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1.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B.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C.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D.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亦已焉哉 ②子亦有不利焉
B.①怨灵修之浩荡兮 ②鸷鸟之不群兮
C.①屈心而抑志兮 ②忍尤而攘诟
D.①静言思之 ②今我来思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秋以为期 B.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C.三岁食贫 D.我心伤悲
4.从句式的角度看,下列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謇朝谇而夕替 B.步余马于兰皋兮
C.不吾知其亦已兮 D.高余冠之岌岌兮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用“斑鸠”来作比,劝告女子不要迷恋爱情的两句是 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因走投无路而烦闷失意的句子是 ___,____。
(3)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崇仰真理,当仁不让,有强烈的道德觉醒意识(诗人当仁不让,自荐充当楚国政治的引路人)的句子是 ___,____!
6.请对下面一段话中的画线部分进行改写。要求:以“儒家学者”为主要陈述对象,可调整语序,不得改变句子原意。
《诗经》一开始没有被赋予儒家经典的意义,人们还习惯地称它为“诗三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本来面目逐步被儒家学者掩盖,它被断章取义、歪曲篡改,被拿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
7.下面是某同学的作文片段,其中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司马受刑,世传《史记》。可见,人们只有身处逆境,才会燃起改变现状的渴望;而当他有了美好的愿望,自然就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相反,充裕的物质生活条件,必然会使人们丧失前行的动力。
①身处逆境,未必就会燃起改变现状的渴望。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国风·邶风·绿衣①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②,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注】 ①这是一首悼念亡妻的诗,诗中的“古人”就是指亡妻,②絺(chī):细葛布,绤(xì):粗葛布。
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运用了《诗经》中常使用的“比”的手法,表达了对“古人”深深的情思。
B.诗歌采用四字句,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表达情感时反复咏唱,缠绵悱恻。
C.“我”看着衣服上的一针一线,感到每一针都反映着妻子对“我”的关心。
D.这是一首悼念诗,描写细腻,情感丰富,构思巧妙,层层生发,十分感人。
9.诗的第四章“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有何含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自 述
陆 游
古井无由浪,浮云一扫空。
诗书修孔业,场圃嗣豳风①。
惧在饥寒外,忧形寤寐中。
吾年虽日逝,犹冀有新功。
【注】 ①豳(bīn)风:《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多描写潮地的农家生活。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借写古井无法涌起波浪,形象地写出作者内心平静、不受外界影响的状况。
B.天上浮云飘忽不定,“一扫空”说明作者已把“浮云”般无意义的东西看淡了。
C.第二联引用“豳风”典故,一是反映农事,二是诗作欲继承《诗经》国风传统。
D.第三联中“惧”字,写出诗人当时生活窘迫,又饥又寒的物质状况让他时常担心。
11.结合全诗,分析“有新功”的含意。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屈 祠
[唐]汪遵
不肯迂回入醉乡,乍吞忠梗没沧浪。
至今祠畔猿啼月,了了犹疑恨楚王。
楚 城①
[宋]陆游
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
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
【注】 ①楚城,也称楚王城,遗址在今湖北秭归境内。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被罢回乡四年,又入蜀奔走八年,至淳熙五年始奉召东归,经归州(秭归),作此诗。
1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汪诗一、二句写屈原宁死也不肯回到故乡,突出了屈原忠贞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
B.汪诗三、四句写猿猴哀啼,用猿猴的悲啼渲染悲凉的气氛,抒发了对楚怀王的痛恨。
C.陆诗一、二句将“江上荒城”与“屈原祠”联系起来,用“荒”和“悲”奠定全诗的基调。
D.两首诗都是托物言志诗,都把屈原祠作为吟咏的对象,表达诗人内心的抑郁不平。
13.陆诗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旅中送迁客
吴 融
天南不可去,君去吊灵均。
落日青山路,秋风白发人。
言危无继者,道在有明神。
满目尽胡越,平生何处陈。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灵均”是屈原的字,表面上写朋友去凭吊屈原,实际上写其被贬的遭际。
B.颔联点明送别的时间,色彩鲜明,用意象渲染了离别的氛围。
C.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均为送别诗,情感真挚,格调相同。
D.本诗熔叙事、写景、抒怀于一炉,描写简备精当,感情深沉含蓄。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第一单元 1.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C )
A.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B.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C.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D.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解析】 A项,“于”,同“吁”;“无”,同“毋”;B项,“说”,同“脱”;D项,“错”,同“措”。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D )
A.①亦已焉哉 ②子亦有不利焉
B.①怨灵修之浩荡兮 ②鸷鸟之不群兮
C.①屈心而抑志兮 ②忍尤而攘诟
D.①静言思之 ②今我来思
【解析】 A项,“焉”都是语气词,不翻译。B项,“之”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而”都是表并列关系的连词。D项,动词,思考;语气词,无实义。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
A.秋以为期 B.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C.三岁食贫 D.我心伤悲
【解析】 D项,伤悲:古今意义相同,都是伤心难过的意思。A项,以为:古义指把……当作,今义指认为。B项,穷困:古义(路)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今义指经济上困难。C项,三岁:古义指多年,今义指具体年龄。
4.从句式的角度看,下列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 )
A.謇朝谇而夕替 B.步余马于兰皋兮
C.不吾知其亦已兮 D.高余冠之岌岌兮
【解析】 A项,被动句,其他三项为倒装句。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用“斑鸠”来作比,劝告女子不要迷恋爱情的两句是 _于嗟鸠兮__,__无食桑葚__。
(2)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因走投无路而烦闷失意的句子是 _忳郁邑余侘傺兮__,__吾独穷困乎此时也__。
(3)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崇仰真理,当仁不让,有强烈的道德觉醒意识(诗人当仁不让,自荐充当楚国政治的引路人)的句子是 _乘骐骥以驰骋兮__,__来吾道夫先路__!
6.请对下面一段话中的画线部分进行改写。要求:以“儒家学者”为主要陈述对象,可调整语序,不得改变句子原意。
《诗经》一开始没有被赋予儒家经典的意义,人们还习惯地称它为“诗三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本来面目逐步被儒家学者掩盖,它被断章取义、歪曲篡改,被拿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
【答案】 _儒家学者拿《诗经》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对它断章取义、歪曲篡改,逐步掩盖了《诗经》的本来面目。__
7.下面是某同学的作文片段,其中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司马受刑,世传《史记》。可见,人们只有身处逆境,才会燃起改变现状的渴望;而当他有了美好的愿望,自然就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相反,充裕的物质生活条件,必然会使人们丧失前行的动力。
①身处逆境,未必就会燃起改变现状的渴望。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_②有了美好的愿望,未必就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__③充裕的物质生活条件,未必就会使人们丧失前行的动力__
二、古代诗歌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国风·邶风·绿衣①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②,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注】 ①这是一首悼念亡妻的诗,诗中的“古人”就是指亡妻,②絺(chī):细葛布,绤(xì):粗葛布。
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诗歌运用了《诗经》中常使用的“比”的手法,表达了对“古人”深深的情思。
B.诗歌采用四字句,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表达情感时反复咏唱,缠绵悱恻。
C.“我”看着衣服上的一针一线,感到每一针都反映着妻子对“我”的关心。
D.这是一首悼念诗,描写细腻,情感丰富,构思巧妙,层层生发,十分感人。
【解析】 “诗歌运用了《诗经》中常使用的‘比’的手法”说法错误。诗歌中写“绿兮衣兮”,是指诗人将亡妻所作的衣服拿起来细看,将“绿衣黄里”的秋装和“絺兮绤兮”的夏衣都反复地看,诗人由妻子的针线而想到妻子在世时的生活情景,由此引出对妻子无限的思念。“比”就是比喻,诗歌中并没有采用“比”的手法,而是大量使用了“赋”的手法。
9.诗的第四章“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有何含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_怀念亡妻在世时的能干和贤惠。对亡妻的思念,失去亡妻的悲伤。__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自 述
陆 游
古井无由浪,浮云一扫空。
诗书修孔业,场圃嗣豳风①。
惧在饥寒外,忧形寤寐中。
吾年虽日逝,犹冀有新功。
【注】 ①豳(bīn)风:《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多描写潮地的农家生活。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首句借写古井无法涌起波浪,形象地写出作者内心平静、不受外界影响的状况。
B.天上浮云飘忽不定,“一扫空”说明作者已把“浮云”般无意义的东西看淡了。
C.第二联引用“豳风”典故,一是反映农事,二是诗作欲继承《诗经》国风传统。
D.第三联中“惧”字,写出诗人当时生活窘迫,又饥又寒的物质状况让他时常担心。
【解析】 “写出诗人当时生活窘迫,又饥又寒的物质状况让他时常担心”错误,由“惧在饥寒外”可知,诗人“惧”的不是饥寒的物质状况,而是国家状况以及自身有志难伸的处境。
11.结合全诗,分析“有新功”的含意。
【答案】 _①表现出诗人年岁虽老却老当益壮,想要在文学创作上有一番成就的豪情壮志;②表现出诗人看淡功名利禄的豁达。__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屈 祠
[唐]汪遵
不肯迂回入醉乡,乍吞忠梗没沧浪。
至今祠畔猿啼月,了了犹疑恨楚王。
楚 城①
[宋]陆游
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
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
【注】 ①楚城,也称楚王城,遗址在今湖北秭归境内。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被罢回乡四年,又入蜀奔走八年,至淳熙五年始奉召东归,经归州(秭归),作此诗。
1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A.汪诗一、二句写屈原宁死也不肯回到故乡,突出了屈原忠贞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
B.汪诗三、四句写猿猴哀啼,用猿猴的悲啼渲染悲凉的气氛,抒发了对楚怀王的痛恨。
C.陆诗一、二句将“江上荒城”与“屈原祠”联系起来,用“荒”和“悲”奠定全诗的基调。
D.两首诗都是托物言志诗,都把屈原祠作为吟咏的对象,表达诗人内心的抑郁不平。
【解析】 “写屈原宁死也不肯回到故乡”错,原句是“不肯迂回入醉乡”,即“不肯改变正直的节操去迎合他人,过醉生梦死的生活”。
13.陆诗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_①以“滩声”的“似旧”反衬人间万事万物的非旧,表达了对人间万事万物变迁的感慨。②表达了一个爱国志士凭吊古迹、追忆往昔、对楚城荒废状况有所感伤的情怀。③对南宋统治者偏安苟活的辛辣讽刺。__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旅中送迁客
吴 融
天南不可去,君去吊灵均。
落日青山路,秋风白发人。
言危无继者,道在有明神。
满目尽胡越,平生何处陈。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灵均”是屈原的字,表面上写朋友去凭吊屈原,实际上写其被贬的遭际。
B.颔联点明送别的时间,色彩鲜明,用意象渲染了离别的氛围。
C.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均为送别诗,情感真挚,格调相同。
D.本诗熔叙事、写景、抒怀于一炉,描写简备精当,感情深沉含蓄。
【解析】 “格调相同”错,两首诗格调不同。本诗主要表达的是对朋友的担忧与不舍,对朋友正直品格的赞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抛开了伤感的情绪,一扫离别的千古愁云,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唱出了一曲高亢嘹亮的别离之歌。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 _①对朋友的担忧。“天南不可去”中,“天南”指南方蛮荒之地,“落日青山路”,指此去路途遥远,为朋友担心。②对朋友的不舍之情。身边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无人可以倾吐平生心事。③对朋友正直品格的赞赏。“言危无继者,道在有明神”,朝中敢于直言的人越来越少,但是非曲直自有神明鉴证,间接赞赏了友人敢于直言的品格。__(共149张PPT)
第一单元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积累·文化传承与理解
探究·思维发展与提升
延伸·审美鉴赏与创造
预习·语言建构与运用
概述·目标提要与策略
赏读·引入研习情境
附:【译注·古今对译】
概述·目标提要与策略
1.深入研读诗词,探寻诗意,品味诗词之美,品评诗词之味,感受古人通过诗词表达的哀乐悲欢等种种情感,把握诗词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
2.结合以前所学,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脉络,并比较不同体裁的诗歌在节奏韵律、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异同。
3.对作品内容、风格和表达作出恰当的评价,认识古典诗词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影响,认识古典诗词在当代的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
4.撰写鉴赏文章,提高对古代诗词的鉴赏水平和对议论性文章的表达能力。
本单元所选的诗歌,贯穿了整个中国古典诗歌的辉煌,从先秦的《诗经》《离骚》到汉魏六朝的《孔雀东南飞》,再到唐代“李杜”的代表作《蜀道难》《蜀相》,宋词的代表作柳永的《望海潮》和姜夔的《扬州慢》,都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作。
《氓》选自《诗经·卫风》,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诗歌,全诗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赋比兴交替使用,富有真情实感,显示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以诗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表现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后人称它与北朝的《木兰诗》为“乐府双璧”,寄托了人民群众追求恋爱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蜀道难》是唐代诗人“诗仙”李白的代表作。此诗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自然的感情。
《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
《望海潮》是宋代词人柳永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主要描写杭州的富庶与美丽,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片写西湖,展现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
《扬州慢》是宋代词人姜夔的代表作,既控诉了金朝统治者发动掠夺战争所造成的灾难,又对南宋王朝的偏安政策有所谴责,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1.激发兴趣。
古诗词包含着丰厚的内容,如声韵、手法、体式流变、古代社会生活、古人精神追求等。要善于从中找到心灵“共振”点,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梳理。
对诗词体式的基本知识、相关的文学常识、特殊语言现象、独特的表现手法等,可通过编制图表等形式自主梳理、积累,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3.增强体验。
加强诵读,从情感、创意、表现等维度增进对诗词情感的理解,增强对诗词艺术魅力的体验。
4.注重总结。
本单元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学习带有一定总结性。可从体式流变、题材、艺术风格、艺术手法等多个维度对古诗词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1.氓 离骚(节选)
1.语言建构与运用: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了解楚辞的代表作品《离骚》独特的语言风格。学会吟诵古代诗歌,注意节拍、重音。
2.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着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3.思维发展与提升:感受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理解《氓》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分析造成其爱情悲剧的原因。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离骚》中屈原情感的变化。
4.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诗歌《氓》的音韵美、意境美和含蓄美,感受诗歌“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抒情特征,赏析诗歌赋、比、兴手法的运用。鉴赏诗歌《离骚》中的优美语句,学习其中象征、比喻、对偶等手法的运用;感受《离骚》的浪漫主义色彩。
《卫风·氓》是春秋时期的一首民歌。春秋时期生产力还相当落后,妇女在家庭中经济上不独立,人格上形成对男子的附属关系,男子一旦变心,就可以无所顾忌地将她抛弃。《卫风·氓》这首诗正是当时社会痴情女子负心汉的反映。
屈原学识丰富,“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具有远大的理想,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任用贤才,对外主张联齐抗秦。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故而作《离骚》。
赏读·引入研习情境
上山采蘼芜
[汉]佚名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
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
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
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
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
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赏析】 《上山采蘼芜》是汉代的一首乐府诗,最早见于《玉台新咏》(徐陵辑)卷一。这是一首写弃妇的诗。全篇是弃妇和故夫偶尔重逢时的一番简短对话。诗中出现了故夫、弃妇和新人三个人物。虽然新人没有出场,但从故夫和弃妇的对话里,可以明显地看出故夫和弃妇久别后再会的互倾衷肠中流露出的内心痛苦。
作者没有作任何正面的说明和谴责,但是故夫的念旧从侧面反映出弃妇是一个美丽勤劳的女子,她的被弃是一个悲剧。此诗是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思想内容的叙事短诗,后人常拿它与《诗经》中的《卫风·氓》《邶风·谷风》等媲美,和汉乐府民歌中的《白头吟》《怨歌行》等名篇并提。
感春四首·其二
[唐]韩愈
皇天平分成四时,春气漫诞最可悲。
杂花妆林草盖地,白日坐上倾天维。
蜂喧鸟咽留不得,红萼万片从风吹。
岂如秋霜虽惨冽,摧落老物谁惜之。
为此径须沽酒饮,自外天地弃不疑。
近怜李杜无检束,烂漫长醉多文辞。
屈原离骚二十五,不肯餔啜糟与醨。
惜哉此子巧言语,不到圣处宁非痴。
幸逢尧舜明四目,条理品汇皆得宜。
平明出门暮归舍,酩酊马上知为谁。
【赏析】 “蜂喧鸟咽留不得,红萼万片从风吹”两句,写景巧丽,与杜甫《曲江二首》(其一)“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情景相似。《感春四首》中各首同为感时伤老之作,忧愤郁于胸中,唯有寄情于酒。其声调激楚,感慨万千。前二首皆直用《楚辞》语,第二首赞扬李、杜“无检束”,指陈屈原“不到圣处”,语出惊人。
诗人期盼得到昭雪、北归朝廷的希望再度破灭,内心充满激愤不平。诗的开头就大胆推翻宋玉《九辩》以来众多诗文的悲秋常调,而高唱“春气漫诞最可悲”,表白自己悲情之深重;再引申至“岂如秋霜虽惨冽,摧落老物谁惜之”,出奇的发想显然来自对于现实的极度激愤,
希望“摧落老物”的激烈变化。接着“径须沽酒”“自外天地”,直接抒写悲情,故作解脱之语,也即是所谓“以旷为愤”。忽然又联想到李、杜、屈原三人,这是三位伟大的文学前辈,这几句诗像是“史论”,简短的笔触极其生动地揭示了三个人的命运悲剧和斗争精神,表面是议论古人,实则在表白与古人心心相通,流露出对于自己文章成就的自信,兀傲、愤懑之情溢于言表。最后表面是颂扬朝政清明、自己只好酩酊大醉,讽刺和愤激的意味自然流露于言外。这样,这篇作品构想新奇,出语惊人,短篇中层层转折,愈转愈深,笔力也愈加雄健,深得杜诗沉郁顿挫的风神。
预习·语言建构与运用
课|前|预|习
1.作者作品
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有15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歌谣,富有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雅”是宫廷乐歌,分大雅、小雅,共105篇;“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中的诗歌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风、雅、颂三种诗歌体制和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称为“《诗经》六义”。
[作品评价]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春秋·孔子
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战国·公羊高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唐·白居易
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
——宋·朱熹
风雅颂以性质言:风者,闾巷之情诗;雅者,朝廷之乐歌;颂者,宗庙之乐歌也。
——鲁迅
辞赋之祖其一——屈原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顷襄王三个时期。屈原出身贵族,又“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早年深受楚怀王的信任,曾任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呈现出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课文节选的这部分主要叙述作者因洁身自好、坚持正道受到周围人的猜疑和造谣中伤,被怀王疏远,并在怀王和顷襄王时期两次遭放逐。后楚国国力日衰,及至秦将白起攻破楚国的郢都,屈原悲愤不已,自沉汨罗江。
屈原是中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代表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渔父》等。其作品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报国为民的热情,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
[作者作品评价]
(屈原)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fú)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其辞温而雅,其义皎而朗,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愍(mǐn,怜悯,哀伤)其志焉。
——东汉·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序》
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惊才风逸,壮志烟高。山川无极,情理实劳。金相玉式,艳溢锱毫。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辨骚》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唐·李白《江上吟》
2.探寻背景
《氓》
春秋时期,封建社会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阶段,封建思想意识还没有形成完整体系,青年男女间的交往比较自由。郑、卫一带的风俗更是浪漫,桑间濮上、城隅河畔,青年男女投桃报李,并常以诗歌互表衷肠。但随着私有财产的不断积累和男权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男女不平等的程度逐渐加深。男权社会使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在她们狭小的生活天地中,自身的幸福全寄托在丈夫的身上,因此女性的悲剧时有发生。《氓》讲述的是两千多年前一个普通女性婚恋的悲情故事,也代表了自古以来无数有同类遭遇的女子的心声。它讲述的是一个代代有之的悲剧,因而具有持久的震撼力量和永恒的审美魅力。
《离骚》
关于《离骚》的创作背景,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屈原放逐,著《离骚》。”据此则当作于屈原被放逐后。今人对此说法不一,有说是作于楚怀王时屈原被疏远后,有说是作于楚顷襄王时屈原被流放后,有说是作于怀王末顷襄王初,有说是始作于怀王时而成于顷襄王初,迄今无定论。写作时间当在秋天。
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长诗。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屈原生平事迹
屈原的生平事迹主要见于司马迁的《史记》,但记载粗略且有互相矛盾之处。大体看来,屈原生活在楚怀王、顷襄王时代,出身楚国贵族,与楚王同姓。他曾“为楚怀王左徒”,又曾任“三闾大夫”之职。他初得怀王信任,在内政和外交方面均卓有建树,后因小人谗毁被怀王疏远。顷襄王继位后,屈原再次被放逐。此时楚国政治日趋黑暗,百姓离心,国运危急。前278年秦将白起攻拔郢都,烧毁楚先王墓,顷襄王逃往陈城。眼见祖国沦亡,人民遭殃,屈原悲愤万分,绝望已极,遂怀石自沉汨罗而死,其时传说为农历五月五日。
méng chī
qiān
qiāng
guǐ
cú
qí shāng
jiān cháng
mǐ
“无”同“毋”,不要
“说”同“脱”,摆脱、脱身
“泮”同“畔”,边、岸
动词,请
名词,将领
动词,挽扶、扶持
动词,率领
动词,说
名词,预兆
助词,无实义
名词,流言
名词,心意
名词,恩德
动词,感激
介词,把
介词,用
连词,来
四、词类活用
1.夙兴夜寐( )
2.其黄而陨( )
3.士贰其行( )
4.二三其德( )
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形容词作动词,变黄
数词活用为动词,不专一、有二心
数词活用为形容词,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
民,文中指男主人公,音ménɡ
一直到,直送到。两个词。至,到、到达;于,介词,
引出处所
把……作为
眼泪
财物,文中指嫁妆
泛指多年
六、文言句式
1.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
2.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
3.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
判断句,“匪”表示否定的判断
宾语前置句,即“以秋为期”
主谓倒装句,即“其德二三”
yì
zōu
gēng yín
jiàng
kuí
zhào
hù
zhǐ
yù
jì
qiān pí
qí jì
kuā
jī
jiǎn
suì
xiāng
chǎi
zhuó
miǎn
tún
chà chì
kè
zhì
yuán
gòu
gāo
“锡”同“赐”,赐给
“道”同“导”,引导
“错”同“措”,措施、举措
“伏”同“服”,保持
“圜”同“圆”,圆凿(榫眼)
“离”同“罹”,遭受
“章”同“彰”,显著
动词,修洁
动词,整理
名词,身高
连词,虽然
连词,即使
介词,在
相当于连词“而”,表承接
相当于连词“而”,表承接
介词,因为
介词,把
介词,用
代词,它
助词,的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代词,我
定语后置的标志
介词,在
助词不译
语气词,表反问语气
名词用作动词,取名
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傍晚
名词作动词,同群、结为一群
名词作动词,合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使……抑
形容词作动词,推崇
形容词作动词,加高
荒唐
改变措施
善于取巧
(路)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
随流水而消逝
修长的样子
代指有才德、有作为的人
判断句,无判断词标志的判断句
宾语前置句,“不知吾”
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乎此时”后置
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于兰皋”后置
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以嘉名”后置
定语后置句,“岌岌”作“冠”的定语,“陆离”作“佩”的定语
积累·文化传承与理解
《诗经》中的“国风”
《诗经》中的“国风”有周南、召南、邶(bèi)风、鄘(yōng)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bīn)风,共15国风。其中,“周南”“召南”“豳”是地名,“王”是指东周王畿(jī)洛阳,其余是诸侯国名。
“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多为各地民间歌谣。“国风”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其主要内容有:①表达人民反抗剥削压迫的愿望和对兵役、劳役的痛苦与反感。如《魏风·伐檀》揭示社会不合理的现象,表达对不劳而获者的质疑和抗议;《王风·君子于役》从征夫家属的角度,表达了对兵役、徭役的愤怒与不满。
②对劳动的讴歌。如《周南·芣苢》是妇女们三三两两采集车前子时边采边唱的歌,表达了妇女劳动时的欢快之情;《魏风·十亩之间》唱出了采桑姑娘在劳动中的欢乐和劳动后愉悦的心情。
③表现爱国情怀。如《秦风·无衣》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及其为了国家利益,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的情怀。
④表现爱情的恋歌和反映妇女的婚姻与命运。如《邶风·静女》写一对青年男女幽会,富有生活情趣;《召南·摽(biào)有梅》写一个女子惟恐青春易逝而急于求偶的热切心情,大胆急切,真挚动人。
“国风”是《诗经》中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的篇章,是《诗经》的精华。
《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即指“风、雅、颂,赋、比、兴”。《诗经》按所配乐曲的性质的不同可分为“风、雅、颂”三大类,而“赋、比、兴”则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风”分十五国风,是十五个地区的土风歌谣;“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和商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曲,主要用于歌舞娱乐和赞扬祖先,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即铺叙陈述;“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引譬设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托物起兴。
关于“楚辞”
“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形式,把《诗经》,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了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上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辩》等。
“楚辞”运用楚地(今湖南、湖北一带)的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与《诗经》古朴的四言体诗相比,“楚辞”的句式较活泼,句中有时使用楚地方言,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合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骚体诗
骚体诗起源于战国时楚国,由屈原创立,是一种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诗歌。因其中屈原的《离骚》影响最大,后世称这种诗体为“骚体”或“楚辞体”,称这种诗体的诗歌为“骚体诗”,历代文士多有仿作。西汉末年刘向编辑的《楚辞》中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骚体诗作品。
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吸取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意味和浪漫色彩。
《离骚》中的“美人”“香草”
《离骚》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两类意象,即“美人”和“香草”。
“美人”或是比喻君王,或是作者自喻。《离骚》前半部分,屈原将楚王作为男性形象,而以美人自喻。以男女婚娶喻君臣相契,以男方的变卦喻楚王的疑忌贤臣、对自己不能始终信任的事实,所以才有了“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感叹。《离骚》后半部分,屈原又转为男性,“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而将君王喻为美人。他四处“求女”,即寻求圣主贤君。然而,周围都是些蔽美嫉妒的小人或庸臣,理想求而不达。
《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有芰荷、江离、蕙、菌桂、白芷、兰、椒、菊、芙蓉、杜衡等四十多种。这些“香草”,寄寓着诗人独特的心理特征,是“志洁”的象征。
古代年龄称谓
【初度】出生时的情况,后称生日为“初度”。如《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生小】从小,自小。如《孔雀东南飞并序》:“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总角】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用以指代少年时代。如《诗经·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如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始龀】“龀”指儿童换牙,即乳牙脱落,长出恒牙。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如《愚公移山》:“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因未到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束发】“束”有捆、结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
【及笄】指女子年满十五岁。“及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女子已到出嫁的年龄。
【舞象】古代成童所学的一种乐舞。如《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后以指成童之年。
【弱冠】指男子二十多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而立】指三十岁。如《论语·为政》有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不惑】指四十岁。
【知命】指五十岁。
【花甲、耳顺】均指六十岁。
【古稀、悬车】均指七十岁。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如《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颎,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耄耋】指高龄;高寿。耄,八九十岁的年纪;耋,七八十岁的年纪。如曹操《对酒》:“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期颐】指一百岁。
探究·思维发展与提升
《氓》
《氓》通过描写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到婚姻破裂的经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深刻地揭示了我国古代妇女在婚姻问题上的悲惨命运,表现了我国古代妇女追求婚姻自由和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离骚》(节选)
《离骚》节选部分,诗人自叙身世,回顾了自己因洁身自好、坚持正道而受到小人中伤,处于被君主疏远的困厄处境,表明誓死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决绝态度,以及正道直行、抱洁守正的坚定决心。
披文入情,分析情感
任务 一
氓
女主人公对于男主人公的称呼在不断变化,试分析称呼变化与女主人公感情变化二者之间的联系。
答:①“氓”,意为“民”“外来的百姓”,这里用来指外地男子。女主人公一开始时用叙述语气称男方为“氓”,是因为双方的婚姻关系未定,感情还较疏远。②“子”是对古代男子的美称,当面称对方为“子”,表示尊重,客气,有礼貌,也透露出女主人公愿意与对方建
立婚姻关系的欲望。③“复关”借指住在复关的那个人,用地名代人名,流露出热恋中的女子对男子的热烈思念。④“尔”是第二人称代词,直呼对方,是因为女子明白双方的婚姻关系已定,感情的距离已拉近,这样称呼更加亲切。⑤“士”是指未婚男子,女主人公在遭遇婚姻的不幸后,深思教训,用“士”来称呼丈夫,合身份,讲究礼节,却也包含着嘲讽的意味。
立象尽意,鉴赏形象
任务 二
1.诵读全诗,女主人公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诗歌塑造了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
故事 恋爱时 结婚后 被弃后
性格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形象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①情深意切 ②委曲求全 ③伤情无奈、清醒刚烈 ④单纯、勤劳、善良、温柔、贤惠、坚强的女主人公形象
2.氓的形象有何特点?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答:“氓”是一个不负责任、自私自利的负心汉。“氓”可以说是男权社会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在求婚时,他对女主人公的感情是真挚的,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年老色衰,他的爱也随风而去,最后以至于欺侮妻子,全然不念往日的恩爱,无情地抛弃了妻子。他是一个对家庭极不负责任的人。诗歌从他婚前到婚后的变化中,凸显了他不负责任、感情不专一、暴躁的品行,从而反映了古代男女极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托物寄象,分析意象
任务 三
《氓》中三写淇水,有何作用?
答:诗中多次写到淇水,正是通过淇水揭示了女主人公的感情轨迹。当初“送子涉淇,至丁顿丘”,渡过淇水他们定下了婚期,淇水见证了他们的欢乐时光;现在,女主人公被遗弃了,她又见到了淇水,淇水勾起了她的思绪,令她不能自已,“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多么令人伤心啊;但是“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女主人公并不是软弱无能的人,她不靠男人也能活着,最后她坚强起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达了她决绝的态度,令人敬佩。
探骊得珠,分析技巧
任务 四
1.《氓》中哪些诗句是比兴句?使用比兴的好处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答:“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及“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比兴句。这两处使用比兴手法的好处有:
内容上:①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确信地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②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的勤劳。
结构上: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起过渡作用。
2.《氓》是一首叙事诗,全诗是如何将叙述故事和抒发情感巧妙地结合起来的?
答:《氓》全诗六章,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第一、二两章写弃妇和氓由恋爱到结婚的过程。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在叙事中抒发了强烈的感情。其中第三章追悔自己误落情网,第四章指责婚后氓对她的折磨,第五章诉说被遗弃后娘家兄弟对她的冷酷讥笑。最后一章表示她对负心汉的怨恨和决绝。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故事完整,有首有尾,我们可以看到弃妇悲剧的一生。
披文入情,分析情感
任务 一
离骚(节选)
诗人虽然遭到来自方方面面的沉重打击,但他心志弥坚,毫无退缩的念头。诗中有多处对这种心志的表白。赏析下列句子,体会这种感情。
(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答:这两句表明屈原志向不改,坚贞不屈,真可说是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屈原最不能容忍的是那群无耻小人对他的恶毒诬蔑,他下决心绝对不和他们同流合污,他自比为不合群的鸷,孤傲、矫健,他不想改变,也无法改变。在这里,屈原清楚地预感到了自己的结局,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而“虽九死其犹未悔”是后人引以自勉和共勉最多的句子。
(2)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答:这几句诗所表现出的诗人的自知之明、自谋之熟、自勉之严、自决之勇,令人感慨万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不仅又回到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坚定。通过情感的抒发,诗人将构成自己心灵世界悲剧性冲突的两个方面——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进取与退隐的对立,初步展现出来了,继之又更加坚定地做出了选择。
立象尽意,鉴赏形象
任务 二
1.诗中写到的“江离”“辟芷”“秋兰”“宿莽”等有什么象征意义?这些事物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这些香草、香花、香木,大都象征了诗人美好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表现了诗人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始终保持高洁的情操,不肯同流合污的品质。把这些事物写进诗中,一方面使诗歌的表达更为含蓄,富有韵味;另一方面增加了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这是屈原诗歌的一大特色。
2.《离骚》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答:这首诗为我们塑造了屈原这一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①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主张举贤授能。②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③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力量。
探骊得珠,分析技巧
任务 三
1.《离骚(节选)》是如何在叙事中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歌加以赏析。
答:①《离骚》(节选)中的叙事具有浪漫主义特征,在叙事中隐含抒情。例如:“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隐喻的叙述饱含诗人复杂的内心情感。
②诗人在行文中有着相当强烈的政治倾向,但并未直接议论、抒情,而是通过比兴的手段,使读者从具体的形象画面中感受到各色人物,并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如诗人通过比兴构建了一系列极具浪漫色彩的情节,如车马迷途、采撷芳物等,并以香草比喻贤臣。
③《离骚》(节选)叙事并非连贯、完整的,不具体、不完整的叙事成分被巧妙地镶嵌在诗人的抒情当中,如“既替余以蕙 兮,又申之以揽茝”,继而抒情“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接下来诗人又开始叙述朝中群小如何排挤自己,诗人以浪漫的叙事抒写了自己心中无以承受的满腔悲情,使叙事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请结合文本谈谈《离骚》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答:①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本文用花草禽鸟来比喻自己美好的品德。还用打比方来说理。如用“鸷鸟之不群兮”来说明自己不同于世俗小人。如用“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来比喻君子与小人不同流合污。如用“偭规矩而改错”来比喻“党人”破坏法制。再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洁。②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双句押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间以楚地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③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等,将“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
《离骚(节选)》中的“比兴”与《氓》中的“比兴”相比有何不同?
答:从内容上来看,《氓》中的“比兴”比较简单,分量很小。《离骚》(节选)中的“比兴”内容复杂,对象众多,分量较重。从结构上来看,《氓》中的“比兴”的位置较固定。而《离骚》(节选)全文随处可见“比兴”,且这些“比兴”手法和《氓》中的“比兴”完全不同,它不再是单纯的比喻,所设喻的意象华美,意境深远、优美动人,充满浪漫主义气息。
附:【译注·古今对译】
段解:追叙男子追求自己及二人恋爱的过程。
段解:叙述自己陷入情网,冲破了媒妁之言的桎梏而与氓结婚。
段解:规劝女子不要沉醉于爱情,并指出男女不平等的现象。
段解:对氓的负心表示怨恨,这不是女人的差错,而是氓的反复无常。
段解:接着追叙她婚后的操劳、被虐和兄弟的讥笑而自伤不幸。
段解:叙述幼年彼此的友爱和今日的乖离,斥责氓的虚伪和欺骗,坚决表示和氓在感情上一刀两断。
段解:先自叙高贵的身世,然后交代自己出生的状况和名字的由来。
段解:表示自己具有与生俱来的“内美”。再叙自己的道德和才干,具有先天禀赋,又有后天修养,早就该立志献身干一番大事业。接着叙述对楚怀王的期望,期望他修明法度,驾上骏马奔驰向前,诗人愿为楚国的变法图新做一个开路的先驱者。
段解: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表示为坚持正义而九死不悔,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段解:先写自己打算退隐,再写自己高尚的品德和才能,最后决心坚守自己修洁的美德和高尚的情操,至死不渝。
延伸·审美鉴赏与创造
《诗经·卫风·氓》叙述的是一个古老的、至今还在上演的生活事件:痴情女子和负心汉的情感故事。诗人们曾千百次以此作为创作的题材。然而,今天我们读着这两千多年前的诗章,却决不会因时代的遥远、题材的习见而厌倦。诵读之中,仿佛仍能听到女主人公催人泪下的悲怆呼声,仍能看到她那哀伤坚贞的感人形象。“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这是女主人公在多年的婚姻生活中所得出的痛苦的经验教训。诗中女主人公无可告慰、无处申诉的哀苦、难言
的悔恨和决绝的心志,至今读来仍使我们深为感动。她所经历的一切,是由封建时代男子在婚姻上占支配权所造成的。难能可贵的是女主人公最后表现出自己的清醒与坚强,这可以给当今婚姻中受欺凌的女子以很好的启示。
人生废墟上的反思
悲剧是把美撕碎给人看,鲁迅如是说。氓妇正是用自己沉痛的人生经历把少女时代最美的梦想——爱情无情地撕碎,血淋淋地展示给世人:鲜嫩的桑叶必然会枯黄飘零,忠厚的丈夫会变得无比残暴,昨天还信誓旦旦地承诺明天就会“不思其反”,爱情之美转眼就会随风而逝。
我敬佩这种撕碎,这种展示,就像敬佩德国每年都在全国展示反映纳粹暴行的图片。敢于正视并反思自己悲剧人生的,一定拥有坚韧强大的心灵;敢于直面并批判自己民族悲剧历史的,一定是个清醒自信的国家。正视悲剧,促人成熟。
与之相比,《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秦香莲》《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西厢记》都太缺少这种彻底,这种决裂,这种沉痛,虽不无善良,却失之怯懦。它们,不敢逼视人生的悲剧,就像日本不敢坦然面对历史一样。在文化性格上,在民族心态上,它们都还未成年。
在人生废墟上的反思,得出的往往是高峻的智慧。
请运用《氓》的素材,写一段文字,400字左右。
示例:氓,一个对感情不忠贞的人,一个对爱情不专一的人,一个不念往日恩爱、无情无义的人,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始乱终弃的人。求婚时道貌岸然地“抱布贸丝”,表现出一副忠厚老实相;新婚时又信誓旦旦地许下“及尔偕老”的诺言;后来却“二三其德”“至于暴矣”,成为无情无义的负心汉。这一极不负责任的反面人物形象一直被人们唾弃。爱默生曾说:“责任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它是一种伟大的品格,在所有价值中它处于最高的位置。”科尔顿也说:“人生中只有一种追求,一种至高无上的追求——对责任的追求。”责任,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使命,它伴随着每一个生命的始终。人,应该为责任活着。
河之叹
我是一条河,静静地流淌了几千年,过着平凡又自由的生活,见证了人世间数不清的悲欢离合。
晨光熹微,薄雾轻扬,斑鸠清脆的歌声把我从睡梦中叫醒,刚睁开惺忪的睡眼就看见一个20多岁的穿着粗布短衫的小伙子远远地走来了,他步履匆匆,微黑的脸庞上挂着憨厚的笑容,越来越近了,那笑容里分明盛满了甜蜜,来到我的身边,他把抱着的布匹轻轻地放在旁边的石头上,俯下身子,用我洗脸,他细细地洗着,洗去了尘土,洗去了疲惫,洗完了,望着我甜甜地笑了,抱起布,望了望不远处的村庄,他的脚步更加有力了!望着他的背影,我知道又一场爱情戏要开幕了。
果然,中午时分,这个小伙子又来了,还有一个俊俏的姑娘,她苗条的身材,一条油黑的粗辫子让她朴实又漂亮,他着急地说着什么,她抓着辫梢,雪白的牙齿紧紧地咬着嘴唇,默默地走着,走到我的身边,小伙子说:“行不行?今天你能不能给我个准信儿呀?”姑娘还是不语,小伙子明亮的眸子变得黯淡,他走进我的心里,我听见他的脚步诉说着不舍,他还在回头望,希望得到梦中的答案,姑娘依旧沉默,终于他不再回头,沉重的脚步写满了失意。谁知背后却传来了银铃般的声音:“咱们把秋天作为婚期吧!”他疑虑地回头,看见的是一张灿烂的笑脸,他高兴地欢呼着奔向前方,风带来了他的答案:“我一定让你幸福!秋天,等我!”姑娘的眼里满是笑意,他的背影早已消失,她还在张望。
以后的每个黄昏,她都会来河边,眺望那条窄窄的小路,微蹙的眉头,随着一声声叹息眼泪便簌簌地掉了下来,看着女子哭得梨花带雨,我的心里也很难受,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河边树上的叶子如纷飞的蝴蝶,纷纷投向大地母亲的怀抱,残阳如血,映红了我的半边脸庞,那个姑娘又来了,她脚步踉跄,愁眉不展,泪眼婆娑,远远望去,空无一人,踩上旁边的大石头,踮起脚遥望男子消失的方向,泪眼蒙眬中,依稀看见远处有一个黑点慢慢地走来,越来越近了,走近一看,果真是自己朝思暮想的人,她立刻破涕为笑了。小伙子用龟板用蓍草占卜,没有不吉利的预兆,便用车来接女子,姑娘变成了美丽的新娘,纷飞的秋叶好像来参加婚礼的嘉宾,我的心里也掀起了一层波浪,不停地拍打着车上的布幔。那是我送给他们的祝福歌,希望他们幸福、快乐。
我静静地流淌着,看着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春去秋来,不知更迭了几次,我安享自己宁静的生活,忽然一片叶子打着旋儿落在我的身上,又是秋天了!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啊!秋又到了,不知那个秋天的新娘过得怎么样?忽然一阵冷风把我单薄的衣裙吹透了,我不禁打了个寒战,微笑的太阳被蛮横的乌云赶跑了,纷飞的叶子如同被丢弃的纸片,忽然看见远处走来一位女子,蹒跚的脚步,披散的头发,破旧的衣服,近了,更近了,空洞的眼神,竟然是你?我不敢相信,真的是你——曾经美丽的秋天新娘。原来细嫩的脸为何如此粗糙?秀美的长发为何失去了光泽?美丽的眼睛为何写满了忧伤?你坐在我的身边,自言自语般讲述着你的痛楚——那个曾对你信誓旦旦的男人在得到你之后便露出了本相,不再对你百依百顺,反而对你拳打脚踢,而你为了家务早起晚睡,吃苦受累。
我听着你的控诉,拍打着河岸,激起水花,为你感到悲哀。傻孩子,为什么要为一个负心的人而伤悲?为什么深深陷入爱情之中没有看清是非?桑树上的斑鸠啊,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总是欢乐的样子,但可千万不要贪吃桑葚啊,否则深陷其中无法脱身!放弃该放弃的,追求该追求的。你还在哭着,我多想拥你入怀,温暖你疲惫的心灵,但是,我知道,我不能。寒冬终将过去,春天一定会来。融化的冰水争先恐后地寻找自己的家园,天空碧蓝,阳光一泻千里,树又绿了,叶子又鲜嫩起来了,斑鸠的笑声传遍了整个世界。
一个穿着干净旧衣的妇人向我走来,淡淡的忧伤遮不住笃定的目光,浅浅的笑容诉说着不屈和刚强,原来你已放弃,已离他而去,追求到了自由,回归了原来的你,依然善良,依然美丽。我轻抚着你的脚,让我为你洗去疲惫和伤痕,给你向前的力量!你已远去,挺直的腰杆,铿锵的脚步,我相信明天又是一个艳阳天。
我是一条河,静静地流淌了几千年,过着平凡又自由的生活,见证了人世间数不清的悲欢离合。
【点评】 本文属于对《氓》的改写,作者从河的角度来描述女主人公与氓的相恋、成婚和女主人公家庭的不幸生活到最后决绝地离开负心男的过程,角度独特,语言优美。
学习古代诗歌中的比兴手法
《氓》和《离骚》都运用了比兴手法,古代诗歌经常运用到比兴的手法,使情感表达委婉含蓄,更具艺术感染力。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或营造氛围,或兼有“比”的意味。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桃 夭
《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 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 ①归:出嫁。② (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③蓁(zhēn)蓁:草木茂盛的样子。
这首诗写女子出嫁时的情景,表达对生活的感悟与向往。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解题思路】 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用鲜艳的桃花,比喻美丽的少女,使人不自觉眼前就浮现出一个像桃花一样明艳,像春桃树一样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尤其是“灼灼”二字,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短短的四字句,营造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细细吟咏,一种喜气洋洋、让人快乐的气氛,充溢字里行间。“嫩嫩的桃枝,鲜艳的桃花。那姑娘今朝出嫁,把欢乐和美带给她的婆家。”这种情绪,这种祝愿,反映了人民群众对
生活的热爱,对幸福和美的追求。这首诗反映了这样一种思想:一个姑娘,不仅要有艳如桃花的外貌,还要有“宜室”“宜家”的内在美。这首诗,祝贺人新婚,但不像一般贺人新婚的诗那样,或者夸耀男方家世如何显赫,或者显示女方陪嫁如何丰盛,而是再三地讲“宜其室家”“宜其家室”“宜其家人”,要使家庭和美,立意自然高远。
【答案】 ①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而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②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子孙繁衍、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1.审题。题干要求单一:“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2.从诗中找出运用比兴的句子,每章的前两句都是对桃树相关内容的描写,这是①“起兴”,以引出下面对新娘的祝愿;②以桃设比,来写新娘的美丽贤淑。
3.在比兴中,把一对新人的幸福感呈现出来。
4.按“指明比兴句——分析其作用——指出表达效果”的思路,逐层作答。
分析下面这首诗中比兴手法的作用。
送别诗
无名氏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答:前两句用比兴手法既写景又抒情,追溯春天分别的情况,垂柳喻女主人公自身。春已去,而人未归,思妇回忆春天分别的情景,表现了怀念与闺怨之深。
【解析】 比兴手法一般都用在开头两句。先找到用比兴手法的句子,再看全诗表现的内容,看看与内容的关系,以及表现的效果。这首诗是写春已去,而人未归,思妇回忆春天分别的情景,表现了怀念与闺怨之深。
诗歌人物形象鉴赏
课文引入:课文《氓》与《离骚》(节选)两首诗中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如“氓”婚前憨厚质朴,婚后“二三其德”,感情不专一,背叛婚姻;女主人公勤劳、决绝;屈原“苟余情其信芳” “虽九死其犹未悔”。这些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高考诗歌鉴赏中,人物形象鉴赏是一个重要考点,考查频率高。
知|识|讲|解
1.诗歌人物形象
“诗歌人物形象”是指诗歌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托了作者感情的人物或抒情主人公的艺术形象。
诗歌人物形象的类型:
(1)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屈原的《离骚》(节选)表现的是一个执着追求、热爱祖国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即客体的人物形象。如崔颢的《长干曲》:“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刻画了一个热情大方、娇憨天真的女子形象。
2.常见的诗歌人物形象类别术语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蔑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洒脱的性格
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又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之情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诗人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这首诗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志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达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表现了诗人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的情怀
爱恨情愁的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有爱恨情愁的艺术形象
其他:建功立业、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等 技|法|点|拨
1.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
(1)学会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就是要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政治信仰、文学主张、写作风格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等。知人论世的途径:一是平时对重要作家及其作品方面的文学常识加以积累,二是利用诗歌小序、注释了解诗歌创作的具体背景。例如,要理解苏轼在《定风波》中塑造的不畏挫折、乐观旷达的词人形象,不仅要借助词前小序了解这首词具体的写作背景,还要了解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政治遭遇,这样才能理解苏轼看淡人生风雨的襟怀。
(2)分析写人的手法
写人的手法无外乎外貌、神态、语言、心理、动作等描写,要抓住运用这些手法的诗句,深入分析,从中概括出人物形象的特点。例如,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首诗中对垂钓小儿这个形象的刻画,是通过对其外貌(蓬头)、动作(侧坐、遥招手)、心理(怕)的描述来进行的,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天真可爱、聪明机灵的垂钓小儿的形象。
(3)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诗歌中的环境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或形象、性格往往有烘托的作用。分析环境描写的特点,有助于把握人物形象。例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云,却也慢慢地越飘越远,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为后两句描写诗人与敬亭山“相看两不厌”的孤高形象作了铺垫。
(4)把握诗中意象的内涵
梅、兰、竹、菊等意象是诗人常用的意象,诗人往往借助意象背后的内涵来表现人物形象内在的精神品质。例如,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菊是孤傲、高洁的象征,陆鸿渐隐居之地“近种篱边菊”,可见他品格的高洁不俗。
【特别提示】 要适当地想象补充。
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完整,对人物形象的描绘可以是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是一个人物的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这些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需要读者用自己的想象去进一步补充。
2.答题步骤
步骤一:概括形象特点
借助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采用“性格+身份”的格式,概括多种性格和形象身份。
步骤二:具体分析形象
结合诗句,抓取关键词,要点化分析形象特点。
步骤三:概括形象意义
点明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感情或蕴含的哲理。(此步骤有时不涉及)
典|例|剖|析
(2022·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
魏了翁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 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解析】 由“翁前子后孙扶掖”可以看出尊老爱幼、长幼有序的风俗,这是词人的追求,由此可得出答案第①点。由“商行贾坐农耕织”可以看出词人认为各行各业要各司其职、自食其力,靠自己的劳动追求幸福,由此可得出答案第②点。
【答案】 ①做人应该长幼有序,注重人伦,追求家庭和乐。“翁前子后孙扶掖”体现出词人厚人伦、正风俗的追求。②要追求人生幸福,各行各业应自食其力,努力劳作。商贾努力经营,农民辛勤耕织,这是追求幸福的必由之路。
当|堂|巩|固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薰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李将军的文人趣味。②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李将军的文化修养。③通过“吟哦” “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
【解析】 解答本题需要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找出描写李将军形象的句子,注意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个大类加以把握。正面描写的句子是“吟哦野客任狂疏”和“就中爱读英雄传”,应抓住刻画人物的关键词,关注人物的动作和神态,比如“吟哦”“任狂疏” “爱读英雄传”,接下来分析人物的动作和神态所表现出来的形象,可见李将军非常豪放,有志趣。侧面描写表现在首联和颔联上,侧重于环境描写,首联是自然环境,写出李将军所住之地的幽静。颔联是书房摆设,通过书房摆设写出人物的个性,作为将领,李将军很儒雅,有文人趣味。侧面描写还体现在“语笑侍儿知礼数”上,通过“侍儿知礼数”来衬托李将军,表明李将军有文化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