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提能作业(含答案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提能作业(含答案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6 22:16:41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6.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时代是青年发展的最宝贵沃土。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回想百年之前,在__①__的旧中国,囿于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不少青年空有一身本领却难以施展,空有一腔抱负却难以实现。国家好,青年才会好。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盛世,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增加,身心素质向好向强,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发展流动畅通自由,拥有更广阔的成长空间,更优越的发展环境。时代造就青年,盛世成就青年。新时代必将为青年搭建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插上腾飞的翅膀,必将成为青年大有可为__②__的伟大时代。
青年是时代发展的最蓬勃动力。时代呼唤担当,民族振兴是青年的责任。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时代呼唤青年坚定理想、努力拼搏、__③__,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减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鲁迅先生诞生在20世纪的中国是一个文化奇迹。此前没有这样的人物,此后也很少有了,他的同时代人中,有郭沫若、茅盾、老舍、巴金等一大批杰出的文学家,他与他们并肩协作,创造了中国新文学的辉煌业绩。他像星辰,给那些身处至暗时刻寻求援助的广大读者以信心和希望;__①__,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他的写作,深沉博大,有一种超越文字之上的力量和温暖。人们喜欢称他为“大先生”。所谓大者,“得其大者而兼其小”。他有博大的胸怀。早年“走异路,逃异地”,脱离了江南小镇的狭小天地,告别了“读书应举”的传统道路,赴金陵求学,后东渡日本学医。一路走来,__②__,人生的内涵越来越丰富。__③__,但他不是吟风弄月的文学家,也不是谋求高雅地位的成功人士,而是一生致力于用文学来改良社会的文学践行者。我们无法想象,在那个风雨飘摇、万马齐喑的旧中国,竟会诞生像鲁迅这样举世无双、影响深远的文化巨匠。
4.下列句子中的“像”和文中加点的“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就像樱、梨、桃这样轻柔飘逸的花,我从不将它们的谢落看作死亡。
B.雨天,拾荒农妇从门前经过,我会像妈妈一样追出门,给她一顶草帽。
C.天和号核心舱是世界最大最重的太空舱,功能齐全,就像旅馆一样。
D.像是知道我要摘它一样,那朵红色的荷花猛地把头埋进了荷叶丛中。
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6.下面是一篇学术论文的摘要,请根据文段内容提取三个关键词,每个不超过5个字。
考察鲁迅小说中形象色彩修辞的文本呈现是本论文的出发点。从人类的五官感觉起步,分别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的角度还原鲁迅小说中富有艺术魅力的形象色彩特征。通过基于视觉的颜色修辞观照鲁迅小说中不同颜色语码的形象色彩义,勾勒出鲁迅小说色彩世界的风貌;透过不同颜色语码所内含的隐喻意义,探讨鲁迅关于国民性、启蒙、复仇等重要主题的思考;以鲁迅对色彩的选择和偏好把握鲁迅的情感基调和生命姿态。通过基于听觉的声音修辞,发掘声响修辞在鲁迅小说中的多重内涵;把握鲁迅对人声的情感化的处理意图和技巧,了解鲁迅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和切身体悟;领会鲁迅小说中语音表达的表意性和情感性,进而观照小说所传递出的社会内涵的思想旨意。通过基于肤觉的感觉修辞,探究鲁迅对国民之间的现实关系和人际社会的洞察;透视鲁迅对国民性的审视、揭露,以及关于国民性改造的设想和期许。基于嗅觉和味觉的感觉修辞,主要表现鲁迅小说中人物的生活状态和生存态度,以及由此所激发的心理感受和具有空间意义的情绪体验。
7.下面是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而发行的纪念邮票的画面,请用简明的文字介绍邮票画面的构成要素。字数在80个字以内。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长明灯
鲁 迅
春阴的下午,吉光屯唯一的茶馆子里的空气又有些紧张了,人们的耳朵里,仿佛还留着一种微细沉实的声息——“熄掉他罢!”
但当然并不是全屯的人们都如此。这屯上的居民是不大出行的,动一动就须查黄历,看那上面是否写着“不宜出行”;倘没有写,出去也须先走喜神方,迎吉利。
“还是这样么?”三角脸拿起茶碗,问。
“听说,还是这样,”方头说,“还是尽说‘熄掉他熄掉他’”。眼光也越加发闪了。见鬼!这是我们屯上的一个大害,你不要看得微细。我们倒应该想个法子来除掉他!
“什么东西!我们上县去,送他忤逆!”阔亭捏了拳头,在桌上一击,慷慨地说。
“不成。要送忤逆,须是他的父母,母舅……”方头说。
庄七光嚷起来了:“吹熄了灯,我们的吉光屯还成什么吉光屯,不就完了么?老年人不都说么:这灯还是梁武帝点起的,一直传下来,没有熄过。他现在这么胡闹,什么意思?……”
“我想:还不如用老法子骗他一骗,”灰五婶,本店的主人兼工人。
“怎么骗?”庄七光诧异地问。
“他那时也还年青哩。听说:有一天他的祖父带他进社庙去,教他拜社老爷,瘟将军,王灵官老爷,他就害怕了,硬不拜,跑了出来。从此便有些怪。后来就像现在一样,一见人总和他们商量吹熄正殿上的长明灯。他后来就自己闯进去,要去吹。他的老子又太疼爱他,不肯将他锁起来——幸亏我家的死鬼那时还在,给想了一个法:将长明灯用厚棉被一围,漆漆黑黑地,领他去看,说是已经吹熄了。”
“后来就好了的!”她更快地说,“但是,不知道怎么这回看了赛会之后不多几天,又疯了起来了。哦,同先前一模一样。午后他就走过这里,一定又上庙里去了。那灯不是梁五弟点起来的么?不是说,那灯一灭,这里就要变海,我们就都要变泥鳅么?你们快去和四爷商量商量罢,要不……”
“我们还是先到庙前去看一看,”方头说着,便轩昂地出了门。
“好,庙门还关着。”阔亭高兴地说。
他也还如平常一样,黄的方脸和蓝布破大衫,只在浓眉底下的大而且长的眼睛中,略带些异样的光闪,看人就许多工夫不眨眼,并且总含着悲愤疑惧的神情。
“你干什么?”三角脸走上一步诘问。
“我叫老黑开门,”他低声,温和地说,“就因为那一盏灯必须吹熄。你看,三头六臂的蓝脸,三只眼睛,长帽,半个的头,牛头和猪牙齿,都应该吹熄……吹熄。吹熄,我们就不会有蝗虫,不会有猪嘴瘟……。”
“你还是回去罢!倘不,你的伯伯会打断你的骨头!灯么,我替你吹。你过几天来看就知道。”阔亭大声说。
他两眼更发出闪闪的光来,钉一般看定阔亭的眼,使阔亭的眼光赶紧辟易了。
“你吹?”他嘲笑似地微笑。但接着就坚定地说,“不能!不要你们。我自己去熄,此刻去熄!”“我知道的,熄了也还在。”他又沉实地说道,“然而我只能姑且这么办。我先来这么办,容易些。我就要吹熄他,自己熄!”他说着,一面就转过身去竭力地推庙门。
“不成!你没法开!”
“那么,就用别的法子来。”他转脸向他们一瞥,沉静地说。
“哼,看你有什么别的法。”
“我放火。”
“什么?”阔亭疑心自己没有听清楚。
“我放火!”
沉默像一声清磐,摇曳着尾声,周围的活物都在其中凝结了。但不一会,就有几个人交头接耳,不一会,又都退了开去;两三人又在略远的地方站住了。
但他似乎并不留心别的事,只闪烁着狂热的眼光,在地上,在空中,在人身上,迅速地搜查,仿佛想要寻火种。
庙后门的墙外庄七光喊道:“老黑呀,你庙门要关得紧!我们去想了法子就来!”
方头和阔亭在几家的大门里穿梭一般出入了一通之后,吉光屯全局顿然扰动了。许多人们的耳朵里,心里,都有了一个可怕的声音:“放火!”全屯的空气也就紧张起来,凡有感得这紧张的人们,都很不安,仿佛自己就要变成泥鳅,天下从此毁灭。
这事件的中枢,不久就凑在四爷的客厅上了。年高德韶的郭老娃——四爷
……
“真是拖累煞人!”四爷将手在桌上轻轻一拍,“这种子孙,真该死呵!唉!”
方头说:“我们得赶紧想法子。我想……,倒不如姑且将他关起来。”
“那倒也是一个妥当的办法。”四爷微微地点一点头。
阔亭恍然道:“庙里进大门的西边那一间就空着,又只有一个小方窗,粗木直栅的,决计挖不齐。好极了!”
……
未到黄昏时分,天下已经泰平,或者竟是全都忘却了,人们的脸上已不特紧张,并且早褪尽了先前的喜悦的痕迹。在庙前,人们的足迹自然比平日多,但不久也就稀少了。吃过了晚饭,还有几个孩子跑到庙里去游戏,猜谜。
“我放火!”
孩子们都吃惊,立时记起他来,一齐注视西厢房,又看见一只手扳着木栅,一只手撕着木皮,其间有两只眼睛闪闪地发亮。
沉默只一瞬间,长着癞头疮的小孩忽而发一声喊,拔步就跑;其余的也都笑着嚷着跑出去了。
从此完全静寂了,暮色下来,绿莹莹的长明灯更其分明地照出神殿,神龛,而且照到院子,照到木栅里的昏暗。
一九二五年三月一日
(有删改)
8.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简略介绍了吉光屯居民的生活方式:出门前须查黄历,出了门也要先走喜神方,迎吉利,暗示神巫文化渗透在吉光屯居民生活的各个层面。
B.据老人们说长明灯是梁武帝点起的,而灰五婶说是“梁五弟”点的。这一巧妙的“错误”,讽刺了生活中那些不明真相却盲目跟风、人云亦云的人。
C.小说主要情节在“茶馆议论”“庙前说教”“客厅商议”“庙前尾声”几个场景中展开,作为交战双方的灭灯者与护灯者并没有发生正面冲突。
D.“疯子”被关之后,作者从时间、神情等方面叙写了吉光屯村民很快就忘了当天“灭灯”“放火”一事,天下泰平。这一安排内涵丰富,引人深思。
9.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明灯”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吉光屯的人们愚昧保守的思想,“长明”反映它的根深蒂固。
B.文中用“三角脸”“方头”称呼村民,以特征借代人物,使得人物的特征突出,特点更加鲜明。
C.“温和地说”“微笑”文中几处对“疯子”说话语调与神情的描写,表明了他是个易于相处、温柔之人。
D.小说结尾描写绿莹莹的长明灯照耀着庙宇周边静寂的一切,令人悚然的环境给人幽闭压抑之感。
10.请简要分析本文叙述上的技巧及其效果。
11.作家顾随在《孔子的自白》中说“发现了人世的真实而觉得恐怖”。本篇小说也同样“发现了人世的真实”并“觉得恐怖”,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弟 兄
鲁 迅
公益局一向无公可办,几个办事员在办公室里照例的谈家务。秦益堂捧着水烟筒咳得喘不过气来,气喘吁吁地说:
“到昨天,他们又打起架来了,从堂屋一直打到门口。我怎么喝也喝不住。”他生着几根花白胡子的嘴唇还抖着。“老三说,老五折在公债票上的钱是不能开公账的,应该自己赔出来……”
“你看,还是为钱,”张沛君就慷慨地从破的躺椅上站起来,“我真不解自家的弟兄何必这样斤斤计较,岂不是横竖都一样?”
“像你们的弟兄,哪里有呢。”益堂说。
“我们就是不计较,彼此都一样。我们就将钱财两字不放在心上。有谁家闹着要分的,我总是将我们的情形告诉他,劝他们不要计较。益翁也只要对令郎开导开导……”
“这大概也怕不成。”汪月生说,于是恭敬地看着沛君的眼,“像你们的弟兄,实在是少有的;我没有遇见过。你们简直是谁也没有一点自私自利的心思,这就不容易……”
“他们一直从堂屋打到大门口……”益堂说。
“令弟仍然是忙?”月生问。
“还是一礼拜十八点钟功课,外加九十三本作文,简直忙不过来。这几天可是请假了,身热,大概是受了一点寒……”
“我看这倒该小心些,”月生郑重地说,“今天的报上就说,现在时症流行……”
“什么时症呢?”沛君吃惊了,赶忙地问。
“那我可说不清了。记得是什么热罢。”
沛君迈开步就奔向阅报室去。
办公室中暂时的寂静,不久就被沛君的脚步声和叫听差的声音震破了。他仿佛已经有什么大难临头似的,说话有些口吃了,声音也发着抖。他叫听差打电话给普悌思普大夫,请他即刻到同兴公寓张沛君那里去看病。
月生便知道他很着急,“怎么了?”
“报上说……说流行的是猩……猩红热。我午后来局的时候,靖甫就是满脸通红……已经出门了么?请……请他们打电话找,请他即刻来,同兴公寓,同兴公寓!”
他听听差打完电话,便奔进办公室,取了帽子奔出去了。
他到路上,已不再如平时一般较量车价,一看见一个稍微壮大,似乎能走的车夫,问过价钱,便一脚跨上车去,道:“好。只要给我快走!”
公寓却如平时一般,很平安,寂静;一个小伙计仍旧坐在门外拉胡琴。他走进他兄弟的卧室,觉得兄弟脸上似乎见得更通红了,而且发喘。他伸手去一摸他的头,又热得炙手。
他又打电话给医院,答说普悌思普大夫已经找到了,可是很忙,怕去得晚,须待明天早晨也说不定的。然而他还叮嘱他要今天一定到。
他走进房去点起灯来看,靖甫的脸更觉得通红了,还现出更红的点子,眼睑也浮肿起来。他坐着,却似乎所坐的是针毡;在夜的渐就寂静中,在他的翘望中,每一辆汽车的汽笛的呼啸声更使他听得分明,有时竟无端疑为普大夫的汽车,跳起来去迎接。但是他还未走到门口,那汽车却早经驶过去了;惘然地回身,经过院落时,见皓月已经西升,邻家的一株古槐,便投影地上,森森然更来加浓了他阴郁的心地。
他坐在窗前的书桌旁边,一切都静寂,只听得病人的急促的呼吸声。他在等待的厌倦里,身心的紧张慢慢地弛缓下来了,但凌乱的思绪,却又乘机而起:他仿佛知道靖甫生的一定是猩红热,而且是不可救的。那么,家计怎么支持呢,靠自己一个?虽然住在小城里,可是百物也昂贵起来了……自己的三个孩子,他的两个,养活尚且难,还能进学校去读书么?只给一两个读书呢,那自然是自己的康儿最聪明——然而大家一定要批评,说是薄待了兄弟的孩子……后事怎么办呢,连买棺木的款子也不够,怎么能够运回家……
忽然远远地有一阵脚步声进来,这正是普悌思。
“先生,他发烧……”沛君喘着说。
普大夫不作声,略略按一按脉,又叫揭去被卧,解开衣服来给他看。看过之后,就伸出手指在肚子上去一摩。
“疹子……”普悌思低声自言自语似地说。
“疹子么?”他惊喜得声音也似乎发抖了。“他原来这么大了,竟还没有出过疹子?”他遇到了什么奇迹似的,自语道。
普大夫拉过桌上的一张信笺,就桌上飕飕地写了几个难以看清的字,这就是药方。
“怕药房已经关了罢?”沛君接了方,问。
“明天不要紧。明天吃。”
普大夫且说且走,一面接了一张五元的钞票塞入衣袋里,一径出去了。
房子里连灯光也显得愉悦;沛君仿佛万事都已做讫,周围都很平安。院子里满是月色,白得如银;邻人已经睡觉了,一切都很幽静。虽然听到病人的呼吸,却是很调和。他坐下不多久,忽又高兴起来。
沛君在床上醒来时,却不能即刻动弹,只觉得四肢无力,而且背上冷冰冰的还有许多汗,梦的断片,也同时闪闪烁烁地浮出:
——靖甫也正是这样地躺着,但却是一个死尸……
——他命令康儿和两个弟妹进学校去了;却还有兄弟的两个孩子哭嚷着要跟去。他已经被哭嚷的声音缠得发烦,他看见自己的手掌比平常大了三四倍,铁铸似的,向侄儿的脸上一掌批过去……
——侄儿满脸是血,哭着进来了。那孩子后面还跟着一群相识和不相识的人。他知道他们是都来攻击他的……
“——我决不至于昧了良心。你们不要受孩子的诳话的骗……”他听得自己这样说。
他忽而清醒了,觉得很疲劳,背上似乎还有些冷。
靖甫静静地躺在对面,呼吸虽然急促,却是很调匀。
这一天,沛君到公益局比平日迟得多,将要下午了。汪月生远远地望见,便迎出来:“嚯!来了。令弟全愈了罢?我想,这是不要紧的;时症年年有,没有什么要紧。但是,你脸上的气色,多少……和昨天多少两样。”
沛君也仿佛觉得这办公室和同事都和昨天有些两样,生疏了。月生道:“你还是早点回去罢,你一定惦记着令弟的病。”
“不!”沛君十分安心似的沉静地坐到自己的桌前。
1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用“一向”“照例”刻画公益局办事员的形象,反映社会背景,极具讽刺意味。
B.一向忙碌的弟弟生病请假几天了,但在与汪月生的对话中可知张沛君并不了解弟弟病情。
C.普悌思大夫刚到的时候,作者用一个“喘着说”用意深刻,直指张沛君内心的忧虑。
D.普悌思大夫看诊完毕不多说话,看完就走,表明他对张沛君的大惊小怪非常不满。
13.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公益局办事员之间的闲谈开篇,又以闲谈结尾,首尾呼应,结构圆合。
B.汪月生和秦益堂的感慨和评价从正面反映出张沛君兄弟在外人眼中的和睦亲爱。
C.文中的“奔”“跨”两个动词生动传神地刻画出张沛君要赶回家看弟弟的焦急。
D.弟弟生病,张沛君先是惊慌失措,后则“安心沉静”,反差强烈,引人深思。
14.文本中的环境描写简练精妙,请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处的作用。
15.中国文学史家赵景深曾说:“张沛君待弟弟完全是一番假意。”请根据文本进行简要分析。
第二单元 6.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时代是青年发展的最宝贵沃土。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回想百年之前,在__①__的旧中国,囿于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不少青年空有一身本领却难以施展,空有一腔抱负却难以实现。国家好,青年才会好。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盛世,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增加,身心素质向好向强,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发展流动畅通自由,拥有更广阔的成长空间,更优越的发展环境。时代造就青年,盛世成就青年。新时代必将为青年搭建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插上腾飞的翅膀,必将成为青年大有可为__②__的伟大时代。
青年是时代发展的最蓬勃动力。时代呼唤担当,民族振兴是青年的责任。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时代呼唤青年坚定理想、努力拼搏、__③__,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案】 _①风雨如晦__②大有作为__③奋勇当先__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减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 _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显著改善(或者改为: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身心素质向好向强,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发展流动畅通自由,拥有更优越的发展环境、更广阔的成长空间。__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 _比喻,用“快车道”“腾飞的翅膀”来比喻青年人高质量快速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青年发展的速度之快,质量之高,包含了作者对新时代必将造就青年人的肯定。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鲁迅先生诞生在20世纪的中国是一个文化奇迹。此前没有这样的人物,此后也很少有了,他的同时代人中,有郭沫若、茅盾、老舍、巴金等一大批杰出的文学家,他与他们并肩协作,创造了中国新文学的辉煌业绩。他像星辰,给那些身处至暗时刻寻求援助的广大读者以信心和希望;__①__,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他的写作,深沉博大,有一种超越文字之上的力量和温暖。人们喜欢称他为“大先生”。所谓大者,“得其大者而兼其小”。他有博大的胸怀。早年“走异路,逃异地”,脱离了江南小镇的狭小天地,告别了“读书应举”的传统道路,赴金陵求学,后东渡日本学医。一路走来,__②__,人生的内涵越来越丰富。__③__,但他不是吟风弄月的文学家,也不是谋求高雅地位的成功人士,而是一生致力于用文学来改良社会的文学践行者。我们无法想象,在那个风雨飘摇、万马齐喑的旧中国,竟会诞生像鲁迅这样举世无双、影响深远的文化巨匠。
4.下列句子中的“像”和文中加点的“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A.就像樱、梨、桃这样轻柔飘逸的花,我从不将它们的谢落看作死亡。
B.雨天,拾荒农妇从门前经过,我会像妈妈一样追出门,给她一顶草帽。
C.天和号核心舱是世界最大最重的太空舱,功能齐全,就像旅馆一样。
D.像是知道我要摘它一样,那朵红色的荷花猛地把头埋进了荷叶丛中。
【解析】 文中表示举例。A项,表示举例;B项,表示与某人在行为上有共同点;C项,表示打比方;D项,表示推测。
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 _①他像源泉(他像甘露)__②他的眼界越来越开阔__③鲁迅是文学家__
6.下面是一篇学术论文的摘要,请根据文段内容提取三个关键词,每个不超过5个字。
考察鲁迅小说中形象色彩修辞的文本呈现是本论文的出发点。从人类的五官感觉起步,分别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的角度还原鲁迅小说中富有艺术魅力的形象色彩特征。通过基于视觉的颜色修辞观照鲁迅小说中不同颜色语码的形象色彩义,勾勒出鲁迅小说色彩世界的风貌;透过不同颜色语码所内含的隐喻意义,探讨鲁迅关于国民性、启蒙、复仇等重要主题的思考;以鲁迅对色彩的选择和偏好把握鲁迅的情感基调和生命姿态。通过基于听觉的声音修辞,发掘声响修辞在鲁迅小说中的多重内涵;把握鲁迅对人声的情感化的处理意图和技巧,了解鲁迅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和切身体悟;领会鲁迅小说中语音表达的表意性和情感性,进而观照小说所传递出的社会内涵的思想旨意。通过基于肤觉的感觉修辞,探究鲁迅对国民之间的现实关系和人际社会的洞察;透视鲁迅对国民性的审视、揭露,以及关于国民性改造的设想和期许。基于嗅觉和味觉的感觉修辞,主要表现鲁迅小说中人物的生活状态和生存态度,以及由此所激发的心理感受和具有空间意义的情绪体验。
【答案】 关键词:_鲁迅小说__形象色彩__(感觉)修辞__
7.下面是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而发行的纪念邮票的画面,请用简明的文字介绍邮票画面的构成要素。字数在80个字以内。
【答案】 _邮票整体呈长方形。左边上方是鲁迅晚年手持香烟凝目沉思的侧面肖像;下方是邮票的编号。右边上方是茅盾书写的“鲁迅诞辰一百周年”八个大字,分两行竖排;下方是邮票的币值、发行部门和年份。__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长明灯
鲁 迅
春阴的下午,吉光屯唯一的茶馆子里的空气又有些紧张了,人们的耳朵里,仿佛还留着一种微细沉实的声息——“熄掉他罢!”
但当然并不是全屯的人们都如此。这屯上的居民是不大出行的,动一动就须查黄历,看那上面是否写着“不宜出行”;倘没有写,出去也须先走喜神方,迎吉利。
“还是这样么?”三角脸拿起茶碗,问。
“听说,还是这样,”方头说,“还是尽说‘熄掉他熄掉他’”。眼光也越加发闪了。见鬼!这是我们屯上的一个大害,你不要看得微细。我们倒应该想个法子来除掉他!
“什么东西!我们上县去,送他忤逆!”阔亭捏了拳头,在桌上一击,慷慨地说。
“不成。要送忤逆,须是他的父母,母舅……”方头说。
庄七光嚷起来了:“吹熄了灯,我们的吉光屯还成什么吉光屯,不就完了么?老年人不都说么:这灯还是梁武帝点起的,一直传下来,没有熄过。他现在这么胡闹,什么意思?……”
“我想:还不如用老法子骗他一骗,”灰五婶,本店的主人兼工人。
“怎么骗?”庄七光诧异地问。
“他那时也还年青哩。听说:有一天他的祖父带他进社庙去,教他拜社老爷,瘟将军,王灵官老爷,他就害怕了,硬不拜,跑了出来。从此便有些怪。后来就像现在一样,一见人总和他们商量吹熄正殿上的长明灯。他后来就自己闯进去,要去吹。他的老子又太疼爱他,不肯将他锁起来——幸亏我家的死鬼那时还在,给想了一个法:将长明灯用厚棉被一围,漆漆黑黑地,领他去看,说是已经吹熄了。”
“后来就好了的!”她更快地说,“但是,不知道怎么这回看了赛会之后不多几天,又疯了起来了。哦,同先前一模一样。午后他就走过这里,一定又上庙里去了。那灯不是梁五弟点起来的么?不是说,那灯一灭,这里就要变海,我们就都要变泥鳅么?你们快去和四爷商量商量罢,要不……”
“我们还是先到庙前去看一看,”方头说着,便轩昂地出了门。
“好,庙门还关着。”阔亭高兴地说。
他也还如平常一样,黄的方脸和蓝布破大衫,只在浓眉底下的大而且长的眼睛中,略带些异样的光闪,看人就许多工夫不眨眼,并且总含着悲愤疑惧的神情。
“你干什么?”三角脸走上一步诘问。
“我叫老黑开门,”他低声,温和地说,“就因为那一盏灯必须吹熄。你看,三头六臂的蓝脸,三只眼睛,长帽,半个的头,牛头和猪牙齿,都应该吹熄……吹熄。吹熄,我们就不会有蝗虫,不会有猪嘴瘟……。”
“你还是回去罢!倘不,你的伯伯会打断你的骨头!灯么,我替你吹。你过几天来看就知道。”阔亭大声说。
他两眼更发出闪闪的光来,钉一般看定阔亭的眼,使阔亭的眼光赶紧辟易了。
“你吹?”他嘲笑似地微笑。但接着就坚定地说,“不能!不要你们。我自己去熄,此刻去熄!”“我知道的,熄了也还在。”他又沉实地说道,“然而我只能姑且这么办。我先来这么办,容易些。我就要吹熄他,自己熄!”他说着,一面就转过身去竭力地推庙门。
“不成!你没法开!”
“那么,就用别的法子来。”他转脸向他们一瞥,沉静地说。
“哼,看你有什么别的法。”
“我放火。”
“什么?”阔亭疑心自己没有听清楚。
“我放火!”
沉默像一声清磐,摇曳着尾声,周围的活物都在其中凝结了。但不一会,就有几个人交头接耳,不一会,又都退了开去;两三人又在略远的地方站住了。
但他似乎并不留心别的事,只闪烁着狂热的眼光,在地上,在空中,在人身上,迅速地搜查,仿佛想要寻火种。
庙后门的墙外庄七光喊道:“老黑呀,你庙门要关得紧!我们去想了法子就来!”
方头和阔亭在几家的大门里穿梭一般出入了一通之后,吉光屯全局顿然扰动了。许多人们的耳朵里,心里,都有了一个可怕的声音:“放火!”全屯的空气也就紧张起来,凡有感得这紧张的人们,都很不安,仿佛自己就要变成泥鳅,天下从此毁灭。
这事件的中枢,不久就凑在四爷的客厅上了。年高德韶的郭老娃——四爷
……
“真是拖累煞人!”四爷将手在桌上轻轻一拍,“这种子孙,真该死呵!唉!”
方头说:“我们得赶紧想法子。我想……,倒不如姑且将他关起来。”
“那倒也是一个妥当的办法。”四爷微微地点一点头。
阔亭恍然道:“庙里进大门的西边那一间就空着,又只有一个小方窗,粗木直栅的,决计挖不齐。好极了!”
……
未到黄昏时分,天下已经泰平,或者竟是全都忘却了,人们的脸上已不特紧张,并且早褪尽了先前的喜悦的痕迹。在庙前,人们的足迹自然比平日多,但不久也就稀少了。吃过了晚饭,还有几个孩子跑到庙里去游戏,猜谜。
“我放火!”
孩子们都吃惊,立时记起他来,一齐注视西厢房,又看见一只手扳着木栅,一只手撕着木皮,其间有两只眼睛闪闪地发亮。
沉默只一瞬间,长着癞头疮的小孩忽而发一声喊,拔步就跑;其余的也都笑着嚷着跑出去了。
从此完全静寂了,暮色下来,绿莹莹的长明灯更其分明地照出神殿,神龛,而且照到院子,照到木栅里的昏暗。
一九二五年三月一日
(有删改)
8.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开篇简略介绍了吉光屯居民的生活方式:出门前须查黄历,出了门也要先走喜神方,迎吉利,暗示神巫文化渗透在吉光屯居民生活的各个层面。
B.据老人们说长明灯是梁武帝点起的,而灰五婶说是“梁五弟”点的。这一巧妙的“错误”,讽刺了生活中那些不明真相却盲目跟风、人云亦云的人。
C.小说主要情节在“茶馆议论”“庙前说教”“客厅商议”“庙前尾声”几个场景中展开,作为交战双方的灭灯者与护灯者并没有发生正面冲突。
D.“疯子”被关之后,作者从时间、神情等方面叙写了吉光屯村民很快就忘了当天“灭灯”“放火”一事,天下泰平。这一安排内涵丰富,引人深思。
【解析】 C项,“并没有发生正面冲突”有误。根据原文“有一天他的祖父带他进社庙去,教他拜社老爷,瘟将军,王灵官老爷,他就害怕了,硬不拜,跑了出来”可知,“庙前说教”的情节中,双方发生过正面冲突。
9.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长明灯”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吉光屯的人们愚昧保守的思想,“长明”反映它的根深蒂固。
B.文中用“三角脸”“方头”称呼村民,以特征借代人物,使得人物的特征突出,特点更加鲜明。
C.“温和地说”“微笑”文中几处对“疯子”说话语调与神情的描写,表明了他是个易于相处、温柔之人。
D.小说结尾描写绿莹莹的长明灯照耀着庙宇周边静寂的一切,令人悚然的环境给人幽闭压抑之感。
【解析】 C项,“易于相处、温柔之人”理解有误,文中对其神情的描写意在突出其强烈的反抗精神与执著态度。
10.请简要分析本文叙述上的技巧及其效果。
【答案】 _示例:(1)对话式行文。文章采用大量的对话来叙述情节,表现人物,使故事更加集中紧凑。
(2)双线结构。小说以“疯子灭灯”与“众人护灯”双线并列行文,相互对照,使文章内容丰富,内涵深刻。
(3)外在视角(群众视角)。叙述者仅站在读者身后叙述,不介入的叙述方式使作品产生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4)冷峻深刻的叙述腔调。小说的叙述不夹杂明显情感,意在调动读者的阅读经验,激发其审美体验。__
11.作家顾随在《孔子的自白》中说“发现了人世的真实而觉得恐怖”。本篇小说也同样“发现了人世的真实”并“觉得恐怖”,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答案】 _示例:(1)“人世的真实”是指辛亥革命之后,农村仍然处在封建文化笼罩之下,人们的思想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这一现状。如文中人们守护着长明灯,实际是守护封建社会残留的精神文化,村民愚昧迷信、落后无知、精神麻木。
(2)“恐怖”是指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下,群众没有得到思想上的启蒙,甚至对有革命意识的先驱者进行残酷地抵触和打压,反映了突破封建束缚的艰辛与沉重。如文中的“疯子”,因坚持熄灯而惨遭迫害。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弟 兄
鲁 迅
公益局一向无公可办,几个办事员在办公室里照例的谈家务。秦益堂捧着水烟筒咳得喘不过气来,气喘吁吁地说:
“到昨天,他们又打起架来了,从堂屋一直打到门口。我怎么喝也喝不住。”他生着几根花白胡子的嘴唇还抖着。“老三说,老五折在公债票上的钱是不能开公账的,应该自己赔出来……”
“你看,还是为钱,”张沛君就慷慨地从破的躺椅上站起来,“我真不解自家的弟兄何必这样斤斤计较,岂不是横竖都一样?”
“像你们的弟兄,哪里有呢。”益堂说。
“我们就是不计较,彼此都一样。我们就将钱财两字不放在心上。有谁家闹着要分的,我总是将我们的情形告诉他,劝他们不要计较。益翁也只要对令郎开导开导……”
“这大概也怕不成。”汪月生说,于是恭敬地看着沛君的眼,“像你们的弟兄,实在是少有的;我没有遇见过。你们简直是谁也没有一点自私自利的心思,这就不容易……”
“他们一直从堂屋打到大门口……”益堂说。
“令弟仍然是忙?”月生问。
“还是一礼拜十八点钟功课,外加九十三本作文,简直忙不过来。这几天可是请假了,身热,大概是受了一点寒……”
“我看这倒该小心些,”月生郑重地说,“今天的报上就说,现在时症流行……”
“什么时症呢?”沛君吃惊了,赶忙地问。
“那我可说不清了。记得是什么热罢。”
沛君迈开步就奔向阅报室去。
办公室中暂时的寂静,不久就被沛君的脚步声和叫听差的声音震破了。他仿佛已经有什么大难临头似的,说话有些口吃了,声音也发着抖。他叫听差打电话给普悌思普大夫,请他即刻到同兴公寓张沛君那里去看病。
月生便知道他很着急,“怎么了?”
“报上说……说流行的是猩……猩红热。我午后来局的时候,靖甫就是满脸通红……已经出门了么?请……请他们打电话找,请他即刻来,同兴公寓,同兴公寓!”
他听听差打完电话,便奔进办公室,取了帽子奔出去了。
他到路上,已不再如平时一般较量车价,一看见一个稍微壮大,似乎能走的车夫,问过价钱,便一脚跨上车去,道:“好。只要给我快走!”
公寓却如平时一般,很平安,寂静;一个小伙计仍旧坐在门外拉胡琴。他走进他兄弟的卧室,觉得兄弟脸上似乎见得更通红了,而且发喘。他伸手去一摸他的头,又热得炙手。
他又打电话给医院,答说普悌思普大夫已经找到了,可是很忙,怕去得晚,须待明天早晨也说不定的。然而他还叮嘱他要今天一定到。
他走进房去点起灯来看,靖甫的脸更觉得通红了,还现出更红的点子,眼睑也浮肿起来。他坐着,却似乎所坐的是针毡;在夜的渐就寂静中,在他的翘望中,每一辆汽车的汽笛的呼啸声更使他听得分明,有时竟无端疑为普大夫的汽车,跳起来去迎接。但是他还未走到门口,那汽车却早经驶过去了;惘然地回身,经过院落时,见皓月已经西升,邻家的一株古槐,便投影地上,森森然更来加浓了他阴郁的心地。
他坐在窗前的书桌旁边,一切都静寂,只听得病人的急促的呼吸声。他在等待的厌倦里,身心的紧张慢慢地弛缓下来了,但凌乱的思绪,却又乘机而起:他仿佛知道靖甫生的一定是猩红热,而且是不可救的。那么,家计怎么支持呢,靠自己一个?虽然住在小城里,可是百物也昂贵起来了……自己的三个孩子,他的两个,养活尚且难,还能进学校去读书么?只给一两个读书呢,那自然是自己的康儿最聪明——然而大家一定要批评,说是薄待了兄弟的孩子……后事怎么办呢,连买棺木的款子也不够,怎么能够运回家……
忽然远远地有一阵脚步声进来,这正是普悌思。
“先生,他发烧……”沛君喘着说。
普大夫不作声,略略按一按脉,又叫揭去被卧,解开衣服来给他看。看过之后,就伸出手指在肚子上去一摩。
“疹子……”普悌思低声自言自语似地说。
“疹子么?”他惊喜得声音也似乎发抖了。“他原来这么大了,竟还没有出过疹子?”他遇到了什么奇迹似的,自语道。
普大夫拉过桌上的一张信笺,就桌上飕飕地写了几个难以看清的字,这就是药方。
“怕药房已经关了罢?”沛君接了方,问。
“明天不要紧。明天吃。”
普大夫且说且走,一面接了一张五元的钞票塞入衣袋里,一径出去了。
房子里连灯光也显得愉悦;沛君仿佛万事都已做讫,周围都很平安。院子里满是月色,白得如银;邻人已经睡觉了,一切都很幽静。虽然听到病人的呼吸,却是很调和。他坐下不多久,忽又高兴起来。
沛君在床上醒来时,却不能即刻动弹,只觉得四肢无力,而且背上冷冰冰的还有许多汗,梦的断片,也同时闪闪烁烁地浮出:
——靖甫也正是这样地躺着,但却是一个死尸……
——他命令康儿和两个弟妹进学校去了;却还有兄弟的两个孩子哭嚷着要跟去。他已经被哭嚷的声音缠得发烦,他看见自己的手掌比平常大了三四倍,铁铸似的,向侄儿的脸上一掌批过去……
——侄儿满脸是血,哭着进来了。那孩子后面还跟着一群相识和不相识的人。他知道他们是都来攻击他的……
“——我决不至于昧了良心。你们不要受孩子的诳话的骗……”他听得自己这样说。
他忽而清醒了,觉得很疲劳,背上似乎还有些冷。
靖甫静静地躺在对面,呼吸虽然急促,却是很调匀。
这一天,沛君到公益局比平日迟得多,将要下午了。汪月生远远地望见,便迎出来:“嚯!来了。令弟全愈了罢?我想,这是不要紧的;时症年年有,没有什么要紧。但是,你脸上的气色,多少……和昨天多少两样。”
沛君也仿佛觉得这办公室和同事都和昨天有些两样,生疏了。月生道:“你还是早点回去罢,你一定惦记着令弟的病。”
“不!”沛君十分安心似的沉静地坐到自己的桌前。
1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小说开头用“一向”“照例”刻画公益局办事员的形象,反映社会背景,极具讽刺意味。
B.一向忙碌的弟弟生病请假几天了,但在与汪月生的对话中可知张沛君并不了解弟弟病情。
C.普悌思大夫刚到的时候,作者用一个“喘着说”用意深刻,直指张沛君内心的忧虑。
D.普悌思大夫看诊完毕不多说话,看完就走,表明他对张沛君的大惊小怪非常不满。
【解析】 D项,“表明他对张沛君的大惊小怪非常不满”说法错误。普悌思大夫看诊完毕不多说话,看完就走,是因为靖甫只是出疹子,病情并不严重。
13.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本文以公益局办事员之间的闲谈开篇,又以闲谈结尾,首尾呼应,结构圆合。
B.汪月生和秦益堂的感慨和评价从正面反映出张沛君兄弟在外人眼中的和睦亲爱。
C.文中的“奔”“跨”两个动词生动传神地刻画出张沛君要赶回家看弟弟的焦急。
D.弟弟生病,张沛君先是惊慌失措,后则“安心沉静”,反差强烈,引人深思。
【解析】 B项,“从正面反映出张沛君兄弟在外人眼中的和睦亲爱”说法错误。汪月生和秦益堂的感慨和评价属于侧面描写。
14.文本中的环境描写简练精妙,请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处的作用。
【答案】 _第一处:古槐在月光下森森然的影子衬托了张沛君担忧弟弟病情的心情,突出了其沉重和阴郁。
第二处:白亮如银的月色和环境的幽静,暗示张沛君得知弟弟病情不重后的轻松愉悦和内心的安然。__
15.中国文学史家赵景深曾说:“张沛君待弟弟完全是一番假意。”请根据文本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 _①弟弟生病后张沛君并不了解具体情况,也不知道弟弟没有生过疹子,可见在外人面前表现出来的兄弟情深是假的;②弟弟生病后他考虑最多的并不是弟弟的病情,而是家庭生计、弟弟死后孩子的养育问题、棺材钱的问题,可见并不是真心待弟弟好;③梦境是真实想法的体现,张沛君在梦中对待弟弟两个孩子的态度,也可以看出他对待弟弟并非真情。__第二单元 7.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不种!不种!”当前南峪村的百姓听说这个新来的干部要搞什么“科学种植”时,第一反应都是反对。这不怪村民,在这片水土流失极其严重的土地上,村民世世代代都是在石头缝里刨生活,想要在山上栽果树,无疑是__①__。本科专攻桑蚕的李保国不这样认为,他决定从板栗树和苹果树入手,一步步摸索如何在山上栽树。面对一个自己几乎完全陌生的领域,他借来大量专业书籍,石板屋中、煤油灯下,漫漫长夜里,一点点摸索着大山的脾气,他决心要开发出适合太行山地区的苹果和板栗栽培技术。
有了丰富的理论储备,是时候对村里种植的树木进行改革了。李保国采用双枝更新法:每年砍去一些老树枝,促进新树枝的萌发,达到果树逐年更新的效果。这些方法在村民看来就是“胡闹”,他们担心李保国会毁掉自己的果树,担心这个城里人会__②__,无法坚持到最后……争执中,李保国提出由自己承担所有亏损,村民才勉强同意。
当年九月,李保国负责的果树带来了__③__的收成,金灿灿的果实诉说着丰收的喜悦,点燃了村民致富的热情,这个看似农民的大学教授终于赢得了村民的信任。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单句。可以适当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综合施策革除农村婚丧嫁娶陈规,取得了明显成效。这些陈规不仅给广大农民带来巨大负担,__①__。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文明新风,是当前农民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然而,一段时期以来,在一些移风易俗具体工作中,__②__,实践效果不理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地方的工作做得不接地气、不够深入,特别是某些“一刀切”的做法,与部分群众的意愿有出入,难免让群众不领情、不买账。推进移风易俗既要强化法律法规的约束,__③__。一些地方建立的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等群众性组织,在移风易俗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要继续扩大这些群众性组织的引导力,要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移风易俗的主体作用,加强文化引领,强化价值认同,注重实践养成,让他们真正成为新风尚的制定者、执行者、评议者和受益者,做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
4.下列句子中的“出入”和文中加点的“出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旭达公司的所有资金出入均由出纳负责管理。
B.读书须懂得出入,开始要能入,结束须知出。
C.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当铺和药店里。
D.古籍文献有时因刊本的不同,会产生词语用字互有出入的情况。
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请以“土地”作为开头,重组画线的三个短句,不得改变原意。
宋神宗元丰三年,苏东坡在那块名叫东坡的土地上开始尝试做一个农民。他开始农业生产的第一个动作,应该是“煽风点火”,这把火,烧去了地上的杂草,让它们不再肆意生长;也烧去了他心里的杂草,让他不再患得患失。他开始务实地面对自己生命中的所有困顿:他懂得了自己无论站立在哪里,都应当从脚下的土壤中汲取营养。他满意地看着这把火,它在荒原上燃起来,像有一支画笔,涂改了大地的颜色。大火将尽时,露出来的不仅是满目瓦砾,还有一口暗井,那是来自上天的犒赏,帮助他解决了灌溉的问题。这让苏东坡大喜过望,说:“一饱未敢期,瓢饮已可必!”那意思是,吃饱肚子还是奢望,但是至少不必为水源发愁了。
东坡重获新生了,他的身体被土地征用,精神却从中得到了自由。
7.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
今年以来生猪供应紧张,肉价一再走高,河南省南阳市迅速出台鼓励性政策。该市计划今年在南阳市13个县建设84个养猪场,计划占用永久基本农田接近1.5万亩。当地政府称,养猪场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属实,但有“文件支持”。不过,很多失地农民并不认可这种做法,每亩地每年租金800元,并不划算,何况承包地被占,“没有口粮了”。本来是增加供给、保障民生的善政良策。作为全国小麦种植大市和商品粮主要生产基地,南阳市一次占掉1.5万亩基本农田用来建养猪场,是否用力过猛?生猪供给当然重要,而粮食生产同样重要,如何在“菜篮子”与“米袋子”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值得深思。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闲 士
聂鑫森
在古城湘潭,把退了休的老辈人物称之为“闲人”。因为他们不用去单位上班了,正经活儿都干完了,终日闲闲。而在春华巷,已退休十年的咸士,却大言不惭地说:“我不是闲人,是闲士!你们可以直呼我的姓名,咸士即闲士。”
咸士是拿自己开涮吗?不是。
“士”是读书人,咸士是读过大学机械系的。他先被分到本地一家手表厂当技术员,然后又当工程师。几十年前,谁都想在腕子上戴块机械表,那是一种时髦。后来,机械表落伍了,接着是石英表抢占风头。以后呢,电子表又取代了石英表。到十年前,手机普及,几乎人人皆有,而且功能强大,谁还戴手表?咸士满花甲时,手表厂也寿终正寝。别人很悲凉,他却很平静,到底可以真正闲下来了!
咸士虽然是学工科的,但他却不只读机械技术类的书,他尤其喜欢读文史方面的闲书,读得津津有味。夫妻俩就只有一个独生女,女儿读完大学后,与同窗的一个小伙子在外地成家立业,也有自己的孩子了。他常对老妻说:“屋舍几楹,想坐就坐,想睡就睡;老婆一个,横看是你,竖看是你。”
老妻笑着说:“你是真正的闲士,我要给你做饭、洗衣,是劳人——劳动者。”
“你可以随意地做,也可以不做,街上有饭店有洗衣店,所以你不能算作劳人。春华巷能称为劳人的是与我同年的劳荣,天天记挂着争分夺秒地赚钱,腕子上戴着块劳力士名表。哈哈,‘劳人’啊!”
咸家院子不大,却有花有树,既清静又雅致,老辈人喜欢来此串门儿。有月亮的夜晚,可以坐在院子里赏月、喝茶,听咸士说今道古。
“你们知道,‘闲’字有两种写法,一种是‘门’内有‘木’,另一种是‘门’内有‘月’。什么意思呢?院子里有树有花,可在树下饮茶、花前弹琴,可听鸟鸣蝉叫,可看蜂飞蝶舞;夜里有一院子月光,可静坐,可独酌。这就是闲情闲趣。”
“是这个理,闲人和闲士有什么区别吗?”
“当然有。我自称闲士,其实你们几位都是闲士。老王年年栽葫芦,用自制自雕刻的模子套在幼小的葫芦上,让它在身上慢慢‘长’出字画来;老刘为了辅导孙子读古诗词,先自学自背自抄写;老张常戴着红袖标,去大街上当义务领路人。虽是闲,却闲得有意思,削减了平庸与浮躁,活出了自我,不是闲士是什么?”
“咸士兄,你退休了,听说又重操旧业,在研究各种外国表和中国表,有古代的也有当代的。还邮购了国外手表的零件粗坯,用手工制作出标准零件,以备无用之用。”
“现在戴表的人很少了,企业家喜欢戴,且多戴外国的名表,表现出一种身份和实力,如劳力士、卡地亚、百达翡丽、江诗丹顿、欧米茄、雷达、浪琴……此外是一些手表的收藏爱好者,节衣缩食,千方百计去搜寻一些老表、旧表,常来找我鉴定、修理或配一两个零件。我很敬佩他们,不收费。”
“老板找上门来呢?”
咸士哈哈一笑,说:“材料费、工钱当面议价,不多收也不优惠!”
……
一个秋日的下午,斜晖脉脉,穿着西装的劳荣,走进了咸家的院子。咸士和妻子各提一把水壶,正在给花树浇水。
“咸士兄,我这块瑞士名表,搬东西时,把表壳、指针撞坏了,请你动动手,修一修。”
咸士说:“是劳老板大驾光临,难得!你先在石桌边坐一会儿,等我浇完这几盆花吧。”
劳荣只好在石凳上坐下来,着急地看着咸士浇完花,洗了手,又去屋内取出一个工具包。
咸夫人端上一杯茶,放到石桌上。
咸士在右眼上,戴上一个小巧的单筒放大镜,说:“劳老板,你先喝茶,我来把表里表外检查一遍。”
“好。”
表盖破了,指针弯曲而且绞在一起。打开表底盖,看里面的表芯、零件,皆无损伤。
“你七十岁了,早两年不是把物流公司总经理的宝座让给了儿子?怎么还到第一线去操劳?”
“我不放心啊!好不容易创下这份家业,怕后人不知深浅。我几乎天天去仓库,对着表看员工码一件货要多少时间,外送一车货要多少时间。——超过了时间,得罚款。”
“哎呀,你不是垂帘听政,而是现场干政。你儿子怎么放得开手脚?哪天惹毛了他,一甩手去另起炉灶,你怎么办?该好好休息了,他们比我们强。这么好的手表,戴着去搬货,真是委屈了这块名表!”
劳荣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一拍脑门子,说:“儿子已经和我叫板了!我应该和你一样,当个闲人?”
“不,当个闲士,别再去现场给儿子添乱了。”
“……咸士兄,把表修好,开个价,我付。”
“待我慢慢修。这是块劳力士经典版的名表,你不能再戴了,得好好收藏。养老,不需要老盯着手表,更不需要和时间赛跑。”
劳荣痛苦地说:“我明天……不去物流公司了?”
“你要不去那里,这块表的修理费,我破例,免了。明日有闲,到我这里来喝茶!”
“好……的。”
(有删改)
8.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咸士和妻子的对话描写,表明咸士并不认可他的妻子是真正的“劳人”。
B.咸士退休后重操旧业,既照应了前文他的职业,也为后文劳荣找他修表埋下伏笔。
C.文章对咸家院子的描写,烘托了咸士的形象,也为老辈人来咸士家串门作了铺垫。
D.咸士对待来修表的手表爱好者和老板的态度不同,体现了他对普通劳动者的同情。
9.关于文中咸士要做闲士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言不惭”,贬词褒用,展现了咸士的自信,也表现了咸士不乐意别人称他为闲人。
B.咸士说“闲”是“门”内有“木”或“门”内有“月”,这样的解读表现了他的生活态度。
C.咸士认为闲士与闲人不同,闲士虽闲,却闲得有意思,削减了平庸与浮躁,活出了自我。
D.咸士退休后研究各种外国表和中国表,帮助人们鉴定、修理手表,违背了做闲士的志向。
10.劳荣见到咸士后,他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一个变化过程?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1.本文塑造的闲士形象鲜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请简要概括闲士的形象特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文本一:
果树园
丁 玲
这时张裕民和杨亮①还留在果树园里。从树叶中漏进来的阳光,斑斑点点铺在地上,洒在他们身上。他们吃着果子,摘了满满一篮。这是张裕民舅舅郭全的,他在去年清算复仇后,分了许有武的五分果木园子。杨亮从来没看见过这样的景致。葫芦冰的枝条,向树干周围伸张,像一座大的宝盖,上边密密地垂着深红,浅红,深绿,淡绿,红红绿绿的肥硕的果实。
杨亮每走过一棵树,就问是谁家的。当知道又是属于穷人的时候,他就禁不住喜悦。他问道:“这么一株树的果子,至少有二百斤吧?”
“差太远了。像今年这么个大年,每棵树至少也有八九百斤呢。”
他们走了一阵,仍觉得园子里很静,没有什么人。只有郭全老头儿在他们摘过果子的树下耙松土。
他们把果子账算到一个阶段的时候,张裕民又接着他们在路上没谈完的话:“在会上我当然不能提,干部里面有他②的耳目呢。再说,提出来了,通不过也是白费。”
“你不是已经派了民兵暗地监视着吗?”
“民兵也不敢全告诉呀!要是都能像张正国那才好。这是一条汉子,大义灭亲,死活只有一个党。”
“赵得禄是老村长了,他家里穷得那样子,老婆连件上衣也没有,这样的人也靠不住?”
“这人心里明白,就脸软,拉不下来。唉,各有各的藤藤绊绊,斗哪一个,也有人不愿意!”
“要斗这个人,首先干部就不可靠,是么?”
“老杨,老百姓的眼睛在看着干部,干部却不肯带头,你说这事怎么办嘛!”
“干部不出头,咱们先找群众,只要群众肯出头,就不怕干部讲私情。”
接着杨亮又鼓励了张裕民。当张裕民觉得杨亮并非一个没有办法的人,他就更感到有依靠了。他听从了杨亮的嘱咐,要与大家共同商量出一个办法来。他看到天色已经不早,就先提着一篮果子走回去。杨亮便再走到郭全住的看园子小屋来。
这个老头有两撇八字胡,是一个不爱多说话的老头子。他靠在屋外的一个树根上,仿佛很悠然自得。
杨亮看见他膝前篮子里捡得有十几个烂了的果子,便问:
“这有什么用呢?”
老头子笑了,含糊地说:“全是烂的,唉……还有半边不坏,晒干喝茶可好呢……”后来他睁眼望着杨亮说:“同志,以前连捡这么个烂的也不成呀!干望着这几棵树五六十年了,今年才算有了三棵半树,就敢把这烂的丢了?不丢,不丢!”
杨亮听他这样说,又想起适才当他外甥来摘果子时他的慷慨样子,他指点着,叫他们多摘些,还说吃完了他会再送去,要张裕民不要来,他明白他外甥是个忙人。杨亮便说:“你这人太好了,看我们刚才摘了你那么多。”“多?不多。”老头子又正经地说,“这还不全是你们给咱的。你们是好人,你们把富人的东西全分给咱们穷人了。你们这回又来干这号子事,村子上人全明白呢。”
“咱们是什么人呢?为啥要干这号子事呢?”杨亮觉得这老头很有趣。
“你们,”老头子确切地笑了,“你们是八路军,是共产党。你们的头子毛主席叫你们这么干的嘛!”
“毛主席又为啥呢?老伯,你说说看。”
“他为咱们嘛!他为的是穷人,他是穷人王。”老头子仍然很肯定地笑着。
“哈……”杨亮也靠在树干上笑开了。他笑过之后,悄悄地问老头子:“你们村上有共产党没有?”
“没有。咱们没有这个。”
“你怎么知道没有呢?”
“咱村子上的人咱全认识,都是老百姓,没这个。”
“老伯,假若你们村上有共产党,你入不入?”杨亮试探着他。
“为啥不入?只要有人我就入,要是没有人,我一个人就不入。”
“一个人怕什么呢?”
“不怕什么,一个老头子办不了事呀!”
“呵……”杨亮觉得意外地高兴了,劝他参加党,共产党是为了许多许多人的幸福的。老头子听得迷迷糊糊地笑着,结果他也告诉杨亮,假如他入党,得先找一个人商量商量。杨亮说:“这种事怎么能找人商量呢?只能你自己做主呀!万一碰着坏人了呢?”老头子便显出为难的样子,最后杨亮只好问他想和谁商量,老头子低低地说:“咱外甥嘛!你看能成不能?”杨亮呵呵笑了,连连点头说:“能成,能成。”
天已经在黑下来,杨亮觉得这果园真使人留恋,他再三地去握老头子的手,告诉他,他会再来看他。老头子憨憨地笑着,要留杨亮吃晚饭。但杨亮却不得不去了,走以后还时时地回头望着这渐渐被黑暗模糊了的果木林,和模糊在林中的郭全老头儿。
(节选自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文本二: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首次出版于1948年9月,描写的是1946年华北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初期的情况,通过暖水屯一个普通村庄的土改运动,从发动到取得初步胜利的描写,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农村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揭示出各个不同阶级不同的精神状态,并且展现了中国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已经踏上的光明大道。
全书58节,每节都描写一个中心情节或中心人物,作者吸收了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有头有尾、情节集中等长处,又使情节与自己擅长的心理分析、环境描写相结合,使得全书波澜起伏,舒徐有致。
【注】 ①张裕民是暖水屯的党支部书记。杨亮是上级派来领导土改斗争的干部。②指恶霸地主钱文贵。当时因为群众尚未发动起来,所以还难以展开对他的批斗。
12.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在“深红”“浅红”“深绿”“淡绿”之间用逗号,表示一个完整句子的浓缩,用“红红绿绿”重复前面的内容,目的在于强调葫芦冰果子色彩鲜艳,令人喜悦。
B.“在会上我当然不能提”的话语可以暗示出杨亮曾经问他为什么不在会上提出斗钱文贵,这话也引出了张裕民对干部们情况的介绍,推动了对话的展开。
C.郭全老头的话语具有浓郁的口语色彩,如“你们这回又来干这号子事”“你们的头子”“他是穷人王”之类,这与杨亮文绉绉的话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小说最后所写的“渐渐被黑暗模糊了的果木林,和模糊在林中的郭全老头儿”写出了景物与人物在黑暗中逐渐消失的过程,富有动感,也有很强的画面感。
13.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杨亮和张裕民在密谋斗争恶霸地主钱文贵时,因为干部中有钱文贵的耳目,怕被听到后泄密,所以特意来到安静的果树园。
B.对一棵葫芦冰能产多少斤果子,杨亮说的数目与实际产量相差太远,说明他长期在上层工作,不熟悉农村,工作尚未深入到农民之中。
C.故事发生的时间正是国共双方进行战略大决战的阶段,斗争形势非常严峻,党员身份还需保密,所以郭全不知道外甥是共产党。
D.《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具体真实地表现了土改运动时期我国农村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优秀的长篇小说。
14.杨亮觉得这果园真使人留恋的原因有哪些?试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15.请结合文本二,简要评析文本一的艺术特色。
第二单元 7.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不种!不种!”当前南峪村的百姓听说这个新来的干部要搞什么“科学种植”时,第一反应都是反对。这不怪村民,在这片水土流失极其严重的土地上,村民世世代代都是在石头缝里刨生活,想要在山上栽果树,无疑是__①__。本科专攻桑蚕的李保国不这样认为,他决定从板栗树和苹果树入手,一步步摸索如何在山上栽树。面对一个自己几乎完全陌生的领域,他借来大量专业书籍,石板屋中、煤油灯下,漫漫长夜里,一点点摸索着大山的脾气,他决心要开发出适合太行山地区的苹果和板栗栽培技术。
有了丰富的理论储备,是时候对村里种植的树木进行改革了。李保国采用双枝更新法:每年砍去一些老树枝,促进新树枝的萌发,达到果树逐年更新的效果。这些方法在村民看来就是“胡闹”,他们担心李保国会毁掉自己的果树,担心这个城里人会__②__,无法坚持到最后……争执中,李保国提出由自己承担所有亏损,村民才勉强同意。
当年九月,李保国负责的果树带来了__③__的收成,金灿灿的果实诉说着丰收的喜悦,点燃了村民致富的热情,这个看似农民的大学教授终于赢得了村民的信任。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案】 _①天方夜谭__②半途而废__③前所未有__
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单句。可以适当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 _李保国采用了通过每年砍去一些老树枝促进新树枝的萌发,从而达到果树逐年更新效果的双枝更新法。__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答案】 _构成:将“金灿灿的果实”人格化,赋予它人的动作“诉说”。
效果: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果树丰收、硕果累累的状态,表达了果民的喜悦之情。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综合施策革除农村婚丧嫁娶陈规,取得了明显成效。这些陈规不仅给广大农民带来巨大负担,__①__。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文明新风,是当前农民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然而,一段时期以来,在一些移风易俗具体工作中,__②__,实践效果不理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地方的工作做得不接地气、不够深入,特别是某些“一刀切”的做法,与部分群众的意愿有出入,难免让群众不领情、不买账。推进移风易俗既要强化法律法规的约束,__③__。一些地方建立的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等群众性组织,在移风易俗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要继续扩大这些群众性组织的引导力,要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移风易俗的主体作用,加强文化引领,强化价值认同,注重实践养成,让他们真正成为新风尚的制定者、执行者、评议者和受益者,做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
4.下列句子中的“出入”和文中加点的“出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
A.旭达公司的所有资金出入均由出纳负责管理。
B.读书须懂得出入,开始要能入,结束须知出。
C.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当铺和药店里。
D.古籍文献有时因刊本的不同,会产生词语用字互有出入的情况。
【解析】 文中加点的“出入”的意思是:数目、内容等不一致。A项,“出入”为“支出和收入”。B项,“出入”为“读进去,跳出来”之意。C项,“出入”为“进出”之意。D项,数目、内容等不一致。
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 _①还扭曲了正常的社会价值观__②有些措施不恰当__③还要发挥群众性组织的引导作用__
6.请以“土地”作为开头,重组画线的三个短句,不得改变原意。
宋神宗元丰三年,苏东坡在那块名叫东坡的土地上开始尝试做一个农民。他开始农业生产的第一个动作,应该是“煽风点火”,这把火,烧去了地上的杂草,让它们不再肆意生长;也烧去了他心里的杂草,让他不再患得患失。他开始务实地面对自己生命中的所有困顿:他懂得了自己无论站立在哪里,都应当从脚下的土壤中汲取营养。他满意地看着这把火,它在荒原上燃起来,像有一支画笔,涂改了大地的颜色。大火将尽时,露出来的不仅是满目瓦砾,还有一口暗井,那是来自上天的犒赏,帮助他解决了灌溉的问题。这让苏东坡大喜过望,说:“一饱未敢期,瓢饮已可必!”那意思是,吃饱肚子还是奢望,但是至少不必为水源发愁了。
东坡重获新生了,他的身体被土地征用,精神却从中得到了自由。
【答案】 _示例:土地征用了东坡的身体,却使他的精神得到了自由,让他重获新生。__
7.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
今年以来生猪供应紧张,肉价一再走高,河南省南阳市迅速出台鼓励性政策。该市计划今年在南阳市13个县建设84个养猪场,计划占用永久基本农田接近1.5万亩。当地政府称,养猪场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属实,但有“文件支持”。不过,很多失地农民并不认可这种做法,每亩地每年租金800元,并不划算,何况承包地被占,“没有口粮了”。本来是增加供给、保障民生的善政良策。作为全国小麦种植大市和商品粮主要生产基地,南阳市一次占掉1.5万亩基本农田用来建养猪场,是否用力过猛?生猪供给当然重要,而粮食生产同样重要,如何在“菜篮子”与“米袋子”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值得深思。
【答案】 _①南阳市出台鼓励性政策,②但发展生猪产业时,③要注重生猪供给与粮食生产之间的平衡。__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闲 士
聂鑫森
在古城湘潭,把退了休的老辈人物称之为“闲人”。因为他们不用去单位上班了,正经活儿都干完了,终日闲闲。而在春华巷,已退休十年的咸士,却大言不惭地说:“我不是闲人,是闲士!你们可以直呼我的姓名,咸士即闲士。”
咸士是拿自己开涮吗?不是。
“士”是读书人,咸士是读过大学机械系的。他先被分到本地一家手表厂当技术员,然后又当工程师。几十年前,谁都想在腕子上戴块机械表,那是一种时髦。后来,机械表落伍了,接着是石英表抢占风头。以后呢,电子表又取代了石英表。到十年前,手机普及,几乎人人皆有,而且功能强大,谁还戴手表?咸士满花甲时,手表厂也寿终正寝。别人很悲凉,他却很平静,到底可以真正闲下来了!
咸士虽然是学工科的,但他却不只读机械技术类的书,他尤其喜欢读文史方面的闲书,读得津津有味。夫妻俩就只有一个独生女,女儿读完大学后,与同窗的一个小伙子在外地成家立业,也有自己的孩子了。他常对老妻说:“屋舍几楹,想坐就坐,想睡就睡;老婆一个,横看是你,竖看是你。”
老妻笑着说:“你是真正的闲士,我要给你做饭、洗衣,是劳人——劳动者。”
“你可以随意地做,也可以不做,街上有饭店有洗衣店,所以你不能算作劳人。春华巷能称为劳人的是与我同年的劳荣,天天记挂着争分夺秒地赚钱,腕子上戴着块劳力士名表。哈哈,‘劳人’啊!”
咸家院子不大,却有花有树,既清静又雅致,老辈人喜欢来此串门儿。有月亮的夜晚,可以坐在院子里赏月、喝茶,听咸士说今道古。
“你们知道,‘闲’字有两种写法,一种是‘门’内有‘木’,另一种是‘门’内有‘月’。什么意思呢?院子里有树有花,可在树下饮茶、花前弹琴,可听鸟鸣蝉叫,可看蜂飞蝶舞;夜里有一院子月光,可静坐,可独酌。这就是闲情闲趣。”
“是这个理,闲人和闲士有什么区别吗?”
“当然有。我自称闲士,其实你们几位都是闲士。老王年年栽葫芦,用自制自雕刻的模子套在幼小的葫芦上,让它在身上慢慢‘长’出字画来;老刘为了辅导孙子读古诗词,先自学自背自抄写;老张常戴着红袖标,去大街上当义务领路人。虽是闲,却闲得有意思,削减了平庸与浮躁,活出了自我,不是闲士是什么?”
“咸士兄,你退休了,听说又重操旧业,在研究各种外国表和中国表,有古代的也有当代的。还邮购了国外手表的零件粗坯,用手工制作出标准零件,以备无用之用。”
“现在戴表的人很少了,企业家喜欢戴,且多戴外国的名表,表现出一种身份和实力,如劳力士、卡地亚、百达翡丽、江诗丹顿、欧米茄、雷达、浪琴……此外是一些手表的收藏爱好者,节衣缩食,千方百计去搜寻一些老表、旧表,常来找我鉴定、修理或配一两个零件。我很敬佩他们,不收费。”
“老板找上门来呢?”
咸士哈哈一笑,说:“材料费、工钱当面议价,不多收也不优惠!”
……
一个秋日的下午,斜晖脉脉,穿着西装的劳荣,走进了咸家的院子。咸士和妻子各提一把水壶,正在给花树浇水。
“咸士兄,我这块瑞士名表,搬东西时,把表壳、指针撞坏了,请你动动手,修一修。”
咸士说:“是劳老板大驾光临,难得!你先在石桌边坐一会儿,等我浇完这几盆花吧。”
劳荣只好在石凳上坐下来,着急地看着咸士浇完花,洗了手,又去屋内取出一个工具包。
咸夫人端上一杯茶,放到石桌上。
咸士在右眼上,戴上一个小巧的单筒放大镜,说:“劳老板,你先喝茶,我来把表里表外检查一遍。”
“好。”
表盖破了,指针弯曲而且绞在一起。打开表底盖,看里面的表芯、零件,皆无损伤。
“你七十岁了,早两年不是把物流公司总经理的宝座让给了儿子?怎么还到第一线去操劳?”
“我不放心啊!好不容易创下这份家业,怕后人不知深浅。我几乎天天去仓库,对着表看员工码一件货要多少时间,外送一车货要多少时间。——超过了时间,得罚款。”
“哎呀,你不是垂帘听政,而是现场干政。你儿子怎么放得开手脚?哪天惹毛了他,一甩手去另起炉灶,你怎么办?该好好休息了,他们比我们强。这么好的手表,戴着去搬货,真是委屈了这块名表!”
劳荣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一拍脑门子,说:“儿子已经和我叫板了!我应该和你一样,当个闲人?”
“不,当个闲士,别再去现场给儿子添乱了。”
“……咸士兄,把表修好,开个价,我付。”
“待我慢慢修。这是块劳力士经典版的名表,你不能再戴了,得好好收藏。养老,不需要老盯着手表,更不需要和时间赛跑。”
劳荣痛苦地说:“我明天……不去物流公司了?”
“你要不去那里,这块表的修理费,我破例,免了。明日有闲,到我这里来喝茶!”
“好……的。”
(有删改)
8.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文章通过咸士和妻子的对话描写,表明咸士并不认可他的妻子是真正的“劳人”。
B.咸士退休后重操旧业,既照应了前文他的职业,也为后文劳荣找他修表埋下伏笔。
C.文章对咸家院子的描写,烘托了咸士的形象,也为老辈人来咸士家串门作了铺垫。
D.咸士对待来修表的手表爱好者和老板的态度不同,体现了他对普通劳动者的同情。
【解析】 D项,“体现了他对普通劳动者的同情”说法错误,通过文中“……我很敬佩他们,不收费”可知,咸士对待来修表的手表爱好者不收费的原因,是佩服他们的为人,并不是出于同情。
9.关于文中咸士要做闲士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大言不惭”,贬词褒用,展现了咸士的自信,也表现了咸士不乐意别人称他为闲人。
B.咸士说“闲”是“门”内有“木”或“门”内有“月”,这样的解读表现了他的生活态度。
C.咸士认为闲士与闲人不同,闲士虽闲,却闲得有意思,削减了平庸与浮躁,活出了自我。
D.咸士退休后研究各种外国表和中国表,帮助人们鉴定、修理手表,违背了做闲士的志向。
【解析】 D项,“违背了做闲士的志向”说法有误。根据原文“此外是一些手表的收藏爱好者,节衣缩食,千方百计去搜寻一些老表、旧表,常来找我鉴定、修理或配一两个零件。我很敬佩他们,不收费”“材料费、工钱当面议价,不多收也不优惠!”可知,咸士这么做并非是为了赚钱,而是出于兴趣,再结合“虽是闲,却闲得有意思,削减了平庸与浮躁,活出了自我,不是闲士是什么?”可知,咸士并未违背初衷。
10.劳荣见到咸士后,他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一个变化过程?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 _①一开始因为名贵手表被撞坏而焦急。②谈及因不放心儿子而只能劳碌的无奈。③经过咸士的开导,开始反思并认识到自己的问题。④因为要做出改变而感到痛苦。⑤虽有些犹豫,但仍决心改变,做个闲士。__
11.本文塑造的闲士形象鲜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请简要概括闲士的形象特点。
【答案】 _①面对变故保持平静,可知他是个豁达乐观的人。②“闲”却不平庸浮躁,而是积极培养自己的闲情逸趣,可知他是个脱离了平庸与浮躁,富有审美品味,具有高级趣味的人。③重拾修表技艺,却从不多收费,甚至经常免费,可知他是个正直善良、乐于助人的人。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文本一:
果树园
丁 玲
这时张裕民和杨亮①还留在果树园里。从树叶中漏进来的阳光,斑斑点点铺在地上,洒在他们身上。他们吃着果子,摘了满满一篮。这是张裕民舅舅郭全的,他在去年清算复仇后,分了许有武的五分果木园子。杨亮从来没看见过这样的景致。葫芦冰的枝条,向树干周围伸张,像一座大的宝盖,上边密密地垂着深红,浅红,深绿,淡绿,红红绿绿的肥硕的果实。
杨亮每走过一棵树,就问是谁家的。当知道又是属于穷人的时候,他就禁不住喜悦。他问道:“这么一株树的果子,至少有二百斤吧?”
“差太远了。像今年这么个大年,每棵树至少也有八九百斤呢。”
他们走了一阵,仍觉得园子里很静,没有什么人。只有郭全老头儿在他们摘过果子的树下耙松土。
他们把果子账算到一个阶段的时候,张裕民又接着他们在路上没谈完的话:“在会上我当然不能提,干部里面有他②的耳目呢。再说,提出来了,通不过也是白费。”
“你不是已经派了民兵暗地监视着吗?”
“民兵也不敢全告诉呀!要是都能像张正国那才好。这是一条汉子,大义灭亲,死活只有一个党。”
“赵得禄是老村长了,他家里穷得那样子,老婆连件上衣也没有,这样的人也靠不住?”
“这人心里明白,就脸软,拉不下来。唉,各有各的藤藤绊绊,斗哪一个,也有人不愿意!”
“要斗这个人,首先干部就不可靠,是么?”
“老杨,老百姓的眼睛在看着干部,干部却不肯带头,你说这事怎么办嘛!”
“干部不出头,咱们先找群众,只要群众肯出头,就不怕干部讲私情。”
接着杨亮又鼓励了张裕民。当张裕民觉得杨亮并非一个没有办法的人,他就更感到有依靠了。他听从了杨亮的嘱咐,要与大家共同商量出一个办法来。他看到天色已经不早,就先提着一篮果子走回去。杨亮便再走到郭全住的看园子小屋来。
这个老头有两撇八字胡,是一个不爱多说话的老头子。他靠在屋外的一个树根上,仿佛很悠然自得。
杨亮看见他膝前篮子里捡得有十几个烂了的果子,便问:
“这有什么用呢?”
老头子笑了,含糊地说:“全是烂的,唉……还有半边不坏,晒干喝茶可好呢……”后来他睁眼望着杨亮说:“同志,以前连捡这么个烂的也不成呀!干望着这几棵树五六十年了,今年才算有了三棵半树,就敢把这烂的丢了?不丢,不丢!”
杨亮听他这样说,又想起适才当他外甥来摘果子时他的慷慨样子,他指点着,叫他们多摘些,还说吃完了他会再送去,要张裕民不要来,他明白他外甥是个忙人。杨亮便说:“你这人太好了,看我们刚才摘了你那么多。”“多?不多。”老头子又正经地说,“这还不全是你们给咱的。你们是好人,你们把富人的东西全分给咱们穷人了。你们这回又来干这号子事,村子上人全明白呢。”
“咱们是什么人呢?为啥要干这号子事呢?”杨亮觉得这老头很有趣。
“你们,”老头子确切地笑了,“你们是八路军,是共产党。你们的头子毛主席叫你们这么干的嘛!”
“毛主席又为啥呢?老伯,你说说看。”
“他为咱们嘛!他为的是穷人,他是穷人王。”老头子仍然很肯定地笑着。
“哈……”杨亮也靠在树干上笑开了。他笑过之后,悄悄地问老头子:“你们村上有共产党没有?”
“没有。咱们没有这个。”
“你怎么知道没有呢?”
“咱村子上的人咱全认识,都是老百姓,没这个。”
“老伯,假若你们村上有共产党,你入不入?”杨亮试探着他。
“为啥不入?只要有人我就入,要是没有人,我一个人就不入。”
“一个人怕什么呢?”
“不怕什么,一个老头子办不了事呀!”
“呵……”杨亮觉得意外地高兴了,劝他参加党,共产党是为了许多许多人的幸福的。老头子听得迷迷糊糊地笑着,结果他也告诉杨亮,假如他入党,得先找一个人商量商量。杨亮说:“这种事怎么能找人商量呢?只能你自己做主呀!万一碰着坏人了呢?”老头子便显出为难的样子,最后杨亮只好问他想和谁商量,老头子低低地说:“咱外甥嘛!你看能成不能?”杨亮呵呵笑了,连连点头说:“能成,能成。”
天已经在黑下来,杨亮觉得这果园真使人留恋,他再三地去握老头子的手,告诉他,他会再来看他。老头子憨憨地笑着,要留杨亮吃晚饭。但杨亮却不得不去了,走以后还时时地回头望着这渐渐被黑暗模糊了的果木林,和模糊在林中的郭全老头儿。
(节选自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文本二: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首次出版于1948年9月,描写的是1946年华北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初期的情况,通过暖水屯一个普通村庄的土改运动,从发动到取得初步胜利的描写,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农村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揭示出各个不同阶级不同的精神状态,并且展现了中国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已经踏上的光明大道。
全书58节,每节都描写一个中心情节或中心人物,作者吸收了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有头有尾、情节集中等长处,又使情节与自己擅长的心理分析、环境描写相结合,使得全书波澜起伏,舒徐有致。
【注】 ①张裕民是暖水屯的党支部书记。杨亮是上级派来领导土改斗争的干部。②指恶霸地主钱文贵。当时因为群众尚未发动起来,所以还难以展开对他的批斗。
12.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小说在“深红”“浅红”“深绿”“淡绿”之间用逗号,表示一个完整句子的浓缩,用“红红绿绿”重复前面的内容,目的在于强调葫芦冰果子色彩鲜艳,令人喜悦。
B.“在会上我当然不能提”的话语可以暗示出杨亮曾经问他为什么不在会上提出斗钱文贵,这话也引出了张裕民对干部们情况的介绍,推动了对话的展开。
C.郭全老头的话语具有浓郁的口语色彩,如“你们这回又来干这号子事”“你们的头子”“他是穷人王”之类,这与杨亮文绉绉的话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小说最后所写的“渐渐被黑暗模糊了的果木林,和模糊在林中的郭全老头儿”写出了景物与人物在黑暗中逐渐消失的过程,富有动感,也有很强的画面感。
【解析】 C项,“与杨亮文绉绉的话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述错误,杨亮的话语并没有明显的文绉绉的特点,并且也是相当通俗、口语化的,如“咱们是什么人呢?为啥要干这号子事呢”“毛主席又为啥呢?老伯,你说说看”。
13.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D )
A.杨亮和张裕民在密谋斗争恶霸地主钱文贵时,因为干部中有钱文贵的耳目,怕被听到后泄密,所以特意来到安静的果树园。
B.对一棵葫芦冰能产多少斤果子,杨亮说的数目与实际产量相差太远,说明他长期在上层工作,不熟悉农村,工作尚未深入到农民之中。
C.故事发生的时间正是国共双方进行战略大决战的阶段,斗争形势非常严峻,党员身份还需保密,所以郭全不知道外甥是共产党。
D.《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具体真实地表现了土改运动时期我国农村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优秀的长篇小说。
【解析】 A项,“特意来到安静的果树园”表述错误,从开头“这时张裕民和杨亮还留在果树园里”可知,不是他两个特意去的。B项,“不熟悉农村,工作尚未深入到农民之中”表述错误,此意于文无据。能否知道果树的产量,是较为专业的问题,与是否熟悉农村、工作是否深入没有关系。C项,“正是国共双方进行战略大决战的阶段”表述错误,当时是“华北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初期阶段”。
14.杨亮觉得这果园真使人留恋的原因有哪些?试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_①果园景致美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让杨亮产生了喜爱之情。②果园的果树已经归穷人所有,杨亮作为一个土改干部,由衷地为此高兴。③果园的郭全老头儿的憨厚、对党的赞许,让杨亮心情愉快。__
15.请结合文本二,简要评析文本一的艺术特色。
【答案】 _①情节集中、人物集中。文本一以杨亮为主,只写了他与张裕民、郭全对话两大内容,显得不枝不蔓。②情节推进与环境描写相结合。作者在写人物对话时,使他们置身于果树园的环境之中,既推进情节发展,又刻画人物形象。__第二单元 8.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省立开封女子中学是一所开明、进步的学校,校内有共产党和共青团支部。胡佩兰在这里__①__,一边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知识,一边接受进步思想的熏陶。中学毕业时,正逢日寇侵华,烽烟四起,胡佩兰认真考虑自己的人生道路。她想起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古训,决定去报考医学院,将来为穷人看病,做个__②__的良医。
……
胡佩兰医术好,对病人又负责,__③__,因此来找她看病的人很多,以至于每天都不能准时下班。由于一直要延迟两三个小时才能下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领导担心已经高龄的胡佩兰过于劳累,便限定了每天门诊的挂号名额。胡佩兰知道后十分生气地对领导说:“________?________!”领导无奈,只能顺着她的意思恢复了自由挂号。
作为一代医德楷模,胡佩兰品德如水,泽被患者;她人格似莲,清香远溢。她以秋兰为佩,视病人如亲人,为病人解除病痛就是她生命的一切。她说令她最高兴的事,就是看着一个个病人带着痛苦而来,经治疗去除病痛后高兴而去。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在选读名著的过程中,最终会遇到几部名著、几位名家最与你情投意合。你着迷了,不仅反复阅读,而且还会寻找作者的其他著作,搜罗他们的传记,成为他们的崇拜者。我的一位朋友说他一听到辛弃疾的名字就会脸红心跳,我在读大学时对法国作家雨果也有类似的情景。这就是平常所说的偶像。
偶像的出现,是阅读的一个崭新阶段的开始。能够与一位世界级或国家级的文化名人魂魄与共,真是莫大的幸福。你的生命与他的生命,有某种同构关系,他是你精神血缘上的前辈姻亲。暗暗地认下这门亲,对你很有好处。
同构不等于同级。他是万人瞩目的文化名人,你是默默无闻的青年学生,但他的存在证明,你进入生命系统的某些部分,一旦升腾,会达到何等壮美的高度,于是你也就找到了一条通向崇高的缆绳。
读了一辈子书却说不出最喜爱哪几部著作,哪几位作者的人,哪怕是博古通今的老学者,我也不敢恭维,在如此广阔的文化天地中失去了仰望的兴致,失去了亲和的热量,失去了趋附的动力,整个成了一尊冷眼面世的泥塑木雕,那还说得上什么?
4.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慧如,你有什么事?你跑得这样急!”觉慧惊讶的问。
B.婆子对宝玉说:你老人家请出去罢,让我们扫扫灰尘也好。
C.青春是一段美好的时光,它见证了你从稚嫩走向成熟的全部过程。
D.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分析其表达效果。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优秀的散文作品必须具备两种品质,那就是提供心灵慰藉的品质和审美愉悦的品质。__①__,语言表达的平庸、干瘪、累赘、抑或是矫饰、虚假都会使作品彻底失败。灵动、新鲜、智慧、激情、平静的表达,__②__。散文的语言应有独特色彩。如同绘画一样,散文语言同样可以分为油画语言,中国画语言,也可以是素描语言。什么时候使用什么语言表达,一个成熟的散文作家必须有自己的掂量和把握。一个好的散文作家,__③__。
7.文学活动是由作品、世界、作家和读者四种不同要素构成的完整系统,这四个要素并不是随意排列的,它们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请阅读下图,从“读者”的角度阐释文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60个字。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求 雨
赵树理
金斗坪村龙王庙,建在村北河西高岸上。岸底是山脚崖石。老人们说,要不是有这段崖石,金斗坪早被大河冲得没影了。
解放前,每逢天旱,金斗坪人便集中庙里求雨。全村百来户人家每八人编一班,轮流跪祷。
组织这事的人在解放前是本村地主周伯元。周伯元怎样领导这事,只要引土改时老贫农于天佑在斗争周伯元大会上说的一段话就明白。于天佑说:“求雨时,你把你名字排在第一班第一名,跪香时你打发长工替你跪。大家饿肚子跪香,你屯着粮不出放,反而只用一斗米一亩地的价买我们好地,求了十来次雨,就把金斗坪一半土地都买成你的了。有一次你和你亲家说:‘我这领导求雨不过是个样子,其实下不下都好——下了雨自然数我打的粮多,不下雨我慢慢把另一半也买过来。’你长的是什么心?要不是解放,只有你活的了……”
土改后,金斗坪全部土地又都回到农民手里,这年夏天不幸又遇上旱灾。政府号召开渠、打井、担水保苗,想尽一切方法和旱灾作斗争。金斗坪就在河边,开渠有条件,党支部书记于长水和村政委员会商量了开渠计划,又请人测量了地势,就召开动员大会。
这渠要经过龙王庙下石崖,至少得二十天。于长水说:“只要把渠开成,苗干了还能再种晚粮;不开渠白等二十天,苗干了不是白干吗?只要我们大家有信心,就能克服灾荒。开成这条渠,就再不受旱灾威胁了!”一番打气,便开工了。
动工这天,大家正在画好石灰线的地方挖土,忽然听见庙里敲钟打鼓。大家议论开了:“谁还这么封建?”“不要管他,咱们干咱们的!”“叫他们停了!不要咚咚当当扰乱人心!”“叫人家求吧!求得雨来不更好吗?”……各有各主张。村长和党支部书记都计划石工去了,党员们虽有自己的主张可也说不服大家,最后都同意派个人去看看,一个青年接受了这个使命。
这青年跑庙里一看,庙里有八个老头,最想不到的是土改时积极分子于天佑也在内。青年问于天佑:“你怎么也来了?”“我怎么不能来?”“你不是亲自说过龙王爷是被周伯元利用着发财的吗?”“那是周伯元坏,不是龙王爷不好!”“原来你也是个老封建!”有个老头是这青年的本家爷爷。他骂青年说:“你给我滚!不是你们得罪龙王爷爷,早下雨了!你们长的是什么心肝!”晌午,党员把情况反映到支部,于长水说服他们,加紧开渠。
钟鼓把一些人又敲活动了:庙里又增加了好几个老头,青壮年也有被家里老人们逼到庙里去的。庙里又定出轮班跪香制。
于长水一边发动党团员加紧挖土搬石头,一边帮石匠钻炮眼崩石崖。土渠开得快,给人们增加了信心;石头崩得响,压倒了庙里的钟鼓。跪香的青壮年不值班时,也溜出来开渠;老头们说他们心不诚,妨碍了求雨效果。
两天后,上半截土渠挖到庙下石崖边,可石头太硬,两天才崩了一排鸡窝窝。原来估计不正确,光这一段五十尺长五尺深的石渠,一个月也开不过去。这时候退坡的,说闲话的慢慢多起来,有装病的,有说家里没吃的不能动的,也有不声不响走开的;剩下的人,有的说“一年也开不过去”,有的说“现在旱得人心慌,不如冬天再开”……
河边人少了,崩开的石头没人搬,炮声停下来。于长水一边仍叫党团员们搬着石头不让冷了场,一边脱了鞋,卷起裤管,到河对岸,坐在一块石头上想主意。他下决心说:“要不把这么现成的水引到地里去,就算金斗坪没有党!”他坐在几乎能烫焦裤子的石头上,攒着眉死盯这段石崖,好像要把它烧化,大约有点把钟没转眼睛,新办法就想出了。要是从石崖离顶五尺高的腰里,凿上一排窟窿,钉上撅子,架上木槽,就可以把水接过去。他站起来向对岸搬石头的人们喊:“同志们,不要搬了!有好办法了!”就过河来和大家商量。
午上开过群众大会通过了这个办法,退了坡的人听见有门道又都回来参加工作,党团员自然更加了劲,找木匠的、搬木头的、搭架的、拉锯的……七手八脚忙起来。
庙里跪香的人又少了,气得于天佑拼命敲钟。
一天过去,河边木槽已成形,庙里跪香的偷跑了三分之二。
两天过去,木槽上了架,跪香的人,不但后来参加的全部逃出,原来八个老头也少了三个。
石崖腰里架木槽是个新玩意,全村男女老少都来看新鲜,吵嚷得比赶集还热闹。庙里五个老头听起来心里很不安,钟鼓也无心敲了。于天佑说:“人们这样没诚心,恐怕龙王爷一年也不给下雨!”其余四个老头撇了撇嘴,随后五个人商量了一下,一齐跪地祷告。于天佑说:“龙王爷呀!不论别人怎么样,我们几个是真诚的!求你老人家可怜可怜吧!”就在这时,忽听得外边的人群疯了一样齐声大喊,喊得比崩石崖的炮声还惊人。一个老头说:“这一定是出什么事故了!”便爬起来跑出去,其余四个也都侧耳听。
出去的那个老头跑回来喊:“接过水来了!大着哩!”地上跪着的四个老头,除了于天佑也都爬起来要出去。于天佑说:“难道我们也不能诚心到底吗?”一个老头说:“抢水救苗要紧!龙王爷会原谅!”说着便都走出去。
最后剩下于天佑。于天佑给龙王磕了个头说:“龙王爷!我也请你原谅!我房背后二亩谷子也赶紧得浇水了!”说罢,也爬起来跟着别的老头往外走。
(有删节)
8.下面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引用老贫农于天佑土改时在斗地主大会上的发言,从侧面揭露地主周伯元以组织领导农民“求雨”为名,大肆兼并农民土地的罪恶。
B.本文通过对不同情景下的“钟鼓声”描摹,不仅深刻而生动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而且对刻画人物,推动情节发展都起到一定作用。
C.本文描写庙里五个老头“钟鼓也无心敲了”,表现了几位顽固的“求雨派”人物的思想动摇,揭示了当时农民盲从、愚昧的思想。
D.小说结尾写于天佑明知水是开渠引来,不是“求雨”求来的,但临走时还向龙王爷磕头求原谅,体现了人物思想转变的复杂性。
9.下列对本文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庙下方的“石崖”是小说场景的一个巧妙设计,它不仅成为矛盾冲突汇聚的“空间”,且使村民们心理活动的“摇摆”更加真实可信。
B.“钟鼓把一些人又敲活动了”,此处钟声描写表明矛盾在发展,斗争在继续;表面上“求雨”仿佛占了优势,其实这是欲扬先抑的手法。
C.“几乎能烫焦裤子”“好像要把它烧化”用夸张手法,生动写出了于长水苦思冥想,试图破解开渠“拦路虎”的对策时的专注、急迫。
D.本文把“开渠”和“求雨”两件事的发生时间安排在同一天,聚焦于“求雨”,单线推进,便于更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增强了故事性。
10.简要概括于长水性格特点,并说明塑造这一形象的意义。
11.赵树理曾经说过:“我写的东西,大部分是想写给农村中的识字人读,并且想通过他们介绍给不识字的人听,所以在写法上对待传统的那一套照顾的多一些。”请以本文为例,简要谈谈你对赵树理小说写法上“传统的那一套”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风云初记①
孙 犁
河北子午镇的农民,中午躺在村北大堤埝的树荫凉里歇晌。在堤埝拐角一棵大榆树下面,有两个年轻的妇女,对着怀纺线。从她们的长相和穿着上看,好像姐妹俩,小的十六七岁,大的也不过二十七八。姐姐脸儿有些黄痩,眉眼带些愁苦;可是,过多的希望,过早的热情,已经在妹妹的神情举动里,充分的流露出来。
她们头顶的树叶纹丝不动,知了叫的焦躁刺耳,沙沙的粘虫屎,掉到地面上来。
远处有一辆小轿车,在高的矮的、黄的绿的庄稼中间,红色的托泥和车脚一闪一闪。两个乌头大骡子,在中午燥热的太阳光里,甩着尾巴跑着。
两个妇女仄着身子看,姐姐说:“又有人回家了!”
“我看是不是俺姐夫?”妹妹站起身来。
“你就不想念咱爹?”姐姐说。
“我谁也想,可是想不回来!”妹妹提着脚跟,仔细看了一会,赶紧坐下拧起纺车来,嘟念着说:“真败兴!那是大班的车,到保府去接少当家的死着回来了。咱的人,一个也不回来,今年不知道能回来一个也不?”
这姐妹两个姓吴,大的叫秋分,小的叫春儿。大的已经出嫁,婆家是五龙堂。
五龙堂是紧靠滹沱河南岸的一个小村庄,河从西南上滚滚流来,到了这个地方,突然曲敛一下,转了一个死弯。五龙堂的居民,在河流转角的地方,打起高堤,钉上桩木,这是滹沱河有名的一段险堤。
大水好多次冲平了这小小的村庄:或是卷走它所有的一切,旋成一个深坑;或是一滚黄沙,淤平村里最高的房顶。小村庄并没叫大水征服,每逢堤埝出险,一声锣响,全村的男女老少,立时全站到堤埝上来。他们用一切力量和物料堵塞险口,他们摘下门窗,拆下梁木砖瓦,女人们抬来箱柜桌椅,抱来被褥炕席。传说:有一年,一切力量用尽了,一切东西用光了,口子还是堵不住,有五个青年人跳进大流里去,平身躺下,招呼着人们在他们的身上填压泥土,堵塞住水流。
他们救了这一带村庄的生命财产,人民替他们修了一座大庙,就叫五龙堂。年代久了,就成了村庄的名字。
每年大水冲了房,不等水撤完,他们就互助着打甓烧砖,刨树拉锯,盖起新房来。房基打得更坚实、墙垒得更厚,房盖得比冲毁的更高。他们的房没有院墙和陪衬,都是孤伶伶的一座北屋,远处看去,就像一座一座的小塔。台阶非常高,从院子走到屋里,好像上楼一样。
秋分的公爹叫高四海,现在有六十年纪了。这一带村庄喜好乐器,老头儿从光着屁股就学吹大管,不久成了一把好手。他吹起大管,十里以外的行人,就能听到,在滹沱河夜晚航行的船夫们,听着他的大管,会忘记旅程的艰难。他的大管能夺过一台大戏的观众,能使一棚僧道对坛的音乐,像战败的画眉一样,搭翅低头,不敢吱声。
这老人不只是一个音乐家,还是有名的热情人,村庄活动的组织家。
在十年以前,这里曾有一次农民的暴动,暴动从高阳、蠡县开始,各个村庄都打出了红旗,集在田野里开会。红旗是第一次在平原上出现,热情又鲜明。
高四海和他的十八岁的儿子庆山,十七岁刚过门的儿媳秋分全参加了,因为勇敢,庆山成了一个领袖。
可是只有几天的工夫,暴动很快的失败了。一个炎热的日子,暴动的农民退到河堤上来,把红旗插在五龙堂的庙顶。农民作了最后的抵抗,庆山胸部受了伤。到了夜晚,高四海拜托了一个知己,把他和本村一个叫高翔的中学生装在一只小船的底舱,逃了出去。
在那样兵荒马乱的时候,送庆山出走的只有两个人。年老的父亲,扳着船舱的小窗户说:“走吧!出去了哪里也是活路!叫他们等着吧!”
用力帮着推开小船,就回去了。他还要帮着那些农民,那些一起斗争过、现在失败了的同志们,葬埋战死在田野里的难友。
另外送行的是十七岁的女孩子秋分,当父亲和庆山说话的时候,她站在远远的堤坡上,从西山上来的黑云,遮盖住半个天的星星,谁也看不见她。当小船快要开到河心了,她才跑下去,把怀里的一个小包裹,像投梭一样,扔进了小船的窗口。躺在船舱里的庆山,摸到了这个小包包,探身在窗口叫了一声。
秋分没有说话,她只是傍着小船在河边上走,雨过来了,紧密的铜钱大的雨点,打得河水啪啪的响。西北风吹送着小船,一个亮闪,接着一声暴雷。亮闪照的清清楚楚,她卷起裤脚,把带来的一条破口袋,折成一个三角风帽,披在头上,一直遮到大腿,跟着小船跑了十里路。
高四海只有四亩地,全躺在河滩上,每年闹好了,收点小黑豆。他在堤埝上垒了一座小屋,前面搭了一架凉棚,开茶馆卖大碗面。这里是一个小小的渡口。
秋分擀面,公公拉风箱。老人从村里远远挑来甜水,卖给客人,又求过往的帆船,从正定带些便宜的大砟,这样赚出两口人的吃喝。
秋分在小屋的周围,都种上菜,小屋有个向南开的小窗,晚上把灯放在窗台上,就是船家的指引。她在小窗前面栽了一架丝瓜,长大的丝瓜从浓密的叶子里垂下来,打到地面。又在小屋的西南角栽上一排望日莲,叫它们站在河流的旁边,辗转思念着远方的行人……
每年春夏两季,河底干了,摆渡闲了,秋分就告诉公公不要忘记给望日莲和丝瓜浇水,回到子午镇,来帮着妹妹纺线织布。
(有删改)
【注】 ①《风云初记》,孙犁著长篇小说,从“七七事变”展开故事,表现了抗日战争初期,共产党在滹沱河两岸组织人民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曲折历程,反映了冀中劳动人民的觉醒进步和澎湃高涨的战斗热情。本文选自小说的第一章。
1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写“远处有一辆小轿车”,在庄稼地里“一闪一闪”地“跑着”,既引出下文姐妹俩的对话,又烘托姐妹俩的心理。
B.与姐姐的性格不同,妹妹春儿活泼、直爽;“过多的希望,过早的热情”使她的话语带有强烈的抒情性和书面语色彩。
C.为了表现高四海吹大管的技艺高超,作者除直接点明学艺早这一点外,更以侧面和对比法加以刻画。
D.小说的描写、叙述语言清新自然,优美动人,人物语言达到了高度的个性化。小说具有散文的韵味。
13.关于文中五龙堂村庄名字由来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交代五龙堂的地理位置,说明生存环境恶劣,隐含村民生活的苦难和逆来顺受。
B.将为救这一带村庄而牺牲的五个青年喻为“五龙”,体现出村民崇敬和祝愿之情。
C.铺垫照应下文村民重新盖起楼房的内容,暗示了五青年精神的激励和长远流传。
D.本部分内容属于插叙,与下文叙写农民的暴动,共同表达了本文反抗的主题。
14.小说人物秋分的感情表达很含蓄,试结合文本分析。
15.茅盾评价孙犁:“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但决不枝蔓。”请结合文本的内容,评析这句话。
第二单元 8.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省立开封女子中学是一所开明、进步的学校,校内有共产党和共青团支部。胡佩兰在这里__①__,一边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知识,一边接受进步思想的熏陶。中学毕业时,正逢日寇侵华,烽烟四起,胡佩兰认真考虑自己的人生道路。她想起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古训,决定去报考医学院,将来为穷人看病,做个__②__的良医。
……
胡佩兰医术好,对病人又负责,__③__,因此来找她看病的人很多,以至于每天都不能准时下班。由于一直要延迟两三个小时才能下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领导担心已经高龄的胡佩兰过于劳累,便限定了每天门诊的挂号名额。胡佩兰知道后十分生气地对领导说:“________?________!”领导无奈,只能顺着她的意思恢复了自由挂号。
作为一代医德楷模,胡佩兰品德如水,泽被患者;她人格似莲,清香远溢。她以秋兰为佩,视病人如亲人,为病人解除病痛就是她生命的一切。她说令她最高兴的事,就是看着一个个病人带着痛苦而来,经治疗去除病痛后高兴而去。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案】 _①如鱼得水__②悬壶济世/救死扶伤/治病救人__③有口皆碑/口碑载道__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 _看病还能拖日子__怎么能让病人白跑一趟呢__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 _①句中把胡佩兰的“品德”比作“水”,“人格”比作“兰”,使抽象的理念变得具体浅显,形象鲜明,生动可感。②“品德如水”和“人格似莲”两两相对,意义相连,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有助于烘托胡佩兰的美好形象。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在选读名著的过程中,最终会遇到几部名著、几位名家最与你情投意合。你着迷了,不仅反复阅读,而且还会寻找作者的其他著作,搜罗他们的传记,成为他们的崇拜者。我的一位朋友说他一听到辛弃疾的名字就会脸红心跳,我在读大学时对法国作家雨果也有类似的情景。这就是平常所说的偶像。
偶像的出现,是阅读的一个崭新阶段的开始。能够与一位世界级或国家级的文化名人魂魄与共,真是莫大的幸福。你的生命与他的生命,有某种同构关系,他是你精神血缘上的前辈姻亲。暗暗地认下这门亲,对你很有好处。
同构不等于同级。他是万人瞩目的文化名人,你是默默无闻的青年学生,但他的存在证明,你进入生命系统的某些部分,一旦升腾,会达到何等壮美的高度,于是你也就找到了一条通向崇高的缆绳。
读了一辈子书却说不出最喜爱哪几部著作,哪几位作者的人,哪怕是博古通今的老学者,我也不敢恭维,在如此广阔的文化天地中失去了仰望的兴致,失去了亲和的热量,失去了趋附的动力,整个成了一尊冷眼面世的泥塑木雕,那还说得上什么?
4.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A.“慧如,你有什么事?你跑得这样急!”觉慧惊讶的问。
B.婆子对宝玉说:你老人家请出去罢,让我们扫扫灰尘也好。
C.青春是一段美好的时光,它见证了你从稚嫩走向成熟的全部过程。
D.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解析】 文中画横线处的“你”泛指青年人。A项,专指“慧如”。B项,专指“宝玉”。C项,泛指青年人。D项,与“我”配合使用,构成“你……,我……”的格式,表示人很多,相当于“大家”。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 _(1)比喻:把没有文化偶像的人比作是泥塑木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在文学领域如果没有文化偶像将会变得冷漠、缺乏活力的观点。
(2)排比:连用三个“失去了”的句式,强调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偶像会产生的负面影响,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美。__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优秀的散文作品必须具备两种品质,那就是提供心灵慰藉的品质和审美愉悦的品质。__①__,语言表达的平庸、干瘪、累赘、抑或是矫饰、虚假都会使作品彻底失败。灵动、新鲜、智慧、激情、平静的表达,__②__。散文的语言应有独特色彩。如同绘画一样,散文语言同样可以分为油画语言,中国画语言,也可以是素描语言。什么时候使用什么语言表达,一个成熟的散文作家必须有自己的掂量和把握。一个好的散文作家,__③__。
【答案】 _①这些品质多半来自于高明的语言表达(或该品质的取得与语言表达密不可分)__②都将使散文充满魅力(或则会使作品大获成功)__③应该一生一世重视语言的修炼__
7.文学活动是由作品、世界、作家和读者四种不同要素构成的完整系统,这四个要素并不是随意排列的,它们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请阅读下图,从“读者”的角度阐释文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60个字。
【答案】 _①读者通过解读作品,认知并思考作者和世界;②读者对作者与世界的认知与思考,又能进一步推动对作品的深入解读。__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求 雨
赵树理
金斗坪村龙王庙,建在村北河西高岸上。岸底是山脚崖石。老人们说,要不是有这段崖石,金斗坪早被大河冲得没影了。
解放前,每逢天旱,金斗坪人便集中庙里求雨。全村百来户人家每八人编一班,轮流跪祷。
组织这事的人在解放前是本村地主周伯元。周伯元怎样领导这事,只要引土改时老贫农于天佑在斗争周伯元大会上说的一段话就明白。于天佑说:“求雨时,你把你名字排在第一班第一名,跪香时你打发长工替你跪。大家饿肚子跪香,你屯着粮不出放,反而只用一斗米一亩地的价买我们好地,求了十来次雨,就把金斗坪一半土地都买成你的了。有一次你和你亲家说:‘我这领导求雨不过是个样子,其实下不下都好——下了雨自然数我打的粮多,不下雨我慢慢把另一半也买过来。’你长的是什么心?要不是解放,只有你活的了……”
土改后,金斗坪全部土地又都回到农民手里,这年夏天不幸又遇上旱灾。政府号召开渠、打井、担水保苗,想尽一切方法和旱灾作斗争。金斗坪就在河边,开渠有条件,党支部书记于长水和村政委员会商量了开渠计划,又请人测量了地势,就召开动员大会。
这渠要经过龙王庙下石崖,至少得二十天。于长水说:“只要把渠开成,苗干了还能再种晚粮;不开渠白等二十天,苗干了不是白干吗?只要我们大家有信心,就能克服灾荒。开成这条渠,就再不受旱灾威胁了!”一番打气,便开工了。
动工这天,大家正在画好石灰线的地方挖土,忽然听见庙里敲钟打鼓。大家议论开了:“谁还这么封建?”“不要管他,咱们干咱们的!”“叫他们停了!不要咚咚当当扰乱人心!”“叫人家求吧!求得雨来不更好吗?”……各有各主张。村长和党支部书记都计划石工去了,党员们虽有自己的主张可也说不服大家,最后都同意派个人去看看,一个青年接受了这个使命。
这青年跑庙里一看,庙里有八个老头,最想不到的是土改时积极分子于天佑也在内。青年问于天佑:“你怎么也来了?”“我怎么不能来?”“你不是亲自说过龙王爷是被周伯元利用着发财的吗?”“那是周伯元坏,不是龙王爷不好!”“原来你也是个老封建!”有个老头是这青年的本家爷爷。他骂青年说:“你给我滚!不是你们得罪龙王爷爷,早下雨了!你们长的是什么心肝!”晌午,党员把情况反映到支部,于长水说服他们,加紧开渠。
钟鼓把一些人又敲活动了:庙里又增加了好几个老头,青壮年也有被家里老人们逼到庙里去的。庙里又定出轮班跪香制。
于长水一边发动党团员加紧挖土搬石头,一边帮石匠钻炮眼崩石崖。土渠开得快,给人们增加了信心;石头崩得响,压倒了庙里的钟鼓。跪香的青壮年不值班时,也溜出来开渠;老头们说他们心不诚,妨碍了求雨效果。
两天后,上半截土渠挖到庙下石崖边,可石头太硬,两天才崩了一排鸡窝窝。原来估计不正确,光这一段五十尺长五尺深的石渠,一个月也开不过去。这时候退坡的,说闲话的慢慢多起来,有装病的,有说家里没吃的不能动的,也有不声不响走开的;剩下的人,有的说“一年也开不过去”,有的说“现在旱得人心慌,不如冬天再开”……
河边人少了,崩开的石头没人搬,炮声停下来。于长水一边仍叫党团员们搬着石头不让冷了场,一边脱了鞋,卷起裤管,到河对岸,坐在一块石头上想主意。他下决心说:“要不把这么现成的水引到地里去,就算金斗坪没有党!”他坐在几乎能烫焦裤子的石头上,攒着眉死盯这段石崖,好像要把它烧化,大约有点把钟没转眼睛,新办法就想出了。要是从石崖离顶五尺高的腰里,凿上一排窟窿,钉上撅子,架上木槽,就可以把水接过去。他站起来向对岸搬石头的人们喊:“同志们,不要搬了!有好办法了!”就过河来和大家商量。
午上开过群众大会通过了这个办法,退了坡的人听见有门道又都回来参加工作,党团员自然更加了劲,找木匠的、搬木头的、搭架的、拉锯的……七手八脚忙起来。
庙里跪香的人又少了,气得于天佑拼命敲钟。
一天过去,河边木槽已成形,庙里跪香的偷跑了三分之二。
两天过去,木槽上了架,跪香的人,不但后来参加的全部逃出,原来八个老头也少了三个。
石崖腰里架木槽是个新玩意,全村男女老少都来看新鲜,吵嚷得比赶集还热闹。庙里五个老头听起来心里很不安,钟鼓也无心敲了。于天佑说:“人们这样没诚心,恐怕龙王爷一年也不给下雨!”其余四个老头撇了撇嘴,随后五个人商量了一下,一齐跪地祷告。于天佑说:“龙王爷呀!不论别人怎么样,我们几个是真诚的!求你老人家可怜可怜吧!”就在这时,忽听得外边的人群疯了一样齐声大喊,喊得比崩石崖的炮声还惊人。一个老头说:“这一定是出什么事故了!”便爬起来跑出去,其余四个也都侧耳听。
出去的那个老头跑回来喊:“接过水来了!大着哩!”地上跪着的四个老头,除了于天佑也都爬起来要出去。于天佑说:“难道我们也不能诚心到底吗?”一个老头说:“抢水救苗要紧!龙王爷会原谅!”说着便都走出去。
最后剩下于天佑。于天佑给龙王磕了个头说:“龙王爷!我也请你原谅!我房背后二亩谷子也赶紧得浇水了!”说罢,也爬起来跟着别的老头往外走。
(有删节)
8.下面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本文引用老贫农于天佑土改时在斗地主大会上的发言,从侧面揭露地主周伯元以组织领导农民“求雨”为名,大肆兼并农民土地的罪恶。
B.本文通过对不同情景下的“钟鼓声”描摹,不仅深刻而生动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而且对刻画人物,推动情节发展都起到一定作用。
C.本文描写庙里五个老头“钟鼓也无心敲了”,表现了几位顽固的“求雨派”人物的思想动摇,揭示了当时农民盲从、愚昧的思想。
D.小说结尾写于天佑明知水是开渠引来,不是“求雨”求来的,但临走时还向龙王爷磕头求原谅,体现了人物思想转变的复杂性。
【解析】 C项,“揭示了当时农民盲从、愚昧的思想”错误,从文中来看,这一描写并非是“揭示了当时农民盲从、愚昧的思想”,而是折射出当时农村农民的功利心态。
9.下列对本文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庙下方的“石崖”是小说场景的一个巧妙设计,它不仅成为矛盾冲突汇聚的“空间”,且使村民们心理活动的“摇摆”更加真实可信。
B.“钟鼓把一些人又敲活动了”,此处钟声描写表明矛盾在发展,斗争在继续;表面上“求雨”仿佛占了优势,其实这是欲扬先抑的手法。
C.“几乎能烫焦裤子”“好像要把它烧化”用夸张手法,生动写出了于长水苦思冥想,试图破解开渠“拦路虎”的对策时的专注、急迫。
D.本文把“开渠”和“求雨”两件事的发生时间安排在同一天,聚焦于“求雨”,单线推进,便于更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增强了故事性。
【解析】 D项,“单线推进”错误,并非单线推进,而是双线并行、交错,一是“开渠”,二是“求雨”。
10.简要概括于长水性格特点,并说明塑造这一形象的意义。
【答案】 _(1)性格特点:果敢坚毅、一心为公、恪尽职守。
(2)意义:于长水带领村民克服重重困难战胜了旱灾,是农村基层优秀党员干部的典型,塑造这一形象也是对党为人民排忧解难的礼赞。__
11.赵树理曾经说过:“我写的东西,大部分是想写给农村中的识字人读,并且想通过他们介绍给不识字的人听,所以在写法上对待传统的那一套照顾的多一些。”请以本文为例,简要谈谈你对赵树理小说写法上“传统的那一套”的理解。
【答案】 _①(人物塑造)在矛盾冲突中通过鲜明的对比来刻画人物;②(情节结构)继承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故事完整、情节紧凑、一波三折;③(语言表达)采用新鲜、活泼、质朴、幽默的农民语言,人物语言与叙述语言高度个性化、口语化,生活气息浓郁;④(描写手法)聚焦人物言行,不作单纯的心理描写;⑤“大团圆”风格,因开渠引水成功,最终金斗坪的旱灾迎刃而解。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风云初记①
孙 犁
河北子午镇的农民,中午躺在村北大堤埝的树荫凉里歇晌。在堤埝拐角一棵大榆树下面,有两个年轻的妇女,对着怀纺线。从她们的长相和穿着上看,好像姐妹俩,小的十六七岁,大的也不过二十七八。姐姐脸儿有些黄痩,眉眼带些愁苦;可是,过多的希望,过早的热情,已经在妹妹的神情举动里,充分的流露出来。
她们头顶的树叶纹丝不动,知了叫的焦躁刺耳,沙沙的粘虫屎,掉到地面上来。
远处有一辆小轿车,在高的矮的、黄的绿的庄稼中间,红色的托泥和车脚一闪一闪。两个乌头大骡子,在中午燥热的太阳光里,甩着尾巴跑着。
两个妇女仄着身子看,姐姐说:“又有人回家了!”
“我看是不是俺姐夫?”妹妹站起身来。
“你就不想念咱爹?”姐姐说。
“我谁也想,可是想不回来!”妹妹提着脚跟,仔细看了一会,赶紧坐下拧起纺车来,嘟念着说:“真败兴!那是大班的车,到保府去接少当家的死着回来了。咱的人,一个也不回来,今年不知道能回来一个也不?”
这姐妹两个姓吴,大的叫秋分,小的叫春儿。大的已经出嫁,婆家是五龙堂。
五龙堂是紧靠滹沱河南岸的一个小村庄,河从西南上滚滚流来,到了这个地方,突然曲敛一下,转了一个死弯。五龙堂的居民,在河流转角的地方,打起高堤,钉上桩木,这是滹沱河有名的一段险堤。
大水好多次冲平了这小小的村庄:或是卷走它所有的一切,旋成一个深坑;或是一滚黄沙,淤平村里最高的房顶。小村庄并没叫大水征服,每逢堤埝出险,一声锣响,全村的男女老少,立时全站到堤埝上来。他们用一切力量和物料堵塞险口,他们摘下门窗,拆下梁木砖瓦,女人们抬来箱柜桌椅,抱来被褥炕席。传说:有一年,一切力量用尽了,一切东西用光了,口子还是堵不住,有五个青年人跳进大流里去,平身躺下,招呼着人们在他们的身上填压泥土,堵塞住水流。
他们救了这一带村庄的生命财产,人民替他们修了一座大庙,就叫五龙堂。年代久了,就成了村庄的名字。
每年大水冲了房,不等水撤完,他们就互助着打甓烧砖,刨树拉锯,盖起新房来。房基打得更坚实、墙垒得更厚,房盖得比冲毁的更高。他们的房没有院墙和陪衬,都是孤伶伶的一座北屋,远处看去,就像一座一座的小塔。台阶非常高,从院子走到屋里,好像上楼一样。
秋分的公爹叫高四海,现在有六十年纪了。这一带村庄喜好乐器,老头儿从光着屁股就学吹大管,不久成了一把好手。他吹起大管,十里以外的行人,就能听到,在滹沱河夜晚航行的船夫们,听着他的大管,会忘记旅程的艰难。他的大管能夺过一台大戏的观众,能使一棚僧道对坛的音乐,像战败的画眉一样,搭翅低头,不敢吱声。
这老人不只是一个音乐家,还是有名的热情人,村庄活动的组织家。
在十年以前,这里曾有一次农民的暴动,暴动从高阳、蠡县开始,各个村庄都打出了红旗,集在田野里开会。红旗是第一次在平原上出现,热情又鲜明。
高四海和他的十八岁的儿子庆山,十七岁刚过门的儿媳秋分全参加了,因为勇敢,庆山成了一个领袖。
可是只有几天的工夫,暴动很快的失败了。一个炎热的日子,暴动的农民退到河堤上来,把红旗插在五龙堂的庙顶。农民作了最后的抵抗,庆山胸部受了伤。到了夜晚,高四海拜托了一个知己,把他和本村一个叫高翔的中学生装在一只小船的底舱,逃了出去。
在那样兵荒马乱的时候,送庆山出走的只有两个人。年老的父亲,扳着船舱的小窗户说:“走吧!出去了哪里也是活路!叫他们等着吧!”
用力帮着推开小船,就回去了。他还要帮着那些农民,那些一起斗争过、现在失败了的同志们,葬埋战死在田野里的难友。
另外送行的是十七岁的女孩子秋分,当父亲和庆山说话的时候,她站在远远的堤坡上,从西山上来的黑云,遮盖住半个天的星星,谁也看不见她。当小船快要开到河心了,她才跑下去,把怀里的一个小包裹,像投梭一样,扔进了小船的窗口。躺在船舱里的庆山,摸到了这个小包包,探身在窗口叫了一声。
秋分没有说话,她只是傍着小船在河边上走,雨过来了,紧密的铜钱大的雨点,打得河水啪啪的响。西北风吹送着小船,一个亮闪,接着一声暴雷。亮闪照的清清楚楚,她卷起裤脚,把带来的一条破口袋,折成一个三角风帽,披在头上,一直遮到大腿,跟着小船跑了十里路。
高四海只有四亩地,全躺在河滩上,每年闹好了,收点小黑豆。他在堤埝上垒了一座小屋,前面搭了一架凉棚,开茶馆卖大碗面。这里是一个小小的渡口。
秋分擀面,公公拉风箱。老人从村里远远挑来甜水,卖给客人,又求过往的帆船,从正定带些便宜的大砟,这样赚出两口人的吃喝。
秋分在小屋的周围,都种上菜,小屋有个向南开的小窗,晚上把灯放在窗台上,就是船家的指引。她在小窗前面栽了一架丝瓜,长大的丝瓜从浓密的叶子里垂下来,打到地面。又在小屋的西南角栽上一排望日莲,叫它们站在河流的旁边,辗转思念着远方的行人……
每年春夏两季,河底干了,摆渡闲了,秋分就告诉公公不要忘记给望日莲和丝瓜浇水,回到子午镇,来帮着妹妹纺线织布。
(有删改)
【注】 ①《风云初记》,孙犁著长篇小说,从“七七事变”展开故事,表现了抗日战争初期,共产党在滹沱河两岸组织人民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曲折历程,反映了冀中劳动人民的觉醒进步和澎湃高涨的战斗热情。本文选自小说的第一章。
1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写“远处有一辆小轿车”,在庄稼地里“一闪一闪”地“跑着”,既引出下文姐妹俩的对话,又烘托姐妹俩的心理。
B.与姐姐的性格不同,妹妹春儿活泼、直爽;“过多的希望,过早的热情”使她的话语带有强烈的抒情性和书面语色彩。
C.为了表现高四海吹大管的技艺高超,作者除直接点明学艺早这一点外,更以侧面和对比法加以刻画。
D.小说的描写、叙述语言清新自然,优美动人,人物语言达到了高度的个性化。小说具有散文的韵味。
【解析】 B项,“书面语色彩”错。春儿的话感情鲜明,具有浓郁的口语和方言色彩。
13.关于文中五龙堂村庄名字由来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交代五龙堂的地理位置,说明生存环境恶劣,隐含村民生活的苦难和逆来顺受。
B.将为救这一带村庄而牺牲的五个青年喻为“五龙”,体现出村民崇敬和祝愿之情。
C.铺垫照应下文村民重新盖起楼房的内容,暗示了五青年精神的激励和长远流传。
D.本部分内容属于插叙,与下文叙写农民的暴动,共同表达了本文反抗的主题。
【解析】 A项,“逆来顺受”的理解有误,描写五龙堂环境的恶劣、凶险,是为了烘托村民与天斗的乐观主义精神。
14.小说人物秋分的感情表达很含蓄,试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 _①不好意思当着公公送别丈夫,端庄而害羞;冒大雨跟跑十里路相送却不说一句话,深挚且眷恋。②丈夫十年未归,心里想念,嘴上不说,深沉而内敛。③栽种丝(谐音思)瓜和望日莲寄托对远方行人的思念和盼归之情,深情且委婉。__
15.茅盾评价孙犁:“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但决不枝蔓。”请结合文本的内容,评析这句话。
【答案】 _①“不讲究篇章结构”指小说并不以情节曲折丰富见长,而是注重片段式的刻画,往往采用“跳跃式”的笔法。如本文就一连截取五六个生活横断面,人物也从这一个转到另一个,顺叙、插叙、回忆切换自如。②“不枝蔓”指思想情感的统一、写作意图的明朗。如节选部分,人物多,场景多,看似没有一个中心,但无论是对个体人物(秋分、高四海)的刻画,还是群体人物的描绘,都能看出他们身上的人性人情之美和乐观的反抗精神,也可感受作者对此的赞美。③这种写法,繁简灵活,形式自由,内容丰富而又精练含蓄。同时给抒情留下了空间,使小说具有散文的章法、诗的意境。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