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兼爱》(教学课件)(共32张PPT)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7 《兼爱》(教学课件)(共32张PPT)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1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7 06:34: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兼爱
《墨子》
人称墨子为“天才匠人,孤独侠客”,这种孤独似曾相识。在那个拒绝崇高的时代,拥有高贵理想的人们,孔子、庄子、墨子……无一不是孤独的。
孔子游说天下、著书立说,温雅敦厚;
庄子超然物外、顺应天理,逍遥无为;
而墨子古道热肠、反战爱民,行侠天下。他的孤独别有一番豪气和决绝。
1、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学习本课中说理的方法和论证逻辑。
3、体会“兼爱”的思想内涵,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学习目标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大变革时期。在那个礼崩乐坏、王权衰败、诸侯争锋的时代,旧的政治、经济秩序乃至社会伦理秩序渐趋崩解,而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和社会伦理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一切都处在剧烈的变革之中。广大劳动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极度渴望过上安定太平的生活。墨子对现实生活给予积极的关注与思考,认为一切的灾难和邪恶都是人们不相爱带来的恶果,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站在平民的立场上坚决地维护劳动人民的生存与安危。
创作背景
墨翟
约前468—前376年
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
墨子曾经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来逐渐舍掉儒学,形成自己的墨家学派,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
墨子在科技方面颇有成就,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被誉为“科圣”。
了解作者
《墨子》是墨子及其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逻辑、科技、军事等,堪称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
《墨子》原有七十一篇,今存五十三篇。 其思想核心是“兼爱”“非攻”。
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
墨辩是中国第一个逻辑性系统体系,是世界三大逻辑学(中国《墨经》逻辑、印度佛经逻辑、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逻辑)之一。
了解作者
政治:主张“尚贤”与“尚同”。提出了维护和平,反对侵略的“非攻”的主张。
经济:主张“强本节用”,即重视生产,崇尚节俭,人人参与劳作并分工合作、各尽所能。主张量功分禄,以劳定赏。
伦理:主张“兼爱”。为官的要“兴万民之利,除万民之害”,为民的要相亲相爱,交互得利。
教育:主张教育目的是实现救世济民。重视教授生产、军事技能、自然科学知识和逻辑知识。
军事:主张“有备无患”,反对侵略战争,主张采取防御战术。主张外交上要“遍礼四邻诸侯”,争取国际上的支持。
作者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大变革时期。 一切都处在剧烈的变革之中。广大劳动人民饱受战乱之苦, 渴望过上安定太平的生活。墨子对现实生活给予积极的关注与思考,认为一切的灾难和邪恶都是人们不相爱带来的恶果,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站在平民的立场上坚决地维护劳动人民的生存与安危。
了解作者
兼 爱即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互相使对方得利。
《兼爱》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所谓兼爱,其本质是要求人们爱人如己,彼此之间不要存在血缘与等级差别的观念。兼爱还表现在大国不侵略小国,国与国之间无战事,和平共处。墨子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人们只有通过“兼相爱,交相利”才能达到社会安定的状态。
题目解读
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篇提出议论的焦点,提出以治理天下为事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提出问题)
第二部分:分析原因,列举事例,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乱“起不相爱”。(分析问题)
第三部分:运用假设 、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的观点。(解决问题)
第四部分: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解决问题)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治理
作为
事务

发生
于是
好比
治疗
一样

何尝
译文: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于是能对它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就不能进行治理。这就好像医生给人治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医治。如果不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就不能医治。治理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就不能治理。
自主诵读第一段,思考: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中心句: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论证方法:类比论证,以大家熟知的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来写圣人治国须知祸乱产生的原因。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
明察
同“尝”,尝试
孝敬
爱自己【宾语前置】
使受损失
使得利
译文: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不可不考察混乱产生的根源。尝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起于人与人不相爱。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说的混乱。儿子爱自己,不爱父亲, 因而使父亲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弟弟爱自己,不爱兄长,因而使兄长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臣下爱自己,不爱君上,因而使君主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这就是所谓的混乱。
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 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
即使
主谓取独
慈爱
译文:(反过来),即使父亲不慈爱儿子,兄长不慈爱弟弟,君主不慈爱臣子,这也是天下所谓的混乱。父亲爱自己,不爱儿子,所以使儿子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兄长爱自己,不爱弟弟,所以使弟弟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君主爱自己,不爱臣子,所以使臣子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源于不相爱。即使是在天下做盗贼的人,也是这样。盗贼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盗窃别人的家以利自己的家;盗贼只爱自身,不爱别人,所以劫夺别人以利自身。这是为什么呢?都起源于不相爱。
即使是
这样

偷窃
使…得利
劫夺财物者
伤害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侵扰
卿大夫的封地
诸侯的封地
侵扰
纷乱之事
全部在这里
译文:即使大夫相互侵扰各自的封地、诸侯相互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自己的封地,不爱别人的封地,所以侵扰别人的封地以利他自己的封地;诸侯各自爱他自己的封国,不爱别人的封国,所以攻伐别人的封国以利他自己的封国。天下的纷乱之事,全部都在这里了。
请同学们同桌对读第二段,交流讨论:
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2.在墨子看来,“天下之乱”有哪些?产生原因是什么?
中心句: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表现:①臣子之不孝君父、子亏父而自利、弟亏兄而自利,臣亏君
而利,此所谓乱;
②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这也是乱;
③盗窃异室以利其室,贼贼人以利其身,是乱;
④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是乱。
产生原因:皆“自爱”,而“不相爱”。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wū)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
假使
好像

看待
怎么施行
弟弟和子女
同“无”,没有
同“又”
译文:细察它从哪里产生的?都起源于不相爱。假使天下(的人)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人吗?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主像看待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人吗?看待弟弟、儿子与臣子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爱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还会有盗贼吗?看待别人的家像自己的家一样,谁还会盗窃?看待别人就像自己一样,谁还会劫夺财物?所以盗贼又没有了。
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同“又”

安定
译文:还有大夫间相互侵扰封地,诸侯间相互攻伐封国吗?看待别人的封地像自己的封地,谁还会侵犯呢?看待别人的封国就像自己的封国,谁还会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封地,诸侯相互攻伐封国的事又没有了。假使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封国与封国不相互攻伐,封地与封地不相互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就治理好了。
请同学们小组熟读第三段,合作交流:
1.本段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墨子这种看法是否正确?
中心论点: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论证方法:
①假设论证。运用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从正面论证了“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的观点。采用铺排的手法,连用“犹有”“谁”引起的反问句,以反诘的与其坚定而鲜明地阐述了唯有“兼爱”才可治乱的观点。
②对比论证。与第2段进行正反对比论证。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wū)得不禁恶(wù)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wù)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怎么
憎恨
鼓励
憎恨
墨子的弟子对墨子的尊称
译文:所以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励相爱呢?因此天下人相亲相爱就会治理好国家,相互憎恶就会使天下混乱。所以墨子说不能不鼓励爱别人,(道理就在)这里啊。
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就此而言,它在中国散文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一:提出论点:圣人要治理混乱的天下必须先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人与人不想爱。
二:举出天下混乱的几种例子:君臣、父子、兄弟以及盗贼、大夫、诸侯之间混乱的情况,指出根本原因:人与人不想爱。
三:提出治理混乱的方法,即墨家学派主张: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
知乱
察乱
兼相爱
学习任务一:画出全文的思维导图
知爱
察爱
兼相爱
学习任务二——合作探究
兼爱
1.墨子为什么会提出“兼爱”的主张?
2.联系全文思考:“兼爱”的内涵是什么?
3. 实行“兼爱”的途径有哪些?
学习任务三:兼爱是爱一切人吗?反对一切战争?
墨子的兼爱是不包括爱盗的
墨子反对的是攻伐战争,支持正义之战,
如止楚攻宋。特别主要对暴君的攻伐之战,因为这是不义之君
1.看题目和课文,思考什么叫做“兼相爱,交相利”?
即不分亲疏厚薄的互相关爱、互相使对方得利。
2.在墨子眼中,“天下之害”有哪些具体体现?(见第一段。)
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文本研读
3、文章引用晋文公、楚灵王、越王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文章在后半部分引用这些事例是为了更好地论证君王不相爱是因为“上弗以为政、士不以为行”的现实,是文章讲道理之后通过事例的进一步论证,是为了把观点论述得更清楚、更明了。同时也体现了文章的严谨逻辑。引用这三个事例也充实了文章的内容,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
文本研读
本文认为“乱”起于人们的“不相爱”,人们损人害人以求自爱自利。墨子倡导“兼相爱,交相利”,从而实现“天下治”的政治蓝图。
中心思想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焉能攻之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B.必知疾之所自起 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C.若使天下兼相爱 视人之家若其家
D.亏臣而自利 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当堂检测
答案:B
解析:A项,第一个“焉”,兼词,于是,如此;第二个“焉”是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
B项,两个“所”均为动词前助词,构成所字结构,起指代作用。
C项,第一个“若”,如果;第二个“若”,像。
D项,第一个“而”,连词,表顺接,第二个“而”,连词,表并列。
当堂检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故窃异室以利其室 窃以为过矣
B.恶施不孝 交相恶则乱
C.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 视人国若其国,谁攻
D.不知乱之所自起 起不相爱
当堂检测
答案:D
解析:A项,第一个“窃”,偷窃,第二个“窃”,私下里。
B项,第一个“恶”相当于“何”,“怎么”,第二个“恶”,厌恶。
C项,第一个“攻”,治疗,第二个“攻”,攻击。
D项,两个“起”都译为“起源”。故选D。
当堂检测
3.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疾:病
B.故亏父而自利 亏:使……受损失
C.盗爱其室 室:家
D.天下之乱物 乱物:杂乱的物品
当堂检测
答案:D
解析:D项,“天下之乱物”意思是“天下的混乱之事”,“乱物”指纷乱之事,混乱之事。
故选D。
当堂检测