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新课导入
问题
材料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不仅山峰险峻、秀美,而且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地质、地貌、生物、大气、水等其中一项特色突出的山,就能美名远扬,而黄山松、石、云、泉俱绝。黄山拥有“四绝”的神奇组合是偶然现象吗 你能对这种神奇组合做出解释吗
黄山拥有“四绝”的神奇组合是偶然现象吗
你能对这种神奇组合做出解释吗?
图5.1 黄山景观图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一节
姓名
整
自
环
的
然
境
体
性
01
区域认知
观察当地野外地理景观,说出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
04
地理实践力
举例说明、分析自然环境要素组成及特点。
03
人地协调观
结合实例,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启示作用。
02
综合思维
结合资料,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表现。
核心素养
目录
CONTENTS
学习目录
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二、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三、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四、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1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一) 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及其关系
1
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
由大气、水、土壤、生物、岩石、地貌等要素组成。
大气
水
土壤
生物
岩石
地貌
2
各要素之间要素
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
大气
岩石
动物(生物)
植物(生物)
土壤
水
地形
(一) 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
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
(二)自然界物质循环
1
类型
水循环
大气
大气
陆地
海洋
水汽
输送
径流
输送
降水
蒸发
降水
蒸发
生物循环
植物
微生物
环境
动物
岩石圈循环
岩浆岩
变质岩
沉积岩
岩浆
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
意义
通过光合作用,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通过降水,土壤、河湖及生物获得水分补给。
通过植物蒸腾、土壤和河湖蒸发,大气获得水汽。
植物残体进入土壤,向土壤提供有机质。
岩石通过风化向土壤提供成土物质和无机盐。
土壤及岩石风化物被侵蚀、搬运、堆积并固结成岩。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示意
1、图中有以下地理要素:
2、水在各要素间的转换:
图中有哪几种自然环境要素?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迁移的?
生物、土壤、大气、水、岩石
(1)大气降水使土壤、水圈和生物不断获得水分的补给。
(2)水面的蒸发、土壤表面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使水又以水汽的形式再进入大气
生物循环将自然环境要素联系为整体
地球早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没有氧和氮。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循环的结果。陆地水中溶解的元素在相当程度上也受生物循环制约。生物从陆地水中选择吸收化学元素,改变了陆地水中的元素组成。生物循环改变了陆地水的循环过程。石灰岩等沉积岩以及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都是生物循环的产物。生物循环影响着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
地球上生物循环的出现,将自然环境要素联系为一个整体,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
2
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1)整体功能反映的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2)自然环境由大气、水、土壤、生物、岩石及地貌等自然环境要素所组成;
(3)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过程,是自然环境整体功能的基础。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生产功能
平衡功能
概念: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过程: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出有机物
概念: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特征:各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平衡功能,但自然地理环境拥有此功能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坡面土壤表层常常发生流水侵蚀。岩石不断风化,为土壤形成提供原料。流水侵蚀和岩石风化共同控制着土壤厚度。表面上看,流水对土壤的侵蚀很明显,一次降水过程就能观察到;而土壤的形成速度较慢,短时间内难以察觉,土壤厚度似乎应该变薄。但事实上,在自然状态下植被生长良好的坡面,经过多年的土壤侵蚀与土壤形成过程,土壤厚度一般没有明显变化。
通过土壤与水、土壤与岩石间的物质交换,土壤厚度及自然环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海拔多在4500米以上,是藏羚羊的主要栖息地。藏羚羊的繁殖率各年变化不明显,存活率却变化显著。若冬季食物、水源充足,寒潮少发,藏羚羊存活率上升,数量增加。当藏羚羊数量增加以后,食物、水源相对不足,避风处相对缺乏,藏羚羊存活率下降,数量减少。因此,在自然状态下,藏羚羊的数量虽然随着环境变化有所波动,但基本稳定。
(1)推测可可西里地区的气候与植被特点。
(2)说明可可西里地区动物(如藏羚羊)的数量更易受环境条件影响的原因。
(3)藏玲羊的数量虽有波动,但基本稳定。这种现象符合什么地理原理
分析藏羚羊数量与环境的关系
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海拔多在4500米以上,是藏羚羊的主要栖息地。藏羚羊的繁殖率各年变化不明显,存活率却变化显著。若冬季食物、水源充足,寒潮少发,藏羚羊存活率上升,数量增加。当藏羚羊数量增加以后,食物、水源相对不足,避风处相对缺乏,藏羚羊存活率下降,数量减少。因此,在自然状态下,藏羚羊的数量虽然随着环境变化有所波动,但基本稳定。
(1)推测可可西里地区的气候与植被特点。
分析藏羚羊数量与环境的关系
(1)可可西里地区的气候是典型的高寒气候,温差较大,植被多以高寒草甸为主,植被较为稀疏,生产力较小。
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海拔多在4500米以上,是藏羚羊的主要栖息地。藏羚羊的繁殖率各年变化不明显,存活率却变化显著。若冬季食物、水源充足,寒潮少发,藏羚羊存活率上升,数量增加。当藏羚羊数量增加以后,食物、水源相对不足,避风处相对缺乏,藏羚羊存活率下降,数量减少。因此,在自然状态下,藏羚羊的数量虽然随着环境变化有所波动,但基本稳定。
(2)说明可可西里地区动物(如藏羚羊)的数量更易受环境条件影响的原因。
分析藏羚羊数量与环境的关系
(2)可可西里地区气候高寒,草类稀疏,食物产量有限且受环境条件影响明显,因此动物数量更易受环境条件影响。
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海拔多在4500米以上,是藏羚羊的主要栖息地。藏羚羊的繁殖率各年变化不明显,存活率却变化显著。若冬季食物、水源充足,寒潮少发,藏羚羊存活率上升,数量增加。当藏羚羊数量增加以后,食物、水源相对不足,避风处相对缺乏,藏羚羊存活率下降,数量减少。因此,在自然状态下,藏羚羊的数量虽然随着环境变化有所波动,但基本稳定。
(3)藏玲羊的数量虽有波动,但基本稳定。这种现象符合什么地理原理
分析藏羚羊数量与环境的关系
(3)藏羚羊的生存是与青藏高原可可西里的自然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在无人类干扰的情况下,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变化迫使藏羚羊不断通过增减数目来适应环境,其结果是藏羚羊的数目保持了相对稳定。这体现了自然环境的稳定功能。
3
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1
特点
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协调,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要素组合。
2
意义
自然环境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这是要素间物质交换的结果。
变化性
统一性
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各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
湖泊淤积,逐步变浅,面积萎缩。同时,水量逐步减少,生物由水生生物演变为湿生生物,最后演变为陆生生物,湖底底泥转化为土壤,小气候也逐渐干燥。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地貌、气候、生物、土壤、水等要素的统一变化过程。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依次出现不同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
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
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
湖泊
湖泊水量减少
湖床泥沙沉积
水生生物减少
区域气候湿润
形成浅水区
形成土壤
陆生生物增多
区域气候干旱
无水区
陆地
多暴雨,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
水土流失
土壤肥力下降
植被覆盖率下降
气候干旱
地表破碎
沟谷
土壤
植被
大气、水
地貌
4
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某一自然要素受到外部干扰发生变化
改变了该要素与其他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其他要素发生连锁变化
整个自然环境发生改变。
1
响应原理
“牵一发而动全身”
某要素对其他要素的影响——地形
对气候:海拔升高,气温降低;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对水文:影响河流的流向和流速。
对土壤:山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层薄,肥力低;
平原地区堆积作用明显,土层厚,肥力高。
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某要素对其他要素的影响——气候
对地形:干湿状况影响外力作用,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为主,
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
对水文:降水量影响河流的流量,降水的季节分配影响水位的
季节变化,最冷月气温影响是否有结冰期。
对生物:影响植被类型、生物的生长量。
对土壤:气温影响有机质分解速度,从而影响土壤肥力高低;
水热状况影响土壤性质。
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某要素对其他要素的影响——水文
对地形:流水作用的差异,形成不同的地貌。
对气候:水域广对气候具有调节作用,缩小温差,增加降水。
对生物:作为生物的栖息地;为生物生长提供水源。
对土壤:流水侵蚀易使土壤贫瘠,土层浅薄。
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某要素对其他要素的影响——生物
对气候:调节气候。
对水文:植被涵养水源,影响含沙量、流速、下渗。
对土壤:植被保持水土,促进有机物的积累。
某要素对其他要素的影响——土壤
对水文:影响含沙量。
对植被:土壤肥沃程度影响植物的生长状况。
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东北林区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经过100多年的大规模开采,至20世纪末,东北林区森林面积锐减。
森林减少
洪水断流
肥力下降
滞留降水功能降低
土壤腐殖质减少
水土流失加剧
沟谷纵横岩石裸露
风化加快
东北森林变化导致环境的整体变化
修建大坝会对自然环境产生诸多影响。请根据图5.5提供的线索讨论这些影响,并把讨论的结果填写在空白处。
认识修建大坝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地下水位上升
物种构成改变
变的温和湿润
泥沙淤积减少
洪水频率减少
课堂小结
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影响的自然要素。读下图,完成下题。
1.上图中甲、乙、丙、丁依次是( )
①植被覆盖率增大 ②降水增多 ③蒸腾作用加强 ④库区蒸发量增大
A. ①②③④ B. ①④②③ C. ③②①④ D. ③④②①
2. 尼罗河上游的阿斯旺大坝修建之后,对其河口地区产生的负面影响是( )
①三角洲面积缩小 ②渔业产量减少 ③洪涝灾害加剧 ④土地荒漠化严重 ⑤土壤盐碱化严重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①②⑤ D. ②③⑤
B
C
如图为“我国某地区自然环境要素之间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示地区位于我国
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华南地区 D.青藏地区
4.图示
A.只反映生物圈、水圈、大气圈三大圈层
B.说明气候只影响植被、水文,不会影响地貌
C.反映各自然环境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D.反映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B
C
谢
!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