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9.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争宠而心害其能 害:嫉妒
B.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滓:污染
C.举贤以自佐 佐:辅佐
D.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祖:祖先
2.下列对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何故而至此
②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④遂自投汨罗以死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平伐其功
B.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C.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
D.形容枯槁
4.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忠而被谤 B.故内惑于郑袖
C.是以见放 D.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比喻高度评价屈原之志的句子是“___,___”。
(2)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说《离骚》的内容是“___,___,___”。
(3)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说《离骚》的文风特点是“___,___”。
6.适当增删词语,将下列几句话重组为一个长单句,要求以“后世仁人志士”开头。
①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②《离骚》是屈原创作的不朽诗篇。
③“求索”精神源于《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
④“求索”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精神。
7.下面是某同学的作文片段,其中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司马受刑,世传《史记》。可见,人们只有身处逆境,才会燃起改变现状的渴望;而当他有了美好的愿望,自然就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相反,充裕的物质生活条件,必然会使人们丧失前行的动力。
①身处逆境,未必就会燃起改变现状的渴望。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题。
吴王寿梦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余祭,次曰余眜,次曰季札。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于是乃立长子诸樊,摄行事当国。王诸樊元年,诸樊已除丧,让位季札。季札谢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君义嗣谁敢干君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材,愿附于子臧之义。”吴人固立季札,季札弃其室而耕,乃舍之。十三年,王诸樊卒。有命授弟余祭,欲传以次,必致国于季札而止,以称先王寿梦之意,且嘉季札之义,兄弟皆欲致国,令以渐至焉。四年,吴使季札聘于鲁。去鲁,遂使齐。说晏平仲曰:“子速纳邑与政。无邑无政,乃免于难。齐国之政将有所归;未得所归,难未息也。”故晏子因陈桓子以纳政与邑,是以免于栾高之乱。去齐,使于郑。见子产,如旧交。谓子产曰:“郑之执政侈,难将至矣,政必及子。子为政,慎以礼。不然,郑国将败。”去郑,适卫。自卫如晋,说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曰:“晋国其萃于三家乎!”将去,谓叔向曰:“吾子勉之!君侈而多良,大夫皆富,政将在三家。吾子直,必思自免于难。”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十七年,王余祭卒,弟余眜立。四年,王余眜卒,欲授弟季札。季札让,逃去。乃立王余眜之子僚为王。公子光者,王诸樊之子也。十三年春,光使专诸弑王僚,遂代立为王,是为吴王阖庐。季子至,曰:“苟先君无废祀,民人无废主,社稷有奉,乃吾君也。吾敢谁怨乎?哀死事生,以待天命。非我生乱,立者从之,先人之道也。”哭僚墓,复位而待。
(节选自《史记·吴太伯世家》)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君义/嗣谁敢干君/
B.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君义嗣/谁敢干君/
C.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君义嗣/谁敢干君/
D.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君义/嗣谁敢干君/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摄行事当国”的“摄”指代理,古文中“假”“署”“知”“权”都有相似含义。
B.聘,是古时候诸侯国之间交往的礼仪,文中指季札奉命担任使臣出访各友好国家。
C.“北过徐君”的“过”指拜访,与《促织》中“裘马过世家焉”的“过”意思不同。
D.上国,文中指中原各国。春秋时吴、楚等诸侯国称齐、晋等中原诸侯国为“上国”。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季札贤良仁义。从寿梦到余眜四位国君都曾授命死后传位给季札,但季札一一拒绝,甘愿选择侍奉君主。
B.季札有政治远见。季札出使齐国时预测齐国之政将有所归,晏子听从季札建议,最终得以免遭栾高之乱。
C.季札重视情谊。季札当初因故没有把宝剑献给徐君,后来虽然徐君已死,但他仍以剑系于徐君冢树而去。
D.季札顾全大局。阖庐派人刺杀王僚,夺取了王位,季札从先王、百姓、国家的角度考虑,接受了事实。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2)吾敢谁怨乎?哀死事生,以待天命。
12.季札出使时给晏子、子产、叔向的建议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7题。
吕太后者,高祖微时妃也,生孝惠帝、女鲁元太后。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戚姬幸,立戚姬子如意为赵王,几代太子者数矣,赖大臣争之,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废。吕后为人刚毅能断,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
高祖十二年四月甲辰,崩长乐宫,太子袭号为帝。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乃鸩赵王,断戚夫人手足为“人彘”。
七年秋八月戊寅,孝惠帝崩。发丧,太后哭,泣不下。留侯子张辟强为侍中,年十五,谓丞相曰:“太后独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丞相曰:“何解?”辟强曰:“帝毋壮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将兵居南北军,及诸吕皆入宫,居中用事,如此则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脱祸矣。”丞相乃如辟强计。太后说,其哭乃哀。
太后称制,议欲立诸吕为王,问右丞相王陵。王陵曰:“高帝刑白马而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太后不说。问左丞相陈平、绛侯周勃。勃等对曰:“无所不可。”太后喜,罢朝。王陵让陈平、绛侯曰:“始与高帝歃血盟,诸君不在邪?今高帝崩,太后欲王吕氏,诸君从欲阿意背约,何面目见高帝地下?”陈平绛侯曰于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刘氏之后君亦不如臣王陵无以应之。十一月,太后欲废王陵,乃拜为帝太傅,夺之相权。乃以左丞相平为右丞相,以辟阳侯审食其为左丞相。
太史公曰;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选自《史记·吕太后本纪》有删改)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平/绛侯曰/于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刘氏之后/君亦不如臣王陵/无以应之
B.陈平/绛侯曰/于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刘氏/之后君亦不如臣王陵/无以应之
C.陈平/绛侯曰/于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刘氏之后/君亦不如臣/王陵无以应之
D.陈平/绛侯曰/于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刘氏之后/君亦不如臣/王陵无以应之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崩,驾崩,也称作山陵崩,是从周代开始专门用以表示天子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
B.戊寅,和《登泰山记》“戊申晦”中“戊申”一样,都是用“干支纪元法”来纪日。
C.称制,指古代由皇后、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皇帝掌握国家最高权力、行使皇权。
D.垂拱,垂衣拱手,形容统治者不费力气统治天下。后多用以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后是高祖年轻时娶的妻子,在高祖称帝之后,她为了帮助儿子孝惠帝稳固太子地位,诛杀了一些有异议的大臣。
B.孝惠帝去世,吕后虽哭却没有眼泪,张辟强年少却理解其意,建议丞相主动提出迎吕氏亲族进入朝廷把持朝政。
C.吕后打算封自己的亲族为王,王陵义正辞严地反对,太后怀恨在心,任命王陵做皇帝的太傅,剥夺了他的实权。
D.吕后的主要功绩体现在刘邦死后,为维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司马迁对此持肯定的态度。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帝刑白马而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
(2)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17.根据材料,概述吕后的“刚毅能断”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三单元 9.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争宠而心害其能 害:嫉妒
B.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滓:污染
C.举贤以自佐 佐:辅佐
D.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祖:祖先
【解析】 D项,“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意思是“但他们都效法屈原辞令委婉含蓄的一面”。祖:效法。
2.下列对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B )
①何故而至此
②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④遂自投汨罗以死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解析】 ①何,疑问代词,什么。②何,疑问代词,为什么。③以,介词,用。④以,相当于连词“而”,表修饰。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故选B项。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C )
A.平伐其功
B.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C.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
D.形容枯槁
【解析】 A项,伐:古义,自夸,炫耀;今义,讨伐。B项,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时间名词,今年的下一年。C项,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D项,形容: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4.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D )
A.忠而被谤 B.故内惑于郑袖
C.是以见放 D.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解析】 A项,被动句,“被”表被动;B项,被动句,“于”表被动;C项,被动句,“见”表被动;D项,定语后置句,应为“察察之身”。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比喻高度评价屈原之志的句子是“_推此志也__,_虽与日月争光可也__”。
(2)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说《离骚》的内容是“_明道德之广崇__,_治乱之条贯__,_靡不毕见__”。
(3)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说《离骚》的文风特点是“_其文约__,_其辞微__”。
6.适当增删词语,将下列几句话重组为一个长单句,要求以“后世仁人志士”开头。
①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②《离骚》是屈原创作的不朽诗篇。
③“求索”精神源于《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
④“求索”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精神。
【答案】 _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求索”精神源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所创作的不朽诗篇《离骚》中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__
7.下面是某同学的作文片段,其中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司马受刑,世传《史记》。可见,人们只有身处逆境,才会燃起改变现状的渴望;而当他有了美好的愿望,自然就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相反,充裕的物质生活条件,必然会使人们丧失前行的动力。
①身处逆境,未必就会燃起改变现状的渴望。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_①有了美好的愿望,未必就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__②充裕的物质生活条件,未必就会使人们丧失前行的动力__
二、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题。
吴王寿梦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余祭,次曰余眜,次曰季札。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于是乃立长子诸樊,摄行事当国。王诸樊元年,诸樊已除丧,让位季札。季札谢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君义嗣谁敢干君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材,愿附于子臧之义。”吴人固立季札,季札弃其室而耕,乃舍之。十三年,王诸樊卒。有命授弟余祭,欲传以次,必致国于季札而止,以称先王寿梦之意,且嘉季札之义,兄弟皆欲致国,令以渐至焉。四年,吴使季札聘于鲁。去鲁,遂使齐。说晏平仲曰:“子速纳邑与政。无邑无政,乃免于难。齐国之政将有所归;未得所归,难未息也。”故晏子因陈桓子以纳政与邑,是以免于栾高之乱。去齐,使于郑。见子产,如旧交。谓子产曰:“郑之执政侈,难将至矣,政必及子。子为政,慎以礼。不然,郑国将败。”去郑,适卫。自卫如晋,说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曰:“晋国其萃于三家乎!”将去,谓叔向曰:“吾子勉之!君侈而多良,大夫皆富,政将在三家。吾子直,必思自免于难。”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十七年,王余祭卒,弟余眜立。四年,王余眜卒,欲授弟季札。季札让,逃去。乃立王余眜之子僚为王。公子光者,王诸樊之子也。十三年春,光使专诸弑王僚,遂代立为王,是为吴王阖庐。季子至,曰:“苟先君无废祀,民人无废主,社稷有奉,乃吾君也。吾敢谁怨乎?哀死事生,以待天命。非我生乱,立者从之,先人之道也。”哭僚墓,复位而待。
(节选自《史记·吴太伯世家》)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
A.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君义/嗣谁敢干君/
B.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君义嗣/谁敢干君/
C.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君义嗣/谁敢干君/
D.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君义/嗣谁敢干君/
【解析】 “曹君”作“不义”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嗣”作“义”的宾语,且“谁”作后文的主语,应在“嗣”后断开,排除D项。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摄行事当国”的“摄”指代理,古文中“假”“署”“知”“权”都有相似含义。
B.聘,是古时候诸侯国之间交往的礼仪,文中指季札奉命担任使臣出访各友好国家。
C.“北过徐君”的“过”指拜访,与《促织》中“裘马过世家焉”的“过”意思不同。
D.上国,文中指中原各国。春秋时吴、楚等诸侯国称齐、晋等中原诸侯国为“上国”。
【解析】 A项,“……‘知’……都有相似含义”错误,“知”意思是管理、主持。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季札贤良仁义。从寿梦到余眜四位国君都曾授命死后传位给季札,但季札一一拒绝,甘愿选择侍奉君主。
B.季札有政治远见。季札出使齐国时预测齐国之政将有所归,晏子听从季札建议,最终得以免遭栾高之乱。
C.季札重视情谊。季札当初因故没有把宝剑献给徐君,后来虽然徐君已死,但他仍以剑系于徐君冢树而去。
D.季札顾全大局。阖庐派人刺杀王僚,夺取了王位,季札从先王、百姓、国家的角度考虑,接受了事实。
【解析】 A项,“从寿梦到余眜四位国君都曾授命死后传位给季札”错误,诸樊曾“有命授弟余祭,欲传以次,必致国于季札而止”,“十七年,王余祭卒,弟余眜立”,余祭依诸樊遗言,传位给了余眜。文中未提及传位给季札。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译文:_不对,当初我内心已答应了他,怎能因为徐君之死就违背我的心愿呢!
(2)吾敢谁怨乎?哀死事生,以待天命。
译文:_我能怨恨谁呢?(也只能)哀叹死者,侍奉生者,来听从天命的安排。
12.季札出使时给晏子、子产、叔向的建议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案】 _建议晏子交出封邑和官职来避祸;建议子产要谨慎地以礼治国;建议叔向要慎思如何免于祸患。__
【参考译文】
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长子叫诸樊,次子叫余祭,三子叫余眜,四子叫季札。季礼贤能,寿梦想让他继位,但季札推辞不答应,于是让长子诸樊继位,代理处置事务、执掌国政。王诸樊元年,诸樊服丧期满,要把君位让于季札。季札推辞说:“曹宣公死后,各国诸侯和曹国人都认为新立的曹君不义,想要立子臧为曹君,子臧离开曹国,来成全曹君继续在位。君子评论子臧说他‘能遵守节义’。您作为长子本是合理的继承人,谁敢触犯您呢!当国君不是我应有之节。我虽无能,也希望符合子臧那样的义举。”吴国人坚持要立季札,他舍弃了家室去当农民,吴人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十三年,吴王诸樊死去,留下遗命把君位传给其弟余祭,目的是想按次序以兄传弟,一定要把国位传至季札为止,来符合先王寿梦的遗愿,又赞赏季札之节义,兄弟们都能把国君之位让给别人,这样就能渐次传到季札身上。四年,吴王派季札到鲁国出访。季札离开鲁国,就出使到齐国。劝说晏子说:“你快些交出你的封邑和官职。没有这两样东西,你才能免于祸患。齐国的政权快要易手了,易手之前,国家祸乱不会平息。”于是晏子通过陈桓子交出了封邑与官职,因此在栾高之乱中得以避免灾祸。季札离开齐国,出使郑国。见到子产,如见故人。对子产说:“郑国掌握政权的人奢纵,大难将临,政权定落于你身上。你执政时,谨慎地以礼治国,否则郑国将要衰败!”离开郑国后,季札到了卫国。从卫国到了晋国,对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说:“晋国政权将要集中到这三家了。”临离开晋国时,对叔向说:“你要勉力而行啊!晋国国君奢侈而又多良臣,大夫很富有,政权将落于韩、赵、魏三家。你为人刚直,定要慎思如何免于祸患。”季札刚出使时,北行时造访徐国国君。徐君喜欢季札的宝剑,但嘴里没敢说,季札心里也明白徐君之意,但因出使中原各国还要用到宝剑,所以没把宝剑献给徐君。出使回来又经徐国,徐君已死,季札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坟墓树木之上才离开。随从人员说:“徐君已死,那宝剑还给谁呀!”季札说:“不对,当初我内心已答应了他,怎能因为徐君之死我就违背我自己的心愿呢!”十七年,王余祭去世,他的弟弟余眜继位。四年后,王余眜去世,欲传授王位给弟弟季札。季札谦让,逃离了。于是拥立王余眜的儿子僚为王。公子光,是王诸樊的儿子。十三年春季,公子光派专诸弑杀了王僚,最终代立为王,这就是吴王阖庐。季札回到吴国,说道:“只要对先王的祭祀没有废绝,人民不会没有君主,社稷的神得到供奉,那么他就是我的君王。我能怨恨谁呢?(也只能)哀叹死者,侍奉生者,来听从天命的安排。祸乱并非由我而生,谁被立为君王我就顺从谁,这是先人的原则啊。”季札去了吴王僚墓前哭祭一番,然后回到自己岗位等待阖庐安排。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7题。
吕太后者,高祖微时妃也,生孝惠帝、女鲁元太后。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戚姬幸,立戚姬子如意为赵王,几代太子者数矣,赖大臣争之,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废。吕后为人刚毅能断,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
高祖十二年四月甲辰,崩长乐宫,太子袭号为帝。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乃鸩赵王,断戚夫人手足为“人彘”。
七年秋八月戊寅,孝惠帝崩。发丧,太后哭,泣不下。留侯子张辟强为侍中,年十五,谓丞相曰:“太后独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丞相曰:“何解?”辟强曰:“帝毋壮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将兵居南北军,及诸吕皆入宫,居中用事,如此则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脱祸矣。”丞相乃如辟强计。太后说,其哭乃哀。
太后称制,议欲立诸吕为王,问右丞相王陵。王陵曰:“高帝刑白马而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太后不说。问左丞相陈平、绛侯周勃。勃等对曰:“无所不可。”太后喜,罢朝。王陵让陈平、绛侯曰:“始与高帝歃血盟,诸君不在邪?今高帝崩,太后欲王吕氏,诸君从欲阿意背约,何面目见高帝地下?”陈平绛侯曰于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刘氏之后君亦不如臣王陵无以应之。十一月,太后欲废王陵,乃拜为帝太傅,夺之相权。乃以左丞相平为右丞相,以辟阳侯审食其为左丞相。
太史公曰;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选自《史记·吕太后本纪》有删改)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
A.陈平/绛侯曰/于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刘氏之后/君亦不如臣王陵/无以应之
B.陈平/绛侯曰/于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刘氏/之后君亦不如臣王陵/无以应之
C.陈平/绛侯曰/于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刘氏之后/君亦不如臣/王陵无以应之
D.陈平/绛侯曰/于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刘氏之后/君亦不如臣/王陵无以应之
【解析】 “臣不如君”与“君亦不如臣”句式对称,句意相关,且主谓宾俱全,各自单独成句,前后断开,排除A、B两项;“夫”是句首发语词,不能单独成句,排除D项。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崩,驾崩,也称作山陵崩,是从周代开始专门用以表示天子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
B.戊寅,和《登泰山记》“戊申晦”中“戊申”一样,都是用“干支纪元法”来纪日。
C.称制,指古代由皇后、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皇帝掌握国家最高权力、行使皇权。
D.垂拱,垂衣拱手,形容统治者不费力气统治天下。后多用以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解析】 C项,“称制”解释错误。称制:皇帝即位执政,也指代行皇帝职权。其中包括由皇后、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皇帝掌握国家最高权力、行使皇权。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吕后是高祖年轻时娶的妻子,在高祖称帝之后,她为了帮助儿子孝惠帝稳固太子地位,诛杀了一些有异议的大臣。
B.孝惠帝去世,吕后虽哭却没有眼泪,张辟强年少却理解其意,建议丞相主动提出迎吕氏亲族进入朝廷把持朝政。
C.吕后打算封自己的亲族为王,王陵义正辞严地反对,太后怀恨在心,任命王陵做皇帝的太傅,剥夺了他的实权。
D.吕后的主要功绩体现在刘邦死后,为维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司马迁对此持肯定的态度。
【解析】 A项,“她为了帮助儿子孝惠帝稳固太子地位,诛杀了一些有异议的大臣”错误,原文为“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这里提到的“高祖”是刘邦,不是孝惠帝,且此处并没提到诛杀大臣的原因。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帝刑白马而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
译文:_高帝曾杀白马,和大臣们立下誓约,“不是刘氏子弟却称王的,天下共同诛讨他”。现在如果封吕氏为王,是违背誓约的。__
(2)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译文:_吕后以女主身份代行皇帝职权,施政不出门户,天下却也安然无事。刑罚很少使用,犯罪的人也很少。百姓专心从事农耕,衣食富足起来了。__
17.根据材料,概述吕后的“刚毅能断”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 _帮助刘邦平定天下,诛杀大臣;为稳固儿子帝位,鸩杀赵王;立诸吕为王,夺权王陵。__
【参考译文】
吕太后是高祖贫贱时的妻子,生了孝惠帝和鲁元太后。孝惠帝为人仁惠柔弱,高祖认为不像自己,常想废掉他。戚姬得到宠幸,戚姬的儿子如意被立为赵王,好几次险些取代了太子的地位,靠着大臣们的极力诤谏,以及留侯张良的计策,太子才没有被废掉。吕后为人刚强坚毅,做事果断。辅佐高祖平定天下,诛杀的大臣也多有吕后之力。
高祖十二年四月甲辰,高祖在长乐宫驾崩后,太子继承皇位。吕后最恨戚夫人和她的儿子赵王,就派人毒死赵王,斩断戚夫人的双手双足,做成“人彘”。
七年秋季八月戊寅日,惠帝逝世。发丧时,太后只是干哭,没有眼泪。留侯张良的儿子张辟强任侍中,只有十五岁,对丞相陈平说:“太后只有惠帝这一个儿子,如今去世了,太后只干哭而不悲痛,您知道这里的原因吗?”陈平问:“是什么原因?”辟强说:“皇帝没有成年的儿子,太后顾忌的是你们这班老臣。如果您请求太后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军,统领两宫卫队南北二军,并请吕家的人都进入宫中,在朝廷里掌握重权,这样太后就会安心,你们这些老臣也就能够幸免于祸了。”丞相照张辟强的办法做了。太后很满意,才哭得哀痛起来。
太后行使皇帝的职权之后,召集大臣商议,打算立诸吕为王。先问右丞相王陵。王陵说:“高帝曾杀白马,和大臣们立下誓约,‘不是刘氏子弟却称王的,天下共同诛讨他’。现在如果封吕氏为王,是违背誓约的。”太后很不高兴。又问左丞相陈平和绛侯周勃。周勃等人回答:“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太后大喜,于是退朝。王陵责备陈平、周勃:“当初跟高帝歃血盟誓时,你们难道不在吗?如今高帝去世,太后是临朝执政的女主,却要封吕氏子弟为王。你们竟然纵容她的私欲,迎合她的心愿,违背与高帝立下的誓约,将来还有什么脸面见高帝于黄泉之下呢?”陈平、周勃说:“如今在朝廷上当面反驳,据理诤谏,我们比不上您;而要保全大汉天下,安定刘氏后代,您又比不上我们。”王陵无话可答。十一月,太后想要罢免王陵,拜王陵为皇帝的太傅,剥夺了他的相权。于是让左丞相陈平担任右丞相,让辟阳侯审食其担任左丞相。
太史公说:孝惠皇帝和吕后在位的时候,百姓得以脱离战国时期的苦难,君臣都想通过无为而治来休养生息,所以惠帝垂衣拱手,安闲无为,吕后以女主身份代行皇帝职权,施政不出门户,天下却也安然无事。刑罚很少使用,犯罪的人也很少。百姓专心从事农耕,衣食富足起来了。第三单元 10.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欲因此时降武
A.空以身膏草野 B.反欲斗两主
C.单于壮其节 D.杖汉节牧羊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汉亦留之以相当 B.且陛下春秋高
C.欲因此时降武 D.单于募降者赦罪
4.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
A.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B.子卿尚复谁为乎?
C.何以复加?
D.信义安所见乎?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武传》中写匈奴单于为了胁迫苏武投降,把他关在大窖里,断绝食物的语句是“___,___”。
(2)《苏武传》中写苏武被关囚,为了活着吃雪吞羊毛的句子是“___,___”。
(3)《苏武传》中写匈奴单于把苏武流放到北海边,为了不让苏武回去,提出了一个让公羊产子的荒谬条件的语句是“___,___,___”。
6.下面是歌曲《苏武牧羊》的第一部分《序歌·一个古老的故事》中的一段歌词,请你根据歌词的意境及课文所学内容,为苏武设计一段表明忠于汉室不变志节的内心独白,字数在60~90之间。
歌词: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有笳声,入耳痛心酸。
7.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鹿乳奉亲,怀橘遗亲,尝汤药涤溺器,中华民族向来具有孝顺的美好品德。
材料:宽容 坚守 诚信
驻海岛踏雪域 言九鼎诺千金 荐管仲纵孟获
廉蔺交欢 苏武牧羊 立木城门 望夫化石 尾生抱柱 退让三尺
二、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题。
武安侯为丞相,征(张)汤为史,荐补侍御史。治陈皇后巫蛊狱,深意党与,上以为能,迁太中大夫。
始为小吏,与长安富贾田甲、鱼翁叔之属交私。及列九卿,收接天下名士大夫,己内心虽不合,然阳浮道与之。奏事即谴,汤催谢,必引正、监、掾史贤者,曰:“固为臣议,如上责臣,臣弗用,愚抵此。”罪常释。间即奏事,上善之,曰:“臣非知为此奏,乃监、掾、史某所为。”其欲荐吏,扬人之善、解人之过如此。
及治江都反狱,穷根本。严助、伍被,上欲释之,汤争曰:“伍被本造反谋,而助亲幸出入禁闼,腹心之臣,乃交私诸侯,如此弗诛,后不可治。”上可论之。其治狱所巧排大臣自以为功,多此类。
会人有盗发孝文园瘗钱丞相青翟朝与汤约俱谢汤念独丞相以四时行园当谢汤无与也不谢丞相谢,上使御史案其事,丞相患之。三长史皆害汤,欲陷之。始,长史朱买臣素怨汤。王朝,以术至右内史。边通,学短长,官至济南相。故皆居汤右,已而失官,守长史,诎体于汤。故三长史合谋曰:“始汤约与君谢,已而卖君;今欲劾君以宗庙事,此欲代君耳,吾知汤阴事。”使吏捕案汤左田信等,曰汤且欲为请奏,信辄先知之,居物致富,与汤分之,及它奸事。于是上使赵禹责汤。汤乃为书谢曰:“汤无尺寸之功,起刀笔吏,陛下幸致位三公,无以塞责。然谍陷汤者,三长史也。”遂自杀。
汤死,家产直不过五百金,皆所得秦赐;无它赢。昆弟诸子欲厚葬汤,汤母曰:“汤为天子大臣,被恶言而死,何厚葬为!”载以牛车,有棺而无椁。上闻之,曰:“非此母不生此子。”乃尽按诛三长史。丞相青翟自杀。
(节选自《汉书·张汤传第二十九》)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人有盗发孝文园瘗钱/丞相青翟朝与汤约/俱谢/汤念独丞相以四时/行园当谢/汤无与也/不谢/
B.会人有盗发孝文园瘗钱/丞相青翟朝/与汤约俱谢/汤念独丞相以四时行园/当谢/汤无与也/不谢/
C.会人有盗/发孝文园瘗钱/丞相青翟朝与汤约/俱谢/汤念独丞相以四时行园/当谢/汤无与也不谢/
D.会人有盗/发孝文园瘗钱/丞相青翟朝/与汤约俱谢/汤念独丞相以四时/行园当谢/汤无与也不谢/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之属”的“属”指侪辈、同一类人,与《鸿门宴》中“若属皆且为所虏”的“属”不同。
B.短长,指纵横家纵横游说的学说,兴于战国之时,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趋于没落。
C.左,文中指属下,后世引申为“降职”之意,《琵琶行》“序”中“左迁”即是此意。
D.“汤乃为书谢曰”的“谢”与《苏武传》“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中的“谢”意义相同。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汤深谙为官处世之道,无论是在与富贾、名士结交时,还是在与皇帝共事、决断案件时,他都能得心应手。
B.张汤执法严峻,他在处理陈皇后巫蛊案和江都王谋反案时,一直都能追查到底。也都得到了皇帝的认可。
C.张汤因为得罪权贵,遭到丞相及三长史的嫉恨,被诬告与他人囤积物资、进行分赃,最终被逼含愤自杀。
D.张汤为言一生,两袖清风,全靠俸禄和赏赐生活,死后家产总共不足五百金,因此家人无法厚葬张汤。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列九卿,收接天下名士大夫,己内心虽不合,然阳浮道与之。
(2)今欲劾君以宗庙事,此欲代君耳,吾知汤阴事。
12.史学家班固评价《史记》:“不虚美,不隐恶。”本文同样体现了这一史家传统,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述。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7题。
丙吉字少卿,鲁国人也。为人深厚,不伐善。地节三年,立皇太子,吉为太子太傅。数月,迁御史大夫。后五岁,代魏相为丞相。吉本起狱法小吏,后学《诗》《礼》,皆通大义。及居相位,尚宽大,好礼让。掾史有罪臧,不称职,辄予长休告①,终无所案验。客或谓吉曰:“君侯为汉相,奸吏成其私,然无所惩艾。”吉曰:“夫以三公之府有案史之名,吾窃陋焉。”后人代吉,因以为故事,公府不案吏,自吉始。于官属掾史,务掩过扬善。吉驭吏嗜酒,尝从吉出,醉呕丞相车上。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饱之失去士,便此人将复何所容?西曹但忍之,此不过污丞相车菌耳。”遂不去也。此驭吏边郡人,习知边塞发奔命警备事。尝出适边郡发奔命书驰来至驭吏因至公车刺取②知虏入云中代郡遽归府见吉白状未已,诏召丞相、御史,问以虏所入郡吏,吉具对。御史大夫猝遽不能详知,以得谴让;而吉见谓忧边思职,驭吏力也。吉乃叹曰:“士无不可容,能各有所长。向使丞相不先闻驭吏言,何见劳勉之有?”掾史由是益贤吉。吉又尝出,逢清道群斗者,死伤横道,吉过之不问,掾史独怪之。吉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吉止驻,使骑吏问:“逐牛行几里矣?”掾史独谓丞相前后失问,或以讥吉,吉曰:“民斗相杀伤,长安令、京兆尹职所当禁备逐捕,岁竟奏行赏罚而已。宰相不亲小事,非所当于道路问也。方春未可大热,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时气失节,恐有所伤害也。是以问之。”掾史乃服,以吉知大体。五凤三年春,吉病笃。上自临问吉:“谁可以自代者。”吉顿首曰:“西河太守杜延年明于法度,晓国家故事,前为九卿十余年,今在郡治有能名。廷尉于定国执宪详平,天下自以不冤。太仆陈万年事后母孝,惇厚备于行止。此三人能皆在臣右,唯上察之。”上以吉言皆是而许焉。后三人居高位皆称职,上称吉为知人。薨,谥曰定侯。
(节选自《汉书·丙吉传》)
【注】 ①长休告:放长假,使……离职。②刺取:刺探。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尝出/适边郡发奔命书驰来至/驭吏因至公车刺取/知虏入云中/代郡遽归/府见吉白状
B.尝出适边/郡发奔命书驰来至/驭吏因至公车刺取知/虏入云中/代郡遽归府/见吉白状
C.尝出/适边郡发奔命书驰来至/驭吏因至公车刺取/知虏入云中/代郡/遽归府见吉白状
D.尝出适边/郡发奔命书驰来至/驭吏因至公车刺取知/虏入云中/代郡/遽归府见吉白状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地节三年,古代纪年法的一种,古代纪年法多种形式,此处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
B.御史大夫,古代官名,不同朝代职权不同。文中相当于副丞相,负责监察百官。
C.公车,汉代的官署名称,掌管征召及接受章奏;后也代指举人进京应试。文中指前者。
D.“公府不案吏”和“成妻纳钱案上”(《促织》)中的“案”含义相同。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丙吉处理政务以宽松为怀。他认为身为丞相而获得审判官吏的名声,是很丢人的事,所以奉行旧例,不处理下属官员。
B.丙吉为人宽厚。车夫因酒醉而呕吐在他的车上,他担心车夫被赶走无处容身,于是劝西曹主吏予以容忍。
C.丙吉为官能抓住主要矛盾。在路上遇上百姓斗殴他不过问,却调查牛喘息的原因,他担心的是时令失调,带来灾害。
D.丙吉有知人之明。当他病重时,皇帝询问谁能作为替代人选,他举荐了杜延年、于定国、陈万年三人,都很称职。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客或谓吉曰:“君侯为汉相,奸吏成其私,然无所惩艾。”
(2)御史大夫猝遽不能详知,以得谴让;而吉见谓忧边思职,驭吏力也。
17.丙吉病危之时推荐的三个人各有哪方面的突出优点?请简要概括。
第三单元 10.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D )
A.
B.
C.
D.
【解析】 D项,连词,即使。A项,第一个“以”,介词,意为“凭借”,第二个“以”,介词,意为“把”;B项,第一个连词,意为“于是,就……”,第二个副词,意为“才”;C项,第一个为音节助词,无实义,第二个为代词,“他们”。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例:欲因此时降武
A.空以身膏草野 B.反欲斗两主
C.单于壮其节 D.杖汉节牧羊
【解析】 B项和例句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A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滋润肥美”;C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豪壮”;D项,名词用作动词,译为“执、拄”。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
A.汉亦留之以相当 B.且陛下春秋高
C.欲因此时降武 D.单于募降者赦罪
【解析】 A项,古义:相抵押;B项,古义:年纪;C项,古义:趁这时。
4.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A )
A.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B.子卿尚复谁为乎?
C.何以复加?
D.信义安所见乎?
【解析】 A项是定语后置句。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武传》中写匈奴单于为了胁迫苏武投降,把他关在大窖里,断绝食物的语句是“_乃幽武置大窖中__,_绝不饮食__”。
(2)《苏武传》中写苏武被关囚,为了活着吃雪吞羊毛的句子是“_武卧啮雪__,_与旃毛并咽之__”。
(3)《苏武传》中写匈奴单于把苏武流放到北海边,为了不让苏武回去,提出了一个让公羊产子的荒谬条件的语句是“_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__,_使牧羝__,_羝乳乃得归__”。
6.下面是歌曲《苏武牧羊》的第一部分《序歌·一个古老的故事》中的一段歌词,请你根据歌词的意境及课文所学内容,为苏武设计一段表明忠于汉室不变志节的内心独白,字数在60~90之间。
歌词: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有笳声,入耳痛心酸。
【答案】 _唉!茫茫草原,不见其边,梦中汉家何时还?不畏风刀霜剑,甘愿饮雪吞毡,我苏武宁死不屈,挺立天地间!闻家母归天,妻离子散。谁知我在此尝尽辛酸!塞上寒风起,笳声令我心酸。忠心如可鉴,我命不足怜,敢筑孤冢向中原!__
7.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鹿乳奉亲,怀橘遗亲,尝汤药涤溺器,中华民族向来具有孝顺的美好品德。
材料:宽容 坚守 诚信
驻海岛踏雪域 言九鼎诺千金 荐管仲纵孟获
廉蔺交欢 苏武牧羊 立木城门 望夫化石 尾生抱柱 退让三尺
【答案】 _(1)廉蔺交欢,退让三尺,荐管仲纵孟获,中华民族向来具有宽容的美好品德。
(2)苏武牧羊,望夫化石,驻海岛踏雪域,中华民族向来具有坚守的美好品德。
(3)尾生抱柱,立木城门,言九鼎诺千金,中华民族向来具有诚信的美好品德。
二、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题。
武安侯为丞相,征(张)汤为史,荐补侍御史。治陈皇后巫蛊狱,深意党与,上以为能,迁太中大夫。
始为小吏,与长安富贾田甲、鱼翁叔之属交私。及列九卿,收接天下名士大夫,己内心虽不合,然阳浮道与之。奏事即谴,汤催谢,必引正、监、掾史贤者,曰:“固为臣议,如上责臣,臣弗用,愚抵此。”罪常释。间即奏事,上善之,曰:“臣非知为此奏,乃监、掾、史某所为。”其欲荐吏,扬人之善、解人之过如此。
及治江都反狱,穷根本。严助、伍被,上欲释之,汤争曰:“伍被本造反谋,而助亲幸出入禁闼,腹心之臣,乃交私诸侯,如此弗诛,后不可治。”上可论之。其治狱所巧排大臣自以为功,多此类。
会人有盗发孝文园瘗钱丞相青翟朝与汤约俱谢汤念独丞相以四时行园当谢汤无与也不谢丞相谢,上使御史案其事,丞相患之。三长史皆害汤,欲陷之。始,长史朱买臣素怨汤。王朝,以术至右内史。边通,学短长,官至济南相。故皆居汤右,已而失官,守长史,诎体于汤。故三长史合谋曰:“始汤约与君谢,已而卖君;今欲劾君以宗庙事,此欲代君耳,吾知汤阴事。”使吏捕案汤左田信等,曰汤且欲为请奏,信辄先知之,居物致富,与汤分之,及它奸事。于是上使赵禹责汤。汤乃为书谢曰:“汤无尺寸之功,起刀笔吏,陛下幸致位三公,无以塞责。然谍陷汤者,三长史也。”遂自杀。
汤死,家产直不过五百金,皆所得秦赐;无它赢。昆弟诸子欲厚葬汤,汤母曰:“汤为天子大臣,被恶言而死,何厚葬为!”载以牛车,有棺而无椁。上闻之,曰:“非此母不生此子。”乃尽按诛三长史。丞相青翟自杀。
(节选自《汉书·张汤传第二十九》)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
A.会人有盗发孝文园瘗钱/丞相青翟朝与汤约/俱谢/汤念独丞相以四时/行园当谢/汤无与也/不谢/
B.会人有盗发孝文园瘗钱/丞相青翟朝/与汤约俱谢/汤念独丞相以四时行园/当谢/汤无与也/不谢/
C.会人有盗/发孝文园瘗钱/丞相青翟朝与汤约/俱谢/汤念独丞相以四时行园/当谢/汤无与也不谢/
D.会人有盗/发孝文园瘗钱/丞相青翟朝/与汤约俱谢/汤念独丞相以四时/行园当谢/汤无与也不谢/
【解析】 “俱谢”的主语是“汤”,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行园”的主语是“丞相”,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之属”的“属”指侪辈、同一类人,与《鸿门宴》中“若属皆且为所虏”的“属”不同。
B.短长,指纵横家纵横游说的学说,兴于战国之时,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趋于没落。
C.左,文中指属下,后世引申为“降职”之意,《琵琶行》“序”中“左迁”即是此意。
D.“汤乃为书谢曰”的“谢”与《苏武传》“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中的“谢”意义相同。
【解析】 A项,“与《鸿门宴》中‘若属皆且为所虏’的‘属’不同”错误,两句中“属”的意思相同。“与长安富贾田甲、鱼翁叔之属交私”的意思是“与长安的富商大贾田甲、鱼翁叔等人关系密切”,所以“属”指侪辈、同一类人;“若属皆且为所虏”的意思是“你们都将被他俘虏”,所以“属”指侪辈、同一类人。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张汤深谙为官处世之道,无论是在与富贾、名士结交时,还是在与皇帝共事、决断案件时,他都能得心应手。
B.张汤执法严峻,他在处理陈皇后巫蛊案和江都王谋反案时,一直都能追查到底。也都得到了皇帝的认可。
C.张汤因为得罪权贵,遭到丞相及三长史的嫉恨,被诬告与他人囤积物资、进行分赃,最终被逼含愤自杀。
D.张汤为言一生,两袖清风,全靠俸禄和赏赐生活,死后家产总共不足五百金,因此家人无法厚葬张汤。
【解析】 D项,“因此家人无法厚葬张汤”错误。由原文“昆弟诸子欲厚葬汤,汤母曰:‘汤为天子大臣,被恶言而死,何厚葬为!’载以牛车,有棺而无椁”可知,他的兄弟们和儿子们要厚葬张汤,张汤的母亲说:“张汤作为皇上的大臣,遭受恶言污蔑致死,有什么可厚葬的!”于是用牛车装载他的尸体下葬,只有棺木而没有外椁。由此可知,没有厚葬张汤不是因为家里没钱,是因为他的母亲。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列九卿,收接天下名士大夫,己内心虽不合,然阳浮道与之。
译文:_等到他居于九卿之位时,就招纳全国各地的知名士大夫,自己内心虽跟他们意见不合,然而又假装敬慕他们。__
(2)今欲劾君以宗庙事,此欲代君耳,吾知汤阴事。
译文:_(张汤)如今想要拿宗庙之事弹劾丞相您,这是想取代您罢了,我们知道张汤的隐秘勾当。__
12.史学家班固评价《史记》:“不虚美,不隐恶。”本文同样体现了这一史家传统,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述。
【答案】 _不虚美:做事干练——处理陈皇后巫蛊案、江都谋反案时,深查党羽,追根究底;廉洁奉公——死后家产不过五百金,都来自于俸禄赏赐;与人为善——扬人之善,解人之过,对自己欣赏的人真心帮助。
不隐恶:虚伪圆滑——结交名士,表里不一,假装敬仰;狡诈狠毒——借办案排挤大臣以邀功。__
【参考译文】
武安侯担任丞相,征调张汤担任丞相府的属吏,并推荐他补任侍御史。在处理陈皇后巫蛊案时,他深入追查其党羽,皇上认为他能干,提拔为太中大夫。
开始时担任小吏,与长安的富商大贾田甲、鱼翁叔等人关系密切。等到他居于九卿之位时,就招纳全国各地的知名士大夫,自己内心虽跟他们意见不合,然而又假装敬慕他们。张汤奏事如果遭到谴责,就认错谢罪,一定要举出正、监、掾史中贤能的办事官员,说:“他们本来为我提出建议,正像皇上所要求我的一样,我没有采用,才愚蠢到了这种地步。”因此他的过错常常被原谅。有时向皇上奏事,皇上称赞他,他便说:“我不知道写这样的奏章,而是监、掾、史中某某写的。”他想要推荐某人,常常像这样宣扬某人的长处或者掩盖某人的过失。
在查办江都王谋反的案件时,追根究底。武帝想要赦免严助和伍被,张汤争辩说:“伍被本来就谋划反叛之事,而严助深得宠幸,是出入宫廷禁门的心腹臣子,竟然私通诸侯,像这样的人不杀掉,以后将无法处治。”于是皇帝同意了对他们的判决。他办理案件打击大臣以此为自己的功劳,这类事情很多。
正巧有人偷挖了孝文帝陵园里的殉葬钱,丞相青翟上朝,同张汤约定一同去谢罪,张汤想只有丞相按四季巡视陵园,应当谢罪,与自己没有关系,没有谢罪。丞相谢罪后,皇上派御史查办此事,丞相忧虑此事。丞相手下的三个长史都忌恨张汤,想陷害他。起初,长史朱买臣向来怨恨张汤。王朝凭儒学做到右内史。边通学习纵横家的学说,官至济南王的丞相。从前他们地位都在张汤之上,不久丢了官,代理长史,屈身拜伏于张汤。因此三个长史一起谋划说:“起初张汤相约跟丞相您一起向皇上谢罪,接着又出卖丞相;(张汤)如今想要拿宗庙之事弹劾丞相您,这是想取代您罢了,我们知道张汤的隐秘勾当。”于是派属吏逮捕审查张汤的属下田信等人,说张汤将要奏请皇上,田信总是事先知道那些事,然后囤积物资,发财致富,与张汤分赃,以及其他坏事。于是皇上派赵禹审问张汤。张汤上书谢罪说:“我没有一点点的功劳,出身文书小吏,陛下宠幸我让我位列三公(或译为:有幸陛下让我位列三公),我没有办法补救(或译为:推卸)罪责。然而阴谋陷害我的是三个长史。”张汤于是就自杀了。
张汤死后,家里的财产不超过五百金,都是所得俸禄和赏赐,没有别的家业。他的兄弟们和儿子们要厚葬张汤,张汤的母亲说:“张汤作为皇上的大臣,遭受恶言污蔑致死,有什么可厚葬的!”于是用牛车装载他的尸体下葬,只有棺木而没有外椁。汉武帝知道后,说:“没有这样的母亲,不能生下这样的儿子。”于是穷究此案,将三位长史处以死罪。丞相青翟自杀。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7题。
丙吉字少卿,鲁国人也。为人深厚,不伐善。地节三年,立皇太子,吉为太子太傅。数月,迁御史大夫。后五岁,代魏相为丞相。吉本起狱法小吏,后学《诗》《礼》,皆通大义。及居相位,尚宽大,好礼让。掾史有罪臧,不称职,辄予长休告①,终无所案验。客或谓吉曰:“君侯为汉相,奸吏成其私,然无所惩艾。”吉曰:“夫以三公之府有案史之名,吾窃陋焉。”后人代吉,因以为故事,公府不案吏,自吉始。于官属掾史,务掩过扬善。吉驭吏嗜酒,尝从吉出,醉呕丞相车上。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饱之失去士,便此人将复何所容?西曹但忍之,此不过污丞相车菌耳。”遂不去也。此驭吏边郡人,习知边塞发奔命警备事。尝出适边郡发奔命书驰来至驭吏因至公车刺取②知虏入云中代郡遽归府见吉白状未已,诏召丞相、御史,问以虏所入郡吏,吉具对。御史大夫猝遽不能详知,以得谴让;而吉见谓忧边思职,驭吏力也。吉乃叹曰:“士无不可容,能各有所长。向使丞相不先闻驭吏言,何见劳勉之有?”掾史由是益贤吉。吉又尝出,逢清道群斗者,死伤横道,吉过之不问,掾史独怪之。吉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吉止驻,使骑吏问:“逐牛行几里矣?”掾史独谓丞相前后失问,或以讥吉,吉曰:“民斗相杀伤,长安令、京兆尹职所当禁备逐捕,岁竟奏行赏罚而已。宰相不亲小事,非所当于道路问也。方春未可大热,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时气失节,恐有所伤害也。是以问之。”掾史乃服,以吉知大体。五凤三年春,吉病笃。上自临问吉:“谁可以自代者。”吉顿首曰:“西河太守杜延年明于法度,晓国家故事,前为九卿十余年,今在郡治有能名。廷尉于定国执宪详平,天下自以不冤。太仆陈万年事后母孝,惇厚备于行止。此三人能皆在臣右,唯上察之。”上以吉言皆是而许焉。后三人居高位皆称职,上称吉为知人。薨,谥曰定侯。
(节选自《汉书·丙吉传》)
【注】 ①长休告:放长假,使……离职。②刺取:刺探。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
A.尝出/适边郡发奔命书驰来至/驭吏因至公车刺取/知虏入云中/代郡遽归/府见吉白状/
B.尝出适边/郡发奔命书驰来至/驭吏因至公车刺取知/虏入云中/代郡遽归府/见吉白状/
C.尝出/适边郡发奔命书驰来至/驭吏因至公车刺取/知虏入云中/代郡/遽归府见吉白状/
D.尝出适边/郡发奔命书驰来至/驭吏因至公车刺取知/虏入云中/代郡/遽归府见吉白状/
【解析】 “尝出”,省略主语“车夫”,本句为主谓结构,“出”后应断开;“适”此处意为“恰好”,“边郡”是一个词语,“边境”之意,作“发”的主语,据此也应从“适”前断开,排除B、D项;“云中”“代郡”并列短语,作“入”的宾语,其后应断开;且“归府”是动宾结构,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项。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地节三年,古代纪年法的一种,古代纪年法多种形式,此处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
B.御史大夫,古代官名,不同朝代职权不同。文中相当于副丞相,负责监察百官。
C.公车,汉代的官署名称,掌管征召及接受章奏;后也代指举人进京应试。文中指前者。
D.“公府不案吏”和“成妻纳钱案上”(《促织》)中的“案”含义相同。
【解析】 D项,前者是“查办”的意思,后者是“桌案”的意思,含义不同。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丙吉处理政务以宽松为怀。他认为身为丞相而获得审判官吏的名声,是很丢人的事,所以奉行旧例,不处理下属官员。
B.丙吉为人宽厚。车夫因酒醉而呕吐在他的车上,他担心车夫被赶走无处容身,于是劝西曹主吏予以容忍。
C.丙吉为官能抓住主要矛盾。在路上遇上百姓斗殴他不过问,却调查牛喘息的原因,他担心的是时令失调,带来灾害。
D.丙吉有知人之明。当他病重时,皇帝询问谁能作为替代人选,他举荐了杜延年、于定国、陈万年三人,都很称职。
【解析】 A项,“所以奉行旧例,不处理下属官员”错误。从原文“后人代吉,因以为故事,公府不案吏,自吉始”来看,不是丙吉奉行旧例,是丙吉之后的官员奉行丙吉的旧例。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客或谓吉曰:“君侯为汉相,奸吏成其私,然无所惩艾。”
译文:_他的门客中有人告诉他说:“大人担任汉丞相,奸诈的官吏已经形成了贪污事实,然而您却对他们没有惩办。”__
(2)御史大夫猝遽不能详知,以得谴让;而吉见谓忧边思职,驭吏力也。
译文:_御史大夫仓促之间不能详细了解,因此受到处罚责备;而丙吉被皇帝认为是忧思边境操劳防务(的官员),这是车夫的力量。__
17.丙吉病危之时推荐的三个人各有哪方面的突出优点?请简要概括。
【答案】 _(1)杜延年明晓法律,知道国家的旧事惯例;(2)于定国执法公正;(3)陈万年品德敦厚,做事周全。__
【参考译文】
丙吉字少卿,是鲁国人。他为人宽厚,不夸耀自己做过的好事。汉宣帝地节三年,立皇太子,丙吉当了太子太傅。过了几个月,升为御史大夫。五年以后,接替魏相(人名)担任丞相。丙吉本来出身于主管刑事案件的小官吏,后来学习《诗经》和《周礼》,都能通晓主要内容。到担任丞相,崇尚宽容大度,喜欢礼仪谦让。部下官员有人犯罪贪污,不称职,总是给这种人放长假,到底不去审问调查。他的宾客中有人告诉他说:“大人担任汉丞相,奸诈的官吏已经形成了贪污事实,然而您却对他们没有惩办。”丙吉说:“在中央官府做丞相而获得审判官吏的名声,我认为是很丢人的。”以后凡是接替丙吉做丞相的人,就把这作为老例奉行,三公官府不审判官吏从丙吉开始。他对于本部门所领导的部下官吏,极力为他们掩饰过错而宣传他们的优点。丙吉的车夫喜欢喝酒,曾经跟随丙吉外出,喝醉吐在丞相的车上。有关部门(西曹)主管官吏报告丙吉想开除这个车夫,丙吉说:“为喝醉的缘故就赶走人才,让这个人将再到什么地方容身?有关部门(西曹)还是容忍他一下吧!这不过是弄脏了丞相专车上的草席罢了。”就没有驱赶这名车夫。这个车夫家在边城,熟悉了解边城派出快马报告紧急情况的过程。车夫曾经出门,恰好边境派骑兵传送紧急文书迅速来到京城。这个车夫就跟随着驿骑到公车去打探军事机密,知道匈奴人已经进入了云中郡和代郡,立即回到丞相府见到丙吉汇报情况。不久,皇帝下诏召见丞相和御史大夫,询问了匈奴人入侵边郡的主管官吏的出身及能力情况,丙吉能详细回答,御史大夫仓促之间不能详细了解,因此受到处罚责备。而丙吉受到皇帝称赞,认为他忧思边境操劳防务,这是车夫的力量。丙吉于是感叹说:“人才没有不可宽容的,人的能力各有所长,假使我没有提前听到车夫的报告,哪里能被皇帝进行慰劳奖励呢?”部下因此更认为丙吉有才能。丙吉又曾经外出,在清理道路时遇到一群人斗殴,死伤的人横卧在道路上,丙吉经过那里却不过问,有部下独自对这件事感到奇怪。丙吉向前走,遇到人驱赶牛,牛喘气吐出舌头。丙吉让车队停下,让骑马的官吏询问:“赶牛走了几里路了?”部下独自认为丙吉在这两件事上前后处理的不合适。有人因这事讥笑丙吉,丙吉说,“百姓斗殴互相杀伤了,应当禁止防备追赶捉拿,这是长安令和京兆尹的职权范围。在岁末报告施行赏罚罢了。宰相不亲自处理小事,所以这不是我应当在道路上审问处理的。正值春天还不应该太热,担心牛在近处走却因为中暑的缘故喘气,这就是时令节气失调了,恐怕对百姓生产生活有伤害,因此调查这事。”部下才佩服。认为丙吉顾全大局,能抓住主要矛盾。五凤三年春,丙吉的病严重了。皇帝亲自到病榻前问候丙吉,说:“假如您不幸辞世,谁可以代替您呢?”丙吉顿首说道:“西河太守杜延年明晓法律,知道国家的旧事惯例,以前曾做过十多年的九卿官,现在在西河郡很有政绩,名声很好。廷尉于定国执法公道,天下经他判决的人都感到不冤枉。太仆陈万年侍奉继母十分孝顺,做任何事都十分厚道。这三个人的才能都比我强,希望皇帝留心察访一下。”皇帝认为丙吉的话都很正确而答应了。后来三人都身居高位,非常称职,皇帝认为丙吉有知人之明。死后,谥号为定侯。第三单元 11.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天下云集响应
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赢粮而景从
D.抑本其成败之迹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A.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B.然后以六合为家
C.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D.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然秦以区区之地
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C.丹与吾约为兄弟
D.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4.下列各句中与“为天下笑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会盟而谋弱秦
B.履至尊而制六合
C.智勇多困于所溺
D.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过秦论》中,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响应的语句是“___,___”。
(2)《过秦论》中指出秦始皇北筑长城,击退匈奴,发挥了重要的威慑作用的语句是“___,___”。
(3)《五代史伶官传序》中“___,___”两句与孟子的名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异曲同工之妙。
6.阅读下面的新闻,概括其主要内容,不超过25个字。
为期近两个月的贾谊故居修缮工程即将完工,近日贾谊故居将恢复对外开放。
贾谊故居于11月3日开始闭馆维修,重点对游客意见较大的油漆脱落、瓦片凌乱等方面进行了修复。此次文物修缮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修缮工程还涉及照明系统的维护、游览道路的拓宽、陈列内容的改进等。根据游客建议,此次特别增加了对中学教科书中贾谊名篇《过秦论》的展示,以彰显贾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他对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
据悉,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岁月中,对贾谊故居大规模的修缮就有百余次。上一次是在2009年,当时修缮的重点是恢复清代形制的门楼、改造内部园林等。
7.发挥你的想象力,把欧阳修《丰乐亭游春》中的诗句“鸟歌花舞太守醉”扩写成一段生动形象的文字,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50个字。
丰乐亭游春
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二、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题。
张禄见孟尝君曰:“衣新而不旧,仓庾盈而不虚,为之有道,君亦知之乎?”孟尝君曰:“衣新而不旧,则是修也;仓庾盈而不虚,则是富也。为之奈何?其说可得闻乎?”张禄曰:“愿君贵则举贤,富则振贫,若是则衣新而不旧,仓庾盈而不虚矣。”孟尝君以其言为然,说其意,辩其辞,明日使人奉黄金百斤,文织百纯,进之张先生。先生辞而不受。后先生复见孟尝君,孟尝君曰:“前先生幸教文曰:‘衣新而不旧,仓庾盈而不虚,为之有说,汝亦知之乎?’文窃说教,故使人奉黄金百斤,文织百纯,进之先生,以补门内之不赡者,先生曷为辞而不受乎?”张禄曰:“君将掘君之府钱,发君之庾粟以补士,则衣弊履穿而不赡耳,何服衣新而不旧,仓庾盈而不虚乎?”孟尝君曰:“然则为之奈何?”张禄曰:“夫秦者,四塞之国也,游宦者不得入焉。愿君为吾为丈尺之书,寄我与秦王。我往而遇乎,固君之入也;往而不遇乎,虽人求间谋,固不遇臣矣。”孟尝君曰:“敬闻命矣。”因为之书寄之秦王往而大遇谓秦王曰自禄之来入大王之境田畴益辟吏民益治然而大王有一不得者大王知之乎王曰:“不知。”曰:“夫山东有相所谓孟尝君者,其人贤人,天下无急则已,有急则能收天下雄俊之士,与之合交连友者,疑独此耳。然则大王胡不为我友之乎?”秦王曰:“敬受命。”奉千金以遗孟尝君,孟尝君辍食察之而寤曰:“此张生之所谓衣新而不旧,仓庾盈而不虚者也。”
(选自《说苑·善说》,有删改)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之书/寄之秦王/往而大遇/谓秦王曰/自禄之来/入大王之境/田畴益辟/吏民益治然/而大王有一不得者/大王知之乎/
B.因为之书/寄之秦王/往而大遇/谓秦王曰/自禄之来/入大王之境/田畴益辟/吏民益治/然而大王有一不得者/大王知之乎/
C.因为之/书寄之秦王/往而大遇/谓秦王曰/自禄之来/入大王之境/田畴益辟/吏民益治/然而大王有一不得者/大王知之乎/
D.因为之/书寄之秦王/往而大遇/谓秦王曰/自禄之来/入大王之境/田畴益辟/吏民益治然/而大王有一不得者/大王知之乎/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是修也”与“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大学之道》)两句中的“修”字含义相同。
B.“愿君贵则举贤”与“见贤思齐焉”(《?论语?十二章》)两句中的“贤”字含义相同。
C.“夫山东有相”中的“山东”有“崤山以东”之意,这里指齐国,因为齐国地处崤山以东。
D.“奉千金以遗孟尝君”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赤壁赋》)两句中的“遗”字含义不同。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禄求见孟尝君,提出了“显贵时就举荐贤人,富足时就赈济穷人”的办法,用此办法就能做到“衣新而不旧,仓庾盈而不虚”。
B.孟尝君认可张禄的办法,欣赏他的用意,认为他的言辞有才辩,第二天就派人奉送百斤黄金和百幅彩绘丝绸,进献给他。
C.孟尝君赞赏张禄的智慧,认为他这样的人才应该有更大的施展才华的舞台,所以就特地写一封简短的便函把他引荐给秦王。
D.张禄说秦王有一样没有得到,就是贤人孟尝君,张禄还说天下有紧急情况时孟尝君能召集英雄俊杰,这些说法打动了秦王。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衣新而不旧,仓庾盈而不虚,为之有道,君亦知之乎?
(2)往而不遇乎,虽人求间谋,固不遇臣矣。
12.张禄不接受孟尝君派人奉送的百斤黄金和百幅彩绘丝绸,为什么呢?请简要说明。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7题。
汤见设网者四面张祝曰:“自天下者,自地出者,自四方至者,皆罹我网。”汤曰:“嘻!尽之矣。非桀其孰能如此?”令去三面、舍一面,而教之祝曰:“蛛蝥作网,令之人循绪。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请受其犯命者。”士民闻之,曰:“汤之德及禽兽矣,而况我乎!”于是下亲其上。楚昭王当房而立,愀然有寒色,曰:“寡人朝饥,时酒二觛,重裘而立,犹憯然有寒气,将奈我元元之百姓何?”是日也,出府之裘以衣寒者,出仓之粟以振饥者。居二年阖闾袭郢昭王奔隋诸当房之赐者请还致死于寇阖闾一夕而五徙卧不能赖楚曳师而去昭王乃复当房之德也。昔楚昭王与吴人战。楚军败,昭王走,屦决眦而行失之。行三十步,复旋取屦。乃至于隋,左右问曰:“王何曾惜一踦屦乎?”昭王曰:“楚国虽贫,岂爱一踦屦哉!思与偕反也。”自是之后,楚国之俗无相弃者。豫让事中行之君,智伯灭中行氏,豫让徙事智伯。及赵襄子破智伯,豫让剂面而变容,吞炭而为哑,乞其妻所而妻费识。乃伏刺襄子,五起而弗中。襄子患之,食不甘味,一夕而五易卧,见不全身。人谓豫让曰:“子不死中行,而反事其仇,何无耻之甚也?今必碎身糜躯以为智伯,何其与前异也!”豫让曰:“我事中行之君,与帷而衣之,与关而枕之。夫众人畜我,我故众人事之。及智伯,分吾以衣服,啖吾以鼎实,举袂而为礼。夫国士遇我。我固国士为之报。”故曰“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非冗方也,故在主而已。
(节选自贾谊《新书·谕诚》)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居二年/阖闾袭郢昭王/奔隋/诸当房之赐者/请还致死于寇/阖闾一夕而五徙/卧不能/赖楚曳师而去/昭王乃复/
B.居二年/阖闾袭郢/昭王奔隋/诸当房之赐者/请还致死于寇/阖闾一夕而五徙卧/不能赖楚/曳师而去/昭王乃复/
C.居二年/阖闾袭郢昭王/奔隋/诸当房之赐者/请还致死于寇/阖闾一夕而五徙卧/不能赖楚/曳师而去/昭王乃复/
D.居二年/阖闾袭郢/昭王奔隋/诸当房之赐者/请还致死于寇/阖闾一夕而五徙/卧不能/赖楚曳师而去/昭王乃复/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愀然意为容色改变的样子,与《赤壁赋》中“苏子愀然”的“愀然”相同。
B.元元在词典中有“黎民”和“善良”两种意思,此处只能解释为“善良”。
C.“与关而枕之”与《鸿门宴》“故遣将守关者”两句中的“关”字意思相同。
D.众人在文中指一般人,与《师说》中“今之众人”中的“众人”含义相近。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汤因张网狩猎的人四面张网的做法太过分而制止了他们,但并没有一味批评,而是教给方法,让他们去掉三面网,留下一面。
B.楚昭王早晨饮了两杯酒,穿着厚毛皮衣,在房屋中站着,仍然感到寒冷,他由自己的切身感受联想到楚国百姓的生活会更艰难。
C.楚昭王败逃途中因鞋子开口而跑丢了一只,在跑出一段路后,又返回去捡起那只鞋,在他的影响下,楚国从此没有丢鞋的习俗。
D.豫让毁掉容貌、吞炭变声,一心想杀死赵襄子替智伯报仇,是因为智伯曾像对待国士那样对待他,他也要像国士那样回报智伯。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日也,出府之裘以衣寒者,出仓之粟以振饥者。
(2)楚国虽贫,岂爱一踦屦哉!思与偕反也。
17.贾谊在文中借楚昭王和豫让的故事给诸侯王阐述了怎样的道理?请简要概括。
第三单元 11.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C )
A.天下云集响应
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赢粮而景从
D.抑本其成败之迹
【解析】 C项,“景”同“影”。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例句: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A.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B.然后以六合为家
C.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D.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解析】 D项,与例句均为连词,表目的,来。A项,介词,用。B项,介词,把。C项,介词,凭借。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D )
A.然秦以区区之地
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C.丹与吾约为兄弟
D.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解析】 D项,古义:主要指政治上的得失,具体来说,指统治者个人的主观努力,即人的作为。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事理人情等。
4.下列各句中与“为天下笑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C )
A.会盟而谋弱秦
B.履至尊而制六合
C.智勇多困于所溺
D.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
【解析】 例句和C项都是被动句。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过秦论》中,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响应的语句是“_天下云集响应__,_赢粮而景从__”。
(2)《过秦论》中指出秦始皇北筑长城,击退匈奴,发挥了重要的威慑作用的语句是“_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__,_却匈奴七百余里__”。
(3)《五代史伶官传序》中“_忧劳可以兴国__,_逸豫可以亡身__”两句与孟子的名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异曲同工之妙。
6.阅读下面的新闻,概括其主要内容,不超过25个字。
为期近两个月的贾谊故居修缮工程即将完工,近日贾谊故居将恢复对外开放。
贾谊故居于11月3日开始闭馆维修,重点对游客意见较大的油漆脱落、瓦片凌乱等方面进行了修复。此次文物修缮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修缮工程还涉及照明系统的维护、游览道路的拓宽、陈列内容的改进等。根据游客建议,此次特别增加了对中学教科书中贾谊名篇《过秦论》的展示,以彰显贾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他对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
据悉,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岁月中,对贾谊故居大规模的修缮就有百余次。上一次是在2009年,当时修缮的重点是恢复清代形制的门楼、改造内部园林等。
【答案】 _贾谊故居修缮即将完工,近日将恢复对外开放。__
7.发挥你的想象力,把欧阳修《丰乐亭游春》中的诗句“鸟歌花舞太守醉”扩写成一段生动形象的文字,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50个字。
丰乐亭游春
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答案】 _惠风和畅的春日里,鸟儿们如同欢乐的孩子,亮起喉咙唱起了动听的歌曲。有的唱得婉转圆润,有的唱得明快活泼,有的唱得高亢嘹亮,有的唱得温柔缠绵……直唱得花儿动了情,撩起各种色彩的裙裾跳起了舞,尽情展现着自己的妩媚风姿。鸟儿唱得太守醉了,花儿舞得太守醉了;醉了,醉了,彻底地醉了;醉翁之意在于酒吗?不,是因为这里的景色太迷人了!__
二、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题。
张禄见孟尝君曰:“衣新而不旧,仓庾盈而不虚,为之有道,君亦知之乎?”孟尝君曰:“衣新而不旧,则是修也;仓庾盈而不虚,则是富也。为之奈何?其说可得闻乎?”张禄曰:“愿君贵则举贤,富则振贫,若是则衣新而不旧,仓庾盈而不虚矣。”孟尝君以其言为然,说其意,辩其辞,明日使人奉黄金百斤,文织百纯,进之张先生。先生辞而不受。后先生复见孟尝君,孟尝君曰:“前先生幸教文曰:‘衣新而不旧,仓庾盈而不虚,为之有说,汝亦知之乎?’文窃说教,故使人奉黄金百斤,文织百纯,进之先生,以补门内之不赡者,先生曷为辞而不受乎?”张禄曰:“君将掘君之府钱,发君之庾粟以补士,则衣弊履穿而不赡耳,何服衣新而不旧,仓庾盈而不虚乎?”孟尝君曰:“然则为之奈何?”张禄曰:“夫秦者,四塞之国也,游宦者不得入焉。愿君为吾为丈尺之书,寄我与秦王。我往而遇乎,固君之入也;往而不遇乎,虽人求间谋,固不遇臣矣。”孟尝君曰:“敬闻命矣。”因为之书寄之秦王往而大遇谓秦王曰自禄之来入大王之境田畴益辟吏民益治然而大王有一不得者大王知之乎王曰:“不知。”曰:“夫山东有相所谓孟尝君者,其人贤人,天下无急则已,有急则能收天下雄俊之士,与之合交连友者,疑独此耳。然则大王胡不为我友之乎?”秦王曰:“敬受命。”奉千金以遗孟尝君,孟尝君辍食察之而寤曰:“此张生之所谓衣新而不旧,仓庾盈而不虚者也。”
(选自《说苑·善说》,有删改)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
A.因为之书/寄之秦王/往而大遇/谓秦王曰/自禄之来/入大王之境/田畴益辟/吏民益治然/而大王有一不得者/大王知之乎/
B.因为之书/寄之秦王/往而大遇/谓秦王曰/自禄之来/入大王之境/田畴益辟/吏民益治/然而大王有一不得者/大王知之乎/
C.因为之/书寄之秦王/往而大遇/谓秦王曰/自禄之来/入大王之境/田畴益辟/吏民益治/然而大王有一不得者/大王知之乎/
D.因为之/书寄之秦王/往而大遇/谓秦王曰/自禄之来/入大王之境/田畴益辟/吏民益治然/而大王有一不得者/大王知之乎/
【解析】 “书”是“因为之书”一句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项;“然而”此句中是表转折的连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则是修也”与“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大学之道》)两句中的“修”字含义相同。
B.“愿君贵则举贤”与“见贤思齐焉”(《?论语?十二章》)两句中的“贤”字含义相同。
C.“夫山东有相”中的“山东”有“崤山以东”之意,这里指齐国,因为齐国地处崤山以东。
D.“奉千金以遗孟尝君”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赤壁赋》)两句中的“遗”字含义不同。
【解析】 A项,前句的修,修理、整治。句意:那是因为整治。后句的修,修养、修行。句意: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B项,贤,贤能的人。句意:希望您显贵时就举荐贤人。贤,贤能的人。句意:见到贤能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和他看齐。D项,前句的遗,给予、馈赠。句意:于是派人奉送千金给孟尝君。后句的遗,抛弃、脱离。句意:飘飘然如遗弃尘世,超然独立。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张禄求见孟尝君,提出了“显贵时就举荐贤人,富足时就赈济穷人”的办法,用此办法就能做到“衣新而不旧,仓庾盈而不虚”。
B.孟尝君认可张禄的办法,欣赏他的用意,认为他的言辞有才辩,第二天就派人奉送百斤黄金和百幅彩绘丝绸,进献给他。
C.孟尝君赞赏张禄的智慧,认为他这样的人才应该有更大的施展才华的舞台,所以就特地写一封简短的便函把他引荐给秦王。
D.张禄说秦王有一样没有得到,就是贤人孟尝君,张禄还说天下有紧急情况时孟尝君能召集英雄俊杰,这些说法打动了秦王。
【解析】 C项,“所以就特地写一封简短的便函把他引荐给秦王”说法错误,因果关系不成立,根据原文“愿君为吾为丈尺之书,寄我与秦王”可知,孟尝君是应张禄的要求而写便函的。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衣新而不旧,仓庾盈而不虚,为之有道,君亦知之乎?
译文:_使衣服常新而不旧,使粮仓常满而不空,做到这样是有办法的,您知道这个办法吗?__
(2)往而不遇乎,虽人求间谋,固不遇臣矣。
译文:_(我)前去如果不受礼遇,即使求人从中谋划,(秦王)一定也不会礼遇我了。__
12.张禄不接受孟尝君派人奉送的百斤黄金和百幅彩绘丝绸,为什么呢?请简要说明。
【答案】 _①因为张禄不愿意孟尝君动用府中金钱和打开粮仓来补助士人。②张禄希望孟尝君举荐贤人,推荐自己去拜见秦王。__
【参考译文】
张禄求见孟尝君说:“使衣服常新而不旧,使粮仓常满而不空,做到这样是有办法的,您知道这个办法吗?”孟尝君说:“衣服常新而不旧,那是因为整治;粮仓常满而不空,那是因为富足。怎样才能做到这样?那道理可以讲出来听听吗?”张禄说:“希望您显贵时就举荐贤人,富足时就赈济穷人,这样就会使衣服常新而不旧,粮仓常满而不空。”孟尝君认为他说得对,欣赏他的用意,认为他的言辞有才辩,第二天就派人奉送黄金百斤,彩绘的丝绸百幅,进献给张先生。张禄拒绝不接受。后来张禄又见到孟尝君,孟尝君说:“前次有幸听到您教诲我说:‘使衣服常新而不旧,使粮仓常满而不空,有办法做到这样,您知道这个道理吗?’我私下赞赏您的教诲,所以派人奉送黄金百斤,彩绘丝绸百幅,进献给先生,以补充先生家内供养不足的人,先生为什么拒绝不接受呢?”张禄说:“您如果要动用府中金钱,打开您的粮仓来补助士人,就会弄得连衣服破烂鞋子磨穿也供给不上,还怎么顾得上使衣服常新不旧,粮仓常满不空呢?”孟尝君问:“既然如此,那该怎么办呢?”张禄说:“那秦国是四面地势险要的国家,游学求官的人很难进入。请您为我写一封简短的便函把我介绍给秦王。我前去如果受到礼遇,那本是您使我进入的;(我)前去如果不受礼遇,即使求人从中谋划,(秦王)一定也不会礼遇我了。”孟尝君说:“就听您的吩咐吧!”便为张禄写了书信,将他介绍给秦王。张禄前去大受礼遇,他对秦王说:“自从我来秦国,进入大王的境内,看见田地开拓得更多,吏民治理得更好,但是大王有一样没有得到,大王知道这是什么吗?”秦王说:“不知道。”张禄说:“那齐国有个国相叫孟尝君的,那人是个贤人,天下没有紧急情况则罢,一有紧急情况就能召集天下英雄俊杰及贤士,并与他们联合结交成为朋友的,想来就只有此人吧!那么大王何不为自己去和他结成朋友呢?”秦王说:“恭敬地接受您的指教。”于是派人奉送千金给孟尝君,孟尝君当时正在吃饭,他停下来仔细想这是怎么回事,后来醒悟说:“这就是张先生所说的衣服常新不旧,粮仓常满不空的道理啊!”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7题。
汤见设网者四面张祝曰:“自天下者,自地出者,自四方至者,皆罹我网。”汤曰:“嘻!尽之矣。非桀其孰能如此?”令去三面、舍一面,而教之祝曰:“蛛蝥作网,令之人循绪。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请受其犯命者。”士民闻之,曰:“汤之德及禽兽矣,而况我乎!”于是下亲其上。楚昭王当房而立,愀然有寒色,曰:“寡人朝饥,时酒二觛,重裘而立,犹憯然有寒气,将奈我元元之百姓何?”是日也,出府之裘以衣寒者,出仓之粟以振饥者。居二年阖闾袭郢昭王奔隋诸当房之赐者请还致死于寇阖闾一夕而五徙卧不能赖楚曳师而去昭王乃复当房之德也。昔楚昭王与吴人战。楚军败,昭王走,屦决眦而行失之。行三十步,复旋取屦。乃至于隋,左右问曰:“王何曾惜一踦屦乎?”昭王曰:“楚国虽贫,岂爱一踦屦哉!思与偕反也。”自是之后,楚国之俗无相弃者。豫让事中行之君,智伯灭中行氏,豫让徙事智伯。及赵襄子破智伯,豫让剂面而变容,吞炭而为哑,乞其妻所而妻费识。乃伏刺襄子,五起而弗中。襄子患之,食不甘味,一夕而五易卧,见不全身。人谓豫让曰:“子不死中行,而反事其仇,何无耻之甚也?今必碎身糜躯以为智伯,何其与前异也!”豫让曰:“我事中行之君,与帷而衣之,与关而枕之。夫众人畜我,我故众人事之。及智伯,分吾以衣服,啖吾以鼎实,举袂而为礼。夫国士遇我。我固国士为之报。”故曰“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非冗方也,故在主而已。
(节选自贾谊《新书·谕诚》)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
A.居二年/阖闾袭郢昭王/奔隋/诸当房之赐者/请还致死于寇/阖闾一夕而五徙/卧不能/赖楚曳师而去/昭王乃复/
B.居二年/阖闾袭郢/昭王奔隋/诸当房之赐者/请还致死于寇/阖闾一夕而五徙卧/不能赖楚/曳师而去/昭王乃复/
C.居二年/阖闾袭郢昭王/奔隋/诸当房之赐者/请还致死于寇/阖闾一夕而五徙卧/不能赖楚/曳师而去/昭王乃复/
D.居二年/阖闾袭郢/昭王奔隋/诸当房之赐者/请还致死于寇/阖闾一夕而五徙/卧不能/赖楚曳师而去/昭王乃复/
【解析】 “郢”是楚国都城,作“袭”的宾语,后面断开;而“昭王”是“奔隋”的主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A、C项;“不能”修饰“赖”,作状语,不能断开,排除D项。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愀然意为容色改变的样子,与《赤壁赋》中“苏子愀然”的“愀然”相同。
B.元元在词典中有“黎民”和“善良”两种意思,此处只能解释为“善良”。
C.“与关而枕之”与《鸿门宴》“故遣将守关者”两句中的“关”字意思相同。
D.众人在文中指一般人,与《师说》中“今之众人”中的“众人”含义相近。
【解析】 C项,“关”意思不同,第一个是“门栓”,第二个是“函谷关”。句意:给我门栓当枕头/之所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商汤因张网狩猎的人四面张网的做法太过分而制止了他们,但并没有一味批评,而是教给方法,让他们去掉三面网,留下一面。
B.楚昭王早晨饮了两杯酒,穿着厚毛皮衣,在房屋中站着,仍然感到寒冷,他由自己的切身感受联想到楚国百姓的生活会更艰难。
C.楚昭王败逃途中因鞋子开口而跑丢了一只,在跑出一段路后,又返回去捡起那只鞋,在他的影响下,楚国从此没有丢鞋的习俗。
D.豫让毁掉容貌、吞炭变声,一心想杀死赵襄子替智伯报仇,是因为智伯曾像对待国士那样对待他,他也要像国士那样回报智伯。
【解析】 C项,“楚国从此没有丢鞋的习俗”错,结合原文“自是之后,楚国之俗无相弃者”可知,从这以后,楚国便没有互相遗弃的习俗。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日也,出府之裘以衣寒者,出仓之粟以振饥者。
译文:_这一天,就拿出官府里的皮衣给受冻的人穿,取出仓库的粮食救助饥饿的人。__
(2)楚国虽贫,岂爱一踦屦哉!思与偕反也。
译文:_楚国虽然贫穷,我难道会吝惜一只鞋子吗?只是想要同它一同返回楚国。__
17.贾谊在文中借楚昭王和豫让的故事给诸侯王阐述了怎样的道理?请简要概括。
【答案】 _①为人主者应推己及人,关心百姓疾苦;②为人主者应以身作则,以上率下;③为人主者应竭诚以待下。__
【参考译文】
商汤看见张网狩猎的人四面张网,祷告说:“从天上降下来的,从地中生出来的,从四方到来的,都落到我的网中。”汤说:“哎呀!全部捉尽了。不是夏桀(那样的暴君),还有谁能这样呢?”于是就命令去掉三面的网,只留下一面,并且教他祷告说:“蜘蛛结网,现在的人仿照去做。愿意往左的往左,愿意往右的往右,愿意高飞的高飞,愿意下降的下降。我请求接受那些自投罗网的。”士人和平民听说这件事后,说:“商汤的恩德施加到禽兽了,更何况对我们呢?”因此百姓亲近他们的君王。楚昭王在厢房正中站立,容色改变显出寒意,说:“我早上饿的时候,喝两杯酒,现在穿着厚毛皮衣站着,仍然瑟缩地感到寒气袭人,我的黎民百姓会怎么样呢?”这一天,就拿出官府里的皮衣给受冻的人穿,取出仓库的粮食救助饥饿的人。过了两年,吴王阖闾袭击郢都,楚昭王逃奔到隋。那些先前受到楚昭王立于厢房时赏赐的人,请求返回楚国与敌人以死相拼。阖闾一晚上五次迁徙睡眠地点,不能占有楚国,率领军队离去,楚昭王于是回楚复位。这是立于厢房时能够施德的缘故。过去楚昭王与吴国人作战,楚国军队失败,楚昭王逃跑,麻布鞋裂开了口子,跑丢了一只,跑了三十步,又回去捡回鞋子。等到了隋地,近臣问他说:“大王怎么竟然吝惜一只鞋子呢?”楚昭王说:“楚国虽然贫穷,我难道会吝惜一只鞋子吗?只是想要同它一同返回楚国。”从这以后,楚国便没有互相遗弃的习俗。豫让侍奉中行君,智伯消灭了中行氏,豫让改为侍奉智伯。等到赵襄子打败智伯,豫让割破脸面改变容貌,吞食木炭使自己不能说话,在妻子那里乞讨连妻子都认不出他,于是埋伏起来刺杀赵襄子,五次行刺没有成功。赵襄子非常害怕,吃饭都没有味道,一夜要换五个地方睡觉,不敢公开露面。有人对豫让说:“你不为中行氏死节,反而侍奉他的仇人,怎么这么无耻呢?现在粉身碎骨也一定为智伯报仇,怎么与以前不一样呢?”豫让说:“我侍奉中行君,他给我帷帐当衣穿,给我门栓当枕头。他像对一般人那样待我,所以我就像对一般人那样对待他。等到侍奉智伯时,他把衣服分给我穿,拿鼎中的美食给我吃,举起衣袖礼遇我。他像对待国士一样待我,我当然要像国士那样报答他。”所以说:“士人为了解自己的人去死,女人为喜爱自己的人妆扮”。这并不是多余的话,原因在于主上如何对待臣下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