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07 08:44: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秦及汉初官府规定了禾穗、原粮与成品粮之间的折合比例,并在此基础上根据谷物形态与种类,创制出“四大一小”谷物计量体系。其中,“四大”为专用大量,包括禾量、粟量、稻量、麦量;“一小”为标准量器或通用量器,即米量。该谷物计量体系的确立( )
A.减轻了民众的赋税负担 B.加剧了田租征收复杂程度
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反映了粮食管理能力提升
2.唐代中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官僚、贵族、地主、商人都疯狂兼并土地。在人口大量流散、田亩转换、贫富分化很大的情况下,唐王朝既失去了征收赋税的土地,又失去了交纳赋税的人丁,必须以一种新的赋税制度来代替。这种新的赋税制度( )
A.以均田制的实施作为其前提条件 B.完全废除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
C.以财产作为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 D.使得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加强
3.唐朝前期,财政完全由中央统收统支,各地的赋税收入要全部上缴中央,运送到京城或指定的国库,中央对地方的支出又要转运到各地。两税法实行后,属于地方的开支就地留在州县,只有上供的部分才被送往京城。这一转变( )
A.导致藩镇势力日益坐大 B.降低了政府对实物税的依赖
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有利于减轻民众的赋役负担
4.在明统治前期的正统元年(1436年),朝廷下令,将南方若干省份的部分税粮改为折银征收,共计折银百万余两,押运至京师充俸,称为“金花银”。明朝采取这一政策的背景是( )
A.民间自发地以白银为货币 B.张居正改革推行一条鞭法
C.票号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 D.官府加派饷银与后金作战
5.1861年,恭亲王奕诉上书清朝皇帝,正式聘请英国人赫德接手清朝海关事务。赫德把持海关大权,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追溯,使清朝海关税收由500万两上升到13400万两。由此可知,近代中国海关税收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
A.大幅提高海关税率 B.晚清政府推行新政
C.实行统一国境关税 D.引入西方管理理念
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指出历史上的赋税制度有“三害”:“有积累莫返之害,有所税非所出之害,有田土无等第之害。”他的观点以及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被现代学者总结为“黄宗羲定律”这一“定律”反映的古代赋税制度的弊端在于( )
A.沿用旧制,鲜有改革 B.赋役沉重,百姓困苦
C.单一赋种,没有差等 D.统一征缴,耗时费力
7.在封建社会,收取地租成为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其基础是( )
A.农民没有劳动工具 B.农民没有人身自由
C.封建土地所有制 D.等级森严的君主专制
8.曹魏时期,租调制将原按比例征收的田租固定为按亩征收,取消按人头和年龄段征收的口赋,把调的附税加以固定化,且按户征收,称为户调,户调从户而税,自耕农每亩交租粟4升,每户交纳绢2匹、绵2斤。这种变化客观上( )
A.助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家庭规模的扩大
C.简化了赋税的征收手续 D.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9.隋朝保留了均田制,但也做了一定的调整,不再给女性和未成年男性分配土地,相反,一夫一妻的家庭(户)成为均田制的基本财政单位。家中的男性主人承担起全国的赋税和劳役职责。隋朝对均田制的调整( )
A.加重了农户的负担 B.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形成
C.强化了父权的权威 D.加剧了土地兼并的局面
10.据史料记载,清朝定额租制下,“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地主与佃农“交租之外,两不相问”“农勤则倍收,产户不得过而问焉”。这说明当时( )
A.封建土地制度趋于瓦解 B.农民的经济依附关系被解除
C.佃农拥有了土地所有权 D.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已分离
11.1931年出版的《新中华本国史》中描述道:“(2)秉公议定关税则例——又开了协定关税税则的恶例,侵夺我国的关税自主权。这条约定后,法美等国也都在后援例订约。”列强获得这一权益是借助( )
A.鸦片战争 B.中法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12.下表是两税法在晚唐行政体系中具体实施的方案,由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 )
行政级别 财政来源
中央 州上供
藩镇(节度使、观察使) 所辖州的部分税收上缴(称送使)
州 送使外的留州份额
A.削弱了藩镇割据的势力 B.协调了中央与地方关系
C.杜绝了额外加税的可能 D.减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13.史书评价杨炎推行两税法后,“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材料反映出在唐中后期,两税法( )
A.舍人税地,调整标准 B.赋役合并,一概折银
C.简化税目,统一税制 D.取消户税,夏秋两征
14.1928年12月7日,国民政府决定,自1929年2月1日起,公布实施《国定进口税则》和国定税率,同时由外交部照会各国。《国定进口税则》平均税率为8.5%,比起协定税率提高许多。这一税则的颁布( )
A.表明中国已完全实现关税的自主化 B.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说明国民政府已主导了海关管理权 D.使中国摆脱了西方经济侵略
15.雍正年间,湖南永顺府把以前土司征收的“火坑钱”“锄头钱”“烟火钱”等项杂派私征加以禁革,而代之以与中原划一的制度,按田地肥瘠分别征收数量不等的赋税。这一做法( )
A.奠定了现代中国基本政治版图 B.体现出地方治理方式的灵活性
C.确立了对湖南地区的有效管理 D.适应了大一统国家的内在要求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而山川园池市井租税之入,自天子以至于封君汤沐邑(汤沐邑:受封者收取赋税的私邑),皆各为私奉养焉,不领于天下之经费。至孝文时,令民纵得自铸钱,故吴、邓氏钱布天下,而铸钱之禁生焉。匈奴数侵盗北边,屯戍者多,边粟不足给食当食者,于是募民能输及转粟于边者拜爵。孝景时,上郡以西旱,亦复修卖爵令;及徒复作(复作:在官府服役的女犯人),得输粟县官以除罪。
——摘编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材料二 宋代建立了国家和商人共利分利的双赢机制,如马端临所说“古人之立法,恶商贾之趋末而欲抑之;后人之立法,妒商贾之获利而欲分之”。这个基本机制使得商品经济领域中的财富增长可以转化为国家财政。宋代被纳入专卖管理的商品种类更多,且在管理上逐步向间接专卖制度转变,确立了在这些大宗商品的专卖领域中官商的共利和分利机制。相对于直接专卖,这极大地推动了这些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实现了国家和商人利益的共赢。同时工商业成为为国生财的重要领域,工商课税逐步赶上并超过两税收入,而且工商业收入主要以现钱、轻资为主,政府掌握的专卖商品又是市场的大宗商品,因而工商业收入不仅在比重上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而且在财政调度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给宋代财政运行方式带来了巨大变化。
——摘编自黄纯艳《宋代财政史》
材料三 “厘金”和海关税收的扩大是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的,由此增多的税收收入对延长清政府统治的寿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这种状态不属于中央政府对财政基础的再建,也不是财政基础确立的保证条件,具有土地税的附加税性质的各种课征的膨胀,实质上是增大了地方巡抚所掌握的财源。由于过去的法定诸税种的比重的降低,要实现中央政府财政政策意志的难度增大了。自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外省的财政报告之类不再上报户部。因此,从1864年起,户部只能通过每年给各省的督抚及海关指派一定定额的京饷来维持中央政府的运转。另外,对于各省间的协饷,户部也以同样的方法来加以分配。但是,这种分配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收支状况来进行的,因而地方上会寻找各种理由来敷衍上面下达的派款指令或减额上缴。
——摘编自【日】岩井茂树著;付勇译《中国近世财政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前期的重要财经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双赢机制”的建立途径,并简述其效果。
(3)根据材料三概括晚清财政状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7.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通过革除旧制度、旧思想、旧文化,创造富有生机的新制度、新思想、新文化,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帝以问宰相陆贽,贽上疏请厘革其甚害者,其一曰:赋役旧法,行之百年,人以为便。……陛下初即位,宜损上益下,啬用节财,而摘郡邑,验簿书,州取大历中一年科率多者为两税定法,此总无名之暴赋而立常规也。夫财之所生,必因人力。两税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税轻,多者税重。
——欧阳修《新唐书》
(1)根据材料一,指出改革的发起者及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唐代赋税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关条约》及随后签订的《中日通商行船条约》使日本完全取得了与英、法、美等列强相同的贸易通商权益。《中日通商行船条约》第九款规定:“凡各货物日本臣民运进中国或由日本运进中国者,又旧本臣民由中国运出口或由中国运往日本者,均照中国与泰西各国现行各税则及税则章程办理。凡货物于中国与泰西各国现行税则及税则章程之内,并无限制禁止进、出口明文,亦准任便照运。”《马关条约》第六款还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摘编自胡公启《晚清中国关税制度变迁及影响》
材料二 1925年8月,依据华盛顿会议通过的《有关中国关税税则之条约》,北京政府向有关各国发出参加关税会议的邀请上海国货维持会致电临时执政段祺瑞称“夫不平等条约既倡自英,我国亟宜向英严重交涉,务达取消之目的,还我国关税自由之独立主权,全国国民誓为后盾”。《申报》发表评论或刊文宣传关税自主之必要。财政委员会拟订《关税自主办法大纲》,经北京政府批准作为参加会议的纲领。会议期间,北京民众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关税自主运动。11月19日,列强在关于中国关税自主的条文中,基本上接受了中国的主张。
——摘编自杨红林《朝野纠葛:北京政府时期的舆论与外交》
(1)根据材料一,指出晚清中国关税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危害。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洋政府时期中国关税制度的变化,并说明其原因。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资治通鉴》
材料:“两税法”树立了中国税制演进之路上的新的里程碑。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不仅征税广度得到扩宽,且依据纳税人负税能力高低来征税,也极大地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在税收对象上“两税法”确立的“资产为宗”的计税原则,以后各代基本没有改变,整个趋势是财产税的比重越来越大,人头税的比重越来越小……在税收形态上,其间实物税虽然一直存在着,但较之货币税已经变为次要角色……在税收结构上,抑商观念在人们的心目中越来越淡。
——张敬群《中国税制演进规律初探》(载《税务研究》2015年03期)
(1)根据史料,归纳两税法实施的背景及其内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两税法实施的影响。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禾穗、原粮与成品粮之间折合比例关系的确立,有利于减省田租征收与廪食发放过程中本应存在的大量运算程序,提高粮食征收与管理的效率,反映了官府粮食管理能力的提升,D项正确;民众赋税负担的轻重与税率、税种的增减有关,排除A项;谷物计量体系的确立使不同粮食之间的换算变得更加简便,降低了田租征收的复杂程度,排除B项;秦及汉初官府建立的“四大一小”谷物计量体系无法起到增加财政收入的作用,政府税率的提高、实行垄断性经营等可以促进财政收入的增加,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唐朝中期,唐王朝既失去了征收赋税的土地,又失去了交纳赋税的人丁,为此开始推行两税法,以缓和财政紧张,两税法是以财产作为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C项正确;唐朝中期,均田制无法施行,致使租庸调制无法实行,才推行两税法,排除A项;摊丁入亩废除了中国持续2000年的人头税,排除B项;两税法减轻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唐代中国。税法实行后,政府将属于地方的开支就地留在州县,只有上供的部分才送往京城,减少了赋税的长途运输,有助于减轻民众的负担,D项正确;“地方的开支留在州县”不等于将赋税使用权给予地方,不等于地方财政自主权扩大,藩镇势力日益坐大主要是由于节度使势力膨胀,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赋税中实物税比重的变化,无法得出“降低对实物税的依赖”,排除B项;材料所述的赋税管理制度主要影响国家财政,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关系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朝廷下令,将南方若干省份的部分税粮改为折银征收,共计折银百万余两,押运至京师充俸,称为‘金花银’”和所学知识可知,金花银是明代税粮折收的银两,民间交易陆续用银,白银流通趋于合法化,成为民间和官府的交换媒介和流通手段,A项正确;张居正改革开始于1573年,排除B项;材料与票号无关,排除C项;明朝前期后金还未建立,排除D项。故选A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861年晚清。据题干及所学可知,1861年清政府任命英国人赫德管理海关后,用了西方海关管理制度,结果关税大幅增加,D项正确;材料指出赫德采用西方的管理制度,而不是提高关税,排除A项;新政是1901年开始的,排除B项;材料是海关税收,而不是国境内的关税,排除C项。故选D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末清初(中国)。根据本题材料“有积累莫返之害,有所税非所出之害,有田土无等第之害。”可知古代社会的大部分百姓没有一定的土地,但要承担沉重的的赋税的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赋役沉重,百姓困苦,B项正确。在古代的封建社会中,也存在许多的改革,排除A项;古代的赋税主要分为人口税与土地税等两大类,而大许多朝代的赋税也存在等差,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税收征缴”,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在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剥削农民的基础,收取地租成为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C项正确;封建社会的农民有自己的劳动工具,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排除AB项;封建社会的显著特征是君主专制、等级森严,等级森严的君主专制不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句,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空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曹魏时期。根据材料信息,曹魏时期,租调制取消了按人头和年龄段征收的口赋,改为按户征收,称为户调。这种变化客观上有利于家庭规模的扩大。因为口赋是按人口征收的,如果家庭人口越多,缴纳的口赋就越多。现在取消了口赋,家庭规模扩大,就可以减轻家庭负担,从而有利于家庭规模的扩大,B项正确;租调制的变化使得农民承担的赋税负担加重,不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题干中曹魏的租调制对征收办法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实际上比原来复杂,排除C项;曹魏租调制的征收对象是自耕农,且主要赋税是租,没有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隋朝均田制规定只给成年男性分配土地,而不再给女性分配土地,这一变化提升了男性的地位,强化了父权的权威,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隋朝把土地分配给成年男性公民,由家中男性主人承担赋税和劳役职责,这不能表明当时农户的负担加重,排除A项;小农经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形成,排除B项;均田制是国家分配土地给农户耕种,这与土地兼并无必然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在清朝的定额租制下,“田中事”“皆佃农任之”,这说明土地的经营权已完全由佃农掌握,而此时的土地所有权仍归地主所有,说明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已分离,D项正确;清朝定额租制下仍为封建土地私有制,并未瓦解,排除A项;清朝农民的经济依附关系减弱,但并未解除,排除B项;土地所有权仍归地主,排除C项。故选D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近代中国。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这项规定开了协定关税的恶例,A项正确;中法战争以中法《越南条款》的签订为结局,清政府承认法国占领越南,排除B项;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承认朝鲜独立,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2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主要内容有:惩办“首祸诸臣”,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排除D项。故选A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两税法的实施建立了中央与地方分级分享两税的关系,这有利于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项正确;材料与削弱藩镇割据势力无关,排除A项;“杜绝”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无关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及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要税收税收标准的情况,依据人丁和财产征收户税,依据土地多少征收地税,A项正确;赋役合并,一概折银是明朝一条鞭法的内容,排除B项;简化税目,统一税制与“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无关,排除C项;两税法征收户税和地税,排除D项。故选A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国)。据材料“《国定进口税则》平均税率为8.5%,比起协定税率提高许多”可知,国民政府税则的颁布说明其一定程度上收回关税自主权,关税税率的提高,增加了外来商品的成本,反之则保护了本民族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后才基本上收回了关税自主权并主导了海关管理权,摆脱西方的经济侵略,排除ACD项。故选B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材料中反映了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势,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适应了大一统国家的内在要求,D项正确;清朝的疆域奠定现代中国基本的政治版图,材料中的措施没有奠定基本政治版图,排除A项;与中原一致体现的是地方治理方式的统一性而不是灵活性,排除B项;湖南永顺府是清朝雍正年间对湘西土司进行改土归流时设置,确立了对这一地区的有效管理,而不是对整个湖南的有效管理,排除C项。故选D项。
16.(1)举措: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国家财政与皇室财政分立;铸币权收归国家;鼓励民间转粟、纳粟。
(2)途径:基于间接专卖制度推动大宗商品的贸易;基于商税制度进行官商之间的分利。
效果:宋代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宋代国家财政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政府的经济调控能力增强。
(3)变化:清政府开辟新税源;中央财政基础崩坏;地方政府财政自主度提高。
原因:两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导致清政府税源枯竭,财政开支日益增加;镇压太平天国后清政府中央集权削弱,地方财政的独立性大大增长。
【详解】(1)举措: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一“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可得推行了重农抑商政策,即鼓励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以保障国家的经济稳定和粮食供应;根据材料一“而山川园池市井租税之入,自天子以至于封君汤沐邑(汤沐邑:受封者收取赋税的私邑),皆各为私奉养焉,不领于天下之经费”可得实行了国家财政与皇室财政的分立,即将国家的财政收入与皇室的宫廷开支分开管理,以避免财政混乱和浪费;根据材料一“至孝文时,令民纵得自铸钱,故吴、邓氏钱布天下,而铸钱之禁生焉”可得铸币权被收归国家,统一了货币的铸造和管理,有利于稳定市场和国家的税收;根据材料一“孝景时,上郡以西旱,亦复修卖爵令;及徒复作(复作:在官府服役的女犯人),得输粟县官以除罪”可得政府还鼓励民间转粟、纳粟,即通过税收和收购粮食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储备,以满足国家的需要。
(2)途径: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宋代建立了国家和商人共利分利的双赢机制……这个基本机制使得商品经济领域中的财富增长可以转化为国家财政”可得宋代通过间接专卖制度和商税制度来建立双赢机制,即国家与商人共同获利。在间接专卖制度下,商人需要向政府提供一定比例的税收,政府则允许他们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贸易活动。商税制度则是政府向商人征收一定比例的税款,用于支持国家的财政开支。
效果: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政府掌握的专卖商品又是市场的大宗商品,因而工商业收入不仅在比重上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而且在财政调度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给宋代财政运行方式带来了巨大变化”可得这些举措推动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国家财政结构,增强了政府的经济调控能力。
(3)变化: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三“‘厘金’和海关税收的扩大是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的,由此增多的税收收入对延长清政府统治的寿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可得晚清时期,清政府开辟了新税源以增加财政收入,但中央财政基础逐渐崩溃;根据材料三“具有土地税的附加税性质的各种课征的膨胀,实质上是增大了地方巡抚所掌握的财源”可得地方政府的财政自主度逐渐提高。
原因: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这些变化的原因是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中遭受了严重的损失和破坏,导致税源枯竭、财政开支日益增加。同时,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后,清政府的中央集权削弱了,地方财政的独立性大大增长。
17.(1)发起者:北魏孝文帝
措施:改鲜卑姓为汉姓,其中皇族拓跋氏改姓元
(2)赋税制度变化:从租庸调制变为两税法。
影响: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税收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它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或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向财产),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魏(中国)。
据材料一“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和所学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发起者是北魏孝文帝;据材料一“宜改姓元氏”可知,主要措施是改鲜卑姓为汉姓,其中皇姓拓跋氏改为姓元。
(2)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
变化:据材料二“州取大历中一年科率多者为两税定法”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赋税制度的变化是从租庸调制变为两税法。
影响:据材料二“两税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税轻,多者税重”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是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了税收对象,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或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向财产),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18.(1)特点: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列强把持中国海关大权;列强通过片面最惠国待遇共享关税特权。
危害:便利了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束缚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2)变化:中国取得有限关税自主权。
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北洋政府进行外交交涉;中国社会民族意识增强;反帝爱国运动高涨。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
“特点”:依据材料一信息“《马关条约》”“《中日通商行船条约》”“与英、法、美等列强相同的贸易通商权益”“均照中国与泰西各国现行各税则及税则章程办理”等,即可从中国丧失关税主权、列强拥有关税特权等角度进行作答。
危害:结合近代中国遭受西方侵略的相关知识,即可从列强侵华、民族利益、社会性质等角度进行简析。
(2)本题是背景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北洋政府时期。
“变化”:依据材料二信息“列强在关于中国关税自主的条文中,基本上接受了中国的主张,并允许中国国定关税条例于1929年1月1日生效”,即可从有限关税主权角度作答。
“原因”:结合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状况,即可从经济基础、政府交涉、民族意识、民众支持等角度说明。如: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北洋政府进行外交交涉;中国社会民族意识增强;反帝爱国运动高涨。
19.(1)背景: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遭到破坏;唐朝中期,政府缺乏对人丁、户籍的严密控制。
内容: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然后将总额分解到各地;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
(2)进步性:
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两税法以土地、资产为征税对象,使赋役负担趋于合理,这是中国赋税制度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租税以货币缴纳,农产品必须折算成钱,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局限性:两税法未能遏制土地兼并,政府加征杂税,加重农民负担,社会矛盾加剧。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和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
背景:据史料“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可得出,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遭到破坏;据史料“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可知,唐朝中期,政府缺乏对人丁、户籍的严密控制。
内容:据史料“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可知,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然后将总额分解到各地;据史料“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可知,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据史料“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可知,分夏、秋两次征收。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
根据材料一分为二归纳两税法实施的影响。首先,进步性:据材料“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可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据材料“依据纳税人负税能力高低来征税,也极大地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在税收对象上‘两税法’确立的‘资产为宗’的计税原则,以后各代基本没有改变,整个趋势是财产税的比重越来越大,人头税的比重越来越小”可知,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两税法以土地、资产为征税对象,使赋役负担趋于合理,这是中国赋税制度上的一次重大变革。据材料“在税收形态上,其间实物税虽然一直存在着,但较之货币税已经变为次要角色”可知,租税以货币缴纳,农产品必须折算成钱,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其次,局限性:据所学可知,两税法未能遏制土地兼并,政府加征杂税,加重农民负担,社会矛盾加剧。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