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3.
一、语言文字运用
1.对下列诗句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②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③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④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③相同,②与④不同
D.①与④相同,②与③相同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百步九折萦岩峦 B.剑阁峥嵘而崔嵬
C.以手抚膺坐长叹 D.枯松倒挂倚绝壁
3.下列诗句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B.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D.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4.在古诗词中,有的诗句为了押韵,或者协调平仄,或者强调,往往会颠倒语序。下列诗句中不具有这种现象、语序正常的一项是( )
A.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B.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D.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 ___,___”两句写急流和瀑布在千山万壑间发出的巨大声响,强调蜀道的山高路险。
(2)李白《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是“ ___,____”。
(3)杜甫《蜀相》中“ ___ ____”两句,诗人运用带有咏叹情调的自问自答句式,把一种追思缅想情意,作了极为深微的表达。
6.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7月17日,北京人艺历史大戏《李白》在首都剧场上演,演出将持续至7月26日。这部首演于1991年的作品,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演绎,如今已成为北京人艺的当家大戏之一。二十多年间,每逢《李白》上演,便一票难求。有人开玩笑称:“《李白》这部‘人气之作’也有‘气人之处’,那就是——买票难。”
《李白》的导演之一唐烨认为,《李白》二十多年久演不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李白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知名度和感召力,是吸引观众走进剧场的首要原因。除此之外,话剧剧本赋予历史人物的独特魅力,也深深吸引和感染着观众。“郭启宏先生的本子,不只是在说历史。他的高明之处在于在历史中融入了很多现代的东西,看似讲历史人物,实际也在讨论现代人的心理状态,让观众特别有共鸣。”唐烨说。濮存昕饰演李白,从三十多岁演李白开始,每年演出都会融入自己的人生阅历,今天的濮存昕已经到了剧中李白的年龄,他的人生阅历和对戏剧的体悟都融入了他对角色的塑造中。
根据所给材料,概括历史大戏《李白》久演不衰的原因。要求:不超过50字。
7.根据下面文段的内容,完成关于“杜甫七绝”的思维导图,每空不超过10个字。
盛唐七绝在传统题材里充分展现了以浅语倾诉深情的特长,使七绝突破南朝初唐七绝含蕴浅狭的藩篱,固然达到了艺术的巅峰。但七绝这种体式的表现潜能尚未充分得到开掘,杜甫发现了这种诗体还有适宜于表现多种生活情趣的潜力。综观杜甫的全部七绝,可以发现他创作七绝的情绪状态与其他诗体的明显差别,在于大多数作于兴致较高、心情轻松甚至是欢愉的状态中。这一特点目前尚未见研究者论及,却是考察杜甫七绝“别趣”的重要出发点。与其情绪状态相应,杜甫七绝的抒情基调也多数是轻松诙谐、幽默风趣的。
二、古代诗歌鉴赏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赠郭将军①
李 白
将军少年出武威,入掌银台护紫微②。
平明拂剑朝天去,薄暮垂鞭醉酒归。
爱子临风吹玉笛,美人向月舞罗衣。
畴昔雄豪如梦里,相逢且欲醉春晖。
【注】 ①此诗当是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出翰林后在长安作。②紫微,紫微星又叫北极星,古人认为北极星是帝星,此处用于比喻皇帝。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郭将军从武威发迹,又晋升到银台门担任护卫皇帝的重任。
B.颔联写对郭将军的赞美,由此可以联想到李白奉诏翰林时受到礼遇时的满足。
C.颈联通过郭将军对家中爱子吹笛、美人起舞景象的回忆,寄托其对归家的渴望。
D.全诗充分表现了李白豪放、直爽的性格以及其诗歌中蕴含的浪漫主义色彩。
9.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郭将军形象?使用了何种手法?请结合整首诗具体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
李 白
醉来脱宝剑,旅憩高堂眠。中夜忽惊觉,起立明灯前。
开轩聊直望,晓雪河冰壮。哀哀歌苦寒,郁郁独惆怅。
傅说①版筑臣,李斯鹰犬人。欻②起匡社稷,宁复长艰辛。
而我胡为者?叹息龙门下。富贵未可期,殷忧向谁写?
去去泪满襟,举声梁甫吟③。青云当自致,何必求知音?
【注】 ①傅说:殷商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奴隶出身,因在傅岩(今山西平陆东)地方从事版筑,被武丁起用,故以傅为姓。②欻(xū):忽然,迅疾。③梁甫吟:古代用作葬歌的一种民间曲调,音调悲切凄苦。也是李白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后的作品。此诗借用乐府古题,袭用诸葛亮《梁父吟》立意,通过姜子牙、郦食其等人的故事和一些神话传说,表达遭受挫折的愤懑以及期盼明君知己的愿望。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以心理变化为线索呈现出诗人的理想追求与艰难现实之间的矛盾。
B.“开轩”四句,诗人借助视觉与听觉描写刻画了诗人惊醒后悲凉的状态。
C.“何必求知音”一句直接表达了被现实击败的诗人缺少友人关怀的孤独。
D.本诗一反李白诗歌意象新奇、诗风豪放的特点,借用朴实话语表情达意。
11.本诗意蕴丰富,发人深省。请谈谈本诗给你的人生感悟。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登楼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①(其四)
杜 甫
常苦沙崩损药栏,也从江槛落风湍。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生理只凭黄阁老②,衰颜欲付紫金丹③。
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
【注】 ①严郑公,杜甫的朋友严武。严武再次成为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后,曾写信邀请杜甫,杜甫决定重还成都。②黄阁老,指严武。③紫金丹,指烧炼的丹药,传说可以延年益寿。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实写沙岸崩塌损坏药栏,已连同江槛落到湍急的水流中,也写出诗人对社会现状的焦虑。
B.颈联提到诗人的生计和身体状况,是强调生活有了依靠,疗养有了条件,写出对朋友的信赖。
C.尾联诗人回顾过去三年,人瘦得皮包骨头,《行路难》典故,包含着诗人历经艰难后的感慨。
D.本诗是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之作,将瞻望与回顾一同叙述,更显示出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厚。
13.颔联为本诗名句,请分析其丰富意蕴。
(四)阅读下面这两首诗词,完成后面题目。
观公孙大娘①弟子舞剑器②行(节选)
杜 甫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减字木兰花·垂螺近额
张 先
垂螺近额,走上红裀初趁拍。只恐轻飞,拟倩游丝惹住伊。
文鸳绣履,去似杨花尘不起。舞彻伊州③,头上宫花颤未休。
【注】 ①公孙大娘:唐玄宗开元年间著名的教坊舞者。②剑器:古舞曲名,属健舞(武舞)之一。③伊州:曲调名。
14.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词的起笔都写了演出的舞者,杜诗着重展现其妆容,而张词精描其发饰。
B.杜诗末句描绘公孙氏舞罢的情景:场上肃静空阔,如江海风平浪静,水光清澈。
C.张词结尾写一曲舞毕,而舞者头上的宫花犹在颤巍巍地摇晃不休,极有画面感。
D.两首诗词都描摹了舞者姿态,但二者风格不同,前者雄健刚劲,后者轻盈柔美。
15.两首诗词都塑造了技艺高超的舞者,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第一单元 3.
一、语言文字运用
1.对下列诗句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D )
①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②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③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④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③相同,②与④不同
D.①与④相同,②与③相同
【解析】 ①④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③都是助词,“的”。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 )
A.百步九折萦岩峦 B.剑阁峥嵘而崔嵬
C.以手抚膺坐长叹 D.枯松倒挂倚绝壁
【解析】 古义:回环曲折。今义:按九折计算。
3.下列诗句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C )
A.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B.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D.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解析】 C项正确的划分应为“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4.在古诗词中,有的诗句为了押韵,或者协调平仄,或者强调,往往会颠倒语序。下列诗句中不具有这种现象、语序正常的一项是( D )
A.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B.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D.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解析】 A.“但见悲鸟号古木”应为“但见悲鸟古木号”;B.“又闻子规啼夜月”应为“又闻子规月夜啼”;C.“枯松倒挂倚绝壁”应为“枯松倚绝壁倒挂”。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 _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砯崖转石万壑雷__”两句写急流和瀑布在千山万壑间发出的巨大声响,强调蜀道的山高路险。
(2)李白《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是“ _连峰去天不盈尺__,__枯松倒挂倚绝壁__”。
(3)杜甫《蜀相》中“ _丞相祠堂何处寻__ __锦官城外柏森森__”两句,诗人运用带有咏叹情调的自问自答句式,把一种追思缅想情意,作了极为深微的表达。
6.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7月17日,北京人艺历史大戏《李白》在首都剧场上演,演出将持续至7月26日。这部首演于1991年的作品,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演绎,如今已成为北京人艺的当家大戏之一。二十多年间,每逢《李白》上演,便一票难求。有人开玩笑称:“《李白》这部‘人气之作’也有‘气人之处’,那就是——买票难。”
《李白》的导演之一唐烨认为,《李白》二十多年久演不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李白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知名度和感召力,是吸引观众走进剧场的首要原因。除此之外,话剧剧本赋予历史人物的独特魅力,也深深吸引和感染着观众。“郭启宏先生的本子,不只是在说历史。他的高明之处在于在历史中融入了很多现代的东西,看似讲历史人物,实际也在讨论现代人的心理状态,让观众特别有共鸣。”唐烨说。濮存昕饰演李白,从三十多岁演李白开始,每年演出都会融入自己的人生阅历,今天的濮存昕已经到了剧中李白的年龄,他的人生阅历和对戏剧的体悟都融入了他对角色的塑造中。
根据所给材料,概括历史大戏《李白》久演不衰的原因。要求:不超过50字。
【答案】 _李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很强的感召力;剧本能引发观众的共鸣;演员表演到位。__
7.根据下面文段的内容,完成关于“杜甫七绝”的思维导图,每空不超过10个字。
盛唐七绝在传统题材里充分展现了以浅语倾诉深情的特长,使七绝突破南朝初唐七绝含蕴浅狭的藩篱,固然达到了艺术的巅峰。但七绝这种体式的表现潜能尚未充分得到开掘,杜甫发现了这种诗体还有适宜于表现多种生活情趣的潜力。综观杜甫的全部七绝,可以发现他创作七绝的情绪状态与其他诗体的明显差别,在于大多数作于兴致较高、心情轻松甚至是欢愉的状态中。这一特点目前尚未见研究者论及,却是考察杜甫七绝“别趣”的重要出发点。与其情绪状态相应,杜甫七绝的抒情基调也多数是轻松诙谐、幽默风趣的。
【答案】 _①杜甫其他诗体;②抒情基调;③兴致较高、心情轻松等;④轻松诙谐、幽默风趣等;⑤别趣__
二、古代诗歌鉴赏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赠郭将军①
李 白
将军少年出武威,入掌银台护紫微②。
平明拂剑朝天去,薄暮垂鞭醉酒归。
爱子临风吹玉笛,美人向月舞罗衣。
畴昔雄豪如梦里,相逢且欲醉春晖。
【注】 ①此诗当是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出翰林后在长安作。②紫微,紫微星又叫北极星,古人认为北极星是帝星,此处用于比喻皇帝。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首联郭将军从武威发迹,又晋升到银台门担任护卫皇帝的重任。
B.颔联写对郭将军的赞美,由此可以联想到李白奉诏翰林时受到礼遇时的满足。
C.颈联通过郭将军对家中爱子吹笛、美人起舞景象的回忆,寄托其对归家的渴望。
D.全诗充分表现了李白豪放、直爽的性格以及其诗歌中蕴含的浪漫主义色彩。
【解析】 “寄托其对归家的渴望”错误,颈联“爱子临风吹玉笛,美人向月舞罗衣”意思是在家中看着玉树临风的儿子吹着玉笛,看着姬妾对着月亮翩翩起舞。应是通过郭将军家中这些美好的景象,写出郭将军家庭生活的美满。
9.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郭将军形象?使用了何种手法?请结合整首诗具体分析。
【答案】 _①塑造了一位功高得宠、生活惬意、潇洒豪放,先得宠后失意的将军形象;②主要使用反衬(对比)手法,前六句层层铺垫,用铺叙的手法从各个角度层层渲染表现郭将军的志得意满,功高得宠,生活美满顺利;紧接着笔锋一转,以前面的得意反衬如今的失意,失意的悲哀更深,也表现了作者的怀才不遇之感。__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
李 白
醉来脱宝剑,旅憩高堂眠。中夜忽惊觉,起立明灯前。
开轩聊直望,晓雪河冰壮。哀哀歌苦寒,郁郁独惆怅。
傅说①版筑臣,李斯鹰犬人。欻②起匡社稷,宁复长艰辛。
而我胡为者?叹息龙门下。富贵未可期,殷忧向谁写?
去去泪满襟,举声梁甫吟③。青云当自致,何必求知音?
【注】 ①傅说:殷商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奴隶出身,因在傅岩(今山西平陆东)地方从事版筑,被武丁起用,故以傅为姓。②欻(xū):忽然,迅疾。③梁甫吟:古代用作葬歌的一种民间曲调,音调悲切凄苦。也是李白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后的作品。此诗借用乐府古题,袭用诸葛亮《梁父吟》立意,通过姜子牙、郦食其等人的故事和一些神话传说,表达遭受挫折的愤懑以及期盼明君知己的愿望。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本诗以心理变化为线索呈现出诗人的理想追求与艰难现实之间的矛盾。
B.“开轩”四句,诗人借助视觉与听觉描写刻画了诗人惊醒后悲凉的状态。
C.“何必求知音”一句直接表达了被现实击败的诗人缺少友人关怀的孤独。
D.本诗一反李白诗歌意象新奇、诗风豪放的特点,借用朴实话语表情达意。
【解析】 “表达了被现实击败的诗人缺少友人关怀的孤独”说法错误,该诗主要体现的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突出诗人的志向没有泯灭,也表达出要靠自己的努力实现志向的想法。“何必求知音”并不是说诗人没有朋友关心,而是表达想要青云直上需要自我的努力,而不必寻求知音帮助。
11.本诗意蕴丰富,发人深省。请谈谈本诗给你的人生感悟。
【答案】 _①傅说与李斯的典故启示我们要想有所作为,必先经历一段艰辛的时光;②最后一句以反问的形式直抒胸臆,表达了要实现青云壮志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③整首诗表达了人要志存高远,切不可被自怨自艾的情绪击垮。__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登楼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①(其四)
杜 甫
常苦沙崩损药栏,也从江槛落风湍。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生理只凭黄阁老②,衰颜欲付紫金丹③。
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
【注】 ①严郑公,杜甫的朋友严武。严武再次成为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后,曾写信邀请杜甫,杜甫决定重还成都。②黄阁老,指严武。③紫金丹,指烧炼的丹药,传说可以延年益寿。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首联实写沙岸崩塌损坏药栏,已连同江槛落到湍急的水流中,也写出诗人对社会现状的焦虑。
B.颈联提到诗人的生计和身体状况,是强调生活有了依靠,疗养有了条件,写出对朋友的信赖。
C.尾联诗人回顾过去三年,人瘦得皮包骨头,《行路难》典故,包含着诗人历经艰难后的感慨。
D.本诗是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之作,将瞻望与回顾一同叙述,更显示出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厚。
【解析】 “首联实写沙岸崩塌损坏药栏”错误。首联不是实写,作者不在草堂,常常焦虑沙岸崩塌等内容,是想象的图景。
13.颔联为本诗名句,请分析其丰富意蕴。
【答案】 _①本联写诗人要清理花木,培植新松,斩除恶竹;②“恨不”“应须”四字写出诗人对峻秀挺拔的“新松”的喜爱以及对随乱而生的“恶竹”的憎恨;③这两句兼寓扶善嫉恶之意。乱世中诗人的才干难以为社会所用,而各种丑恶势力却竞相登上政治舞台,诗人由此感慨万分。__
(四)阅读下面这两首诗词,完成后面题目。
观公孙大娘①弟子舞剑器②行(节选)
杜 甫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减字木兰花·垂螺近额
张 先
垂螺近额,走上红裀初趁拍。只恐轻飞,拟倩游丝惹住伊。
文鸳绣履,去似杨花尘不起。舞彻伊州③,头上宫花颤未休。
【注】 ①公孙大娘:唐玄宗开元年间著名的教坊舞者。②剑器:古舞曲名,属健舞(武舞)之一。③伊州:曲调名。
14.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两首诗词的起笔都写了演出的舞者,杜诗着重展现其妆容,而张词精描其发饰。
B.杜诗末句描绘公孙氏舞罢的情景:场上肃静空阔,如江海风平浪静,水光清澈。
C.张词结尾写一曲舞毕,而舞者头上的宫花犹在颤巍巍地摇晃不休,极有画面感。
D.两首诗词都描摹了舞者姿态,但二者风格不同,前者雄健刚劲,后者轻盈柔美。
【解析】 “展现其妆容”有误,应是“着重展现其风采”。
15.两首诗词都塑造了技艺高超的舞者,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 同:①都用了衬托,通过写观众的反应来表现舞者技艺的高超。杜诗观众“色沮丧”,张词观众“拟倩游丝惹住伊”。②都用了比喻,杜诗连用“如”等四个比喻写出了公孙氏演出的精彩;张词用“去似杨花尘不起”写出舞者动作的轻盈。(若写细节描写,亦可酌情给分。)
不同:杜诗侧重写虚,对表演细节没有过多的具体呈现;张词侧重写实,对舞者的发饰、舞鞋、头上宫花等都有具体描写,舞蹈过程也写得细致有层次。(共103张PPT)
第一单元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3.蜀道难 *蜀相
1.语言建构与运用:揣摩诗歌语言,从句式和节奏等角度体味诗歌语言的韵律美。
2.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现出的情怀,领会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3.思维发展与提升:诵读诗歌,疏通大意,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和行文脉络,多角度理解诗歌中的寄托之意。
4.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李杜诗歌的艺术特色,了解李白豪放飘逸和杜甫沉郁顿挫的作品风格。
《蜀道难》是乐府古题,古辞都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诗中极力描绘入蜀道路的艰难险阻,表达对蜀中军阀割据作乱和友人旅蜀安危的担忧,更借此抒发世道艰难、志士功业难成的悲愤。
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倍加敬重,写下了《蜀相》这首诗。
积累·文化传承与理解
探究·思维发展与提升
延伸·审美鉴赏与创造
预习·语言建构与运用
赏读·引入研习情境
附:【译注·古今对译】
赏读·引入研习情境
送友人入蜀
[唐]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赏析】 李白了解他的朋友是怀着追求功名富贵的目的入蜀,因而临别赠言,便意味深长地告诫:个人的官爵地位,进退升沉都早有定局,何必再去询问善卜的君平呢!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卖卜为生。李白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转地启发他的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可谓循循善诱,凝聚着深挚的情谊,而其中又不乏自身的身世感慨。尾联写得含蓄蕴藉,语短情长。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唐]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赏析】 这首诗是赞美诸葛亮的诗词,说诸葛亮的功劳,流芳百世,像那翱翔在天空中的鸾凤一样,飞翔在云霄中,受到万民的景仰,永垂宇宙,万世不朽。
预习·语言建构与运用
课|前|预|习
1.作者作品
狂放不羁的诗人——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合称“李杜”。
李白的诗歌以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最高。其歌行,打破诗歌创作的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摇曳多姿的境界;其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
李白诗歌的思想精神。他渴望建功立业,认为凭借自己的才能,可以“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冬夜于随州紫阳先生餐霞楼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他蔑视封建等级制度,不愿阿谀奉迎,也不屑于与俗世沉浮。现实的黑暗使他理想幻灭,封建等级制度的束缚使他窒息,他渴望个性的自由和解放,于是采取狂放不羁的生活态度来挣脱桎梏、争取自由。其表现方式或纵酒狂歌,或寻仙学道,然而,酒既无法消愁,神仙更虚无缥缈,于是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把美好的大自然作为理想的寄托、自由的化身来歌颂。
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他的诗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豪迈、瑰丽动人的意境,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善于借助想象,超越时空,将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交织在一起,再现客观现实。
李白诗歌的语言特点。有的清新如同口语,有的豪放,不拘声律,近于散文,但都统一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之中。他继承陈子昂的文学主张,以恢复诗骚传统为己任,曾说:“梁陈以来,艳薄斯极,沈休文又尚以声律,将复古道,非我而谁欤?” (孟棨《本事诗·高逸》)他又学习民歌,诗歌语言明白如话,通俗生动。
主要作品有《静夜思》《早发白帝城》《行路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作者评价]
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宋·严羽
五七言绝句,李青莲、王龙标最称擅场,为有唐绝唱。少陵虽工力悉敌,风韵殊不逮也。
——明·王世贞
心忧天下的诗人——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唐肃宗时曾任左拾遗(官名,掌讽谏)、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上影响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杜甫的律诗成就最高。
杜甫诗歌的思想精神。杜甫出生于官僚世家,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宏伟抱负,渴望济世扬名,建功立业,他的这种理想和抱负是建立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忧患意识之上的。长安十年困守,使杜甫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杜甫诗歌的内容。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反映当时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记录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杜甫诗歌的风格是沉郁顿挫,语言精练,格律严谨,穷绝工巧,感情真挚,平实雅淡,描写深刻,细腻感人,形象鲜明。“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他的创作风格。其诗常选用的意象有古塞、秋云、猿啸、残炬、急峡、危城、孤舟、落花、落
日等自然景观,以及织女、老农、嫠妇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表现了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
主要作品有“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著有《杜工部集》。
[作者评价]
(杜诗)贯穿今古,尔见缕格律,尽工尽善。
——唐·白居易
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也。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
——宋·司马光
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宋·苏轼
诗人以一字为工,世固知之,惟老杜变化开阖,出奇无穷,殆不可以形迹捕。
——宋·叶梦得
2.探寻背景
《蜀道难》
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们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地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都有发生叛乱的可能。这首诗一般认为作于唐天宝初年,是李白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以《蜀道难》为题的古辞都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在诗中,诗人极力描绘蜀地山川的险要,预示这样的地理条件易为野心家所利用。因而,诗中寄寓着诗人对社会问题的隐忧,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形势的担忧和对人民的关怀。
《蜀相》
《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此时的杜甫,刚刚来到成都不久,暂住于城西的浣花溪畔。在此之前的五年,他颠沛流离,一度身陷安史叛军中,逃脱后做过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之类的小官,之后又弃官而去。这五年里,他目睹了安史之乱中兵火连天、生灵涂炭、田园荒芜的景况;加之唐肃宗昏庸糊涂,宠信宦官,排斥功臣,而杜甫本人亦因上书救宰相房琯而遭疏远、贬斥,这使得早年间一心想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他倍感失落,对时局的忧虑也始终徘徊在心头。正是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下,杜甫游览了成都城外的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蜀相》一诗。
yī xū xī
mén
yīng
pīng
huī
náo
yíng
chán
zhēng róng
wéi
shǔn
zī jiē
二、通假释义
所守或匪亲( )
“匪”同“非”
代词,那,指开国之初
第二人称,你
语气词,罢了
语气词,表肯定
助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动词,距离
动词,离开
动词,除掉
动词,前往
副词,空,徙然
连词,因为
动词,犯罪
名词,同“座”
动词,对着
动词,把守
动词,相抵
动词,对等,比得上
介词,正在
名词作状语,向西
名词作动词,冲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滚动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脸色由红润变成苍白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回转
模糊难知的样子
高险的山路。一说指木制的栈道
六、文言句式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
2.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 )
3.但见悲鸟号古木( )
4.雄飞雌从绕林间( )
状语后置句,即“蜀道之难,于上青天难”
宾语前置句,即“嗟尔远道之人为胡乎来哉”
省略句,“号”后省略介词“于”
省略句,“绕”后省略介词“于”
lí
pín
jié
jīn
动词,寻找
副词,不久
形容词,普通的
动词,拜访
动词,考虑
连词,只是
积累·文化传承与理解
古体诗
古体诗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的,指唐代以前的四言诗(如《诗经》)、五言诗(成熟于汉代)、七言诗(成熟于唐代)和乐府诗。后人沿袭唐人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们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古体诗也称为古诗、古风,有“歌” “行” “吟”三种载体。
律 诗
律诗是近体诗的基本形式之一。它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经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创作定型;由杜甫发展,境界始大,变化出奇,律体方尊;晚唐温庭筠、李商隐诸家把律诗艺术推进了一个新的阶段。
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它通常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每联的上句称为出句,下句称为对句,两句构成对句关系;前联的对句和后联的出句的关系则称为邻句关系。
律诗的基本结构是起、承、转、合。“起”即一首诗的起句,即起事,或自然描述,或交代事情的起因、时间、地点等,可引出下文。“承”是承接起句,是“起”句的延续、延伸,承接开头,或写景,或抒情,语气和缓,与上句自然衔接。“转”就是转句,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转笔是转折突起,陡生波澜,有起有伏,避免平铺直叙。转笔有三:进一层转、推一层转和反转。总的要求是转笔要能与前后相呼应,以活泼而不板滞为佳。“合”则是合笔,是结句,是前面诗意的最后合成,合句一出,中心就明了,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
如何理解“西去”与“西望”?
巴蜀在陕西的南面,本诗为何说“问君西游何时还”,为何说“侧身西望长咨嗟”?这是当时的习惯说法。从长安入蜀,先要西行一段,然后南折。古人宏观的地理观念比较淡薄,故而形成了这样的表达习惯。唐诗中写由长安入蜀而称“西去”的比比皆是,唐玄宗逃亡到蜀地也称为“西巡” “西幸”或“西迁”。
探究·思维发展与提升
《蜀道难》 这首诗的寓意,历来众说纷纭。编者取其一说:本诗的主旨是“送友人入蜀”,是沿袭古乐府旧题的“即事成篇”之作。本诗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绝的山川景象,既写出蜀道的艰难,又表达了对友人旅途艰险的忧虑和含蓄的惜别之情。
《蜀相》 本诗是一首怀古咏史诗,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探骊得珠,鉴赏技巧
任务 一
蜀道难
1.与李白同时代的诗评论家殷蟠称本诗“奇之又奇”,结合诗句内容谈谈诗人是怎样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请在下面表格空缺处填入恰当的文字。
手法 诗句内容 表达效果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③________ 黄鹤不得飞过、猿猱愁于攀援 ④________
想象、夸张摹 写神情、动作 ⑤________ ⑥________
手法 诗句内容 表达效果
借景抒情 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 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答:①引用神话传说 ②五丁开山、六龙回日 ③虚写、衬托 ④映衬人行走蜀道难上加难 ⑤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 ⑥凸显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2.“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的描写好在哪里?
答:诗人先写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声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就更加惊心动魄了。
3.“悲鸟”“古木”“子规”“夜月”,“号”“啼”“愁”,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典型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请赏析。
答:“悲鸟”“古木”是写景,“子规”“夜月”也是写景。但是“号”“啼”却是写情,丛林中悲鸟的号鸣,月夜子规的啼叫,这些都能增添旅人的悲凉孤独之感,作者巧妙地“融情于景”。“愁空山”更是“景中含情”,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也更让人感到蜀道之难确实难于上青天。
4.“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与“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的语意是否重复?
答:不重复。虽然都写了山川的险峻,但前者是静态描写,后者是动态描写,且配合着万壑雷鸣般的轰响,形成排山倒海般震撼心魄的气势。前者写人的感受,以表现山峰,特别是青泥山的高峻;后者写山川奇险,是为了渲染惊心动魄的气氛,以及给旅人造成的心理震撼。
景中含情,鉴赏语言
任务 二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在文中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答: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综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2.第三节的句式和前两节有什么不一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前两节都是以长句为主,比如有七字句和九字句,但是第三节大多数都是短句,以四字句为主。好处:与前两节形成了一种语言上参差不齐、整散结合的特点,更加自如地表达出作者奔放热烈的感情,也使诗歌语言富于变化。
3.诵读全诗,和自己学过的其他诗歌进行比较,探究一下本诗在语言上的特点。
答: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九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想象和笑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以意逆志,探究内容
任务 三
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李白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并联系了当时的社会背景,这样写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峭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探骊得珠,鉴赏技巧
任务 一
蜀 相
开头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题为“蜀相”,却从“丞相祠堂”写起,有何用意?
答:设问,自问自答,点明丞相祠堂的所在地。
从“丞相祠堂”写起,而题为“蜀相”,写祠堂是为了写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钦敬之情。一个“寻”字突出了这种感情。因为心思其人,所以才要寻访其庙。“柏森森”一词,“森森”是高大茂密的意思。一是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静谧、肃穆的气氛,适合追怀先人;二是衬托诸葛亮高大、正直的形象,表现了历代人民对诸葛亮的爱戴,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景中含情,鉴赏语言
任务 二
颔联能否改成“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答:不能。“碧草春色”“黄鹂好音”不算荒凉之景,应该是春意盎然的景象,这也可以表达作者的心情。因为景虽好,但作者无心欣赏。用“尽”“皆”传达的是兴奋之情。本诗运用的是反衬手法,以乐景衬哀情。眼前的武侯祠尽管碧草依然映阶,黄鹂还在啼啭,但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先哲已去,如今遭逢乱世,没有了像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因而心中涌起无限的感伤和凄凉之情!所以,诗人才有“自”“空”二字的深沉感慨。
以意逆志,探究内容
任务 三
1.《蜀相》是诗人在武侯祠吊古时所作,但题为“蜀相”而非“武侯祠”,这样写有何深意?
答:诗人写这首诗,是为了追思他所仰慕、钦敬的诸葛亮。写武侯祠,是因为“盖千古人物,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可以由祠写到诸葛亮。写祠是为了写人,因此题为“蜀相”。
2.杜甫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你认为准确吗?你最佩服和崇敬诸葛亮的哪一方面?
答:准确。这两句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上句写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指出诸葛亮在当时就能预见魏、蜀、吴三足鼎立的政治形势,并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足见其有济世雄才。下句写出山之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颂扬他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两句十四个字,将人们带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刻画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
我最佩服和崇敬诸葛亮为了事业和理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诗中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作者自己呢?
答:①这里的“英雄”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成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②这英雄也包括作者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都无可奈何地落空了。作者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即便如此,他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痛苦的。这痛苦是作者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作者理想难以实现的悲哀之情,是作者用自己壮志难酬的痛苦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对比阅读《蜀道难》和《蜀相》,从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看,李杜诗风有什么差别?
答:李白写蜀道,运用大胆而恰切的夸张,融入丰富、奇特的想象,抒情豪放,富有突发性和灵感性。杜甫写蜀相,借事抒情,借景抒情(以乐衬哀),情感沉郁,深沉含蓄,富有沉稳性和深思性。
附:【译注·古今对译】
段解:写蜀道的来历和高峻。
段解:写蜀道环境的清幽和路途的危险。
段解:写剑阁山的险峻和蜀地战祸之烈。
段解:这首七律章法曲折宛转,自然紧凑。前两联记行写景,洒洒脱脱;后两联议事论人,忽变沉郁。全篇由景到人,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顿挫豪迈,几度层折。
延伸·审美鉴赏与创造
李白在《蜀道难》中以丰富的想象,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辛,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写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
理想与现实
满怀信心来到长安的李白,不但没有寻找到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途径,还被朝廷权贵所排挤,让李白始终游离在权力之外。面对“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的“畏途”,李白左右为难,的确十分“畏惧”,却又无力改变“蜀道”的艰险,只有无奈地喊出:“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对“蜀道”的无限向往,而又畏惧“蜀道”路途的艰险,构成了李白思想与行为的矛盾,也是李白既儒且道的两种观念的交锋。
请运用本课或李白的素材,写一段文字,500字左右。
示例:他是李白,二十五岁起便“辞亲远游,仗剑出蜀”的“谪仙”李白。古往今来,无数王侯将相在繁华落尽的嗟叹里消散于滚滚红尘,而当年“冠盖满京华”的李太白却用他的诗篇独步千年沧桑,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深处驻足。于是,我们知道,这才是永恒。
他是一个传奇,盛唐吐纳百川的泱泱气度包容了一个流浪的灵魂;他是一个奇迹,一个诗人的魅力铸就了一座诗歌的巅峰。
那是天赋异禀的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唯有“蜀江水碧蜀山青”的天地造化才会滋养如此旷世绝尘的才俊;那是英气逼人、豪气冲天的李白:仗剑行吟,千金散尽,长歌出关,唯有英雄辈出的年代才会造就如此的侠肝义胆;那是超然物外,潜心求道的李白:隐居山林,酣饮纵酒,玩物驯鸟,采药炼丹,“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为名山游”,唯有巴蜀的日月灵气才会孕育如此凌绝红尘的道骨仙风……
或许,是悲悯万物的情怀逼迫他走出山林,去寻找可以大济苍生的权柄;或许,是孤傲一世的雄心,诱惑他跻入朝堂,目睹追名逐利的疯狂;或许,是腰间短剑的锋芒,渴望江湖风雨的磨砺;或许,是明君贤臣的梦想,驱使他开始红尘中的流浪……
答杜子美书
——杜甫,我想对你说
李白(虚拟作者)
自予别南陵入朝、赐金放还,想来漂泊已十有六年已矣。今关中大旱,幸赦流放。感君心寄夜郎之恩,念向来同手足之情,予特属文以答之。
流放以来,穷苦潦倒,怀才不遇,心落满地。时光如砺,磨尽少年狂意。蓦然回首,吾之所谓求仙问道、修齐治平之志有所成乎?人之至于暮年而一事无成,空得徒劳而叹息矣!于归途,夕日欲颓,黄霞满枝,悲猿啸哀,不觉往事回溯面前。恰感身疲体倦,驻足歇于石上。万籁皆寂寞,普天之下,似仅有山、林、鸟、石和白尔,空空然无所依。不觉而眠。
恍然间,忽圣光耀目,万类生辉,有一仙人巍巍然凌于山巅之上。问曰:“曾记否?”予茫然而不知其所指,乃曰“为何事?”其人齿牙春色,笑曰:“甚矣,汝之哀!又一装作‘白鹿驾者’矣!可记‘人生得意须尽欢’否?”白默然自愧。仙人便语云:“船可溯洄游焉?”对曰:“甚易也。”曰:“溯洄而游,河逆流乎?”对曰:“不可也。”其人笑而不语。吾甚不解其意。
忽恍惊起,仙人已逝,木石还本。方觉黄粱一梦耳。白方恍然而悟:船可溯洄而行,而无改大江之东流。人可启伞以避雨,而风雨兴之依旧。然江水之归于东方,自流于愈广阔之海洋;风雨无阻兴焉,自淋于良田美池之所属。其者所以然?自然之趋也。上古之世,生存之所趋,自学采、猎、火、筑,觉一己之力乏而自盟部落;部落既盟,求安之所趋,自究农牧之技。后世逢于困境未曾断绝,乃自思法典、文字……凭谁言,小家,大国,乃至于华夏,无我之辈则困境不解?
自夏以来,仁人之治世鸿志,国家之兴衰成败,非一己一时所能改也,自然所趋也。逆而改之,必哉其非久矣。顺而为之,人心自所归。秦王之政暴也,二世则民起义而亡;科举之入人心焉,自代九品中正之腐儒。自古以来,以天下为己任乃贤才世代之志,其自然所趋也。吾辈所不遇,所忧思,不过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一时之困境,终有豪杰之前赴后继,而无妨与万世之明治!如此,忧从何来?
呜呼!吾衰矣!譬如暮霞,虽红而将逝也!浪迹四十载,终有此悟而非心力所能及也。白闻道,君止任得八品之官,心仍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之志,日夜操劳而无从施,以至于忧思成疾,哀毁骨立。然万类终归于明理,吾辈鞠躬尽瘁足矣,何苦后世不治!尽所能者,势所扬也。人生尚久,劝君莫愁。吾虽老矣,然君尚大有可为也!
【点评】 此文以李白的口吻给杜甫写信,幡然醒悟,懊悔自己求仙问道的狂放,叮嘱子美竭尽所能,鞠躬尽瘁为国效力,也是有道理的。
赏析古代诗歌的意境
为了表达主观感受与写作目的的需要,《蜀道难》中构织不同的意境:高峻、宏伟、神奇、凄清、恐怖等。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蜀相》描绘了寂静、肃穆的意境,借以表达在这种氛围中,诗人所产生的特定心境。
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神以象通,物以貌求”,语出《文心雕龙》)。鉴赏这类抒情诗,要善于体会诗歌由意象所创设的生活画面而呈现出的艺术境界。一般说来,诗歌意境或雄浑壮丽,或幽清明净,或沉郁孤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解题思路】 (1)审题。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其实就是指所描写的景物营造的氛围。
(2)抓住诗中主要意象(或关键词、句),如“莓苔见履痕”一句,表明道人隐居之地的清幽绝境、人迹罕至。
(3)对诗中环境加以想象,从“溪花与禅意”中,就能触摸到诗人的精神境界。
(4)选择准确的词语进行概括,例如幽静平和、恬静优美、恬淡闲适、瑰丽清新、安谧美好、清新自然等。再结合这首诗分析,“莓苔”给人幽静的印象,“白云”“静渚”“春草”“闲门”则充满静穆淡逸的氛围,一切都显得恬静自然、和谐默契,不受丝毫纷扰。抓住这些内容就把握住了这道题的命脉。
【答案】 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该图景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概括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看其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切忌空洞,力求具体。比如仅答“表达了诗人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分析为什么而“哀伤”。思想情感一般有:离愁别绪、羁旅情愁、思乡怀远、闲适恬淡、乐山好水、感时伤世、吊古伤今、忧国忧民、言志抒怀、叹惋讽谏等。
概括意境特点的角度:察物象,看空间,辨色彩,听声响,感冷暖。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冬末同友人泛潇湘
杜荀鹤
残腊泛舟何处好?最多吟兴是潇湘。
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沽来酒倍香。
猿到夜深啼岳麓,雁知春近别衡阳。
与君剩采江山景,裁取新诗入帝乡。
颈联写“猿”“雁”,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答:读出愁。①诗人描摹江山风物之美,意在希望得到朝廷的赏识与任用;②夜深猿啼悲凉,春近鸿雁高飞,恬淡愉快的表象下透露出诗人壮志难酬、无奈落寞之情。
读出喜。①诗人泛舟潇湘,江山风物的美丽令人陶醉,诗句传诵的想象激起壮志。②凄凉猿啼,因内心的愉悦而不再悲凉;大雁因春近而辞别衡阳,返回故地,更让人欣喜。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虚实结合
课文引入:李白《蜀道难》一诗,从蚕丛、鱼凫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虚实结合,以虚写实,写出了蜀道动人心魄的奇险和雄伟。虚实结合是诗歌鉴赏常考的表达技巧,考查形式有的是直接从虚实的角度设问,有的是与其他的表达技巧一起考查,重点是分析其表达效果。
知|识|讲|解
诗词中的“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诗词中的“虚”是指作者想象或虚拟的那些虚象虚境和空灵的境界。诗中的虚境又与实境相互补充,相互作用,或从正面烘托,或从反面映衬,从而丰富诗歌的形象,强化感情的宣泄,升华作品的主旨,增强感染力和震撼力,给人以嚼之齿颊留香,味之诗情悠长的审美情趣。
1.什么是“虚”
“虚”是指诗歌中的假想之景、想象之景、回忆之景,是诗人主观想象的部分。
具体来说,诗歌中的“虚写”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或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李白的《蜀道难》中“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五丁开山”的传说把自然力加以“神化”,是虚写;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是写词人与亡妻梦中相见的悲喜之景,是虚写。
(2)现实已逝之景。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景象,但现在不在眼前。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但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写。
(3)设想的未来之景。这类虚景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柳永的《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设想的别后的情景: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这是虚写。
2.什么是“实”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眼前之景、现实之景,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
李白的《蜀道难》第二段中,“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写蜀道山之高危、壁之险绝、水之湍急咆哮,是实写。柳永的《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描写两人分别时的情景,是实写。
3.“虚”与“实”的关系
(1)虚实对比。虚景和实景,有时是相反相成,彼此对比,从而突出中心。
姜夔的《扬州慢》中,“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几句,词人写自己初次经过扬州城,在著名的竹西亭解鞍下马,走在长长的扬州路上,见到的是长得旺盛的荠麦。“春风十里”出自杜牧诗《赠别》(其一),其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诗句,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景象。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慨。
(2)虚实互为烘托。虚景和实景,有时是相辅相成,相互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片写实,通过初春景象烘托“行人”的离愁别绪。下片写虚,通过设想思妇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状,来写愁思。妻思夫,夫念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3)实中见虚,凭虚处传神。实景和虚景,有时是从实处着笔,实中见虚,凭虚处传神。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实景,如在眼前;“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由实见虚,把景物与心胸打成一片,从视野的开阔,可以想见抱负和气度的远大。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前两句“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是实写,后两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虽也是童子的回答,看似实写,实则虚言,不仅写出了隐者的品格,也抒发了未见其人的怅惘之情和敬慕之意。
技|法|点|拨
1.明手法
用“以虚衬实” “虚实对比”等术语准确判定诗句(词句)用了虚实方面的哪种手法。
2.析手法
结合诗句(词句)具体分析虚写之景与实写之景分别是什么,还要指出虚写之景与实写之景之间的关系(“以虚衬实” “虚实对比”等术语本身已包含这层意思)。
3.点作用
用“离愁别绪” “思乡怀人” “怀古伤今”等术语,指出虚实结合表达的具体情感。
典|例|剖|析
(安徽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月 圆①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 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光彩更加柔美。③未缺:指月圆。④列宿:众星。
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解析】 题干中明确说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相对来说就降低了难度,写明实写的是什么,虚写的是什么。“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故园:故乡。松桂发:松树在长,桂树开花。万里:形容非常远的地方。共:与亲人一起。清辉:月亮的光辉。诗人由眼前的月亮想象到千里之外的家乡和亲人,联想到与他们远隔万里共沐月光。想到遥远的家乡的松树当茂,桂花正香,在这明净的夜晚,唯愿同远隔万里天涯的亲人们共同沐浴在这美好的月光之中。这是诗人的美好的愿望和真挚的祝愿。
【答案】 ①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写。②故园桂花正该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③虚实结合,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望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当|堂|巩|固
(2023·四川省西昌市高二期中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诉衷情
陆 游
青衫初入九重城①,结友尽豪英。蜡封夜半传檄,驰骑谕幽并②。
时易失,志难成,鬓丝生。平章风月③,弹压江山,别是功名。
【注】 ①九重城:指京城。②幽并:幽州、并州,此指金国占领区。③平章风月:写评品风月的文字。
本词主要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①上阕回忆“初入九重城”时意气风发、豪情万丈的情景,对过去的回忆属于虚写;②下阕词人用“志难成”“鬓丝生”来描写晚年白发早生、壮志未酬的情景,属于实写;③本词运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将过去和现在进行强烈的对比,表现出了词人的无奈和愤懑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表现手法的能力。词的上片是忆旧,是虚写。“青衫初入九重城,结友尽豪英”起首两句写早年的政治生活,当初我作为低级官吏进入京城,结识的朋友都是英雄豪杰。“蜡封夜半传檄,驰骑谕幽并”起草重要文书,用蜡封固并连夜传送,骑着马奔驰传告中原的人们。这两句写任圣政所检讨官时的活动,反映出当时的政治形势是很鼓舞人的。上片回忆年轻时与豪杰结交的喜悦,以及为抗金事业奔忙的振奋场景。词的下片是抒愤。“时易失,志难成,鬓丝生”时机容易失去,壮志难酬,两鬓已生白发,是实写,表现了作者对壮志难酬的痛惜。“平章风月,弹压江山,别是功名”只好写文章品评风月,指点山川,建立另外一种“功名”。“别是功名”,这是幽默语,是自我解嘲,也是激愤语,这三句写晚年家居的闲散生活和愤懑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