会长大的,儿子,你总会进入大学,把童年撇得远远的。你会和时髦青年一样,热衷于旅游。等到暑假,你的第一个暑假,儿子,你就去买票。
火车430公里,一直坐到芜湖。你背着包爬上江堤,看看长江。再没有比长江更亲切的河了。它宽,它长,它黄得恰如其分,不失尊严地走向东海。
你走下江堤,花一毛钱去打票,坐上渡船。船上无疑会有许多人。他们挑着担子,扛着被子,或许还有板车。他们说话的声音很高,看人从来都是正视。也许会有人和你搭话,你就老老实实说话。他们没有坏意。
你从跳板走上岸,顺着被鞋底和脚板踩硬踩白的大路,走半个小时。你能看到村子了。狗总是最先跳出来的。你可以在任何一家的门口坐下,要口水喝。主人总是热情的,而狗却时刻警惕着。也许会引来它的朋友们,纷纷表示出对你的兴趣。你要沉住气。
你谢过主人,再别理狗的讹诈,去河边寻找滩船。如果你运气好,船上只有一两个客,你就能躺在舱里,将头枕着船帮,河水拍击船底的声音顿时变得很重。船在桨声中不紧不慢地走。双桨“吱呀吱呀”的,古人说是“欸乃”,也对。怎么说怎么像。
板桥就在太阳落下去的地方。你沿着大埂走,右边是漕河,它连接着巢湖和长江。河滩如没被淹,一定有放牛的。你走过窑场就不远了。可以问问人,谁都愿意回答你,也许还会领你走一段,把咄咄逼人的狗子赶开。走到你的腿有点酸了,那就差不多到了。
走下大埂,沿着水渠边的路走。你走过一座小桥,只有一条石板的桥就是进村了。我曾写过它。这时,你抬起头,会发觉许多眼睛在看着你。
你对他们说,你叫杨子,你是我的儿子。
儿子,你得找和你父亲差不多年纪的人,他们才记得。
他们会记得那五个“上海佬”,记得那个戴近视眼镜的下放学生。他们会说他的好话和坏话。不管他们说什么,你都听着,不许还嘴。他们会告诉你一些细节,比如插不齐秧,比如一口气吃了个12斤的西瓜。你跟他们一起笑吧,确实值得笑上一场。
你们谈到黑了,会有人请你吃饭。不必客气,谁先请就跟谁去。能喝多少喝多少,能吃多少吃多少,这才像客人。天黑了,他们会留你住宿。他们非常好客。
儿子,你去找找那间草屋。它在村子的东头,通往晒场的路边,三面环水。你比着照片,看它还像不像当年。也许那草屋已经不在了,当年它就晃晃的,想必支撑不到你去。也许,那里又成了一片稻田。
晚上,你到田间小路上走走。你边走边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感受会深深的。风吹来暖暖的热气,稻穗在风中作响。一路上,有萤火虫为你照着。
假如你有胆量,就到村东头的大坟茔去。多半会碰上“鬼火”,也就是磷火。你别跑,你坐在坟堆上,体会一下死的庄重和沉默。地下的那些人也曾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繁殖。他们也曾埋葬过他们的祖先。①你会捉摸到一点历史感的,这比任何教科书都有效。
住上几天,你就熟悉村子了。男人爱理干干净净的发式,两边的头发一刀推净,这样头便显得长了。顶上则是长长的头毛,能披到眼睛,时而这么一甩,甩得很有点味道。
我喜欢见他们光着上身光着脚的样子。皮肤晒成了栗色,黑得发亮发光,连麦芒都刺不透它。他们不是生来这样的。和他们一起下河,你就知道,他们原先比你还白。现在,他们和你的祖先一样黑了。和你父亲当年一样黑。你要是下田,就和你一样黑。
下田去吧,儿子。让太阳也把你烤透。你弯下腰,从清晨弯到天黑,你恨不得把腰扔了。你的肩膀不是生来只能背背书包的。你挑起担子,肩上的肌肉会在扁担下鼓起。也许会掉层皮,那不算什么。你去拔秧,插秧,锄草,脱粒。你会知道自己并非什么都行。你去握一握大锹,它啥时候都不会被取代。工具越原始就越扔不了,像锤子,像刀,总要的。你得认识麦子,稻子,玉米,高粱,红薯。它们也是扔不了的。你干累了,坐在门边,看着猪在四处漫游,看着鸡上房,鸭下河,鹅窜进秧田美餐一顿。你听着杵声,感觉着太阳渐渐收起它的热力。你心平气和地想想,该说大地是仁慈的。它在无止无息地输出。我们因为这输出,才能存活,才得以延续。
那一层层茅草铺就的屋顶,那一条条小河分割的田野,那土黄色的土墙,那牛,那狗。那威力无比的太阳。
②你会爱的。
你就这样住着,看着,干着。你去过了,你就会懂得父亲,懂得父亲笔下的漕河。当然,这实在不算什么,应当珍视的是你懂了自己。③你得不让自己飘了,你得有块东西镇住自己。也许,借父亲的还不行,你得自己去找。
当你离开板桥的时候,人们会送你。你是不配的,儿子。你得在晚上告别,半夜就走。夜间的漕河微微发亮,你独自在河滩坐上一会,听听它的流动。
要是凑巧,你可以带条狗崽子回来。找条有主见的。开始,也许它有点想家。日子长了,你们能处好。你会发觉,为它吃点辛苦是值得的。
也就是这些话了,儿子。你得去,在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就去。④我不知道究竟会怎样。要是你的船走进漕河,看见的只是一排烟囱,一排厂房,儿子,你该替我痛哭一场才是。虽然我为乡亲们高兴。
1984.8.5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部分,父亲想象儿子上大学后会像时髦青年一样爱旅游,由此切入长大成人和出门旅行这两个关联话题。
B.儿子在渡船上会邂逅许多陌生人,父亲教给儿子,如何通过看他们的神情、听他们的言语来判断他们是否心存善意。
C.父亲设想儿子一路上常会遇到狗,并建议儿子离开时带走一条狗,可见狗应是父亲当年乡村生活中难忘的一部分。
D.儿子的板桥之旅除了坐车乘船,还需步行走过许多路,如江堤、大路、大埂、渠边小路、石桥等,带有较浓的寻访意味。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子①中“你会捉摸到”的那种“历史感”,也正是“我”当年的经验和感悟。
B.句子②语义上与上段文字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语气和表达的感情就更强烈。
C.句子③中的“飘”,是年轻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因脱离了父辈压制而感到飘然自在。
D.句子④表达出的不确定,与前文多处“你会”“你得”表现出的笃定形成了张力。
8.“下田去吧,儿子”这个段落,写出了多重的身心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4分)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大将军邓骘欲弃凉州,徙边郡不能自存者入居三辅,并力北边。乃会公卿集议,曰:“譬若衣裳败坏,一以相补,犹有所完,若不如此,将两无所保。”公卿皆以为然。郎中虞诩言于太尉张禹曰:“大将军之策不可。凉州士风壮猛,庶众便习兵事,今羌、胡乃不敢入据三辅为害也。凉州士民所以持锋执锐,蒙矢石于行陈,而无反顾之心者,为臣属于汉故也。今推而捐之,割而弃之,民庶安土重迁,必引领而怨曰‘中国弃我于夷狄!’如卒然起谋,豪雄相聚,席卷而东,则函谷以西、园陵旧京非复汉有也。议者喻以补衣犹有所完,诩恐其疽疮侵淫而无限极也。”禹曰:“吾意不及此,微子之言,庶几败国事矣!”因更集四府,皆从诩议。邓骘由是恶诩,欲以吏法中伤之。会朝歌贼数千人攻杀长吏,州郡不能禁,乃以诩为朝歌长。故旧皆吊之,诩笑曰:“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盘根错节,无以别利器,此乃吾立功之秋也。”始到,谒河内太守马稜。稜曰:“君儒者,当谋谟庙堂,乃在朝歌,甚为君忧之。”诩曰:“此贼犬羊相聚,以求温饱耳,愿明府不以为忧。”稜曰:“何以言之?”诩曰:“朝歌者,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及到官,设三科以募求壮士,自掾史以下各举所知,其掠劫者为上,伤人偷盗者次之,不事家业者为下,收得百余人。诩为飨会,悉贳其罪,使入贼中诱令劫掠,乃伏兵以待之,遂杀贼数百人。又潜遣贫人能缝者佣作贼衣,以采线缝其裾,有出市里者,吏辄禽之。贼由是骇散,咸称神明,县境皆平。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
B.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
C.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
D.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三辅,汉代指治理京城及附近地区的三位官员,也指京城及附近地区。文中指后者。
B.“今推而捐之,割而弃之”中的“捐”和成语“细大不捐”中的“捐”含义不相同。
C.“谋谟庙堂”与《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中的两个“庙堂”含义相同。
D.明府,汉代可代指官府,也可用于尊称太守。文中即为虞诩对河内太守马稜的敬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虞诩熟知边事,十分了解凉州的风土民情,他认为凉州民风剽悍刚猛,百姓惯于从军作战,羌人、胡人因此不敢占据三辅作乱。
B.邓骘和虞诩意见相悖,最终虞诩的建议被采纳,于是心胸狭隘的邓骘对虞诩怀恨在心,想要利用职权对虞诩打击报复。
C.朝歌县叛匪造反,情况告急,虞诩认为做事应不避艰难,应尽臣子之责,于是毅然请求赴任朝歌长,表现出异于常人的气魄。
D.虞诩让招募的壮士诱贼外出劫掠,又用偷缝在衣服上的标记辨识叛贼,既擒获了不少叛匪,也动摇了贼众的心理防线。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意不及此,微子之言,庶几败国事矣!(4分)
译文:
(2)不遇盘根错节,无以别利器,此乃吾立功之秋也。(4分)
译文:
14.在对太尉张禹的进言中,虞诩用了“疽疮侵淫而无限极也”这一比喻,借此表达了他怎样的观点?请概括并作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五月一日蒙替本官不得随例入阙感怀献送相公
李 频①
五月倾朝谒紫宸②,一朝无分在清尘。
含香③已去星郎位,衣锦惟思婺女④邻。
折狱也曾为俗吏,劝农元本是耕人。
知将何事酬公道,只养生灵似养身。
【注】 ①李频:晚唐诗人,此诗作于其自请外放、出为建州(今福建南平)刺史时。此时建州盗贼四起,百姓困苦。②紫宸:宫殿名,天子所居。③含香:指侍奉君王。④婺女:二十八星宿之一,分野为作者故乡浙江一带。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一、二句紧扣题目,表达了所有朝官都去朝拜君王、自己却不在朝拜之列的失落伤感。
B.三、四句承接上联,交待诗人已经卸任郎官,传达出到故乡之邻建州施展抱负的渴盼。
C.第七句陈述自己知道如何做才能报答相公的恩情,以此表达诗人平乱治民的坚定决心。
D.虽然诗人同为离京外任,但在情感基调上,本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截然不同的。
16.本诗谈到了诗人哪些为政之道?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古人善于用典,在《春江花月夜》中,“___,___”两句运用典故,暗含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两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2)高适的《燕歌行并序》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战士们拼死作战,将领们却贪图享乐的句子是:“___,___。”
(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两句最能表现作者鄙弃权贵、追求自由的精神。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一个人很早就喜欢上一个事物,到了迷恋的地步。但因为机缘所限,其后多少年中,与欣赏对象只有短暂零散地接触,很不过瘾。终于有一天,目标集中出现,充塞了他的视野,从四面八方裹挟了他,亲昵地簇拥了他。他凝神静虑,全身心地欣赏品味,目接神交。这种情形下,他会有什么反应?我此刻便是如此。眼前便是古老的京杭大运河,我长久以来念兹在兹的对象。
无锡老城区的南门外,脚下是一座名为清名桥的、有四百多年历史的拱形石桥。古运河就从桥下流淌而过,清澈的水面像一块碧绿的翡翠吸引着蜻蜓,常常来点水回眸。大理石的银白色桥栏杆被岁月风雨侵蚀,有一些残破斑驳,手抚上去,粗糙而凉爽的感觉瞬间传递到掌心。
端详桥下的流水,没有一点陌生的感觉。在我的想象中,早已经多少次走近它的身旁。但像今天这样长时间地行走于它的襟怀之间,这样零距离地观赏它的每一个局部、每一处细节,却是第一次。仿佛一个不惯饮酒的人,平常只是小酌几口,而如今忽然猛饮数杯,于是一种醺醺然便油然升起,充溢于胸间脑际。
18.文中写自己终于来到了心心念念的古运河,为什么先用第三人称“他”来写,而不是直接用第一人称“我”来写感受?(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中,作者是怎样突出古运河的古老和沧桑的?(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使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职业紧张也被称为职业应激,是指在某种职业环境下,客观需求与个人适应能力失衡所致的心理问题。那么,__①__?应该如何应对和化解职业紧张?造成职业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常见的外部因素是噪声和高温。在噪声环境下,因工作休息易被打扰,会使人产生不快感、烦躁感。特别是强脑力劳动者工作时需集中注意力,而噪音会分散注意力,对于他们的干扰相当明显。同时,高温环境可以抑制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减弱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__②__,职业紧张与人格特征、应对外界的方式等因素都有关系。研究显示,成就动机强、有好胜心、对工作极为投入的人,更易因被打扰而表现出极度的不耐烦,也更少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当他们遭遇莫名紧张时,或无法有效应对并从容化解。
__③__从职场人自身角度来说,一方面,要保持良好的沟通,合理安排工作;另一方面,要改善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睡眠和均衡饮食,强化社会支援网络,遇到困扰及时向家人、朋友倾诉。如果压力长期持续,而且症状严重、自我放松无效,务必就医或向专业机构求助。
21.下列句子中的“是”和文中加点处的“是”,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匆匆赶来的李明远满身是汗水。
B.是活他都肯干。
C.《阿Q正传》的作者是周树人。
D.冬至前后的这场雪来得是时候。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尚书·五子之歌》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孟子·梁惠王下》
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
——毛泽东《七律·忆重庆谈判》
在共克时艰的日子里……无数人以生命赴生命,用挚爱护苍生,将涓滴之力汇成磅礴伟力,构筑起守护生命的铜墙铁壁。
——国家主席习近平二〇二一年新年贺词
“以民为本”根植于中国文化传统而源远流长,由此形成了中国无数精英根深蒂固的“苍生情结”。而在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奋斗史上,全党正是紧紧抱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与“天下苍生”血脉相连,才谱写了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朽史诗。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高考后你即将面临重大的生涯选择,请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以“我与苍生”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第一单元综合测试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2023·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毛泽东同志1930 年在寻乌县调查时,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诸如该县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领导干部进行调查研究,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同群众一起讨论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疾苦,总结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智慧。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既要让群众反映情况,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这样才能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
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现在有的干部善于察言观色,准备了几个口袋,揣摩上面或领导的意图来提供材料。很显然,这样的调查是看不到实情、得不到真知、做不出正确结论的。调查研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带着事先定的调子下去,而要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对调查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要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摘自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
材料二:
社会科学并不拥有像自然科学一模一样的实验室,那是没有人能否认的。但是,如果说社会科学研究者并不能控制他所要观察的现象,那也并不完全正确。其实不过是控制的技术问题,而不是能不能控制的问题。
在物理实验里用斜面滚球来实验引力,斜板这实验因子并不影响所要观察的引力现象,因为实验者在计算球动的速率中会考虑到这斜板的因子——换一句话,所谓实验并不是孤立现象,而是把所有发生作用的因子都加以充分考虑的意思。
观察社会现象时,如果我们能确知观察情境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我们同样可以达到自然科学的实验中所具备的条件。在技术上,观察社会现象比观察自然现象更为困难。社会现象并不限于人的动作,而且包括人的动机;动机又受着人所接受的那一套认为应当如是的规律支配,这套规律是社会所共有的,而且是在时间里累积下来的——这是人的生活适用于他所处的具体环境的方法,是在人和物的接触中,在动作里,给人的满足与否的结果里,选择和淘汰出来的,而且也永远在变动之中——在这里我们可以见到社会现象有着不能分的两部分:一部分我们可以在体外看得到的,另一部分,在体外是看不到的。这第二部分必须由经验者本人用语言表达出来,才能使旁观的人明白。观察社会现象的困难常发生在第二部分。
谈到这里,我愿意提出最重要的问题来了。那就是社会现象的研究工作中观察者必须和被观察者取得充分合作。合作还不够,必须不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而大家一同来分析大家的经验。
我在上边已说到科学的观察必须充分确认现象发生的情境,考虑到一切会影响现象的因子。这是实验的真正意义。观察社会现象时,因为语言材料的重要,最容易影响叙述现象正确性的是调查者和所要观察的现象的人事关系。有些不肯正视这关系的学者,只提出一个“客观”的空洞概念。但是“客观”是什么意思呢?是指对观察的现象没有兴趣,或是没有关系么?这是不可能的。
一个人去观察一个现象必然是有兴趣的。你自己可以不问这问题,可是被观察的人是不会不问这问题的。你不能不和这些人接触,谈话,问问题。这些人必然要问:“这人为什么要来问我们呢?”——这问题问得对的, 因为一切调查的结果必然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的,不论是好是坏。你说“客观”,人家不能承认,而且人家是对的,因为实际受到影响的是他们,他们不能不防。于是调查者逢着“秘密”和“撒谎”了。其实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是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的反映。人事很像镜子,你对别人的态度反射成了别人对你的态度。
科学的社会研究第一是要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如果你是想去“敲诈”被调查的人, 那么你绝不会得到可靠的材料。天下没有不知道自卫的人,社会科学绝不能从“斗智”的方法上得来。换一句话说,社会研究必须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你如果要研究乡村,你必须同情农民,为他们服务,你的研究结果必须是有利于农民的,不但你存心是如此,而且你要用事实来证明,使农民相信你。正像一个医生对一个病人,病人没有理由去欺骗医生,正因为欺骗的结果是自己受害。
一个研究的人是站在“不知”的地位,被问的是站在“已知”的地位。前者对后者是“学习”而不是“拷问”,态度上应当是“尊重对方”“执疑待决”,这种态度必然会得到对方的尊重和友谊, 因而乐于帮助你。
(摘编自费孝通《亦谈社会调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社会调查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并特别提到要深入了解农民,二者有相同的出发点和针对性。
B.材料一以毛泽东在寻乌县的调查为例,论述调查要深入、唯实,这与毛泽东本人在《调查的技术》中的倡导也是一致的。
C.材料二指出,社会科学虽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实验展开研究,但倘若方法得当,观察社会现象时也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D.材料二认为,社会研究者只有像医生对待病人那样关心被调查者,才不会“逢着”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
【解析】 A项二者的目的不同。材料一是为了“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材料二中谈到深入了解农民的目的是证明“社会研究必须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这一观点。C项“社会科学虽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实验展开研究”错误,原文说的是“社会科学并不拥有像自然科学一模一样的实验室”“观察社会现象时,如果我们能确知观察情境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我们同样可以达到自然科学的实验中所具备的条件。”D项依据材料二第六段“于是调查者逢着‘秘密’和‘撒谎’了。其实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是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的反映。”可知,不论社会研究者如何对待被研究者,都会“逢着”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C )
A.人的外在行为与内在动机可能并不一致,这给社会科学研究者的观察带来挑战。
B.一些无法看到的现象需要通过经验者的语言来表达,这可佐证语言材料的重要。
C.如果调查者询问的问题也正是被调查者所关心的,被调查者就不会有防备心理。
D.即便调查者出于友善的目的展开调查,调查的结果也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
【解析】 C项表述不符合原文。材料二第6段指出调查的结果不论是好是坏,都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他们不能不防。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B )
A.材料一从调查研究工作需要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两方面展开论述。
B.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论证人的动机受社会共有规律的支配且处于不断的变化中。
C.材料一运用排比,既突出社会调查需广泛深入、求真务实,也增强了论证气势。
D.材料二层层递进,采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
【解析】 B项材料二第三段,指出观察社会现象的困难因子,分析社会现象的研究工作中观察者必须和被观察者取得充分合作的原因。
4.材料二最后两段使用“敲诈”“斗智”“拷问”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4分)
【答案】 _①“敲诈”“斗智”“拷问”等词语是带有威胁、欺骗、斗争的行为,加引号进一步强调了作者对类似做法的不认同,并凸显出科学的社会研究应该持有的态度和方法:尊重对方并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进行调查研究。承接上文论述中两者之间的关系应是“充分合作”,“一同来分析大家的经验”。②这些词语生动形象,举例生动贴切,与上段中的“秘密”和“撒谎”等字眼风格一致,形象阐明调查者和被调查者之间的关系,便于理解。语言平易,说理晓畅。__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调查研究中的“客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
【答案】 _①材料一谈到的“客观”是指“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为论述“调查研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求真务实的作风”,这是侧重于解决问题的行为方法来说的。②材料二谈到的“客观”,是“不肯正视调查者和所要观察的现象的人事关系”的学者给自己的一个说辞,针对“一切调查的结果必然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的,不论是好是坏”的前提提出的,这是侧重于做好社会调查应持有的立场来说的。③两则材料所谈到的“客观”都表现出作者对调查研究的科学严谨的态度,以及对追求真理、探求进步的高度责任心。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2023·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给 儿 子
陈 村
你总会长大的,儿子,你总会进入大学,把童年撇得远远的。你会和时髦青年一样,热衷于旅游。等到暑假,你的第一个暑假,儿子,你就去买票。
火车430公里,一直坐到芜湖。你背着包爬上江堤,看看长江。再没有比长江更亲切的河了。它宽,它长,它黄得恰如其分,不失尊严地走向东海。
你走下江堤,花一毛钱去打票,坐上渡船。船上无疑会有许多人。他们挑着担子,扛着被子,或许还有板车。他们说话的声音很高,看人从来都是正视。也许会有人和你搭话,你就老老实实说话。他们没有坏意。
你从跳板走上岸,顺着被鞋底和脚板踩硬踩白的大路,走半个小时。你能看到村子了。狗总是最先跳出来的。你可以在任何一家的门口坐下,要口水喝。主人总是热情的,而狗却时刻警惕着。也许会引来它的朋友们,纷纷表示出对你的兴趣。你要沉住气。
你谢过主人,再别理狗的讹诈,去河边寻找滩船。如果你运气好,船上只有一两个客,你就能躺在舱里,将头枕着船帮,河水拍击船底的声音顿时变得很重。船在桨声中不紧不慢地走。双桨“吱呀吱呀”的,古人说是“欸乃”,也对。怎么说怎么像。
板桥就在太阳落下去的地方。你沿着大埂走,右边是漕河,它连接着巢湖和长江。河滩如没被淹,一定有放牛的。你走过窑场就不远了。可以问问人,谁都愿意回答你,也许还会领你走一段,把咄咄逼人的狗子赶开。走到你的腿有点酸了,那就差不多到了。
走下大埂,沿着水渠边的路走。你走过一座小桥,只有一条石板的桥就是进村了。我曾写过它。这时,你抬起头,会发觉许多眼睛在看着你。
你对他们说,你叫杨子,你是我的儿子。
儿子,你得找和你父亲差不多年纪的人,他们才记得。
他们会记得那五个“上海佬”,记得那个戴近视眼镜的下放学生。他们会说他的好话和坏话。不管他们说什么,你都听着,不许还嘴。他们会告诉你一些细节,比如插不齐秧,比如一口气吃了个12斤的西瓜。你跟他们一起笑吧,确实值得笑上一场。
你们谈到黑了,会有人请你吃饭。不必客气,谁先请就跟谁去。能喝多少喝多少,能吃多少吃多少,这才像客人。天黑了,他们会留你住宿。他们非常好客。
儿子,你去找找那间草屋。它在村子的东头,通往晒场的路边,三面环水。你比着照片,看它还像不像当年。也许那草屋已经不在了,当年它就晃晃的,想必支撑不到你去。也许,那里又成了一片稻田。
晚上,你到田间小路上走走。你边走边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感受会深深的。风吹来暖暖的热气,稻穗在风中作响。一路上,有萤火虫为你照着。
假如你有胆量,就到村东头的大坟茔去。多半会碰上“鬼火”,也就是磷火。你别跑,你坐在坟堆上,体会一下死的庄重和沉默。地下的那些人也曾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繁殖。他们也曾埋葬过他们的祖先。①你会捉摸到一点历史感的,这比任何教科书都有效。
住上几天,你就熟悉村子了。男人爱理干干净净的发式,两边的头发一刀推净,这样头便显得长了。顶上则是长长的头毛,能披到眼睛,时而这么一甩,甩得很有点味道。
我喜欢见他们光着上身光着脚的样子。皮肤晒成了栗色,黑得发亮发光,连麦芒都刺不透它。他们不是生来这样的。和他们一起下河,你就知道,他们原先比你还白。现在,他们和你的祖先一样黑了。和你父亲当年一样黑。你要是下田,就和你一样黑。
下田去吧,儿子。让太阳也把你烤透。你弯下腰,从清晨弯到天黑,你恨不得把腰扔了。你的肩膀不是生来只能背背书包的。你挑起担子,肩上的肌肉会在扁担下鼓起。也许会掉层皮,那不算什么。你去拔秧,插秧,锄草,脱粒。你会知道自己并非什么都行。你去握一握大锹,它啥时候都不会被取代。工具越原始就越扔不了,像锤子,像刀,总要的。你得认识麦子,稻子,玉米,高粱,红薯。它们也是扔不了的。你干累了,坐在门边,看着猪在四处漫游,看着鸡上房,鸭下河,鹅窜进秧田美餐一顿。你听着杵声,感觉着太阳渐渐收起它的热力。你心平气和地想想,该说大地是仁慈的。它在无止无息地输出。我们因为这输出,才能存活,才得以延续。
那一层层茅草铺就的屋顶,那一条条小河分割的田野,那土黄色的土墙,那牛,那狗。那威力无比的太阳。
②你会爱的。
你就这样住着,看着,干着。你去过了,你就会懂得父亲,懂得父亲笔下的漕河。当然,这实在不算什么,应当珍视的是你懂了自己。③你得不让自己飘了,你得有块东西镇住自己。也许,借父亲的还不行,你得自己去找。
当你离开板桥的时候,人们会送你。你是不配的,儿子。你得在晚上告别,半夜就走。夜间的漕河微微发亮,你独自在河滩坐上一会,听听它的流动。
要是凑巧,你可以带条狗崽子回来。找条有主见的。开始,也许它有点想家。日子长了,你们能处好。你会发觉,为它吃点辛苦是值得的。
也就是这些话了,儿子。你得去,在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就去。④我不知道究竟会怎样。要是你的船走进漕河,看见的只是一排烟囱,一排厂房,儿子,你该替我痛哭一场才是。虽然我为乡亲们高兴。
1984.8.5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文章开头部分,父亲想象儿子上大学后会像时髦青年一样爱旅游,由此切入长大成人和出门旅行这两个关联话题。
B.儿子在渡船上会邂逅许多陌生人,父亲教给儿子,如何通过看他们的神情、听他们的言语来判断他们是否心存善意。
C.父亲设想儿子一路上常会遇到狗,并建议儿子离开时带走一条狗,可见狗应是父亲当年乡村生活中难忘的一部分。
D.儿子的板桥之旅除了坐车乘船,还需步行走过许多路,如江堤、大路、大埂、渠边小路、石桥等,带有较浓的寻访意味。
【解析】 理解文章相关内容“父亲教给儿子,如何通过看他们的神情、听他们的言语来判断他们是否心存善意”分析错误,“说话的声音很高”“看人从来都是正视”“没有坏意”是父亲印象中船上人的形象,此处父亲并不是在教儿子如何通过看神情、听言语来判断他们是否心存善意。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句子①中“你会捉摸到”的那种“历史感”,也正是“我”当年的经验和感悟。
B.句子②语义上与上段文字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语气和表达的感情就更强烈。
C.句子③中的“飘”,是年轻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因脱离了父辈压制而感到飘然自在。
D.句子④表达出的不确定,与前文多处“你会”“你得”表现出的笃定形成了张力。
【解析】 分析鉴赏文中的语言“因脱离了父辈压制而感到飘然自在”错误,“你得不让自己飘了,你得有块东西镇住自己”说的是父亲希望儿子通过亲身实践获得人生的阅历和经验,从而沉淀自己,使自己的生命更加稳重成熟。
8.“下田去吧,儿子”这个段落,写出了多重的身心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4分)
【答案】 _①对自已过去插队生活的怀念。②对儿子(年轻人)经受劳动洗礼身心得到磨砺的期望。③对村庄的风情风物不能因现代化而丢弃的思考。④对大地无止无息地输出以滋养人类的感激。__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答案】 _甲组答案示例:
①本文表面上是关于未来的想象,即父亲想象儿子长大后的一次旅行。
②其实是父亲对过去的回忆。
③为何交叠未来与过去?指向关于成长的主题,即父亲带儿子重温自己的成长,并期待儿子也能够在其中找到自我。
乙组答案示例:
①文章有很多抒情的意象,河流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
②其表现就是,从爬上江堤到独坐河滩,儿子的板桥之旅始终与河流相伴。
③那么河流究竟意味着什么?河流既是环境与风景,也代表着空间的延展和时间的流逝,并承载着人的思索。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大将军邓骘欲弃凉州,徙边郡不能自存者入居三辅,并力北边。乃会公卿集议,曰:“譬若衣裳败坏,一以相补,犹有所完,若不如此,将两无所保。”公卿皆以为然。郎中虞诩言于太尉张禹曰:“大将军之策不可。凉州士风壮猛,庶众便习兵事,今羌、胡乃不敢入据三辅为害也。凉州士民所以持锋执锐,蒙矢石于行陈,而无反顾之心者,为臣属于汉故也。今推而捐之,割而弃之,民庶安土重迁,必引领而怨曰‘中国弃我于夷狄!’如卒然起谋,豪雄相聚,席卷而东,则函谷以西、园陵旧京非复汉有也。议者喻以补衣犹有所完,诩恐其疽疮侵淫而无限极也。”禹曰:“吾意不及此,微子之言,庶几败国事矣!”因更集四府,皆从诩议。邓骘由是恶诩,欲以吏法中伤之。会朝歌贼数千人攻杀长吏,州郡不能禁,乃以诩为朝歌长。故旧皆吊之,诩笑曰:“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盘根错节,无以别利器,此乃吾立功之秋也。”始到,谒河内太守马稜。稜曰:“君儒者,当谋谟庙堂,乃在朝歌,甚为君忧之。”诩曰:“此贼犬羊相聚,以求温饱耳,愿明府不以为忧。”稜曰:“何以言之?”诩曰:“朝歌者,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及到官,设三科以募求壮士,自掾史以下各举所知,其掠劫者为上,伤人偷盗者次之,不事家业者为下,收得百余人。诩为飨会,悉贳其罪,使入贼中诱令劫掠,乃伏兵以待之,遂杀贼数百人。又潜遣贫人能缝者佣作贼衣,以采线缝其裾,有出市里者,吏辄禽之。贼由是骇散,咸称神明,县境皆平。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
B.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
C.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
D.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
【解析】 “去敖仓不过百里”,“去”是“距离”的意思,“百里”是朝歌与敖仓之间的距离,语意联系紧密,不可断开,排除A、D项;“流亡”是“青冀之民”的后置定语,句子的谓语是“数”,“万”是“数”的状语,“青冀之民流亡万数”是主谓结构,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三辅,汉代指治理京城及附近地区的三位官员,也指京城及附近地区。文中指后者。
B.“今推而捐之,割而弃之”中的“捐”和成语“细大不捐”中的“捐”含义不相同。
C.“谋谟庙堂”与《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中的两个“庙堂”含义相同。
D.明府,汉代可代指官府,也可用于尊称太守。文中即为虞诩对河内太守马稜的敬称。
【解析】 B项,“含义不相同”错误。两个“捐”含义相同,均为“舍弃”的意思。句意:假如现在推开凉州而舍弃它,割让出去而抛弃它。“细大不捐”:小的大的都不抛弃,形容包罗一切,没有选择。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虞诩熟知边事,十分了解凉州的风土民情,他认为凉州民风剽悍刚猛,百姓惯于从军作战,羌人、胡人因此不敢占据三辅作乱。
B.邓骘和虞诩意见相悖,最终虞诩的建议被采纳,于是心胸狭隘的邓骘对虞诩怀恨在心,想要利用职权对虞诩打击报复。
C.朝歌县叛匪造反,情况告急,虞诩认为做事应不避艰难,应尽臣子之责,于是毅然请求赴任朝歌长,表现出异于常人的气魄。
D.虞诩让招募的壮士诱贼外出劫掠,又用偷缝在衣服上的标记辨识叛贼,既擒获了不少叛匪,也动摇了贼众的心理防线。
【解析】 C项,“毅然请求赴任朝歌长”错误。从“邓骘由是恶诩,欲以吏法中伤之。会朝歌贼数千人攻杀长吏,州郡不能禁,乃以诩为朝歌长”可知,虞诩是被朝廷任命为朝歌县长,而不是虞诩自己请求赴任朝歌长。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意不及此,微子之言,庶几败国事矣!(4分)
译文:_我没有考虑到这些,如果没有您这番话,恐怕要败坏了国家大事!__
(2)不遇盘根错节,无以别利器,此乃吾立功之秋也。(4分)
译文:_不遇到盘根错节(或弯曲的树根、交错的枝节),就无法鉴别刀刃(是否锋利),这正是我建功立业的时机。__
14.在对太尉张禹的进言中,虞诩用了“疽疮侵淫而无限极也”这一比喻,借此表达了他怎样的观点?请概括并作简要分析。(3分)
【答案】 _观点:坚决反对放弃凉州。
分析:虞诩反对议者以补衣作喻的说法,认为放弃凉州就像疮毒侵蚀肌体后就会不停地蔓延一样,将会失去屏障,丢掉更多的国土。__
【参考译文】
大将军邓骘打算放弃凉州,让边疆各郡无法生存的百姓迁徙到京畿地区居住,然后集中力量应对北方的边患。于是他召集公卿商议,说:“这就好比是破旧的衣裳,拿其中的一件去补另一件,还能得到一件整衣,不然的话,就两件都保不住了。”公卿都认为很正确。郎中虞诩对太尉张禹说:“大将军的计策不可行。凉州民风剽悍刚猛,百姓惯于从军作战,如今羌人、胡人才不敢占据三辅作乱。而凉州的百姓之所以手执锋利的兵器,在军阵中冒着流矢飞石(冲锋),而没有后退之心,是由于他们归属于汉朝。假如现在推开凉州而舍弃它,割让出去而抛弃它,人民安于乡土而不愿迁徙,必然伸长脖子远望,怨恨说‘朝廷把我们丢给了夷狄!’假如突然有人起事,强横勇武之人聚集起来,席卷东进,那么函谷关以西、历代帝陵和旧京长安将不再归汉朝所有。倡议者用补破衣作比喻,认为还可以保全一件,而我担心局势正如毒疮,会不断侵蚀肉体而没有止境!”张禹说:“我没有考虑到这些,如果没有你这番话,恐怕要坏了国家大事!”于是再次召集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等一起商议,众人一致同意虞诩的意见。邓骘因为这件事对虞诩怀恨在心,打算借法令陷害他。恰好朝歌县叛匪数千人造反,他们杀死长官,州郡官府无法镇压,于是便任命虞诩为朝歌长。虞诩的故人旧友都为他深感忧虑,虞诩却笑着说:“做事不避艰难,是臣子的职分。不遇到盘根错节,就无法鉴别刀刃(是否锋利),这正是我建功立业的时机。”他一到任,便去拜见河内太守马稜。马稜说:“您是一位儒生,应当在朝廷上出谋划策,如今竟然到了朝歌,我很是替您担忧。”虞诩说:“朝歌的这群叛匪,只是像狗群羊群那样聚在一起,以寻求温饱罢了,请您不要为之担忧。”马稜问:“为什么这样讲?”虞诩说:“朝歌,背靠太行山,临黄河,离敖仓不过百里地,而青州、冀州逃亡的难民数以万计,叛匪却不懂得打开敖仓招揽民众,抢劫武库中的兵器,据守成皋,斩断天下的右臂,这说明他们不值得忧虑。”等到上任以后,虞诩设定了三个等级来招募勇士,命令自掾史以下的官员各自就所了解的人进行保举,行凶抢劫的属上等,打架伤人、偷盗财物的属中等,不经营家业、不从事生产的属下等,共收罗了一百多人。虞诩设宴招待他们,将他们的罪行一律赦免,让他们混入匪帮,诱使叛匪进行抢劫,官府则设下伏兵等候他们,于是杀死叛匪几百人。虞诩又秘密派遣会缝纫的贫民做佣工,为叛匪制作服装,这些人用彩线缝制裙衣,有叛匪穿上后在集市街巷露面,官吏就抓获他们。叛匪因此惊骇四散,都说有神灵在帮助官府,于是朝歌县境内全部平定。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五月一日蒙替本官不得随例入阙感怀献送相公
李 频①
五月倾朝谒紫宸②,一朝无分在清尘。
含香③已去星郎位,衣锦惟思婺女④邻。
折狱也曾为俗吏,劝农元本是耕人。
知将何事酬公道,只养生灵似养身。
【注】 ①李频:晚唐诗人,此诗作于其自请外放、出为建州(今福建南平)刺史时。此时建州盗贼四起,百姓困苦。②紫宸:宫殿名,天子所居。③含香:指侍奉君王。④婺女:二十八星宿之一,分野为作者故乡浙江一带。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一、二句紧扣题目,表达了所有朝官都去朝拜君王、自己却不在朝拜之列的失落伤感。
B.三、四句承接上联,交待诗人已经卸任郎官,传达出到故乡之邻建州施展抱负的渴盼。
C.第七句陈述自己知道如何做才能报答相公的恩情,以此表达诗人平乱治民的坚定决心。
D.虽然诗人同为离京外任,但在情感基调上,本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截然不同的。
【解析】 A项,“失落伤感”错误,结合注释“此诗作于其自请外放、出为建州(今福建南平)刺史时。此时建州盗贼四起,百姓困苦”可知诗人为民请命,勇挑重担,为国分忧,并没有因为自己不在朝拜之列而失落伤感。
16.本诗谈到了诗人哪些为政之道?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案】 _①勇挑重担,为国分忧。面对建州的混乱局面,诗人主动请求外放,平乱治民。②依法治政,实行法治。诗人依法断案,体现法治思想。③劝农生产,发展农业。诗人鼓励百姓积极开展农业生产。④爱民如己,心系百姓。诗人对待百姓如同对待自己一样,体现出爱民重民之心。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古人善于用典,在《春江花月夜》中,“_鸿雁长飞光不度__,_鱼龙潜跃水成文__”两句运用典故,暗含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两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2)高适的《燕歌行并序》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战士们拼死作战,将领们却贪图享乐的句子是:“_战士军前半死生__,_美人帐下犹歌舞__。”
(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__,_使我不得开心颜__”两句最能表现作者鄙弃权贵、追求自由的精神。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一个人很早就喜欢上一个事物,到了迷恋的地步。但因为机缘所限,其后多少年中,与欣赏对象只有短暂零散地接触,很不过瘾。终于有一天,目标集中出现,充塞了他的视野,从四面八方裹挟了他,亲昵地簇拥了他。他凝神静虑,全身心地欣赏品味,目接神交。这种情形下,他会有什么反应?我此刻便是如此。眼前便是古老的京杭大运河,我长久以来念兹在兹的对象。
无锡老城区的南门外,脚下是一座名为清名桥的、有四百多年历史的拱形石桥。古运河就从桥下流淌而过,清澈的水面像一块碧绿的翡翠吸引着蜻蜓,常常来点水回眸。大理石的银白色桥栏杆被岁月风雨侵蚀,有一些残破斑驳,手抚上去,粗糙而凉爽的感觉瞬间传递到掌心。
端详桥下的流水,没有一点陌生的感觉。在我的想象中,早已经多少次走近它的身旁。但像今天这样长时间地行走于它的襟怀之间,这样零距离地观赏它的每一个局部、每一处细节,却是第一次。仿佛一个不惯饮酒的人,平常只是小酌几口,而如今忽然猛饮数杯,于是一种醺醺然便油然升起,充溢于胸间脑际。
18.文中写自己终于来到了心心念念的古运河,为什么先用第三人称“他”来写,而不是直接用第一人称“我”来写感受?(3分)
【答案】 _①用第三人称比第一人称更客观,对事实的描述更直白,更真实。②以第三人称叙述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可以自由灵活地表达自己对大运河的痴迷。③使用第三人称使叙述范围广阔,以旁观者的身份叙述对大运河的情感,更具有普遍性,突显文章的中心,使读者产生共鸣。__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中,作者是怎样突出古运河的古老和沧桑的?(4分)
【答案】 _①用时间性的名词“四百多年”表明历史悠久,有历尽沧桑之感。②通过视觉,写大理石的银白色桥栏杆被岁月风雨侵蚀,有一些残破斑驳,突出古老沧桑之感。③通过触觉,写手抚上去的粗糙感,突出大运河岁月久远的历史沧桑感。__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使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答案】 _比喻、拟人。①形象的比喻让读者对桥下流水的状态有切身的感受,增强了对大运河的即视感。②“回眸”赋予蜻蜓人性化的动作,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形象地突出了流水的清澈。③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切身体会被美景陶醉的感觉,深刻地突出作者的情感。④在运河描写的内容中加上形象的比喻和拟人,丰富了文章内容和语言。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职业紧张也被称为职业应激,是指在某种职业环境下,客观需求与个人适应能力失衡所致的心理问题。那么,__①__?应该如何应对和化解职业紧张?造成职业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常见的外部因素是噪声和高温。在噪声环境下,因工作休息易被打扰,会使人产生不快感、烦躁感。特别是强脑力劳动者工作时需集中注意力,而噪音会分散注意力,对于他们的干扰相当明显。同时,高温环境可以抑制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减弱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__②__,职业紧张与人格特征、应对外界的方式等因素都有关系。研究显示,成就动机强、有好胜心、对工作极为投入的人,更易因被打扰而表现出极度的不耐烦,也更少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当他们遭遇莫名紧张时,或无法有效应对并从容化解。
__③__从职场人自身角度来说,一方面,要保持良好的沟通,合理安排工作;另一方面,要改善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睡眠和均衡饮食,强化社会支援网络,遇到困扰及时向家人、朋友倾诉。如果压力长期持续,而且症状严重、自我放松无效,务必就医或向专业机构求助。
21.下列句子中的“是”和文中加点处的“是”,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C )
A.匆匆赶来的李明远满身是汗水。
B.是活他都肯干。
C.《阿Q正传》的作者是周树人。
D.冬至前后的这场雪来得是时候。
【解析】 C项与文中加点的“是”,均表示判断或解释。A项,“是”表示存在。B项,“是”表示“任何”的意思。D项,“是”表示适合。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答案】 _①诱发职业紧张的因素有哪些__②从内部因素来看__③应对和化解职业紧张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尚书·五子之歌》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孟子·梁惠王下》
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
——毛泽东《七律·忆重庆谈判》
在共克时艰的日子里……无数人以生命赴生命,用挚爱护苍生,将涓滴之力汇成磅礴伟力,构筑起守护生命的铜墙铁壁。
——国家主席习近平二〇二一年新年贺词
“以民为本”根植于中国文化传统而源远流长,由此形成了中国无数精英根深蒂固的“苍生情结”。而在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奋斗史上,全党正是紧紧抱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与“天下苍生”血脉相连,才谱写了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朽史诗。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高考后你即将面临重大的生涯选择,请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以“我与苍生”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材料前两句是儒家经典中涉及民本思想的两句格言,这既是儒家治国思想,也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修身信条;后两句既是党的领袖的救国或治国理念,也是我党取得伟大成就的力量之源。
总结性语段:揭示中国精英“苍生情结”与儒家“民本思想”的内在联系,暗示建党100周年大背景,明确我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并指出追求民族复兴的伟大史诗与这一宗旨之间的关系。
分析写作任务:
1.“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是成文基本要求之一。可以把理想明确为医生、警察、教师等具体职业,也可以从事某一方面的事业,甚至可以不出现具体职业,但是必须对自己的理想有明确的属性界定,这一属性不能脱离“苍生情结”,也就是说,是服务于苍生民众的事业。
2.“我与苍生”的主题。必须谈透“我”这个个体生命与苍生(百姓、人民、他人)的关系,且符合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弘扬正能量。
【学生范文】
愿得星辰馈苍生
从儒家先贤“民为邦本”“忧民之忧”,到毛泽东同志“无非一念救苍生”,再到习近平总书记主席“用挚爱护苍生”,无一不在告诉世人,心系苍生,是无数仁人志士的一生之命。在即将面临生涯规划的重大时刻,我立志投身航天航空科研事业,担负起为苍生探索浩瀚星空的使命,服务苍生,造福苍生。
中国在世界航天航空科技领域已经有了一席之地。但与国际顶尖技术相比,我们仍有较大差距,火箭回收技术相对落后,导航系统民用普及有待完善,商业航空刚刚起步……我们亟待解决这些难题,突破技术壁垒,缩短与顶尖技术的差距,这样才能保证民生安全,才能用航天空间技术造福苍生。“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我来自苍生,自当服务苍生。我愿担负起航天科研的使命,贡献一点自己的绵薄之力。
“达人无不可,忘己爱苍生”,我虽羽翼未丰,但愿意以奔赴星辰大海为目标,以造福苍生为己任。我仰慕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心怀人民,念民之所念,不顾高龄,毅然接下总设计师的重任,上下求索十五年;我钦佩C919总设计师吴光辉,忧民之忧,投身飞行器研制;我仰慕周承钰,应人民之需、国家之需投身航天事业,面向人民书写无悔青春。他们始终秉承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们心怀苍生的情结,始终激励着我将个人的幸福化作千万人的幸福,以一己之力点亮更多人的生命。
或许有人为我选择了一条艰难的道路而笑我痴傻,但我依然坚定自己的选择,在这条路上一往无前,笃行不怠。探索未知的任务必不是轻而易举的,必须有人挺膺入局,必须有人不计后果地担负起探索未知星河奥秘的使命,为了苍生的幸福,为了人民的安全,我不去谁去?我不做谁做?
鲁迅先生曾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在这面临生涯选择的关键时刻,无论未来如何崎岖坎坷,我都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的谆谆嘱托。如果人民需要我,我便奔向人民;如果百姓需要我,我便奉献于百姓。我将奔走于航天航空科研之途,无怨无悔,砥砺前行,愿得星辰馈苍生!
【点评】 文章首段紧扣中心论点——“立志投身航天航空科研事业,担负起为苍生探索浩瀚星空的使命,服务苍生,造福苍生”,立意高远;接着从航天航空现状和“我与苍生”的关系道出其必要性,认识深刻;第三、四段写做法,热情洋溢;尾段回扣主题,精彩收束。文章语言流畅,名言的恰当嵌入增色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