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素养检测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一个西方人开始阅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个印象也许是,作者的言论和著述往往十分简短,甚至互不连贯。打开《论语》,每一小段只包含几个字,各段之间往往也没有联系。打开《老子》,全书只有约五千字,但是老子的全部哲学都在其中了。习惯于用长篇大论进行理性论辩的学生,遇到这种情况,会感到摸不着头脑,不知这些中国哲学家在说什么,由此不免会认为,这是中国哲学家的思想不够连贯。假如果真是这样,中国哲学就不存在了。不相连贯的思想,怎能称得上是哲学呢?
中国哲学家的言论著述,表面看来似乎不相连贯,乃是由于它们本不是专门的哲学著作。按照中国传统,学习哲学不是一个专门的行业。人人都应当读经书,正如在西方传统看来,人人都应当去教堂。读哲学是为了使人得以成为人,而不是为了成为某种特殊的人。因此,中国没有专业的哲学家;非专业的哲学家不认为自己要写专门的哲学著作。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专门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专门著作的哲学家,为数多得多。要了解这些人的思想,就需要从他们对友人和学生的言论集和书信中去辑录。因此其中不免有不相连贯,甚至互相矛盾的地方,这是不足为怪的。
在有些哲学家如孟子、荀子的著作里,的确也有长篇大论的文章。但是和西方哲学家的著作相比,它们仍显得篇幅短小,未曾把道理讲透。这是因为中国哲学家惯于用格言、警句、比喻、事例等形式表述思想。格言总是简短的,而比喻和事例则总是自成段落,与前后文字不相衔接的。用格言、比喻和事例来说理,难免有不够透彻的地方,只能靠其中的暗示补足。明述和暗示正好相反,一句话越明晰,其中就越少暗示的成分;正如一种表达,越是采取散文的形式,就越不像是诗。中国哲学家的语言如此不明晰,而其中所含的暗示则几乎是无限的。富于暗示而不是一泻无余,这是中国诗歌、绘画等各种艺术所追求的目标,它也同样成为中国哲学家表述思想时的风格。
《论语》和《老子》中的简短词句是充满提示的箴言。正由于富于提示,才使它们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我们如果把《老子》书中提到的概念列举出来,重述一遍,可能用上五万字或五十万字,它可能帮读者了解《老子》一书的含义,但它本身将成为另一本书,而永不可能代替《老子》原著。郭象把《庄子》书中的诗句用散文予以重述,他的论述比《庄子》一书清晰得多。人们会问:两者之中,哪个更好呢?后来一位禅宗僧人曾说:“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
(节选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有删改)
材料二: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摘自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中国哲学著作往往因为简短或不连贯让习惯用长篇大论进行理性论辩的西方学生困惑。
B.与西方哲学家的著作相比,孟子、荀子的那些长篇大论的文章也仍未能把道理讲透。
C.思想是客观外界现象反映到人头脑中的感性认识产生一个飞跃后形成的理性认识。
D.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认识。
【解析】 “才能形成认识”错误,依据原文“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可知应当是“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中国哲学家的语言不够明晰、富于暗示,这与他们表达思想的习惯和方法有密切关系。
B.由冯友兰所引用的禅宗僧人的话可推知,他认为《庄子》原书比郭象之注更耐人寻味。
C.检验思想是否正确必须将其运用于社会实践之中,如果取得成功即为正确,反之则否。
D.共产主义运动虽遭遇过挫折但只是暂时的,因为共产主义思想代表的是先进阶级的势力。
【解析】 “如果取得成功即为正确”表述绝对,依据原文“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注意限制语“一般的说来”。
3.下列语句,不能体现选文中冯友兰所说的中国哲学著作表述风格的一项是(3分)( D )
A.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庄子》
B.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C.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解析】 A项,“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意思是:早晨出生的菌类不到黑夜就死去,因而不知黑夜与黎明;寒蝉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因而不知春天与秋天。暗示见识短浅;B项,“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意思是:到了每年天气最冷的时候,其他植物多都凋零,只有松柏挺拔、不落。暗示君子有坚韧的力量,耐得住困苦,受得了折磨,不至于改变初心;C项,“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意思是:常流的水不发臭,常转的门轴不遭虫蛀。暗示了经常运动,生命力才能持久,才有旺盛的活力;D项,明确说出君子应当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此项没有暗示性。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4分)
【答案】 _①论证思路清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由浅入深。②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引证、对比论证、因果论证等。③从西方人阅读中国哲学论著的印象谈起,引出论题,引人深思。④语言表达准确严谨,逻辑严密。(答两点即可,每点2分)__
5.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论语》与材料二论述风格的不同之处。(4分)
【答案】 _①《论语》就某一论题论述篇幅短小,语句简短;材料二则就论题展开论述,篇幅较长且多用长句。②《论语》是语录体,论述不连贯;材料二则论述语句连贯,思维缜密。③《论语》多为格言、警句,又有比喻、事例等,富于暗示;材料二则运用明确的概念,严谨的逻辑,理性论辩的方式,表意清晰。(答两点即可,每点2分)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2023·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社戏(节选)
沈从文
萝卜溪邀约的浦市戏班子,赶到了吕家坪,是九月二十二。一行十四个人,八个笨大衣箱,坐了只辰溪县装石灰的空船,到地时,便把船靠泊在码头边。掌班依照老规矩,带了个八寸大的朱红拜帖,来拜会本村首事滕长顺,商量看是在什么地方搭台,哪一天起始开锣。
半月来省里向上调兵开拔的事,已传遍了吕家坪。不过商会会长却拿定了主意:照原来计划装了五船货物向下游放去。长顺因为儿子三黑子的船已到地卸货,听会长亲家出主意,也预备装一船橘子下常德府。空船停泊在河边,随时有人把黄澄澄的橘子挑上船,倒进舱里去。戏班子乘坐那只大空船,就停靠在橘子园边不多远。
两个做丑角的浦市人,扳着船篷和三黑子说笑话,以为古来仙人坐在斗大橘子中下棋,如今仙人坐在碗口大橘子堆上吸烟,世界既变了,什么都得变。可是三黑子却想起保安队队长向家中讹诈事情,因此只向那个做丑角的戏子苦笑。
长顺约集本村人在伏波宫开会,商量看这戏演不演出。时局既不大好,集众唱戏是不是影响治安?末了依照多数主张,班子既然接来了,酬神戏还是在伏波宫前空坪中举行。凡事依照往年成例,出公份子演戏六天,定二十五开锣。并由本村出名,具全红帖子请了吕家坪的商会会长,和其他庄口上的有名人物,并保安队队长、排长、师爷、税局主任、督察等,到时前来看戏。还每天特别备办两桌四盘四碗酒席,款待这些人物。
到开锣那天,本村和附近村子里的人,都换了浆洗过的新衣服,荷包中装满零用钱,赶到萝卜溪伏波宫看大戏。因为一有戏,照习惯吕家坪镇上卖大面的、卖豆糕米粉的、油炸饼和其他干湿甜酸熟食冷食的,无不挑了锅罐来搭棚子,竞争招揽买卖。妇女们且多戴上满头新洗过的首饰,或镀金首饰,发蓝点翠首饰,扛一条高脚长板凳,成群结伴跑来看戏,必到把入晚最后一幕杂戏看完,把荷包中零用钱花完,方又扛起那条凳子回家。有的来时还带了饭箩和针线,有的又带了香烛纸张顺便敬神还愿。平时单纯沉静的萝卜溪,于是忽然显得空前活泼热闹起来。
长顺一家正忙着把橘子下树上船,还要为款待远来看戏亲友,准备茶饭,因此更见得热闹而忙乱。家中每天必为镇上和其他村子里来的客人,办一顿过午面饭。又另外烧了几缸热茶,供给普通乡下人。长顺自己且换了件大船主穿的大袖短摆蓝宁绸长衫,罩一件玄青羽绫马褂,舞着那个挂有镶银老虎爪的紫竹马鞭长烟杆,到处走动拜客。
第一天开锣时,由长顺和其他三个上年纪的首事人,在伏波爷爷神像前磕头焚香,杀了一只白羊,一只雄鸡,烧了个申神黄表。戏还未开场,空坪中即已填满了观众,吕家坪的官商要人,都已就座。开锣后即照例“打加官”,由一个套白面具的判官,舞着个肮脏的红缎巾幅,台上打小锣的检场人叫一声:“某大老爷禄位高升!”那判官即将巾幅展开,露出字面。被尊敬颂祝的,即照例赏个红包封。有的把包封派人送去,有的表示豪爽,便把那个赏金用力直向台上惯去,惹得一片喝彩。当天第一个叫保安队队长。第一出戏象征吉祥性质,对神示敬,对人颂祷。第二出戏与劝忠教孝有关。到中午休息,匀出时间大吃大喝。休息时间,一些戏子头上都罩着发网子,脸上颜料油腻也未去净,争到台边熟食棚子去喝酒,引得观众包围了棚子看热闹。妇女们把扣双凤桃梅大花鞋的两脚,搁在高台子踏板上,口中嘘嘘的吃辣子羊肉面,或一面剥葵花子,一面并谈论做梦绩麻琐碎事情。下午开锣重唱,戏文转趋热闹活泼。
掌班走到几位要人身边来请求赏脸,在排定戏目外额外点戏。
大家都客气谦让,不肯开口。经过一阵撑掇,队长和税局主任是远客,少不了各点一出,会长也被迫点一出。队长点“武松打虎”,因为武人点英雄,短而热闹,且合身份;会长却点“王大娘补缸”,戏是趣剧,用意在于与民同乐。戏文经点定后,照例也在台柱边水牌上写明白,给看戏人知道。开锣后正角上场,又是包封赏号,这个包封却照例早由萝卜溪办会的预备好,不用贵客另外破钞。
最末一出杂戏多是短打,三个穿红裤子的小花脸,在台上不住翻跟斗,说浑话。
收锣时已天近黄昏,天上一片霞,照得人特别好看。一切人影子都被斜阳拉得长长的,脸庞被夕阳照炙得红红的。到处是笑语嘈杂,过吕家坪去的渡头,尤其热闹。方头平底大渡船,装满了从戏场回家的人,慢慢在平静河水中移动,两岸小山都成一片紫色,天上云影也逐渐在由黄而变红,由红而变紫。太空无云处但见一片深青,秋天来特有的澄清。在淡青色天末,一颗长庚星白金似的放着煜煜光亮,慢慢地向上升起。远山野烧,因逼近薄暮,背景既转成深蓝色,已由一片白烟变成点点红火。……一切光景无不神奇而动人。可是人人都融和在这种光景中,带点快乐和疲倦的心情,等待还家。无一个人能远离这个社会的快乐和疲倦,声音与颜色,来领会赞赏这耳目官觉所感受的新奇。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萝卜溪的酬神社戏,适逢秋天橘子收获时节,按惯例在伏波宫前空坪中连演六天。
B.女人们成群结伴来看戏,有的还会带上饭箩针线或香烛纸张,富有乡土生活气息。
C.“打加官”第一个就叫保安队队长,可以见出萝卜溪办会者对他有所忌惮和逢迎。
D.排定戏目外额外点戏需封赏,会长“也被迫点一出”,此细节暗示了会长的吝啬。
【解析】 “暗示了会长的吝啬”不正确,从原文看“这个包封却照例早由萝卜溪办会的预备好,不用贵客另外破钞。”可见并非吝啬。而且根据原文“掌班走到几位要人身边来请求赏脸,在排定戏目外额外点戏。大家都客气谦让,不肯开口。经过一阵撑掇,队长和税局主任是远客,少不了各点一出,会长也被迫点一出。”可知会长“被迫点一出”体现出大家的客气谦让。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本文开头写戏班子如约而至,接下来又写到“省里向上调兵开拔的事”,令人感觉到一种寻常岁月隐约生变的气氛。
B.传统白话小说常以描摹衣饰来刻画人物,本文写社戏之日长顺走动拜客,就使用了这种笔法来表现长顺的郑重守礼。
C.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同鲁迅《社戏》对归家途中的景物描写一样,都以自然之美衬托了散戏后人们的失落与惆怅。
D.沈从文这里写社戏,同他在《边城》中写端午节一样,都是通过对民俗的铺写描绘了存有世外桃源意味的乡土社会。
【解析】 “都以自然之美衬托了散戏后人们的失落与惆怅”不正确,由文本最后一段“人人都融和在这种光景中,带点快乐和疲倦的心情,等待还家。无一个人能远离这个社会的快乐和疲倦,声音与颜色,来领会赞赏这耳目官觉所感受的新奇。”可知散戏后人们是快乐和疲倦的,并且最后一句话也揭示出人们看完社戏后对社戏的赞赏和新奇的感受,不能体现出失落与惆怅。
8.本文是如何描写社戏的仪式感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4分)
【答案】 _①正面描写:依次写了社戏过程中的各种仪式,如选址择日、具帖;开锣祭拜,打加官、额外点戏等。②侧面描写:通过描写各色人物举止,伏波宫前观看社戏等场面,来衬托社戏的仪式感。__
9.文中记述社戏的筹备及演出过程,多处使用“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等,含有哪些意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 _①社戏作为当地民俗活动,民间仪式,传承久远,各个步骤都有例可循。②社戏各步骤循例展开,代表着一种秩序井然,安稳平和的生活常态。③多次强调“照例”,也暗示“例外”或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出现。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2023·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襄子①围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材料二:
陈人有武臣,谓子鲋②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子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注】 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②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韩非子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张本E然F后难之G岂有H不似哉?
【答案】 _CEG__
【解析】 “韩非书云”的意思是“韩非在他的书中说”,其后应跟“说”的具体内容;结合材料一《韩非子·难一》中的“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可知,“夫子善之”是韩非书里记载的内容,应作“云”的宾语,“韩非书云夫子善之”语意完整,其后应断开。材料一中韩非先引用孔子的观点来说明“礼”的重要,这就是“引以张本”;然后对孔子的话加以批驳,这就是“然后难之”,故“引以张本”后、“然后难之”后都应断开。同时,从固定结构上看,“岂……哉”为反问句式,其前应断开。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
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
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
D.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
【解析】 “不可以不劝爱人”句意:不能不鼓励关爱他人。此处的“劝”也是鼓励的意思,二者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主上设置有关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职侵权,也没有了奸诈之心,他们履职行事,有了功劳就能得到赏赐,韩非认为这样才叫“善赏罚”。
B.在武臣看来,韩非与孔子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劝善等方面,韩非不一定就不对,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韩非也可以称得上是当世圣人。
C.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
D.子鲋对韩非之类的诸子学说闭口不言,充耳不闻,而武臣却深信不疑,进而怀疑圣人,子鲋对此深感失望,认为武臣是见识短浅,不明大道。
【解析】 “世人”“常通过引经据典……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中的“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可知,在言谈中一定引经据典来自我修饰,援引圣贤的事例来标榜自我贤能,想要获得民众的信任从而传播他的说辞的人是“好事而穿凿者”而非“世人”,选项的说法扩大范围。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译文: _我的大臣们都对我有高傲轻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所以先奖赏他。__
(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译文: _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__
14.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3分)
【答案】 _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许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__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赵襄子被围在晋阳城中,晋阳解围后,他奖赏有功的五个人,高赫是受赏的首位。张孟谈说:“晋阳的战事,高赫并没有大功,现在成了第一个受赏的,这是为什么?”赵襄子说:“晋阳的战事,让我的国家宗庙都陷入了危机。我的大臣们都对我有高傲轻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所以先奖赏他。”孔子听到后说:“这是懂得正确行赏啊,襄子!奖赏一个人而能使天下做臣子的没有敢失礼的了。”有人说:孔子不懂得正确行赏的道理。善于赏罚的人,能使百官不敢越权,群臣不敢失礼。君主设立法令,而臣下没有奸诈之心。这样的话,就可以算是善于赏罚了。襄子有君臣关系密切的恩泽,掌握着令行禁止的法令,这样尚且还有骄傲轻慢的臣子,这是襄子不善于惩罚的原因。做臣子的人,谋事有功才应该奖赏。现在高赫仅仅是不骄傲轻慢,而襄子却奖赏他,这是不善于奖赏。所以说,孔子不懂得正确行赏。
材料二:
陈国有个武将,对子鲋说:“韩非子制定的法律,有太多和夫子的理论截然不同之处。我经常探索他们的意图并比对他们的行为,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他们在止恶劝善这方面,韩氏未必是错的,孔氏也未必完全正确。像韩非这样的人,也是当世的圣人。”子鲋回答说:“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好事而喜欢穿凿附会的人,在言谈中一定引经据典来自我修饰,援引圣贤的事例来标榜自我贤能,想要获得民众的信任从而传播他的说辞。像诸子的著作,其中的义理都是这样。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武将答应了。子鲋说:“最近赵国和韩国一起攻打知氏,赵襄子先奖赏臣子然后才有战果。韩非子在他的书中说,孔子赞赏赵襄子的做法,以此来强调“礼”的根本,然后在书中批驳孔子的看法,难道不像是真的吗?然而这其实是欺骗。如何能够证明这一点呢?早年我国先君在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去世,直到哀公二十七年时荀瑶与韩国、赵国、魏国攻打郑国,遇到了陈恒而返回,而这时夫子已经去世了十一年,而晋四卿都还活着。后来在悼公十四年,知氏才灭亡。这两个事件之间相隔很久,韩非子竟然提到了它们,没有一点惭愧之意。所以世上有很多无事生非的人,这都是韩非的罪过。因此我对这些旁门左道的道理保持沉默、不去听取诸子的言说已经很久了。而你却使用以测日影的仪器来测量天空,用手指来测量深渊,失明于大道而不觉悟,相信谎言而怀疑圣人,恐怕不是我所期望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西亭送蒋侍御还京
岑 参
忽闻骢①马至,喜见故人来。
欲语多时别,先愁计日回。
山河宜晚眺,云雾待君开。
为报乌台②客,须怜白发催。
【注】 ①东汉时桓典任侍御史,执政无所回避,常乘骢马,京师畏惮,为之语曰:“行行且止,避骢马御史。”②西汉时御史府中列柏树,常有野乌数千栖宿其上,后因称御史台为乌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首联紧扣蒋侍御的身份,用平实的语言抒发了诗人与老朋友忽然相逢的惊喜之情。
B.作者与友人久别重逢,乍逢又别,相聚苦短,欲语先愁,颔联中的矛盾心情真切感人。
C.颈联即景抒情,既照应了诗题西亭送别,又以阔大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祝福与期盼。
D.诗歌脉络清晰,从见面到送别,从朋友到君王,从个人悲喜到国家兴亡,愈转愈深。
【解析】 “从朋友到君王”错误。诗歌中“云雾待君开”中的“君”是指友人“蒋侍御史”,而非“君王”。
16.本诗首尾两联都运用典故,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不同?(6分)
【答案】 _首联反用骢马御史的典故,不避反喜,暗含对故人为官刚直的敬重;(3分)尾联运用乌台的典故,寄托对友人既在其位及时有为的劝勉。(3分)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在《离骚》中以饱蘸激情的笔墨,发出长声叹息,哀伤人民生活多灾多难的两句诗是“ _长太息以掩涕兮__,__哀民生之多艰__。”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一神话的句子是“ _地崩山摧壮士死__,__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__”。
(3)柳永《望海潮》中“ _异日图将好景__,__归去凤池夸__”两句,写达官贵人不思离去,还要将好景画成图本,献与朝廷,夸示于同僚,谓世间真存如此仙境。这也从侧面烘托出杭州之美。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节点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奋进的力量。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之际,《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发表,展现了新时代青年人的整体风貌,明确了新时代青年人的历史责任。
忆往昔,在__①__的岁月,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青年学子举竿为戟,为民族大义奔走呼告:平均年龄仅28岁的共产党人,冒着枪林弹雨,齐聚南湖扁舟,共商救国救民良方;年轻的革命家,翻山渡水,南征北战,开辟民族解放新纪元……他们冲锋在前、担当有为的事迹__②__,奏响一曲曲悲壮奋进的青春之歌。
看今朝,青年人生逢盛世,却拒绝“躺平”:扶贫攻坚战,有“只有前进,没有后退”的初心担当;航天控制室,有“北京明白”的铿锵自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抗疫战斗,有“我是党员我先上”的__③__……新时代的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书写一卷卷光辉壮丽的史诗。
时代磨就青年,青年支撑盛世。莘莘学子既要继承发扬先辈们的崇高遗志,更要焚膏继晷,奋发图强,担负起国家发展进步的历史责任。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案】 _①风雨如晦(1分)__②不胜枚举(1分)__③义不容辞(1分)__
19.仿照文中画线的句子,续写两个句子,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4分)
【答案】 _皑皑边疆,有“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热血奋勇;(2分)天安门广场,有“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2分)__
20.为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建团100周年,复兴中学将举行大型纪念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内容和下面的纪念图标,写一则活动宣传标语。要求: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能抄袭图中文字,字数不超过40字。(4分)
【答案】 _建团百年绽芳华,赓续百年青春志。(对偶)
传承历史使命,勇挑时代重担,绽放青春光彩。(排比)
用青春和热血书写彪炳史册的百年篇章。(比喻)
百年芬芳谁续写?看我今朝追梦人。(设问)
喜迎团建百年,展现时代芳华。(对偶)
历史长河奔流不息,青春乐章激荡人心。(对偶)
奏响时代强音,谱写青春华章。(对偶)
奋斗的火炬,唤起民族的觉醒;壮丽的事业,激励我们继往开来。(对偶)(内容2分,修辞2分)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在高考考场上紧张,或许在所难免,__①__。在心理学中,压力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倒U型曲线来解释。如果以完全放松的状态作为零点,那么随着压力的逐步提升,紧张感来袭,人体反而能够逐渐激发出潜在能力,思考和行动的效率也会随之提升。所以适度的紧张对考生来说是好事。
面对压力,紧张是正常现象,刻意追求过于放松的心态反而违背常理,会适得其反,进一步加剧紧张焦虑的心态。__②__,都要允许一定程度的紧张存在,不要对放松心态过于执着。尤其是对家长来说,切忌一味地反复劝诫考生不要紧张。
高考从来都不只是考学生,__③__。专家认为,高考期间,家长要负责好“后勤保障”工作,给予考生一个独立、安静、不被打扰的备考空间就是对其最大的帮助。不要总是围着孩子问“你考得怎么样?感觉如何?”给予考生过多的额外关注,会给考生带来额外的心理压力。高考期间家长更应该像往常一样,保持正常的生活节奏和规律。只有父母的状态正常,考生才能用正确的心态去应对考试。
2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B )
A.离职领导没有挽留,是你对他不是无可替代。
B.他诚心诚意地邀请你,你就不要推辞了。
C.当你志在天下时,小恩小怨,你怎么会挂在心头呢?
D.人生无非就是你笑笑我,我笑笑你,何必太较真?
【解析】 你,有以下用法:①第二人称。称呼,一般是称呼说话的对方。②不明确指明的集团中的某一个体;任何一个;一般的一个。③泛指任何一个人;无论什么人;无论哪一个人。④每人;人人。A和C项,泛指任何一个人;无论什么人;无论哪一个人。D项,是指团体中的某一个个体。B项和文本中的“你”是第二人称。称呼,一般是称呼说话的对方。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答案】 _①但紧张不一定是坏事(2分)__②不管是考生还是家长(2分)__③更是考验家长(2分)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整体思维。如中国的文艺创作、鉴赏注重整体把握,所谓“气象”“神韵”“格调”等,都是文艺作品给予欣赏者的总体感受。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分析的方法在西方发展起来,要求把事物分割成尽可能小的部分,分别加以考察。分析方法的发展以及学科分工的细密,曾促使科学长足发展,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进步。但分工过细,也可能互相割裂,未必能发现事物的普遍规律。
在现代化进程的今天,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写作指导】
材料分为两部分,分别为整体思维和分析方法各自的特质和作用,材料内容虽为文艺鉴赏立论,看似深奥,但围绕整体思维和分析方法,解说通俗易懂。考生首先明确材料中的两个关键词——“整体思维”和“分析方法”,然后深入理解整体思维和分析方法的内涵和作用。整体思维,有助于宏观把握,总揽全局,高屋建瓴;而分析方法,有助于穷原竟理,沉潜深入。两者互有优劣。
就材料涉及的话题、要素来看,本题很显然是典型的二元思辨话题。写作时,可先深入阐述两种思维方法或认识论各自的特点、作用,在此基础上合论,即辩证统一分析,两种思维方法并非此消彼长、冰火不容,而是并行不悖、相互促进的。如果执其一端,当成一元话题作文,大谈特谈整体思维或细节、分工、分析等,无疑是偏离题意的。
【学生范文】
致广大,尽精微
中华文化注重整体思维,注重对事物的整体把握。而近代西方分析方法兴起,曾在近代科学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事实上,睿智的古人早已阐明了二者的辩证关系。《中庸》言:“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分工细密以格物致知,探求普遍、整体规律;而整体思维以高屋建瓴,也促进了对细密局部的研究。二者并行不悖,相辅相成。
整体思维是策略,是目光前瞻与全局把握。
“盛唐气象”,是诗家运用整体思维,对盛唐诗歌凝练精当的概括。尽管盛唐诗人俊采星驰,诗歌蔚为大观,创作迥异,但高明的诗家善于居高临远,从浩如烟海的诗作中,淬炼出盛唐诗歌中那种踔厉奋发的时代精神。不仅仅是文学作品,在处于现代化进程的当下,整体思维也不可或缺。“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吾辈作为当代新青年,更要胸怀“国之大者”,于变局中开新局,于危机中谋先机,时刻怀有整体思维,让我们在未来的征途中行稳致远。
分工细致是方法,是务实求真与局部雕琢。
庄子笔下的庖丁解牛,其目无全牛的精湛技艺,源于无数次精益求精的细节雕琢,“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对牛体肌理了如指掌的同时,聚焦于技经肯綮处;司马迁著述煌煌巨著《史记》,固然源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这样一种“致广大”的宏阔视野和卓然见识,但更离不开字斟句酌。当下,中国航天人,从设计到装配,到发射,分工严密,通力协作,充分运用分析方法,从对一个小数点的反复验算,到对每一个零部件的检查,航天人精益求精,才有了大国重器追星逐月,遨游苍穹。可见,运用分析方法,分工细密,雕琢细节,同样是事业成功的不二法门。
纵观人类文明史,无不是整体思维与分析方法联袂同行的历程。
文明草创时期,人们往往注重整体思维,从宏观上认知世界。随着认知水平的提升,人们开始意识到分析方法的重要性,开始学科分类,分工日益细密,各领域的研究也愈发专业、深入、细致,“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于是术有专攻。而与此同时,人们又意识到,应适时进行学科融合、领域共融,以消除壁垒,才不至于一叶障目。因此,学会分析方法,分工分割,才能入乎其内,深入堂奥;而运用整体思维,才能出乎其外,统揽全局,锚定正确方向。
落霞与孤鹜齐飞,少年与华夏共辉。“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吾辈青年既要能登高望远,有整体思维,着眼于广大之处;又要落实落细,有切割问题的能力,着手于细微之处,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助力!
【点评】 文章首先“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分别论述整体思维、分析方法两者各自的内涵及重要作用,以高度凝练简洁的观点句,统摄两个方面,从文艺理论到科学研究,从日常生活到社会发展,运用大量典型例证,展开充分,扣合紧密。在此基础上,合论两者之间互相促进的关系。这样先分后总,使每一部分论述透彻,而且不蔓不枝,思维清晰缜密,章法严谨。第二单元素养检测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一个西方人开始阅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个印象也许是,作者的言论和著述往往十分简短,甚至互不连贯。打开《论语》,每一小段只包含几个字,各段之间往往也没有联系。打开《老子》,全书只有约五千字,但是老子的全部哲学都在其中了。习惯于用长篇大论进行理性论辩的学生,遇到这种情况,会感到摸不着头脑,不知这些中国哲学家在说什么,由此不免会认为,这是中国哲学家的思想不够连贯。假如果真是这样,中国哲学就不存在了。不相连贯的思想,怎能称得上是哲学呢?
中国哲学家的言论著述,表面看来似乎不相连贯,乃是由于它们本不是专门的哲学著作。按照中国传统,学习哲学不是一个专门的行业。人人都应当读经书,正如在西方传统看来,人人都应当去教堂。读哲学是为了使人得以成为人,而不是为了成为某种特殊的人。因此,中国没有专业的哲学家;非专业的哲学家不认为自己要写专门的哲学著作。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专门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专门著作的哲学家,为数多得多。要了解这些人的思想,就需要从他们对友人和学生的言论集和书信中去辑录。因此其中不免有不相连贯,甚至互相矛盾的地方,这是不足为怪的。
在有些哲学家如孟子、荀子的著作里,的确也有长篇大论的文章。但是和西方哲学家的著作相比,它们仍显得篇幅短小,未曾把道理讲透。这是因为中国哲学家惯于用格言、警句、比喻、事例等形式表述思想。格言总是简短的,而比喻和事例则总是自成段落,与前后文字不相衔接的。用格言、比喻和事例来说理,难免有不够透彻的地方,只能靠其中的暗示补足。明述和暗示正好相反,一句话越明晰,其中就越少暗示的成分;正如一种表达,越是采取散文的形式,就越不像是诗。中国哲学家的语言如此不明晰,而其中所含的暗示则几乎是无限的。富于暗示而不是一泻无余,这是中国诗歌、绘画等各种艺术所追求的目标,它也同样成为中国哲学家表述思想时的风格。
《论语》和《老子》中的简短词句是充满提示的箴言。正由于富于提示,才使它们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我们如果把《老子》书中提到的概念列举出来,重述一遍,可能用上五万字或五十万字,它可能帮读者了解《老子》一书的含义,但它本身将成为另一本书,而永不可能代替《老子》原著。郭象把《庄子》书中的诗句用散文予以重述,他的论述比《庄子》一书清晰得多。人们会问:两者之中,哪个更好呢?后来一位禅宗僧人曾说:“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
(节选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有删改)
材料二: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摘自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哲学著作往往因为简短或不连贯让习惯用长篇大论进行理性论辩的西方学生困惑。
B.与西方哲学家的著作相比,孟子、荀子的那些长篇大论的文章也仍未能把道理讲透。
C.思想是客观外界现象反映到人头脑中的感性认识产生一个飞跃后形成的理性认识。
D.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认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哲学家的语言不够明晰、富于暗示,这与他们表达思想的习惯和方法有密切关系。
B.由冯友兰所引用的禅宗僧人的话可推知,他认为《庄子》原书比郭象之注更耐人寻味。
C.检验思想是否正确必须将其运用于社会实践之中,如果取得成功即为正确,反之则否。
D.共产主义运动虽遭遇过挫折但只是暂时的,因为共产主义思想代表的是先进阶级的势力。
3.下列语句,不能体现选文中冯友兰所说的中国哲学著作表述风格的一项是(3分)( )
A.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庄子》
B.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C.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4分)
5.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论语》与材料二论述风格的不同之处。(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2023·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社戏(节选)
沈从文
萝卜溪邀约的浦市戏班子,赶到了吕家坪,是九月二十二。一行十四个人,八个笨大衣箱,坐了只辰溪县装石灰的空船,到地时,便把船靠泊在码头边。掌班依照老规矩,带了个八寸大的朱红拜帖,来拜会本村首事滕长顺,商量看是在什么地方搭台,哪一天起始开锣。
半月来省里向上调兵开拔的事,已传遍了吕家坪。不过商会会长却拿定了主意:照原来计划装了五船货物向下游放去。长顺因为儿子三黑子的船已到地卸货,听会长亲家出主意,也预备装一船橘子下常德府。空船停泊在河边,随时有人把黄澄澄的橘子挑上船,倒进舱里去。戏班子乘坐那只大空船,就停靠在橘子园边不多远。
两个做丑角的浦市人,扳着船篷和三黑子说笑话,以为古来仙人坐在斗大橘子中下棋,如今仙人坐在碗口大橘子堆上吸烟,世界既变了,什么都得变。可是三黑子却想起保安队队长向家中讹诈事情,因此只向那个做丑角的戏子苦笑。
长顺约集本村人在伏波宫开会,商量看这戏演不演出。时局既不大好,集众唱戏是不是影响治安?末了依照多数主张,班子既然接来了,酬神戏还是在伏波宫前空坪中举行。凡事依照往年成例,出公份子演戏六天,定二十五开锣。并由本村出名,具全红帖子请了吕家坪的商会会长,和其他庄口上的有名人物,并保安队队长、排长、师爷、税局主任、督察等,到时前来看戏。还每天特别备办两桌四盘四碗酒席,款待这些人物。
到开锣那天,本村和附近村子里的人,都换了浆洗过的新衣服,荷包中装满零用钱,赶到萝卜溪伏波宫看大戏。因为一有戏,照习惯吕家坪镇上卖大面的、卖豆糕米粉的、油炸饼和其他干湿甜酸熟食冷食的,无不挑了锅罐来搭棚子,竞争招揽买卖。妇女们且多戴上满头新洗过的首饰,或镀金首饰,发蓝点翠首饰,扛一条高脚长板凳,成群结伴跑来看戏,必到把入晚最后一幕杂戏看完,把荷包中零用钱花完,方又扛起那条凳子回家。有的来时还带了饭箩和针线,有的又带了香烛纸张顺便敬神还愿。平时单纯沉静的萝卜溪,于是忽然显得空前活泼热闹起来。
长顺一家正忙着把橘子下树上船,还要为款待远来看戏亲友,准备茶饭,因此更见得热闹而忙乱。家中每天必为镇上和其他村子里来的客人,办一顿过午面饭。又另外烧了几缸热茶,供给普通乡下人。长顺自己且换了件大船主穿的大袖短摆蓝宁绸长衫,罩一件玄青羽绫马褂,舞着那个挂有镶银老虎爪的紫竹马鞭长烟杆,到处走动拜客。
第一天开锣时,由长顺和其他三个上年纪的首事人,在伏波爷爷神像前磕头焚香,杀了一只白羊,一只雄鸡,烧了个申神黄表。戏还未开场,空坪中即已填满了观众,吕家坪的官商要人,都已就座。开锣后即照例“打加官”,由一个套白面具的判官,舞着个肮脏的红缎巾幅,台上打小锣的检场人叫一声:“某大老爷禄位高升!”那判官即将巾幅展开,露出字面。被尊敬颂祝的,即照例赏个红包封。有的把包封派人送去,有的表示豪爽,便把那个赏金用力直向台上惯去,惹得一片喝彩。当天第一个叫保安队队长。第一出戏象征吉祥性质,对神示敬,对人颂祷。第二出戏与劝忠教孝有关。到中午休息,匀出时间大吃大喝。休息时间,一些戏子头上都罩着发网子,脸上颜料油腻也未去净,争到台边熟食棚子去喝酒,引得观众包围了棚子看热闹。妇女们把扣双凤桃梅大花鞋的两脚,搁在高台子踏板上,口中嘘嘘的吃辣子羊肉面,或一面剥葵花子,一面并谈论做梦绩麻琐碎事情。下午开锣重唱,戏文转趋热闹活泼。
掌班走到几位要人身边来请求赏脸,在排定戏目外额外点戏。
大家都客气谦让,不肯开口。经过一阵撑掇,队长和税局主任是远客,少不了各点一出,会长也被迫点一出。队长点“武松打虎”,因为武人点英雄,短而热闹,且合身份;会长却点“王大娘补缸”,戏是趣剧,用意在于与民同乐。戏文经点定后,照例也在台柱边水牌上写明白,给看戏人知道。开锣后正角上场,又是包封赏号,这个包封却照例早由萝卜溪办会的预备好,不用贵客另外破钞。
最末一出杂戏多是短打,三个穿红裤子的小花脸,在台上不住翻跟斗,说浑话。
收锣时已天近黄昏,天上一片霞,照得人特别好看。一切人影子都被斜阳拉得长长的,脸庞被夕阳照炙得红红的。到处是笑语嘈杂,过吕家坪去的渡头,尤其热闹。方头平底大渡船,装满了从戏场回家的人,慢慢在平静河水中移动,两岸小山都成一片紫色,天上云影也逐渐在由黄而变红,由红而变紫。太空无云处但见一片深青,秋天来特有的澄清。在淡青色天末,一颗长庚星白金似的放着煜煜光亮,慢慢地向上升起。远山野烧,因逼近薄暮,背景既转成深蓝色,已由一片白烟变成点点红火。……一切光景无不神奇而动人。可是人人都融和在这种光景中,带点快乐和疲倦的心情,等待还家。无一个人能远离这个社会的快乐和疲倦,声音与颜色,来领会赞赏这耳目官觉所感受的新奇。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萝卜溪的酬神社戏,适逢秋天橘子收获时节,按惯例在伏波宫前空坪中连演六天。
B.女人们成群结伴来看戏,有的还会带上饭箩针线或香烛纸张,富有乡土生活气息。
C.“打加官”第一个就叫保安队队长,可以见出萝卜溪办会者对他有所忌惮和逢迎。
D.排定戏目外额外点戏需封赏,会长“也被迫点一出”,此细节暗示了会长的吝啬。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开头写戏班子如约而至,接下来又写到“省里向上调兵开拔的事”,令人感觉到一种寻常岁月隐约生变的气氛。
B.传统白话小说常以描摹衣饰来刻画人物,本文写社戏之日长顺走动拜客,就使用了这种笔法来表现长顺的郑重守礼。
C.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同鲁迅《社戏》对归家途中的景物描写一样,都以自然之美衬托了散戏后人们的失落与惆怅。
D.沈从文这里写社戏,同他在《边城》中写端午节一样,都是通过对民俗的铺写描绘了存有世外桃源意味的乡土社会。
8.本文是如何描写社戏的仪式感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4分)
9.文中记述社戏的筹备及演出过程,多处使用“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等,含有哪些意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2023·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襄子①围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材料二:
陈人有武臣,谓子鲋②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子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注】 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②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韩非子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张本E然F后难之G岂有H不似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
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
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
D.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主上设置有关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职侵权,也没有了奸诈之心,他们履职行事,有了功劳就能得到赏赐,韩非认为这样才叫“善赏罚”。
B.在武臣看来,韩非与孔子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劝善等方面,韩非不一定就不对,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韩非也可以称得上是当世圣人。
C.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
D.子鲋对韩非之类的诸子学说闭口不言,充耳不闻,而武臣却深信不疑,进而怀疑圣人,子鲋对此深感失望,认为武臣是见识短浅,不明大道。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14.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西亭送蒋侍御还京
岑 参
忽闻骢①马至,喜见故人来。
欲语多时别,先愁计日回。
山河宜晚眺,云雾待君开。
为报乌台②客,须怜白发催。
【注】 ①东汉时桓典任侍御史,执政无所回避,常乘骢马,京师畏惮,为之语曰:“行行且止,避骢马御史。”②西汉时御史府中列柏树,常有野乌数千栖宿其上,后因称御史台为乌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紧扣蒋侍御的身份,用平实的语言抒发了诗人与老朋友忽然相逢的惊喜之情。
B.作者与友人久别重逢,乍逢又别,相聚苦短,欲语先愁,颔联中的矛盾心情真切感人。
C.颈联即景抒情,既照应了诗题西亭送别,又以阔大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祝福与期盼。
D.诗歌脉络清晰,从见面到送别,从朋友到君王,从个人悲喜到国家兴亡,愈转愈深。
16.本诗首尾两联都运用典故,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不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在《离骚》中以饱蘸激情的笔墨,发出长声叹息,哀伤人民生活多灾多难的两句诗是“ 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一神话的句子是“ ___,____”。
(3)柳永《望海潮》中“ ___,____”两句,写达官贵人不思离去,还要将好景画成图本,献与朝廷,夸示于同僚,谓世间真存如此仙境。这也从侧面烘托出杭州之美。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节点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奋进的力量。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之际,《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发表,展现了新时代青年人的整体风貌,明确了新时代青年人的历史责任。
忆往昔,在__①__的岁月,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青年学子举竿为戟,为民族大义奔走呼告:平均年龄仅28岁的共产党人,冒着枪林弹雨,齐聚南湖扁舟,共商救国救民良方;年轻的革命家,翻山渡水,南征北战,开辟民族解放新纪元……他们冲锋在前、担当有为的事迹__②__,奏响一曲曲悲壮奋进的青春之歌。
看今朝,青年人生逢盛世,却拒绝“躺平”:扶贫攻坚战,有“只有前进,没有后退”的初心担当;航天控制室,有“北京明白”的铿锵自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抗疫战斗,有“我是党员我先上”的__③__……新时代的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书写一卷卷光辉壮丽的史诗。
时代磨就青年,青年支撑盛世。莘莘学子既要继承发扬先辈们的崇高遗志,更要焚膏继晷,奋发图强,担负起国家发展进步的历史责任。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仿照文中画线的句子,续写两个句子,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4分)
20.为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建团100周年,复兴中学将举行大型纪念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内容和下面的纪念图标,写一则活动宣传标语。要求: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能抄袭图中文字,字数不超过40字。(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在高考考场上紧张,或许在所难免,__①__。在心理学中,压力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倒U型曲线来解释。如果以完全放松的状态作为零点,那么随着压力的逐步提升,紧张感来袭,人体反而能够逐渐激发出潜在能力,思考和行动的效率也会随之提升。所以适度的紧张对考生来说是好事。
面对压力,紧张是正常现象,刻意追求过于放松的心态反而违背常理,会适得其反,进一步加剧紧张焦虑的心态。__②__,都要允许一定程度的紧张存在,不要对放松心态过于执着。尤其是对家长来说,切忌一味地反复劝诫考生不要紧张。
高考从来都不只是考学生,__③__。专家认为,高考期间,家长要负责好“后勤保障”工作,给予考生一个独立、安静、不被打扰的备考空间就是对其最大的帮助。不要总是围着孩子问“你考得怎么样?感觉如何?”给予考生过多的额外关注,会给考生带来额外的心理压力。高考期间家长更应该像往常一样,保持正常的生活节奏和规律。只有父母的状态正常,考生才能用正确的心态去应对考试。
2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离职领导没有挽留,是你对他不是无可替代。
B.他诚心诚意地邀请你,你就不要推辞了。
C.当你志在天下时,小恩小怨,你怎么会挂在心头呢?
D.人生无非就是你笑笑我,我笑笑你,何必太较真?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整体思维。如中国的文艺创作、鉴赏注重整体把握,所谓“气象”“神韵”“格调”等,都是文艺作品给予欣赏者的总体感受。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分析的方法在西方发展起来,要求把事物分割成尽可能小的部分,分别加以考察。分析方法的发展以及学科分工的细密,曾促使科学长足发展,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进步。但分工过细,也可能互相割裂,未必能发现事物的普遍规律。
在现代化进程的今天,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