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热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学生能够简单地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2. 学生了解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热运动,能够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 学生了解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的作用力。
过程与方法:
1.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活动和小组讨论等方式,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2. 学生能够运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提出问题和进行推理分析。
3. 学生能够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2.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热运动。
3. 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的作用力。
教学难点:
1. 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分析,理解分子热运动的观点。
2. 运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并且对物质的构成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分子、原子构成物质以及分子热运动的观点可能还不够深入理解。学生在观察实验和探究活动中能够积极参与,但在推理分析和问题解决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和实验,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的构成和分子热运动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教师用一个小故事或实例引起学生对物质构成的思考,比如:在一个晴朗的夏日,我们经常会看到人们手里拿着冰淇淋。请问,如果把一块冰淇淋不断地融化,最后会得到什么?这引发学生对物质构成的思考和好奇心。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理由。他们可能会提到冰淇淋由水构成,融化后会变成液体状态的水。
3. 随机选择几组学生分享他们的观点,并引出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概念。教师解释说,冰淇淋是由水分子组成的,融化后水分子的热运动增加,使得它们之间的结合力减弱,从而形成液体状态的水。
二、讲授物质的构成
1. 教师通过图片和动画等形式,向学生介绍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并解释它们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教师展示图示,说明分子是由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微观粒子,而原子是构成分子的最小单元。
2. 教师通过实物模型或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分子和原子的结构,教师展示一个模型,其中包括几个水分子,解释每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和原子是如何组成物质的,为什么物质的性质不同。教师鼓励学生思考不同的原子组合形成不同的分子,而不同的分子则决定了物质的性质,例如水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的不同结构导致了它们的不同性质。
归纳总结 :
(1)保持物质原来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叫做分子或者原子。
(2)常见的物质是由及其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3)分子的大小用分子的直径来衡量,通常用10-10m为单位来量度分子的大小。
三、分子热运动
演示实验:我们将一个空瓶子,倒扣在一个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抽掉盖在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
归纳总结:不同的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
演示实验:向一个盛有热水、冷水的两个烧杯中用滴管注入两滴红墨水。
归纳总结:
(1)扩散快慢的因素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扩散的越快。
()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时刻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分子之间的作用力
演示实验: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块铅就会结合起来,
实验 拿出准备好的注射器,拧下针头,拉开活塞,用大拇指堵住针头的一端,用力压活塞,有什么感觉?将活塞中的空气换成水,再做一做,有什么感觉?
归纳总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的引力和斥力
五、概念巩固与拓展(20分钟)
1. 教师出示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概念和知识。例如,给出一些物质的分子结构图,要求学生根据结构图判断它们的性质。
2. 学生个别或小组完成练习题,并互相讨论和解答疑惑。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答案和解题思路。
3. 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点评,澄清学生的误区。教师解析正确答案,并解释其中的原理和逻辑,帮助学生加深对物质构成和性质的理解。
六、当堂练习
1.在银河系、宇宙、太阳系中尺度最大的是 。组成原子的质子、中子、电子中质量最小的是 。同种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中,分子间作用力最小的是 。
2.古诗“花气袭人知骤暖”的意思是,从花的芳香气味变浓可以知道周边的气温突然升高。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这是因为温度越高, 。
3.利用一个空瓶子和一个装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平板玻璃盖住瓶口),用来证明气体的分子是运动的。已知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实验时,应该把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放在空瓶子的 方。
4.将两个铅柱底面削平、削干净,紧压后它们“粘”在一起很难被拉开,是因为 ;夏天,舔刚从冰箱里拿出的雪糕时,舌头会被“粘”住,这是水的 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
5.又到了收获芒果的季节,果园里四处飘荡着芒果的香味,这是芒果的芳香分子在做永不停息地 运动;挂满芒果的枝条被压弯了,这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 。
6.水与酒精混合,总体积会变小,是因为分子间有 .分别在冷水杯和热水杯中滴入一滴墨水,热水中的墨水扩散快,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快慢与 有关.
7.烤熟的山芋香气扑鼻,表明_______;两个底面平整、干净的铅柱紧压后会粘到一起,需用一定的外力才能将它们拉开,表明_______。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通过实验和观察活动,学生能够观察到分子热运动的现象,并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这些现象。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参与,能够合作学习,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推理分析和问题解决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一节课我将更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和分析,提出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帮助他们深入理解物质的构成和分子热运动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