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13《自然选择的证明》 《宇宙的边疆》夯基提能作业(含答案)+课件(共111张PPT)(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13《自然选择的证明》 《宇宙的边疆》夯基提能作业(含答案)+课件(共111张PPT)(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6 17:55:06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13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宇宙的大小和年龄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我们的小小行星只不过是无限永恒的时空中的一个有限世界。从宏观来看,人类所关心的大多数问题都可以说是无关紧要的,甚至是__①__的。但是,我们人类__②__,勇敢好学,前途无量。几千年来,我们对宇宙及我们在宇宙中所处的地位作出了最惊人的和__③__的发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回想起来是很令人兴奋的。这些探索活动提醒我们:好奇是人类的天性,理解是一种乐趣,知识是生存的先决条件。因为我们在这个宇宙中只不过是晨空中飞扬的一粒尘埃,所以,我们认为,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
我们探索宇宙的时候,既要勇于怀疑,又要富于想象。想象经常能够把我们带领到崭新的境界,没有想象,我们就到处碰壁。我们可以使怀疑摆脱幻想,还可以检讨我们的推测。宇宙神秘非常,它有典雅的事实,错综的关系,微妙的机制。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为了消灭癌细胞,现代医学的策略是向患者体内输送大量化疗药物,就像用杀虫剂消灭庄稼地里的害虫一样,第一批杀虫剂打下去,害虫基本被消灭了,但长期使用,害虫就会产生抗药性,再用这些药物,效果就大逊其色。(  ),药物一旦使耐药细胞出现,__①__。现在,一种抗癌新策略正在兴起,它的核心思想来自于达尔文的演化论。为了__②__,医生采用低剂量给药的方法,留下一些对药物敏感的癌细胞,让癌细胞互相竞争、互相压制,从而将肿瘤维持在可控的范围内,__③__,使患者的生命得以延长。
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用化疗法治疗肿瘤千万不要超过限度
B.用农药杀灭害虫的原理与化疗大同小异
C.用农药杀灭害虫的办法令人触目惊心
D.用化疗法治疗肿瘤也是同样的道理
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6.阅读下面的文字,试着给“元宇宙”下定义,不超过45个字。
近来,元宇宙成为互联网领域的热点话题。元宇宙始于1992年国外科幻作品《雪崩》,作者这样描述元宇宙:“戴上耳机和目镜,找到连接终端,就能够以虚拟分身的方式进入由计算机模拟、与真实世界平行的虚拟空间。”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沈阳表示:元宇宙基于扩展现实技术提供沉浸式体验,以及数字孪生技术生成现实世界的镜像,通过区块链技术搭建经济体系,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在经济系统、社交系统、身份系统上密切融合,并且允许每个用户进行内容生产和编辑。元宇宙本身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社会形态。
7.阅读下面的文字,简要概括宇宙爆炸在不同的时段物质所发生的变化。每条不超过15个字。
宇宙在爆炸发生后的百分之一秒时,温度大约是一千亿摄氏度,比最热的恒星中心还要热,以致不可能聚集成任何普通的物质成分,即不可能聚集成分子、原子甚至原子核,能够在爆炸中相互飞速地分离的只是各种基本粒子,一类是电子,另外一类是正电子,还有数目大致相等的各种中微子。除此之外还充满了光。随着爆炸继续下去,温度下降了。在最初的三分钟终了时,下降到十亿摄氏度,这个温度能使中子和质子开始组成复合的原子核。这个时候宇宙的组成主要是光子、中微子和反中微子,核物质仍然只占很小的份额。又过了几十万年,温度终于冷却到足够低,可以让电子与氢核和氦核组成原子。
(1)第一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信息性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如果物种只是特征明显而稳定的变种,我们马上就会发现其杂交的后代,在某些性质和程度上,如在连续杂交之后,彼此可以融合等方面,酷似其父母,并且都如公认的变种的杂交后代一样,遵循着同样复杂的法则。如果物种是独立创造的,而变种是由次级法则所产生的,上述相似性就变得颇为离奇了。
如果我们承认地质记录的极端不完备性,那么地质记录所提供的事实就强有力地支持了遗传变异理论。新的物种缓慢地出现在连续的时间间隔内,而在相同的时段内不同类群的变化量是很不相同的。物种和整个类群的绝灭,在生物演化史上起着非常显著的作用,是遵循自然选择原理的必然结果,因为旧的生物类型要为新的改良类型所取代。世代链条一旦中断,单个的物种也好,成群的物种也罢,将不再重现。优势类型的逐渐散布,伴随着其后代的缓慢变异,从而使得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间隔后,生物类型好像很突然地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发生了变化。各地质层中的化石,其性状在某种程度上,介于其上下地层的化石之间,这一事实可以简单地以它们处于世系链的中间来解释。一切绝灭了的生物可以与所有现生生物一样进行分类。这一重大事实是现生生物与绝灭生物来源于同一共同祖先的必然结果。由于生物在漫长的演化和变异历程中,通常其性状都随之发生了分异,所以我们便能理解为什么那些比较古老的类型或每一生物群的早期祖先类型,在分类谱系上常或多或少地处于各现生类群之间的位置。总的来说,现生类型的组织结构要较古代类型更为高级,因为在生存竞争中,新的改良类型征服了较老的、较少改良的类型,它们的器官也更为特化以适应不同的功能。这一事实与大量生物由于生活条件简单,因而仍保留着简单且改造少的构造相吻合。同样的,某些类型在生物演化的各个阶段中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的、退化的生活习性,而在体制上发生了退化。最后,同一大陆上的近缘类型,如大洋洲的有袋类、美洲的贫齿类等诸如此类的例子,为何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就可以理解了,因为在同一地区,现存的和绝灭的类型通过世系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节选自达尔文《自然选择的证明》)
材料二:
英国伦敦大学的起源学教授史蒂夫·琼斯日前雄心勃勃地向物种起源学的开山鼻祖达尔文发起了挑战,并且发誓要写出一部比达尔文的巨著《物种起源》更完美的学术著作来。
按琼斯教授的说法,达尔文最大的不足便是没有解释人类的起源这一最为人们关心、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中,有关人类起源的话只有一句:“人类的起源和它的历史总有一天会大白于天下。”此外,琼斯教授还认为,达尔文的学说在其广义理论上也有许多缺陷。针对达尔文进化论和《物种起源》一书的不足,琼斯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科学观点,并且准备写一本巨著。琼斯在他的著作中第一个要阐明的重要观点就是人类的起源。他认为,人类这一当今地球上最高级的动物,“也许已经步出了进化”历程,也就是说从生理上不再进化了,只是人类的思想和创造出的机器仍在进化中。他还举了个简单的例子,大象产生的性激素与飞蛾产生的性激素化学成分完全相同,这当然容易造成大象的“误会”。琼斯说:“这对于飞蛾来说是危险的,然而这是进化中的一个失误,而绝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此外,琼斯教授认为,达尔文在提出进化理论时回避了机会在物种起源与生命演变中的重大作用。琼斯主张,进化不只是像达尔文所说的那样仅仅只有自然选择“优胜劣汰”的结果,机会在进化中也起了相当的作用。他指出,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有些物种的灭绝和进化是由于陨星撞击地球的结果,比如恐龙。
(摘编自《挑战达尔文》)
材料三:
有袋类动物群包括各种各样的动物,尽管解剖学特征不同,但它们都没有胎盘。大部分有袋类动物有一个袋,这个袋被称为育儿袋,用来携带刚出生的幼兽直到它们发育成熟。
尽管在其他大陆也发现了有袋类动物的化石,但其在冈瓦纳大陆取得了独特的发展。后来由于大陆分离,南美洲在近6000万年间,和其他地区保持隔绝状态。大约300万年前,中美洲大陆桥形成,有胎盘类物种进入南美洲,造成了南美洲很多有袋类和这一地区特有的其他类哺乳动物的消失。而大洋洲的隔绝状态保持到了今天,因此这一大陆的有袋类动物占据着其他地区有胎盘类动物所占据的地位。
(摘编自《国家地理动物百科》)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世代链条中断,无论是单个的物种还是成群的物种,都将被新的改良类型取代。
B.万一优势类型得到散布,伴随着其后代的变异,很快就会看到这一生物类型的变化。
C.伦敦大学琼斯教授认为,把物种进化归结为自然选择“优胜劣汰”的结果是片面的。
D.有胎盘类物种进入南美洲,导致这里很多有袋类和本地特有的其他类哺乳动物消失。
9.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有灭绝了的生物都可以进行分类,因为它们与现生生物有着同一共同祖先。
B.各个物种都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生存竞争,但仍有可能保留着简单的构造。
C.飞蛾产生的性激素化学成分与大象产生的完全相同,这容易造成“误会”影响进化。
D.解剖学特征不同,即使是同属某一类动物群,它们也完全没有共同的进化特征。
10.结合材料内容,下列最能支持琼斯教授“机会在进化中也起了相当的作用”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有胎盘类哺乳动物中较原始的一类,主要分布于南美洲。
B.人是地球上最高级的动物,在生理上不再进化了。
C.陨星撞击地球这一事件导致了地球上恐龙的灭绝。
D.在冈瓦纳大陆上有袋类动物取得了独特的发展。
11.请简要概述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12.袋鼠作为较为原始的哺乳动物,为何能在大洋洲长期存在?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黑科技”原意指凌驾于人类现有的科技之上的知识,远超现今人类科技或知识所能及的范畴。我们当前常说的“黑科技”更多的是指高科技泛滥之后演变出来的更强大或者更先进的技术以及创新,也包括基于现有技术的改进升级,改善产品的使用体验等。如果一定要下个定义的话,“黑科技”是指具有隐藏性、突破性和开拓性,超越现有科技水平的创新高科技或产品,包含新硬件、新软件、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
在当今信息科技领域,铺天盖地的“黑科技”迎面而来,常规的产品升级、做工进步、配置提升,这些都不能算真正的“黑科技”。它必须具备两大要求:第一是要有成熟产品,被实践证明,还停留在理论阶段的不算;第二是已经申请发明专利或具备申请发明专利的条件和要求。
“黑科技”一词在当今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背景下产生,而这一词语却越来越有滥用的倾向,什么公司、产品都想沾点“黑科技”的喜气和荣光,殊不知如果不加规范地滥用,把新词语作为吸引眼球的噱头,把“黑科技”作为企业营销的手段,最终将损害新词语的生命力,并对科技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刷一下脸就能识别健康状态”的“心魔镜”(人工智能健康检测终端),“名片般大小”的电脑“树莓派”,让渐冻症用户通过眼球转动和凝视即可操作电脑完成输入的“眼动输入法”……这些让人眼前一亮的“黑科技”,分别属于不同的应用场景,但它们都直接提升了人们生活的便利程度,普适性也更强。一方面,价格越来越大众化,像“名片般大小的电脑”只需几百元,这意味着大部分有需要的家庭都不难获得。另一方面,它们更加照顾到了少数群体的使用需求,像适合渐冻症等群体的“眼动输入法”,就非常具有代表性。这两个方面的结合,实际也正是当前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那就是与大众的生活贴得更近,不断推进日常生活的革命。
这样一种特征,是“第四次工业革命”与过往历次工业革命的一个重要区别。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指出,人类正在迎来的新工业革命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生活、工作以及彼此相处的方式。可以说,以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不仅意味着将有更多的科技产品上天入地,更将进一步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在生活世界中展开它的力量。
科技进步给日常生活带来的变革是全方位的,已经从过去的单个工具更迭,变成了场景改造。新的科技革命对于日常生活的改造有一个突出特征,那就是它的成果不再限于解放“劳动力”和满足某个需求痛点,而是致力于重塑人们的生活方式,让科技潜入生活场景之中。比如说,大量智能穿戴设备的诞生,再比如,面向家庭的人工智能的发展,都意味着人与科技、科技与生活正在越来越连为一体。在此基础上,我们的工作、生活乃至思维方式,都在不断被重新定义。人类可能从来没有如此真切地感受到,“科技创新更好造福人类”,在今天变得如此具体又系统。这些成果或许不像一些“国之重器”那般闪耀,但它之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实际获得感的强化却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也是社会发展以人为本的一种微观注脚。
(摘编自朱昌俊《好技术自带人间烟火味》,《光明日报》)
材料三:
从本质上看,“黑科技”与艺术具有内在共通性。因为新奇,“黑科技”给人以日常之外的欣喜感,而艺术所追求的也是“超越”常识常理的束缚,让人的情感或思想逸出当下,走向一个更高远的境界。“黑科技”与艺术联手,无疑会实现效果的增强。
事实上,远在古代,不少艺术的奇幻效果就和“黑科技”相关。专家提出,古代一些壁画是用化学颜料以三叠押色法绘就,在风化作用下,画中人之相貌会在短时期内变化,让人产生独特的视觉体验,故称“变相”或“变”。在当时,这显然是一种“黑科技”。它给人心灵所造成的震撼,想来不亚于今天的新媒介艺术。
科技在艺术媒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甚至直接充当艺术媒介本身,确为一种趋势。纵观当下“黑科技”与艺术的结合,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用在艺术传播、展览的环节,一类则用于艺术的创作。而“黑科技”要真正成为塑造新媒介艺术未来之手,应秉持“科技向美”和“艺术向善”两大理念。
数学物理学家书弗认为,科学本质上是艺术的事业。科技作为科学理论的技术形态,无疑承担着把科学之美现实化的功能。它一方面让生活更富有秩序感和协调感,另一方面给生活带来冲击和惊奇,促使其发生改变,这都是与艺术处于同一向度的。作为科技感最强的新媒介艺术,除了借科技之力实现艺术之美,还要呈现科学本身之美。
艺以载道是中西文化皆有的传统。随着人类艺术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化,媒介物质本身的自主地位和功能越来越实现出来。不过,媒介的独立性的增强不意味着“道”之减损,就像敦煌壁画里的“黑科技”,目的是强化而非减弱佛教之“道”。艺术应唤起人心中的正念,使人产生积极的心灵体验。保持艺术的人文本质,防止因为黑科技的过度使用,陷入纯粹感官的声色犬马之中。
戏曲理论家张庚先生把新事物进入戏曲后被戏曲化用的过程称为“驯化”。新媒介艺术完全可以通过“黑科技”让人产生“艺术还可以这样”的惊奇乃至质问,最终却应实现“艺术本该这样”的和解,就像童话里“小王子”对“狐狸”的驯服。
(摘编自胡一峰《“黑科技”不能“黑”了艺术本身》,《中国美术报》)
1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把“黑科技”这一词语作为企业营销的噱头,将对科技的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
B.“黑科技”的普适性体现在价格相对来说更便宜、使用范围更广和更方便人们的生活。
C.新的科技革命致力重塑人们的生活方式,一定程度上影显了社会发展以人为本的特点。
D.“黑科技”与艺术的结合,应该彰显出科技与艺术本身的优势与特点,实现共赢效果。
1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
A.材料一从“黑科技”一词的原意设起,义对其包含范围和要求等进行说明,条理清晰。
B.材料二引用名人书中的观点来读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
C.材料二举智能穿戴设备及面向家庭的人工智能等例论证人与科技、科技与生活的融合。
D.谈到新媒介艺术中“新科技”的使用时,材料三运用童话故事中的“驯服”进行类比。
15.根据材料内容,以下不属于“黑科技”运用的一项是( )
A.在北京冬奥会上,颁奖礼服采用的世界顶级抓绒保暖面料,不仅比传统材料更轻薄,还能让穿着者体温高出4~6摄氏度。
B.基于基因测序的伴随诊断通过预测肿瘤患者药物反应、毒性、耐药性或超进展实现为肿瘤患者“量体裁衣”,以期为患者提供肿瘤精准诊疗的最佳方案。
C.为增强艺术展的体验感,组委会拟研发一种AI导览设备,游客穿戴上后与名画中的人物能够实现对话,身临其境参观展览。
D.通过一台物业自助终端机,小区业主即可于全天24小时中的任一时刻在线上办理门禁卡、登记注册和相关缴费等事项。
16.请梳理概括材料三的行文脉络。
17.假如你是“黑科技”主题展厅的主要策划人员,要求按照不同的主题篇章来布置展厅,以文字或者产品的形式向大众介绍黑科技,你会设计哪些篇章?分别涵盖哪些内容?请根据材料简要谈谈你的设计思路。
第四单元 13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宇宙的大小和年龄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我们的小小行星只不过是无限永恒的时空中的一个有限世界。从宏观来看,人类所关心的大多数问题都可以说是无关紧要的,甚至是__①__的。但是,我们人类__②__,勇敢好学,前途无量。几千年来,我们对宇宙及我们在宇宙中所处的地位作出了最惊人的和__③__的发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回想起来是很令人兴奋的。这些探索活动提醒我们:好奇是人类的天性,理解是一种乐趣,知识是生存的先决条件。因为我们在这个宇宙中只不过是晨空中飞扬的一粒尘埃,所以,我们认为,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
我们探索宇宙的时候,既要勇于怀疑,又要富于想象。想象经常能够把我们带领到崭新的境界,没有想象,我们就到处碰壁。我们可以使怀疑摆脱幻想,还可以检讨我们的推测。宇宙神秘非常,它有典雅的事实,错综的关系,微妙的机制。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案】 _①微不足道__②朝气蓬勃__③出乎意料__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 _怀疑可以使我们摆脱幻想,还可以检验我们的推测。__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案】 _构成:本体是“我们”,喻体是“尘埃”,比喻词为“是”。
表达效果: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也强调宇宙的浩渺和永恒,以及身处其中的人类的渺小。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为了消灭癌细胞,现代医学的策略是向患者体内输送大量化疗药物,就像用杀虫剂消灭庄稼地里的害虫一样,第一批杀虫剂打下去,害虫基本被消灭了,但长期使用,害虫就会产生抗药性,再用这些药物,效果就大逊其色。(  ),药物一旦使耐药细胞出现,__①__。现在,一种抗癌新策略正在兴起,它的核心思想来自于达尔文的演化论。为了__②__,医生采用低剂量给药的方法,留下一些对药物敏感的癌细胞,让癌细胞互相竞争、互相压制,从而将肿瘤维持在可控的范围内,__③__,使患者的生命得以延长。
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A.用化疗法治疗肿瘤千万不要超过限度
B.用农药杀灭害虫的原理与化疗大同小异
C.用农药杀灭害虫的办法令人触目惊心
D.用化疗法治疗肿瘤也是同样的道理
【解析】 上文说用杀虫剂消灭庄稼地里的害虫的事,下文说抗癌新策略,所以括号中的文字是承上启下的过渡。A项,“千万不要超过限度”脱离下文的表达中心。B项,“与化疗大同小异”没有起到过渡作用。C项,“杀灭害虫的办法令人触目惊心”脱离下文的表达中心。
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案】 _①肿瘤就会变得无药可治__②让耐药癌细胞可控__③进而将其全面剿杀__
6.阅读下面的文字,试着给“元宇宙”下定义,不超过45个字。
近来,元宇宙成为互联网领域的热点话题。元宇宙始于1992年国外科幻作品《雪崩》,作者这样描述元宇宙:“戴上耳机和目镜,找到连接终端,就能够以虚拟分身的方式进入由计算机模拟、与真实世界平行的虚拟空间。”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沈阳表示:元宇宙基于扩展现实技术提供沉浸式体验,以及数字孪生技术生成现实世界的镜像,通过区块链技术搭建经济体系,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在经济系统、社交系统、身份系统上密切融合,并且允许每个用户进行内容生产和编辑。元宇宙本身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社会形态。
【答案】 _元宇宙是借助扩展现实、数字孪生、区块链等技术将虚实世界融合,提供沉浸式体验的一种社会形态。__
7.阅读下面的文字,简要概括宇宙爆炸在不同的时段物质所发生的变化。每条不超过15个字。
宇宙在爆炸发生后的百分之一秒时,温度大约是一千亿摄氏度,比最热的恒星中心还要热,以致不可能聚集成任何普通的物质成分,即不可能聚集成分子、原子甚至原子核,能够在爆炸中相互飞速地分离的只是各种基本粒子,一类是电子,另外一类是正电子,还有数目大致相等的各种中微子。除此之外还充满了光。随着爆炸继续下去,温度下降了。在最初的三分钟终了时,下降到十亿摄氏度,这个温度能使中子和质子开始组成复合的原子核。这个时候宇宙的组成主要是光子、中微子和反中微子,核物质仍然只占很小的份额。又过了几十万年,温度终于冷却到足够低,可以让电子与氢核和氦核组成原子。
(1)第一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_(1)飞速分离出各种基本粒子(或:分离出电子、正电子和各种中微子);
(2)中子和质子组成复合原子核;
(3)电子、氢核和氦核组成原子。__
二、信息性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如果物种只是特征明显而稳定的变种,我们马上就会发现其杂交的后代,在某些性质和程度上,如在连续杂交之后,彼此可以融合等方面,酷似其父母,并且都如公认的变种的杂交后代一样,遵循着同样复杂的法则。如果物种是独立创造的,而变种是由次级法则所产生的,上述相似性就变得颇为离奇了。
如果我们承认地质记录的极端不完备性,那么地质记录所提供的事实就强有力地支持了遗传变异理论。新的物种缓慢地出现在连续的时间间隔内,而在相同的时段内不同类群的变化量是很不相同的。物种和整个类群的绝灭,在生物演化史上起着非常显著的作用,是遵循自然选择原理的必然结果,因为旧的生物类型要为新的改良类型所取代。世代链条一旦中断,单个的物种也好,成群的物种也罢,将不再重现。优势类型的逐渐散布,伴随着其后代的缓慢变异,从而使得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间隔后,生物类型好像很突然地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发生了变化。各地质层中的化石,其性状在某种程度上,介于其上下地层的化石之间,这一事实可以简单地以它们处于世系链的中间来解释。一切绝灭了的生物可以与所有现生生物一样进行分类。这一重大事实是现生生物与绝灭生物来源于同一共同祖先的必然结果。由于生物在漫长的演化和变异历程中,通常其性状都随之发生了分异,所以我们便能理解为什么那些比较古老的类型或每一生物群的早期祖先类型,在分类谱系上常或多或少地处于各现生类群之间的位置。总的来说,现生类型的组织结构要较古代类型更为高级,因为在生存竞争中,新的改良类型征服了较老的、较少改良的类型,它们的器官也更为特化以适应不同的功能。这一事实与大量生物由于生活条件简单,因而仍保留着简单且改造少的构造相吻合。同样的,某些类型在生物演化的各个阶段中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的、退化的生活习性,而在体制上发生了退化。最后,同一大陆上的近缘类型,如大洋洲的有袋类、美洲的贫齿类等诸如此类的例子,为何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就可以理解了,因为在同一地区,现存的和绝灭的类型通过世系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节选自达尔文《自然选择的证明》)
材料二:
英国伦敦大学的起源学教授史蒂夫·琼斯日前雄心勃勃地向物种起源学的开山鼻祖达尔文发起了挑战,并且发誓要写出一部比达尔文的巨著《物种起源》更完美的学术著作来。
按琼斯教授的说法,达尔文最大的不足便是没有解释人类的起源这一最为人们关心、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中,有关人类起源的话只有一句:“人类的起源和它的历史总有一天会大白于天下。”此外,琼斯教授还认为,达尔文的学说在其广义理论上也有许多缺陷。针对达尔文进化论和《物种起源》一书的不足,琼斯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科学观点,并且准备写一本巨著。琼斯在他的著作中第一个要阐明的重要观点就是人类的起源。他认为,人类这一当今地球上最高级的动物,“也许已经步出了进化”历程,也就是说从生理上不再进化了,只是人类的思想和创造出的机器仍在进化中。他还举了个简单的例子,大象产生的性激素与飞蛾产生的性激素化学成分完全相同,这当然容易造成大象的“误会”。琼斯说:“这对于飞蛾来说是危险的,然而这是进化中的一个失误,而绝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此外,琼斯教授认为,达尔文在提出进化理论时回避了机会在物种起源与生命演变中的重大作用。琼斯主张,进化不只是像达尔文所说的那样仅仅只有自然选择“优胜劣汰”的结果,机会在进化中也起了相当的作用。他指出,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有些物种的灭绝和进化是由于陨星撞击地球的结果,比如恐龙。
(摘编自《挑战达尔文》)
材料三:
有袋类动物群包括各种各样的动物,尽管解剖学特征不同,但它们都没有胎盘。大部分有袋类动物有一个袋,这个袋被称为育儿袋,用来携带刚出生的幼兽直到它们发育成熟。
尽管在其他大陆也发现了有袋类动物的化石,但其在冈瓦纳大陆取得了独特的发展。后来由于大陆分离,南美洲在近6000万年间,和其他地区保持隔绝状态。大约300万年前,中美洲大陆桥形成,有胎盘类物种进入南美洲,造成了南美洲很多有袋类和这一地区特有的其他类哺乳动物的消失。而大洋洲的隔绝状态保持到了今天,因此这一大陆的有袋类动物占据着其他地区有胎盘类动物所占据的地位。
(摘编自《国家地理动物百科》)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如果世代链条中断,无论是单个的物种还是成群的物种,都将被新的改良类型取代。
B.万一优势类型得到散布,伴随着其后代的变异,很快就会看到这一生物类型的变化。
C.伦敦大学琼斯教授认为,把物种进化归结为自然选择“优胜劣汰”的结果是片面的。
D.有胎盘类物种进入南美洲,导致这里很多有袋类和本地特有的其他类哺乳动物消失。
【解析】 “很快就会看到这一生物类型的变化”错误,曲解文意,根据原文“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间隔后,生物类型好像很突然地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发生了变化”可知,不会很快看到这一生物类型的变化。
9.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所有灭绝了的生物都可以进行分类,因为它们与现生生物有着同一共同祖先。
B.各个物种都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生存竞争,但仍有可能保留着简单的构造。
C.飞蛾产生的性激素化学成分与大象产生的完全相同,这容易造成“误会”影响进化。
D.解剖学特征不同,即使是同属某一类动物群,它们也完全没有共同的进化特征。
【解析】 “它们也完全没有共同的进化特征”曲解文意,由材料三“有袋类动物群包括各种各样的动物,尽管解剖学特征不同,但它们都没有胎盘”可知,同属某一类动物群应该有共同的进化特征。
10.结合材料内容,下列最能支持琼斯教授“机会在进化中也起了相当的作用”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C )
A.有胎盘类哺乳动物中较原始的一类,主要分布于南美洲。
B.人是地球上最高级的动物,在生理上不再进化了。
C.陨星撞击地球这一事件导致了地球上恐龙的灭绝。
D.在冈瓦纳大陆上有袋类动物取得了独特的发展。
【解析】 根据材料二中“有些物种的灭绝和进化是由于陨星撞击地球的结果,比如恐龙”可知,陨星撞击地球就属于偶然的机会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A项,介绍有胎盘类哺乳动物的分布区域,跟进化无关。B项,是琼斯教授有关“人类起源”的看法。D项,介绍有袋类动物的发展情况。
11.请简要概述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答案】 _先反面论证,通过归谬法论证“物种是独立创造的”的观点;再正面论证,提出“遗传变异理论”的观点并分层论证。__
12.袋鼠作为较为原始的哺乳动物,为何能在大洋洲长期存在?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简要分析。
【答案】 _①由于生活条件简单,因而袋鼠仍能保留着简单且改造少的构造。②袋鼠体制上的退化更好地适应了新的、退化的生活习性,不同类型通过世系关系联系在一起。③大洋洲一直和其他地区保持隔绝状态,阻止了有胎盘类物种进入。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黑科技”原意指凌驾于人类现有的科技之上的知识,远超现今人类科技或知识所能及的范畴。我们当前常说的“黑科技”更多的是指高科技泛滥之后演变出来的更强大或者更先进的技术以及创新,也包括基于现有技术的改进升级,改善产品的使用体验等。如果一定要下个定义的话,“黑科技”是指具有隐藏性、突破性和开拓性,超越现有科技水平的创新高科技或产品,包含新硬件、新软件、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
在当今信息科技领域,铺天盖地的“黑科技”迎面而来,常规的产品升级、做工进步、配置提升,这些都不能算真正的“黑科技”。它必须具备两大要求:第一是要有成熟产品,被实践证明,还停留在理论阶段的不算;第二是已经申请发明专利或具备申请发明专利的条件和要求。
“黑科技”一词在当今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背景下产生,而这一词语却越来越有滥用的倾向,什么公司、产品都想沾点“黑科技”的喜气和荣光,殊不知如果不加规范地滥用,把新词语作为吸引眼球的噱头,把“黑科技”作为企业营销的手段,最终将损害新词语的生命力,并对科技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刷一下脸就能识别健康状态”的“心魔镜”(人工智能健康检测终端),“名片般大小”的电脑“树莓派”,让渐冻症用户通过眼球转动和凝视即可操作电脑完成输入的“眼动输入法”……这些让人眼前一亮的“黑科技”,分别属于不同的应用场景,但它们都直接提升了人们生活的便利程度,普适性也更强。一方面,价格越来越大众化,像“名片般大小的电脑”只需几百元,这意味着大部分有需要的家庭都不难获得。另一方面,它们更加照顾到了少数群体的使用需求,像适合渐冻症等群体的“眼动输入法”,就非常具有代表性。这两个方面的结合,实际也正是当前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那就是与大众的生活贴得更近,不断推进日常生活的革命。
这样一种特征,是“第四次工业革命”与过往历次工业革命的一个重要区别。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指出,人类正在迎来的新工业革命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生活、工作以及彼此相处的方式。可以说,以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不仅意味着将有更多的科技产品上天入地,更将进一步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在生活世界中展开它的力量。
科技进步给日常生活带来的变革是全方位的,已经从过去的单个工具更迭,变成了场景改造。新的科技革命对于日常生活的改造有一个突出特征,那就是它的成果不再限于解放“劳动力”和满足某个需求痛点,而是致力于重塑人们的生活方式,让科技潜入生活场景之中。比如说,大量智能穿戴设备的诞生,再比如,面向家庭的人工智能的发展,都意味着人与科技、科技与生活正在越来越连为一体。在此基础上,我们的工作、生活乃至思维方式,都在不断被重新定义。人类可能从来没有如此真切地感受到,“科技创新更好造福人类”,在今天变得如此具体又系统。这些成果或许不像一些“国之重器”那般闪耀,但它之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实际获得感的强化却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也是社会发展以人为本的一种微观注脚。
(摘编自朱昌俊《好技术自带人间烟火味》,《光明日报》)
材料三:
从本质上看,“黑科技”与艺术具有内在共通性。因为新奇,“黑科技”给人以日常之外的欣喜感,而艺术所追求的也是“超越”常识常理的束缚,让人的情感或思想逸出当下,走向一个更高远的境界。“黑科技”与艺术联手,无疑会实现效果的增强。
事实上,远在古代,不少艺术的奇幻效果就和“黑科技”相关。专家提出,古代一些壁画是用化学颜料以三叠押色法绘就,在风化作用下,画中人之相貌会在短时期内变化,让人产生独特的视觉体验,故称“变相”或“变”。在当时,这显然是一种“黑科技”。它给人心灵所造成的震撼,想来不亚于今天的新媒介艺术。
科技在艺术媒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甚至直接充当艺术媒介本身,确为一种趋势。纵观当下“黑科技”与艺术的结合,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用在艺术传播、展览的环节,一类则用于艺术的创作。而“黑科技”要真正成为塑造新媒介艺术未来之手,应秉持“科技向美”和“艺术向善”两大理念。
数学物理学家书弗认为,科学本质上是艺术的事业。科技作为科学理论的技术形态,无疑承担着把科学之美现实化的功能。它一方面让生活更富有秩序感和协调感,另一方面给生活带来冲击和惊奇,促使其发生改变,这都是与艺术处于同一向度的。作为科技感最强的新媒介艺术,除了借科技之力实现艺术之美,还要呈现科学本身之美。
艺以载道是中西文化皆有的传统。随着人类艺术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化,媒介物质本身的自主地位和功能越来越实现出来。不过,媒介的独立性的增强不意味着“道”之减损,就像敦煌壁画里的“黑科技”,目的是强化而非减弱佛教之“道”。艺术应唤起人心中的正念,使人产生积极的心灵体验。保持艺术的人文本质,防止因为黑科技的过度使用,陷入纯粹感官的声色犬马之中。
戏曲理论家张庚先生把新事物进入戏曲后被戏曲化用的过程称为“驯化”。新媒介艺术完全可以通过“黑科技”让人产生“艺术还可以这样”的惊奇乃至质问,最终却应实现“艺术本该这样”的和解,就像童话里“小王子”对“狐狸”的驯服。
(摘编自胡一峰《“黑科技”不能“黑”了艺术本身》,《中国美术报》)
1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如果把“黑科技”这一词语作为企业营销的噱头,将对科技的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
B.“黑科技”的普适性体现在价格相对来说更便宜、使用范围更广和更方便人们的生活。
C.新的科技革命致力重塑人们的生活方式,一定程度上影显了社会发展以人为本的特点。
D.“黑科技”与艺术的结合,应该彰显出科技与艺术本身的优势与特点,实现共赢效果。
【解析】 从材料二来看,“黑科技”的普适性和更方便人们的生活是它的两个并列的特点,而非选项所言“体现”关系。
1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D )
A.材料一从“黑科技”一词的原意设起,义对其包含范围和要求等进行说明,条理清晰。
B.材料二引用名人书中的观点来读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
C.材料二举智能穿戴设备及面向家庭的人工智能等例论证人与科技、科技与生活的融合。
D.谈到新媒介艺术中“新科技”的使用时,材料三运用童话故事中的“驯服”进行类比。
【解析】 “进行类比”错误。材料三中“新媒介艺术完全可以通过‘黑科技’让人产生‘艺术还可以这样’的惊奇乃至质问,最终却应实现‘艺术本该这样’的和解,就像童话里‘小王子’对‘狐狸’的驯服”运用的是比喻论证。
15.根据材料内容,以下不属于“黑科技”运用的一项是( C )
A.在北京冬奥会上,颁奖礼服采用的世界顶级抓绒保暖面料,不仅比传统材料更轻薄,还能让穿着者体温高出4~6摄氏度。
B.基于基因测序的伴随诊断通过预测肿瘤患者药物反应、毒性、耐药性或超进展实现为肿瘤患者“量体裁衣”,以期为患者提供肿瘤精准诊疗的最佳方案。
C.为增强艺术展的体验感,组委会拟研发一种AI导览设备,游客穿戴上后与名画中的人物能够实现对话,身临其境参观展览。
D.通过一台物业自助终端机,小区业主即可于全天24小时中的任一时刻在线上办理门禁卡、登记注册和相关缴费等事项。
【解析】 选项C中所陈述的内容尚在研发阶段,不符合“黑科技”定义中的“有成熟产品,被实践证明”等义项,不能体现“黑科技”的运用。
16.请梳理概括材料三的行文脉络。
【答案】 _①首先,阐述了“黑科技”与艺术的内在共通性;②其次,从历史和当下两个维度,运用举例等方式阐述“黑科技”与艺术融合的效果和表现;③接着,提出要求,“黑科技”与艺术完美融合必须秉承“科技向美”和“艺术向善”两大理念并分别进行阐述;④最后,运用比喻等方式,就艺术对“黑科技”的“驯服”提出期待。__
17.假如你是“黑科技”主题展厅的主要策划人员,要求按照不同的主题篇章来布置展厅,以文字或者产品的形式向大众介绍黑科技,你会设计哪些篇章?分别涵盖哪些内容?请根据材料简要谈谈你的设计思路。
【答案】 _①理念篇。讲述黑科技定义的起源。__
_②古代篇。介绍黑科技古代的应用表现。__
_③当代篇。介绍黑科技的当代应用表现。__
_④艺术篇。呈现黑科技与艺术的深度融合。__(共111张PPT)
第四单元 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
积累·文化传承与理解
探究·思维发展与提升
延伸·审美鉴赏与创造
预习·语言建构与运用
概述·目标提要与策略
赏读·引入研习情境
概述·目标提要与策略
1.抓住关键概念梳理论述思路,把握文章讨论的基本问题和围绕问题提出的主要观点,尝试在科学发展的脉络中了解选文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掌握阅读自然科学论著的一般方法。
2.结合具体文本,体会科学论著富于实证精神、有较强的体系性和理论性、逻辑严密、表达严谨等基本特点,熟悉自然科学论著的表达方式。
3.学习科学研究以观察、实验所得的客观事实为基础,通过大胆假设、严密推理、事实验证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方法;了解科学研究中对各种逻辑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体会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的区别,感受不同科学领域研究方法的异同。
4.撰写内容摘要、读书报告,及时记录研究心得,深化理解和认识;学习查找科技文献的基本方法并尝试运用,了解相关领域的研究情况和最新进展;学会用恰当的方式呈现自己的学习成果。
本单元选入三篇文章,分为两组。《自然选择的证明》和《宇宙的边疆》阐明科学原理,介绍科学知识,引领我们了解自然,思考人类的未来;《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研讨科学史问题,追溯科学研究的历程。这些文章以不同的方式展现了人类探索自然、反思自我的成果。
《自然选择的证明》中,作者用大量资料证明了形形色色的生物是在遗传、变异、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中,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不断发展变化的。这种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宇宙的边疆》是一部电视片的解说词,也是一篇讲述宇宙探索问题的科普作品。文章主要向读者介绍有关宇宙的知识。作者以形象、优美而又严谨的语言向人们展示了宇宙的浩瀚无边和神秘莫测,激发人们探索宇宙的兴趣。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在科普中国古代天文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回顾了我国古代关于宇宙模式的论争,指出中国古代天文学有重视校验的传统,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
1.整体把握,深文浅读。
对专业性很强的科学经典、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类文章,可注重整体把握,了解基本内容,对选文的学术价值、论述方法及思想观点有初步印象,做到深文浅读。
2.明确事实,弄清概念。
自然科学类文章多事实,多概念,阅读时注重对文中事实的认识和理解,注重对概念含义的把握,借助关键概念梳理论述思路。
3.梳理顺序,认知结构。
自然科学类文章注重对事实、规律、结论之间关系的梳理,行文的顺序性较强,且各部分内容之间有较强的逻辑关系,因此,要注重对文章论说顺序的梳理和行文结构的认知。
4.了解方法,理解关系。
本单元课文,多讲究论证或说明方法,注重对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与人类之间关系的阐述,学习时可根据这一特点,注重对作者写作手法的了解和对各种关系的理解。
13.自然选择的证明 *宇宙的边疆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对两篇文章的阅读,了解学术论著和科普作品在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上的差别。
2.文化传承与理解: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体会学术论著富于实证精神,有较强的体系性和理论性,逻辑严密的特点。学习科学研究以观察、实验所得的客观事实为基础,通过大胆假设、严密推理、实施验证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
3.思维发展与提升:抓住文章中的关键概念,梳理文章论述思路,总结文章内容并撰写提要,了解达尔文阐述的生物进化的一般原理以及卡尔·萨根对宇宙和人类的关系的认识。
达尔文告诉我们,在物种进化过程中,较大种群中的优势物种更能产生新的优势类型,在竞争中打败较不占优势的类型,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庄子曾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卡尔·萨根提醒我们要不断探索宇宙万物的奥妙,在探索中,我们破译DNA,解读人类遗传密码;在探索中,我们发现约4500万年前的类人猿的化石,找到了失落在埃及的港口城市;在探索中,我们发现小河墓地遗址,解读20世纪80年代的“大耳朵”之谜、一百年之久的“游移湖”之惑……探索永无止境,探索将使人类社会更加文明、发达。
赏读·引入研习情境
思想自由,工作务实的达尔文
1831年12月7日,一艘排水量仅235吨的小帆船从英吉利海峡的雷本港向大西洋进发。22岁的青年查尔斯·达尔文随着英国海军的测量船,开始了为时5年的世界探险。乘上那艘小猎犬号时,达尔文还是个默默无闻的小伙子。在这5年中,他跋山涉水,进入深山密林。大自然的奇花异草、珍禽异兽,千奇百怪的变异,把他的整个心都吸引去了,他开始对圣经上“形形色色的生物,都是上帝制造出来,而且物种是不变的”的说教,产生了怀疑。最后,他终于以“物种逐渐变化”的大胆假设,摒弃了物种不变的说教。为了避免偏见,并且替自己的理论找到更多的
根据,他不但细致地整理了在大自然中可收集到的各种变异事实,还广泛收集了动物在家养条件下的各种变异现象,查阅了大量书籍和资料,最后终于在1859年11月24日出版了一部划时代的巨著——《物种起源》。
【赏析】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一个在思想上自由的人,才能够取得创新; 一个在工作中务实的人,才能够为自己证明。
嫦娥飞天巡玉宇
北京时间2020年11月24日凌晨4:30,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这是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期任务的收官之战。在这次任务中,嫦娥五号着陆器携带的一面五星红旗在月面成功展开,首次实现了我国国旗在月球表面的“独立展示”。我国也成为继美国和苏联之
后,第三个能够执行月球采样返回任务的国家。
正如网友所言,“嫦五”要做的,是超越神话。
她不仅要奔月,还要回归!
【赏析】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与神话传说中嫦娥靠仙药飞升广寒不同,今天,我们靠着一代代航天人的不懈奋斗,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嫦娥奔月”,开启了探月圆梦的旅程,向着星辰大海的遥远梦想进发!
预习·语言建构与运用
课|前|预|习
1.作者作品
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
达尔文(1809—1882),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出生于英国西部什鲁斯伯里一个世代为医的家庭,对自然历史有浓厚兴趣。1831年,毕业于剑桥大学。同年参加英国海军贝格尔舰环绕世界的航行,先在南美洲东海岸的巴西、阿根廷等地和西海岸及相邻的岛屿上考察,然后跨太平洋至大洋洲,继而越过印度洋到达南非,再绕好望角经大西洋回到巴西,最后于1836年10月回到英国。回国后他整理了考察中收集的
大量资料,陆续发表了有关生物学及地质学的考察报告。这5年的旅行更促使他思索物种起源的问题。1842年,他第一次写出《物种起源》的简要提纲。1859年,达尔文经过多年研究,出版了《物种起源》。1882年4月19日,达尔文因病去世,被安葬在牛顿墓旁。
《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以及物种不变论。除了生物学外,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哲学的发展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恩格斯将“进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其他两个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认为它对人类有杰出的贡献。
“大众天文学家”——卡尔·萨根
卡尔·萨根(1934—1996),美国天文学家、科普作家。生于美国布鲁克林。1955年在芝加哥大学获物理学士学位,1960年获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博士学位。随后在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等校执教。萨根在天文学的多个领域如金星的温室效应、火星的季节变化、地球生命起源、核战争对地球环境的长期影响及外星智能生命探索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是宇宙生物学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之一。他在美国的航天探索计划如“航海者”“海盗”“旅行者”和“伽利略”等的制定和实施中也担任了重要工作。萨根除专业研究工作外,长期致力于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撰写和制作了大量科普作品。大型科学电视系列片《宇宙》及配套书籍《宇宙》是其最著名的作品,《伊甸园的飞龙》等作品也深受读者的喜爱。
2.探寻背景
《自然选择的证明》
达尔文年轻时,正是生物学领域处于“神创论”与生物进化思潮激烈斗争的时期。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宗教神学认为,地球上的生物物种被上帝创造出来,其种类永远不会变化。这就是“物种不变论”。相反,无神论者和自然科学家则认为,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是在一定外界条件、环境的影响下,逐渐进化、演变而来的。这就是“进化论”。当时正是英国资产阶级完成工业革命,进一步扩张,掠夺海外殖民地的时期,英国政府派遣大量舰船和探险队到世界各地进行探险和科学考察。1831
年,达尔文参加贝格尔舰的环球航行。一路上,达尔文考察各地的地质、动植物的特性,采集了无数的标本,并将自己的发现做了详细的观察笔记。在环球航行的过程中,每个地区都存在着既相似又不一样的物种。这些发现让达尔文更加坚定了研究生物特性的决心。1842年,达尔文完成了《物种起源》的简要提纲,又经过多年的刻苦研究,终于在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
《宇宙的边疆》
20世纪80年代,卡尔·萨根主持拍摄了电视科教片《宇宙》,用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科学知识,60多个国家的观众观看了这部片子。同时,他还出版了同名的科普力作《宇宙》。在这本书中,萨根把世上万物融入宇宙宏大的背景下,用渊博的知识畅叙宇宙的形成,列举宇宙的进化,讴歌生命的诞生,并从宇宙观的高度审视人类社会,讨论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本文即节选自该书。20世纪末,我国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为了更好地学科技、用科技,吸收世界先进科学成果,大批学者相继介绍、翻译外国科技著作。在这种背景下,《宇宙的边疆》被翻译介绍到我国,后被收入教材中。
基|础|梳|理
自然选择的证明
一、重要字音
xùn


biān










三、积累词语
1.不胜枚举:不能一个个地列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
2.循序渐进: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3.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
4.大惊小怪:形容对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过分惊讶。
5.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四、辨析词义
1.界限·界线
相同点 都具有表“不同事物的分界”的义项
不同点 “界线”指两个地区之间划分边界的线、不同事物的分界线或者某些事物的边缘、边线。
“界限”指领土或运动场的边界、分界线,事物之间的分界、划清界限,也指限度、止境以及分隔、划分
2.审查·审视
相同点 都有查看的意思,都是动词
不同点 审视:仔细察看,重点是看。审查:检查核对是否正确、妥当(多指计划、提案、著作、个人的资历等)
xuàn
āi
zhǐ
mào
tuǒ
huì
hài






三、积累词语
1.微不足道:形容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
2.川流不息:原形容时光的流逝和大自然的运行永无休止。后用来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3.人才济济:形容德才兼备的人很多。
4.好大喜功:指不管条件是否许可,一心想做大事,立大功。多含贬义。
5.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只存一口气。也比喻事情到了最后关头。
四、辨析词义
1.诞生·诞辰
相同点 二者都有“人出生”的意思
不同点 “诞生”指出生,是动词,是中性词,对任何人都可使用。“诞辰”指生日,是名词,是褒义词,多用于所尊敬的人
2.淹没·湮没
相同点 “淹没”和“湮没”都是动词,都表示没有了
不同点 二者适用对象不同。淹没:指(大水)漫过,盖过。多用于具体对象。湮没:指(名声和成就等)被埋没,多用于抽象事物
积累·文化传承与理解
《物种起源》
这部著作系统、集中地阐述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是自然科学的经典论著,有着丰富的学习价值。全书共15章。课文《自然选择的证明》节选自第15章的第二部分。
《物种起源》第15章内容
《物种起源》第15章《综述和结论》,是对全书内容的概述和总结,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自然选择学说遇到的难题和种种异议,进行解释和答复。第二部分,主要从正面综述支持自然选择学说的各种事实。这两部分是对全书前14章的总结。第三部分,陈述其他博物学家坚持“每一物种都是独立创造出来的”的观点,分析他们普遍认为物种不变的原因。第四部分,回答自然选择学说可以引申多远的问题,并提出对自然选择学说引发博物学研究大变革的期待。
课文《自然选择的证明》节选自第15章的第二部分,即正面综述支持自然选择学说的各种事实,关注在生存斗争中表现出来的适者生存现象,并对生物的地理分布、古生物与现存生物在组织结构上的关系、生物间的亲缘关系等各种现象进行了令人信服的解释,有力地证明了自然选择学说的科学性,驳斥了特创论。
进化论
进化论,通常指生物界的进化理论。生物进化论是研究生物进化、生物发展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的科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部分。“进化论”最初为拉马克(法国博物学家,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提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奠定了进化论的科学基础。而现代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了生命起源、物种分化和形成等进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认为生物最初从非生物发展而来,现代地球上生存的各种生物,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
解说词
解说词是对人物、画面、展品或旅游景观进行解释、说明、介绍的一种应用性文体。它采用口头或书面解释的形式,或介绍人物的经历、身份、所作出的贡献(成绩)、社会对他的评价等,或就事物的性质、特征、形状、成因、功用、意义等进行说明。解说词有以下几个特点:
1.通俗化,口语化。解说词接触的对象广泛,观众、听众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差别很大。有的解说词不仅采取书面的形式给人看,还供解说员讲给人听,因此必须口语化,读来上口,听来入耳,尽量少用生僻的书面语。
2.针对性强。解说词是针对特定的实物、形象等解说的,要以解说对象为依据。一段解说词对准一个解说对象,不能错位,不能脱离解说对象而另起炉灶。
3.文艺性强。许多解说词除了有通俗化、口语化、针对性强的特点以外,还具有文艺性强的特点。这类解说词对解说对象作生动、形象的描绘,兼有文艺作品的某些特点,用诗一般的语言来打动观众、听众。
探究·思维发展与提升
《自然选择的证明》 本文阐述了自然选择理论的基本原理“适者生存,择优弃劣”,用大量的事实论述了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并多角度批驳了特创论的荒谬,表现作者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宇宙的边疆》 本文是一篇科普性质的文章。文章主要按照镜头由远及近的顺序,从大尺度空间到小尺度空间,讲述了宇宙的组成。在客观、严谨的科学知识讲述中,又不乏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并自然地夹以抒情和议论,传达了作者对宇宙探索和人类未来的思考,富有浓郁的人文色彩。
各美其美,赏析语言
任务 一
1.如何理解“我们可望在自然条件下看到生物的变异”中的“可望”一词?
答:“可望”是有希望,可能的意思,说明自然条件下的变异并没有确凿的证据,只是有这种可能,用“可望”符合实际情况。
2.如何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自然界处处充满着美,这很大一部分归功于自然选择”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答:“在一定程度上”“很大一部分”是表示程度范围的词语,作者运用这些词语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自然选择的证明
3.《自然选择的证明》的语言有何特色?试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①本文语言准确而严密。动词、形容词使用准确,如“我已经尽可能忠实地将反对这一学说的种种疑难问题和意见加以概要地综述”,这一句用到“尽可能忠实”“概要”等词,体现了达尔文审慎、谦虚的态度;修饰、限制性词语的使用恰到好处,如“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边缘物种虽处于极不相同的生活条件下,但仍具有几乎相同的本能”,“极不相同”“几乎相同”使用恰当,体现了达尔文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关联词运用得当,如“如果我们承认地质记录的极端不完备性,那么地质记录所提供的事实就强有力地支持了遗传变异理论”,这一句用到了假设关系的关联词,把语义体现得严密,周到,有相当强的逻辑性。
②擅长运用结构复杂的句式表达周密严谨的意思。如“由于自然选择仅通过对微小、连续且有益变异的逐步积累而产生作用,因而它不会导致巨大的突变,而只能按照短小而缓慢的步骤进行”,这一句提出生物的演化的特点,使用长句子使表达严密、精确、细致,条理贯通,气势畅达。
提纲挈领,把握观点
任务 二
1.第三自然段中的“某一地区内已经产生了归入同一属内的许多物种,并且这些物种现在仍很繁盛,仍会有那么多的变种存在”论证什么内容?
答:物种只是特征显著而稳定的变种,而且每一物种开始时都只是变种。
2.地质记录为自然选择学说提供了哪些有力的证据?
答:①物种和整个类群的绝灭是遵循自然选择原理的必然结果,因为旧的生物类型要被新的改良类型所取代,体现了“适者生存,择优弃劣”的法则。②各地质层中的化石,其性状在某种程度上,介于其上下地层的化石之间,证明物种是不断进化的。③一切灭绝了的生物可以与所有现生生物一样进行分类,因为它们都来源于共同的祖先。④现生生物类型的组织结构要较古代类型更为高级,某些类型在生物演化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的、退化的生活习性,而在体制上发生了退化,这些情况都体现了自然选择的作用。
各美其美,赏析语言
任务 一
《宇宙的边疆》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①语言准确,逻辑性强,科学规范。如“我认为,宇宙里很可能到处都充满着生命,只是我们人类尚未发现而已。我们的探索才刚刚开始”,作者语言严谨,“可能”表达很有分寸感,“只是”“而已” “才”“刚刚”用词准确,有尺度,足见人类宇宙探索之长路漫漫。
宇宙的边疆
②巧用修辞,善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形象生动。如“我们已经开始向大海涉足,当然,海水才刚刚没及我们的脚趾,充其量也只不过溅湿我们的踝节”,用比喻形象生动地阐述了人与海洋的密切关系:海洋是生命的诞生之地。再如“其中有些是孤独的徘徊者,大部分则群集在一起,挤作一团,在大宇宙的黑夜里不停地飘荡”,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亲切,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想象到这些星系的存在状态。
③说明、议论、抒情相结合,使文章内涵丰富,具有人文色彩。课文补充了许多相关知识,但是更突出的是作者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中有大段的议论和抒情。如开始的三段文字和结尾的两段文字,强烈的议论和抒彩,融说理和抒情为一体,而且和说明性的文字配合自然,传达了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认识。
④语含哲理,引人思考,给人启迪。如“我们探索宇宙的时候,既要勇于怀疑,又要富于想象。想象经常能够把我们带领到崭新的世界,没有想象,我们就处处碰壁。怀疑可以使我们摆脱幻想,还可以检验我们的推测”,作者以简洁的语言阐述了想象和怀疑看似矛盾的两者在宇宙探索中的相辅相成,和谐统一。
提纲挈领,理清结构
任务 二
1.《宇宙的边疆》是一部大型电视片的解说词,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做介绍的?
答:作者是按照空间顺序,由大尺度空间向小尺度空间推进介绍的。第一部分是在正式解说之前的开场白,介绍宇宙并说明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主要讲了三个问题:人类为什么要探索宇宙,什么是“光年”,天体在宇宙中所占空间和比例很少。第二部分概括地解说了宇宙间的重要物质星系。星系是由气体、尘埃和恒星群组成的,宇宙间有若干千亿(1011)个星系。每个星系平均由1000亿个恒星和1000亿个行星组成。第三部分转入具体解说宇宙中的星系——地球所在的“本星系群”。先概括解说本星系群及其子星系M31星系和银河系,接着重点解说恒星和行星系。第四部分解说太阳系,作者按照由外及内的顺序依次解说彗星、冥王星、气体行星和内太阳系的火星,最后解说地球。
2.人类认识宇宙,是从地球开始的,为什么《宇宙的边疆》中的解说,不沿着人类认识发展的轨迹进行呢?有什么好处呢?
答:其一,课文的介绍顺序,是符合宇宙演化规律的,先有宇宙,次有星系,再有恒星,后有行星,这样介绍便于知识的梳理;其二,这是电视片的解说词,从摄影的角度来看,先整体后局部便于把握,而先局部后整体,表述上容易混乱,视觉画面也不好协调。
好处:①虽然我们生活在宇宙中,但是我们跳出宇宙之外,将它作为纯客观的说明对象来解说,这样能够更清晰、直观地介绍。②空间尺度由大到小,让读者从整体上有所了解之后,再深入局部了解细微,这样顺序清楚,层次分明,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③由广阔的宇宙,穿过无尽的空间,最终回到人类的家园,这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表现了人类对宇宙的敬仰和“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的热情。“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由宇宙再反观地球,就是人类的未来之路,说明的顺序和作者的思想达到某种契合。
这两篇文章分别属于学术著作和科普作品,在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原文进行简要分析。
答:①表达方式方面。《自然选择的证明》以举例论证(举例说明)为主。作为学术著作,内容学术性强,有理论高度,作者在论述时,运用举例子阐述观点。如“拿鸟类来说……”“例如:为什么南美洲热带和温带的鹅类……”。《宇宙的边疆》运用了大量的议论与抒情。本文作为科普文章,为了让观众了解宇宙的客观构成和相关知识,感染观众,运用了议论和抒情。如“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1033分之一(1033,在1之后接33个0),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的’。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等。
②语言风格方面。《自然选择的证明》作为学术著作,本文用词准确,表达严密,表述严谨。如“物种中存在着个体差异,这是大家所公认的”,这类确凿的观点,说得非常肯定;“仅此一点,自然选择学说已是极为可信的了”中的“极为可信”,强调了可信的程度,但仍不是定论,语言表述非常严谨。《宇宙的边疆》作为一篇科普文章,本文的语言毫无干涩、枯燥、板滞之感,而是很直观、形象。这与文中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不无关系。如“我们在这个宇宙中只不过是晨空中飞扬的一粒尘埃”,这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人类在宇宙中的渺小;“有些恒星稳重端庄地转动着;有些恒星狂热地旋转着,弄得自己面貌全非,成了扁圆形”这一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极形象地揭示了恒星种类各异的旋转方式。
延伸·审美鉴赏与创造
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八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在家庭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父亲。 从七岁开始,达尔文就很有兴趣地搜集许多风干的植物和死了的昆虫。他还搜集硬币、图章、贝壳和化石等许多杂七杂八的东西。他还爱好在家里自己做化学实验。为此,他曾受过他就读的施鲁斯伯里学校校长巴特勒博士的训斥。可是,老达尔文却支持孩子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他把花园里的一间小棚子交给孩子,用来做化学实验。
达尔文十岁那年,父亲还允许并帮助他同一位教师和一些同学到威尔士的海岸去度三周的假期,使达尔文在那里观察和采集了许多海生植物的标本。 达尔文爱幻想,他宣称他收集的几块化石是价值连城的奇珍,说有一块硬币是罗马造的。人们认为他沾染上一种最不好的品德——说谎。他的父亲却不想制止他。
老达尔文说:“这说明这个孩子富有想象力,有一天他会把这种才能用在正事上的。”
让一让,六尺巷 (宽容化解矛盾)
清康熙年间,张英在京城做了大官,被人称为“张丞相”。张英的老家在安徽桐城,那里有一个姓叶的大户与张家的府第为邻。那年,张家重新扩建府第,院墙盖到了叶家的地界。叶家明知道是张家仗势欺人,但祖上传下的宅第也不愿相让,于是和张家争执,并表示“宁可家破人亡,也寸土不让”。双方相持不下,冲突在所难免。张英的夫人在族人的催促下给丈夫写信,希望张英干预此事。张英接到夫人的信后,对家人依仗他的权势欺压乡里很是不满,于是作诗一首带给夫人,诗中
写道:“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夫人见诗后,很不理解张英的做法,反复吟诵,才理解丈夫的用意,于是让家人主动后退三尺筑墙。叶家得知后,被张英宽厚礼让的行为感动,也将自己宅院主动后退了三尺。这样张、叶两家之间就形成一个六尺宽的巷子。后来,这件事被广为传颂,还有一句顺口溜: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
你对宽容有什么看法?请写一段文字,400字左右。
示例:穿梭于茫茫人海中,面对一个小小的过失,常常一个淡淡的微笑,一句轻轻的歉语,就带来包涵谅解,这就是宽容;在人的一生中,常常因为一件小事,一句不注意的话,使人不理解或不被信任,但不要苛求任何人,以律人之心律己,以怨人之心怨己,这也是宽容。
宽容是一个人心中的根,人们的宽容在心的深处徘徊而升华;宽容是一个人的灵魂,人们的举动因为宽容这个灵魂辗转而改变。
学会宽容,意味着不再心存疑惑。
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里散步,突见墙角有一张椅子,他一看就知道有位出家人违反寺规越墙出去溜达了。老禅师也不声张,走到墙角,移开椅子,就地而蹲。少顷,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墙,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父。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父并没有厉声责备,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件衣服。
老禅师宽容了他的弟子。他知道,宽容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了解宇宙如何运行》纪录片解说词
第六集 行星
行星也是尘埃、碎石构成的。太阳系有八大行星,其形成过程非常惊险,非比寻常。太阳系的行星在宇宙中为沧海一粟,非常渺小。宇宙中有数以亿计的星系,每个星系中有数亿颗恒星,每个恒星又有数量不等的行星,所以,宇宙中行星的数量也非常庞大。科学家利用各种卫星、仪器设备在太空中寻找类太阳系,寻找类地行星,但因距离遥远,效果并不明显,只找到400多类地行星。这些行星形状、大小、质量、轨道各不相同,有的比木星体积还大,有的行星几倍地球,其运行轨道
很狂乱,旋转的方向不同,有的距恒星很近,有的转速很高,还有的行星以极快的速度向太空冲去,不久又俯冲下来,总之,在寻找到的行星中没有一个跟地球相同的。但有一点相同,这些行星也是由尘埃、碎石、金属元素在引力作用下聚合而成,并由小到大,经过剧烈碰撞,聚合成行星。岩态行星一般在恒星附近,气态行星距恒星比较远。因为固体碎石距恒星比较远的地方比较稀少,也不容易形成巨大的岩态行星。
行星在旋转和引力作用下,由小变大,当直径超过800公里以上时,行星吸入周围物质能力越强,在小行星碰撞时容易保留本体不被撞碎,并逐渐变成球形。行星内核在引力和高压作用下,变成炽热密度极大的固体内核,而在内核外部形成液态炽热的熔岩(地幔),行星外部形成坚固的外壳。火星在形成时曾经受一次小行星撞击,至今痕迹尚存,南极地壳比北极薄些,就是撞击留下的证据。撞击使行星的数量减少,为留存下来的行星创造生存条件。
地球的内核是密度极高的金属铁,外面是高温液态熔岩形成的地幔,外层是岩石组成的地壳。地球在自转的情况下由于金属内核与液态熔岩摩擦产生磁场。正因为地球有磁场保护,所以保护了地球大气、海水和万千生物的生存。
太阳每时每刻都通过闭合磁力线向太空喷发高能带电粒子,形成太阳风,由于地球有磁场保护,使太阳风偏离方向,从地球大气外面穿过,并在地球南北极与太阳风交汇,形成游弋不定的美丽极光。
太阳风有较大的杀伤力,宇航员受太阳风袭击可致命,因此发射载人飞船进太空前要观测太阳的活动情况,尽量避免太阳风强劲时发射载人飞船。
科学家通过仿照地球内核、地幔液体及外壳进行145公里/秒高速反向运转,就形成了磁场,虽然强度比地球磁场低很多,但磁场产生的原理相同。
火星较地球体积略小,形成的机制也大体与地球相同,但地球不仅有大量的水、生物,而火星却是荒漠一片死寂的行星。为什么火星与地球同时期形成,后来分道扬镳,走的是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呢?答案就是火星磁场由活跃到消亡,彻底改变了火星的命运。
美国前几年向火星发射了两个探测器“勇气号”和“机遇号”,发回的照片表明,火星表面也曾有过河流冲积留下的印迹;也有稀薄的大气,相当于地球的1%;有火山、有水。总之,与地球初期时大体相同。
火星的现时景象,其根源是火星磁场由强转弱,直至消失。火星比地球体积小些,地表没有地球大量的水,比较干燥,火星的自转速度又比地球慢,距太阳较远,由于上述原因火星地幔中的液体由于温度降低,热量散失而逐渐凝固,直至整个地幔与火星球心都变成固态金属,火星磁场从而消失,这时强大的太阳风袭击火星,破坏了火星大气层,蒸发了火星本来有限的水,从而导致火星今后的地貌,变成荒漠——一片死寂的大地。
距恒星较远的外层空间气态行星命运不同,以太阳系行星为例,木星有60多个卫星,土星有巨大的环,这些环是由数不尽的岩石碎片和冰晶组成,宽度达8万公里,土星引力很强,旋转的形体较大的冰晶、碎石都被引力撕碎,特别是冰晶经常变化形态,出现新的断面,在太阳光反射下,土星环鲜艳清晰,非常新鲜,犹如刚刚形成那样。
木星、土星体积庞大,气体密度很高,有数万公里的大气,人们无法用仪器观测这两颗气态行星内部的庐山面目,美国发射的卡西尼卫星向木星大气施放过探测器,但探测器深入木星6.4万公里大气的浅层,只观测到云中有闪电雷鸣,压力比地球高23倍,风速高达260公里/小时,温度达到300 ℃,探测器下降到200公里就被压碎,木星的核心情况至今是个谜,连物理定律在这里也受到挑战。
木星、土星都有强大的磁场,太阳风也奈何不了这两颗行星,更奇怪的是木星、土星两极也有极光。
科学家为探索木星内核的秘密,用192束激光束射击氢原子目标,结果出乎人们意料,氢原子聚合变成液态氢,升高压力后,氢气由液态变成固态,成为金属氢,不仅导电,而且有其他金属的共性。正因为木星、土星内核有金属氢,加上外层液态氢,在旋转时产生了磁场,从而揭开了大体积行星有磁场的秘密。
太阳系行星从诞生那天起,从未停止过演变。地球上的水量占总质量0.06%,就是这些水造就了生命。地球上的水不是自产,而是来源于很久以前一颗带水的彗星撞击地球而形成的,多少有些幸运成分。如果地球的水不是恰到好处,也就没有地球如今的丰富多彩了!
宇宙中已发现的类地行星,没有一个发现有水。假以时日,我们终究会找到与地球一样条件的行星,有待于科学继续。
【点评】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何必哀羡?因为这是事实。 我们由偶然中诞生,漫长的探险与回溯中,我们仿佛看见了自己的未来。 仍是骄傲扬着头,只管往前走去。 有这么激昂人心的事业尚在,又何必汲汲营营于自己眼前那半方天空?(当然也不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理想固然激昂,但安身立命的本事才是活下来的根本。) 只是要将心打开。 你看得到什么?你想看到什么? “旅行者号”离开,在漫漫宇宙中漂流。她会活得比我们都要久。 我们已经预知自己的灭亡,这是不可避免的,却仍是勇敢。 所以,仰望星空,不只是牵强的文艺,她给了我们另一个视角看待自己:那样渺小,如蜉蝣,然尽力挣扎。 “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 一个有用的人,得到的快乐会比那些以平凡为借口的人得到的多得多。 认真地投入到一项事业。 星星啊,我看见你,却永远无法触摸你。
学习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无论《自然选择的证明》,还是《宇宙的边疆》,两篇文章的作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在高考中,经常有以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命题的题目。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就是对文中明确提出的观点进行分析、阐释或评价,并转换成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对作者在文中隐含的观点进行归纳、提炼、概括,使之明朗化、具体化、简约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文观止》是一个文章选本,“观止”本于《左传》记载季札在鲁国看乐舞时赞美的话:“观止矣!”这个选本是清朝吴楚材、吴调侯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选定的,它备受读者喜欢是有原因的。
第一,一般说来,它体现了比较进步的文学主张。古代的选本,梁朝萧统的《文选》也很著名。那时的文学主张,认为哲理散文和历史散文都不能入选。《文选》除诗歌外,选的主要是骈文,是一种讲究辞藻、对偶、声律的文章。唐朝韩愈起来提倡古代的散文,称为古文,用来反对骈文。这种主张是进步的。《古文观止》正是贯彻了韩愈以来的古文家的主张。
第二,一般说来,入选这个选本的文章丰富多彩,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比较高的。自从韩愈提倡古文以后,古文的选本在《古文观止》前早已有了,像宋朝真德秀的《文章正宗》选录《左传》《国语》到唐朝末年的作品,《古文观止》的选文从《左传》开始,就是本于《文章正宗》。不过真德秀是道学家,他用封建伦理的眼光来选文章,忽略了文章的艺术性,所以他的选本不受欢迎;《古文观止》所选,像先秦的历史散文《曹刿论战》《鲁仲连义不帝秦》,表现当时人的智慧和品德;两汉文《治安策》和《出师表》,反映出当时政治上的重大矛盾,表现出作家的远见和忠诚;唐文《捕蛇者说》,深刻暴露封建统治者“苛政猛于虎”的罪恶;宋文《岳阳楼记》,通过不同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这些名篇,都是古今传诵。
这个选本所选文章的丰富多彩,也表现在文章的体制上。选本也选了几篇韵文、骈文。严格讲起来,古文跟骈文是对立的。但就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讲,古文由散体趋向骈体,再由骈体回复到散体,完全不选骈体,就看不出这种变化来。
第三,这个选本的编选体例也有它的好处。萧统的《文选》分很多门类,烦琐不堪;真德秀的《文章正宗》古文部分分辞令、议论、叙事三类。《古文观止》不分类,按时代先后排列,从中可看出古代文章演变的迹象。这个选本得以广泛流传,跟它的篇幅也有关。康熙二十四年(1685),康熙命令编选《古文渊鉴》,称为御选,用皇帝的名义来刊行,却不能广为流布,这跟它用真德秀的体例有关,也跟篇幅有关,它有六十四卷,篇幅太多了自然不易推行。
以上三点,当是此书能广泛流布的原因。不过此书也有缺点,约略说来如下:①编者识力不高,像李陵《答苏武书》,历来都疑为后人伪托,此书也加选录。还有宋朝人论历史人物的文章,往往抓住一点发议论,并不能够真正考虑当时历史的全面情况。这类文章也选多了。②不免受到八股文的影响,选文所选《史记》,像《伯夷》《管晏》,这些传记议论多而不致力于刻画人物。编者选这些是看中它们的唱叹和转折,反而把最好的文章漏掉了。
(摘编自振甫《谈谈〈古文观止〉》)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文观止》借用季札“观止”的说法命名,显现了编选者的自信,以及对所选古文思想内涵与艺术境界的赞誉。
B.《古文观止》的编者对“古文”的理解基本贯彻了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以来古文家的主张,但也有一定的变通。
C.有人评价《古文观止》存在“论策为多,又取便于科举”的倾向,这种看法与文章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D.阅读《古文观止》,可以大致了解我国散文从先秦开始的历史轨迹,也可以了解古人选文体例、标准的变迁史。
D
【解题思路】 “可以了解古人选文体例、标准的变迁史”有误,原文只是说“就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讲,古文由散体趋向骈体,再由骈体回复到散体,完全不选骈体,就看不出这种变化来”,由“但”可知,读《古文观止》无法了解选文体例和标准的变化。
分析概括观点态度题解题“3环节”
环节一:分析各选项内容,标明易错点。
环节二:找到选项在文本中的对应点,吃透选项对应的文本观点。同时,注意分辨作者观点与他人观点。作者常常会列出若干人的观点加以辨析,或赞同,或否定。我们要注意分辨哪些观点是他人的,哪些是作者的。
环节三:将原文的观点与选项的观点进行比对,看选项的观点是否与原文的观点匹配。注意在本环节中,应综合分析,结合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做出准确判断。
【温馨提示】
并非所有选项都能在文本中找到与之完全对应的文字(有的只能找到个别相关词句),做题时需要根据选项中的关键词句,在文中找到大体的对应区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文物,承载着民族的历史,维系着文化的认同。因朝代更迭、兵燹战乱而流散的书画典籍、工艺精品不计其数。即便进入现代社会,文物也未能远离风险。日前,巴西国家博物馆突遇大火,拥有200年历史的博物馆连同2000万件馆藏文物被火海淹没。这是对人类文明的一次重创,也是对文化遗产保护的一记警钟:对于文物保护,不能等遗憾发生时才想起找原因。
如今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然而我国文化遗产能否得到科学合理的保障,依然要画个问号。在我国,就可移动文物来说,展览策划越来越丰富,但文物安全保护意识则有待提高。特别是在一些基层文保单位,由于资金、人员不足,管理意识不到位,藏品库房分类混乱,甚至连库房基本温湿条件都难以保证。而就不可移动文物而言,有些地区出现“破坏性修复”,存在文物保护完全让步于城市经济建设的现象。前有云接寺清代壁画被重绘成“现代动画”,后有辽宁绥中用少量水泥抹平“最美野长城”。督促落实“修旧如旧”“最小干预”“不改变文物原状”等修缮原则,推广预防性保护的理念,任重道远。
当然,最好的文化遗产保护,不仅要落实安全管理责任,更要从文化遗产的收藏、研究、展示、修复、保管等多方面蓄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故宫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摆脱了将文物修复工作视为土建工程的传统思维,在修缮文物古建的同时,开展33项研究课题,涵盖宫廷史、建筑史、工艺史等多方面内容,以期将保护转为记录,让研究成为常态。在国外,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已延向更广范围,不仅包括对文物古迹保护前、中、后期的调研、监测与评估工作,还包括对文物古迹周边自然、人文环境的整体性规划和保护。
更进一步说,保护文化遗产不应只局限于文物本体,还应致力于挖掘其文化价值,为社区营造、城市建设、文明养成提供营养。以日本古刹为例,其建筑虽为国家文物,受到保护,但仍可用作宗教活动场所,部分区域还可作为博物馆,以供游客参观,既实现了活态保护,发挥了一定的社会功能,也增强了城市文化底蕴。对文化遗产进行合理化利用是一种保护,对其进行恰当数字化处理研究是一种保护,将其全面开放呈现给公众也是一种保护。这最后一类的保护,则需要公众文明素质的水涨船高,对文化遗产常怀敬畏之心。
目前我国世界遗产已达53处,历史文物更是不计其数。如此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其背后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不可估量。我们每个人都应担起文脉传承者的重任,让文化遗产传承不绝,让中华记忆历久弥新。
(摘编自马苏薇《让文化遗产传承不绝》)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遗产保护要先从收藏、研究、展示、修复、保管等方面蓄力,再落实安全管理责任。
B.我国在文物保护实践方面虽然有一定成绩,但相比国外的某些国家,还是有所不足。
C.文化遗产保护虽然有多种形式,但是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让文物能够“活”起来。
D.文化遗产全面呈现给公众,可提升公众文明素质,从而使其对文化遗产有敬畏之心。
B
【解析】 A项,“文化遗产保护要先……再……”先后关系分析不当。“落实安全管理责任”与“从收藏、研究、展示、修复、保管等方面蓄力”并无先后关系。C项,“但是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让文物能够‘活’起来”分析有误,让文物“活”起来只是保护文物的一种方式,并不是根本目的。D项,“文化遗产全面呈现给公众,可提升公众文明素质”因果关系不当,原文是说“则需要公众文明素质的水涨船高”,而不是说可提升公众的文明素质。
知|识|讲|解
科普文是一种以科学知识为题材,用文艺性笔调写成的文章。科学性和文学性是科普文的两大特征。科学性指内容科学准确,行文清晰有序,用词准确严谨。文学性指借助文学表现手法来增强科普文的趣味性,或运用形象化的比喻使文章生动形象,或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使文章富有情趣,或编成有情节的小故事使文章引人入胜。一般来说,科普文的语言准确、通俗、简明、严谨、生动。
科普文的严谨、生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词语的运用
一般情况下,动词、形容词用得好,语言生动形象;副词用得好,语言准确严密。
2.句式的选择
长句表意严密,短句语言明快、简洁。整句句式整齐,富有气势;散句参差错落,富于变化。
3.修辞手法的运用
比喻、拟人、借代、排比、夸张等常见修辞手法的运用,会使语言生动形象,化深奥为浅显,通俗易懂。
4.说明方法的运用
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是科普文常用的说明方法,运用这些说明方法能体现科普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5.语言的整体风格
概括与具体,简洁与丰腴,精练与详尽,雅致与通俗。
技|法|点|拨
1.品析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从运用的修辞手法方面考虑,抓住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等进行品味分析;从语言的语体方面和句式方面考虑,如口语的活泼、短句的干净利索等。
2.赏析科普文语言的准确(严谨)性、简明性
从遣词造句力求精确、合乎语法习惯方面考虑,注意“如果”“假如”“可能”“将会”等假设、预测性词语,“基本”“根本”“重要”“十分”“非常”等表程度的词语;从所运用的专业术语、科学解释准确无误、毫无歧义方面考虑;从所引用的事实确凿、数字具体方面考虑。
典|例|剖|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种子萌芽从汲取水分开始,种子首先膨胀,胚部接着生长。①发芽就像分娩,一旦启动就是个不可逆的过程。因此发芽的时机攸关生死,种子早已演化出各式各样的手段找对时机。杨树和柳树的种子寿命极短,若没有在散播后几个小时内找到湿泥地,就会死亡。热带雨林中,许多树木结的大型种子如果没有在几周内发芽,就会腐败。对这些物种来说,要掌握正确的发芽时机,得先掌握正确的结子时机,因为种子一旦成熟,保存期限是很短的。
一年中,若季节气候对种子来说太干燥或太寒冷,不利于发芽,种子就进入休眠,等待不适宜的气候过去。如果将植物行为以精巧度衡量,扁蓄的发芽行为只有初级程度。扁蓄是长在耕地和花园中的杂草,种子先天为休眠型,未经冬天不会发芽。土壤中的种子在冬季感受到低温,打破休眠状态,预备好在春天来临、土壤回暖时发芽。没有在五月发芽的种子,又逐渐进入休眠状态,静待另一波寒意来临,准备好再次发芽。扁蓄的行为其实相当合理,称为初级程度好像不太公平,更何况相似的植物还不少,许多杂草也有依季节循环的休眠期和发芽期。
另一种相当常见的杂草则要比扁蓄技高一筹,那就是羊腿藜。羊腿藜在年初结不休眠的种子,产季时则结休眠的种子。有了年初生产的种子,这年的羊腿藜就有更多子代,后来所结的种子则安然保存至明春。
一年生植物的种子发芽机制就更精巧了,这些植物会打赌冬天冷不冷。许多冬季一年生植物,像雀麦草,都是在秋天发芽,这样做的风险是冬天的寒霜很可能冻死幼苗。但如果存活下来,就有了回报。因为比起其他春天才发芽的种子,这些幼苗抢先一步发育成长,能长得比较大,结的种子也多得多。冬季一年生植物也懂得分散风险,让部分种子在冬季休眠、春天发芽。比起熬过冬天的幼苗,这些春天发芽的种子长出的植株比较小、结的种子也比较少,但是存活的几率通常大一些。由于某几年的冬天比较冷,某几年比较不冷,所以有时不休眠种子长得好,有时休眠种子胜算大。
目前为止所谈的发芽行为,精巧程度都还不及格。种子还能从其他线索得到更精确的讯息,以决定什么时候发芽。许多像莴苣一类的种子,对光很敏感,在黑暗中不会发芽,即使温度和湿度都很恰当。这样的机制可以避免那些被埋得很深的、没有机会到达土壤表层的种子发芽。而只要一丝阳光,就能让种子自休眠中苏醒。替菜圃翻土会让阳光传递讯息给土壤中许多对光敏感的杂草种子,让它们知道接近土壤表层了。
很多种子的招数更了不起。植物可借由远古演化而来的光感受体(即光敏素分子)感知光线。光敏素分子有两种形式,可彼此转换。一种称为Pr,吸收红光后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称为Pfr。Pfr吸收远红光后再转回Pr型分子。Pr对Pfr的比率是由接收多少这两种不同波长的光而定。这种Pr对Pfr的比率提供了地方环境的讯息,对植物来说极为重要。②未被遮蔽的日光,红光/远红光的比率为1,然而,阳光穿过树叶后,大部分红光为树叶吸收,这时比率远小于1。植物透过Pr对Pfr比率能侦测到光的改变。由此,植物利用光敏素察觉邻近植物的位置,调整自己的生长以避开邻近植物。同样,种子如果暴露在透过叶子照射的阳光中,就不发芽。与其在其他植物的遮蔽下发芽、长出难以存活的幼苗,还不如维持休眠状态。
……
简要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色。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语言特色的能力。①先把种子的发芽比喻成分娩,说明发芽的不可逆转;然后写种子找对时机发芽。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通俗易懂。②使用专业术语和数据,语言准确。要结合对句子的理解具体作答。
【答案】 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种子能自主地寻找发芽的时机的特点表达得准确而又生动形象,体现了科普类文章的科学严谨而又通俗易懂的特点。②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通过红光/远红光比率的变化准确而具体地说明光的改变。
当|堂|巩|固
(2023·江西省赣州一中高一下学期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蟋蟀之话
夏丏尊
①鸣虫是秋季的报知者。
②蟋蟀的鸣声,本质上与鸟或蝉的鸣声大异其趣。鸟或蝉的鸣声是肉声,而蟋蟀的鸣声是器乐。鸟的鸣声是和人的叫唱一样,同是由声带发出的,其鸣声虽较人的声音有变化,但既同出于肉质的声带,与人声终究有共同之点。蝉虽是虫类,其鸣声由腹部之声带发出,也可以说是肉声。
③蟋蟀等秋虫,雄性的鸣声比之鸟或蝉的鸣声,是技巧的,而且是器械的。它们的鸣声由翅的鼓动发生。用显微镜检查时,可以看见翅的特别的发音装置,前翅的里面有着很粗糙的钅虑状部,另一前翅之端又具有名叫“硬质部”的部分,两者摩擦就发出声音。前翅间还有一处薄膜的部分,叫作“发音镜”,这是造成特殊的音色的机关。秋虫因了这些部分的本质和构造,与发音镜的形状,各奏出其独特的音乐。其音乐较诸鸟类与别的虫类,有着如许的本质的差异。
④螽斯①与蟋蟀的发音样式大同小异。螽斯左前翅在上,右前翅在下;蟋蟀反之。螽斯的钅虑状部在左翅,硬质部在右翅;而蟋蟀则两翅有着同样的构造。此外尚有不同的一点:螽斯之翅耸立作棱状,其发音装置的部分较狭;蟋蟀二翅平叠,因之其发音部分亦较为发达。在音色上,螽斯所发的音乐富于野趣,蟋蟀的音乐却是技巧的。
⑤无论鸟类、螽斯或蟋蟀,能鸣只有雄,雌是不能鸣的。这全是性的现象,雄以鸣音诱雌。它们的鸣,和南欧人在恋人窗外所奏的夜曲同是哀切的恋歌。蟋蟀是有耳朵的,说也奇怪,蟋蟀的耳朵不在头部,倒在脚上。它们共有三对脚,在最前面的脚的胫节部,有附着薄膜的细而长的小孔,这就是它们的耳朵。它们用了这“脚耳”来听对手的情话。石块或落叶丛中是它们的生活的舞台,它们在这里恋爱,产卵,以至于死。
⑥蟋蟀的恋爱生活和其他动物及人类原无大异,可是有一极有兴趣的现象:它们是极端的女尊男卑的。试把雌雄二蟋蟀放入小瓦器中,彼此先用了触角探知对方的存在以后,雄的即开始鸣叫。这时的鸣声与在田野时的放声高吟不同,是如泣如诉的低音,与其说是在伺候雌的意旨,不如说是一种哀恳的表示。雄的追逐雌的,把尾部向雌的接近,雌的犹淡然不顾。于是雄的又反复其哀诉,雌的如不称意,犹是淡然。雄的哀诉,直至雌的自愿接受为止。雄蟋蟀在交尾终了后,不久就要遇到悲哀的命运——所存在者只翅或脚的碎片而已。
⑦蟋蟀产卵,或在土中,或在树干与草叶上。雌蟋蟀在产卵时,先用产卵管在土中试插,及找到了适当的场所,就深深地插入,同时腹部大起振动。产卵管是由四片细长的薄片合成的,卵泻出极速,状如连珠,卵尽才把产卵管拔出。一个雌蟋蟀可产卵至三百以上。雌蟋蟀于产卵后亦即因饥寒而死灭,所留下的卵,至次年初夏孵化。
⑧蟋蟀在昆虫学上属于“不完全变态”的一类,由卵孵化出来的若虫②差不多和其父母同形,只不过翅与产卵管等附属物未完全而已。这情形和那蝶或蝇等须经过幼虫、蛆蛹、成虫的三度变态的完全两样。(像蝶或蝇等叫作“完全变态”的昆虫。)自若虫变为成虫,其间经过数次的脱皮,身体的各部逐渐完成。变为成虫以后,经过四五日即能鸣叫,其时期因温度地域种类个体而不同,大概在立秋前后。它们由此再像其先代的样子,歌唱,恋爱,产卵,度其一生。
(选自《名物采访》,有删改)
【注】 ①螽斯:昆虫,身体绿色或褐色,触角呈丝状。②若虫:不完全变态类(渐变态)昆虫的幼体。
请就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谈谈你的看法,并举例说明。
答:(1)本文语言平实,善于以科学而准确的语言说明蟋蟀的生命特征和生活习性。如,第③段“蟋蟀等秋虫,雄性的鸣声比之鸟或蝉的鸣声,是技巧的,而且是器械的”,平实地说明了蟋蟀的发音的原理和构造。再如,第⑥段“蟋蟀的恋爱生活和其他动物及人类原无大异”,平实地说明了蟋蟀的恋爱过程。
(2)同时,本文语言生动,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说明对象的特征。如,第⑤段“它们的鸣,和南欧人在恋人窗外所奏的夜曲同是哀切的恋歌”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说明了雄蟋蟀发音器官发
达、发音富有技巧、所发的声音对雌蟋蟀具有诱惑力。再如,第⑥段“这时的鸣声……直至雌的自愿接受为止”这几句,综合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说明了蟋蟀恋爱过程中“极端的雌尊雄卑”。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语言的鉴赏能力。这是一篇科普文章,解答此类试题时,要注意它的文体特征,把握其语言的特征:既有科普文章科学严谨的特点,又有实用类文本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